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第1篇

    1.1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处在初级阶段中国新闻社网站2000年6月1日报道,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和蓝田市场研究公司双方合作进行了首次全国范围的信息产业大型调查活动,获得了全面的基础数据报告(简称ITD2000)。调查结果显示,我国80%以上国家重点企业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入互联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在日常管理和决策环节上应用了信息技术。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金融行业(包括证券)发展较快,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的依赖是百分之百的,我国数据通讯网络中60%~70%的信息量是金融电子化信息。中国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企业上网是该工程的组成部分。根据2001年9月初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551家国家重点企业及试点企业集团网站建设情况的调查,当前这些企业“触网”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大部分企业已“触网”,74%的企业已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或设有主页;二是不同地区的企业网站建设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企业相对薄弱;三是网站质量良莠不齐。从上述内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要看到,这个最具升值潜力的信息行业,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相当低的层次。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世界二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信息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之列。测算和比较是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四个方面,选取了二十九个指标编制了信息能力指数来测算信息能力大小。结果第一是美国,信息能力评分是71.76,日本第二69.97,澳大利亚65.59居第三。中国只有6.17,是韩国的15.3%,是巴西的40.2%。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诺兰(RichardNolan)教授提出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六个阶段划分理论,即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统一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该理论通称“诺兰模型”。按此理论,我国大部分企业处于前三个阶段。从上述的数据和国内外的比较,从诺兰模型理论,从到处都可以看到的全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从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得出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处在初级阶段的结论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1.2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数据基础薄弱问题按照诺兰模型,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可见,数据基础建设已经是国际上衡量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是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脱离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一步。数据基础薄弱是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为了说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数据问题的严重性,特举《羊城晚报》2000年10月16日报导的一个例子。今年“五一”黄金周,出游人数出奇地火爆,以致一些景区人满为患,一些地方住宿、餐饮、交通全面紧张。针对这种情况,从今年“十一”黄金周开始,国务院实行旅游预警制,也就是建立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制度和预报体系,通过媒体向全社会重点旅游城市住宿、旅游社接待、交通客运和景区等环节上的饱和情况,让消费者更加明智地安排旅游行程。旅游预警制本来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全国性问题的非常好的措施,但结果是:三大“致命伤”制约旅游预警。信息预报不够准确是此次旅游预警制的首个要害。一些景区在节前就已“饱和”、“客满”的信息,让想去那里游玩的游客都打了“退堂鼓”。而实际上,许多景区的实际进场游客只有其接待能力的一半甚至更少,生意反落得不如平常。如九寨沟、峨眉山、武夷山、黄山等。今年国庆,九寨沟就过高估计自己的游客量,在9月20日就提出“四限”游客的措施,广东的一些大旅行社闻讯立即抢订了九寨沟宾馆3000多间客房,但实际报名人数只达到预期中的1/10。下了订金的旅行社因此叫苦不迭,而九寨沟也唱起了“空城计”,从而造成了“有人唱戏,无人看戏”的局面。旅游预报信息的滞后性是此次旅游预警制的第二个要害。信息未赶上游客行程,夜间活动未列入统计数据。第一次预报到9月21日晚才公布,但很多打算出远门的人早在预报公布之前就已定好了计划和车票;旅行社方面其收客也已近尾声,他们都不会因为信息预报而取消行程。在“十一”期间,每天的信息都在下午5时之前统计出来了,对一些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的景区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来讲,这些信息就无法计算在内了。我国信息传送缺乏科学、准确,容易失真无法跟进是此次旅游预警制的第三个要害。据悉,旅游预警制并不是中国首创的,在一些欧洲国家,还有日本,早有类似的预警制度。他们在节假日中往各地派驻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并通过媒体不断地播放关于预订机票和住宿等旅游资源的信息,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们一般都是发达国家,信息传送作到科学、准确、快速,游客往往能够根据预报的信息做出最佳决定。而中国的旅游信息预报因为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无法随时随地进行传送、及时跟进,因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建立旅游预警制是发展我国旅游事业的一个非常好的措施,但由于数据基础问题,当前预警制在我国没有取得成功。旅游数据问题并非是个别例子,即使全国经济数据也存在数据基础问题。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刘力主任讲,国家重点企业向国家经贸委上报数据的工作迄今已有四年。在国家经贸委上报中办、国办的各项信息中,重点企业信息采用率是最高的。但由于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常有一些企业上报数据不完整、不及时、不准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对重点企业情况的及时掌握。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信息基础建设薄弱。其后果集中表现为:企业的基本数据和主要数据不全面、不准确,造成基础决策数据贫乏,影响各层机构的管理和决策。其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和建设者们,对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缺乏认识和重视,往往是好高务远;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技术因素,更存在着非技术因素,但对技术因素考虑得过多,对非技术因素估计不足,这里面非技术的因素却在起着主要作用。(2)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数据管理混乱。其后果集中表现为:需要数据时难于检索,急用时查不到,只好重复向下面索要数据,反复编制报表。(3)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和标准严重缺乏或者有而没有执行。其后果集中表现为:信息交流过程中,内部的数据不统一,交换的数据不能用,报表的数据格式不符合标准,影响企业、行业、地区直到全国信息统计的准确性。(4)缺乏企业内、企业间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其后果集中表现为:企业信息化各自为政,造成本来统一和一致的信息人为分割,数据共享程度很低,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无法开展电子商务。可见,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普遍性的、严重的、不下大力气难于解决的数据基础问题,这是一个明显的不争的事实。

    2数据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信息系统水平很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数据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因此,首先应该从理论上、认识上解决问题。

    2.1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原料、食粮、内容,是信息系统应用的前提,是信息系统价值之所在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和发展信息技术,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快速、高效地处理和获取信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信息来自被信息技术处理了的数据。数据经过信息加工厂的加工,变成可以排序、可以统计、可以帮助决策的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这便是信息化的作用,使其真正地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数据是所有信息产生的基础,同样也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更是内容产业的基础。

    2.2数据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中心、核心从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处理流程可以明显看到,以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库是构成信息系统诸要素的核心,信息系统都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实现的;在系统的处理过程中,由各种数据组成的数据流,贯穿于整个处理流程的始终,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基于数据的这种特殊地位,美国学者马丁提出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开发思想和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系统结构。数据平台不仅是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核心,也是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数据处于信息系统中心地位的另一原因是数据的稳定性,具有一个稳定的数据基础是建设信息系统最本质的问题。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由于设备的升级被更换,企业的数据处理过程在变化,工作人员不断流动,系统所开发的功能也会由于管理工作的变化而更换,但是其基本的数据却是稳定不变的。例如,对于电厂来说,无论管理方式如何变化,汽机、锅炉、人事、燃料、物资等部门的基础数据类型却是稳定不变的。稳定的数据基础对一个企业来讲还具备行业共性,对同行业的其它企业有参考和数据共享的作用。数据平台不仅是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核心,也是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集团,信息化,规划,研究

一、现状分析

某集团企业(以下简称“集团”)为国家级行业管理公司,2009年,资产总额超千亿元。集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模式。母公司是集团的战略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决策中心、政策中心、文化中心;母公司对各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力,即重大决策权、经营者任免权和投资收益权。各子公司是生产经营的实体,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是集团的利润

创造中心。

1.信息化现状

集团通过联合重组、资本运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相当多的成员企业前身是原中央或地方的国有企业,有部分成员企业前身是民营企业。在加入集团前,信息化建设模式各有特点,水平参差不齐。以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成员企业已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如已建成涵盖所属企业的广域网、建立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大部分成员企业信息化建设处在若干个单项系统应用水平,如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系统等;部分成员企业仍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甚至没有建立局域网,只有若干台电脑在单机运作。

2.企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1)通过信息化强化企业核心资源的管理

人、财、物、信息是最核心的企业资源,将通过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加强人、财、物、信息的管理,以推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2)建设协同办公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集中管控能力

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给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巨大的压力。在人手紧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迫切希望借助信息化工具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集中管控能力和效率、效益,实现管理创新。

(3)外树形象,为集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集团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团面对着国资监管部门、各级政府、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社会各界的审视与压力。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集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信息化树立一个优质的、现代化的企业形象,为集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内强素质,为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根据强化集团内部管理、优化管理体系的目标,组织开展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活动。信息化为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让调整优化、管理整合不仅在形式上落地,更要在实质上达到效果,实现内强素质,为集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效益最好、技术最先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做贡献。

二、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需求,把推进集团发展、实现管理创新、提高主营业务运营水平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

三、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1.总目标与主要任务

(1)总目标

到2014年,基本实现集团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范围内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信息化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行业先进水平,信息化企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大力推进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支持主业做强做大;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保障信息集成共享和管理科学高效。

2.分阶段目标与任务

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中心任务,基于集团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分析,将2010年至2014年分为规划提升、系统集成、综合应用、持续完善四个信息化建设时期,内容详见表1。

3.各业务板块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各子(集团)公司按照集团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分阶段目标的要求,在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指导下,根据本企业发展战略及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做好本企业信息化建设子规划,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以指导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构想是:按照管理整合的要求,围绕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及主营业务需求做好信息化建设子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子(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核心,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建设,实现本企业内部互联互通;以财务集中、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为重点,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各子(集团)公司及所属重点企业结合不同业务板块特点,有序推进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表1:集团分阶段主要目标与任务

信息化

建设时期

时 间

目标与任务

规划提升

2010年

完成集团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集团及所属企业在规划的指导下,完成1~2个有全局影响的核心项目建设。

系统集成

2011至

2012 年

做好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有重点的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集团及85%以上的重点企业初步完成统一、集成、共享的信息系统建设。

综合应用

2013年

全面实现企业内部各子系统横向良好集成,初步实现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纵向信息集成。集团及90%以上的重点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管理”阶段。

持续完善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 策略

ABSTRACT The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for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re summarized. The coordinated configuration between hardware platform and system software of M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plat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a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 for MIS construction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e., construction by stages, effectiveness for a given period and endurance, is put forward,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result of applying it in practical works are expounded.

KEY WORDS MIS; construction; 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 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 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 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 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 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转贴于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4 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5)在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中,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主干网的建设,适时开通广域网,使网上信息资源尽快交流。通信网络建设也要尽量超前,如果专线通信条件不具备,也应使现有通信信道联网运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第4篇

    其实,这位分析师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他只不过揭示了问题的另一面:如今的用户越来越注重应用的集成,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门户的外在表现。用户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企业门户的建设和内涵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本栏目日前对近二十位用户进行了采访调查。

整合系统:建企业门户的重要原因

这里所说的 “门户”,不是指出现于.COM热潮时期,为用户提供“入口”的互联网入口网站,而是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通过这个门户,企业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就可以访问企业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它提供单点登录、个性化定制、导航、搜索以及集成等多种功能特性。企业门户、企业信息门户、企业知识门户等等不一而足。看来,叫什么门户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系统的整合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充分的利用。显然,整合系统是建立企业门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叫什么门户,其实大家做的都是一件事情,就是把现有的信息系统整合到一个界面中来,把公司分散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内容整合到一起,实现共享,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中铁信息工程集团知识管理部部长刘洪涛表达了上述观点,并向记者介绍,铁道部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实践。企业门户的理念首先在金融、电信等行业推广开来,目前已开始渗透到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

北京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工程师赵奕认为,北京移动的门户建设无论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是超前的。具体表现在,北京移动建立知识管理门户的出发点是通过知识管理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来切实提高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管理企业信息流,将人与人、人与信息联系起来,把正确的信息及时传递给需要它的人,以便他们对信息迅速采取行动。创造竞争优势需要开发和利用企业中的知识。

据悉,深圳移动、昆明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的门户都实现了网站个性化的内容管理及与内部业务系统的全面集成。

采访调查中,90%以上的用户都表示现有的企业门户有助于解决信息孤岛、系统分散等问题。

提高效率:建企业门户的战略目标

不仅仅是北京移动,很多电信运行商都在建设门户。如天津通信公司从今年1月份开始启动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系统建设。公司有关人士认为,企业门户信息系统是帮助电信运营商提升内部管理和外部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信息门户,天津通信将实现对内整合BOSS、网管、办公等应用系统,服务于全体员工;对外,提供合作伙伴的有效接入及访问途径,将合作伙伴、供应商的业务与天津通信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北京移动、天津通信一样,绝大多数用户都把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作为建立门户的重要目的。北京统计局计算中心主任裘孔明告诉记者,统计部门的门户建设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目前主要是实现办公、统计等日常功能,效果很好,对提高办公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车宁祖主任认为, 企业信息门户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目标是解决信息孤岛、高效益地实现信息化管理。现在很多用户都意识到,信息化绝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局域网络、应用几项管理系统、购买若干台大、中、小型计算机、拥有多少套软件的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既决定于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政策等战略要素,又决定于在企业内部投入方向、投入量、达到的具体目标等战术要素;既决定于服从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又决定于实际实施阶段规划和阶段目标。

采访调查中,超过80%的用户认为,现有的企业门户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

认清潮流:建企业门户切忌盲目跟风

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目前的建设重点是OA系统建设,该公司综合处副处长吴航告诉记者,企业知识门户的建设是未来的方向,但不会是现在的重点,公司不会盲目跟风。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刘志勇对企业门户建设也持类似看法,他介绍,公司今年信息化的重点是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采访中,只有不到10%的用户对企业门户的概念不了解,对于建立企业门户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知知甚少。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面对当前企业建立知识管理门户的热潮,提醒广大用户注意,企业信息门户与企业知识门户还是有区别的,企业知识门户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门户,因此,只有当企业的知识管理初具规模,能够向企业员工提供一定数量的知识时,才有必要考虑搭建企业知识门户,为员工提供一个访问企业知识的统一入口。

王所长认为,说得直白些,企业知识门户是门面,是前台,如果失去后台实际的知识管理系统和工具的支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企业在建设知识门户时,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下三个错误:一是,华而不实,大而无当,搭了一个很大的戏台子,却没有好的剧团来演戏;二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知识门户”的幌子,里面集成的只是一些信息管理系统,而不是地道的知识管理系统和工具;三是盲目跟风,流行“信息门户”就赶紧上“信息门户”,流行“知识门户”就赶紧上“知识门户”,连“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都不清楚,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要管理的是哪些知识。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安全防范 对策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IS)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各种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信息系统在企业事业单位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相应风险的对策。

一、信息系统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系统硬件环境风险。信息系统的运用,依赖于特定的硬件环境,例如服务器、网络等等,这些环境依赖大量的硬件设备,这些设备自身都存在一定的故障率,这类故障发生时必然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这类故障比较常见,大多数人也都能理解。

2.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隐藏的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无论是自建还是采购,都必然经历需求调研分析、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开发测试、系统实施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中都存在导致日后系统出现错误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例如:调研阶段,技术人员对需求认识的局限性,会造成未来系统的局限性。在日后系统应用过程中,当这种局限性的条件满足时,可能对系统的使用产生影响;开发测试阶段,每一项功能都是由技术人员编写程序代码实现,此项工作繁琐且复杂,人非机器,错误是不可避免,开发的质量需要测试工作来保证。测试工作只是模拟未来的使用方式来验证系统,不可能对系统进行全方位的验证,系统出错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另外,作为这项工作主要的参与者,人的责任心这样的道德风险也不能小视。

3.信息系统使用、维护过程中“人”的风险。信息系统的最终价值是通过人的使用发挥出来的,在系统的使用中,操作人员不当操作可能造成错误;系统维护中,维护人员的能力、经验的欠缺,可能对系统引入新的错误,这些都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

4.网络风险。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网络是最伟大的技术创新,目前企业几乎所有的应有系统都基于网络进行构建,从内部办公网到电子商务、从财务系统到网上结算,网络也成为保险公司提升服务质量、扩宽营销渠道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网络的大量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风险,例如黑客、病毒等等。

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风险管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即使是通过采购买入,企业作为甲方首先要对自己负责,需要主动承担主持、规划、协调、监控等关键职责,相应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措施应首先从自身进行强化。否则,项目最终失败后,企业即使从供应商处得到补偿,也是两败的结果。

系统的建设从立项到最终的投入使用,包含了大量的过程活动,从质量监控的角度,需求整理、项目采购、项目计划、系统规划、应用测试、客户培训六项工作是管理的重心。信息系统自身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的实物产品,可度量性差,其过程表现的是人的行为和思想活动,因此建立工作过程文档实属必要,这构成进行质量管理、控制风险的基础。

2. 加强信息系统存续阶段的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犹如一辆汽车,在其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日常保养(纠错性维护),必要时可能还需进行改造(改进性维护),以便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信息系统维护工作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难点不是某个错误多么隐蔽,多么难改,而是在这样长期的变化环境中,怎样保持系统的可靠和稳定。在对行业调研中,时常听到IT人员抱怨某某系统又要改了,业务人员抱怨系统改正了老问题又带来新问题,或者是曾经修正了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几乎成了维护工作的常见病。

在专业IT公司长期从事软件产品的管理工作人员,发现IT公司软件产品管理和企业维护信息系统的工作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产品管理同样面临怎样保证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要在长期的应用中保持稳定。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从本质上讲,规划是根本,但从日常管理上讲,完备的配置管理是保障。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在软件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过程中建立和维护软件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具体讲,涉及三个方面:版本管理、变更管理和过程支持,有效地版本管理要能够的标示系统的变化,变化要可追溯;变更管理要记录每次变化的原因,或是Bug,或是需求,建立变更和系统版本之间的联系,保证系统的变更是受控的。

3. 信息系统建设中应规划风险控制支持功能。企业在引入信息系统时,应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风险源,对业务流程规划时,应考虑其影响,根据效益原则进行风险控制。在建设信息系统时,需明确提出建立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或从制度、或从信息系统自身。例如:系统对外报出的数据,在报出前完成和原始数据的核对;自动处理的业务,阶段性的进行核查。相应的信息系统要提供合适的功能支持完成此类工作。

有了这样的手段,在各部门岗位中再辅以恰当的岗位职责认定,业务岗位工作职责中纳入风险控制要求,业务部门对业务执行结果负责。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之间建立责任推动机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

4.建立企业信息安全审计制度。上面讨论的方法仅仅是一些针对性的办法、措施,上升到整个企业的高度,依然无法有效地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因为这些办法都体现为部门的行为,行为的选择具有主观性、灵活性的特征,只有通过企业的制度建设来约束行为,才能够保证行为方向的一致和有效,因此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障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来实现。

在制度建设上,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制度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其中就包括了信息安全的审计。企业可在适当的时机,逐步引入审计制度,通过第三方或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信息安全工作周期性的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形成对信息安全的客观评价,根据评价来指导、监督信息安全的建设。

三、小结

信息化是企业改革的一把利器,可以制敌,同样也可能伤己。企业事业单位在引入信息系统同时,迫切需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唯此才可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