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PBL 食品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65-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教学具体过程由“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分析问题并建构假设―界定学习目标―收集信息―提交学习报告并共享信息”七个步骤构成。该教学方法实现了从“填鸭式”教学向“能力提升型”教学的转变,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学科,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实践性很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课程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纵横交错,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选取了部分章节尝试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旨在为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 PBL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食品专业共有两个班级,其中一班45人,二班56人,将人数相对较少的一班作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两班在任课教师、教学大纲及课时总数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需理解和记忆教师所授知识,在学期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

实验组选取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首先将全班45名学生分成5个实验小组,便于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某一章节的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和起点,该问题是教师基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与学习内容相关联,问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PBL中设定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探索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问题确定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预期的目标及标准,便于学生围绕中心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要明确将要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并做好小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任务的分配。如学习核酸代谢时,医生为什么建议痛风患者不宜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为什么患者去医院检查时要测定尿酸水平?问题提出以后,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在预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主动承担起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的学习责任,学生在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课下根据各自所搜集的信息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次重申问题,本着各抒己见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予以回答,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延伸并提出新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和启发。课堂上也可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多样,组内和组间均可进行,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结束后,教师可结合讨论的内容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并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很快从中得到正确的知识反馈,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热情。

3.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试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侧重于是否符合下列标准: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论证科学严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信息量与深浅度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反映本科学领域的技术应用效果,教学内容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进行评价,侧重于下列标准:课堂组织能力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现现代技术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信息量大,激发兴趣,加深重点、难点理解,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收获。卷面理论测试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用同一套试卷,严格遵照大纲要求,试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但论述题偏重于应用。

问卷结果调查表明,对照组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但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满意程度较高,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感觉书本上的理论更贴近实际生活。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无形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发现问题后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理论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对论述题的解答上,对照组在解答论述题时思维很难展开,往往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实验组学生则能以知识点为中心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知识的纵向联系较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二 讨论

在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结合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从食品工业技术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合成与代谢过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课程理论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相互交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对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串联理论和实际生活,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将生物化学理论融入人类生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并与组内学生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增强了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的敬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搜集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时,锻炼了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及捕捉、整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教师而言,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系到PBL教学法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挖掘和提炼出有价值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控制课堂节奏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和学术争论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从而为后续的教学积累宝贵的资料。

PBL教学法诞生后,曾在应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中大力推广,并逐渐从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领域,我们尝试着将PBL教学法应用在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熟悉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因此,问题的提出建立在深厚的专业底蕴的基础之上,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提炼才能提出科学和严密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保证。对学生而言,一直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对设置的问题很难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学业任务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调查和研究,如果每一章节均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同样很难保证。所以,我们在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覆盖整本教材还需要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卢宏柱、刘丹.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容美发;化妆品化学;项目教学法

1、前言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支柱。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将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化妆品化学课程项目设计方案时,对方案选择,信息收集,应该从实例入手,要对项目执行中的技术问题及成果进行评价、探讨和分析。

2、项目教学法在美容美发专业化妆品化学教学中策略与应用

2.1项目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不同于实操课,理论课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所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而且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课题中选取,这样学生能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项目的设计要求能体现实际工作环境的特点。

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即按照实际工作“调研策划创意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应当是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但设计的项目不一定非要来源于企业。本文涉及对象是美容美发专业新入校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多少美容美发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顺利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弄清化妆品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也可采取将虚拟项目按照真实项目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或者利用每一次小项目导入来解决美容美发行业的问题。这样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2.2项目设计要注意来源于生活

项目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性,能够联系实际完成项目内容,要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项目设计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在学目标的任务框架下,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任务模块,通过掌握一个小的目标任务来实现大的学目标。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大小、任务知识的含量、前后模块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分散每个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任务太容易会使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而倦怠,而难点相对集中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而退的心理。

如化妆品PH的测定,这一项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项目可分解为化妆品的成分、化妆品显酸性原因等若干子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减少原有课本知识的繁琐,教师和学生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了许多感兴趣的新知识,同时增强了操作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2.3项目设置的生活化趣味性策略,契合职业高中生的学习的心理

在项目的实训部分,设计贴合实际的项目任务,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又可以与就业要求充分贴合。如在选择适宜化妆品这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走进理发店,牙膏的选用、护肤用品的选用,既体现实用性,内容上也具吸引性。再如洗发香波的制作,教学内容包括洗发香波的成分、洗发香波各成分所起的作用、实验过程中成分用量变化,引起香波性能的变化等,让实验内容更好地贴合实际,是项目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2.4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有能力设置

选用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中职生,既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国家课程标准,这是进行项目教学面对的首要问题。参照了2010年国家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表》中“美容美发专业”的内容,在“专业(技能)方向”中,化妆品化学涉及的领域是:美容店、美发店和化妆品行业,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所设定的项目应为短期项目,这样实施方便,学生易于完成。

本文将化妆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设立为多个项目模块:化妆品基础、皮肤与毛发的结构、皮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美容用化妆品、化妆品质量检查等,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而教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大小,顺序,安排好这些教学内容,使得任务之间是互关联,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过程,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知识在学生的课堂实践过程中轻松获得,学生在实践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例如在《洁肤类化妆品》的教学过程中,在设计项目任务时应考虑到这一章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分析护肤化妆品的成分及功能,学生学会正确选用护肤化妆品。在项目设计中要求合理掌握成分、功能、用途、比例、优缺点等因素,对学生完成此项目的要求是能够多角度考虑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最终成为和谐、统一的项目方案。

2.5项目设置中要以养成学生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强调多遍,教师认为新知识的讲解是整节课最关键的部分。而项目教学法中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不是教师给予的。项目设计能够使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是教师灌输的,而应该是学生自己解决项目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解决繁琐问题可行的方法,教师讲解应该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炼。这样,学生才便于理解和掌握,也为学生独立设计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化妆品原料》的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繁多,具体内容包括油脂原料、粉质原料、胶质原料、溶剂原料、防腐剂、杀菌剂、香料、抗氧化剂、保湿剂等诸多物料,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和分类能力,而且课堂氛围会平淡无味,如果用项目教学法,将每类知识点设立一个子项目,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观察各类化妆品的成分,再经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归纳总结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原料并互相进行交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范文第3篇

一、情境导入,引出任务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直流稳压电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图片,如手机的万能充、学生直流稳压电源等引出本节学习的任务,然后展示教师的作品并展示其基本功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我们做什么产品,怎么去做。学生角色发生变化,既是电子设计师,又是焊接操作工,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

二、小组合作,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织负责协调小组活动,然后教师下发任务书,教师引导学生把任务细化:根据原先的知识储备进行原理分析,如利用二极管的单相整流电路构成桥式整流,利用电容是储能元件可以进行整流,三段集成稳压器引脚识别等;利用万用表根据任务书进行元器件的识别和质量检测;利用虚拟仿真软件EDA仿真设计;实训台电路的搭建调试;如何用电烙铁进行电路焊接;用万用表或示波器进行调试分析故障等。

各小组分组设计,首先由各组的小组长向小组成员讲述任务分工,组员进行相互合作。学生对需要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答疑;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观察虚拟结果,实训台搭建电路直观验证,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答疑者,又是实训项目的指导者。

三、多元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课时评价、项目评价和产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时评价采用考勤、作业和随堂检测等方式;项目评价指实践教学完成后进行资源的整合,如实习任务书、实习报告、实结等内容的反馈,教学考核从“交试卷”向“交作品”的转变;作品评价分别从学生作品的完成态度、效果、创新实践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作品。最后,根据产品质量,从包括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和产品功能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评定一个“最佳技能奖”和一个“最佳团队奖”。通过建立评奖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并从中了解了职业责任,培养了职业意识。

四、反思教学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DVD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可用性,以外语习得教学法为依据,阐述了在中国EFL环境下,合理地使用以DVD为载体的可视性英语真实材料,利用数字化视频技术提供的各种交互功能,可以达到辅助提高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DVD;交互功能;真实情境;文化输入;形式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司空见惯的今天,视听材料如新闻报道,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重要学习工具。而目前这类材料的主要载体就是DVD(Digital Videodisc or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化视频光盘。DVD具有容量大,音质画质高,容易获得和便于携带等优点。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利用其各种交互功能,尤其是结合教学目的对双语字幕的灵活运用,为语言教学开辟出新的途径,这是传统的文字或音频输入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值得一提的是,DVD作为教学资源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有其特殊适用性的。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 除了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而在中国英语作为外国语(EFL)的环境下,多数的学习者没有或少有与英语母语使用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学习者们制造了很多障碍。针对这种状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材料尤其是交互功能强大的数字化视频,将学习者带入各种动态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情境,是辅助教师帮助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有效途径。另外,在中国很多大学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多媒体设备不足, 浏览互联网资源受限等因素,实现完全的电脑辅助教学还很困难,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取单一的纸介授课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室,DVD可以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播放自如,并实现其完整的功能,甚至可以按照教学需要与其他资源编辑整合成课件。而如果不具备电脑设备,普通的DVD播放器和电视也能完成任务。这就使得DVD相比其他媒体英语学习资源如即时新闻,原声电视节目, 网上资源等更易获得, 更适于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自行使用。

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新型媒体或多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教辅技术的提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与合理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法的优化创新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下文从外语习得的视角,以情境学习,文化输入和交互式形式教学的原理为依托,提出在中国的EFL大环境下,应将DVD数字化视频技术融入大学英语课内教学,讨论其发挥的作用及实效性。

1.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

情境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学模式,以其丰富多样性和良好的成长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对教育思考尤其是对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启迪。情境学习法简单的说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意义构建的过程,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因此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authentic situation)中呈现,即在以规范方式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应用中呈现,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不同于大多数传统课堂抽象、脱离背景的学习活动,情境学习强调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背景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高文,1997)。就外语习得而言,情境学习就是指在真实情境中使用目的语,在使用中逐渐提高该种语言能力。然而,在中国的EFL环境下,课外没有目的语文化氛围,英语学习所需的真实情境如何实现呢?McLellan(1994,转引自高文,1997)总结出“真实情境”可以是:

1)真实的工作场景;

2)高度的真实,或真实的工作环境的“虚拟”的代用品;或

3)一种可以停留的环境,如:影像或多媒体程序。

由此可见,应用视频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学习者希望参与的目的语世界带入课堂,使他们接触到该语言文化的各种社会语言情境,为激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理由和背景,同时也提供了涉及相关语言情境的模式与范例。自从DVD取代了VCR(卡式录像机)成为视频的主要载体,其简便却强大的可操控性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使用视频的效率。DVD集成了视频、多轨道音频以及同步的可切换的多种语言字幕等数字化信息,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使得语言交流情境不仅可视可听甚至可读,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及目的,设计组织针对语法、词汇、口笔译、语用乃至社会语言学研究等等各种涉及语言习得的学习任务。

2.文化知识输入(Cultural Knowledge Input)

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是外语习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多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表现得体的跨文化行为举止,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乃至文化分析推理方法与掌握该语言的使用能力同样重要。在中国,传统课堂依靠文字和图片材料组织英语教学,课外又没有英语文化氛围,很多学生无法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兴趣。没有了内在的推动力,语言习得也随之无法实现。对此,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同意,观看体现目的语真实社会情境的视频对于获取日常文化知识很有帮助。Tudor(1987)在阐述视频作为文化导入途径时指出,语言应该被视为特定文化的表现,学习者也应在该种文化所涉及的信仰,价值观等背景中体验语言。视频中所展现的整合的,溶入背景的文化设定,为了解外语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Baddock也认为学习外语应该像母语使用者那样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而不是学习语言学家和课本编者“创造出的”语言。反映人们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的外语视频是很有价值的媒介,不仅使言语表达的表面意义变得立体可视,往往还描绘出该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宗教信仰、地域、时代和种族的人们的差异(Baddock,1996:3)。由此可以肯定可视性材料在英语课堂上的实用性。但是真实情境中人们的语言交流是快速复杂的,所以就需要运用技术手段,不仅要能放慢这种交流行为,还要能强调突出其多样性的特征。DVD技术将集成的视频、音频及文字字幕等内容转换成了数字化信息,使得丰富的交互功能得以实现,而且操作简单,可控性极强,完全可以胜任上述任务。

3.交互式形式教学(Focus on Form)

语言教学是以意义为中心还是以形式为中心的争论由来已久。研究指出完全依赖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法,靠大量输入还不足以使学习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语法和社会语言运用能力,应引导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加以注意(Swain,1985)。因此, 多数研究者同意在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基础上关注语言形式教学有利于促进习得(Ellis,2001;Spada,1997,转引自林琼,2009)。在此基础上,Long(1991)和Doughty(2001)等人提出了“交互式形式教学”(Focus on Form)的新理念,主张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注意交际中偶然出现的语言成分(转引同上)。将DVD视频融入交际语言课堂,一方面可以为开展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另一方面从技术操作角度,也使得关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各个层面的语言“形式”成为可能。在学生理解影片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词法句法等语法形式;语体、韵律结构、语调模式和肢体语言包括表情、手势、姿态等语用形式;乃至宏观地从目的语社会文化层面去理解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EFL环境下,整合了数字化视频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相似于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学习条件,同时能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提供技术保障,帮助学习者向外语习得的目标迈进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Baddock, B. Using Films in the English Class [M]. Hemel Hempstead: Phoenix ELT, 1996.

2.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3.Tudor, I. Video as a means of cultural familiarization [J]. System, 1987, 15(2):203-207.

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卓越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42-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对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一种探索,其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2]。“项目教学法”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专业课程,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3]。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频发,社会各阶层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实践技能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多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因此,该问题成为各高校探索的重点。结合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名校建设”的目标[2],我们提出了卓越计划,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中适时提出“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以期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部分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源

最初的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跨专业的课程,它以“项目”为依托,将多门课程合起来进行教学[3]。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熟悉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一般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并独立开展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掌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知识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不亲自参与,只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该方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动手做实验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这种方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理念。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一)学生积极性高

在项目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主动讲理论与结果,学生不再盲目地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寻找得到理论与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了相应的理论与结果。在寻找理论和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和自我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青岛农业大学的实践表明,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