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从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起步晚,综合实力弱,缺乏管理经验,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更为严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观念较为保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实践较弱,因此,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寻出一条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较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者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公办高校又没有的实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新方向,以形成能够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方向体系。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中小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分析决策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以及职能层所需要的创新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能适应中小型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民办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旨在优化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搭建优质课程、特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特色实践课程等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适应与引领未来能力,从而使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毕业生综合素质更加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1.切实建立基层岗位的参与式认识实习。对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宽泛,管理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涉及到,而且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进入企业后,面对的是企业操作层的日常工作,比的是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对业务的理解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沟通、协调能力;只有当条件成熟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际工作锻炼,企业才会从内部提拔优秀者进入中层管理人员。因此,应当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安排学生到基层岗位进行参与式认识实习,让学生们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比如办公室的文员、产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为了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学院经济管理系制定了学生实训手册和实习工作实施细则,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真正的学到东西,把自己在书本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真正成为一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经济管理系依托学院的资源,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学院购置了《因纳特工商管理综合实训软件》,这个软件为更好的模拟企业实际场景,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为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该模拟实习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非常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通过该软件的实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实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经济管理系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实行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系里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式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2]杨艳,罗如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企业导报,2010/04
关键词:管理理念;内部机构:监督职能
一、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是飞速发展。中国的外贸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货品多样化以及交易频率的提高,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科学而积极地推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工商管理职能的分析成为学者以及企业家所关注的重点话题。
二、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引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朝着战略目标进步,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引导各个部门协调运作,完成企业所分配的任务,达成企业目标。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在基础性产业的发展平台上创新发展,经营好企业主打产业的同时,管理好企业的细小以及边缘企业。做好企业成果的把关,严格控制企业运行的大方向。二是企业在引导运营时要依据当前以及可预测的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管理企业。当企业的发展面临市场饱和状态时,企业要做好开拓新市场的引导。
其次,企业与服务之间的联系。工商管理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企业服务,对企业进行管理以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改革以及创新提供资金、技术等的支持。
三、工商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借鉴外国管理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所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逐渐复杂。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工商管理就逐渐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其职能的发挥也受到了市场的阻碍。当其功能无法发挥时,工商管理的存在就毫无价值。
1.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工商管理的体制是人为按照行政区域的不同划分的。
2.专业人才奇缺
就目前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来说,其起步相对较晚,市场的发展需求大于人才的培养力度。
3.审计部门尚未健全,影响其职能的正常发挥
工商管理的内部管理与监督亟待规范化。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内部职能以及部门划分较为粗化。例如:国家投入相当多的钱财支持工商管理的建设,却忽略了其法律法规的设立以及内部建设要求。
四、新时期工商管理职能的运用
1.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新工商管理的理念
这是提高工商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其要求不断汲取国外有价值的经验。正确的管理理念包括管理的执行力、管理者的从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等。并且工商管理部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准则,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2.整顿工商管理内部机构,合理划分其职能
这是为了防止工商管理职能的重叠以及集权,增强其执法的能力。打破行政管理的区域化,使各个工商管理部门相互合作连结,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强强联合,提高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3.做好三个工作重点
一是指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管理的目标就是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服务态度,变通地为企业服务不仅仅是指严格按照准则条款办事。二是指合理有效地监管企业行为。运用管理职能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合理而有序发展。三是严格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规范企业行为。
4.加强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
监督管理职能是保证工商管理职能正常运行的法宝,在依法行使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出现,就应加强法律的监督力度。在监管的过程中对各个企业进行相应的法律宣传,增强企业经营的法律意识,不违法犯法。当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出现违法行为时,工商管理部门应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不放过任何一个违法人员,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所以,工商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使企业明确知晓自身的责任与权力。
5.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由于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工商管理的教育过程中,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其他经济思想。例如:会计管理思想、国际经济贸易、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并且,学校可以制定关于综合能力水平的考核指标,囊括学生的执行能力、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现实水平等,逐渐弱化以成绩评断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核标准。
工商管理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的不断进步要求其职能也不断优化。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为了发挥其职能,就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工商职能的分配及定位,逐渐细化工商管理的职能分配和扩大职能范围,不断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苗雨君(1970-),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重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1998年4月份印发)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高[2012]4号)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从理论上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人才“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2]。应用型人才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符合“理论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把成熟的工商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解决专业人才“怎么样培养”的知识结构架构和运行组织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技术和理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和科学创造能力;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开发[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学者对美国、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校企合作的内涵、模式、优势以及必然性等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引导的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形式出发,分析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等等。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技术教育的大学和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工程教育,这些已构成了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系统分析的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结合科技发展要求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自主权,并结合科技发展、企业现场应用技术和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适用、最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技能;在学生实习实践方面,使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求使学生熟悉工商企业发展进程,掌握职业技能要求[4]。目前,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刘东江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中心,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要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潘琦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理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一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自我定位;二是将高智商、高情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三是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四是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徐辉认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注重培养技能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5]。
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特点,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专业的发展建设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2.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缺乏特色
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大学还没形成与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6]。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特色。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但是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方面没有清晰的设计和表述,整体上感觉目标空泛。各级各类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般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3+1”或“3.5+0.5”模式,在具体实施方面受困于传统的、僵化的教育理念的限制。如“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对原有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形式调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而校企合作的“3+1”或“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因为培养方案中缺少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应学分的设定,或者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办法,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评定学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往往对学生的培养考核也束手无策,目前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一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出现因人设课或者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程的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2.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是造材的平台、流程和工具需要把关。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应用导向和实践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注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教师成了教书匠,而不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另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理论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被动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工作。然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数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是该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来评定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缺乏对实践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践途径
3.1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二是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带;三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对人才有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驱动作用[7]。因此科学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3.2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制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就难以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注重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按照“厚理论基础、强应用能力、高综合素质、广适应工作”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和“实践”课程可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要做动态调整。4)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纳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旨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3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首先,打破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壁垒”,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把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或理论与实务关联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重组,使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其次,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本着“以教学为中心”理念,科学设计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要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要努力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虚拟游戏法、社会调查法、学生“小讲课”、模拟实训、创新创业训练、企业参观考察等方法与手段,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的工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服务社会经济。工商管理部门没有单独的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内容,它主要实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职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2.监管手段多。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采取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舆论、调节等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工商管理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高达498部,几乎占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一半。要加强执法力度,依法对市场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制裁,辅以柔性举措,维护市场秩序。
3.监管范围广。工商管理监管范围包括有形的市场和无形的市场,包括市场经济主体的入市、交易、合作、竞争、淘汰等各方面。
4.与消费者联系密切。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管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商管理的许多职能与民生、市场经济秩序、消费者权益挂钩。工商部门要在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十六大以来,工商管理部门就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十六个字作为其基本职能。加强工商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经济的全局发展和持续发展。工商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工商管理部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能水平,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和持续发展。主要完善和改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加强多方协作,促进经济的全局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协调好执法部门与企业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同时,不断的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工商管理部门实行服务式监管,对企业在入市、经营、出市等环节开展全程多样的服务;取消年检收费,实施网上年检;通过严格执法,规范行业管理,创造一个公平的良性竞争环境,同时也要辅以行政指导,对轻微违法企业给以警告,并给与一定的指导意见。
1.2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是监管市场,管理部门要深入市场,积极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与运行中去,了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效的稳定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实行职能转变升级,以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对个体工商户的扶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个体工商得到迅速发展,到2011年上半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到3601.13万,登记资金数额达到1.5万亿,从业人员达到7333.95万。个体工商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体工商的发展,国家于2011年出台了《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国家工商总局令第号)。在起草《办法》过程中,国家工商总局深入市场,与个体工商户进行交流沟通,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依法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登记,优化登记流程,以更好的为个体工商户服务。
1.3依法执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以经济发展方向和节奏为导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执法必严,具有强制力,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稳定有序发展。2013年4月工商部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对未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现场食物制作中过多食用添加剂、质量不合格的食品或假冒伪劣食品等进行严格处理,有利于净化食品安全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2.促进经济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外商在我国进行投资,同时也使国内企业大力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国内企业集团采取的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等的一种运营方式,具有自愿组合、自由交流的特点。这种自愿自乐的形式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更容易促进企业利益从地区、部门利益中抽离出来,形成一个超出地方企业集团之外的模式。二是使原本没有交际的企业开始联系、结合或合并,通力合作,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三是将企业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打破传统“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加强了交流学习和合作。加强工商管理,深化经济流通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政企分离。在我国,多数企业是独立的,不属于任何一个行政部门,政府机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只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开展为企业“送法律、送服务”活动,给企业发展一些服务性的帮助。这种政企分离的手段大大降低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提高企业整体的质量和积极性,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促进企业的改革和有机协作。08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对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管理,依法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商标注册信息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其职权时,在不伤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在工作中促进企业的改革和有机协作,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指导企业进行改革,引导企业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以长远利益为主要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流通体制改革中得知政企分离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政企分离,企业没有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和束缚,自主地联合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工商管理在对农业、电信、教育等基础产业进行引导的同时,要加强对生产落后、资金匮乏的企业的引导,指引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改革,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盈利。同时,工商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让其向多元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服务业和劳务性产业转变,比如餐饮业、旅游业、工艺品加工等,使风险分散,在其他的行业寻找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4.促进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各级人们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联合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共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首先,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行使自己的职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举报和投诉要及时地解决,对违法的商业活动进行严惩,从而减少消费者上当受骗,维护其权益。其次,要加大法律知识宣传的力度,鼓励消费者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强对生产者的监督,同时鼓励受企业压迫的生产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这些方法,让假冒伪劣产品无法在市场上流通,维护市场秩序,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比如对食品的管理,食品与消费者身体健康安全直接挂钩。《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中,指出要加强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就业岗位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取较高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 职业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然而,从就业市场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 一)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特别是对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大,但从应聘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较差,有的大学毕业生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从基层做起,一部分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学生也因为缺乏工商管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二) 学习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后,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评价机制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而忽视考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不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就业后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 三) 应用能力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差,实验、实训不到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从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 四) 创新能力低。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现代化管理,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比较高的创新素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新办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管理创新。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供给不足,但是有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五) 缺乏实践经历。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 一) 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 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 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 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 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 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 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 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