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第1篇

(一)整体学分少,课时量小我国大学生毕业需要完成的一般学分大约在140~160,每学分为18课时,少部分有实验实践的课程为36课时每学分。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履修的学分大多都在160以上,平均约为165学分,总计课时量超过3150课时。日本需要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本科毕业生需要完成135学分以上。而一般课程为每学分15课时,实验实践类课程为每学分30课时。本科毕业生最大程度履修实验实践类必修课程,其总计课时量也不到2370课时,四年时间比中国学生的课时数量要少近800课时。

(二)自选课程占相当比例,学生自主选择度大我国高师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这三大板块。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在课程整体设置上大致相似,其中通识课程的学分大致占整体学分的30%,学科专业课程大致占47%,教师教育类课程占23%。日本的师范教育课程类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自选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比例设置大致为1∶1∶1∶1。学生在完成最低的通识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选课程。自选课程的选择,很好地利用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既可以选本学院的课程也可以跨学院选择,不受自身所学专业的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三)通识课程内容均衡,同时限定修读学分和修读领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高师通识课程对培养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一般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计算机、大学外语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其中政治类课程和大学外语在通识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两者的学分占通识课程整体的60%~70%。我国非常重视和强调政治课程,即“两课”。每一位中国大学生都要在公共基础课中履修大量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日本的通识课程除政治类课程之外,其余类别和我国相似,也都包括了信息技术、外语和体育。日本每一位新入学的大学生必须履修“学期初讨论会”这门课程,以懂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顺利地做好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衔接。另一必修课程是“信息教育I”。其他通识课程只限定了必选的领域范围,而不具体指定课程名称。不同于我国对政治类课程的重视,日本的通识课程中,只有对学生选修法律方面的课程做出了规定,如在信息教育类课程中学生可以选修“人权”方面的课程,仅要求社会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必修“日本宪法”课程,而对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不做要求。外语课的学分和总学时也远不及我国的多,但是学校开设了多门外语课程,鼓励学生在完成英语的基础学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日本通识课程中有一半的学分要求履修的课程必须要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复合领域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并提出学生们应当“具备学习人类智慧所应有的知识和思考力”的学习目标。公共选修课只要求修够2个学分,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课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国公共选修课覆盖面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科学、计算机、体育等各个领域。学生虽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选修课整体所占学分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而且在修读方式上,也多是对修读学分有最低限制,而鲜有对修读领域做出要求。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们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可能很难均衡地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四)学科专业课程高度融合,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高师生物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另一类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以陕师大为例,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了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动物学、动物学实验、植物学、植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生态学、生态学实验、野外实习等。除此之外,各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方案,亦有开设其特色专业课程,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而选修课的学分设置每个学校也不尽相同。我国六所部属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学分也是在三类课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共24学分,生物学科的67学分,共计91学分。日本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共同履修的科学基础课,包括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地理学四大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实验,以及相对应的各学科的教学法。另一类是生物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需要履修的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与基础,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而设置的,是解决生物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在比较中我们发现,我国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门类非常详细,在所有类别的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了近一半学分,不仅注重学科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重视学科专业的纵深发展。相对而言,日本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其课程门类和总课时量都较少,课程内容高度融合,注重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与日本初中小学施行综合科学的教育体制相符。

(五)教师教育课程门类丰富,内容全面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均学时为38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23%。六所附属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门类都比较类似,都开设了教育理论课程,这是因为教育理论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获得和形成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经典的教育理论课程以外,各师范院校也将现代教育技术设置为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变革需求的创新人才。在整个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原本仅有一门学科教学论,与之相比,现下的教育技能课程门类和比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样的变化说明,现代教师教育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六所师范院校也都分别开设了教师教育方面的学校特色课程,涉及艺术修养、教师技能、研究方法和政策法规等不同方面。日本师范教育可供选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还开设了教学实习、教师能力开发、教学设计入门、语言技术、语言理解基础、临床心理学I、临床心理学II、寿命心理学、发育心理学I、发育心理学II等。各为2学分。并且毕业设计与学科教学方法这两门共占12学分的重要课程,是放在学科专业课程分类中的。日本课程设置中有32学分的自选课程。而门类众多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为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能够看到,日本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课程门类丰富,学科知识融合,学生自主选择度大,体现了其贯通融合、多元包容的特点。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我国学者提出的高校课程改革中“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非常一致。然而日本教师教育的这种过分重视教育实践课程和自选课程,同时又相对的轻视学科专业课程、轻视教材的使用也有可能弱化中学特别是高中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形成。不过由于日本中学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本科毕业生多数是去初中或小学执教,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很大。所以在本科阶段的职前教育也就更侧重于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培养。而全面推进职后教育,普遍提升从教人员的学历,发展终身教育的教育方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职前教育的不足。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师范生 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10-02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的教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迫切任务。尤其是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已成为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生物教学论、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一部分渗透在中学、高中的生物学课本中,与中学生物教学对接。这些课程对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其技能技巧,培养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新课标为指导改革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以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环境,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学岗位,确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课改内容的渗透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能够胜任中小学生物教师岗位的毕业生。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中,我们发现应届毕业生在大学课堂上所学往往不能与其所从事的中小学教学工作接轨。通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师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大学课本的专业基础、专业基本知识掌握扎实,专业素质比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师范生刚刚登上讲台充满了热情,也愿意把知识奉献给学生。但他们忽略了对中学教学工作所用的教材、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法的研究和掌握。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大学里专业学得好,将来走上讲台就一定能教得好。因此,当他们参加教育实习或参加应聘真正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他们往往缺少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中学教学的能力,因此,在真正走上教学岗位时,常常需要一段适应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动手,培养学生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使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走上中小学生物教学工作岗位时可以尽快胜任教学工作,缩短适应期,就要改变生物教学论等课程的传统教法的传授,加强中小学课改内容的渗透,使他们的教学能力适应中小学教学实际。

二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训练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生物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教学实践,如试讲、实习、说课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尝试教学。这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指导他们编写教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教学基本方法的运用,通过尝试教学,使他们掌握生物教学的基本技能。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生物教学论这门课的认识。

第一,聘请优秀中学生物教师走进大学课堂讲观摩示范课,让师范专业学生感受自己与中学生物教师的“距离”,或选择不同角度的高水平的示范音像带,让学生学习观摩,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如何上好中学生物课,当好中学

生物教师。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使学生走近中学课堂教学,对将来的职业角色有整体观。科学制订教学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第二,利用微格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新型的教学方法,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采用微格教学法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过程实施优化控制,以实现最佳的训练效果。在生物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科学制订与实施微格教学计划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微格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可以适时调整教学,强化长处,纠正不足,完善教学技能。运用微格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在此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体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提高生物科学师范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必须改变生物教学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注重加强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

三 加强说课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说课要阐明这样教的理由。教学要求以科学的方法传授科学知识。说课是为了克服只凭经验,照搬教参书上课的非科学。

教师应多给学生开设“说课”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题讲座,请中学生物教师进行说课示范,让学生学习“说课”的特点、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说课的内容、要求等。

1.说课的内容

第一,说教材。说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教材的脉络,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详细说明每节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为以后哪些内容提供基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材的前后联系等。说教学目标,在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应十分明确,在说课中应着重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说明如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来确定每一节课的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学科中最基础的概念、原理、知识技能、方法。对中学生而言,缺乏感性认识的、逻辑性强的、思维要求较高的知识属于难点。

第二,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组合,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营造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主要内容。说每一章或每一单元的课时,重点讲述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各个环节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第四,说板书设计。教学中,板书是教师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能起到引导学生注意、思考的作用,影响教学效果。

2.说课的训练

微格教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说评,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又要说出每节课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及时间分配,使整个教学过程动态化。同时还要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使教学有理有据,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把设计好的说课方案以活动方式呈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或几个说课技能反复训练。对学生讲课的内容进行录像,然后播放,让大家共同观看、评议,针对某个教学技能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练习,以达到不断完善说课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加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从而规范教学行为。它不但可以训练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未来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让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学会积极面对各种变化和困境,改革生物教学论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才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真正提高他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早日成为教育岗位上的合格的且具有新教育理念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冉景盛、韩宗先.中学生物教学论课加强师范生说课能力训练[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2]鲁先文、程滨、赵克霞.新课程标准下的师范院校《中学生物教学论》的教学改革[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3]卢海啸、王琼秋、李桂芬等.运用元认知监控促进生物教学论的学习[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

[4]周燕军.谈师范院校微格教学中的测量与评价[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3)

[5]徐子仪、张忠诚.谈微格教学在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及实施[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学习模式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进度,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没有发挥的余地,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学得很辛苦,再加上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学效果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倡导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适应这一变革,我们必须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策略

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

1.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老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老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开放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老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此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并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老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3.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同时老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而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教学

1.重读新课标: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这么多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把握新教材

2.1 新教材知识体系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十大主题”新教材体系,在组织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学生自身或身边问题、现象开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维、信息加工整理,扩展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提高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3.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3.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3.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3.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3.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3.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3.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3.2.3 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最持久的促进学习的力量在于知识本身。生物科学走向生活的节奏加快,因此,生物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及时汲取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精心备课,用生活化的生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如池塘、农田、公园、动物园、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院、防疫站等等,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的生物课堂,使学生感到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鉴于目前多数地区生物学科中考分值低甚至不参加中考的现状,生物作业应力求在课堂上完成,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难题师生共同完成,容易的留给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减少作业畏惧感,提高作业兴趣,养成按时作业的习惯。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第5篇

初中生物属于非中考学科,因此很多学生或者部分老师都把它视为“豆芽学科”,在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上,都更偏颇于语数外。大家都要围绕中考这根指挥棒转,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学好并掌握基础的生物知识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平常生活中,种植花草、养殖动物、自身保健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到生物学的知识。这是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的自豪之处,让每个学生都具备生活必须的生物科学素养正是我的职责所在。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1年,正式版)中明确指出了这门课程的三项基本理念,也提出了这门课程的三项具体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搞好任教学科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基本职责。作为生物教师,基本职责是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参与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三件事情。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我所任教的地方是重庆市江津区的一所普通农村初中,前些年,生物这门学科与中考毫不沾边,所以生物似乎有点儿“受歧视”。要到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的时候,语数外的老师都会来找我“借课”,把生物课改上其他学科课。后来,区教委对中考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一考定升学”的中考制度,从2010年起实行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结构评价制度。具体来说,中考成绩分为三个板块,七年级考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科目,总分45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10%计入中考成绩;八年级考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地理六个科目,总分75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20%计入中考成绩;九年级考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体育八门学科,总分800分,学生考试成绩按70%计入中考成绩。这样一来,打破了传统的中考模式,有利于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为我们生物、地理等“豆芽学科”提供了有效保证。现在,我们区的每所学校都在强调“科科都是主科”,学生对生物、地理的学习也比以往更加重视。

但是,问题也迎面而来,同行们都为了中考,努力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潜意识里开始偏重升入普高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准备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开始放任自流。他们忽略了“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生物”,违背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恪守的一项基本原则,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所以,我们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可能良莠不齐,有品行好的,有品行坏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因为学生受天赋秉性、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思维方式、日常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也存在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管出身贵贱、不管品行好坏、不管成绩优劣,一视同仁,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又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这门课程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态度。其次,教师应坚持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从而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忠于科学的良好品质。再次,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最后,教师要杜绝“填鸭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三、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