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来源

经济学的来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的来源

经济学的来源范文第1篇

(河南教育学院职业指导教研部,河南郑州410012)

摘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深化解决,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本文主要研究中原经济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希望中原经济区的大学生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天地。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29—02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被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外,还需要有足够大的平台展现其才华。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大学生而言,应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我,努力进行创新创业,争取实现自我价值。

一、中原经济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背景

(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概述

2010年4月,河南省相关部门召开了“构建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研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构想。2010年11月,“构建中原经济区”写进了河南的“十二五”规划。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又相对独立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对于整个中国而言,中原既是发展重心,又是能集中展现整个文化传统的地方。中原经济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充分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保证和外界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原经济区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原经济区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高度,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综合素质,让现有的众多人口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历史契机

自1999年我国推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全方位扩招。伴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与此同时,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创业不失为大学生谋求生存的有效手段。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创业过程中努力创新,不断地寻找机遇、谋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国家以及政府也因此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占据中原经济区核心地位的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有很多高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为河南省的大学生创造了创新创业的机会。然而,在全新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大多都是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而展开,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体系和服务保障上,在一些制约因素上并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对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更需要由宏观视角转向更为务实的现实钻研,将地区发展和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范围内的优势,不断研发,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环节中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大学生贡献力量,他们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冲击力。但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就需要因人而异,对其进行引导,防止其走向歧途。

二、中原经济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新机遇

(一)中原经济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原地区要由农业取代工业必然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空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而这项战略意见的提出,将促使河南的经济迅速腾飞。在这种形势下,大量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模式势必会兴起,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面对全新的发展型产业的过程中,中原经济区的大学生要抓住机遇,找到全新的发展平台,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够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促进经济地区的发展,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创业平台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获得了各个行业的响应,他们的积极加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遇,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中原经济区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灿烂的前景,但也面临着全新的创业挑战。如今,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到大城市发展。由于受旧观念的限制,他们如果在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则很难得到亲戚、朋友的理解。但是,中原经济区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大学毕业生的加入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这种创新创业对于区域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中原经济区的大学生需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带领广大乡亲致富,从而得到大家的信任和肯定。

(三)大学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后备军

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原经济区的大学生要勇于创新,勇敢承担起国家建设的重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推进中原经济区和大学生的完美衔接。无论是国家还是某一个地区,要想富裕起来,大学生都是其全新的后备军力量。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能够促进农村的改变,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但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将眼光放长远,明确创业前景,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对自我的拓展,找到最佳契机,让自己在不断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充实。

要想建设好中原经济区,就要重视大学生的力量,清楚地认识到,他们能够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出谋划策,中原经济区与大学生之间相辅相成,必定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中原经济区应建立更多的高等院校,这样才能够输送更多的人才,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全新的竞争环境中,需要用激励措施保证人才的成长,让大学生变得更加优秀,但应注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产和学业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人才进行创新创业,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承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研究——基于威海市大学生自主创业调研[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5).

[2]邸慧,寇斌.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铸访谈录[J].人力资源,2012(3).

[3]逯文超.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开放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4]赵红.中原经济区建设给河南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5]李一飞.入世后浙江省产业区创新网络建设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4.

[6]卜晓惠.浅议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08(28).

[7]朱峰.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2(7).

经济学的来源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方法论问题开始受到部分学者的注意。然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仅仅集中在经济理论本身,仍忽视对经济史的关注。有必要澄清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

关键词 经济史 经济学 方法论

目前经济学与经济史研究的现状,很不利于经济学这两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任何一门学科,一旦形成比较固定的范式,就会陷入自我维护的误区,力求自己内核的坚硬和保护带的巩固,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而要实现创新,就只能求助于“边缘的突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要进行经济学研究,有三门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即经济史、经济理论和经济统计,其中经济史最为重要。然而在中国经济学界,不少经济学家对经济史的功用和作用缺乏清楚的认识,甚至贬斥经济史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真正将经济史研究与经济学研究融会贯通的中国学者,至今并不多见,这就使得经济史与经济学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得中国的经济史学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另一方面经济史研究的严重滞后也影响了理论经济学研究的突破,针对目前这种状况,笔者试图通过阐述经济史与经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引起经济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史是研究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因而它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其他都属方法论,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但不能从这种抽象中还原出历史的和当时的实践,就象不能从“义利论”中还原出一个“君子国”一样。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而不是流,熊彼特对此有精辟论述,他说“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二、经济史与经济学的辩证关系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不是相互包含或溶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分支学科。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在科学哲学意义上,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任何科学或理论都来源于经验和事实,任何理论的假设或命题,都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的检验,只有经验事实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这种方法的本质,简单说就是用经验和事实说话。而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第二,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第三,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第四,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科学研究离不开假说。一种假说是所谓“解释性假设”:即建立一个假说或理论,用来解释经验和历史,即阐释历史。但经济学假说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公理性”假说,经济学从这个假说出发,对经验和现实进行推理性研究。从根本上讲,经济学的任何假设和命题,都必然来源于经验和事实。但经济学研究不可能完全从经验和事实的归纳开始,已有的理论成就,具体说就是符合经验事实的假设,同样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然而,本来作为经验科学或实证科学的经济学,一旦以假设作为研究起点,就有可能走进形而上学误区,即经济理论的验证,不是依赖于理论对经验事实的相符性,而是依赖于自身逻辑的严密性。所以,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就取决于假设的正确与否。

三、经济史学的范式及其创新

经济史学家作为独立的学科,也应有自己的独立范式。但是,经济史学作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其范式必然介于两者之间,既有经济学范式的特点,又带有史学范式的特点。但经济史属于经济学而不属于史学,它与史学的共同点仅仅在于考察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叙述方法上有一定的时序性,以及用史料说话,但在研究者的信念、观点和方法,特别是采用的理论模型上,基本上都是经济学的。就西方经济史学来讲,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以及熊比特的创新理论等等,都成为经济史学有别于历史学的信念、观点和方法。

但就中国的经济史学来讲,基本还是以史学范式为主导,目前的经济史家大多还没有习惯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从事经济史研究的学者大多出身于史学界,所接受的经济学训练比较少,在他们的头脑中还较少经济思维;另一方面,也由于经济学家大多不屑于经济史研究,忽视了经济史对于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作用,所以,还没有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没有实现与历史学的良好结合,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史学范式。

对于经济史,经济学者和历史学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经济史是“经济的历史”,仅仅是历史中的经济部分,是用历史学方法研究历史中的经济问题,经济史不过是历史学科“类”中的一个“种”;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只是要“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即从时间上解释经济结构和实绩的演变, 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理解和阐释的历史。所以,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部分,其范式应该与经济学范式更接近。换言之,经济史学研究,一方面要依靠史实说话,但另一方面如何整理史料,如何用史实说话,却要依靠经济学提供的观点和方法。现代史学方法论认为,史料总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史料作不出真正的历史研究,而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史料,对历史的过程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史学方法论,与经济史学方法论是一致的。所以,经济史学范式革命的任务,就是采用经济学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经济理论模式,实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

可见,经济史的范式革命取决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但另一方面,经济史的范式革命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相反,经济史的范式革命也有助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目前,许多学者都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经济生活,走入一个尽善尽美的逻辑世界,甚至走进一个数学模型构成的公式化世界而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说,就是背离了原有的实证传统而走向了反面,西方经济学出现了范式危机。然而,主流经济学范式革命至今仍未使原有范式被新的范式取代。这一方面是由于主流经济学范式仍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通过不断的证实与证伪来实现理论体系的创新;但另一方面,还在于能够彻底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和主要命题的证伪性经验事实的不足。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李嘉图传统,建立了一个及其严密的逻辑世界,而这个逻辑世界不可能用同样的逻辑武器去击破,而只能用事实证伪。所以,经济史的范式革命可能成为经济学范式革命一个重要环节,并为经济学范式革命作出贡献。

从本质上讲,经济史与经济学都是“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这是两个学科相互结合和相互提供方法论的基础。事实上,经济学与经济史结合,是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优良传统。遗憾的是,这个传统到李嘉图中断了,不少经济学家带着“李嘉图恶习”,逐渐背离了实证主义,陷入从逻辑到逻辑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经济史也脱离了经济学的分析传统。这就使两个学科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越离越远。这种经济史与经济学分离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变,这种改变有助于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高德步.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学的来源范文第3篇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总量分析总价格水平。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 。

2、同时宏观经济学也运用了多种 模型去分析国民经济情况 。

3、比如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都是围绕着价格需求来发展变化的。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彻底掌握 。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学的来源范文第4篇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规律。因为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2、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学的来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发展;认识;把握;探索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尤其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经济学也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一路成长。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随着改革向纵深领域的发展,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构建一支完整的中国经济学体系,推动中国经济理论走向成熟,让理论更好地对实践加以引导,成为中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共识。在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问题上,笔者认为,首先应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现状,进而挖掘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遵循规律,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发挥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繁荣。

一、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经济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看,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首先,中国经济思想源远流长,但却从未形成系统和逻辑的经济知识积累过程。无论与的经济体系还是与西方经济学体系相比,中国经济学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其次,中国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理论。随着经济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大批的经济学者运用经济理论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化的经济理论。第三,中国经济学是在中国经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大批的经济学人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制度变迁中,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案例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第四,中国经济学是在不断吸收借鉴世界经济理论成果基础上成长的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以后,大量世界经济学理论传入中国,中国大批的经济学者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和借鉴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经济学,形成了开放的经济理论。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学研究开始出现一些良好的开端,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范性提高。随着经济学知识的普及,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国经济学在专业语言、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研究规范性有了很大提高。第二,应用性增强。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科学。中国经济学正在摈弃对西方经济研究的简单移植,立足于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走向基于中国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很多需要研究的新特征、新问题,中国大批理论工作者从实际中研究问题,从理论高度上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根植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很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第三,实用性增强。经济学不是挂在嘴边的术语的堆砌,而是实用的科学。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在于可以通过指导政策的制定,通过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发挥理论的作用。2008年在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在经济理论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举措,平稳渡过艰难时期,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可见中国经济学的实用性有所增强。

(三)中国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当然,中国经济学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基础性研究和理论前沿研究还很缺乏;数据不完整和信息不透明制约了量化研究;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和实际部门的研究没能有机地融合,等等。此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持,而与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实践,尚不足以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选择怎样的路径来构建并完善中国经济学体系,成为摆在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把握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国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它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它的发展也具有内在独特的规律性。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路径,必须在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中国经济学要坚持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经济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来看,中国经济学要想取得新的进展,首先必须坚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以经济学理论为“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出现了形形的经济理论“过时论”,一些人认为经济学已不能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良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经济学,并不善于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和发展它。经济理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这么说就在于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要想实现发展,不仅要在坚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地位,还要不断地在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经济理论,用发展了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要立足中国经济现实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特殊的文化传统与民族传统,都有其特殊的国情。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应立足本国国情,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国情是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经济学必须面对中国经济现实,为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当前,中国的经济现实是:第一,中国的经济实践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且发展不均衡。第三,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制度的特殊性、国情的特殊性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要求中国经济学要着眼中国现实,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明确注释。这种注释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滞后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提炼和归纳出相应的中国经济学范畴、规律和理论体系。

(三)中国经济学要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这就需要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有益成果,包括现代经济学的精髓。现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既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又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方法论空间,这无疑对中国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吸收和借鉴现代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利用其方法论上的优势。实践一再告诫我们,盲目信奉一种理论,把其推向终极地位,同时打击其他理论和思想,如盲目推崇西方经济学,或对西方经济学的持绝对排斥态度,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应该是开放、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的构建和发展需要处理好坚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创建科学、系统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是诸多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从理论界到实际工作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成熟的理论来源于成熟的实践,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系统工程,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仍处在发展和进行之中,因而不可能寄希望于在短期内形成完善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但理论上的个别突破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这一点点的突破会逐渐构筑起中国经济学的宏伟大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应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和研究方式等方面入手,从中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学者来说,需要立足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既能熟练地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能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两者运用到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奠定可行的知识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还应注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体,定量分析为用,定量分析要服从和服务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准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经济学数学定量分析方法,为经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此外,在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方法上,应鲜明的反对用西方范式理论来取代马克思逻辑体系构筑理论体系的言论,提倡借鉴范式理论的合理成分,把范式理论纳入马克思逻辑体系之中来共同构筑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拓宽研究视野

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研究视野的拓宽。一是要从单纯的理论研究拓展到对现实经济改革和实践的提炼和总结上。加强调查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案例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提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二是要从对国内研究拓展到国际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要完成这一工程,就需要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大胆地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组织和管理市场经济运行的成功经验,汲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益的东西。三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性视野的经济学专门人才,使他们从国内走出去,置身于国外的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融贯中西经济学知识,以中西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推动经济理论发展。

(三)应用创新研究方式

在研究方式上,要实现四个结合:一是在研究中要将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以经济学理论为魂,以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体,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用。二是在具体经济问题研究中要将国内研究和国际研究相结合,既立足本国实情,从国内实际出发,又结合国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组织和管理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三是要将古今相结合,在经济学研究中,既充分注重现阶段经济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同时,还要继承中国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宝贵资源,促使其为当代经济研究所用。四是要将传统的经济研究手段与现代先进的科技研究手段相结合,通过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解析、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研究中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中国经济问题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支持,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所用。

参考文献:

[1] 黄丽珠.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N].金融时报,2007-01-22(5).

[2] 张旭.社会科学方法论系统与中国经济学结构构建[J].学术月刊,1999,(8).

[3] 覃巍.略论中国经济改革、现代经济学发展与中国经济学建立[J].广西大学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