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园景观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辅导员工作;可行性分析

一、精细化管理理念

中西方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早就对“精细化”理念进行阐释,老子就曾主张“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讲求由细微处见大事;朱熹也认为做事应如琢玉,必须要不厌其烦的“精益求精”。

现代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诞生于1911年,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专著《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符合现代社会条件,满足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二战后,由迅速发展壮大的日本企业发挥出应有的效力,由此开始成为举世瞩目的管理学精粹,为全世界管理学相关从业者所研究和学习。

具体来说,在“精细化”的理念之中,“精”即精确,追求精准;“细”即细致、细化,追求细节;“化”即状态。“精细化”合在一起,指的就是按照细致的划分和安排,对事物进行精准、精确的处理,使之达到合理状态的过程和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改进空间

我国的大学生们由于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弱,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已经成为一个价值取向多元,思维模式复杂的群体。过去单纯的经验化管理和简单教育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辅导员的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武装辅导员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将精细化管理引入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难题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新时期条件下大学生群体发展的要求,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必要手段。

具体来看,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比例不得低于1:200。但在目前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这种标准很难为所有学校统一实现。很多学校由于建设相对滞后,且对于辅导员的价值认识有所不足,在辅导员队伍的配备方面尚未达到这一标准。教育部下属机构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配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最高1:200的学校为33%,另外的67%均不达标,严重超标的学校比例为10%以上。仅就辅导员的数量来说,队伍建设已存在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辅导员队伍所面临的是一群全新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适龄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一代。他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行事的方式和价值理念,与此前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有非常大的差别。他们拥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个体差异大、执行力差、心理素质差、有个人主义倾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需要辅导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就要求辅导员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风格,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价值理念,努力在保持自己思想独立性的同时和学生群体保持良性互动。

三、引入精细化管理存在可行性

从理论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其实是适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的。企业的运营目的是获取利润,为此必须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给市场;高校也必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这样的目标,企业要把工作细致的分解,将之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员工身上;高校也是如此,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辅导员身上。高校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以更高的要求应对越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企业与高校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方面是存在很多相通之处的。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现代社会要求高质量和细节把控的外在表现。经过近一个世纪实践,精细化管理已经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应用在企业之外的领域。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已经被引入了教育领域,精细化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念与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恰好契合。精细化所要求的对细节的把控,细致、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工作的思路,可以很好的改进高校辅导员当前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这与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与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辅导员把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工作。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细”,细致、细化,追求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点、小步骤、小事情,但实际上却是奠定成功基础的基石。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个细节开始的,辅导员需要通过对一个个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入手,通过很多琐碎、纷杂的细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状况和动向,通过日常的细节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管理和监督。因此,细节的重视将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工作质量。

再次,精细化管理本身就是一套体系化的理论,强调的是以建设一套体系的方式,加强对体系内各个环节的把控、整合和管理,注重从多方面工作一起入手,以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之为体系服务,发挥更好的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其工作由于涉及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内容千条万绪,为保证工作效率,必须以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整合所有事务。

综合来看,辅导员工作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面对新时代、新环境和新要求的背景下,亟待引入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支撑。通过借鉴、吸纳和参考管理学的合理成分,能够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效性,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洋.精细化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华南理工大学,2010.

[2]路楠.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公园景观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 渗透 融合优化 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饮血的生活,到都市树林里现代人愉悦惬意的漫步,森林不仅仅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更是钢筋水泥喧嚣中现代人的一种内心渴望和回归向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离开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们,如何保留而不是蚕食山水自然资源,并将其作为谋篇布局中重要要素,营造“山-水-城-林”有机整体,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的积极推进。

1.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与联系

1.1相关概念综述

1.1.1森林公园的概念

我国关于森林公园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续了国有林场转型为旅游实体的改革思路[1]。根据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I8005-1999)中对森林公园作的科学定义: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准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 2002)》,“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4。

1.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内。而森林公园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或近郊区,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区(距离城市1.5-3.0小时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园;也可能是距离城市居民点较远,大型独立的森林公园,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2.2生态结构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观赏植物、人工维持为主,养护管理投入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较低。森林公园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为主,生态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载的空间功能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环境为主体,通过创造环境良好的休憩、娱乐空间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不同体验要求5。森林公园则是以自然生境为主体,在满足生态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游赏、生态体验和休闲游憩来满居居民亲近自然的不同体验要求。

1.2.4互为补充的游赏体验

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出游”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风尚。而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有机补充,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别于城市的生态体验,无疑会带给城市居民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心理体验。

2.城市森林公园概念与特点

2.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从森林和城市的布局关系来看,大致可分为“林在城外,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三种。而城市森林公园应当是对“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两类森林公园的统称。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不同学者均有不同见解。如“城市中出现的有较大面积的山、水、森林,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览、!度假、休闲等要求的公园”6;“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7;以及“位于城市当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同时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游憩休闲场所”8等等。其中,较为准确的概念当属黄茂玲在其论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观,同时提供与森林生态过程相适应的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生态体验等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4”

2.2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

2.2.1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态效应最强。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心,在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效益可见一斑。

2.2.2开放且互动的公园游憩体验

城市森林公园因为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临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对其游赏性及功能性会有更多有别于一般森林公园的需求,与居民的互动性也更强。

2.2.3独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观风貌

在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中,往往将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9。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在现代高楼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镶嵌的绿色森林,无疑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4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权衡博弈

从保护与开发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公园既要对已有森林生态资源合理保育、完善稳定,又需要从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丰富居民游赏体验方面适度开发,因此,如何合理权衡二者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3.城中森林营造的规划实例探讨

以下将结合笔者对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对城市格局变迁下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3.1榆林市城市格局变迁与大墩梁森林公园的价值区位变化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榆林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绿洲-生态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园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区西部,然而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它逐渐由原来的生态绿地转变成中心绿地,成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园。

3.1.1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地理区位

从“依山傍水”到“环山顺水”,从城市西北侧“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区、建成区、新城区乃至空港生态园区四面围合的“城市绿核”,大墩梁随着城市步伐的迈进而价值凸显。图1

3.1.2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区位

作为生态绿心的大墩梁对于串接各类线状绿带、丰富城区内原本局促的绿化体系、重构城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1公园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区位示意图

3.1.3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视线区位

昔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今有“南水(无定河)北园(文化生态园)中茂林,绿珠串接天下秀”,规划旨在借助视轴将古城景观、新城景观以及红石峡、镇北台、明长城边塞遗址带景观与大墩梁进行对接,以此实现传统景观与生态景观齐晖。图2

3.1.4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经济区位

作为公共财富以及现今城区中稀缺资源的大面积绿色空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区域乃至城市经济价值提升、人气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进周边地块不断进行功能重组,进而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的机会与领域。图3

3.2保育与渗透的生态发展策略

3.2.1生态发展目标

保护并维系区域生物格局及生态安全

绿色理念的培植与渗透

3.2.2生态发展策略

(1)合理确定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

环境容量——采用面积法估算。

根据游赏项目性质以及公园地形特征,确定公园可游面积占总面积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个公园可满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时间为一天。日周转率为1次。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6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75㎡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

7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100㎡为宜。根据《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主要景点人均游览面积100-400m2/人,一般景点人均游览面积400-600m2/人。综合考虑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风景抚育功能,确定其人均占有公园面积按110-200㎡区间计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园日环境容量为4.7-8.6万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园环境容量测算中可游时间是按一天计算的,因此其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园的日游客容量为4.7-8.6万人次。

(2)优先划定核心保育区

规划将公园内森林、水库生态关键因子划为核心保育区,其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护强化原有山体、水库、植被等自然特色;保护、修复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适度林相改造,更新树种,丰富植被,加强绿化郁闭度;以登山活动为主线控制山脊景观视廊;合理控制森林内的建设规模和强度。

(3)绿色观念渗透

规划在核心保育区适度发展森林游赏,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闲、绿色认知、回归自然为内容的区域,通过居民与绿色的亲身体验、亲密接触强化生态观念,实现绿色理念的渗透。

3.3多样与融合的功能发展策略

3.3.1功能发展目标

协调各类用地,优化公园整体环境氛围

合理增加各类设施场所满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发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区

规划在生态保育的核心基础上,充分依托现状,形成滨水冶趣园、农庄体验园以及绿色建设控制区三大功能区。图4、图5

其中:滨水冶趣园以休闲观光、运动娱乐、滨水体验、科普认知为主要内容,面积2.6平方公里,共规划草波跌宕区、碧水清湾区、水生博览区、水岸怡情区以及湿地探游区五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观游赏水系;结合功能需求设置多样岸线形态,丰富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设计动静功能分区;弱化人工痕迹,合理控制建筑体量及色彩形态,鼓励仿生及绿色建筑等。

农庄体验园以田园风光游赏、农事学习、农菜品尝、农节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面积1.9平方公里,共规划乐舞农耕区、绿色民居区、田园牧歌区以及林果飘香区4大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留复垦现有耕地;整治提升现有村落;适度开发农田、果林的旅游价值;引入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农业观光游赏特色;引导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新模式,提升原有农民生活环境与质量。

绿色建设控制区内涵盖现状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鸿翔酒店、鸿翔装饰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区住宅楼等多层、高层建筑,多为近年新建,规划暂时保留,作为绿色建设控制区有效防止城市无序建设蔓延。规划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区西北侧靠近森林核心区处通过密林种植进行空间与景观视线上的阻隔,远期随着城区综合搬迁整治,发展为公园生态、景观和设施建设用地。

(2)完善公园基础配套

公园共设置1处综合服务中心、8处综合服务点,11处小卖点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农家乐等景区餐饮设施、10处服务辅助用房、11处设备用房、12处主要公共卫生间、4处小型医疗救助设施点、9处主要公共电话点、9处公共展示栏,以满足公园及主要景区的管理设施需求。此外,规划还对公园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综合防灾等予以综合设计。

3.4优化与贯通的景观发展策略

3.4.1景观发展目标

强化公园绿色地标的天际轮廓

强化公园景观标识

3.4.2景观发展策略

(1)强化外部视廊贯通

考虑城景之间的联系,公园着重控制与西入口门户区、古城区以及铁西新区之间的3条观景线, 凸出山林在城区中的景观视廊以及优美绿色天际线,增强山与城的视觉联系。

根据控制点、观景点及周边景观的分布关系,规划着重控制与北侧明长城林带、镇北台之间的视线廊道,通过公园内制高点烽火台、观星台与园外明长城沿线、镇北台之间建立视线联系,借景入园。

(2)优化内部视线节点

根据公园地形地貌、景区功能格局,结合观景点朝向,规划在公园内确定了绿色山林景观、人文景观2处景观控制区、4处视线通廊和14处视廊控制点,作为景观视线控制的依据。公园建设中应留出透景线,保证观景、眺望及对视。同时,电力、电讯等工程设施以及大型构筑物应尽可能避开视线廊道建设。图6

表1公园内主要视廊控制点一览表

3.5带动与提升的社会发展策略

3.5.1社会发展目标

带动自身及周边运转,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凝聚人气,塑造绿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会发展策略

(1)经营策略

规划将山灵五感区、草坡跌宕区、九边怀古区以及林海沐泽区4类地块通过拍卖、招标

等渠道进行土地开发经营,并对其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块指标分别予以控制。地块面积共4.0平方公里。此外,还可通过门票售卖,商店、门面、摊位、停车场等建筑、设施租赁以及餐饮店、果园等专项经营权特许出让等方式引导公园产业经济发展。对于公园边缘0.5-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密度高档居住区开发,以增强收益,回馈于公园建设。要求公园整体建筑用地开发比例控制在1%以内。图7

表2土地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2)建立绿色生态品牌意识

规划在城市层面积极寻找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旅游项目、节庆活动与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打造城市绿色品牌,探索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品牌共赢的城市经营模式。图8

4.结语

从森林茂盛的远古富庶到大漠绿洲的生态名城,榆林用绿的信念扎根萌动,与“绿”结下不解之缘。从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绿核,大墩梁宛若一颗绿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延展,烙印了它与“城”的绿脉相通。“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园规划旨在反客为主,从由外而内的被动保护转化为由内而外的主动发展:在山的“绿脉”以及城的“人脉”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环境、景观以及设施品质的提升引导公园开发与保护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公园赏心悦目的环境以及寓教于乐的项目带给人们绿色的享受以及生态观启示;使“林园”成为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绿色“乐园”和生态名片。从“大墩梁”的美好构想开始,让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让“山-水-城-林”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抒写绚烂的一笔,未来任重而道远!

1、江海燕.广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4、黄茂玲 .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5、邓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园_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6、张万荣,钱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探讨[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3):

47一50

7、江洪,刘典伟,张万萍,等.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J]. 研究动态与进展,2003,22卷增刊:78一80

公园景观概念范文第3篇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公园景观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对它的研究一直存在多种倾向。广义上理解为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景观对象来研究,这包含了建筑学、城市规划所广泛关注的内容,偏向于整个城市的形态研究。狭义上也将“城市景观”定义为在传统景观的基础上融入建筑等元素形成的整体研究,这一脉络来自传统景观学的拓展。[1]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景观的演化倾向也各不相同。现代城市生活将人们和自然通过景观联系了起来,景观将是城市不可缺少功能中的一个部分。

1、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景观体系分析

1、1苏州工业园区绿地系统构成

工业园区的景观系统存在在一定的特殊性,它首先是一个“庞大”的城市系统,融合了居住、商贸、娱乐设施,其次它还是一个工业区,这里还将落户大量的工业企业。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完善的绿化系统规划,高标准高质量的环境绿化是工业园区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出于对环境的重视,工业园区规划中专门有绿地规划篇章,主要理念是将绿地分级形成一个系统。市级公园规模大,内容全,服务于全市居民;区级公园辐射一定范围的居民,特色鲜明;邻里级公园配套邻里中心区规模的小公园。市,区,邻里三级公园的配置构成了工业园区绿地规划的一个系列。

其中:(1)市级公共绿地:主要是西端文化区内的城市广场和东端城市核心区的城市广场以及600ha的金鸡湖水面和湖畔公园。这是较为集中的城市绿化公园,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积极健康的活动场所,又可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2)区级公园有:香樟园,红枫园,白塘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等,各具特色。(3)邻里公园:每个邻里小区均设置有半径100m的邻里公园,服务于整个邻里小区;小区内还根据具体情况再配置组团绿化,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优美的室外活动空间。还有诸如其他的包括绿化隔离带、缓冲带等各种绿化设计,这种隔离带、缓冲带和各级公园绿地点、线、面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化网络,并构成花园式的一座新城。

1、2苏州工业园区景观绿地的特点

环境优质是苏州园区给人们的一个总的感受,仔细分析:理性布局和策划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所在。除了规划上的成系统之外,园区绿地具有几个特点:(1)不同区位布局绿地。一个城市用地是十分有限的,绿化用地同样应该理性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苏州园区绿化的用地比例是13%,和其他城市类同,但因为其中集中布置在生活区内感觉就特别明显,相反,工业园区内注重效率,就不再安排公园之类的公共绿地了。(2)注重绿地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大凡,绿地本身是只有投入而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而绿化它会带来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利益。因此在建设绿地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加强绿地的实用性,方便居民进入活动。苏州工业园区的绿地均匀地布置在居住区中并且设计就避免了中看不中用的弊病。(3)创造特色,合成其他元素一起发挥作用。苏州工业园区的景观绿地许多都经过精心设计,并赋之于理念,可以说每一个公园都有自身的特色。有些在植栽上,有些在功能上,香樟园、红枫园、生态园就是例证。此外,园区许多公共绿地中还整合了建筑,水体,文化古迹等要素,赋之于内涵,重元寺,阳澄湖休闲度假区等是例证。

2、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景观建设的两个亮点

2、1亮点一――区级特色公园:红枫林

作为2002年起动的重点绿化工程,苏州工业园区开辟了一片红枫林。这片红枫林占地7公顷,位于博览中心西北角,北临现代大道、南临科文中心。是供市民休憩又融入城市网络结构的城市景观。红枫林由美国泛亚易道公司设计,该景观林以红枫为主题,运用1360株红枫林为基调树种,配以1100株色叶树和常绿树为背景,确保一年四季均能欣赏到时令景观,而且里塘河穿林而过形成一片小型湖面,在东西两岸还分别种植了5株百年特大红枫。同时又构筑了亭台、小桥、园路,适当点缀灯光,营造舒适、幽静的休闲环境。

红枫林的建立成为园区重要的景观节点之一,且又为环金鸡湖一圈增色不少。与周边的用地关系也建立的非常有序,成为居住区与公共建筑间的过渡。从周边居住区的高层建筑俯瞰红枫林,千株红枫似红色海洋,与不远处的科文中心相互辉映。(见图1、2、3)

(红枫林与周边建筑关系 图片来源:周芮言拍摄)

2、2亮点二――不可忽视的小小力量:雕塑系统

工业园区的到访者一定会对园区中的雕塑留下一定的印象,不仅因为雕塑的数量之多且随处可见,更因为雕塑生动贴切的形象。伫立在金鸡湖西畔的“圆融”雕塑(见图4),是园区的城市符号,整个雕塑圆中有方,两种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体,不仅与苏州“融合”的城市理念不谋而合,更象征中新两国的合作,代表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共生。中新路上,一座名为“世界之窗”的雕塑(见5图),以掀开的窗帘为造型,寓意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除了里程碑式的标志性建筑,一些道路两侧大小不一的雕塑尤为出众,这些雕塑不仅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更为这些道路增色不少。以星港街的雕塑系统为例,这些雕塑传达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其中一系列的铜人雕塑刻画的是古人与现代人的互动,象征的是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对比,很贴合苏州“古而新”的城市形象。一组红色丹顶鹤的雕塑放置在绿色的草地当中,不仅鲜亮抢眼,更向人们传递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概念。还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可爱铜像,都深得民众的喜爱(见图6、7、8),雕塑艺术对整个城市的形象有不小的提升作用,以艺术的方式丰富了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烨.城市景观的语境及研究溯源[J].中国园林.2009-03

2、朱建宁.以自然和谐为美的现代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8-12

3、城市的线性公园――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道景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07-02

公园景观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0703

1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1.1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湿地公园指位于城市或者城市边缘,将存在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修复或重建湿地生境,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来恢复、规划和建造,使城市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1]。建造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生态理论的现实结晶,其促进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是指导部分具备强实施性的土地利用类型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规划等的一种方法论[2]。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其承受阈限时,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失衡,就面临着退化。

1.2城市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由于湿地保护观念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当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中国城市竦毓园主要是河流型公园或与河流成因相关的公园[3]。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缺乏规范管理,导致在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由于对湿地的认识不全面,过度夸大其社会效益,而无视其生态效益,使得湿地被盲目开发,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部分湿地公园布局重叠,建设内容重复,缺少区域特色。因此,如何将自然景观与特色人文融合在一起,应是设计者重视的问题[4]。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预,最大程度维持城市湿地系统的平衡发展,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建设是面对严峻挑战的关键措施之一。

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生态承载力指满足在不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前提条件下,能够承受的社会经济活动量的阈值。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其承受阈限时,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失衡,面临着退化。可持续性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方面,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保证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有十分关键作用。

遵循生态学原理对正在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运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使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与重建,达到湿地原始状态即为湿地的生态恢复[5]。由于人类日益频繁的活动对城市湿地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城市湿地生境逐渐退化,其生态功能和效益降低,为实现城市湿地原始生境的修复,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探究景观结构―功能―廊道―斑块是其一种基本结构。景观功能就是各景观元素互相影响,即养分流、物种流以及能量流都可以从一个景观元素转移到另一个元素。对于景观结构组分之间的流动,物质、能量以及物种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除了依据景观生态模式外,还应该考虑生态功能分区和结构规划[6]。

3案例分析―梧州沧海湿地公园总体概

念规划3.1场地概况

苍海城市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部苍海湖边,梧州市位于东经111°51′14″~111°40′,北纬22°58′12″~24°10′14″之间,北回归线从市区通过。苍海城市湿地公园选址位于苍海上游的下小河,北面包括龙母湖的南部,南面沿下小河至苍郁高速交界,东面沿石狮河至僚村北与社学工业园区交界,总用地面积约783 hm2。

3.2问题与挑战

苍海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内,北部有石狮河,西南部有下小河通过,河流两侧地势较平坦,中西部和东南部为山地地形,总体地势西高北低,东南高。场地区域内主要有6种地形: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村镇建设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区域内道路总体形成“三横、两纵”网状线结构。梧州城市发展战略调整中,将其定位为粤港澳后花园、区域旅游目的地与旅游集散地、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东部产业转移大西南首要门户。与苍海湖整体定位一致,未来成为苍海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场地内主要的河流有下小河、石狮河,以及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水塘,与此同时,河流中还有大量从苍海湖流下来的泥沙,水质问题、雨洪问题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难题。建筑主要集中西北部,建筑风格较为杂乱,没有体现岭南民族文化特色,需在保留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沧海湿地公园现有的植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赏性不强、净化水质能力较弱、物种丰富度不高,整个生态系统不够稳定。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渔业,产业较为单一,产业缺乏文化特色,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不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整体偏低。

3.3规划策略

3.3.1文化与地理记忆串写场地脉络

场地中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破坏自然所造成的,那么针对于被破坏的场地,该怎么去修复呢?根据“呼唤大地的记忆”这一概念,运用“千层饼”的方法对整个场地肌理进行规划,从而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呼唤“大地记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生态环境由于人为破坏,人与自然失衡,通过对场地各大斑块、廊道进行分层规划比如:建筑斑块、水系廊道、湿地斑块、植物斑块、道路廊道等,斑块、廊道相叠加,最后形成了总规图结构、布局。

建筑斑块代表了场地的肌理、文化记忆,水系廊道;水系廊道是场地河床、地形记忆的象征;湿地斑块是结合场地原有湿地,将所有湿地规划为一个整体,相互 “联系”,但又互成 “个体”,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是群落与肌理记忆的现实化。植物斑块是整个场地的初始群落、肌理,个体植物组成植物组团,植物组团组成形成群落,各群落最后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维持着整个场地的生命与活力。道路廊道是生活在沧海湿地公园内部的人们对于场地所留下的肌理、惯性记忆。五种“大地记忆”的重叠,最后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场地记忆,也就形成了沧海湿地公园整个的规划布局。

3.3.2水系与湿地重构

通过对雨水汇水面的分析,了解雨水的大致走向和流量,结合现有的湿地斑块,将分散的湿地串联起来,从而合理扩大水域面积,有效的改善了泥沙淤积以及水质、雨洪问题。最后也形成了水系骨架,以及一部分湿地斑块。湿地斑块可以有效解决泥沙淤积、水质污染等生态失衡问题,虽然现有湿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个生态群落,但是许多湿地并不是相互联系的,所以综合效益相对较低。所以将各湿地连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3.3.3植物分级规划

现有植物群落整体观赏性不强,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物种丰富度低、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对现存的水质问题改善作用不大,净水能力较低,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在已有的植物基A上,合理选取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主。规划形成一级群落、二级群落、三级群落,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3.3.4建筑分类保留、改造或新建

场地原有村庄的布局大部分保留,对于建筑主要采取保留、拆迁、整合改造的3种方法,具有龙母文化、骑楼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的建筑予以保留;对于景观性较差或者建筑风格不统一的建筑进行改造;对于景观性非常差或存在安全原因的建筑进行合理拆迁。在满足居住、商业、休闲度假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渗透当地文化记忆,对村落进行布局规划。

3.3.5产业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比如茶文化、特色文化饮食等产业,形成一个较为综合的产业体系,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对于种植业布局,还可以合理与湿地斑块布局相结合,打造经济、生态相结合的规划布局。

3.4规划布局

场地的总体概念演绎,斑块―廊道相结合,通过“呼唤大地记忆”这一概念,对水系廊道、湿地斑块、植物斑块、村落斑块、产业斑块等进行概念演绎规划,形成最后形成苍海湿地公园整体布局。通过对场地的规划结构“一轴线、五区、三十景点”,下小河、石狮河形成的景观轴线,五区分别是植物园山林保护区、石狮河湿地景观长廊、古凤湿地园区(建设开发区、服务园区、古凤湿地园区)、民宿文化区、下小河湿地景观区。

4结语

该案例中营造湿地景观主要是为了涵养净化水源,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在方案中是侧重点,所以在规划中要尽量营造原生态景观。而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域,这样能使湿地区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保护,湿地中的动植物能够自由生长,人类活动也不会破坏其水源地的环境。通过分析城市湿地生态资源,运用适宜的生态规划手段,从而来保护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同时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需齐头并进,共同发挥生态、经济效益。如今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经验相对不足,其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3.

[2]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3]张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