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物学科四大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学业水平测试 命题原则 命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又被称为小高考。考查的目的是检测考生是否完成高中生物学业,考查范围为人教版高中生物3个必修模块,目前考查形式为选择题。
1 命题依据
1.1 课程标准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2 命题指导思想
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中学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1.3 考试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1.4 双向细目表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整理出一份双向细目表(表1),全面把握考查范围,做到命题无考点的遗漏。教师分析学情预估难度,测试后不定期分析难度系数和区分度,做到对教学心中有数,为下一轮的复习提供备考依据。
2 命题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命题的灵魂,是命好题的首要条件。命题要反映学科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要兼顾新课程与科学研究前沿,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出现歧义和不确定性。
2.2 原创性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生物考查角度也在不断创新。考题被直接拿来机械重复地训练学生无疑是浪费学生的生命,教师需要根据命制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命制,稳中求新。
2.3 导向性原则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科学探究能力是重点考查的四大能力之一,落实到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实验探究考查。命题特别关注能力,注意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但探究情景需真实。
2.4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是指试题的语言表述要准确、规范、简洁、精练,试题的内容与结构要科学合理,题意清楚、任务明确,清楚地提出一个或几个独立而明确的问题。学生顺利地阅读题干后,能够清楚、明确要做什么,不存在因题目不清楚而导致的解题障碍。
3 命题策略
3.1 尊重事实,科学命制
考试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命题者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不同能力的要求进行命题,处理好课标和教材的关系。教材应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反映和载体,对教材中出现而课标中没有要求的,特别是明显高于课标要求的相应知识要舍弃。对课标中明确要求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考虑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在命题时应尽量回避。另外,教材编写往往滞后于科学发展,在生物教学和命题中,教师应融入当今生物科学的新成果新成就,体现时代性。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要表述清楚、明确,不能引起歧义。在命题时,要正确使用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在内的各种语言,以避免造成考生的阅读障碍。最后尊重客观事实,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例1】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体
分析:此题在命制过程中出现了命题者人为主观臆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将蛇毒灭活,只要控制注射量即可,在此过程中注射对象是马而非家兔。建议将题干修改为“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适量的蛇毒注入到马体内,这一免疫反应类型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参考答案:B。
3.2 借鉴素材,原创考题
试题的创新体现在对背景材料的选取,这种以众所周知社会热点为素材考查的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健康、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例如,2016年结合“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我国科技重大成果获诺贝尔奖得者的屠呦呦”设计题目。
命题时,选取生产和生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素材作为题干内容,这是命题的创新思路之一。例如,2016年5月,我国科学家从免疫的猕猴体内成功分离出了埃博拉病毒的高效抗体,可以结合“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这一考点设计考题。另外关注政策,结合时效,适当增加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素材。如2016年可选择“全面二孩”的政策,创设种群特征方面的考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依纲靠本,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的素材进行命题,素材来源可以是教材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某个问题探讨的栏目等。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问题探讨中的水毛茛叶形态讨论,可以创设以下题目。
【例2】 同一株水毛茛,曝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原因是( )
A. 基因发生突变
B. 蛋白质功能控制性状
C. 环境决定生物性状
D. 性状受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D。
3.3 参考原题,改编得当
一、注重方法,提高效果
作为教师,上好一堂课才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会学知识。
多媒体图文并茂,甚至有活动影片,把静态、枯燥的文字材料变成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能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反映生物中的客观事物,并且通过听觉、视觉等对学生多感官综合刺激,很轻易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注重,学生看得兴奋,学得轻松。如果能合理地使用,会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认真备课,打好基础
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靠每节课去落实,教师应充分完善地备课,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但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有差异的学生。备课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用好条件,释疑解惑
在生物教学进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制约教学的现象。如果依照教科书和教学大纲要求的规范授课,教学缺乏生动性,不能表现出生物学教学作为与自然有普遍联络的学科的特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中要害的环节,要求教师在备课进程中要有充沛的预备,积极搜集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在授课的进程中可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理想生活中的现象融会贯通,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实验的过程就是体会的过程:体会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感受科学研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增强趣味,提高效率
生物学是生物与环境以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起到了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协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法、技巧。一个优秀的教学组织者应该从知识、技艺、情感三个方面增强学生学习才干的培育,从专业知识水平和注重师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添加传统课堂讲述的丰厚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味。另一方面,加大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交流商讨,相互学习。
五、巧用作业,落实效果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非常必要的。而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没有进行适当的练习,当天所学内容没能及时温习和巩固,所以在课堂上或课外增加适当的章节练习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