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来源于程序设计,是一种新的软件技术。该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到现在为止,它已经成为软件开发领域的主流方法技术,是一种较成熟的编程思想。客观世界可以通过此项技术直接映射到面向对象的程序空间,影响系统开发和软件设计。对象是抽象实体,并且包含客观事物特征,是行为及属性的封装体。
2工商管理系统设计的建设目标
一个良好的工商管理系统应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性:第一,该系统人机界面友好,易于维护,操作简单。系统的功能要完备,简单实用,其设计要符合日常办公运作的需要,并且易于扩充,界面友好清晰。系统的网络结构简明,便于维护和管理。第二,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具有可扩展性及可包容性。工商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多种应用要求,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转入转出接口,实现应用系统相互兼容,又可以对系统进行扩展开发和灵活定制。系统易于扩展。第三,系统保密安全性高,建立高效的通信机制,身份认证,权限检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侵入保密信息及信息泄密,设立工商管理系统的专用防火墙。
3工商管理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
该系统主要有经济户口管理子系统、市场监督管理子系统、案件管理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如下所示。
3.1经济户口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可以预核市场主体的名称;各类市场主体的变更、登记、退出;广告经营许可证资格检查、登记、退出、变更;市场变更、开办、退出;展销会登记;相关统计报表的自动汇总、自动生成、打印输出;和主体相关的案件的登记及市场监督;公告信息管理等。
3.2市场监督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可以进行专项整治;市场巡查;企业年检;商品抽检;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体验照;广告管理;商标管理;动产抵押;守合重信等。
3.3案件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可以对普通案件;简易案件;行政复议案件等进行管理。
4工商管理系统设计
4.1系统概念
模型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目的是系统的概念模型。根据对象的分类聚合关系进行建模。采用数据抽象技术,根据已定义的高层对象类进一步抽象获得低层对象类。经过分析后,工商管理系统的总体概念模型和三个子系统的模型如图1-图4所示。它们是从系统的人员、组织结构、业务中抽取出来的,概括出工商管理系统的业务、人员、组织,对外界是封装的,表面看不到操作过程。
4.2用户权限设置
该系统是通过IIS访问应用程序的,两者一起使用提供了系统的授权服务及身份验证。工商管理系统的采用多对象和用户类的设计思维进行系统设计,先创建类的实例,再用实例实现类的功能,访问的数据库表只能是工商客户类权限内,能够很好地解决权限问题。具体的登录操作方法是:先登录页面,然后经过IIS及身份验证,授权访问,登录用户经DownDro-pList控件分为基础数据维护员、工商客户、系统管理员等类别,在每一类中,进行数据对比验证,建立单独验证的数据库表,数据库表仅有验证必需字段。通过验证后创建类的实例,获得权限,不一样的用户类访问不一样的数据库表,分流数据查询,并对数据查询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3参数传递设置
参数传递的常用的方法包括Session、Application、Cookies、QueryString等,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技术提供的参数传递的方法是运用实例和类对象进行,根据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创建类的实例采用实参调用成员函数,声明类的实例使用形参调用成员函数,实参传入形参的运算过程就是执行代码的过程,Web控件进行参数传递可以通过控件借助类方法的“桥梁”作用。因为类的成员函数的代码隐蔽、封装,具有稳定性好及安全性高的优点,所以参数传递十分安全可靠。
4.4功能模块
(1)经济户口管理子系统经济户口管理的信息主要有:市场监督结果的信息、市场主体登记的信息、案件管理的结果信息。也就是:市场主体登记后,它的基本信息进入经济户口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结果的信息及案件管理结果的信息也进入经济户口管理。该系统的功能主要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核准、受理审查,这些市场主体包括公司、企业、外企、分支机构、集团、个体、私营等,其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变更、相关信息登记、注销业务,在“经济户口管理”数据库中保存已经核准的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市场监督管理子系统的相关信息、案件管理子系统的相关信息。在市场监督管理子系统管理市场时或者是查询相关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提取这些基本信息并使用。
(2)市场监督管理子系统市场监督管理子系统主要就是对要监管的对象信息进行提取、查询、监管,这些信息商标信息、年检信息、动产抵押、广告信息等,在“经济户口管理”数据库中存入监管的基本信息;并将一些涉及违规违法的市场主体信息提交到主体案件管理子系统。
(3)案件管理子系统案件管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处理监督管理子系统提交的一些违规违法的市场主体,在“经济户口管理”数据库中存入处理结果。
(4)系统升级及维护允许授权用户进行系统管理、上传及下载网站内非数据库文件、错误报告制度、系统数据库的运行维护等。
5结束语
如果说利润来源于创新、风险与垄断,那么在风险一定而垄断力越来越薄弱的情况下,创新就成为一个企业利润的核心乃至唯一的来源。但企业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通过其创新能力为企业获取这种熊彼特利润。现代企业对团队的依赖性,根源于两个事实。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即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行有机的协作,劳动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者之间与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化。这样,任何一个生产者包括企业家都必须依赖稳定的或松散的团队力量才能完成生产。二是知识大爆炸。马克思(1844年)与恩格斯(1883年)提出,科学发展速度具有同人类积累的知识量成正比、同时间的指数函数成正比的“加速度规律”。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史家德里克•普赖斯通过实证构造了知识增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科学知识(文献)总量将随着时间的无限推移其增长率为无穷大,从而正式确立了“知识爆炸”理论。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文献增长曲线的陡度已有缓和的趋势,知识爆炸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但“知识大爆炸”一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以说明以下事实:知识在不断增长,知识的数量极其庞大,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全部触及的,亚里斯多德式的全能人才已经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个企业的全局性正常运作所牵涉的知识总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单独拥有的,而只能以团队的方式加以拥有。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团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与私人生产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只要满足某些条件,合作组织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可以高于私人生产中的雇员。但是,由于监督的不完备性与考核成本的高昂所导致的激励不足,团队生产往往又难以产生出较高的生产效率。不过,无论是团队合作的实现,还是团队合作效率的提升,其首要前提是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而作为企业团队之核心要素的企业家和准企业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其中的前提之前提。
二、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类型
课堂教学模式是特指在课堂中实施的某种教学模式,是一套相对稳定的组织、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总体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型,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讲授模式、直接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合作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课堂讨论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教师急于和盘托出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控欲望过强,把学生的服从、所谓“配合”看成教学的条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价值;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估单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简单的教和学生简单的学,而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将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反对教师在课堂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多样、作用更重要,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困难提供必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既指出不足,又鼓励其不断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能够以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观察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估者和排难者等身份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各种角色的不同作用,引导学习者走向知识的彼岸。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基本上呈现为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是管理者的两种核心素质要求,能否促成这两种素质的形成,就成为其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标准。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本科工商管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直接教学和概念教学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形成知识系统。相对来说,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工商管理课程都有完备的理论体系,高校中通常注重学理的教师往往比较强调传授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理论性,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性。尽管教师大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由于教师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与经验,往往也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讲授。加上高校教师的学术任务繁重,教学改革往往缺少一种外在的压力与动力。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往往感觉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相去甚远,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与时展的要求脱节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于管理实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知识和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严重滞后于管理实践的情形,比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甚至还存在一些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知识。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新世纪的大学生呈现出跟以往学生不同的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如独立、自主等。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强的自主性,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迫切希望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在就业压力之下,其学习的目的性更为直接与短视,在获得专业学分后,更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但这种程式化的甚至官僚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单一通常的方式是“一本教材、一张嘴巴、一个PPT”贯穿整个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过多。其理想的状况是教师讲课条理清楚,概念表述准确,内容完整充实,PPT漂亮花哨,时间掌握精确,生动活泼更好。而学生则认真倾听记录,课后完成作业。
(五)缺乏互动这种教师为中心的听讲模式,不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而且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因为每一个学生通常都是孤立地听讲做笔记,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无条件也没必要。这些问题,归总起来,集中体现于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的缺失。管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节拍以及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教学方法的多样变革,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积累。如前所述,创新能力是对新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这种被动的听讲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与熏陶。而学生之间互动的缺失,则又放弃了一个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欧美工商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沿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这种模式,有两个典型的基本特征,一是以案例研究为中心,二是以小组学习为载体。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可以分为诠释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诠释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概念与原理对某一案例的现象进行理性诠释,它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验证性案例研究,是指运用某一案例的材料或数据对某一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它属于知识创造即研究的范畴。国外通行的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属于诠释性案例研究。从理论知识的运用来看,其案例研究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局部性案例研究,即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列举一些企业个案以说明某一个概念与原理,或让学生针对某一原理或某一些原理进行案例研究。一门课程拥有众多的概念与原理,因此也往往会采用多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分别加以说明。即A理论用典型的甲个案加以诠释,B理论用典型的乙个案加以诠释,C理论用典型的丙个案加以诠释,以此类推。
这种诠释性个案研究,每一案例只对一门课程的理论体系中的部分概念与原理加以诠释,而某一概念与原理也只对某一研究对象(如企业或品牌)的局部现实或现象加以诠释。另一种是整体性案例研究,即用一个案例对一门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加以诠释,或用一门课程的所有理论对某一案例中所涉及的所有事实或现象加以理性诠释。如,以某品牌为研究对象,教师或学生运用品牌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全部基本概念与原理对该品牌现象与事实加以诠释。这种案例研究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它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实现较好的结合,也可以弥补教师在管理实践经验上的缺失。二是学生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即以作业的形式,将理论运用于某一个实际案例加以剖析,这直接引导了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兴趣与压力。
(二)小组学习
即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研究任务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系列工作组成,任务相当繁重,往往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了,因此对团队的依赖性由此产生。小组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建,也可以由教师随机组合。小组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学习与探讨。由此,由教师进行随机组合,从而锻炼学生的人际磨合能力,是最佳的选择。参与小组学习,学生有机会向组内的其它同学学习。接受特定学习任务的小组与接受特定管理任务的团队具有相似的模拟情境。所以参与小组学习,是练习并评价在管理团队中工作、管理、解决问题、作出战略策略决定的有效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强调了对管理者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其中案例研究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新知识获取与运用的能力,而小组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团队学习,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意识。
五、结论与讨论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不管什么话题,在课堂上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其结果是,小班教学带来了一种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多方面的,案例讨论、课后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期末测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每门课程一般要有3~5次的期中考核。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些小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课程是否合格视学生对各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不以期末一考定终身。这样一来,德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过程检验和控制,使得老师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过程中纠正偏差。
二、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显著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大体是要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种定位是照搬母校培养方案的结果。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学生比,有更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比,更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一般是照搬母校已有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或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运用机会的后果。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推导和演变。课堂式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差。考核方式上,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平时成绩视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笔者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谈谈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些启示。
1.调整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有准确定位。尽管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初次就业时一般都处在基层管理者的岗位上。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继续学习管理知识、深化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才有可能成长为工商企业里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因此,学校除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个人修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创新实践环节。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改革一些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ERP(沙盘)模拟实习,一般是放在《生产运作与管理》这门课程学习后进行。考虑到ERP模拟实习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这个实习细化成三个子项目,放在不同的课程学习后分别进行考核。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之前的三周时间进行。和国外相比,实习时间明显太短。可考虑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如果对本科四年制的学生,能在前三年完成学分,可以考虑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增加实习时间长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要进行质量监控,防止有的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此外,听讲座也可以算学生的实践学分,并应要求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在条件成熟时,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开设讲座。
3.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受课结合起来。针对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同时,对涉及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师可采用案例引导、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控制,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考核任务,弱化期末分数的比重。在过程控制中,应有一套标准将考核目标细化、量化。
中国自1991年发起商学院教育以来,已经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趋势。印度则开始得更早,准确说是在30年前,印度的国家管理学院、大学和私人机构在商学院建设和学生注册人数方面都取得惊人的增长,如今看起来印度MBA似乎有点过量了。
事实上,这两个国家的管理教育基本上复制了美国的MBA模式,根据中国分析师马绍壮博士的观点,MBA教育首次引入中国时,由于缺乏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西方尤其是美国模式移植而来。马博士把中国MBA课程分为三类:完全由中国机构运作的本土项目,由中国和国外机构联合运作的项目以及完全从国外机构进口来的项目。
印度情况则有许多不同,国外机构发挥的作用有限,两家在印度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商学院是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在数十年的增长和转型过程中,印度管理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选手”:印度政府建立的印度管理学院、大学的管理学系、由国家监管机构批准建立的政府或私立的技术教育成为AICTE、私立大学或者与国外大学合作的提供MBA教育和学位的机构。提供MBA课程的印度机构的多样化是印度MBA学生年输出量巨大的重要原因。尽管印度管理学院是政府机构,但它具自主性,不受政府控制,其排名最高。
多年来,中印两国管理教育的增长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大量人口和不断增加的录取人数,经济飞速增长,由于经济和金融部门的扩张而使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是管理教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大量学生涌入中印两国本土的商学院,极大地普及了商学院教育;另一方面,大量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在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澳洲的商学院中占据相当大份额。考虑到所有因素,你会观察到如今中印两国工商管理教育已成为两国经济发展和行业深刻变革中的人力资源。
中印两国工商管理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和期望。教材和案例研究需适应要求,即特定课程与当前商业环境、发展和趋势相关联。这种概括或许司空见惯,但事实上商学院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克服这种适应差?距。
例如在班加罗尔我所在的商学院,有一个名为《当代商业环境》的课程,学生和教师需通过检查当前业务发展情况作为实例研究来学习,课程背后的理念是“现实”,这一课程要求更加广泛地研究国家的商业环境——无论是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还是国企在某些经济重要领域中的统治地位,或者商业中常规的与不同的做法。
一、苏格拉底教学法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不仅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奠基者,而且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均有建树。尤其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独树一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而他则形象地将自己的这套方法称为“产婆术”,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就像是产婆为婴儿接生一样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自己的思想。他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由于“苏格拉底教学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如苏格拉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义、非正义;什么是勇敢、怯懦;什么是诚实、虚伪等。一段具体形象的运用苏格拉底法的师生对话可能是这样的:老师问:“什么是革命?”学生答:“用武力政府。”老师又问:“如果这个国家本来由某个国王统治,结果国王的弟弟杀了他篡位为王,这算是革命吗?”学生答:“那应该不是。”老师问:“这么看来,是不是并非所有以武力政府的情况都是革命?”学生答:“是的,不是所有这样的情况都算是革命。”老师接下去问:“那么除了武力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造成革命呢?”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清晰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从问答中获得学习的成果,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管理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法
目前,高校管理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外,还有翻转课堂教学法(张晓梅等,2014)、案例研究教学法(武艳,2011)和情境模拟教学法(李玮,2008)等主流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2007年,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开始通过录制的视频和PPT上传到网络为缺课的学生补课,由此演化成学生课下通过视频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课上提出问题教师协助解决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这一教学模式被普遍推广运用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2.案例研究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908年开始被哈佛商学院引入到商业教育领域。案例教学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的同时,不仅将知识理解、内化和吸收,而且通过案例的分析与交流不断的锻炼和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应用能力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多维视角和综合能力的塑造。目前,在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中,案例研究法已成为公认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被普遍采用。但是,案例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以及案例教学所占的教学比重等,各高校各课程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情境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等首先提出来的,主要用于在职面谈、人才测评、管理培训等领域。所谓情境模拟即指依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好的逼真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医学护理等专业领域运用广泛,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教师需要选用合适的案例,进行恰当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进行角色的实战模拟演练。情境模拟法是案例教学法的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三、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苏格拉底教学法对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硬件上的实施条件和限定因素相对较少,因此在高校的各类课程中均有大量的应用范例,比如,法学教育(冉杰,2007)、大学英语(张立梅,2011)、软件工程(王小刚和黎扬,2010)等课程。或许是由于案例教学法等在管理学课程教学领域里的流行与普及,对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很少有学者提及并进行深入的探究。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问答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特别适合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理论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维获得判断与分析的能力。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既可以与传统讲授法结合应用,又可以与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融为一体。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采用的,聚焦于学生的实战演练层面,而且教师并不是参与其中的角色,因此不适合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另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学硬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我校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的采用,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有限,有待于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摸索。因此,下面主要分享教学过程中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结合应用。1.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的结合应用。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传统讲授法主要用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阐述与讲解。由于大学生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过于抽象和模糊的讲解会让学生似懂非懂,容易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将苏格拉底教学法糅合在传统讲授法中,一方面,通过不断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维逻辑,逐步完善得到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概念或现象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概念和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解“管理”这一基本概念时,如果将书中的下述这些概念直接表述出来讲解给同学听:“管理是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就是决策。”那么学生就会觉得生涩和难以理解。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先让学生发散性的思考:“你觉得什么是管理?哪些行为和活动可以归为管理的范畴?管理跟哪些要素相关呢?管理活动是否也会渗透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呢?”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的回答,再结合具体概念的描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运用这种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概念,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式和发散式的思维延展,不拘泥于单纯对知识的被动领受,而是自动自发的探寻与思考。2.苏格拉底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结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将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点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在课下的主动自觉式学习,而在课堂上旨在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及讨论交流的方式巩固内化知识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对问题进行设计,保证了问题间的逻辑性,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开,直到深入问题的实质,有效避免问题设计的表面化和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比如,在学生自学完成关于战略的层次的知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战略的层次有哪些?”进一步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更进一步的再提出问题:“你觉得是不是每家公司都会有三个层次的战略?请举例说明。”以检验学生对战略层次这个问题是表面上的记忆罗列还是真正实质性的理解。3.苏格拉底教学法与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结合应用。案例研究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商学院中被普遍采用,尤其是MBA和E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在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工商管理类的课程不再是满堂的知识讲授,而是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是针对一个主要知识点的小案例,组织学生课上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能力的大案例,学生以小组形成完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小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只是直接提出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并且仅限于此,那么学生的回答就容易因迎合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而表面化。因此,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问题之前设计一些与案例的理解相关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一个德鲁克经典小案例中,最终的问题是:“如果你是拉瑞,你准备如何与老板一起工作?”事实上,如果直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心中的拉瑞都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学生会像拉瑞一样选择辞职,根本不想跟老板一起好好工作。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可以设置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更透彻清楚的思考:“你觉得拉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拉瑞为什么选择辞职?”“请描述下拉瑞辞职前和辞职时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你觉得拉瑞有没有后悔自己辞职的选择?”需要小组汇报的大案例,教师可以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对学生汇报中逻辑和观点不清楚的地点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报告进行准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即兴发问。比如,学生在汇报索尼公司战略转型的案例中,罗列了索尼公司各项业务的情况和多次并购行为,也指出了高层近几年所做出的行动,但是这些材料散乱,没有内在的逻辑主线。将苏格拉底教学法引入,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具有清晰的分析思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是如何被推出的?如果战略转型是必须的,那么索尼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型?促使它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和要素有哪些?”
四、结语
苏格拉底教学法,一个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我们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告诉了我们一个至简的育人智慧:“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随着全球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需要创意精英来凝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也不断的呼吁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苏格拉底教学法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了一个最便捷且简单易行的方法。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而且对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增强学生分析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和良好的效果。《管理百年》一书中写道:“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对于管理类课程而言,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不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苏格拉底教学法对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姚明晖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7):60-61.
[2]武艳.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三江学院学报,2011,(1):30-34.
[3]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63-64.
[4]冉杰.苏格拉底法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7,(0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