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启发

经济学的启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启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的启发

经济学的启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经济学

经济学是个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经济学这门学科理论性较强,在学习中还需要大量的数学公式、图形以及经济学专业术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教学过程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只是对经济学中的概念名词、数理模型、理论观点有一定的记忆和认识,很难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若干现象和问题给予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为了克服这些现象,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笔者认为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内涵

在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如果老师一味的讲,一味的教,学生很快就会被机械的灌输成输入程序的机器人一样,不会思考,不会应用,不会举一反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从而发挥潜能,培养能力。

首先,兴趣的启发。兴趣的力量是很大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中。在一开始接触经济学理论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兴趣。在学习中,在学生遇到障碍与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发掘学习中的新问题,兴趣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引导。

其次,想象力的启发。在经济学教学中,只有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从经济假设到抽象化的数学模型,需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学模型。

最后,实践能力的启发。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思维过程,展现了思维策略。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恕⒕济分析和实际操控的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数量分析方法,把握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启发式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转变长期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案例教学法。经济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案例,其组织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相应的案例类型,然后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现实经济学案例,也可以选择实验经济学案例。当然,在应用现实经济学案例时可尽量采用本土化案例,例如,在学习效用论时,可引入小品“吃面条”来形象生动地介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实验经济学案例来验证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动态的逻辑推导等知识。

其次,运用提问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问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表现为课堂提问方式。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理解经济现象,有效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如最近经济运行的情况怎样,目前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进一步促进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采用分组比赛法。分组比赛法是指把学生门分成几个小组,老师设置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答案最完美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来认识规律、总结规律。例如,在讲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时,课本上有一道题目,题目中列出了4种影响需求的因素,让学生判断每一种因素是影响了需求的变动还是需求量的变动。那么学生6人一组,进行比赛,看看最后那个小组做的做好,进行一个排名。这样的小组成员之间就会很积极的凑在一起讨论,大家都不喜欢落后,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解了两种变动的不同,加深了理解。

四、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经济学教学,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用经济学这样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和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客观上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思、总结的过程,尤其需要主讲教师在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的过 程中,不断增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在经济学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

1.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和安排课程考核工作。在启发互动式教学的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做到:熟记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模型;熟悉和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基本原理说明和分析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和重大问题。

2.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特点和需求。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智力差异的实际,重视并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

3.创建开放式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和寻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空间,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按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经济学的启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企业经济学;影响

高校企业经济学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微观经济学的学科,是通过综合分析考量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而设置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遵守基础性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改进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

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4]龚丽敏,江诗松.多理论视角的新兴经济企业战略与行为研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7):72-80.

经济学的启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全视角;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立法分析

一、引言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危及人类自身安全的五大问题。尽管国内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在片面追求增长率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也未能避免上述五大问题的出现,情况甚至更为严重。

中国人大常委会审阅(第三次)了“循环经济法草案”,并将其改名为“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这表明该法的通过将指日可待,这无疑是中国解决上述问题并追求经济循环持续发展途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同时这也只是起步,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基于安全和立法角度的严谨思考依旧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对传统经济理论安全性的挑战

(一)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看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封闭流程,必将导致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安全发展模式。

(二)从传统经济学面临的安全挑战效应来看

1、循环经济挑战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力求社会安全持续发展。传统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定,它只重视经济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的社会利益、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安全问题基本不予考虑,这就在理论上助长了经济当事人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过程中的不可持续行为,对全社会的安全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而循环经济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它要求经济当事人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资源的耗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保证社会的安全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挑战传统经济学的资源配置模式,谋求资源的安全耗用。资源配置模式的传统代表是“帕累托最优”,它寻求在给定资源配置条件下既能让某些人比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福利而又不损害其他人福利的最优资源配置模式。在现实情况下,这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自然生态资源在以循环利用为标准进行配置时,“帕累托最优”理论受到了致命限制,可以通过分析传统经济的物料流动模式(如图1)来解释这种局限的致命性。由图1可以看出,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和部门之间物质供应是一个线性开放系统,他们的食物链条呈线性非封闭状态。在这种模式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一的“下流式”的,没有实现物质的封闭循环,其结果必然是资源致命地不断减少和废物致命地不断增加。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资源配置策略,其物料流动模式(如图2)中引入了“分解者”(即对“废物”和副产品等进行处置、转化、再利用等的企业,如废物回收公司、资源再生公司等),这样一来废物会明显减少。对于系统内成员分解不了的废物,则由更大的循环系统的其他成员利用作为资源,并生产出系统内其他企业的原料,就可以维持系统与环境的相容性,还可以实现物质循环的封闭,避免传统经济先天不足导致的发展失衡,从而为经济的安全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3、循环经济挑战传统经济的“效用”和“效率”理论,寻求生态安全。传统经济学的精髓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寻求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的途径,但往往忽略甚至极大地损害了生态效益,二者关键在于取得合理的平衡,可以借用图3来进行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如果片面地强调经济效益,追求“效用最大化”,会使得F移向F″,生态效益降低;如果片面地追求生态效益,将使得F移向F′,经济效益降低。由此可见,任何单一目标的抉择均会引起对应目标的负效应,从而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循环经济效益,必然导致严重失衡。传统经济往往过分强调个体、短期或局部效益的最大化而导致整体,长期或全局的低效率。而这种整体和全局在长期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机会的失去,最终也将导致个体的终结低效。与此相反,循环经济在局部或短期内不一定能确保最优,但却为长期或整体的高效留下了生存空间,使得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而是高效率的,其高效率带来高安全性。因此,无论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看,还是从传统经济学面临的安全挑战效应来看,整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

三、安全约束下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及立法的必要性

从国外的循环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德国走的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工业实践到法制巩固推广的发展之路;日本是从整体到具体、从目标法制化到实践部门化的发展之路。二者都充分利用了法律在实现循环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考虑,中国循环经济正处于由倡导、理论探讨向实践全面推进的时期,参照国际经验,中国现阶段十分需要从国家实际出发,研究并解决循环经济所面临的理论发展和法制建设问题。

(一)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一种主动的社会变革,对法律具有特殊的依赖性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法制文明时代,生产行为己被纳入整个法律框架之中,原有法律体系对非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承认,是进行循环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障碍。没有一定程度的法律创新,循环经济社会的建设就会增加突破法律障碍的社会成本,从而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只能是个别现象,而难以在全社会进行推广。探索循环经济模式的成果需要用立法的形式巩固下来,才能从法律制度的形式提升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执行力度,从强力措施的角度推行循环经济成功模式。只有用法律制度的形式不断巩固社会改革的成果,才能提高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模式的积极性,从社会成本上减少对循环经济模式的阻力。

(二)循坏经济模式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有其自身法律体系的结构要求

国外循环经济模式日益呈现出社会性的产业理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其对社会的调整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因此更需要对这种结构体系之间进行明确的法律线条区分。从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情况来看,循环经济所要求的法律是作为整个社会得以遵从和坚持的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律制度,其地位等同于部门基本法,但又具有跨部门法的特征,表现为依据宪法性文本与部门法律法规之间的“链条”,起到指导多个部门法律法规的作用。

(三)从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看,循环经济立法有其自身价值与必要性

德、日两国不同的循环经济建设方式均表明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既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原则提供指导性原则的作用,又为具体部门法律法规改革提供了指导,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基本法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系统的法律约束和保障作用,有助于在法律的强力作用下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据保守估计,中国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大约占GDP的2.1-7.7%,因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5-13%,两者之和大约为GDP的7-20%,也就是说,每实现1万元GDP,大约需要造成700-2000元的不必要损失。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的巨大损失为代价的,是以环境要素资本来支撑和推动的,这必然加大了经济增长的投入成本。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势在必行。

四、安全约束下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及立法的经济学破解

国际国内的形势要求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目前的循环经济立法还只处于萌芽阶段,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的规定零散而可操作性弱。因此,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吸纳经济学和安全发展理念,制定一个整体的框架和规划,确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制定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基本法规,完善各项配套立法。

(一)以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经济理念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

循环型社会要求保证环境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防止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要求国家调节环境社会关系的活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并具有普遍效力。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应计划和推进循环社会政策的实施时以此为目标。再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让企业和公众都有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参与意识,并自觉地循环利用社会资源、保护环境和相互监督。

(二)以安全的发展观为循环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

安全的发展观,其重大创新就在于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涵,解决了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改变了过去单纯只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基础,以区域、城乡、集体与社会统筹发展为内涵,以国内外相统筹为手段,实现安全稳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出路。因此,开展循环经济立法必须以安全发展观的理论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以法律法规的指导性作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通过法律法规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以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应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系统地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原则,建立以循环社会为目的的、以区域性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为保障的社会激励体系。

五、结论

总之,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变革,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基于安全考虑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更需要在遵循循环经济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完整配套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Oughton C. The regional paradox: innovation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王炜.循环经济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3、刘学敏.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4-02-10.

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黄英娜等.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基础[J].环境经济,2004(8).

经济学的启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交际应用情景;交际发展趋势

交际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其基本理论和思想也成为影响我国英语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主流之一,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际教学法体现在英语课堂上,以实现学生使用英语交流作为重点,教师为英语课堂师生交流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最近几年,语言学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使得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其基本教学方法也日趋成熟。为此,本文对交际教学法进行了探讨。

一、交际教学法的含义

交际教学法是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课堂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常被看作运用语言完成各种功能和表达各种意念的能力,并且交际教学法对语义和社会功能的强调超过对语言结构的关注,所以许多人又称交际法为功能-意念法。交际法的课堂典型特征是:有服务于真实意义的互动;课程注重语义内涵、社会功能而非语言结构;有真实的材料,创造现实生活的场景;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任务;常有两人或几人一组的讨论,学者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等方式参与教学,补充信息空白,教师为促进交流而参与或协助学生参与讨论等。

二、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Halliday 认为交际教学法的主要 构成是教授交际能力和以交际方式教授语言两个方面。交际能力指有效使用知识进行社会和文化交流,表达和理解信息以及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意义协商的能力。Canale&Swain将交际能力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和流畅性。以交流方式教授语言的方式在文献中可以分为强势版和弱势版,弱势交际教学方式强调通过课堂上的人际交流联系语言的实际运用。强势交际教学方式重点放在语言如何在文章、语篇或现实活动中的应用实际。两种版式在课堂中彼此融合,互相补充。

交际法的思想源于语言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的贡献。Hymes的交际功能理论,Wikins提出的意念和交际功能,Widdowson对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在篇章中的应用所做的讨论,也为交际语言教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学者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贡献带来了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语言教学从以结构为中心的教学法向交际教学的变革。从八十年代初起,交际语言教学研究开始从广义到狭义,从优点到缺点,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展开。交际语言教学活动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初采纳交际教学法的最初动机是克服现有的结构教学大纲、材料和方法的不足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起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接受数年的因英语正式教育,无论在口头还是笔头方面,在正常交际中常常缺乏实际应用和语言使用的能力。这似乎与中国目前英语的教学方式十分相似。因此,该时期的欧洲语言教学或许有助于促进我国当前教学法的研究和改革。

三、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英语应用日趋国际化的趋势下,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讲-听”模式,采取实现以交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在英语交际中学习英语,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1 交际教学法在初级阶段的应用

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是4-15岁的儿童,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知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插入音像资料,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多的创造语言环境,使学生了解不同场合下英语的应用情况。多给学生提供场景对话,最大限度的贴近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真实语言情况。老师从旁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

3.2 交际教学法在中级阶段的应用。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是14-20岁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从初级阶段上升到中级阶段后,对英语的认识水平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认识各个场景中任务的表达方式,提高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表达方式的能力,加强对语言的高度性认识。学生进入到中级阶段后,可以让学生自行编英语小短剧,或模仿英语原版剧中的表演。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点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交际教学法在高级阶段的应用。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一般是20岁以上的大学生,或者成年人学习者,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运用。把学生感兴趣的原声电影,电视剧等视听资料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反复地训练,督促学生进行认认真的实践。学生要大量阅读英文原版著作、报刊杂志等,多收听、观看英语节目,与外籍学生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交际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4.1 交际教学法的优点。强调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我国过去的语言教材重视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设计的方式多以句子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停留在孤立的某一个单个句子上。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提高在语篇水平上的语言交际能力。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过程:语言交际教学法应该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创造性的、自由性的表达思想。

4.2 交际教学法的局限性。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语言学习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教学法更注重的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运用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不能更好的贯彻“教学大纲”的主导思想。

在大多非重点高校以及农村和偏远地区,外语教学条件和表达各种语言功能相对真实的环境很难创造。教材、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等客观上也不允许教师完全按照交际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外语基础也各不相同,尤其在听、说两项技能上的差异更明显。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

五、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发展趋势

根据教学论的观念,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要受到相应的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学环境对学生、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实施交际教学法的同时,也要对教学环境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使教学环境尽可能的朝着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方面变化。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将交际教学法和其他多种教学法相融合,灵活应用。

经济学的启发范文第5篇

1 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1.1 工农产业结构的性质变动

由原来传统的牺牲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减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国家必须加强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极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业的各项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业的初级阶段。

1.2城乡二元结构的性质变化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创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农村。现在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家也为此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二元结构发展成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2.1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3 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3.2 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3.3 学科互补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