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工程伦理概念

化学工程伦理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工程伦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工程伦理概念

化学工程伦理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门综合性的机械类基础课,它涉及多个学科,主要侧重化工机械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工业应用[1-3]。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低压容器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包括中低压力容器的结构、材质以及应力分析,了解和熟悉管壳式换热器、搅拌反应器、填料吸收塔、减压精馏塔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在化工工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认知这些化工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与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化工过程机械设备的基本原理,增加学生对化工机械设备工业应用的认知,培养学生在实际化工生产中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应用最新的化工设备设计规范和标准对化工工艺过程中的机械设备进行基本的选型,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化工设备机械设计思想。本课程的知识点零散、工程概念多、实践性强,要想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出拔尖的应用型人才,则须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到化工、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调,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工程意识、解决工程设计及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新工科背景下拔尖的应用型人才,有必要进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2课程改革探索

2.1教学内容及时更新。随着化工过程工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先进化工设备介绍课程中的知识点。例如,在机械传动章节中可以引入新型齿轮传动、主动磁轴承等原有课程内容缺乏的新知识[4-5]。通过调研最新的文献资料,保证教材中知识点的及时更新,使课程内容跟上化工过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化工机械装备结构设计的更新换代过程。这样既能够打开学生们的视野,也能使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化工过程工业中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装备。同时,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2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动画将复杂的机械设备构造分解,让学生们能够较好了解和掌握化工机械设备内部的构件,更好地理解化工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此外,除开课堂教学以外,可让学生们通过在线课程或者微课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理解。同时,可采用对分课堂,将学生们分组,在让每组学生提出组内同学没弄明白的问题,让其它组弄明白问题的同学进行解答,使学生们主动能够参与课堂教学,诱导学生们进行思考,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求知欲。2.3感性认识的培养。由于学生们缺乏化工生产的工程实践,加之学生们对化工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比较薄弱,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学生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们对化工机械设备感性认知的启发和培养。同时,教师还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增加一些化工过程工业中的生产实例,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还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4实践能力的强化。教师需注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参加工程实践,做到在“做”中“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我校化工原理实验室中的化工机械设备,如化工原理实验室的填料吸收塔、套管换热器、减压精馏塔、板框压滤机以及干燥设备等,可以结合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进行讲解。同时,可结合学生们的生产实习,对学生们讲解化工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化工机械设备,使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掌握化工机械设备的操作原理及应用范围。

化学工程伦理概念范文第2篇

什么是当前管理工程师的人才标准,管理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先生描述为:“管理工程师是工程师的一种,是工程师殊的一种。工程师都有一个专业,专门负责某一个工种,如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化学工程师甚至电焊工程师、水道工程师,等等。管理工程师的专业是综合性的,是把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工作综合起来完成一项更大的工作。”“因此对他的要求是要体现出这个综合性和全局性,应该有下面三条:①能领会。领会就是搞懂,弄清。……为此,要有来自工程科技和人文社科相结合的广泛知识。②能协调。管理就是组织,协调。……为此,管理工程师首先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服务的精神。③能说服。一个企业、组织的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为此,管理工程师要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2]刘源张院士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朱高峰院士则反思现状,忧虑地指出:“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①技术素质较强,但是知识面过窄;②基本素质方面缺乏事业心和科学精神,国际化素质较为缺乏;③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协调沟通能力欠缺,缺乏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资本运作能力欠缺。”[3]综上可鉴,管理工程师是指具有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协调能力的特殊的工程师。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熟悉工程业务,又要有管理能力,可以协调上下左右的人事关系。因此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能像培养工业工程师那样专精,但是必须广博。所以在教育培养上,既要重视专业的学习又要讲究人文的素养。简言之,管理工程师需要理工文管等学科进行综合的培养。那么,大学对此如何应对和行动呢?我们的研讨准备从课程着手,因为,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它上连人才培养目标、下接教学计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帅传敏等调查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14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文献解读,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和重视。

首先,技术方面课程比重大,人文课程成为技术课程的附属品。这些大学大多采纳了1999年7月在西安召开的建设部第三届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讨论的四个专业平台课的方案,即专业基础课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四类课程设置。作为管理工程师需要熟悉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勿庸置疑的。需要我们慎重对待的是下面这些问题: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该吸收一些什么学科,它们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关系还是平等关系,怎么才能有利于管理工程师的人才目标。朱高峰院士认为当前的工程教育的问题主要有:①技术知识面不够广泛,缺少与管理的密切结合;②职业道德教育欠缺;③资本运作的教育不足;④实践性教学内容过少。[4]这四个问题都是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上与人才目标不符的具体体现。第一个问题反映了专业基础课程口径过窄,无法统合做事和做人两方面的知识;第二个问题反映了人文知识在课程结构中缺失严重,一是所需的职业道德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二是在专业基础课中没有列出人文学课程,经济、管理和法律是社会学课程,而非人文学课程;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都反映的是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缺少实际操作。要克服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权重好专业技术与道德素质方面的课程比重,协调好科学与人文交融方式,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其次,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制“器”而忽视了育“人”。理念高于目标,并统率目标,是对目标的终极反思。《论语•为政》提出的教育理念“君子不器”,就是希望我们在设定教育目标的时候能充分关照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乐观,“从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都十分注重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计算机、外语、经济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的本领和谋职的手段,哲学、历史、文学、科学思想史等人文课程能引导学生对形而上的深层反思、追寻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永恒、感悟仁爱济世的情怀,能够使人远离浮躁、认识自我、体认自由,用来灵活方法、拓展视野、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其三,将“两课”代替人文学。在课程体系中“两课”常常被当作人文学课程,其实“两课”与人文学是有很大区别的。“两课”是专指理论、思想道德品质两门课程,准确地讲它是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哲学和伦理学的一部分,因为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它还只是哲学和伦理学中有选择性的很少的一部分。什么是人文学?人文学的知识是有关人生自我最切近的一种学问,最切近自己人生意义、价值、前途的学问。就是基础人文学科,甚至还包括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科。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就是人文学,涵括了文、史、哲、艺术和自然科学,但不包括技术性工程课程。因此,在内容上,“两课”与人文学是有区别的,将“两课”等同于人文学,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混淆概念的误区。14所高校工程管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是,重视专业知识、实用知识、政治知识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通识知识、理性知识和人文知识。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工程师的人才目标与当前大学课程设置之间的不谐。目标定的是综合素质的音,课程唱的是专业技术的调。音调不和,必然会唱出嘈音、怪音。矛盾如何解决?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美国的工科大学就很注重人文学科的发展。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发展工科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人文学的重要性。它的哲学系是美国最好的哲学系之一,有着像乔姆斯基这样声名卓著而又心系天下的哲学家;它的政治学、社会学,曾经有着像罗斯托这样影响美国政治走向的重要学者;它的经济学不仅有萨缪尔森这样的伟大学者,现在仍有像克鲁格曼这样杰出的支持人文理念的著名经济学家;它的历史系甚至早就开设了中国历史的课程。这样的学校还能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工程学院吗?而且这种取向在美国已相当普遍,加州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学院的文科和人文学教育都很强大,一般文科大学都很难比肩。

二、掌握知识,更要领悟智慧

进一步探讨工程管理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文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管理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汪应洛院士在《时代呼唤工程管理》一文中把“工程管理”定义为广义的工程管理,涵括工业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系统工程等方面。泛指对于具有产业依附性、技术集成性和组织协调性的各种工程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在我国工程管理是作狭义理解的,专指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提倡用发展的眼光、从系统论的角度一揽子处理有关联的项目工程,从源头开始,通盘考虑过程和目标,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人财物各居其所,各尽其用,代表了工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程管理的发展中,管理的地位被突显出来了,可以说工程管理的精髓在于管理。因为它能将原来不太相干的、基本独立的单个工程糅为一体,成为一个相互协调、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指“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而科学代表着知识,是反映客观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科学性和知识性规定了管理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不断靠近真理。但是,假如管理仅仅是知识,是可以量化和复制的知识,那么工程管理的人才就太好培养了,只要将量化的知识按步骤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背诵、记忆、熟悉和复制知识,经过考核成绩优秀的是拔尖人才,成绩合格的是一般人才。

但现实中往往不尽如此,成绩一般而成就突出、成绩突出而成就平庸的事例俯身可拾。我们还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不乏知识的,但是缺乏人文。通过这些课程培养的学生一定有成绩非常优秀的,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牢很好,甚至能够熟练操作工程中各种技术设备。但是我们在这种人才方案和课程结构上培养出来的合乎国际标准的可以称得上是工程师的人才却很少。问题在哪里?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自然科学最终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而智慧才是取胜的关键。因而,管理更需要智慧。与其说管理是科学,还不如说管理就是智慧。在人类古代,科学知识缺乏,但并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会各阶层的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在我国唐朝行政管理制度已是十分完备,社会制度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国际间交流频繁、精神生活充实而有信仰。如果用当今的科技与之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谁能否认唐朝在管理上的成就。相反人类在科学知识强盛的今天,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自身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点不比千年以前少,反而愈演愈烈。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给人类带来的是改造自然的工具,改造人自身还是需要更多的智慧。智慧是知识与判断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智慧甚于知识,远比知识重要。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对特殊性和主观性的排斥,取决于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反复验证的普遍有效性,因为这个特点,意义世界、价值领域、审美境界都不在知识的范围之内。智慧一定和主体有关,没有非主体的智慧。智慧是理解、洞察、预见、决断、协调的能力。因此,智慧的培养与体验、领悟有关;而知识可以通过耳提面命、死记硬背及作业考试来完成。智慧总是与人文一起,知识一般与科学相连。

培养智慧离不开人文。这是因为,首先,智慧本身就是人文,智慧总是闪现在人与物、人与我、情与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纠缠和矛盾中,人们只有在遇到这些纠缠不清的矛盾时智慧才会被召唤,有智慧可以化解这些矛盾,缺少智慧则会使矛盾加深,因而智慧就是感化自身、化解矛盾、进而“化成天下”的能力。而人文就是以“化成天下”为自身责任和存在价值。智慧和人文交织在一起,它们都是一种施化的能力。区别在于智慧与个人相连,人文与社会相系,智慧是个体中的人文,人文是社会的智慧。其次,智慧只能在人文的环境中生成。俗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可见,学问、文章、智慧不是端坐在书房里完成的,人的经验、阅历、见识、判断、决策、协调这些功夫都只能在充斥着人文的环境中学会,这个人文的环境就是我们现世的生活,这也是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先生一贯强调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的改造和改组”的见解一致的。知识,无论如何学习、掌握、运用,它终究是别人的体验、间接的经验;智慧,是将间接的经验通过自身直接的体验而产生的新的知识。所以学知识难以创造,学智慧方能创新。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的序中说过,入小学,而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所说的“节”与“文”,就是知识,是做事和做人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是小学功夫;而“道”才是智慧,是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大智慧,这才是大学要旨。

三、哲学课程培养有智慧的工程管理人才

理想的工程管理人才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是技术娴熟、技艺超人的专家;在思维、决策上也是杰出人物。他们不仅在务事时能精益求精,而且在做人上也通世豁达,深明大义。培养智慧主要靠人文学,而且主要是哲学。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它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一贯到底的。哲学是认识论,它不停留在对象的现象门口,也不为芜杂的现象所目眩,它要深入到对象的本质底层,去把握其固有的、必要的联系。哲学是辩证法,它既提供物质变精神的方法,又提供精神变物质的路线,是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武器。因而,要把人文装备成为工程教育的通用指标,学校要普遍开设以哲学为中心内容的人文课程。自然哲学,以宇宙、天体的演变为研究对象,揭示气与道的生化规律。

化学工程伦理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程硕士学位教育 工程硕士 学位标准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截至2009年,工程领域已经发展到40个,培养单位从最初的十几个发展到目前的241个,年招生录取规模近万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了数万名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已经成为专业学位教育中规模最大、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工程硕士教育在十几年的发展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根据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不断提升,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制定和实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就是在这一前提和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也是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并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也是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识

工程硕士教育最初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教育制度”[1]而产生的。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有两个原因,其一,针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许多国有大型企业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满足我国厂矿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要;其二是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

然而,适应社会发展总是被动的,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已经不仅是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且是创新型、交叉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伴随着不同行业的高速发展,适应行业需要、为社会所认可的行业工程师也对工程硕士教育提出了要求。因此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交叉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工程硕士教育不仅要尽快完善自己,制定和实施适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而且要及时改变“半遮琵琶半遮面”的状况,改变作为工学学位补充的局面,改变在人们心中低工学学位一等的认识,工程硕士应当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我国创新型社会的主力军。

具体而言,当前社会对于医生、会计师、律师等比较认可,认为他们都是专业人士,或者说是专业人才,至少从行业上来看,他们都是这一行业的专家,拥有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具有行业从业资格。范围更为详细一点,也许在某一个点上更为专业,如医生,有外科内科之分,还有脑科医生、眼科医生、牙科医生之分,等等,又如律师,有民法律师、刑法律师等,他们都是在具有一定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着更为专业的行业知识,而且他们是经过医学或法学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才。而工程师并没有得到社会上如此的认可,一方面,与专业的行业化不同,如医院,其人员的主要构成就是医生,而工矿企业,主体是工人,即生产流水线上更多的是工人,而不是机器人,工程师的比重不大,也不是主体,这与我国企业还没有实现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有关。另一方面,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不够完善,医学院很多,工程学院却没有那么多,社会对于工程教育的认可度远没有对医学教育的认可度高,相应的对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也就不是很认可。

能否让社会更为广泛地认可工程硕士教育,是工程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工程。关于对工程的认识,国外许多团体定义如下:工程是这样一种专业,工程人员通过学习、经验和获得的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加上个人的判断开发出各种途径,经济地利用天然和人造材料,让自然的力量造福于人类;工程师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人,由于是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特殊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工程科学、工程分析与设计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他们有资格进行工程实践[2]。因此,工程不仅仅是一门像物理学或化学一样的知识科学,它也是具有极大多样性的职业,相应的,工程师的从业资格也具有多样性,如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物流经理等。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工程师们是问题的解决者,思想和概念的创造者,设备、结构和系统的建造者。他们运用科学和技术知识,根据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另外,工程也是有学问的专业(profession),类似于法学和医学。因此,工程师满足这类专业的特质:(1)它需要一定的技能,这些技能只能通过正规教育和经验获得。(2)它受伦理规范的约束。(3)在一些领域,工程师必须通过执照考试,才能称为“专业工程师”。(4)它受专业组织的巨大影响,如全国专业工程师协会。

因此,尽快制定和实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不仅有利于为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出更好的外部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交叉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概念、提出和制定

根据国家标准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的定义为[3]:“标准是由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是用于促进最佳公众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定义,标准都具如下几个含义:(1)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2)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或成就”,这就是说标准既是科学技术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这些成果和经验都是在分析、比较、综合和验证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具有科学性。(3)制定标准过程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共同起草”,达成“一致或基本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就是制定标准要发扬技术民主,与有关方面反复商讨,达成一致,最终形成“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目的是做到“用于促进最佳公众利益”。(4)由主管部门或标准会团体批准,需要遵守或执行的规范或文件。

根据以上所说,结合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定义为:为适应我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保证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工程硕士教育体制,保证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由各工程领域协商工程硕士录取、培养过程和授予学位中需要统一规范的事项,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规范,并由国家批准的、需要有关方面执行的文件总称。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为更好地完善专业学位制度,进一步推进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规范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明确提出,制定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2007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工作重点[4]。根据这一会议精神,在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下,各个工程领域协作组在总结多年的工程硕士教育经验基础上,先后起草和制定了各个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截至目前,先后有化学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工业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五个工程领域在总结多年的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培养、学位授予、评估等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制定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并于2007年10月20日开始实施学位标准。同年10月24日,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出《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订指南》,接着,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水利工程、测绘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项目管理这第二批10个领域的学位标准建设启动[5],并于2009年完成初稿,同时要求尽快启动余下的25个工程领域学位标准的制订。

三、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内容、功能和意义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领域覆盖范围、学科基础、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和附录这十个部分。其中附录一般主要包括各个工程领域的具体培养要求与评估方案,有的还包括本领域的发展历史及方向,这样整个学位标准就构成了一个回路,既有进有出,又有监督和检查。以环境工程的《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仅仅在于生源和学习方式有区别,即前者是脱产学习为主,后者在岗实践为主,其他要求都是一样)为例,“前言”部分主要明确本领域工程学位标准的产生背景、意义和要求;“领域覆盖范围”阐述了本领域涉及的学科、行业,以及本领域的主要特征;“学科基础”详细说明专业课程,与本领域相对应的主要本科专业,以及相关的其他的工程学科;在“培养目标”的界定上,不仅明确规定了工程硕士的道德要求,而且强调了工程硕士的创新等的能力要求,同时明确说明了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详尽而准确地确定了“知识结构”,即规定必须完成哪些基础课程,哪些专门技术知识,以及哪些工具性和人文类知识;明确规定“能力要求”,工程硕士必须具有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素质要求”方面,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规范,以及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而且要求具有工程素质和工艺素质及良好的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学位论文”方面,《标准》分别对论文选题、形式、内容和质量明确了要求;“学位授予”按相关规定进行。需要强调的是在附录中,《标准》对评估的原则和目的、组织和实施、一般程序、主要材料、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处理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说明和规定。

综上所述,《标准》在内容上是比较完备的,相关规范是明确的,相关要求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此,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体系,完善专业学位制度。通过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对培养、学位论文和评估等各个流程和环节的规范,我们不仅可以树立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而且可以通过评估来规范和约束各个培养单位的办学行为,进一步改变培养单位“效益至上”的办学理念,强制要求培养单位要培养出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同时,工程硕士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用人单位、学生、在读生等社会各界对工程硕士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澄清社会上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模糊认识,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是在总结了十几年工程教育实践基础上,深入探索和研究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为培养质量评估和监督提供了科学依据。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对学科基础、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所作的明确规定,一方面保证了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为评估和监督提供了目标,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工程硕士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可以根据工程硕士标准对培养过程与培养效果逐一比较,逐一核实。这样,不仅确保了培养质量,而且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与从业资格认证关系

专业学位是有着明显行业背景的学位,从报考条件来看,明确要求有3年(有学位)或4年(无学位)工作年限(除了控制工程等5个领域外),而且都是在岗在职的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不同的工程领域是为培养各自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也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不同行业对自身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这就必然与职业认证资格、从业资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专业学位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伴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工程师制度的日趋完备,与工程领域从业资格相互认证是工程硕士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而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工程硕士学位的具体要求,而且为规范工程硕士教育、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提供了外部发展空间。

工程硕士教育与国际接轨既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又是当前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工程硕士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国外相应的行业资质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来推行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质认证制度。如,自2005年以来,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共同培养具有国内物流工程硕士学位和国际物流管理职业资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出了基于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物流工程硕士教育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三级和四级国际物流经理证书培训之间相互认可的证书认证制度。2009年12月,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与项目管理协会(简称PMI,是1969年在美国成立的全球著名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致力于推动项目管理专业课程计划的发展)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的修正文件,延长双方的合作到2011年12月。根据备忘录,PMI将继续协助培养单位改善课程质量,学生可获得1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有关学校还可享受一定的经费优惠。

与国外成熟的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比,国内的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明显滞后,中央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包括加入“华盛顿协议”在内的各项工程师制度改革,为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6]。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滞后,是建立国际通行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重要障碍,破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人事主管部门、培养单位与工矿企业的沟通,各个工程领域必须尽快建立与国内各行业工程协会及与国外相应机构,如英国皇家工程协会、美国的ABET等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行业工程师协会、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工程硕士教育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同时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完备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工程硕士教育和行业资格认证制度具有的共同点就是知识的专业化和实践性,两者能否相互认证也是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否成熟的重要体现。目前,有关工程领域已经和国内的有关协会开展了合作,如2009年8月14日有关方面与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就工程硕士教育与设备监理职业资格认证对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制订了工作进度安排。同时,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现状,总结分析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成功的经验,探索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制,加快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联系的管理机制建设,指导各工程硕士领域更深入、更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则是推动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

五、结语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几年的试点、探索和总结,开始逐步走向成熟,标志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各个流程及环节逐步规范,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制度和机制日趋完备,为工程硕士教育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工程硕士教育进一步加快、加深与国内外工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合作,创造良好的工程硕士教育外部环境,为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并确保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早日深入社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1997]54号.

[2]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译.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杜德斯达特报告.

[3]赵庆军等.标准化与综合标准化刍仪[J].标准化报道,1994,(1).

[4]吴启迪.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

[5]/htmls/ztqk/event.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