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规律和实验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那么如何搞好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笔者认为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注意在演示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学生让学生以“小物理学家”的身份重新探索这些物理基本知识。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课本知识作为基本内容,用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再发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尝到自己发现物理规律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探索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一定要遵守好物理实验的主要教学程序,这就是教师提出探索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索、实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几个阶段。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与电流的大小与因素有关。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系,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阻有关系。那么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这可用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从上述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出发来设计实验装置,从而使学生对实验的设置思想和实验装置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进而共同实验,首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然后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学生分析数据不难得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一正确结论。

二、分组实验中应掌控好几个环节

1 加强预习,让学生有目的走进实验室。物理实验课上,也有一部分学生不预习实验内容。直接走进实验室,因对内容不熟,实验时无从下手,因为时间不允许,操作不熟练,甚至会在慌乱中出错,影响实验效果。对学生来说,不预习不应进实验室,我们应做出规定,学生做分组实验的前一天。物理任课教师必须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步骤及有关注意事项,只有目的明确,学生实验时才会做到胸有成竹,实验的过程中才不会出错。

2 按规范操作,不违背操作规程。物理实验要求科学、缜密。因此我们一定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和程序,如果不按规程办事,不仅会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使实验失败,而且会损坏仪器。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当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不意味着要学生机械地、不动脑筋地操作,相反。要求他们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实验。实验操作的顺序不是绝对不可变的,但有的步骤是不可颠倒的,因此应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某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 认真核实数据,不能凑结果。不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得到不一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改数据,凑结果。在对待不一致结果上,我们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为结果改数据是十分错误的,简单地归结为仪器粗糙。是误差所致,对自己也无益处,实验教师应当让学生仔细分析实验经过和实验条件,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必要时可重做一次实验。虽然这样看上去实验失败了,但对一个认真实验的学生来说。收获肯定不小,一定会受益终生。

4 观察要细心,认真描述实验现象。从初中学生的好玩的特点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分组实验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的深处却常常隐藏着不同程度的“好玩”心理,对现象的实质观察不细致或不全面,当实验完毕要求回答现象的原因或得出什么结论时,往往回答不上来。还有的学生实验做得很成功。现象也很明显。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不够准确。作为物理实验教师来说,应着力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把看到的现象或得到的结论随时记录下来,避免因贪玩而遗忘,实验结束后加以整理,往往会收到良好的实验结果。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长期以来,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关注不够,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也存在偏见,将其归于“副科”,不予以重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被不断加强,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就需要不断加强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地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培养,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一、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价影响,在农村初中很多历史教师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是将课堂时间用来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久而久之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主动思考,致使历史课堂教学死板、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如下:

一是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目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主要跟着教师的节奏来学习,几乎很少能发现问题,也不会主动质疑。

二是缺少质疑问题的勇气。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只要紧追教师便可收获高分的错误想法。因此,学生相对被动,不愿意自主思考和提问;即便内心存在质疑,但因担心被同学取笑,害怕受到老师批评,很多学生也不会提出问题。

三是缺少表现的机会。因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模式,学生基本没有表现和质疑的机会,制约了他们问题意识的增强。

二、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学生只有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才能慢慢构建知识框架,不断提出疑问,形成问题意识并使其逐步发展。由此可知,初中历史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合理开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葡萄和核桃来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思考其原产地,并探讨与西汉的西域存在何种关联,以此来制造认知冲突,再通过阅读和梳理历史基础知识,不断生成新的疑问。最后让学生依托疑问,结合课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借助集体力量有效解决各种学习问题和形成新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二)善于应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由于学生能力与意识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教学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打破思维局限性,从而形成问题意识。如在《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这一课教学时,教师要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需要巨大的经济与资源作为支撑,而英国是从何处获得经济与资源的?通过教师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换一种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时间,研究英国政府在当时提出了什么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来搜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益。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第3篇

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其知识结构。为此,本文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论述,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传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做些有益的贡献和研究尝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创新思维 知识结构

【引 言】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并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氛围呈现了轻松愉快的变化。从课堂氛围分析,在一个课时内,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整个课堂充满欢笑声,课堂气氛活跃,传统的历史课堂似乎已远离了历史教学。但是,仔细分析学生的历史成绩,会发现比以往变化并不大,纵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问题,诸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入、不彻底,只重视表面的繁荣,片面地追求课堂活跃氛围,而忽略了历史课的本质,这样的繁荣是不足取的。

下面是笔者通过研究初中新课程改革后,总结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现公布于众,请大家批评指正,以求得更大的进步,对于笔者的经验之谈,也希望大家能予以正确的认识,为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标本和案例。

一、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的推广是件大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怎样处理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个引起争议的问题,有人坚持一切从头来,也就是全面否定以往的教学方式,有的对新课改质疑,认为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笔者认为,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并不矛盾,只是要正确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新课程是时代的要求,但教学改革不能脱离传统教学,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目前,在新课程实验落实中,首先要总结传统教学的经验,找到传统教学中的长处。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的,新课改的目标也如此,不外乎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实行新课改不是完全抛弃传统,而是用新课改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短处,新课改旨在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

2.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其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教师进行新课程实践的瓶颈。在改革的浪潮下,新课改势在必行,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吸取多年来各种教学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有的放矢地进行历史教学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历史教学中,要以新理念为指导,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进而把新课改理念作为新的教学习惯。

二、立足教学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内涵丰富,且生命力强,使得历史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习历史知识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建立强力的爱国思想。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历史线索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历史事件,也就是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学习中延伸拓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树立建设现代化祖国的理念。避免纸上谈兵,所以,历史教学要全面开花,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作用。

1.理清思路,做好教案编写。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时,首先要求教师要立足整体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历史的发展脉络,对教学内容做纵深和广度的剖析;再者,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将教学内容灌输到学生心中,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侧重地讲解课程重点内容。

2.明确目标,丰富课堂内容。注重学生智能方面的培养,智能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之一。首先,教师要灵活掌握,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让他们课外阅读历史教材,并学会主动思考问题,然后进行学习讨论;二是教师的讲授要有侧重点,以历史逻辑联系为中心,也就是以历史发展过程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现代社会,既要谈古,又要论今,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历史对今人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3.结合德育,培养爱国情操。发挥历史的思想教育作用,纵观历史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也就是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的目标不言而喻,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再者是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教育;关于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培养教育,主要立足于世界史的教学中。课本中,关于中国史的思想教育比重较大,这与目前的教育体制有关系。

三、明确教学重点,尝试历史课堂教学多样化

新课标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构建一个有趣味的历史大环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改进行中,要努力探索总结优秀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教学活动内容丰富起来。但是,有些教学形式还流于一般,效果不明显。教师可以将编导历史剧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大都会喜闻乐见,但设计是教师的重点,编演的目的要明确,学生要从中学到什么,是老师值得重视的问题。内容要尽量丰富,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要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学习,更要将历史剧中的主题思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灌输到学生心目中。

【参考文献】

【1】王志芳,顾建. 关于初中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一次调查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02(11)

【2】黄亮生.形象思维能力养成方法研究与实验报告[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3】张桂芳. 也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J】.历史教学,1993(12)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第4篇

一、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概念总是和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以达到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地再现历史的效果。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

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形象思维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用生动的史实、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历史,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理解。

二、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历史变“活”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历史本身,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使历史变“活”。

1.丰富史料,刻画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史实就是课堂上下锅的“米”。历史教师只有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刻画历史,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华夏祖先是谁?关公为什么受人欢迎?张衡为什么能知道千里之外发生了地震?丝绸之路是指从哪里到哪里?在讲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之历史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补充《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实,通过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对话,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体现出魏征的忠厚刚直,长孙皇后的聪颖贤惠,唐太宗的明睿通达,使学生更能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水平,生动描绘历史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理论、时间、地点和数字背得滚瓜烂熟,但一考完试没过多久便忘得干干净净,而他们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些富于感彩的语言以及教师的某个动作却长存于记忆之中。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同时语言还是一门艺术。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太宽,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例如在讲先秦历史时,就尽量避免采用大段的古文史料,可以将其翻译成比较直白的现代文。

历史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之外,还要注意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情感。例如在讲司马迁与《史记》时,教师可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让学生欣赏《史记》,还可以通过司马迁个人充满传奇的一生,展现其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度把《史记》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特征、历史事件的场面等展现出来。例如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以及巨鹿之战的壮烈,垓下之围的悲凉,鸿门宴的扣人心弦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饱满的历史人物形象。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水平,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于课堂,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测评;反思;初中历史

人总是在不断的鞭策中走向进步,接近成功――这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真理。针对历史的学习,我相信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优缺点。在继续学习前行的道路上,教师们得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协助学生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帮助其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是复杂而规律的,只要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相信他们可以更轻松地面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我也相信,只要教师们更为完全地了解初中生,我们必能更和谐地与学生相处,指导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取得进步。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们的测评与反思。

一、自主测评

导学案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等学习能力。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们也要好好利用这个理论依据去指导教学实践。为了鼓励学生们的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教师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们的自主测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初中生们的测评重点方向。

1.评价学习态度与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从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从社会关注程度,他们俨然成为了“中心”。他们能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感与重要性,这种感觉也就相应地助长了他们的自我与自负心理。我认为,只有凭着正确的态度才有机会进行正确的学习。因而,作为历史教师,我希望学生们首先评价个人学习的态度。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与家长,还是为了个人知识的拓展、爱好,或者是将来的发展。只有学生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主动投入精力与时间去学习。至于学习能力的测评,学生们就更有发言权。自己能否听懂教师的教学,跟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又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已不能满足个人知识的需要。个人能力的正确评估能帮助学生们合理地规划学习时间与精力,让个人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与发展。

2.评价知识掌握。

总结促进学生进步与成功的条件。因为只有在总结时才会停下脚步,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查漏补缺。历史知识多、关联性强的特点更需要学生们停下脚步整理知识。从教学经验而言,我也发现了评价学生们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在很多初中生看来,历史学系只需要在考试前孤注一掷、全力以赴地背诵就行了。但是对知识的这种不负责只会让他们在选择题中得逞。在材料题时,面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与联系,学生们往往不知所措。并且考试前对历史的强攻复习必然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复习工作。因此,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的评价能帮助学生们找出自身的知识缺陷,又能协助他们记忆知识点,温习功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学生们对自身知识的测评,我有两点建议。第一是让学生们把记忆中所学到的,并且认为是重点难点的知识列出来。清晰明了的知识点能给教师们一种评估,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二是让学生们以教师的角度看待整个章节知识的学习,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为本章节编辑一张试卷。一种新颖的方式是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参与,也是对学生们的一种考验,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摸索要领,能更清晰地掌握每个章节的重心。

3.评价教师教学。

对教师教学的测评是体现了导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的要求,并且通过学生们的评价,教师能更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改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是根据“闻道在先,术业专攻”而成就的。这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方面就是完美的。我觉得教师们可以与学生进行身份互换。让初中生登上讲台,展示一堂简短的、他们渴望的、认为有效的历史课程。这样的交换是对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考验。考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胆量及表达组织能力等,考验教师们的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怀着豁达的心理,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让彼此尊重,让历史教学在共同参与合作中得到一个敲响的警钟。

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