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危机案例

债务危机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务危机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务危机案例

债务危机案例范文第1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近年来,伴随自由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各国经济普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也将利益与风险捆绑在一起。最近发轫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首先,介绍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基本情况及深刻原因,然后,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重点研究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债务危机;欧洲;中国经济;影响,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4

收稿日期:2015-04-08

1 绪论

近年来,伴随自由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全球化,各国经济普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将利益与风险捆绑在一起。最近发轫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所谓主权债务,就是指某一主权国家以自己的国家信誉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债务。由于所借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因此,一旦债务国家的信用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与GDP之比)和赤字率(赤字总额与GDP之比)来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比如,欧盟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就规定,各成员国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赤字比例分别不得超同期GDP的60%和3%。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到GDP的12.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也预计达到113.4%。此消息一出,随即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率先爆发。这之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相继爆发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最终发展演变扩大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如今,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蔓延,全球经济都面临全面陷入的危险。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面对不断扩散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必须高度重视,应及时做好应对措施,避免我国出现债务危机。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2.1 对周期性较强产业过度依赖

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过于依赖周期性产业,而这些产业受危机影响最为严重。以希腊为例,旅游业、造船业、文化业和农业是该国的主要产业,尤其是旅游业比重已超过20%。当金融危机爆发,希腊经济备受打击,2009年旅游业收入较之2008年,减额达到12亿欧元。西班牙的产业支柱是房地产和旅游业,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来袭,房地产市场遇冷,价格持续下跌,空置率也居高不下;它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游客稀少,酒店入住率严重不足,普遍都在不足50%以下。在爱尔兰,其支柱产业——农业,也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口受阻、价格下跌。相应的,因危机财政收入锐减的背景下,各国为了应对危机,提振国内经济,纷纷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手段,如此政策叠加,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水平普遍大幅上扬。

2.2 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积累隐患

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相继建立起以高福利为标志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工资水平上,欧洲国家一直以“高工资”著称。以希腊为例,它属于欧洲较贫困国家之列,虽然它的GDP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1%-2%,实际工资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超过5%,在2008年甚至达到8%,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其次,在社会福利上,欧洲各国建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殡葬补助、医疗、教育等各类完善的福利制度,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失业人口提供的巨额补助,是拖累政府财政的重要原因。希腊的失业率常年在10%左右,这个比率在欧洲地区并不算最高,但是由于希腊综合国力薄弱,因此失业救济给政府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2.3 救济政策不力,市场投机盛行不断推波助澜

希腊等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既有其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欧元区体制上缺陷的集中体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为拯救本国经济,纷纷推出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以债治债,借债投资,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虽然最终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政府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低效的核心问题,最终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诸如美国高盛集团等投资机构为了谋取高额利益,打着“创新”的旗号,为希腊政府设计出系列投机大、风险高的金融衍生品对于危机的发生与蔓延不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3.1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虽然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在我国贸易出口中仅占很小的份额,但是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欧盟地区,使得欧盟国家财政收入、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等方面发生紧缩。由此可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不可小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发展中国家。

3.2 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高达4亿美元,其中近70%都是美国资产。本着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方向,我国增持了更多的欧元资产。但是随后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对美元显著贬值,汇率从2009年22月26日的1.514下降至2013年12月31日的1.198,贬值幅度将近18%,而且存在进一步贬值的风险。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为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发展增添了新的难题。

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4.1 谨慎对待和处理中国的主权债务问题

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特别是给主权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醒各主权国家包括中国,应该对政府债务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谨慎对待处理。据我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17%。债务水平远低于警戒水平,短期内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是排除地方政府债务之外的统计数据,201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达107 174.91亿元,其中67 109.51亿元债务附有偿还责任,占比62.62%;其中23 369.74亿元附有担保责任,占比21.80%;另外16 695.66亿元附有救助责任,占比15.58%。如果将地方政府债务、大型国企债务等情况统计在内,2013年我国政府债务的总比重就达到惊人的82%。庞大的隐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容忽视,面对如此高垒的债务水平,政府必须谨慎对待,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严控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切实降低地方债务违约率,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4.2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机构改革

首先,建立完善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尤其是对其合规性监管。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严格控制政府负债规模。其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预警以及处理机制。再次,对金融机构应推行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另外,建立和完善市场的法律法规,强化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财政影响起到防范和缓解作用。

重新定位国有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不能继续充当国有银行的庇护神,切实增强银行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必须重视吸收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推动筹集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引入境外投资者、发行基金证券和注资等。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盈利动机和风险规避意识,强化国有银行的防线内约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对国家财政的负面影响。

4.3 慎重用好财政刺激政策,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尺度”和“亮度”

财政刺激政策是政府干预市场看得见的“手”。在我国,无论是基于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还是经济下行时的有效提振经济措施,财政刺激政策都有可能多次伸出手,并且效果不错。但应该看到,财政刺激政策过大,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应把握好财政刺激政策的“尺度”。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个主权国家财政刺激政策必然会影响其他社会经济体的发展与决策。因此,主权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的透明度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说明,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亮度”。

4.4 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中,显示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也是不可长期维持的。从长远和健康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消费是比出口、投资更好、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换的核心因素,倘若不主动转向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位置。同时,在出口地区与国家来看,应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逐步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等;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从单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转变。

参考文献

1 原博.浅析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

2 韩晓琴.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J].桂海论丛,2011(6)

3 王军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现代商业,2012(2)

4李京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J].财经科学,2012(3)

5 Prospects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as the EU Deals with the Debt Crisis[J].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2(2)

6 沈国栋.试析欧债危机的成因、未来走向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2(6)

7 曾寅初,刘君逸,梁筱筱.欧债危机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2)

8 徐爱勤.浅析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

9 董彦良.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2(11)

债务危机案例范文第2篇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杠杆率不断上升。根据专家测算,2015年中国总体的杠杆率为249%,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问题比较突出,债务率高达131%,且增速仍在上升。债务率不断抬高有可能诱发四大风险。

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去杠杆、去产能”,虽已初见成效,但部分行业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且随着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新的问题还在不断涌现。准确认识当前中国债务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顺利化解债务问题,避免发生债务危机。

中国债务问题的四大特征

中国债务问题并非是一个短期性问题,而是和所有国家一样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演变过程。前的中国债务问题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债务总量和风险可控。当前,中国的债务总量仍在不断增加,但参考国际历史经验,中国仍不具备爆发债务危机的必要条件。从内外部债务构成来看,中国的债务构成中内债占主要部分,以外币计价的外债总量占总债务量的比重约为5%。一般来说,外债对于一国债务问题带来的约束风险性更高,欧债危机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之一。中国的债务结构尚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不仅如此,中国强大的国内储蓄也为国内债务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近年来的国内储蓄总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整体来看,中国的债务扩张有其自身原因和基础,债务总量和风险仍可控。

第二,债务积累的增速较快。中国的债务总量与GDP之比由2007年的172%上升到2015年的249%,提升了近77个百分点,较之2000年更是翻了近一倍。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危机后,国内债务杠杆率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危机之前。其中,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增长都较为平缓,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是总杠杆率增速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前列。

第三,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中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的快速积累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推动的。在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中,超过半数来源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则是国有金融机构。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存在金融抑制,国有金融体系在资本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配置效率。根据IMF的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产出只占全国总产出的22%左右,而国有企业债务却占全部企业债务的55%。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借贷主体,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发展中形成。

第四,债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煤炭、钢铁等周期性行业。2012年至今,中国出现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和金融业等非生产性部门的现象,进而导致这些行业的杠杆率不断攀升。其中,房地产行业的债务积累最值得关注。此外,钢铁和煤炭等传统行业的杠杆率近些年也一直居于高位,这与这些传统行业近些年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现象密切相关,过剩表现出周期性、体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随着经济逐渐走向成熟,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需求减弱会使供需矛盾变得尖锐,导致产能过剩出现。

债务问题的四个风险点

虽然中国并没有处于即将爆发债务危机的边缘,但仍存在以下四个可能由债务问题引发的风险。

第一,资产价格下跌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和银行部门危机。中国房价已处于泡沫膨胀阶段,房价上涨过快伴随而来的是土地价格的攀升,进一步催化房价泡沫的膨胀。反过来,如果房价下降过快,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部分)缩水过快,企业的债务负担就会相对加重,间接导致企业杠杆率增加。一旦企业部门为减少杠杆率而大幅缩减债务,中国就有可能面临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由于厂房、土地往往又作为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的抵押品,房地产价格下降也意味着债务抵押品价格的缩水。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因此会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从而可能引发银行部门的危机。

第二,金融市场快速去杠杆可能导致流动性紧张。2015年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杠杆率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疲软致使大量资本进入到金融市场。大量资本在杠杆的驱动下,短时间内迅速推高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产价值,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一旦杠杆过高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就会经历被动去杠杆的过程。2016年底债券市场出现的动荡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市场去杠杆速度不宜过快过猛,否则易造成流动性紧张,进而波及银行部门并加大信用风险。

第三,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变相负债的暴露会损害市场对政府的信心。本轮债务规模上涨除了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上涨速度较快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风险点,那就是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借贷主体,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发展中形成。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速度都有一定提升。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有一部分并不包含在政府的预算中,而是更多以“或有负债”的方式以及其他变相负债的方式存在,但却背负了政府的刚性兑付承诺。一旦处理不好,地方政府连带中央政府的信用会受到实质性损害,进而影响市场对政府和中国经济的信心,同时催生各关联部门爆发债务风险。

第四,所有制偏向导致杠杆率“越去越高”。从目前来看,去产能和去库存的效果最显著,而去杠杆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效果并不显著。在现阶段的去杠杆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比较明显的所有制偏向问题。去杠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债务风险,避免出现债务危机。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总行要求基层部门既要加快去杠杆,又要注意防风险。

一方面,去杠杆是一个总量目标,无论去谁的杠杆,只要债务规模有所下降就算完成。另一方面,来自政府部门的贷款有财政收入支持,来自国有企业的贷款有政府隐性担保,来自大型企业的贷款有政府部门出于稳定考虑的兜底。两相考虑,中小民营企业就成了去杠杆的主要战场。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是GDP增量部分的主要创造者。如果不对这种趋势加以预防,在减少债务的同时衡量杠杆率的分母部分就会快速下降,最终的结果就是杠杆率在债务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反而“越去越高”。

应对债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看来,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并没有高到不可承受乃至引发债务危机的地步。如果对当前的债务形势判断有误,过分担忧债务水平而选择大规模削减债务,如财政紧缩、减少政府支出以及要求企业降低杠杆率,反而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稳定债务规模,警惕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睦史经验看,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期,采取财政紧缩的政策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社会总需求会在紧缩政策打击下进一步下降,债务危机将持续恶化。对于企业来说,强制要求企业减少债务负担、降低杠杆率,可能导致企业选择压降产出、变卖资产,经济增速和资产价格随之快速下降,进而坠入经济衰退的深渊。去产能是必要且合理的,尤其是房地产等特定行业的去库存压力很大。但是,去杠杆方面要慎重考虑,建议先稳定住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拉动企业消化债务、降低杠杆,避免出现“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

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可持续性。根据目前中国债务的结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并非所有的部门债务都在持续上升,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杠杆较高的部门,一是地方政府,二是非金融企业。对于地方政府负债过高的问题,已经推出了多项政策,来置换和化解存量债务。但鉴于存在金融机构参与热情不高、政府承担兜底风险等问题,真正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控制新增债务的角度考虑,政府可重点考虑使用PPP、BOT等模式代替现在通过融资平台大包大揽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换言之,国家应当出台更为详细的指导意见和优惠政策,将重点放在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上。

非金融企业是负债水平最高的部门,但降杠杆的任务应当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尤其是连年亏损、经营不善的僵尸企业。此类企业通常具有国资背景,有厂房、设备等固有资产作为抵押物,盈利能力却非常堪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当加快推动对此类企业的并购、重组,降低其负债水平。

加强债务风险监控,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从长期看来,债券市场打破“刚兑”是大势所趋,投资者自担风险也是培育成熟市场的必然要求。但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的外部监控和风险预警尤为重要。

目前,监管部门对市场违规行为主要是事后监督,在市场准入和业务规范上的约束力稍显不足。因此,监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债务风险的监控,同时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对市场的预期管理水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通过严格机构和业务准入约束金融机构加杠杆的行为,加强对债市的技术手段监控,提高对发债主体的信息披露要求,提前预警和化解债市风险。

债务危机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希腊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扇动了蝴蝶翅膀,引发了欧债危机和市场恐慌。本文通过对欧债危机的分析,为中国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欧债;危机;影响

一、欧债危机发展过程和原因

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以下简称“PIIGS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欧债危机的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

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

第三,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中国出口贸易首当其冲,增速入下行通道。

我国对欧出口在总出口中的占比高达20%,数据显示,自2010年第2季度开始,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就进入了下行通道。2011年8月份,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同比持平,环比仅为-2.6%,低于2000年以来5%的平均水平。前8个月,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18.5%,低于2000年以来23.9%的平均增速。

2.潜在偿债风险增加,对国内银行业影响不大。

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重新启用本国货币,其对各主要货币汇率将大幅贬值,全球汇率将面临难于定价的混乱局面。据了解,目前我国是希腊第三大贸易逆差国,今年一季度逆差额达到9.2亿美元。希腊货币贬值将使其对华债务大幅上升,增加偿债风险。

欧债危机不断蔓延,受害最深的其实是银行业。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就国内而言,由于商业银行持有欧元资产比例极小,而且多以贷款类资产为主,风险敞口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据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说法,目前除中国银行有折合成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欧债风险敞口外,国内其他银行几乎没有。中国银行国际金融所分析师边卫红也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基本没有持有希腊国债,持有的意大利国债占意大利国债总量也仅4%,规模较小,直接损失微乎其微。

3.大宗商品市场、投资信心受影响。

欧美经济影响中国的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大宗商品市场。和欧美经济相比,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比重较大,因此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有比较大的影响。平均来说,欧美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国际镍价会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铜价下降6个百分点、原油价格下降4个百分点。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

关于投资信心渠道,主要是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点在出口制造业和地产业的影响尤其明显。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企业家预期指数曾一度从130大幅下降到80。

4.可能对中国汇率政策产生长远影响。

从短期看,欧元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差距,为人民币汇改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从长远考虑,人民币汇率的一篮子货币结构选择绝不可以忽视包括欧元、日元等非美元世界货币。而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的长期价值的不确定性上升,对其国际储备地位的不确定性也上升。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须考虑这些长期不确定因素。

四、欧债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1.应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目前,中国的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

2.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将解决本国问题置于制定货币政策的中心环节。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其实不然,在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剧烈时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被国外的政策动向所左右。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年底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过多考虑国外经济危机的程度和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致使过于庞大的刺激计划至今后遗症难消。不仅如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应该尽量减少行政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干预,尽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使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能够得到正常和充分的发挥。

3.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注意避免走福利国家的老路。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提前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再加上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快速增加,据统计,早在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就首次超过10%,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从世界范围看,保障水平和标准大多只能涨不能跌,否则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所以社会保障的改革应秉承循序渐进的策略,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标准的不公平现象。

参考文献:

债务危机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对外贸易;市场需求;产业升级。

一、欧债危机现状及原因分析。

1.欧债危机分析的方法及理论支持。

欧债危机又称欧元危机,是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是 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希腊等国家债台高筑,只是欧元区经济失衡的表象,其根本原因是欧元区的内部监管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分析欧债危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主要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

市场需求的宏观分析,是市场中供求方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商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市场商品需求的方法。准确地判断总体市场需求的水准是决定市场供给的关键。机会成本因素及宏观主体行为对商品需求的影响都是影响供需数量效果的变量。市场需求的微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市场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商品需求作为商品供给决策的依据。分别就每个具体的微观主体来看,主观的意愿和判断起决定性作用,因人而异,极不相同。但微观角度的分析就是要揭明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制约关系,即人们对有关的变量按照怎样的规律进行反应。只要承认人们的心里变化受客观社会条件所制约并有共同的规律,那就应该承认微观商品需求仍然是客观的范畴。但在分析、认识、把握这一范畴时,不能撇开主观心理因素不顾。遵循这样的思路来看宏观市场需求。如果不能不承认宏观市场需求是微观市场需求的集合,那么微观市场需求形成中起作用的人的心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宏观市场需求分析的视野之外。

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的心里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全然看做一个主观因素而排除在市场需求分析之外是不妥当的。

此外,在宏观分析中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那就是决策当局的意志和行为。当然,决策当局不可能任意决定经济发展进程,但在客观允许的限度内,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产出和国民收入的规模大小,都会对决定市场需求的总量经济指标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发生影响。

2.欧债危机爆发及蔓延的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原理和方法,可以对欧债危机的产生从社会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决策当局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欧洲经济的缓慢增长和欧洲社会福利的迅速提升成为影响经济平稳和经济环境的矛盾。

整个欧洲50~65 岁的老年人口占社会比重的 19%,新增劳动力占人口比重不足12%。整个欧元区都面临老龄化社会环境,这就对财政支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而且福利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统一的社会福利水平对经济发展滞后的希腊等国产生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2010 年希腊社会福利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为 20.6%,而社会福利在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却高达41.6%。在未来一段时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继续困扰欧洲的经济增长,并且成为影响着欧洲经济政策的客观因素。

(2) 经济危机对政府财政的压力,使欧洲一体化当中的落后国家负担加大。

20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扩散至欧洲,欧元区经济压力大增。欧洲与美国的贸易缩减也困扰着欧洲各国财政税收,这无疑使政府的财政负担雪上加霜,欧元区的捆绑政策更加大了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支付负担,最终导致希腊经济崩盘,并不断扩展至其他国家。缘于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展开来,目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由政府债务危机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2011 年下半年,欧债危机出现了向法国等核心国家蔓延的势头,这导致经济最据实力的法国和德国也不得不面临整个欧元区和国内爆发的双重经济压力。与此同时,人们的预期也影响着整个欧元区经济的发展,悲观的情绪和投资恐慌如果持续蔓延,会导致欧元区彻底陷入经济瘫痪的泥潭。

(3) 次贷危机爆发时,欧洲中央银行决策当局的行为失误给欧洲经济带来危害。

2008 年 7 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整个欧洲经济陷入动荡之时,欧洲中央银行决策当局的意识和行为失误也给整个欧洲经济带来危害。

这主要是指欧洲中央银行为了回应美国针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不顾欧元区经济衰退和政府债务负担,于2008年提高了基准利率,由4%提高至4.25%,导致政府的债务更加沉重。

同时欧洲房地产业也陷入债务危机,并且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最终爆发欧洲债务危机。

欧盟各国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力的低估也是导致危机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4) 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

从 2009 年 12 月 8 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 A- 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以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不断下调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评级。

2011年7月底,标准普尔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从09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 (垃圾级),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的风险。在欧洲艰难应对自身危机之时,这些信用评级公司频频下调该地区主权国家和银行的评级,影响了市场信心,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欧洲市场是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外贸伙伴。我国对欧贸易的主要产品是纺织品、陶瓷制品、机电加工组装产品以及能源等初级产品输出。2009 年我国对欧贸易额是 3641 亿美元,2010 年同比增长幅度为 37%。但是随后却因为欧债危机影响贸易订单大幅减少。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外需疲软的窘境。以纺织品为例,2011 年 11 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0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7.2%,增速相比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9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对欧洲的出口呈下降趋势。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市场需求萎缩。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加工贸易支持。

出口产品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或贴牌产品,加工厂商生产区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产品的生产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原料。随着欧债危机的到来,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对欧贸易受到很大冲击,欧洲各国需求萎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 2012 年 5 月 15 日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表示:“外需情况比我们预计的还要低迷,还要差,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需求严重下降。4 月当月,我国对欧盟出口负增长2%,这已经是今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连续 4 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在刚刚结束的第 111 届广交会上,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到会采购商和成交金额分别下降 15.5%和 5.6%。以占据总成交额约七成的机电产品为例,欧盟成交金额相比去年同期的春交会下降了 30.9%。而且估计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欧元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依然会处于低迷状态。

同时,随着目前劳动力人群结构转为 80 后、90 后,劳动力成本压力不仅仅表现为工作待遇的提高,还表现为年轻人择业观点的转变。接受更高的教育、追求更高的工作平台这一思想,使得加工贸易的厂区常年处于缺少熟练工的境况,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这就迫使出口贸易一味追求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渐渐不能支持产业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受到国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欧洲的外贸企业在2010年和2011年明显感觉生意难做,许多欧洲采购商都处于观望状态,迟迟不下订单。与此同时,国内小企业纷纷降价恶性竞争,导致许多小企业倒闭。

2.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市场挤出效应。

(1) 欧债危机使得欧洲进口商在低端产品的选择中更注重成本。

我国的加工贸易生产成本已经不再具备竞争优势。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产品的出口不到出口总量的10%,在中低端和普通产品类别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具备了对“中国制造”的替代生产能力。“印度制造”、“越南制造”已经成为成本优势产品。

在印度和越南,加工贸易订单近两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中国的市场转移过去的。许多欧洲企业投资在印度、越南,利用其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以谋求更大利润。可见,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已经消失。

(2) 支撑我国出口的能源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欧债危机引发欧洲的资源掠夺和矛盾转移,主要体现在对北欧和中东的战争。随着 2011 年 10 月卡扎菲被击毙,利比亚临时成立,首先面对的就是来自欧洲的4800 亿美元的战争账单,这相当于利比亚此后的 50 年能源出口总额。此后利比亚和埃及的85%原油直接供应欧洲炼油厂,北非已经成为欧洲的能源仓库,我国的能源出口也被挤出欧洲市场。

(3) 受欧债危机影响,日渐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制约着中国商品的出口。

2010 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11 起,是2009 年的 1.6 倍,虽然 2011 年欧盟对中国商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只有 5 起,但其实施的新的贸易战略却加大了对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限制。如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否则将把我国排除在欧盟政府采购市场之外;将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范围从反倾销扩大到反补等,严重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势必造成出口受阻。如,2011 年 4 月 27 日,欧盟委员会公告对中国输欧自行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在已实施反倾销措施长达 19年的同时,欧盟再对同一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此外,部分国家还通过运用高规格安全与技术标准构筑贸易壁垒的手段来缓解本国危机,使我国国内外贸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3.欧债危机导致欧元贬值。

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值的资产或负债因计价货币汇率变动意外损失或意外受益的可能性。称其为风险,是由于这种损失或受益具有或然性。它有两种发展可能:当某种外汇汇率下跌时,持有该种货币计值资产的价值也相应下降;或者某种外汇汇率上升时,承担该种货币计值债务的价值也相应增加,这都使当事人蒙受相应损失。反之,则使当事人有了收益。研究重点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原因和防范措施。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不断走低,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的欧元外汇储备,还对我国的对欧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由 2009 年 11 月 26 日的 10.3470下跌至2011 年底的 8.14980,并处在低位徘徊。近期,由于希腊等国债务危机越演越烈、欧洲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导致欧元汇率持续下跌。5月23日欧元对人民币中间价破8,创近10年新低。这不断抬高了我国出口欧洲产品的成本,削弱了这些商品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纺织品价格表现最为突出,两年中受汇率影响平均为7.3%,化工原料、陶瓷制品价格也受到不同的上浮。同时,随着近两年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升,给以欧元作为结算单位的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汇兑风险,许多中小企业出口利润都淹没在汇率风险中。据统计,我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如果受到 3%的汇率变化就会导致出口中小企业50%的利润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众多对欧出口企业面临着接单赔钱、不接单停工的两难困境。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

三、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的策略。

1.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必须尽快通过自身转型来消除由欧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内地企业生产的附加值低的贴牌加工产品,比如纺织服装类产品、小家电产品以及玩具产品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已经丧失了成本优势,为了抵抗欧债危机对其影响,企业不得不坚决的淘汰落后生产线,调整生产产品的结构,增加附加值,对产品进行结构创新和品牌创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行业标准和过程控制,在品牌和管理上下功夫。出口企业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成功的转型无异于是为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中国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全球没有太多的借鉴案例,这也是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即改革开放后以加工贸易、低廉的成本为特色的出口结构,在世界国际贸易格局变动中必须独立创新的艰难一步。很多出口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都有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广州宏远集团正为了摆脱廉价订单“依赖症”,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加速“新型竹纤维纺织材料”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压缩传统棉纺产品产能,将企业重心转向新型纺织材料的开发。在转型过程中,外贸企业必须克服融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难题,这就不仅要求外贸企业有坚定的决心、摒弃传统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同时需要政府部门提高服务水平和政策敏感度、推动企业的转型步伐,并且在企业的转型之路上用政策予以导航。

2.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开辟新的市场。

应对欧债危机不仅是从产业结构上作调整,还要从市场开拓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以及日韩地区。中国与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近年来持续较快增长,但规模还较小。当前,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需求相对疲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有利于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补充发达市场的下降,减轻欧债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我国出口贸易高度依赖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巨大风险。商务部副部长钟山 2 月 21 日表示,2012 年中国将加大对新兴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目前商务部已选取约 30 个国家,作为今年及未来若干年外贸多元化战略重点突破市场,力争到2015 年,中国与欧、美、日等传统市场以外的市场贸易占比提高5 个百分点。如果能实现提高 5 个百分点的目标,按2011 年出口额计算,那就是增加 900 多亿美元的出口。因此,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的长久之计,而且正在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把握商品交易会、博览会以及网络平台等各种途径积极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从政府的角度看,要对企业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主动帮助企业开拓出口目的地所在国家的市场,打开多种销售渠道,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开拓和发展世界市场,要确立世界市场营销观念。

世界市场营销观念的基本特征是以国外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以国外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全面筹划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在国外市场上争取更多的顾客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最大利润和资产增值。

这种以世界市场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是以本国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观念相对立的。就我国的对外贸易而言,努力实现这一观念转变,敢于迎接世界市场竞争者的挑战,已成为我国企业大步进入世界市场的关键。长期以来,在我国出口产品经营上注重生产,不注重销售;注重出口创汇,不注重出口经济效益,不注重研究世界市场战略和贸易伙伴国的政策措施以及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是我国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不少出口产品,有的质量并不比别国差,但在海外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别国同类产品的价格。这里的差距主要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市场营销。

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关心现有市场的需求,更要关心潜在市场的需求,特别重视通过增加产品花色品种、争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前售后服务、组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潜在市场,并据以组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企业既注重当前的盈利,更注重远期的盈利,敢于进行风险投资,敢于和强者竞争,注重于为争取潜在客户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在对外贸易中,则体现在树立世界市场营销观念,努力开展世界市场的调查和预测,研究世界市场营销策略和国际贸易惯例,力争在开拓和发展出口产品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积极扩大内需以抵御外部风险。

与萧条的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内需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如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外贸企业不仅要盯着国外市场,也可以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通过扩大内需,减小经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缓解外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冲击,缓解中国目前外贸和内需的失衡问题。其实,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把握住国内经济发展的机遇,是每个企业生存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把握国内市场的机遇。

4.防范出口货款回收风险和汇率波动风险。

在目前欧元汇率波动剧烈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企业尽量避免使用汇率波动频繁的欧元结算,而尽量选择多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并尽早收回货款,同时考虑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防范风险。除常规的避险方法以外,为了能有效地规避汇率波动对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出口企业应积极运用现代国际市场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如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远期外汇、贸易融资等进行中短期的避险和保值。例如,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企业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汇率变动风险。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出口企业资金周转问题。

近日,希腊债务危机再起波澜,未来走向变数增多。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欧洲债务危机将对我国外贸产生持续影响,中国企业既要看到风险,也要看到机遇,积极做好应对危机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跃春。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及展望 [J].国际问题研究,2012(01):124- 125.

[2] 皮守成,王永。 欧债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J].特区经济,2012(03):240- 241.

[3] 姚铃。 欧债危机路漫漫中欧经贸待考验 [J].国际贸易,2011(09):45.

[4] 罗传健。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3- 7.

[5]郑宝银,林发勤。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J].国际贸易问题,2010(07):9- 16.

[6]王天龙。 欧债危机走势及对策建议 [J].宏观经济管理,2012 (02):86- 88.

[7]李向阳。 新兴市场国家与主权债务危机的出路 [J].求是杂志,2012.

[8] 刘宏辰。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拓展内销市场 [J].深圳商报,2011(12):A02.

[9]陈雨露,马勇. 泡沫、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一个周期分析框架 [J].金融监管研究,2012(01)。

[10] 冯小兵,李继峰,黄烨菁。 中国外资银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研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 SIC- GE 模型的定量分析 [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11]谢怀筑,何亮。 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经济增长率的理论分析和趋势研判———基于生产要素边际产出贡献的视角 [J].金融与经济,2011(11)。

[12] 陶现定。 改善金融调控 稳定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1992 年第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综述 [J].金融研究,1993(01)。

[13] 谭雅玲。 政策与事件交织,价格与技术顺势———2011 年第二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回顾及未来展望 [J].国际贸易,2011(07)。

[14] Lee,Ha Yan,Ricci,Luca Antonio,Rigobon,Roberto. Once again,is ope-nness good for growth? [J].2004.

[15] Levine R,Renelt D.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 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 [J].The American Economist,1992.

[16] Sachs JD,Warner AM.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

[17] Redriguez F,Rodrik D. Trade Polie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e'sGuide to the Cross- national Evidence [J].2001.

[18] Anderson,J.E.,Neary,J.P Trade Reform with Quotas,Partial Rent Ret-ention,and Tariffs [J].Econometrica,1992.

[19] Clemens,M.A,and Williamson,J.G. A Tariff- Growth Paradox?Protectio-n's Impact the World Around 1875- 1997 [J].2001.

[20] Edwards,S.Openness. Trade Liberalization,and Growth in DevelopingCountries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3.

债务危机案例范文第5篇

但在2011年12月21日接受采访时,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首席合伙人何嘉远仍表示,2012年市场波动会减少,IPO情况会转好。

从安永的数据来看,整个大中华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2011年共有410宗IPO案例,筹资额度达到793亿美元,虽然比2010年有所下滑,但仍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保持了领先趋势,占全球IPO融资总额的40%。全球排名前五的交易所,大中华区独占其三。

其中,香港证券交易所全年融资额达到2600亿美元,虽然比2010年下滑42%,但仍领先全球,与纽交所平分秋色;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最活跃的IPO市场,IPO宗数连续3年蝉联全球第一;创业板IPO宗数首次超过中小板,达到128家,但平均筹资额及市盈率均较同期有所下降,这显示创业板已经回归理性与健康的发展趋势。

从IPO企业所处行业来看,工业、能源和电力、材料、金融、零售和消费品的筹资额排到A股IPO前五名;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创新类工业和科技、传媒、电信等行业表现不俗;香港IPO行业筹资总额排名前五的则是材料、零售和消费品、金融、科技/电信和传媒、医疗。

受到美国证券市场多重利空冲击,2011年下半年,中国概念股赴美上市进入严冬。8月17日上市的土豆网是这一年最后一起IPO案例,此后,整个第四季度,中国概念股在美国IPO市场都交了白卷。安永大中华区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及中国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透露,目前一些空头公司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成本已经很高,很可能在未来撤出,而当美国舆论消化了负面消息后,应该会有不少企业在美推出IPO,完成融资计划。

何嘉远称:“虽然市场情况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但全球各地的新上市申请仍然不断增加,加上此前因为经济情况不好而延期IPO的企业,这两拨企业都已经进入上市管道,只等宏观经济情况回复稳定,资本市场就会迎来一个上市高峰期。2012年前两季度,应该会有不错表现。IPO市场是否能够复苏主要取决于欧洲债务危机能否迅速解决,这对于稳定全球资本市场和恢复投资者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高增长企业仍将继续以IPO为融资手段,以及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何嘉远对宏观经济稳步回升很有信心,他说:“中国的经济政策是求稳的,市场流动性会进一步放宽,这对中小企业帮助会很大,尤其是GDP想要提升,零售业肯定要发展。”

何嘉远预测,2012年A股IPO数量及筹资额都将维持高位,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起到重要作用,将有更多文化及传媒行业公司登陆A股市场,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利好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些行业急需募集资金来支持其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