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研究广查资料,总结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出客观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了一个量化的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现状。
杭州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开展的时间较长,青少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个培养的框架机构。那么培养的结果产生的成效如何呢?
本研究依据《儿童权利公约》和《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相关年龄文本,青少年的年龄段13~19岁,即13岁~16岁为初中组,17岁~19岁为高中组。根据分层抽样原则,在杭州市区的 8所高中和 3所初中随机抽取共33个 班级,1650 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40份,自行设计问卷,做了调查。
1 青少年科普活动硬件状况
1.1 校内硬件
校内科普硬件主要由橱窗、报廊、挂像、校内科普作品展、科普角、科普组、气象台、生物角等项目组成,被调查的11所学校的科普硬件建设都有上述项目的建设,但没有设置全部项目。
调查结果非常出乎意料,不论高中还是初中,在同一所学校面对“你所在的学校有以下科普项目吗?”的调查,不同学生回答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橱窗、报廊、挂像、校内科普作品展、科普角、科普组、气象台、生物角等选项中只选择了一项,有的学生选了8项,选择相同选项的学生10%不到,学校是否建有这些科普设施,在同样的科普环境中,不同学生的感受和认知是不同的,学生表达的更是自己的兴趣点。
从走访中可以看出杭州各个学校不论高中、初中,不论重点还是职业,都非常重视科普硬件的建设,校内科普作品展和气象观察近一年内有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还没有到举办的时间,其他的每个学校都有设置。
由此可见,一个学校的科普硬件的实际建设情况为多项的100%,而学生可以认为学校没有这个项目的建设,一则是学生兴趣的问题,二则学生是否有空暇时间来顾及,三则这些硬件要让它们产生生命力是由学生的科普情结决定的。
1.2 校外硬件
2006年3月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后浙江省省委和省政府更加重视科普设施的建设,杭州市的科普综合实力又是连续七年稳居浙江省第一,①省、市二级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科普硬件的建设,地处杭州的校外科普设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由少年宫、博物馆、科普中心、科普展览、植物园、海洋世界等组成。
这些对全民开放的科普场地,硬件使用情况取决于使用者的使用主动性。被试者参观杭州市公共科普场馆的次数从0次/年四次/年呈递减状态分布,其中5次以上/年出现了多人现象,但在访谈记录中,几乎是去自修学习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科普的需求。初中组和高中组的统计数据还表现出同步性。
2 青少年科普活动及其分层次状况
为了更好地反映青少年科普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设计了多道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现状,但也给数据的百分比统计带来困难。以下各个有关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分层内容的状况是统计数据的绝对数量表示。
2.1 科学知识教育培养状况
由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能提高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以科学知识教育成为了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随着科学的发展,应将激光、超导、生物工程、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内容。
问卷通过“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疗效不好,你认为科学家会采用如下所列5种方法中的哪一种进行研究?”来调查,选择正确答案“对患者和医生进行调查,并对两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的人数为单项选择中最多的,但是选择其他错误答案的人数总和远远超过选择2的人数。
选择“对患者的意见进行调查,然后作统计分析”有92人,选择“用最新的医学理论来判断药的实际疗效”有58人,选择“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该药,一组服另一种药,然后进行比较”有125人。可见很多同学没有形成“科学是实践,可以重复检验,实践会有主观色彩”这些科学概念。初中和高中在答题错误的分布数量上存在一致性。
2.2 科学意识的培养状况
科学意识就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科普活动观念,它是人内在的、积极思考和创新的思想品质。并非所有人在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都能进行科研活动。培养青少年如何抓住机遇和灵感,针对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践活动,随时产生一系列假设和构思,这是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因素。
调查通过“你对算命之类”的问题来分析。在410份问卷中选择“完全不相信”的有120人,“非常相信”的10人,“有点相信”93人,“说不清楚”57人,“不太相信 ”130人。可见青少年的科学意识的培养已具有一定基础,但是还存在少部分同学科学意识比较淡薄。
2.3 科学精神的培养状况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科学的道德与情操。它包括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认真扎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捕捉灵感、敢于突破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科学精神是个人和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促进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调查通过“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认真扎实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捕捉灵感、敢于突破的个性品质,你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来培养?”来了解,可以看出被试者认为上述品质是由“课堂知识的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初中组)、“ 科普活动”、 “体育锻炼 ”、“ 向有经验的长辈学习”各个选项的人数基本一致,只是在高中组的“ 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人数远远超出其他选项,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在品质培养方面在高中生心目中占很重要地位,而对上述品质培养起重要作用的“科普活动”在被试者心目的地位与其他选项是一样的。科普活动的作用和功能在被试者心中没有得到客观反映。
2.4 科学道德的教育培养状况
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应重视道德教育。通过科普历史、著名科学家和科普成果的介绍,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问卷通过“当你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普知识,你会怎么做?”投射科学道德的主动意境来了解该项情况,“主动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增长见识 ”、“ 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探讨此项科普知识”、“只有别人问我,我才会告诉他们这项科普知识”、“ 会认真地研究一下”、“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不知道,说不清楚”,六个选项的设计程度是递减的,初中和高中组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初中组没有依次递减,在“ 会认真地研究一下”项超过了“只有别人问我,我才会告诉他们这项科普知识”,高中组的选项依次递减。可见,投射结果高中组的科学道德的培养状况好于初中组。
2.5 科学技能的培养状况
科学技能包括动作和心智两个方面。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人通过练习掌握技能的过程。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需要多动脑、多动手,加强练习,使其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同时也要运用观察、实验、演绎、归纳、假设、抽象等方面的知识,动脑、动手形成设计、操作、反馈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技能。
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这个说法是什么”来了解被试者的科学技能情况,选项“正确 ”、“不正确 ”、“ 不全面 ”、“ 不知道,无法判断” 。这道调查题的难度不高,是一题基础题,被试的是科学技能的基础“观察”。选项正确的人数初中组只有20人,高中组58人,只占19.02%。
2.6 科学思维的训练状况
科学思维的训练是进行科普教育的核心。在科普活动中应着重培养青少年思维的多元性、辩证性、逆向性、创造性、主体性等。重点加强思维模式的训练,有利于青少年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节约时间、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对“科学思维”的现状做了分层,首先通过“以下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拥有的性格特点,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来了解科学思维的特质。
“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 、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高中组的前三项选择“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具有好奇心”,初中组的前三项选择是“自信心强、具有好奇心、敢于冒风险”,有相交区也有不同选点。初中组的科学思维更表现出冒险特质。
“您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没有习惯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被试者对“几乎都会用、经常会用、偶尔会用、几乎没有用过”四个选项选择最多的是“偶尔会用”,其次是“经常会用”,初中高中的选择分布出现一致,但各个选项的比例出现不同。
“当你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新奇的想法时,你一般会”,被试者对待“认为自己胡思乱想,很快忘掉这个想法;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觉得不切实际;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个想法,然后过段时间又忘了;静下来好好想,并且将想法付诸实施来了解。”四个选项,初中和高中的情况出现了很大不同,初中组后3个选项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但高中组有250人选择的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觉得不切实际;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个想法,然后过段时间又忘了;”说明初中组对自我的思维状态评价要远比高中组的自我评价要高,尤其是第四个选项,高中组选择占9.26%,初中组选择占10.98%。
3 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度
3.1 校内科普活动参与度
校内科普活动的参与度是通过“请问你所在的学校举办科普讲座或其他科普活动的情况?”来了解的,“经常举办、 偶尔举办 、不经常举办、很少举办、从不举办 、不知道。”
上述选项中,初中组各个选项几乎呈均衡分布,但是选择“不知道”的,在初中组有36人,是所有选项中绝对数量最大的。高中组选项主要集中在“偶尔举办”和“不经常举办”2项,似乎学校的科普活动的频率无法满足高中生的要求,回答“不知道”的有53人,这个数量位于所有选项的第三。初中生顾及学习以外的活动的程度低于高中生。
3.2 校外科普活动参与度
校外科普活动的参与度是通过“请问如果有科普讲座或科普活动你会去参与吗?”来调查,在5个“ 肯定去 、视内容而定 、学校组织集体去才会去 、不去、不知道,说不清楚、”选项中,初高中最主要的选项是“视内容而定”,尤其是高中组有近200位学生选择该项,科普活动如何吸引学生是开展科普活动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初中组其他各个选项情况差异不大,“不去”是选择人数最少的一项。高中组“肯定去”选项的人数只有18人。
总之,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开展状况有令人欣喜的一面,尤其在校内外科普硬件的建设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准。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开展已经展示一定效度,青少年对科普活动有渴求有期待有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增大,高中组明显强于初中组。
但是,也发现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活动也存在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科普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对薄弱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复合型的教育人才,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如何培养复合型教师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对科普教师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不同学校求学的青少年接受科普活动开展时存在着不公平性。
科普活动教师的培训和评价制度尚需健全 ,目前科普教师的成长主要依靠他们自学钻研或者校内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一所普通中小学是很难系统地独自完成科普活动教师的培养。同时,没有制度化的进修和定期的集体研讨,科普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参与科普探索的积极性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地方科普管理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科普教育的重心应转向课程研发,中国的青少年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研究应从科普活动向科普教育课程的研发层面提升。在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许多学校没有一本可以参考的、综合程度较高的科普教材,即便有,有些教材的“拼盘”痕迹太重,缺乏系统化和综合性。
科普教育资源有待整合,杭州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可谓是丰富的,学校、家庭、社区不同范围的科普活动各自开展着,大多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开展着活动,有重复现象,也有内容和活动方式上的缺失想象,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价廉物美”的科普教育资源缺乏地区教育资源系统整合,而且这个工作是一所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地方行政部门的牵头研究整合。
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部分结题报告,计划编号:20091334M38,2009年4月~2010年12月
注释
①杭州高科技投入高回报大 2010年销售额将达2600亿,chinachs.
org.cn/cityxilan/content_443.htm,2010-7-16.
参考文献
[1]杭州科普信息网 btl-auto.com/cn/images/others/_vti_cnf/633295.html.
[2]浙江省科普网zjinfo.gov.cn/.
[3]郭正谊.青少年科普活动概论[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教学;实施现状;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3.07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的四大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实施“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是每一位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课题。
为了了解中学生物教学中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的理解和实施现状以及高中生对这一理念理解接受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对高中二年级文理2个班级90名同学的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并结合国内国外的成功经验,对高中生物“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的实施提出可行性建议,供中学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依托本科生教育实习,选取了河南省沁阳市沁阳一中高二年级的文科、理科各一个班,发出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
2.调查方式及内容
本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法,并辅之以座谈收集学生提供的信息。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对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态度。(2)教师组织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态度和现状。(3)学生参加栽培、观察、采集、制作、实验、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等实践活动的现状。(4)阻碍学校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对新课标课程理念的认识以及对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态度。
(1)学生对生物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态度研究
本次调查通过以下6个指标,测查学生参加生物实践活动的喜好程度以及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判定。
①是否了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理念。
A.了解 (30人) B了解一些 (42人) C.不了解(15人)
②户外观察活动
A.很喜欢(70人) B.一般(16人) C.不喜欢(1人)
③社会调研活动
A.很喜欢(65人) B.一般(18人) C.不喜欢(4人)
④户外观察活动对学习的帮助
A.大有帮助(54人) B.有帮助(31人) C.帮助不大(1人) D.没有帮助(1人)
⑤课外调研活动对学习的帮助
A.大有帮助(52人) B.有帮助(31人) C.帮助不大(4人) D.没有帮助(0人)
⑥希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
A. 多讲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科普知识(32人)
B. 多做实验,讲课时多联系生活实际(55人)
C. .多做练习,少做实验(0人)
D. 只讲课本上和考试范围以内的知识(0人)
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对生物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态度研究
图1表明,当前学生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有了较好的了解。但尚有17.2%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理念。学生对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喜欢参加户外观察活动的人数占80.4%,很喜欢参加社会调研活动的人数占74.7%。学生们也意识到了实践活动对生物学习的意义:97.7%的学生认为参加户外观察活动对学习有帮助;95.4%的学生认为课外调研活动对学习有帮助;36.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讲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科普知识,63.2%的学生希望多做实验,讲课时多联系生活实际。
(2)学生对参加实践活动的动机研究
⑦是否愿意参加户外观察活动
A. 愿意挤时间参加(85人 97.7%)
B. .没有时间,不参加(1人 1.1%)
C. 担心影响学习(0人 0%)
D. 没有兴趣(1人 1.1%)
⑧是否愿意参加课外社会调研活动
E. 愿意挤时间参加(81人 93.1%)
F. .没有时间,不参加(6人 6.9%)
G. 担心影响学习(0人 0%)
H. 没有兴趣(0人 0%)
调查表明:93%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这两项生物实践活动,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不参加或对生物实践活动没有兴趣,没有学生担心这两项活动会影响学习。
2.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
⑨①栽培花草或饲养过小动物
A.有过 (70人) B.偶尔(9人) C没有(8人)
⑩对有关生物学的新闻和故事关注
A.长期关注(21人)B有时关注(33人)C偶尔关注(20人)D从未关注(13人)
⑾是否想过用学到的生物知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A.经常想到(18人)B.有时想到(40人)C.偶尔想过(16人) D.从未想过(13人)
9-11题的调查表明:经常注意生物实践学生不多,还有13位同学,即14.9%的学生从未注意过收集有关生物学的新闻和故事,从未想过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学生实践现状不容乐观。
3. 教师组织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态度和现状调查
⑿户外观察活动实践活动
A.0次(72人) B.1次(4人) C.2次(4人) D.3次(2人) E.4次(1人) F.更多(4人)
⒀社会调研活动开展状况
A.0次(71人) B.1次(9人) C.2次(2人) D.3次(1人) E.4次(1人) F.更多(3人)
统计分析如图2:
图2. 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态度和现状
由图2可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很少能开展户外观察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当地资源,生物学教学还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具体原因请看以下调查。
4.学校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⒁进行户外观察活动的制约因素
A.安全(16人) B.时间(18人) C.学校(60人) D.老师(44人)
E.地理环境(20人) F.没有兴趣(0人) G.其他(1人)
⒂进行社会调研活动的制约因素
A.安全(19人) B.时间(26人) C.学校(60人) D.老师(0人)
E.地理环境(0人) F.没有兴趣(5人) G.其他(7人)
统计分析见图3:
图3. 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上图可以看出,现阶段阻碍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不允许(选项C)这一因素。其次是教师没有安排(选项D)。另外安全和时间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结论
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归纳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参与生物实践活动普遍有着强烈的愿望。他们渴望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充满生机与奇异的大自然和鲜活的社会生活,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去丰富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去体验学习与探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 学生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已经有较好的认识,但能从自身出发,知识联系实践,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机会较少。“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3. 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例如,时间、经费、学生安全等问题的制约,学校和教师不愿意或不敢组织像参观动、植物园,采集动、植物标本,去自然保护和参观实习等外出活动。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上,只重视知识的讲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还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四、推进中学生物教学新课标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实施的建议
《标准》在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时,指出:①使学生在现实背景中学习生物学,②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③学生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④注意帮助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1]。根据本次调查,结合国内国外的经验,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的高低。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意识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重要性,才会按照《标准》提出的要求,参考《标准》提出的建议,联系现实生活、科技和社会以及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教师应创设各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他实现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他们发展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等方面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2]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3]。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4]。
1.教学情景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指出,好的教学必须把学生置于现实的情境中,让他们对事实进行尝试,以观察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事物及符号进行亲自操作、提出问题从而寻找答案,且学会核查某一次实验与另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所发现的结果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他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之间的异同[6]。现实的情境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吕宪军等在“美国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中指出: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包括以下几点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2.提供观察、实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机会。3.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背景[7]。可见,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考察、调查等社会实践是教学情境生活化地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收集与生活有关的新闻和故事等教学资料,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化地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感兴趣,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生活化,突破重、难点
生物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英国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每节教学内容几乎都涉及与人类的关系,不但篇幅长,而且语言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得学生对教材很感兴趣,能够让他们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8]。此外,在美国,《Science Explorer》是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教材中选择很多与社会性问题相关的知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研究的紧密性和无限性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教材社会话、生活化、活动化[9]。
与旧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我国现行教材增加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旁栏思考,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增加与学生生活紧密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应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3.内容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肖恩(Shawn)等曾进行过一项对中学生学科学习动机的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动机均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中一种就是职业动机[10]。国内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开辟了“与生物相关的职业”栏目,提供了不少的职业信息概述[11]。增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职业”这一栏目,适应了《标准》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的目标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类别以及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要求等,启发学生及早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及早做好充分准备。以不至于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做出盲目或者错误的决定。这也为落实“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做出相关个人决策”提供帮助。
4.作业布置生活化,真正做到学与致用
作业被人们称作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颁布后的一本高中生物课本《Biology―the web of life》中的复习题设置有思考题。思考题会给出一些与学生和社会生活连接紧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思考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14]。学生学习生物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而应该切实地联系现实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全面开展第二课堂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进行的各种活动[15]。
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实际的体验和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16]。如何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生物学校本课程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更好的贯彻落实“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是每个教师应该深思和重视的问题。
生物学第二课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观察一些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长环境,去做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调查,去做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实验,去制作一些标木,去参观一些标本、化石等等[17]。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可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文化素养[18]。
生物科学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如何在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中落实“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生物学基本常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每一位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2]张秀云.高中生物教材改革与生物教育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
[3]戴春锋.生活化地生物课堂教学之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0(11).
[4]潘秀春.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教学的尝试[J].中学生物学,2010,26(1).
[5]张长全.浅谈生物教学的生活化[J].中学生物学,2006,22(7).
[6]高向斌.美国中小学教学中的PBI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 (2).
[7]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2).
[8]韦慧彦,夏红.英国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趣味生活化[J].生物学教学,2000,25(8),8.
[9]邵绍元.美国生物学教材中的课题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5,30(3).
[10]Shawn M,G ita P B.2009 Science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construct validation with nonscience majo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6(2).
[11]刘华芳.浅析美国生物学教材《生命・生命的动力》[J].生物学教学,2009,34(8).
[12]杨桂华,汪忠.美国生物教材(Biology―the web of life)中习题的特色分析[J].生物学通报,2007,42(1).
[13]潘秀春.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教学的尝试[J].中学生物学,2010,26(1).
[14]戴春锋.生活化地生物课堂教学之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0(11).
[15]刘三宝.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8,(24).
[16]翁红阳.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3,20(2).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绪论中,在讲述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的基本特征时,就以南方人和北方人体型、饮食的差别来说明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与环境相适应。以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例子让学生回答原因,最后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特征。最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生物科学的广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举例要动人、动心
一堂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例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生物也能影响环境”时,要提及有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的例子。如围湖造田、鼠害破坏草原属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植树造林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属于对环境的正面影响。让学生认知一句话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进而让学生举例。学生既开动了脑筋又认识了环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要保护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达到预想的教学的效果。再比如,讲述植物的果实各部分由什么发育而来时,就从生活常识谈起,通常我们吃西瓜时吃的是什么?西瓜皮是生物学意义上果实的哪部分?学生很惊奇,到底是哪部分?注意力一下就提高了。
三、课前三分钟生物趣闻演讲
由于学生了解的生物知识比较少,因此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或几个生物趣闻、生物科普知识、生物科学最新发展动态。然后在上课开始的三分钟内到讲台前讲述,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生物常识,又锻炼了学生胆量,并且由学生做评委,评出最优秀的演讲者,当然还要设立奖励,激励学生更踊跃参与生物课堂,学习生物知识。
四、要善于归纳、总结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那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同时可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推向。例如:讲述光合作用时,最后阐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以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是掌握重点,而这些都要由学生来回答,这样便于学生思考记忆和巩固。
五、课间和学生拉近距离
有的学生是先喜欢任课教师,然后才喜欢任课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开学之初要拉近学生的关系,就得走进教室和学生交流。要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的品格。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靠近教师,从而主动地接近教师,提高与教师交往的机率,缩小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得学生乐于从教师方面接受大量的信息,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教师的教诲能通过学生敞开的心扉直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认可,最终和学生做朋友,使学生爱上生物课。
六、实行月竞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生活都有枯燥平淡的时候,适当改善一下会有好的效果,实行口答形式的月竞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准备50道题,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问题既不脱离课本,又要广于课本,抢答时不仅回答问题还要解释原因,解释不对时也要扣分。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只要合理就可以。这种要求不仅能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条理性、发散性,还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活跃了大脑。
七、课堂语言要优美
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会有动听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生物课堂也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和谐的意境。比如,讲解“种内互助”时,以蜜蜂家族为例说明。蜂王是这个家族里的女王,她统领着整个家族,保证这一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雄蜂是这个家族的父辈,为蜂王提供,而工蜂是这个家族里的辛勤园丁,照顾蜂王、建筑蜂巢、哺育后代。那么多的蜜蜂挤在一个蜂巢中,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是在所难免的,但蜜蜂却有一颗宽容的心,他们从不发生争斗,相互礼让。蜜蜂群体有很强的凝聚力,共同御敌,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园。我们作为生物里的最高级生物,应该学习蜜蜂的这种互利互助的相处方式,共同学习和努力,使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八、适当运用形象教学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让学生充分掌握就有难度了。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他们能够看到的事物帮助理解。在讲述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的原因时,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可以以学生自身为例。具体如下:选取20名学生,假设每一名学生是一种氨基酸,编上序号。让不同数量学生按不同的顺序排队,排好队以后把顺序号写在黑板上,所得的种类数就可以理解由于氨基酸种类导致的多样性。再从学生人数的多少,排列的顺序来讲解相应的蛋白质多样性原因。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同学排出的队形的变化,队伍里的每个同学可以做随意的动作,代表空间结构的不同,学生就可以理解了蛋白质多样性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空间结构这几方面来决定。
九、用谚语、俗语提高学习兴趣
在现在的生物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知识与生物知识相结合:如: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这些说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特点,更利于知识的记忆。另外,如我在讲到维生素的功能的时候,就借用了一个广告词:A,火眼金睛看得清;B,脑筋急转我最灵;C,大力水手羡慕我;D,加钙增高我能赢;还有一个小小E,不怕病菌来入侵……这样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十、评价
一、 高中地理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可行性
高中生已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再加上现代传媒和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了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天气变化现象等,这些都是进行地理尝试探究的潜在动力,且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青年初期,其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上,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使“先试后导,尝试中学”成为可能和需要。
二、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基本程序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围绕人地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以认识和解决综合地理问题为主的课程,基本原理与应用领域的结合,成为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又能够面向学生多种实际应用取向的结合点。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这一特点,设计“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可分成五步进行:
提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引伸尝试、课堂检测
三、 “尝试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下面就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来谈谈怎样具体运用应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依据教学目标设置尝试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缓解学生过于紧张的思维和活跃课堂气氛,在完成一个教学目标之后,插入一些轻松的知识性的有关内容,如图片欣赏、视频片段等,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引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湿地吗?有人说湿地是“鸟类的乐园”,为什么呢?我们人类该如何利用湿地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发生黑龙江扎龙湿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多媒体播放FLASH动漫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
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二) 出示教学目标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分类及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三)第 一次尝试,完成目标1“湿地的含义”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尝试题:
1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 东北三江平原 B 海南岛红树林
C. 池塘 里海D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2 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
B.湿地都是天然的
C. 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湿地分布
D. 高原、山地区没有湿地
3 关于我国湿地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东部地区多咸水湖湿地
B.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湿地多
C. 东北地区红树林湿地多
D. 海南岛和福建北部沿海多沼泽湿地
第二步:学生看书,完成以上练习。
第三步:点名回答练习答案,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相对照,肯定学生成绩
第四步:疑难点拨、归纳总结:
定义: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共性: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分布:广布于世界各地。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我国湿地空间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分布不均匀
轻松驿站
图片欣赏――在音乐中欣赏我国湿地风光
三江平原湿地、海南岛红树林湿地、鄱阳湖湿地、长江下游人工湿地
(四) 第二次尝试,完成目标2“湿地的作用”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尝试题:
1 湿地被喻 为“地球之肾”,是因为湿地具有
A. 提供水资源作用
B. 调节气候作用
C. 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
D. 净化水体,降解环境污染作用
2 下列不属于洞庭湖湿地作用的是
A. 调蓄洪水
B. 灌溉、发电
C. 提供丰富农产品
D. 航运、旅游
第二步: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完成以上练习。
第三步:点名回答,信息反馈。
第四步:疑难点拨、列表归纳:
湿地作用是多方面的:
轻松驿站
影片欣赏――扎龙湿地介绍
位于松嫩平原上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以丹顶鹤等珍禽鸟类为主的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后,扎龙湿地等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荡漾,有如一片片绿色的地毯。优雅的丹顶鹤、高傲的白天鹅,在这里翩翩起舞,显得悠然自得……
(五) 第三次尝试,完成目标3“湿地的利用和保护”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明确尝试要求
第二步: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组讨论问题,完成以上练习。
第三步:点名回答,检验尝试效果。
第四步:疑难点拨、知识归纳:
洞庭湖湿地的变化及其原因:
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2. 要注意两个原则:
第一,利用应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节制的进行。
第二,保护并非不去发挥湿地的生产功能,而是使其在发挥生产功能的同时又不丧失环保功能
知识驿站
洞庭湖平原的“民垸”知识介绍
“垸”发音为“院”,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所特有。民垸,就是在湖泊内和河道中的沼泽地上筑堤圈地,造田耕种,形成一个个居民点。汛期到来时,如果洪水不大,垸水,垸子成孤岛。如果水量大,垸堤溃破,成为一片。
而在鄱阳湖、安徽等地,它们被称做“圩”,音“为”,其形成原因及特点与民垸完全相同。
圩垸最早出现在隋代,其直接原因是人口增多,耕地渐感不足。明清两代的民垸发展很快,而解放后到80年代中期,各地大张旗鼓“向山湖进军”,圩垸高速发展。湖泊消失率达到惊人地步。
圩垸占用河道和湖区,河道变窄,湖泊面积缩小,造成了极大的防洪隐患。
(六) 知识迁移,课堂训练
四、 尝试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法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的。离开了这些条件,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尝试教学法有如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 应用尝试教学法,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于素质较低的班级如果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方式,教学效果可能不太理想,这时不如老师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做尝试题,效果可能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