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科学新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性科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把所做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新进展、新应用进行说明,将会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科研一线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意精选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师亲自主持实验课程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与实验的内容中。这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
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上学科发展的趋势,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创立了“1个遵循、3个打破”,即实验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打破常规实验安排中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第一层次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设置了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项目。第二层次综合性设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补一些新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内容,如菌种筛选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项目。菌种筛选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如设计采取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筛选条件来达到筛选菌种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层次是开放实验必修项目,目的是针对某一实验专题,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及再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等专题实验项目。第四层次是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结合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开展。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领域选定若干难易适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题目,分别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三、实验平台建设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大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成为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使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可靠保证。同时,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和教改立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支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四、“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应用
一、硬件建设
1.实验室。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去探究,仅靠在黑板上做实验是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中的实验桌应以有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摆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角。中学生物学有很多是陈述性知识,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但一些较难的知识点,需要教师统一讲解。因此,为了便于教学,应开辟教学角,在实验室内墙上装有大屏幕和投影设备,当需要集中学习时,学生便围拢到教师周围,聆听教师的讲解,提问和质疑。
3.图书角。生物学科教室就是一门学科的博物馆,从每个年级的教材、教辅材料到教辅工具等应有尽有。设立图书角,配备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材和一些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一是方便教师备课,编制师本课程;二是有利于一些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借阅学习,拓展知识。
4.讨论角。学生有了疑问,一般直接问老师,而不会去查找资料和讨论,有时教师可能因为自己迅速地回答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懒惰。因此,当学生有疑难时,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学去讨论或请教,也可以到讨论角,可将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写在讨论板上,寻求解决方案。
5.网络角。课程标准倡导要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在生物学科教室内为每一个学习小组配备电脑。
这样,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还可以通过讨论解决。如果有一些实验难以操作,也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另外,在电脑上都装有题库系统,并设计自我挑战、快乐过关等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检测的方法检验个人学习效果,发现疑难问题。
二、文化建设
生物学科教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升生物科学素养的主战场,因此不仅要有硬件设施,更要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具体如下。
1.信息展板。为了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习惯,在生物学科教室的内墙上可设立信息展板,及时将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展示出来,每一个学习小组设立信息员,不断更新信息,这样学生虽然在校园里,但是却遍知天下事。
2.故事展板。生物学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更要培养科学精神。因此,制作生命科学发展简史墙,将孟德尔、达尔文、摩尔根、米勒、沃森和克里克及我国的贾兰坡、童第周、结晶牛胰岛素研制团队等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编辑,然后展示于此,让学生在这里能够深深地体悟到生命科学发展的历程,从而树立学习生物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3.作品陈列。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探究实验照片、质量检测的试卷等收藏,放入陈列室展览,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
4.留言板。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生物学科教室外墙可设立留言板。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可以在此留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为主,可以聘请学习优异的学生为生物学科教室管理员,由学生自主管理。
5.职业规划。为了能够使中学生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可专门开辟栏目,介绍一些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行业,并不断地更新各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这篇评述文章中,我们想聚焦于米歇尔教授对食品科技前沿进展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尝试对“技术时代我们如何养活自己”这一充满争议但又极具现实性的主题做些思考。1995年,莱斯特•布朗首先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一警示性问题,理由是中国人口在快速增加,中国人的膳食结构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正在走向多样化,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将超过世界农业生产能力[2]。然而幸运的是,借助于现代育种、化肥等高效农业技术,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在20世纪90年代末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3],用强有力的现实回击了布朗的质疑。目前,有学者提出“中国已经没有拒绝转基因的资本”,理由是中国的粮食产出和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无法采用传统的方法来满足需求[4]。是不是中国除了推进转基因商业化,已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自己的饭碗问题,养活自己,而且这样的选择是否具有伦理上和政治上的合理性?或许米歇尔教授的观点会对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为一位谨慎的科学乐观主义者,米歇尔教授首先强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食品生产有各种乌托邦式的期盼。科学和技术总是与食品生产领域中的动人承诺和美好期盼相关联,并推动着食品生产的进步。科学食品、科学烹饪、科学饮食,这些词汇代表了20世纪兴起的一种理想观点,即科学和技术将使人类摆脱自然的不确定性,获得对食品的彻底控制。现代食品科学向我们承诺,将生产出便宜、健康而美味的食品。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的集约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生产体系迅速发展。不仅如此,生命科学,特别是基因组学和营养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还可能引发农业和食品产业的根本性变革,从基因组层面更好地进行粮食生产、食物选择和搭配。
然而,威胁、风险和不确定性与之俱生。单一种植的商业化农业可能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无法满足消费者和多元化的需要,还可能破坏自然景观,危害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可持续性。新农业和食品技术的进展,可能使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或饮食习惯受到影响,例如面向特定目标群体开发的食品不能用于非目标群体,否则会出现伤害。特别地,转基因食品的反对者将这类食品称之为“弗兰肯食物(Frankenfood)”,声称“科学技术对神奇植物的研究将会从冒险性的救赎追求蜕变成地狱之旅,最终将产生自然影响微乎其微的人造食品”。
如何化解生命科学和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产业应用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呢?米歇尔教授认为,实践的观点和商谈伦理学的方法是关键。他指出,生命科学的近期发展,使得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实践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生命科学改变着这些实践,并要求修改传统标准和规范体系。例如,健康诊断、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这些过去在医学部门开展的项目也在食品行业变得普遍起来。基因组学和营养基因组学的发展正在塑造全新的食品概念和食品实践,并将模糊食品和药品的界限。这些新食品实践将个体对食品的选择权赋予健康咨询顾问、营养学家和超市经理等,并使其与科学的最新进展相关联。
根据米歇尔教授的分析,基于营养基因组学的食物链,技术和规范的相互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六种实践活动中:分子生物学分析与对基因和功能关联性测试的科学实践;识别通常拥有共同基因图谱群体的科学实践或流行病学实践;基于“从田间到餐桌”、营养科学或设计科学的生产食品和药品的技术与科学实践;为消费者和患者提供这些食品的服务中介,包括家庭医生、药剂师、营养学家等的实践;超市的实践;有关市场化后的监控实践,如安全标准、实施和控制。基于这些全新的实践,基因组学和营养基因组学正预示着食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将以全新的方式密切专家和普通大众之间的联系,凸显专业人士和消费者/患者之间的新关系和新的互动方式[1]166。借助于基因图谱,专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遗传特性来确定其冠心病的几率,判别哪些饮食习惯或哪种类型的食品对其健康有益,并开发针对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这种定制的方式意味着必须筛选、取样和储存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以便为其准备个性化的食谱。总之,将生命科学和相应技术嵌入社会实践,意味着将科学的社会实践向其被应用的社会实践开放,并寻找这些实践和冲突之间的联系。
米歇尔教授还以功能性食品为例,对这种个性化趋势做了多层面的思考。功能性食品可能以某种方式有益于健康或改善一些身体机能,如减少罹患疾病的风险,降低胆固醇水平和血压等。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米歇尔教授对这类功能性食品大唱赞歌,认为基因组学和相关的功能性食品引发了一种从适合每个人的均衡饮食到专为个体定制的最佳营养饮食的转变。但是,功能性食品并不总是有益无害的。即使像维生素A和D那样分解脂肪的维生素,在大量服用时也会产生健康问题。所以,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商业化自然也是公众辩论的热点话题。米歇尔对此总结道,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社会辩论,除了涉及对相关的健康风险等问题进行规制和监管外,还有许多文化层面的考虑。如一些人担心食品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诸多功能性食品会毁灭整个饮食文化,引导消费者不为乐趣而只为健康进餐,结果是科学的食品话语主导了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还有人担心食品和药品界限的模糊甚至消失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或饮食文化的医学化,使社会个体越来越依赖于食品专家的设计,最终使食品生产商变得越来越像药剂师和医生。我们吃东西不再出于乐趣,而是因为其包含适量的抗氧化剂或Ω-3脂肪酸,这意味着像味道、口味等的消失和人类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的丧失。米歇尔教授对此也忧心忡忡,他特别指出:“如果功能食品变得很普遍,这将会导致彻底的个性化,其彻底程度远超过人们所梦想的。这将意味着膳食最终完全消失,每个人根据健康和食品科学的流行观点只吃有益于他或她健康的东西,这些东西将因人而异。我们的基因图谱将决定我们吃什么,而不再是我们所属的文化或个体的哲学体系。”
“技术时代我们如何养活自己”的问题涉及文化价值、营养和食品的多层意义。米歇尔教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于个体性的自由主义立场,侧重于对生命科学和基因组学等科学和技术进步对个体人饮食方式的影响,这不同于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的视角。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我们更多采用的功利主义立场,将问题的求解域锁定在如何通过技术或其他手段来增加食品的总量供给,而不考虑个体的权利和对食品多样性的选择权。不同的文化视角,可能引出不同的伦理主张。东方文化可能将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作为首要的政府责任或义务来讨论,而米歇尔教授所表达的西方文化观点则强调消费者和相应的知情权及选择权,明确地将食品安全(food safety)和食品多样性作为政府规制的第一要务。
基于历史的、社会的实践观点和商谈伦理学的方法,米歇尔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科学和技术持续地要求嵌入和控制,并通过公众辩论、政府和组织得以建构。这“不是为了防止其有害影响,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影响,以使其明显的优势和缺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发挥和弥补,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道路之间做出选择”[1]122。在某种意义上,新技术发展可看作是对公共道德框架的有趣挑战,它们并没有把先验作为动力来描绘分界线或擦去禁止标识。技术和伦理的共同进化清楚地表明,二者在相互作用中都发生了变化。因为“技术有广泛的伦理蕴含,伦理在本质上与技术相关联,没有哪一方可以保持稳定和不变”。他因此主张通过一种协商的方式来应对技术时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寻找“技术时代我们如何养活自己”的策略。因为借助于这种方式,公众认知在经受公开辩论进行检验的同时能得到暂时尊重,同时消费者的能得到适当拓展,诸如食品选择的自、多样性以及对环境和后代的潜在影响等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也能得到充分考虑。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生态文明;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4-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内容与农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3]。针对最近几年植物生理学各个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现代农业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数之内,将本课程的国际最权威和最新颖的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当前人类所普遍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的教学环节中,怎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有利于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选课人数多,教学方式的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容易对下游课程产生辐射作用。由于总学时数的逐渐压缩和实验课时的相对增加,我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重基本原理,少学科最新进展讲解;②重传统技术,少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③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启发式教学欠缺;④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占70%),结合平时作业和课堂考评(平时成绩,占30%),这些都是机械性和死记硬背式的工作,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然也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农科类专业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以期为国内同行《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借鉴。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校农科类各专业(农学、林学、园艺、植保及资环等专业)《植物生理学》课程48学时,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本教研组张继澍教授主编的《植物生理学》[4]。为此,结合当今人类社会所普遍面临的热点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1]。具体体现在:在植物细胞一章着重加强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的讲解,为学生理解生物质能奠定理论基础;在光合作用一章引入生物质能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引导学生明确植物在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作用;在水分生理一章增加植物抗旱及水分高效利用相关基因资源的挖掘和转基因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最新进展;在矿质营养一章增加营养高效利用相关研究进展,使学生体会到现代生物技术在节约资源、改良植物性状方面的优越性;在激素一章加大五大类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作用机制的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激素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并增加油菜素甾醇一节,因为国际植物生长物质学会已将其命名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相应的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节改为学生自学内容;着重加强细胞信号转导一章的讲述。近年来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早先在动物体系中发现的第二信使分子Ca2+、H2O2和NO已充分证明也是植物中的第二信使,并且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逆境生理一章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和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方面的最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植物在土壤修复、增加土壤碳汇和减缓温室效应方面的巨大作用,树立保护环境,爱惜植物的生态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最近几年唯一的变化是用多媒体代替了以前的板书,改变的仅仅是视听效果,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素质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都还很欠缺,尤其是不适应讲授内容增加而学时数压缩的现实情况。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课堂上引进Seminar教学。Seminar是国外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法,近年来国内在研究生教学中已经普遍采用,但本科教学中还相对较少。Seminar的最大优点是变教师主动为学生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讲述的过程中,随着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演讲口才。Seminar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通常5人,以学生自愿组织为主。Seminar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主题的选择有很大关系,一般选择植物生理学里那些经典理论的发现过程或现代农业及植物生命科学热点问题。前者如植物有机体是如何来的?通过思辨,他们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植物生物学家不但对人类认识植物自身生命活动规律而且对于认识自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者如生物质能、转基因等,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了植物生理学知识对解决现代人类所普遍面临的能源、资源、粮食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既激发了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又培育了使命感。
2.加强自学和阅读文献。国外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读的多,而国内正好颠倒过来,这样就造成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欠缺。由于学时数有限,每个章节又要增加最新研究进展方面的内容,因此那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学,通过布置自学提纲,留思考题,检查读书笔记和上课提问的形式进行督促,使自学形成一种自觉的机制,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教材由于受篇幅和通用性等的制约,对许多科学问题只能作梗概性和简洁性的讲解,而要彻底全面地掌握某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就要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英文基础差的同学,要求他们阅读中文资料,而对于英文基础好的同学,鼓励他们直接阅读英文文章。
3.将“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一些经典实验进行讲解,通过启发式教学由经典实验引申到科学理论的发现,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领悟伟大科学家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要注重实验课教学。但由于受仪器设备、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对现代尖端植物生理学研究技术的需要。为此我们尝试引入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因为“科研训练”已成为许多大学的必修学分。“科研训练”能够利用学校科研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将理论学习、实验操作、科研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几方面结合起来。具体执行时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生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做免费劳动力,而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
4.布置课程论文。课程论文是国外最普遍的考核方式,它将文献阅读、归纳总结、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死记硬背式的笔试相比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避免学生从网上剽窃,或玩排列组合式的文字游戏,就要求老师起初做严格的要求,警示学生一经发现坚决取消该课程的学分,或者同时让学生上交课程论文的电子版,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只有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剽窃现象的发生,课程论文的优越性就显而易见了。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笔试仍然是国内大学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但传统的笔试法往往反映的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以前学生上课被动听讲,下课抄袭作业,考前死记硬背的问题,特进行考核方式的调整。考核包括以下部分:①Seminar:占10%,根据学生的讲述情况、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情况、组内的协作情况以及内容的科学性几方面打分。②阅读文献:占10%,根据思考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所做的读书笔记结合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③科研训练:占20%,根据学生提交的科研训练报告的内容,包括工作量、创新性和结果的科学性,结合指导教师的打分给出成绩。④课程论文:占20%,一般组织两次,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各占10分。根据对文献的领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课程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打分。⑤笔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必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而相应地杜绝了对期末考试的赌注和投机行为。
在当下,地球供养急剧膨胀,人口的能力却在不断缩减。同时,燃料的使用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加剧了全球变暖。作为地球上最原初也是最有效的太阳能捕获者,植物是增加世界食物供应和发展替代能源的关键[6]。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的重任,力争用现代最新的植物生理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将来成为践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Lincoln Taiz,Eduardo Zeiger.Plant Physiology(5rd)[M].Sinauer Associates:Inc Publishers,2010.
[2]宋纯鹏,王学路,等,译.植物生理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武维华.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张继澍.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考核
著名的细胞学家E.B.Wilson(1925)说过:“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它已经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进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为了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的是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综合性人才。作为教师,在不断压缩课时及有限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也要对课堂设计和考核方法进行突破,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具有中央枢纽的作用,是6+3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一般教学时数在48学时左右,实验36课时。在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上,14章内容分为自学、略讲、详讲、重点讲授。因为课时数有限,要把课时放在重点内容上,自学内容也要给予一定的辅导,并且也是考试内容之一。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细胞生物学与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相关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教师突出教学重点,不应过多阐述学生之前已掌握的知识,以避免造成时间的浪费。这一现象的解决,各学科教师之间应该定期进行交流,以促进对各学科讲授内容的了解。同时各科老师在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避免与先行课中某些内容的重复,注意内容上的整合和衔接,为后续课程留有一定的余地,从而突出本学科的特有内容。每个教学专题都应与最新发展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紧密联系。融入当今科技新进展,并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
对中山大学王金发老师《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深有体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现总结如下:
1、提高教学能力,讲求授课艺术
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件艺术品,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制作。每位教师站在讲台上就像演员站在了舞台,只不过每节课都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教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要了解各项研究进展、它的学科地位、研究方法、科学体系。课堂设计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人文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利用我们能得到的任何资料,讲好这门课。在授课中,引用文学典故,主动与学生沟通,要很好的驾驭课堂,关爱学生,享受教学。增加该课程的吸引力。
2、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在掌握每章重点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每年对同一内容变换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及教学,给人以新颖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兴趣。不然学生会认为教学内容是对上一年的简单的重复,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
3、以问题串知识,学以致用
对于一些自学的章节,可以采用提出若干问题的方式,将知识点贯穿其中,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以致用。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
4、运用《诺贝尔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的由来,从实验设计到实验结果,看到科学家们在科研中的辛苦及坚持。教导学生们要有坚忍不拔及科学奉献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在科研中,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敢于怀疑一切,但是还要严谨的面对一切。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
5、妙用时政新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除了教授科学知识外,爱国教育,也是教师的责任所在。这些可以通过提问一些近来发生的一些时政新闻,通过教导,培养学生对我们自己国家的热爱。这样即活跃了课题气氛,同时又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6、每章绘制思维导图
这个方法非常好。思维导图:每位同学要绘制14幅思维导图(每章一幅)。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对每章的重点难点都有很好的掌握,并加深了记忆。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及复习,不仅可以应用在这门课上,在考研等复习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很好的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考核方法
传统的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中一般都是平时成绩20%,基本为平时作业成绩,期末考试80%,为期末成绩。平时的作业为老师出题,学生课后作业,这种方式抄袭现象严重。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反应学生的综合水平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后要适当在考试与计分中,强调平时与其中考试占有的分数比例,期中20%,期末50%,平时30%。平时的成绩分为四部分,每章简单的提要、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读取若干英文文献、出勤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即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增强了学生英文的水平。期中考核为开卷测试,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考核。期末考核包括了课程的自学内容,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考核。
改革后的考核方法能客观实际地综合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改变过去仅由一次考试决定命运的方式,避免了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学习,考试前靠突击和作弊过关的现象。
四、结语
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我们深知,细胞生物学的教学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改变,更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尝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文静,潘智芳,高志芹.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7,(4):152-153.
[2]余晓丽,杨珂金,高宛丽,等.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