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科技活动;素质教育;作用探讨
生物学和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其他的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一门科学,内容上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为主,同时对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规模进行探讨。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数学和化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生物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学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从小抓起。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除了利用生物课程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广泛的开展各类生物科技活动,促进对于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质量。以下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利用生物科技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路,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紧密联系生活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他们的结构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生物学的内容和人类的生活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吃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来自于动植物,穿的麻料、丝布等也来自动植物,这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对自己家所养的花卉、小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结合试验让学生写一些有关主题的小论文。如“豆芽的生长周期”、“家兔的饲养方法”、“金鱼的生活习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生物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不少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如水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动植物,这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祖国的生物资源,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有的学生可能想长大做一名生物学家,有的则很想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学生可能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技师,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野外考察是指对于野生动植物个体或者是群体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仪器,只需要通过肉眼就能够完成考察,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的生物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实施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施野生动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身的野外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得那些有志于从事野外考察的学生提前有一些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能够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物知识
课外阅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科普性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都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能教会读者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同时一些中学生所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还会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家在生物领域的最近成果,比如克隆技术、基因芯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享,讲给同学们听,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做好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仅是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科学大众生物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从对生物课程的不敢兴趣转变为热爱生物学获得,主动参与生物科技活动,在不断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进取心,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与校内外的生物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如果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科技活动开展之后,应当注重对于成果的保存和积累。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些资料有着一定的原始记录价值,特别是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和视频等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各项生物科技活动的记录工作,将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便能够在日后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总结是提升学生生物活动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日后可以用来举办成果展览,召开成果的汇报会,撰写一些小论文等,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总的来讲,在学校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在生产之间之中,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企业和生物科技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动植物的感情。另外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开展,为今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紧密联系生活、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结合课外阅读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科]
【参考文献】
[1]唐泰春,穆永俊,杜文军,赵欣.基于B/S结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平台的研究与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6).
【关键词】引导 生物实验 创新
千姿百态、形形的生物,在地球上生长渊息,给地球增添了无限生机。地球包容无限,生物发扬光大,使我们处处可见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物,也带给我们无限的迷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改造大自然和揭示生命的本质。因此,生物课的教学,要根据生物的基本特点,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学生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紧抓观察实验、引导思考、组织实践三个重要引导环节来进行,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 积极引导观察实验,开辟第二课堂
观察实验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传统的教学实验,多为课堂演示,学生很少参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将实验观察改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设计,老师引导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观察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结构基础是:“注意——感知——解释”。在观察实验过程中,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然后创造一定的心理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规范操作。指导学生在注意、感知某些生物现象的同时,不能停留在“看”的浅层,而应深入地描述并解释这种现象。养成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生物的习惯,培养全面、细致、敏锐地观察,连续地观察,实事求是地总结等良好的观察素质。
我从多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这是由生物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观察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准确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种子的结构与类型”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大豆、玉米种子提前一天发放到每组学生手中,要他们自己用水将种子泡浸一天,第二天上课时,指导他们用放大镜先比较观察泡浸后的大豆、玉米种子的外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即从外向内依次比较观察种皮及其附属物、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轴、胚芽)等。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基本概括两种种子的异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观察中丰富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在观察中开发潜能。
二、注重引导思考,激发求知欲
在生物教学中,观察实验是特别重要的。但这仅仅是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只是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首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消除学生胆怯和思维局限的心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大度地包容学生错误的作答,积极引导思考的正确方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下面是我总结的两种有效引导方法。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思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引起生物教学手段的变革,它集“文、图、声”于一体,辅帮生物教学。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通过“文、图、声”的有机结合,自觉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如演示解剖青蛙实验时,首先提出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看青蛙的生活录像,在播放过程中,老师随着影片的深入,定格放大青蛙在陆地上、水中的各种状态,让学生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然后让学生在解剖青蛙的演示中细心观察青蛙内部结构,并通过手摸、吹气等,把青蛙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通过思考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第二、比较引导思考。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亦可使他们的知识在顺反逆推中得到强化。例如,在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时,经过列表对比它们在位置、条件、气体的吸放及实质的不同等区别后,再从公式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体中的能量;而光合作用在原料的吸收、产物的运输等所需要的能量又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得出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不能进行;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同样也不能进行的结论,从而归纳出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考方法,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鼓励实践和探索
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和技能,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样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扩大了他们知识的范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一方面要把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能力,并跟其它学科一起发展学生的智力,尤需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发掘教材中那些蕴含思想教育因素的内容,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促进全体学生的智能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1 寓德育于知识教学中
高中生物教学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新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恰当的思想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把知识传授、智能培养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切实提高对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重要性的认识,用科学育人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防止二者脱节。如在讲授“呼吸作用”这个内容时,可结合讲述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的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与ATP的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同时进行的事实(对立统一规律的生物学实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结合讲述高等植物仍然保留无氧呼吸的能力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的教育等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力求做到有机、有意、有情、有效。要通过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使学生从思想上确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 运用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生物学知识和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加强生物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形式,强化生物学知识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实验现象、结果等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树立严谨求实的作风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亲身参加手脑并用的生物科技活动、技术劳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
认真抓好备课、上课、编选习题、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学绩考核、质量分析等常规教学环节,注意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教学过程。
(1)建立备课的纵横观。备课时既要注意本学科知识之间的纵向综合,又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横向综合。为此,生物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跨学科知识,注意从相邻学科汲取营养、借鉴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生物课教学实活动之中,采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
(2)强化教研意识,重视科研信息。全体生物学教师都要强化教研意识,经常思考怎么上课效果好,怎样组织教学受学生欢迎。生物学教师应经常翻阅各种刊物,上网搜集各种资料,吸取有关信息,以便采他山之石,攻自己教学之玉。
(3)转变观念,变教为导。课堂教学必须废止“满堂灌”,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精讲。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提示学生重视书教材中的插图,练习测试时要编选一定数量的利用插图的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带有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如计算遗传几率的图解分析法,应用自由组合规律判定有关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种类、比例的分解分枝法等。注意用精心设计的系列问题或用引出相关知识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解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通过对他们学习过程中诸多学习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发展到“会学”。
(4)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传授书本知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注意采撷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情趣,使学生学而知其物,习而知其用。二是教师的执教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及时摸清学生存在的问题,如统计学生易混淆的概念等,找出典型错例,分析原因,重点讲评,提出切实可行的反馈、矫正措施,以促成教学过程的优化。
4 认真抓好总复习
高三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高考的具体要求,摸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复习途径和方法。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关键词: 中学生物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个性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这为中学生物教学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生物学科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指明了突破口,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依纲据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效果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的创新教育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以适应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学生创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创新课堂教学。由于中学生物教材主要是以陈述性为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学生学。
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移,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如在上《细胞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动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并且让学生列举出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一个学生列举出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后,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找出这一个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不足。结果两个学生为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这个问题争了起来。此时我提出:“关键的是要有说服别人的证据。”(学生马上翻开课本,找证据)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自己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有劲。
2.扬师生个性。
在组织教学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地学和教师个性地教。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善于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学习,也可以引导他们在上课时自由组合,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如讲述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学生到了实验室门口,看见一张座位表(我按照学生平时的个性特点来安排好),觉得奇怪,更奇怪的是座位上还有一张空白的纸。实验课上,我就让学生根据小组实验观察的情况,提出问题并讨论,白纸用来做记录。事实上,这节课学生记录的问题多,自己解决的问题也多。
在能力课上,我把各种学生按照他们的个性分为观察课题组、探究课题组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较聪明的学生可以在课上学习有关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甚至可以自由地在实验室进行本节内容的生物课题研究,而不必追求统一,将个别辅导与班级辅导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创新教育,在不改变教材和课时计划的前提下,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有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引发学生渴望创新。
1.营造气氛,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如蚯蚓的解剖,我在实验桌上摆上养蚯蚓的水槽,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观察,学生有的将蚯蚓放在开水中烫死后再解剖,有的直接用解剖刀解剖,学生在创新氛围中相互启发,总结出较好的解剖方法。
2.求同求异,启动创新思维。
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迁移、发散、想象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引导学生不依常规、与众不同地提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法等,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中学生会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此,我上实验课,并不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做,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我要求的目标。
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启动,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创新思维何愁不强。
3.迁移、发散、想象、联想,发展创新思维。
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做法、问题、思路等,我们不应急于肯定和否定,而应引导学生理性地思索,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与失败都光荣。教师要在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发挥协调、指导、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开展迁移、发散、想象、联想,使创新思维不断地发展。如学习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想象出令人容易理解的例子,他们把细胞膜中的磷酸双分子比喻成一条“河”,而载体好似这条河中的一条“船”,它不断地在运载着过往的“客人”,并且特定的“船”只运载特定的“乘客”。
4.实践,深化创新思维。
实践是学生创新思维深化的途径和时机。我在生物学科研究类能力课上,让学生自我开展“糯米酿酒的研究”课题活动。学生设置了以下课题进行了尝试:一是温度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二是不同原料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研究,三是酒曲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四是酒曲的成活对糯米甜酒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我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深化了创新思维。
三、培育创新个性
教师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的动机内化至情感意志,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疑权威、勇于证实自己观点、乐于创新实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