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监测实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保证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093-02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环境监测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监测质量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其中,环境监测质量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整体监测活动的有效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在有限期间内制定最有效的监测方案;结合环境特征与监测需求分析其成本投入以经济效益,明确环境监测质量标准、要求;建立合理的分析测量系统等等。此外,还涉及到环境监测采用方法、样品处置、实验室管理、监测设备、试剂、质量监控流程、监测数据归纳、文件撰写等,工作任务量较大,且内容较为复杂,牵涉面广,因而必须认真对待,确保质量保证中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保证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虽然加强了对实验室质量的控制,但在采样阶段工作较为薄弱,并且难以有效控制污染源监测的质量。

1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要求

新时期,为了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要求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完整,具备较强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及精密性,不仅能充分反映出真实的环境状况,还能有效预测其污染发展趋势。

(1)完整性。要求环境监测保证工作必须做好质量控制的整体规划,并按照计划,预期获取连续性的高质样品。

(2)准确性。要求样品的准确值符合规定标准。通常情况下,通过加标回收样、明码平行样等的测定,完成其监测分析工作,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10%质控样。

(3)可比性。根据国家所颁发的分析标准,采用多种测量方法,开展测定工作,对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作出详细的可比性分析。

(4)代表性。要求所取样品具备较强的代表性,能有效反映出所监测地区的环境质量。当前,环保要求企业废水排放口需按规定设置,并只能设置一个排放口,因而企业的排出口必须设置得合理、科学。取样人员在进行取样时,也需全面考察企业的排污状况,考虑到各个细节问题,确保取样的准确、有效。

(5)精密性。精密性主要体现在重复性、平行性以及再现性上,要求监测实验室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妥善处理好标准样品。

2 计量认证的要求

在环境监测中,要求各项工作认真开展,监测人员需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主要目的,不受各种利益的影响,并确保监测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较强的法律效应,且监测数据可靠、准确。因此,环境监测计量认证的要求,通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监测环境与设备必须符合监测标准。由于监测要求的不同,所设置的监测环境及监测计划也需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相关标准规定。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工作区域,必须严格遵照相应标准,进行监测环境设置与设施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监测工作。

(2)在环境监测中,采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节,要求采样必须科学、准确。监测室需结合检验目的及相关因素,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采取最佳采用方法,或制定合理的采用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提出申请,在获得许可后,由采样人员按照采样方法或方案正式开展采样工作。其中,对于初次使用的监测方法,需通过《新监测项目评审程序》,实施审评。当监测方法超出使用标准范围时,应与相关部门及客户进行商议,在获得一致认可的情况下,由技术负责人组组织确认,再投入使用。

(3)为保障监测结果的无偏差,环境监测所应用到的设备与相关仪器均需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规定期限组织核查工作。其中,对于软件、硬件设备、器具等影响因素,需加强管理,完善设备名称、编号、负责人员等相关信息,并采用“三色识别”方式,准确显示设备及仪器的校准、使用状态,同时附带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人员等信息。

(4)现场采样人员在进行采样之前,必须出示相应的资格证件,并且人员在两人以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遵照采样规定,进行样品采集、贴签、登记。而实验室也需做好衔接工作,详细记录下取样数据及操作流程,包括取样人员、取样方式、取样环境、取样地点等等。如有必要,还需将取样中涉及的统计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于后期查看。检测结果直接受检测样品的影响,因而,必须严格控制样品采集、接收、流转、贮存等各个实施环节的质量,以此来保障保检测样品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监控技术必须科学、有效,主要包括:规定期限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进行实验室能力测定;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反复验证检测结果;重复检测保留样品;对样品各特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其他符合标准的技术核查方法。

3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保意识不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仍然有许多企业与个人因眼前利益的驱使,违背环境保护原则,大肆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难度却在不断加大。

(2)重结果、轻过程。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仍存在着结果重于过程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实验室样品数据汇总及结果分析,而忽视了前期的样品采集、运输、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在样品采集与处理工作中,缺乏有效质量控制手段,进而影响到后期的监测数据,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经验缺乏,方法单一。现阶段,国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了较多实用的经验,工作方式相比于最初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受多方因素限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工作经验仍较为缺乏,且工作方法单一,难以充分满足新时期的环境监测需求。

4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对策

4.1 提高监测人员对质量保证工作的认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从实质上讲为管理工作,以提升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结果准确为管理控制目标,是环境监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许多监测人员还未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形式工作,致使质保工作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整体水平,首先必须转变监测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其对质保工作的认知,清楚质保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进而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落实。

4.2 加强人员管理,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

既要转变监测人员的认知观念,也要加强人员管理。对人员的管理,不仅包括监测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质保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规范人员工作行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其自觉将质量保证工作有效落实到实际监测工作中来,提高监测人员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责任感。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部分监测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虽然在监测上配备了较为精密的仪器与设备,但一些监测人员在监测中,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导致监测数据及结果发生偏差,进而造成监测质量的提升困难。因此,为了强化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其工作素养,可组织工作交流活动或思想讲座,提升人员的思想水平,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将员工学习纳入考核体系内,以此来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2)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内,不同类型管理人员较多,既有质量监督员、质量负责人,也有技术负责人及相关内审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均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并了解监测领域内所在岗位的管理需求,能高效完成各项管理事务。相关监测部门可结合不同职位的管理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以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并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状况进行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在日常工作中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积极完成各项管理任务,进而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持。

4.3 正确采样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

进行样品的采集,是进行样品检测的前提,因而必须确保样品采集的代表性与准确性。通过上文分析所得,在当前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监测人员过于强调监测的结果,而忽视了样品采集、处理等前期工作,对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较为松懈。为此,必须加强采样环节的质量监控。而通过实际调研及数据统计得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采样环节主要存在样品代表性差、可比性低的问题。在样品采集次数上,以瞬时采样为主,难以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排污状况;在采样位置设定上,未能综合考虑排污类别及周边影响因素,往往将样品采集点设置在排污口,并没有标识具置,导致样品的监测数据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为此,监测部门及相关人员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好采样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

4.3.1 建立采样人员岗位责任制

结合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求,制定合理的业务技术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对现场采样人员的技能培训及专业讲座,以提升采样人员的整体水平。规定采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人员具备采样资质。此外,根据现场采样特点,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体系,将采样中的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及个人,同时按照企业类型,委任资质较高、专业素养较强的采样人员担任所在区域监督监测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驱使现场采样人员认真做好对相应企业的基础调查工作,在对企业生产特征及排污状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具备较强代表性的样品。

4.3.2 制定完整的采样实施方案

采样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样品采集过程的顺利与否及样品的完整性,也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确保采样实施方案科学、可行。在采样实施方案中,必须涵盖采样目的、采样设备、样品采集点等内容。同时,还需将采样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设备类型、容器容量及标签、样品内保护剂、现场记录、处理方法等归纳进实施方案内。必要时,将其他一些相关信息表现在内,如最低检出限、精密度限值、分析偏差限值等,以确保采样实施方案能兼顾到各个细节问题,帮助采样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

4.3.3 建立完整的采样原始记录

采样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既要规范样品交接行为,还需详细记录下采样信息,包括采样点、采样环境、采集方法、现场特征、样品特性、样品添加剂等内容,以便后期进行样品检验及监测数据分析时,能提供参考依据,选择最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而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准确。

4.3.4 建立采样工作质量监督制度

为确保采样环节的工作质量,还可建立相应的采样工作质量监督机制,明确采样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并要求各科室配置质量监督员,以主要负责监督各项工作落实程度及完成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需配合项目负责人完成对采样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数据及时反馈给负责人,让其更高效地进行采样监管。同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也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不定期组织对采样工作的抽查,掌握采样工作状况,并将检查分析结果记录下来,编写相关的质量保证工作报告。

4.4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重点在于控制其内部质量及能力验证。其中,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可采取平行样分析、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空白试验等方法,实现对其有效控制;在实验室比对及能力验证方面,可通过与高级别监测机构所组织实验室进行比对,或直接进行同一级别的实验室比对,并经计量认证专家进行专业的能力验证,以此来有效评定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4.5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对不同仪器做出溯源、校准等相关信息核对及检验,以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实施监控。同时,根据不同设备的数据信息,制定相应的设备档案,将设备的名称、使用状况、维护、检测等资料涵盖进去。在环境监测中,需要根据监测要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监测环境,因而为保证其监测质量,还应加强对测试环境的控制,并结合检验需求,进行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的配置,以达到特殊规定要求。此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人员还需加强对实验室的卫生管理,保持实验室的洁净与整齐。

4.6 加强监测报告审核工作

在完成实验室样品检验后,还需对监测数据及监测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核,严格把控数据分析、复核、责任审、技术分析审核等各个环节,对于审核中发现的可疑数据及漏洞,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数据查证,切实解决其中存在的疑问。同时,确保监测报告的对外发放符合相关法律法法规,体现其规范性与保密性,并严格执行相关程序文件,在没有经过委托单位批准的情况下,严格保密监测报告,进而为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公证性及可靠性提供保证。

5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员要高效完成质保任务,必须转变领导及相关人员观念,通过领导及所有监测人员的共同配合,才能将质量保障工作真正贯彻到环境监测全过程中去。同时,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及结果具备较强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此外,在质保工作中,监测人员还需强化自身的质量保证意识,并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参与相关质量保证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与其他监测站的质量保证技术交流,在环境监测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最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手段,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执法等提供科学、公正、公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273-275.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范文第2篇

系统设计由气体浓度信息采集模块、单片机核心系统、网络接口模块、电源模块、显示部分组成。环境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回的数据经过单片机处理后分别送本地显示和上传到网络,当采集回的信息满足报警条件时,系统报警,实现对室内多种有害气体浓度测试、远程数据传输、方便携带等功能及特点。

2 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包括MSP430F149小系统、温湿度采集、以太网控制器CS8900A为核心的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LCD显示、报警电路等。其中重点在于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用以实现与互联网通信的接口转换。

2.1 网络通信模块

由以太网控制器CS8900A、网络变压器20F-01R和RJ45接口组成,设计采用8位I/O口,映射成16个连续的8位I/O空间。CS8900A内部集成了10BASE-T收发器,可以使用一个隔离变压器与局域网相连。当CS8900A工作在3.3V时,所选用的变压器对TX和RX的分压比必须为1:2.5和1:1,否则收发数据会出现漏帧的问题,隔离变压器外围的电阻用于阻抗匹配。

2.2 信息采集

前端信息采集需完成气体浓度到电信号的转换、信号的滤波和放大处理,使单片机在最合适的电压范围内进行采样以得到最高的精度。针对四类有害气体CO、室内VOC、烟雾、可燃气体分别采用了四款传感器:MS2200、MS1100、MS5100、MC101。

2.3 单片机系统和电源设计

核心控制系统完成数据采样、处理、嵌入式WEB服务器、本地显示、键盘控制、声音灯光报警等功能。根据设计需要,选用低功耗LCD液晶显示屏FM12232F,显示气体名称、浓度、级别,采用并行驱动的方式,相关端口直接与单片机I/O相连接。键盘为了方便控制显示内容切换或锁定等,使用4×4行列键盘。电源管理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所需电压额供电。该设备共需两种电压:3.3V和5V。

3 系统功能测试

3.1 基本功能测试

测试时设定服务器的IP地址为222.196.33.222。作为客户端的10台IP地址设定在222.196.33.0~222.196.33.255的PC机、嵌入式服务器,经网络交换机组成一个局域网。在PC机上打开IE浏览器输入服务器的IP,便可通过网络访问WEB网页界面,实现远程监测的功能。对温、湿度的测试采用多用温、湿度计与传感器采集的温、湿度值做对比,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系统实现了对环境信息(温、湿度)的采集、本地和远程实时显示功能、网络数据传输功能、环境温度超过60摄氏度时系统报警的功能。系统服务器可供10台远程PC机同时访问,对两个点的温湿度同时监测。系统还具有对历时数据的掉电存储功能和对被监测点的环境信息的近1小时、1天、1月和1年平均数据进行统计求平均并在远程显示的功能。

3.2 系统扩展功能

扩展功能测试中,IP地址配置和组网方式与基本功能测试一致,当空气质量情况发生变化时,网页上的空气质量信息数据也会更新显示,从而实现了网页数据的动态显示;当任一种气体含量超标,系统报警,蜂鸣器发出警告声,对应气体的指示灯亮起且网页上能够明显显示报警情况,很好地完成了报警功能。

4 结语

本设计方案容易移植,通过对嵌入式设备的硬件接口改造,同时成功地将精简TCP/IP协议嵌入MSP430单片机中,嵌入式WEB服务器能够连接到Internet,实现对空气质量信息的远距离监测。经测试,系统具备气体浓度采集、分析、显示、超阈值报警、远程监测等功能。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范文第3篇

在公司三个月的实习,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度过,抽个时间,找份心情,静静地体会,认真地总结一下实习心得,是对实习生活的规纳,也是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

来到公司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朝气,接触的很多都是80后的同一代人,使得企业趋于年轻化,文化氛围让人觉得非常舒畅,沟通起来更自然。在现在的社会现实中,只有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占得先机,青春永驻,蒸蒸日上。我所学的专业是环境监测与治理,在学校的学业上也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有较好的理性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虽然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很少能用得上,但在公司的生产活动中也有用得到之处,例如我们公司每天都要向外排水,但目前还没有真正对废水水质进行专项分析,台账中的COD等数据也是较为粗略的估值。而我在学校学习中甚至是之前的工作中对此有较多的涉及,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地发挥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弥补目前存在的不足,使不良现象得以改善,使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作为一名员工,就要有责任心,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公司的职业生涯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机的结合起来。不管是分内分外之事,都应该积极地去参与。在我这方面的工作中有很多是涉及安全方面的,经常接到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和任务,因此应该及时着手去做,与同事之间协助工作。在工作当中要静下心来把工作做好,端正心态,以公司的发展壮大为荣,以公司的落后为耻。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只要每个人都能以公司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公司就会在同行业甚至是其它行业中能的排名不断向前提升,使公司发展得更大,更强。

我觉得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其它一些大公司相比是有差距的。每年因为管理不善而倒闭破产的企业比比皆是,因此在做好经营管理是企业实现长期良性经营的根本。所以我认为领导层要经常与最基层员工亲切接触交流,了解员工所想所需,实现真正的有效管理,使企业在任何危难时候都能够能达到一呼百应,令行禁止的效果,使企业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所在,员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员工的积极性反映着企业的活力。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并引领行业的根本。我觉得对员工的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奖惩分明、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让员工有可以倾诉对自己及公司感受的环境。建立起与员工很好的沟通机制,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如办板报、开论坛BBS等。另外,应当建立必要的休息娱乐场所,丰富员工的业余时间,从而也可以使员工在业余活动中能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使工作轻松输快的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员工的监管应当以人为本。在员工违规出错时,应当诚恳地对其进行批评指正,多鼓励员工,不能见到错误,不由分说便拉着员工进行批评,虽然履行了结果,却忽视了过程,很大程度上损伤甚至断送了员工的积极性。给员工讲话空间,以相互激励,发挥榜样作用。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3S”技术 生态规划 实践教学 应用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810);自治区土壤学重点学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1-02

一、“3S”技术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生态规划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各种环境问题和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正困扰着人类社会。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这使得地球生命维持系统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类对地球上资源的大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致使各种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所幸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因而,通过生态规划来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关系的方式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1]。由此可见,生态规划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

2.“3S”系统技术的特点与作用

3S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3大技术系统的总称[2]。

遥感(RS)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现代技术科学。它具有宏观、动态性、信息丰富等特点。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它能实时动态、周期性地获得地表的各种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价格低廉,更新较快的遥感数字图像。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可以获取各种地学专题信息,并与GIS相结合,为各种专题图的制作提供了数据条件。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的特点是能够管理空间位置数据,反映地理分布特征及其之间拓扑关系;它是为解决各种复杂的与空间信息密切相关的规划与管理问题而设计的,可用于支持对空间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是一种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它以强大的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以及在空间要素的叠置过程中产生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综合的新信息的能力,在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评价与环境监测等地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GIS在许多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已起步,包括商务应用、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卫生及安全、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测、交通管理等,并逐步走向商业化应用。GIS技术在最近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价、区域发展规划、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GPS)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功能。整个系统分为卫星星座、地面控制和监测站、用户设备三大部分。GPS通过同时对多颗卫星进行伪距离测量来计算接收机的位置,实现全球、全天候、高清晰度的定位,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现已成为全球公用信息资源,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3S技术的发展,从不同方面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手段。3S的集成,就是有效利用各种技术的优势改变过去完全依靠人类野外探测、数据采集、图件清绘、数据加工的历史,提高信息采集、整理和再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逐步实现空间信息获取—矫正—建库管理的一体化,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

3.“3S”技术融合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过程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用高新技术加强资源与环境管理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3S”技术是生态规划领域近年来引入的新技术,它在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中进行区划、调查、规划、调整和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融合它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既能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实践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3S”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后备人才。

二、“3S”技术融合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的过程

实践教学过程以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062班为重点,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环节,确定专题规划内容,将“3S”技术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1.工作思路

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确定生态规划专题项目与规划区域收集RS数据/图片信息提取分类处理专题制图3S技术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的融合方案提议专家咨询方案确定。

2.实施方案

2.1资源调查与评价

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指全面、客观地调查研究规划区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植被土壤、山川河流等空间和属性的信息, 各种资源的分布现状、类型、特征、存在的问题、开发潜力、规划区的环境条件和环境保护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信息。为规划区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此,必须要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 如果以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来处理,不仅要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结果也会缺乏客观性。将“3S”技术运用于资源的调查评价中, 利用GPS 的导航定位功能, 为资源的分布提供了准确的定位。具体方法为:先将样地西南角点的平面直角坐标输入GPS,将该点设为终点,进入导航状态,GPS将显示距该点的距离和到该点的方向,按照所指示的方向前进,理论上当GPS显示的距离为“0”时所在的位置即为样地西南角位置,实际上当距离小于10 m接近0时即可[3]。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定位的准确性。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全面地反映规划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采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对生态规划区内的资源状况分布可谓一览无遗, 根据遥感影像上的每种色斑的色调、形状、范围、纹理等就能清楚地知道该规划区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以GIS 建立规划区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 不仅可以方便查询、管理和更新这些信息, 创建各类专题图, 而且还可以借助GIS 的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 方便快捷地完成规划区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工作。

2.2生态区划

应用GPS确定生态区划小班边界,利用GPS的精确定位功能,在要区划的小班界线上测定几个关键定位点的坐标,并将这些关键点标示在地形图上,然后再结合关键点勾绘小班界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小班形状不准、面积误差和位置移动超标等情形;GPS与GIS相结合,实现小班调查数据的实时记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GIS和GPS联接,手持GPS沿着小班边界走一圈,GPS所采集的小班边界数据便传送到计算机中,并在GIS输入图形界面上直接勾绘成相应的小班边界,使过去先记录再绘制图形的工作一步完成,节省了大量时间;以遥感影像作为调绘工作底图,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原始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有利于植被信息提取的纠正、增强、变换、图像分类、异形图斑去除及矢量线的跟踪,实现小班界线的计算机自动提取;利用GPS野外现地验证,对全部判读因子和图斑界线的准确性、有否漏判、漏划、综合取舍的合理性等现地对照认定,根据验证结果,对未进行验证的每个图斑逐一清理,对取舍不尽合理的进行更正。

2.3区域生态规划

利用遥感影像图片作为生态规划的底图,这种方式制作的影像地图可读性强、立体视觉好, 能直观地显示摄影区内的地貌和地物及人文景观, 比一般纸质地图的内容丰富, 更新也快。其基本流程:影像图片的校正处理(包括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根据需要提取的地物状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彩色增强提高分辨率,边缘增强提取地物的边界,反差增强增加地物的层次,频率增强突出河流、山脉、裂隙等条状带状地物,比值增强消除同谱异物现象)选用适当的分类方法得到物种种类选取相应的要素判读制成规划所用的基础底图;利用GIS强大的地理分析能力,将各种地理要素进行有效地综合与分析, 能迅速得到分析结果,易于更改规划结果, 实现动态规划。

2.4制作专题图

实践教学中制作资源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及各种规划措施专题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过去让学生手工绘制地图,准确与美观很难把握,往往要进行多次的返工,才能制出相对完整的专题地图。由于GIS具有先进的地图制作功能,可以接收空间数据建立空间拓扑关系,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将各类信息分别制成相应的图层,再将属于同区域范围的各种图层按需要叠合在一起,可制成相应的专题图[4]。 另外GIS还提供了许多地图制作的辅助功能,诸如边框的修饰、图例的制作、公里边网的设定、标尺的添加等等,将这些功能都运用在制图中,制好的专题图会更加美观完整。

最后组织学生总结写出实习日记(要求记录本人在实习过程中完成的主要任务、心得体会等内容)、实习收获及一份专题实习规划报告并附图。

三、融合结果

“3S”技术融合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过程,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对“3S”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和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在达到以上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融合“3S”技术的生态规划实践教学内容与大纲,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部分专题内容的编写与制图。

四、教学效果

1.为长期开设生态规划实践教学课打好基础

脱离生产实践的学科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学科,它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毫无意义,因此高等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生态规划课程教学也必须要结合于实践。“3S”技术作为新的信息获取手段的巨大优越性,为生态规划提供了快捷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手段,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2.提高学生学习生态规划课程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将“3S”技术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既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生态规划课程理论概念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应用生态规划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应用“3S”技术的能力,促进生态规划与“3S”技术相关课程的互相渗透,扩大不同课程知识的利用范围。使生态规划课程由一门乏味的理论课程逐渐变为一门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实用性课程,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3S”技术的实际应用,学生调绘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较过去明显改善。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使用新技术,还体会到在生态规划与资源调查领域,“3S”技术作为新的信息获取手段的巨大优越性;这对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熟练使用新技术尽快适应新形势大有帮助。

五、结论

学生总结的生态规划实践教学心得体会表明,学生在3S技术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新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在听课过程中,他们不仅对生态规划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3S技术相关课程的理解。不少心得体会中学生写到,生态规划和3S技术的有机结合,让他们更深刻地领会了生态规划的目的与任务,同时通过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实际应用让他们深深感受到相关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互促性和互相服务的关系。总之,学生心得体会明显表明学生对3S技术与生态规划实践教学过程融合的赞成以及在此期间所得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9.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0-193.

[3]李翼.GPS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J].华东森林经理,2002,16(1):60-62.

[4]李芝喜,孙保平.林业GIS[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