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观念建构;化学观念;教学策略;问题驱动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M・vonlaue,1879-1960)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中学化学课程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建构。化学学科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后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概括性认识,也就是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括性认识。基于学科观念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是认知性的,也是体验性的。教师全面把握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观念体系,并进行基于观念建构的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笔者近期参加省、市两次化学评优课,设计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及“溶液的配制与分析”两节课例。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力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不同的有价值的且有梯度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积极探究,用讨论、评价、实验等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探究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呢?笔者提出了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策略设计模型。本文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策略设计包括四个方面: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情境设计、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问题设计、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小组活动设计和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反思策略。

一、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情境设计

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情境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课的开始设置整体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在设计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节课时,以海水的开发与利用为活动情境,给出海水中主要物质的含量分布图,并提供相关物质的性质,思考从海水中可获得哪些物质,并尝试解决从海水中获得NaCl,从海水中获得淡水以及从海水中得到碘的具体方案。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内容相对松散,授课中难以形成明朗的主线,笔者拟从三个问题依次复习蒸发、结晶、过滤等初中知识,同时引入新的方法:蒸馏、萃取以及分液。这些情境设计也可在具体知识点中呈现,诱发学生质疑猜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达到活化思维的目的。如展示地震现场用浑浊的水煮方便面的图片,给学生心理的震撼,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常见的生活用品得到干净的水以解决生存问题,使学生用化学的视角与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更体现学科的价值观。

二、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问题设计

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中要关注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观念的建构。通过问题的设计将观念生成的过程情境化、活动化、外显化、可操作化。以问题为主线将整节课串联,将观念外显为理解,最终将理解、事实等提炼为观念。在具体课堂操作中可以设置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将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引入课堂情境,通过一系列有深度不断的追问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探究、分析、概括、总结、反思、建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深刻认识化学学科的本真,不断强化和提升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

1.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设置问题应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水平并加强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及观念之间的联系,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如问题1:思考如何粗略配制100 mL含NaCl 0.02 mol的溶液?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发散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溶液配制的原有认识,并引导学生对烧杯以及量筒配制溶液利弊的分析,加深对粗略配制的认识,为后面准确配制埋下伏笔。问题2:结合烧杯与量筒各自的优点,为解决精度和容量的矛盾,应对仪器如何改造即可准确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分析了烧杯和量筒各自的优缺点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新仪器的形状已有了模糊轮廓,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画出了容量瓶的雏形,教师此时再呈现容量瓶自然水到渠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驱使学生主动认识容量瓶的构造及特点。

2.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观念建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一方面是来自生活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出的驱动性问题亦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分液萃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设置这样的驱动性问题组:问题1:白酒中掺水你能发现吗?问题2:色拉油中掺水你能发现吗?问题3:在家里你如何将水和油分离?问题4:你仔细观察过番茄汤吗?上层漂浮的油呈现的红色为什么比水中的红色深呢?通过现场演示向番茄汤中加油振荡的实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分析。具有层次梯度和深度的问题组则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学以致用解释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训练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联系的化学学科独特思维方式,更深刻地认识了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特征,对于提升学生对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解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对学生思维的恰当引导

基于学科观念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看待世界和认识物质,用化学学科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处理问题,直至形成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恰当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1:观察容量瓶、烧杯以及量筒这三种仪器的标记,总结有何异同。结合烧杯与量筒的使用,思考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问题2:如何确保溶质全部转移至容量瓶?问题3:如何确保溶液的体积恰好是100 mL,不超过刻度线?如果单纯提出问题2和3,学生利用书本以及参考书都可以总结出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但学生不清楚这样使用的原因。问题1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容量瓶瓶壁的标记:温度、容量以及刻度线,结合量筒与烧杯的标记,自然意识到容量瓶不能配制热溶液,不能进行溶解等,并自然过渡到容量瓶只能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引导学生关注事物本身的特征,从特征审视用途走了一条“捷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小组活动设计

基于观念建构的小组活动设计可以从具体知识入手,使学生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建构起核心的化学观念,也可以是从上位的基本观念开始,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触具体事例,从而建构起相对稳固的基本观念。如,设计“溶液的分析”小组活动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所配溶液的电导率,并给出准确浓度的电导率范围,并以资料卡的方式告知学生电导率大小与浓度的关系。最后提出问题分析你所配的溶液浓度有误差吗?是偏大还是偏小?与你配制过程中的什么步骤有关?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始就描述了溶液的浓稀对溶液性质的影响,再设计这个小组活动与情境有一定的联系。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并选择代表发言。通过这种活动驱使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的视角和方法看待、解决问题,从计量的方面思考,逐步形成化学计量观。

四、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反思策略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更关注的是以具体性知识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所以,在课的结尾时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反思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为反思与提高提供方向和线索。如引导学生反思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总结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绘制知识网络图等。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的具体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背景相联系,与教师提供的各种事实资料相联系,与知识背后的观念建立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将观念内化至自身的认知结构中,思想得以碰撞、观念得到提升。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例设计的结尾处,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过程是先加四氯化碳萃取后分液,然后对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馏得到碘,为什么不可以直接控制条件蒸馏碘水得到碘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最终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萃取的真正意义是富集,也与学生具有的生活常识萃取植物精油等遥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策略及思维方向,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和访谈等途径获取学生观念建构的有关信息,以此为依据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正、完善、丰富观念体系。

总之,促进“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策略设计是以问题解决为过程目标,以基本观念的建构为最终目标的思维教学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以及反思评价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创设的情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中,与真实的生活、生产素材相联系。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活动,应该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得到解决,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去设计;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推动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活动,这些问题和活动教师应提前进行预设,以确保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

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春光。

(6)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抽读卡片。

(2)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这一门学科感到厌恶和恐惧,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中职数学教学是一个综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种教育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它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作为中职教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教育方式更新上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实际收效甚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职数学有这样一个共识:只要在普高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压缩与删减,难的不教,剩下课本中的基本公式、运算和例题,记得住、会套用就可以,就连学生也不重视数学学习,许多学生常常“望数兴叹”,甚至“看到数学就头疼”。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而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翻转课堂[1]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通过适当的评价系统进行检测可以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而回到课堂,教师根据评价系统反馈设计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二、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设想

我在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学对数函数有什么用啊?学直线方程有什么用啊?我在生活中和以后的工作根本用不到。您教的这些东西我根本就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除了这一状况外,中职数学教学领域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现状?作为在一线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者,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些现状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觉得很失望?我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改变问题。而现在的学生离不开手机和网络,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部署翻转课堂内容支撑系统。虽然我校校园上2009年就有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但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功能在教学的实际使用和效果上,却不尽如人意,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只有少数的优秀教师在尝试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统与翻转化混合模式教学。既然已经有翻转课堂教学的雏形,加上现在学生对信息化的敏感,为此,我瞄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2]这一研究方向,目的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3]已具有的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构建翻转课堂,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把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平台翻转为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进行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构建

1.进行网络课程的创建与教学管理

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要具有系统身份的“管理员”、“老师”或“学生”用户,在被管理员授予某些角色、权限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的操作,主要分为“课程管理”、“课程制作”、“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班级管理”和“学习中心”五大部分。所以首先教师要做:创建课程、导入课程内容并不断完善;创建班级、课程资源、完善评价反馈系统等这些准备工作。

2.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

基于我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学生学情分析,我从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翻转为课前自主学习、问题形成、课上内化知识三大模块,结合翻转课堂的内涵与评价及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出如下翻堂教学模型[4]。

(1)课前自主学习模块――载体

该模块由课程内容(导学案)、课程资源(微课)、自主检测(在线测验管理)组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首先教师对要上传的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前期设计、录制、编辑和剪辑等,教师再上传导学案,学生通过下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学。导学案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案。通过学案导学使学生理清学习目标、通过情境导学使学生产生兴趣。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由于教师授课环节改为课堂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缺少教师的监督和约束,一些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效果。所以视频时间不宜过长,以微课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授课视频的长度为3分钟~8分钟,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满足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需求。微课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很高,所以知识点要明确,尽可能地细化各知识点,短小精悍,讲解清楚,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每个知识点。教师自主开发的微课更能适合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在学习微课之后,学生自主完成“在线测验管理”中的两三个练习题自主检测所学知识。练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实现向新知识的过渡。

(2)问题形成模块――桥梁

课前自主学习虽然在课外实施,但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空间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往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答疑或交流论坛讨论组进行,教师、学生作为参与者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论坛讨论式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弥补教师授课资源的片面和机械性的缺陷,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模块是联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教师课上点拨教学的桥梁,只有构建好问题,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的教学,有效地将“知识传递”转变为“知识内化”。此时的重点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以为困难的地方,而是大部分学生预学中觉得困难的地方,由原先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在该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在线观看视频的时长、作业完成情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教师也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薄弱知识等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开展个性学习。

(3)课上内化知识模块――主阵地

虽然课前自主学习的活动主体为学生,但课堂无论怎么翻转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无论学生怎么“自主”都必须有教师的“点拨”,课上应该是知识内化的主阵地。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将整个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展示和统一的讲授,解决学生课外视频学习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其次是协作式探究学习活动。探究一般有生生合作探究与师生合作探究两种形式,生生合作探究阶段,根据存在问题的类型分组,由各组组长负责主持,简要回顾课前自主预习内容,掌控本小组成员学习进度及学习情况,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阶段产生的疑问由本组讨论解决,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交老师,将课堂真正变成学堂。师生合作探究的内容为重难点问题和学生提交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个性化的指导。通过作业练习、小组项目、反思总结,使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次是学生经过课前课上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进行成果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察觉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为教师的问题模块提供更有益的素材。

反馈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基于对小组的合作、任务的完成、成果的展示、检测的结果等进行适时性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在于针对不足提出改进、优秀进行表扬,不断激励不断引导。课后在形成性考核中体现学习过程要求,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作出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四、实施翻转课堂中感触

在基于学校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的尝试过程中:(1)明显地感觉到翻转课堂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巨大活力,通过平台的师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可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学生观看视频的轨迹及完成作业的程度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显示出来,教师可对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进行督促,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3)在课程自主学习之后进行及时的测评反馈,学生自主检测所学知识,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课程资源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资源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化,不足以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眼球。翻转课堂的高效实施需要足够多的优秀微课,而目前制作的微课偏向主干知识的讲解、制作的画面一般单调、语调平淡、枯燥乏味,交互性不强。无法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热情学习,降低学生的自主性,即使学习中存在问题也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导致课堂上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达不到知识内化效果。

所以要在充分发挥基于学校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多参加各种信息化培训。希望更多的教师尝试这种教学模式,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新型技术教育,2012,(9):18.

[2]林才英,赵杨.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计算机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如何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一、利用导课技巧,创设良好情境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教师的智慧,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

1.导课要有针对性

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好的导课既要针对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

2.导课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都有体会,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后,那么这种带有感情的脑力劳动不但不易疲劳,而且反应敏捷,所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要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导课要有新颖性

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切忌为导课而导课。

4.导课要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趣味,既要有情趣,又要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要能引起进一步的深思。

5.导课要有简洁性

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距离。

二、应用项目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讲授Photoshop这门课时,现有的教材,大多是按照课程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的。通过社会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通常使用Photoshop做一些实际需要的项目,如海报、广告等,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少学生会技法,却无法完成工作项目。所以我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社会需要的典型项目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根据典型项目和重组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材,编写了《Photoshop7.0设计与创作》一书,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围绕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注重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全程参与,重视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制作等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校学生在2005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06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二维动画设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媒体进入课堂后,老师板书、作图等工作量减少了,节省了时间,优化了效率,使课堂信息容量大增,教学节奏加快。老师如果一味的满堂灌,会产生学生“吃”得下,但“消化”不了的现象。这样一来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出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应用,从而得到充分吸收和消化。计算机信息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良好的工作界面和人机交互功能,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系列性、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在练习中编出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让学生进行单机练习、人机对话,这些软件可以反复使用,并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而且,在学生答对问题时,电脑会给学生“笑脸”或“掌声”,使学生得到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答错问题时,电脑会提醒学生,并给予必要提示,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即能及时加强练习、巩固知识,又能及时得到反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早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令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四、讲究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何使问题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

1.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问题包括新课导入的问题、学习指导性问题、知识理解的启发性问题、触类旁通的发散性问题、归纳总结的聚敛性问题和温故知新的复习性问题等,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设计。

2.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出层次感。

3.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4.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

为避免学生感到乏味,同样的问题可变换角度提问,使之新颖奇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切实地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总结、反思、改进,逐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利用课程教材创设问题式情境

高中化学主要讲述了化学原理以及化学知识技能,一部分是以概念的形式给出的,更多的则是以问题思考的形式提出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创设合理的问题式情境,并让他们参与其中,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氮和硫”时,涉及NO2与H2O反应的实验,会生成HNO3和NO,其中NO是有毒气体且不溶于水,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此,教师提出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效去除反应后生成的NO.有的同学提出加入NaOH,NO能与NaOH在NO2的作用下生成硝酸盐;也有同学提出通入O2,NO能在O2的作用下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硝酸.教师接着提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了解了NO2通入水中的2个化学反应,解决了本章的重要问题.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吸引式情境

以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充满了新奇和未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增强对化学反应的记忆.例如,在讲“胶体”知识时,教师先将一束光照入牛奶中,会发现一条透明的通路,即光能够通过牛奶.对此,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也能够在光的照射下出现通路?第2节课上,同学们纷纷带来了自己认为能在光的照射下发生通路的物品,有的同学带来了果冻,有的带来了玻璃,有的带来了淀粉溶液、泥浆水等,与教师一起用光对这些物品进行照射,发现有的物品光能通过,但有的不能.通过用光照射物品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既掌握了胶体的性质与鉴别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提高了对化学的兴趣.

3通过生活现象创设发现式情境

生活与化学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提出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以及提高化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应用,并指导学生设计一套化学能发电的装置.教师先提出问题,能不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然后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用品,有铜片、铁片、镁条、水果、导线、稀硫酸、小灯泡等装置供学生选择,让学生独立操作,有的学生成功让小灯泡发亮了,但有的却不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和观摩,然后从电池的原理进行解释,以化学的角度为学生介绍电池发光的条件:正极、负极和电解质.锌片失去了2个电子成为了带2个正电的锌离子,而铜得到了2个电子,成为了带2个负电的铜离子,在电解质的作用下产生了电能,使得小灯泡发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

4通过化学史叙述创设故事情境

化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集聚了前人的智慧,在化学史上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叹息的遗憾,这些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化学知识,还有叹服.以化学史叙述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情,这也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海水中的元素———氯”时,教师可以通过氯气产生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氯气最早是由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的,他在加热二氧化锰和盐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烟雾,这种烟雾在当时被称为脱燃素的盐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