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观念建构;化学观念;教学策略;问题驱动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M・vonlaue,1879-1960)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中学化学课程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建构。化学学科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后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概括性认识,也就是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括性认识。基于学科观念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是认知性的,也是体验性的。教师全面把握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观念体系,并进行基于观念建构的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笔者近期参加省、市两次化学评优课,设计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及“溶液的配制与分析”两节课例。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力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不同的有价值的且有梯度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积极探究,用讨论、评价、实验等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探究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呢?笔者提出了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策略设计模型。本文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策略设计包括四个方面: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情境设计、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问题设计、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小组活动设计和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反思策略。

一、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情境设计

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情境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课的开始设置整体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在设计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节课时,以海水的开发与利用为活动情境,给出海水中主要物质的含量分布图,并提供相关物质的性质,思考从海水中可获得哪些物质,并尝试解决从海水中获得NaCl,从海水中获得淡水以及从海水中得到碘的具体方案。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内容相对松散,授课中难以形成明朗的主线,笔者拟从三个问题依次复习蒸发、结晶、过滤等初中知识,同时引入新的方法:蒸馏、萃取以及分液。这些情境设计也可在具体知识点中呈现,诱发学生质疑猜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达到活化思维的目的。如展示地震现场用浑浊的水煮方便面的图片,给学生心理的震撼,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常见的生活用品得到干净的水以解决生存问题,使学生用化学的视角与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更体现学科的价值观。

二、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问题设计

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中要关注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观念的建构。通过问题的设计将观念生成的过程情境化、活动化、外显化、可操作化。以问题为主线将整节课串联,将观念外显为理解,最终将理解、事实等提炼为观念。在具体课堂操作中可以设置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将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引入课堂情境,通过一系列有深度不断的追问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探究、分析、概括、总结、反思、建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深刻认识化学学科的本真,不断强化和提升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

1.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设置问题应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水平并加强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及观念之间的联系,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如问题1:思考如何粗略配制100 mL含NaCl 0.02 mol的溶液?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发散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溶液配制的原有认识,并引导学生对烧杯以及量筒配制溶液利弊的分析,加深对粗略配制的认识,为后面准确配制埋下伏笔。问题2:结合烧杯与量筒各自的优点,为解决精度和容量的矛盾,应对仪器如何改造即可准确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分析了烧杯和量筒各自的优缺点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新仪器的形状已有了模糊轮廓,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画出了容量瓶的雏形,教师此时再呈现容量瓶自然水到渠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驱使学生主动认识容量瓶的构造及特点。

2.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观念建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一方面是来自生活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出的驱动性问题亦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分液萃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设置这样的驱动性问题组:问题1:白酒中掺水你能发现吗?问题2:色拉油中掺水你能发现吗?问题3:在家里你如何将水和油分离?问题4:你仔细观察过番茄汤吗?上层漂浮的油呈现的红色为什么比水中的红色深呢?通过现场演示向番茄汤中加油振荡的实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分析。具有层次梯度和深度的问题组则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学以致用解释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训练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联系的化学学科独特思维方式,更深刻地认识了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特征,对于提升学生对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解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对学生思维的恰当引导

基于学科观念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看待世界和认识物质,用化学学科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处理问题,直至形成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恰当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1:观察容量瓶、烧杯以及量筒这三种仪器的标记,总结有何异同。结合烧杯与量筒的使用,思考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问题2:如何确保溶质全部转移至容量瓶?问题3:如何确保溶液的体积恰好是100 mL,不超过刻度线?如果单纯提出问题2和3,学生利用书本以及参考书都可以总结出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但学生不清楚这样使用的原因。问题1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容量瓶瓶壁的标记:温度、容量以及刻度线,结合量筒与烧杯的标记,自然意识到容量瓶不能配制热溶液,不能进行溶解等,并自然过渡到容量瓶只能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引导学生关注事物本身的特征,从特征审视用途走了一条“捷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小组活动设计

基于观念建构的小组活动设计可以从具体知识入手,使学生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建构起核心的化学观念,也可以是从上位的基本观念开始,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触具体事例,从而建构起相对稳固的基本观念。如,设计“溶液的分析”小组活动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所配溶液的电导率,并给出准确浓度的电导率范围,并以资料卡的方式告知学生电导率大小与浓度的关系。最后提出问题分析你所配的溶液浓度有误差吗?是偏大还是偏小?与你配制过程中的什么步骤有关?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始就描述了溶液的浓稀对溶液性质的影响,再设计这个小组活动与情境有一定的联系。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并选择代表发言。通过这种活动驱使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的视角和方法看待、解决问题,从计量的方面思考,逐步形成化学计量观。

四、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反思策略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更关注的是以具体性知识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所以,在课的结尾时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反思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为反思与提高提供方向和线索。如引导学生反思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总结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绘制知识网络图等。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的具体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背景相联系,与教师提供的各种事实资料相联系,与知识背后的观念建立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将观念内化至自身的认知结构中,思想得以碰撞、观念得到提升。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例设计的结尾处,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过程是先加四氯化碳萃取后分液,然后对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馏得到碘,为什么不可以直接控制条件蒸馏碘水得到碘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最终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萃取的真正意义是富集,也与学生具有的生活常识萃取植物精油等遥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策略及思维方向,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和访谈等途径获取学生观念建构的有关信息,以此为依据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正、完善、丰富观念体系。

总之,促进“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策略设计是以问题解决为过程目标,以基本观念的建构为最终目标的思维教学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以及反思评价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创设的情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中,与真实的生活、生产素材相联系。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活动,应该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得到解决,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去设计;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推动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活动,这些问题和活动教师应提前进行预设,以确保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

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春光。

(6)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抽读卡片。

(2)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这一门学科感到厌恶和恐惧,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中职数学教学是一个综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种教育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它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作为中职教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教育方式更新上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实际收效甚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职数学有这样一个共识:只要在普高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压缩与删减,难的不教,剩下课本中的基本公式、运算和例题,记得住、会套用就可以,就连学生也不重视数学学习,许多学生常常“望数兴叹”,甚至“看到数学就头疼”。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而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翻转课堂[1]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通过适当的评价系统进行检测可以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而回到课堂,教师根据评价系统反馈设计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二、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设想

我在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学对数函数有什么用啊?学直线方程有什么用啊?我在生活中和以后的工作根本用不到。您教的这些东西我根本就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除了这一状况外,中职数学教学领域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现状?作为在一线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者,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些现状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觉得很失望?我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改变问题。而现在的学生离不开手机和网络,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部署翻转课堂内容支撑系统。虽然我校校园上2009年就有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但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功能在教学的实际使用和效果上,却不尽如人意,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只有少数的优秀教师在尝试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统与翻转化混合模式教学。既然已经有翻转课堂教学的雏形,加上现在学生对信息化的敏感,为此,我瞄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2]这一研究方向,目的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3]已具有的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构建翻转课堂,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把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平台翻转为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知识、课堂内化知识,进行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构建

1.进行网络课程的创建与教学管理

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要具有系统身份的“管理员”、“老师”或“学生”用户,在被管理员授予某些角色、权限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的操作,主要分为“课程管理”、“课程制作”、“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班级管理”和“学习中心”五大部分。所以首先教师要做:创建课程、导入课程内容并不断完善;创建班级、课程资源、完善评价反馈系统等这些准备工作。

2.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模式设计

基于我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学生学情分析,我从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翻转为课前自主学习、问题形成、课上内化知识三大模块,结合翻转课堂的内涵与评价及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出如下翻堂教学模型[4]。

(1)课前自主学习模块――载体

该模块由课程内容(导学案)、课程资源(微课)、自主检测(在线测验管理)组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首先教师对要上传的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前期设计、录制、编辑和剪辑等,教师再上传导学案,学生通过下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学。导学案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案。通过学案导学使学生理清学习目标、通过情境导学使学生产生兴趣。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由于教师授课环节改为课堂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缺少教师的监督和约束,一些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效果。所以视频时间不宜过长,以微课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授课视频的长度为3分钟~8分钟,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满足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需求。微课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很高,所以知识点要明确,尽可能地细化各知识点,短小精悍,讲解清楚,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每个知识点。教师自主开发的微课更能适合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在学习微课之后,学生自主完成“在线测验管理”中的两三个练习题自主检测所学知识。练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实现向新知识的过渡。

(2)问题形成模块――桥梁

课前自主学习虽然在课外实施,但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空间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往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答疑或交流论坛讨论组进行,教师、学生作为参与者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论坛讨论式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弥补教师授课资源的片面和机械性的缺陷,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模块是联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教师课上点拨教学的桥梁,只有构建好问题,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的教学,有效地将“知识传递”转变为“知识内化”。此时的重点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以为困难的地方,而是大部分学生预学中觉得困难的地方,由原先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在该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在线观看视频的时长、作业完成情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教师也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薄弱知识等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开展个性学习。

(3)课上内化知识模块――主阵地

虽然课前自主学习的活动主体为学生,但课堂无论怎么翻转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无论学生怎么“自主”都必须有教师的“点拨”,课上应该是知识内化的主阵地。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将整个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展示和统一的讲授,解决学生课外视频学习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其次是协作式探究学习活动。探究一般有生生合作探究与师生合作探究两种形式,生生合作探究阶段,根据存在问题的类型分组,由各组组长负责主持,简要回顾课前自主预习内容,掌控本小组成员学习进度及学习情况,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阶段产生的疑问由本组讨论解决,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交老师,将课堂真正变成学堂。师生合作探究的内容为重难点问题和学生提交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个性化的指导。通过作业练习、小组项目、反思总结,使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次是学生经过课前课上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进行成果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察觉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为教师的问题模块提供更有益的素材。

反馈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基于对小组的合作、任务的完成、成果的展示、检测的结果等进行适时性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在于针对不足提出改进、优秀进行表扬,不断激励不断引导。课后在形成性考核中体现学习过程要求,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作出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四、实施翻转课堂中感触

在基于学校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的尝试过程中:(1)明显地感觉到翻转课堂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巨大活力,通过平台的师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可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学生观看视频的轨迹及完成作业的程度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显示出来,教师可对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进行督促,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3)在课程自主学习之后进行及时的测评反馈,学生自主检测所学知识,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课程资源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课程资源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化,不足以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眼球。翻转课堂的高效实施需要足够多的优秀微课,而目前制作的微课偏向主干知识的讲解、制作的画面一般单调、语调平淡、枯燥乏味,交互性不强。无法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热情学习,降低学生的自主性,即使学习中存在问题也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导致课堂上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达不到知识内化效果。

所以要在充分发挥基于学校数字化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多参加各种信息化培训。希望更多的教师尝试这种教学模式,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新型技术教育,2012,(9):18.

[2]林才英,赵杨.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个性化 教学设计 提高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19-01

课堂教学是整个生命活动中的一部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人的因素,就会缺乏生气和乐趣。让我们致力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设计,让有爱心的教师课堂具有亲和力,性格开朗的教师课堂活跃,强于理性思维的教师课堂严谨,学识渊博的教师课堂妙趣横生……

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践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一些体会:

1 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之后,才能使个性化教学设计成为可能。

1.1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基于他们原有经验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有这样一个题目:“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小猴子”,许多小朋友想到了可以分给2只、4只、 8只,令笔者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小朋友想到了:“把桃子平均切成两半再分,就可以分给16个猴。”笔者问他怎么会想到这样分时,他回答是在家和奶奶就是这样分苹果吃的。笔者由衷地表扬了他一番,继而反省:学生已有的个性化学习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关注了吗?

1.2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读懂孩子才能有的放矢

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渴望探究富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的统计时,让小朋友帮助超市的老总搞一个六一消费前景统计,看看应该进哪些货,进多少?小朋友们一下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家据理力争,体验到了统计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给了超市老总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种练习远比解决一些文字表述的、或是图形统计题更有实效。

1.3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适合于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如上活动课算24点时,有些同学擅长于往3×8上靠,有些同学擅长于往4×6上靠,还有些同学喜欢做加减等,笔者在训练别注意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优势,有了一个支点,再对弱项进行训练,这样方能使学生的计算方法变得灵活。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其所思所想,所悟所得,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的时候并不要急着优化,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适合于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2 孕育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1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看作是一个金字塔,那么越往塔尖就越能凸显一个人的个性,而金字塔基础层的深厚宽广则直接影响个性的发挥。教师应具有多元的智力结构,夯实专业的基础、保持开放的心态,促成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的美由内而外地焕发出来。

2.2吸纳经典、展现自我

我们倡导吸纳经典,要学会分析,在个别和具体中寻找共性的内核,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整合,把别人的东西融进自己的教学宝库中去,体现出来的,还应是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2.3立意求新、敢于创造

教学是一门充满了科学和创造性的艺术。每一节课,都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设计出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方案,使人不禁谓叹:“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做”。

3 灵活运用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3.1教材处理贴近生活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指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处理,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

3.1.1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笔者在上加减法应用题第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几道题目,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①第一小组有10人,第二小组有12人,这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有37个小朋友,现在有2张凳子空着,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

③讲台上有32本《练习与测试》,我们班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交?

以上这些事例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很乐意去思索,去动脑。这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启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3.1.2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

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一只小羊被绳子系在了一根木桩上,问小羊能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学生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趣,纷纷动手探究。

3.2教学方法因人而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有很多也各有其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整合、使其融汇一体、优化处理。

3.3教学语言独具魅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如果说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那么,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就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外在表现。个性化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人云亦云,凸显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锤炼的。

践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如沐春风的学习享受,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是我们教师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品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不断创新、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特色鲜明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唐继延主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M].1999.8.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讨论式教学;益处;过程;小组

一、讨论式教学的益处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讨论式教学在这种理念下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

势,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逐渐被教师熟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课堂教学仍然更多地维持着应试教育的框架,新旧课程的差异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考多方面的意见;讨论有助于学生探究他们的假设,肯定自己的假设;讨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在讨论中,学生不但有很多机会审视同伴间的假设,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之中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假设。讨论教学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等。

二、讨论式教学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的氛围中,并向学生展示民主讨论的过程。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利用已有的权力、威严来授课的误解,而且还会自然而然地让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并以学生为中心。当然,这些方法是不够的,好的讨论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保证大家提前并同等地获得相关资料,让每一位参与者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或话题充分了解,

在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确保上课之前,把这些资料都呈现给学生,复印并发放。但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教师可以提供几个确切的地方,比如:学校的图书馆或学校附近的书店,或教师自己提供书籍让学生查资料,有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在指定的网站提供相关的检索方法,告诉学生在哪可以找到。

讨论固然重要,但教师让学生了解进行讨论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更重要。在讨论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滔滔不绝地讲,氛围虽然很好,但是没有针对性的讨论,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延误了教学的时间,反而一无所获。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踊跃地发言,然后收集他们的答案构建一套讨论的准则?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引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再从一般性的概括到具体的行为上,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最后,列举一些令人激动或令人费神的争论片段让学生沉思自己的讨论应当是怎样的,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总结出自己的讨论方式。

三、讨论式教学的设计

巧借话题引入讨论,使学生进入讨论的氛围中也是可取的。讨论就是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或话题在小组内各抒己见,通过各自的思维交流加深对问题或课题的理解,并且加以掌握进而能在不同的情境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如:在高二化学第六章第六节“乙酸、羧酸”的教学中,可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观看《天下无贼》中葛优和刘德华剥鸡蛋(pk)的片段,镜头中出现:蛋壳被除去,蛋清、蛋黄被蛋壳内的一层薄膜包裹着,清晰可见。组织学生讨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设疑让学生讨论使鸡蛋“脱去外衣”的物质是什么,体现了该物质的什么性质。再进一步设计一个实验,如:将一枚生鸡蛋浸泡在36%的醋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据此现象讨论后进行总结。其次,让学生讨论。如:乙酸教学中的酯化反应,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烹调食物使用含醋酸3%~5%的食醋,在烧鱼、肉时加入些白酒,味道更鲜美,提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原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按各自的次序作答,最后那位同学作总结,教师对此做点评并补充未完善的内容即可。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回答,同时后一位发言者必须要仔细倾听前一位发言者所表述的内容,让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教师可以先安排各个小组的任务,让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讨论,如:第一组就问题先作答,第二组做记录,第三组继续进行讨论并回答,第四组综合前三组的内容对讨论中重要的部分作综合发言,再次强调重点,让成员们回顾整个讨论过程,并使每个人对所发言的内容有所了解。最后,也可以通过引入令人厌烦的知识来确保学生参与讨论。如:高二化学所学的有机物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烷烃中同分异构体的寻找方法很难理解,因为这涉及碳原子的空间结构模型的问题,在没有形成对空间模型的抽象思维之前,可以提前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设计问题让其讨论,最后教师摆出模型让学生加深印象,建立空间结构。同理,学习有机化合物醇、醛、酸、酯等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设计中一一列出它们的官能团,然后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做并观察实验现象做记录。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其结构和断键方式进行讨论,总结出它们的性质。教师把讨论未完善的知识点解释透彻,并作最后的总结。通过这样的讨论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掌握要比教师直接讲授好得多。

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核心课程改革下,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情景下,讨论式教学的发展前景无可估量,而本文对讨论式教学的浅谈只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有些观点并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白龙,呼延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0-02.

[2]高白龙,呼延华.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酸教学设计[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