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看历史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括我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文本资料(历史刊物等),还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的资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种类繁多。要想学好历史,除了进行大量的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我一般看历史书的方法是:先看目,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其次看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最后看正文,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史实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要精读重要的历史书。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简单浏览、了解就够了。精读的书要慢读、细读、反复读;对于需要泛读的书可以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快速地从书中汲取有用的信息。
在平时看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力做到“五到”:目录要看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全貌;单元前言要看到,把握具体学习模块的概况;正文要看到,要细读正文里大量的知识点和评价;活动思考题也要研究到,熟悉和研究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最后就是看到教科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大事年表是对正文的补充。
第二,课堂听课的方法。我听课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听的时候要思维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住了,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知识要点做笔记。我的历史听课笔记内容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自己日后进行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第三,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搜集历史资料前,应首先确定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其次,寻找获取资料的有效渠道。我比较常用的渠道: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多读书,多思悟;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三是在旅游过程中多看、多听、多问。要根据对学习的重要程度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便在学习中使用、查找、联系。
第四,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老师经常强调,历史学的要求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我们在运用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首先,应对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鉴定,要鉴定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等。其次,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要选用多且不同来源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最后,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第五,做历史练习的方法。我这里所讲的“练习”主要是做书面作业。通过练习,可加深对已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练习可及时发现自己在历史学习上的不足。发现不足要及时弥补,弥补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我做习题的一般步骤为:第一步,审题,即“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二步,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三步,正确表述事物和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第六,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比如:边学习边记忆,先理解后记忆,有效重复。此外,还可以把学到的新的、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比较熟悉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或者将其纳入到已有的历史知识网络中去。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针对以上几点原因,我觉得下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不妨一试。
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学习指导
1.提前预习,了解梗概,做到心中有数。
2.借助课外书,对课本有进一步的把握。
3.认真读书,进行反复思考。
4.抓住规律性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5.虚心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总结,进行反思。
6.最重要的是上课要认真听讲,上好课是学习好的前提和基础。
偶尔遇到不会的题也无关紧要,只要自己努力去思考了,就已经达到目的了。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假如每一个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他们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才会更自信。
我对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堂上的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不能草率地提问,要有阶梯性。基础好的,提出的问题难一点;基础差的,提出的问题简单一点。老师的思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二、指导学生正确回答不同的问题
(一)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大题?
1.仔细审题,读懂题意。
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2.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与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3.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
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考生必须紧扣试题要求,论述的观点遵循由此及彼的原则,联系教材,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力求做到答案新颖准确。
4.注意思路清楚,力求完美。
如果思路不清,就会导致要点不全、逻辑不顺、答案不明。同学们在答题时要准确把握要点,完美地组织答案,做到这些,就减少了不必要的丢分。
(二)需要买历史课外书吗?买什么样的课外书?
如果感觉做完“同步”不过瘾,当然可以买。现阶段主要任务是熟悉课本,在此基础上适当总结。所以,学生应该买既有知识讲解又有练习题的参考书会比较合适,根据自己的水平确定。
(三)为什么要写历史复习日记?
有人说,历史是文科中的“理科”。这句话表明历史学习中离不开理科思维方法,因此学生要学会归纳和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冲破自己学习的障碍,做到活学活用。在总结归纳中还要做“两个结合”――政史结合、中外结合。通过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断梳理知识,学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升华的过程,是历史学习中的“质变”。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对历史的关注程度和方法都不尽相同,学生通过记特色日记,让老师时刻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适当加以指导,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把历史背下来,为什么不能得高分?
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准确的表达,三者缺一不可。学生不仅要具备此三者,而且要注重三者的综合。这有待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不断锻炼,持之以恒地坚持才会硕果累累,答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指导学生正确复习历史知识
(一)抓住目录,把握总体。
不少学生“翻开课本觉得什么都懂,合上课本一片空白”。要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目录复习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目录是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教材的浓缩和提炼,同时也是课本知识最简要的提纲和线索。利用目录复习历史的方法是:翻开目录,首先,划分出历史阶段,并回忆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阶段特征、标志性大事等;其次,仔细回忆每课的内容,对于每课所叙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启示等,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作全面回忆;最后,观看目录的顺序,找出课与课、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内在关系。遇到不能正确再现的内容时,及时打开课本,巩固知识。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查漏补缺,强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正确区分历史概念,并从宏观上把握住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形成历史框架。
(二)浓缩内容,巧记要点。
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在串记时以少带多,减轻记忆负担,避免死记硬背。如记忆《》的内容可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这几个数字概括。
一、学生学的层面: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以利对症下药
1、用自己的爱心让学生树立信心
艺体生在专业考试后容易出现两种不良的心态:一是不自信。那些拿到专业合格证的学生在面临复习时间短、复习任务重而且历史知识本来就繁多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心思复习。二是易松懈和“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躁情绪。此时的教师要像朋友般与他们相处,和他们进行思想沟通。提醒学生要相信自己,多想想自己的优势,要用长处激励自己。教会学生分析他们的得失,解他们心头之忧,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冲刺复习中去。
2、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艺体生由于长期轻视文化课学习导致普遍存在基础差、不会学的情况,学习只靠死记硬背;解题缺乏思路,错误率高;今天学,明天忘。所以对老师来说,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很关键。在历史教学中多指导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比如积累法、联想法、口诀法、数字法、谐音法等;总结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理解、分析掌握的“模式和套路”;平时多采用高考的典型试题(非、主客观题)进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和答题的方法。
3、立足课本,以本为本
教师在复习历史知识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甚至就是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多花时间,把基础知识掌握好。由于每年高考卷(题)的难度值介于0.7-0.58之间,艺体生高考的文化分要求也大概是纯文化考生的70%左右,考前文化复习如果按文化生的学习方法求深、求难、求全、巨细繁杂,不仅没有必要、也不符合艺体生的实际,以至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二、教师教的层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握大纲、研究知识
1、教学要降低难度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在复习时,教师要紧扣基础知识,让学生领会到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重要的结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把课讲得太深奥,要浅一点、慢一点,理论少些,语言通俗些,要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比喻、生动的画面吸引艺体生的注意力。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教师复习时要从基础着手,不搞三轮复习。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线,争取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结合教材主干知识和历年高考考试中的常考点把教材内容作一个梳理,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整体认识体系。二轮复习为小专题的复习,专题复习的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和常考点来设计,注意归类、总结、揭示规律,知识性的专题的分析和方法性专题综合要相互补充,教学生学会善于归类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出相对稳定的解题的规律和规范的答题格式。我们可采用学案导学法。学案的编制本着既便于教师的教,又便于学生的学的原则。内容包括:高考常考点、历史基础知识梳理、高考回放、与本节联系的社会热点、跟踪练习等,这样一来就省去了学生翻阅大量资料的时间,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3、切实做到“督促落实”
艺体生一般是“课堂了然、课后茫然”,老师要在每一节复习后,指定记忆或理解消化的内容,下一次利用上课的前十分钟抽背、默写或复述上节课复习指定的内容。老师或以单元或以专题为线,带领大家一起回顾相关概念、知识、结论、认识,理清知识联系,全面、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
4、复习始终贯穿训练,强化课堂反馈
第一,选好练习题,重点训练基础知识。基础是一切考题的根本,所以选择题训练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在题目的取舍上,确保低档、力求中档、舍弃高档,不搞“大而全”。
一、新授课
概念图首先是一种学习新知的工具。它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将内容图式化,学习思维过程可视化,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它由上到下是一种演绎思考方式,能有效呈现辐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保持时间长,知识面宽,更能解决问题,肯动脑筋。因此,概念图在新授课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围绕一个基本的历史概念展开,这就为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概念图创造了一个先天的优良条件。在一个新的专题开始前,老师先让学生明确这个专题,即明确这个基本概念。历史内容的展开具有线性特征,在专题内容的展开过程中,老师逐渐以概念图的形式介绍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各课内容的同时掌握各课内容(即支概念)与专题所要介绍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基本概念的内涵逐渐丰满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关于该基本概念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课
概念图从下到上是一种归纳思考方式,能有效呈现收敛思维,将零散知识组织及联系,能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提升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特别适合在复习课中大量运用。复习课知识面广量大,概念繁多,概念图因此成为整理知识、巩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首选工具。此外,复习课中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需要学生记忆,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希鲁纳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除非把一件事物放在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经过加工、浓缩、设计处理,更为简明化、条理化、结构化的知识点才更加易于记忆。而概念图正好具备了这种知识的简洁性、明朗性,无疑会有助于学生科学、准确地记忆历史知识。
笔者在2013年的高二第二学期高三一轮复习中,尝试并坚持使用概念图整合复习内容,强化知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求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自我整合,自主构建概念图,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课堂课外一起用力,双管齐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课
新的评价模式要求全面测试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情感认识等方面的现有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舍弃单纯依靠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测试评价的老办法。同样,概念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因为传统的评价方法只能考查学习者的零散知识,而概念图却可检测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基本概念和几个支概念,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也可以提供一个残缺留有空白的概念图让学生来补充完整并说出核心概念和支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与支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的测试模式更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探究课、研究性学习课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有效阅读策略概念的界定及内容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1.从宏观角度出发,归纳"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可以按文体分类,划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
3.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探索
有效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