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种植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1)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2)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力要求: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在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样质量的黄瓜,夏天的价格比冬天要便宜;春节左右的价格比平时的价格要贵;不同销售摊点的价格也不相同。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管价格怎样变化,离不开商品的价值,从长远的、整体的观点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时间效率观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以及为将来适应社会服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1)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2、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3)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4)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教法建议:
1、价值规律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步步引导让学生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调查,说明价格并不完全与价格相一致,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教师结合上面的调查,接着让学生调查不同时期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情况,让学生分析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时,要想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就是选择案例,这个案例的选择是关键,这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准备案例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趣味性的案例,因为如果案例不具有趣味性,就不会吸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案例不典型就不会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找到的案例应该与课本的知识点相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在案例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精练,不能选择过于长篇幅的案例,因为案例的篇幅过长,学生们学习起来会产生厌烦或者懈怠情绪,进而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师还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案例,因为太深奥的案例对于中职生来讲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毕竟中职生的水平有限。所以只有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案例才会培养学生们的信心,进而学生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表达出来。最后,案例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对案例剖析之后,能够解决在营销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使用现代科技技术直观的给学生们展示案例,使得案例能够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的目光。
二、设计任务
案例教学中任务设计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按照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之后,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市场营销的专业特点,进行科学的任务设计,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该注意下面几点:首先,教学案例中设计的任务应该具有针对性,使得案例中所包含的内容与营销理论能相符合,既能够与本章节课程的内容相对应,还能够具有明确的重点内容,使得学生在通过这个任务的讨论之后,学习到更多的市场营销经验。其次,教师设计的任务应该具体,学生能够实际进行操作。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讨论之后有所收获,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可以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学生们将每一个小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再将这些小任务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大任务,这样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团结意识。再次,任务设计时应该由简到繁,在学生们适应之后逐渐增加任务难度,这也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设计比较困难的任务,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使得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最后,任务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因为任务太简单和太困难都会使得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应该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三、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是对案例的讨论,在实际的操作时,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小组讨论和全部讨论,学生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如下几点: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该将小组成员合理搭配,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特点之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专业水平和经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避免学生自己分组出现的搭便车的现象,也避免小组内知识结构不同影响小组讨论结果的现象发生。其次,教师在带着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应该根据任务的难度不同设计不同的时间,让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讨论,避免学生出现混时间不讨论的现象,使得讨论具有有效性,增加学生们的知识。最后,在实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在讲台上,应该走到学生之间,认真的听学生们的讨论,在学生们跑题的时候能及时引导学生们返回正题,使得学生们在讨论时间内能够围绕任务充分的开展讨论,教师还应该掌握好学生们的讨论节奏,使得课堂讨论激烈但是不乱,将讨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针对一些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展开全班讨论,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在班级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在学生实际参与中将问题进行解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总结评价
首先,要突出本节课所要训练的目标,强调案例中所体现出来的营销原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其次,要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观点,又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再次,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问题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最后,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以及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将成绩加入期末考评。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案例教学的优势很多,与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相契合,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普及。
作者:黄平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桃渚中学高中部
参考文献:
[1]任国华.《市场营销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一、暗示教育法的涵义
“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就是要把个人成材的思想发展规律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交流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充分发挥政治课堂教学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的原则
第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理智和情感统一的原则。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高度统一,注重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尽量采用艺术手段,营造情感世界。第二,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原则。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认为暗示教学法的课堂本质必须建立和谐教学课堂,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课堂关系。这要求政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更能够包容各种思维方式,尊重思维多元化,同时课堂上运用多种手段,营造师生互相接触,情感交流和情感对话的课堂机制。第三,愉悦,欢快而又轻松的原则。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把“苦读”奉为劝学的佳话和典范,而暗示教育法却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教室的氛围始终是充满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这种轻松清除了心理上、生理上的疲劳,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信心的迅速建立,紧张的情绪迅速消失。以上三个原则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是暗示教学法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的形式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1.言语暗示。言语暗示就是不直接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而是通过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表达出来。2.人物暗示。人物暗示就是教师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或权威人士的榜样作用来间接地影响教育孩子。3.艺术暗示法。艺术是运用直觉,情感的。所以这种方法是迅速的,直接渗入大脑。4.教育暗示法。主要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热点的联系,其主要是扫除书本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创造一个知识的背景,要教材的梗概和社会热点结合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
暗示教育法形式还很多,其它还有:表情暗示;动作暗示;心理暗示等等。
四、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应做到:
1.针对的初中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还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
2.通过行为训练,让自我暗示。在初中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优秀的政治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治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和引导学生。
当然,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五、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的局限性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另外,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
总之,暗示教育法,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期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恰当的运用暗示教育法,使我们的教书与育人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卓文红.《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法》.
[2]佚名.《情景暗示教育法》.
[3]《心理暗示教育法浅议》.圣才教育网.
[4]刘曼毅.《什么是“暗示教育法”?》.央视国际.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中职德育课教学 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倡导,是当时采取的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进行全班讨论。”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特点,中职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的涵义可界定为:教师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具体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双向及多向互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类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从案例(感性认识)入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3)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在分析事物时,先从特殊的、具体的现象开始,然后上升到普遍的、抽象的理论,再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案例分析法正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已取消了入学门槛,而中职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不愿学”、“不想学”等厌学现象。但他们动手能力较强,热衷于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适用于中职德育的教育教学要求。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判断,并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
“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四、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德育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继续摸索探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永龙.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法兴趣习惯
学法,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的经验和方法的总和。它是保证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关学习活动的经验系统。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当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怎样去记忆、怎样对自己的思维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提高自己的自教和自学的能力。本着此目的,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抓学生语文学习的常规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着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背的习惯培养,进而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论文。
一、建立常规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给每位学生印发了一份《语文学习常规》。
学生的年段语文学习常规要求如下:
(1)备置《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小词典》等工具书。课内课外,遇到疑难字、词,要自觉勤查勤翻,做到积极掌握、熟练使用。
(2)制定读书计划。
(3)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学会勾、点、圈、划、批的读书方法。
(4)主动、专注、细心地听话。在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报告、听广播及平时交谈等听说环境中,训练快速而准确地捕捉住对方说话要点的能力。
(5)积极、主动、大胆的练习说话。上课发言,音量放开,不仅敢说,更要能说、善说,努力把要说的内容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地说出来。
(6)作业书写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端正。作文书写行款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7)建立语文学习资料库。
二、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某一门学科感到兴趣,甚至入迷,就会抱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愉快地学习,他的潜在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就会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语文原本是集古今中外名篇美文于一体,融天文、地理、历史于一身,将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交织在一起的一门课,我们必须运用形式多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众多手段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既全神贯注,又轻松愉快的上好语文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了文言文后,学生对其中的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等四人的口才非常佩服,于是我就抓住机会向学生说明口才在当代社会人际交流之间的重要性,并向他们推荐杂志《演讲与口才》,同时我对学生要求,在班级中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辩论赛。学生根据各自的观点,自动分成了正反两方,找资料,想对策,在辩论赛中正反两方的同学表现都非常出色,不时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班中又模拟召开记者招待会,让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采访,并请校报的小记者们也参与这一活动,讲述他们平时采访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兴趣很浓,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都带来益处。因此,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1.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上课要做到“笔到”,听课过程中要学会记笔记,将老师上课讲的有关内容有选择的记下来,并及时将听课笔记加以整理,认真进行复习,过一段时间就要将听课笔记好好翻一翻,以便巩固记忆,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学生自建资料库的习惯
我要求每位学生学习自建“语文资料库”,并对学生“语文资料库”的目录作如下编排:
(1)容易读错的字(多音字、形近字、习惯性误读字)。
(2)容易写错的字(形近字、习惯性误写字)。
(3)容易用错的词语、成语(同音或近音异义词语、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4)容易用错的标点。
(5)文学常识:①古代;②近代;③现代;④外国。
(6)文化常识:①称谓;②历法;③职官;④地理;⑤科举;⑥其他。
(7)中国名言、警句。
(8)语法知识:①短语;②单句;③复句;④句群;⑤病句。
(9)修辞知识(常见的12种修辞格)。
(10)常见的文言实词。
(11)常见的文言虚词。
(12)写作知识:①精彩记叙文文段摘录;②精辟论点集锦;③论据大观;④应用文。
准备好本子,编好目录,一个语文资料库就建立起来了,我会要求学生源源不断地往“仓库”里装“货”,平时学生自己见到的知识,就按资料库的分类进行整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进行检查。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向学生讲清写好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自己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讲解书写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自备一本钢笔字帖,每天让学生抽出时间练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对学生进行书法过关考核。并组织展览作业,开展书法比赛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练字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