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编写了新版的初中历史教材,方便了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要将重点放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科学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一、关于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概述
(一)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内容,就是以人教版教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不断学习掌握和积累过程。使学生积少成多,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转变;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热爱历史课堂教学,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开放式、参与式、启发式、合作式、小组讨论式等新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进程。课程改革视阈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疲劳备战等方法割舍掉,改为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路,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课程改革视阈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将这一点牢牢的掌握,围绕这一点开展工作,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互动
新时期课程改革以来,运用人教版教学大纲,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主动的进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中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极大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推进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历史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人教版教学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加强提问的方式和水平,将问题设计的恰如其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课前和欲望,难度不要太大,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作答,具有发展研究的意义。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起到了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拥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凸显问题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以人教版教学大纲为中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这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一致,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多思。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思路,将问题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核心思想是以问题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增强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人教版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有趣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问题与困惑
(1)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了。由于河南省中招考试中,历史是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导致学生在初中时对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而高考又是闭卷考试,学生连常用的历史语言都不会用,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历史知识了。
(2)高中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根本讲不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内容多而是内容好似压缩饼干,再加上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的“肤浅”,致使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就必须给学生讲解唐中期如何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国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必然会浪费不少时间,但如果老师不介绍,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学生根本不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也就无法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3)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未完全更新。教师受原有的教学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上还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 旧的教学模式。或者认为只要把知识讲到位了,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乐学优学。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无法真正调动起来,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木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会好到哪里去。
可见,搞好历史新课程改革任务艰巨,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变化与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在吃透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加工成“满汗全席”。
二、总结与反思
(1)钻研考纲、吃透教材、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不关注知识的应用;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关注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建构知识的过程;只关注智力的发展,而忽视情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师没有创意,没有热情,波澜无惊,让学生没有兴趣,学起来味同嚼蜡。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考纲的前提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注重学习过程。采取观察、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满自信地参与课堂活动,从不知到有知,逐渐构建新知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差异,创导学生敢于表达个人的观点、意见或情感,敢于自主提问,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教师充当积极的倾听者,允许学生出错,并给予适时的帮助。
(2) 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从初中通史式的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强,时间跨度大,增加了教学难度。从新课标来看,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初中教材删减了大量的基础知识;高中教材却采用专题式教学,专业性较强。高中教学的专题应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因此有必要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些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来补充学生的通史知识。
(3)给学生布置一些小型的研究性习题,以补充课本知识。例如:在介绍科举制度的时候,可布置学生课后查找科举制走过的历程。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这个学习的过程既可培养学生查找、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一、历史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思想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有重要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转变教育观念也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关键看怎样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过去较多注重讲述法,这对于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认知功不可抹。然而有悖于今天倡导的“一切为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所以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讲台,变“讲台上的圣人”为学生的启导者、合作伙伴、知心朋友。历史教育也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走近历史,感知历史,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进而运用历史的视野来审视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教育的目的,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历史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也是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尽可能采纳合理的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二、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创设教学情境
1、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境。如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明》,讲述奴隶的悲惨生活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这样叙述:“我是被主人用一匹马加一束丝买回来的一个可怜的奴隶,我一直过着最黑暗、最悲惨的生活。每天干着忙不完的活,却从来都没有吃饱过一顿饭,还经常受到主人的鞭笞,我的身上刻着耻辱的印记。白天,已劳累了一天,晚上,为了防止我逃跑,主人还要用枷锁锁住我的双手。每到祭祀祖先的时候,主人还会杀掉我和我的同伴做殉葬品,他们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放过我们,我知道我会被杀死去为他陪葬……”。用低沉、缓慢而苍凉的语言再现奴隶的悲惨命运,同学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和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2、通过图片、实物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其直接兴趣。如讲《帝国主义的狂潮》时,首先挂出《时局图》,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指出以后,帝国主义就象这些毒蛇猛兽扑向祖国大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可爱的祖国即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时,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小拳头捏得“咯咯”直响,似乎要将这些殖民强盗砸个粉碎。
3、 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我们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多年来一贯沿用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手段开辟了新的途径。首先,多媒体教学软件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绘声绘色地展现历史画面,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文字中活了起来,生动而迅速地摆到了学生面前,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为直观。这种直观会使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其次,多媒体软件具有以下特点,使教学获得了极高的效率。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让一幅秦始皇画像徐徐移入屏幕中的“战国七雄形势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再如揭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的进程”,采用计算机技术,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陆续加上《》、《》、《》、《》的内容,可以看到割地面积越来越广,赔款的数额越来越大,被迫开放的口岸越来越多、直至深入内陆。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其特有的直观动态性,能再现历史,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动态的历史情景,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真实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中体验历史、感知史实,对史实的本质理解更透彻。
【关键词】有效课堂 导学案 目标明确 教学相长 情景设置 有的放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的课程理念和新课程要求的推动下,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促使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教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转变为组织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也逐渐过渡到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流,新的课堂形式已慢慢形成。可以说,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提倡自主学习,泛化为自流无序;提倡合作探究,泛化为有型无质的固定模式程序;提倡鼓励学生,……这些泛化,使我们的一些课堂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基于此,如何实现有效或高效课堂,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及课后的反思中,得到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效课堂的含义
要实现有效课堂,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有效课堂。我认为,有效课堂侧重在“效”字上,而这个“效”主要包括“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效果”又涵盖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结果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也就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而“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历史学科这种在初中各学科中被称之为小学科的科目,往往具有课时时间少,课程任务重,复习时间特别短的特点,讲究课堂效率,更是我们历史教师所要努力的方向。总之,我认为,一堂课中,教师教得有法、学生学得快乐、当堂测试师生满意,那就是有效的课堂。
二、如何实现有效课堂
了解了有效课堂的概念后,我们要实现有效课堂,主要就从“效果”和“效率”上实现突破。
1.准确理解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做到教得有法,就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所以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与低都直接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和对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如教学内容包涵了哪些思想、方法、观念等,然后结合教材,分析把握它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规律,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客观分析学情,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实现有效课堂中的“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所教的四个班级中,通过对学生入学成绩的对比,再利用两周时间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学生来源于城镇还是乡村、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介绍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有两个班级的学生素质比另两个班的素质稍低,接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稍弱,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学情的一部分,根据这样不同的学情,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分成两个层次的目标。例如,在对《秦的统一》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对学生素质较高的两个班我的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和修筑长城、开发南疆的有关史实,列举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过程与方法: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讨论,尝试与同学交流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为题,探讨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而对另两个班学生,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将过程与方法设计为:通过展示历史上人们对秦始皇的各种评价,来引导学生形成对秦始皇历史作用的正确看法,学习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因为这两个班学生原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积累的课外知识较少,见识面较窄,这就限制了他们对秦始皇治国措施的看法,如果让他们直接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自我讨论,学生是提不出什么看法的,其结果就是造成冷场。如果能够先给学生几个观点,然后引导他们根据这些观点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被动中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同时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事实证明,这节课学生在针对不同历史上对秦始皇不同的观点的讨论是比较积极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要真正的备一节好课,我们做老师真的不能“偷懒”。
2.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教学目标
实现有效课堂,落实教学目标是关键。新课程下,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由原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旧模式逐渐转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答案――验证答案――评价体验的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⑴师生目标明确,胸有成竹才能事半功倍
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让学生明确,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过去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只成竹于教师的心中,而学生并不知道每节课自己应该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只是混混沌沌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前行,最后才被动的知道了这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在学习目标这条无形线索的引导下,沿着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整个课堂取得“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也便利于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复习环节中,明确复习目标,提高复习效果。所以,每节课的第一环节我认为应该首先展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简单解释或强调学习目标中的一些内容,使学生真正认知自己的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真正看懂学习目标,还要教学生去解读学习目标,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①凡在学习目标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也就是要背诵的内容;②凡在学习目标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凡在学习目标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来解决新问题、现实问题也就是以古鉴今。这三个层次能力的要求,也就是教师考试命题时的主要依据。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更明确了。
⑵以学案促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流,于是催生了“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表现。也真正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犹如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学习历史的个性被扼杀了。使用导学案,教师由主宰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效率。而通过自学而掌握的知识,也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导学案中,第一部分的设置就是提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就可以真正的实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否则只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形式展示一下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来说也是形同虚设,这节课了解了,下一节课又忘记了,更不用说用学习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复习了。本学期开学初,我就在本人所教的两个成绩相当的班级中的一个班级进行学案教学实验,经过一个月的实验,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班级,在第一次月考时与原来另一个成绩相当的非实验班相比,优秀生的人数就多了4个;到了段考时,在整个年级各班成绩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实验班成绩却有所提高,且与原来成绩相当的非实验班级的优秀人数的差距扩大到了十个。这让我更坚定了使用学案进行教学探索的决心,学生也反应有了导学案学起来轻松多了。所以我计划下学期在自己所教的四个班级同时展开学案教学,而且在本学科组中推广。当然,要以学案促教学,真正实现有效课堂,关键还在于课前对学案的精心编制,课堂上科学组织、灵活运用,否则,导学案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师生教与学的束缚。
⑶注重情景设置,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快乐,就必须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生动的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了。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我们广大历史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找到了不少好的方法。今天,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我认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可以让抽象的历史具体化,枯燥的讲述生动化,单一的课堂多元化。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牢牢吸引。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用别具一格的导入,或是恰当、适时的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或是准确而充满激情的讲述,也可以用干练、悬念式的结尾等历史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更易于和乐于接受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上课前,在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较感兴趣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多数学生熟悉也爱哼唱的歌曲《曹操》,歌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东汉末年和尔虞我诈的三国时期,这一来就把学生的兴趣点提到高峰,这时我趁势提出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导入新课……这一节课,学生们带着激扬的学习兴趣直到下课。所以这节课学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⑷边讲边练,有的放矢
传统的教学环节,往往都是在教师把全部的基础知识讲授完毕后,再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不可否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实也是有成效的,但如果能够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话,效果会更好。既每讲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设计与此知识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种有的放矢的训练,目的明确,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也更容易体验成功的快乐,记忆也将更深刻。那么,在相同的时间段里,这种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应该比传统的方法所获得的效益更高。当然,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题目不宜过多,如果是考查记忆能力为主的基础知识,一般一个知识点以3道选择题为合适,最好是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或易错易混类型的题目,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就强调这些易错易混的地方,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如果是课标要求理解和运用的知识点,可以设计一道材料题来进行针对性练习。我在上述学案教学实验中,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边讲边练这一环节,学生也普遍反映这一环节容易让他们记住一些易混的知识点,通过练习也容易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三、实现有效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现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充分预设,把握环节,确保教学任务当堂完成。在实施有效课堂过程中,随着课堂模式的转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跃了,但如果不注意控制好课堂节奏,教学任务往往不能及时完成、“双基”落实不到位,或者是展示的内容只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达标检测、归纳反思环节得不到体现,课堂显得支离破碎。以前一节课完成的任务有时候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致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了教师进行课改的积极性。影响课堂环节控制的主要因素是对课堂的预设不足,一个是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预设不足,第二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预设不足,第三是教师应变能力不足导致对于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不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处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当堂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第二,在利用导学案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导学案中“双基”的内容并由各组长做好检查和记录,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和组织学生思考和解决导学案中所设置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教学任务当堂完成。导学案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如:体现“双基”的基础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能力题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拔高题等三个层面,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航仪”。
第三,在进行情境化教学的过程中,情境设置、体验设置要适而可止,要有的放矢,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不能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让我们的历史课成为历史图片展示课,或者是游戏课、戏剧课。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把历史课上成了图片展示课。例如在一次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某位老师在我所执教的一个班级中进行展示课,在这一节课里,他设置了三个游戏环节,学生们可以说是过足游戏瘾了,但当堂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下课铃就响了。课后我重新复习这一课内容时,发现学生无法完整归纳出所学的知识点,对应知应会的知识点说不出个所以然,可见,这位老师的展示课应该说是失败的。这样的课,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初中地理新课程不再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理念,而是强调实现初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新课程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由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以及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这一点与以往的教学理念都大有不同,对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如何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教师,是摆在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次大考验。
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生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展开教学工作。面对新课程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被动的等待和应付,而应该主动出击,主动的调整与新课程教学不相适应的理念和行为,主动适应新课程发展对于教师的各项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呢?下面结合我自身的理解对以上的这一课题做一番探讨。
1 教师观念要更新,角色要转变。
1.1 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初中生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摒弃过去单纯强调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不良倾向。真正的把培养学生的素质落实到实处。并且要创造条件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倡导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成长。
1.2 注重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主体性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真正的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1.3 教师是初中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强调初中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师的角色也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不再是主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的过程,进而真正的形成能力。
2 加强继续教育,促进知识结构的更新。
初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课程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地理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进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精力只专注到课本的内容上,还要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只有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掌握科技的发展,了解地理研究的动态,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 尊重初中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预示教学不再是过去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尊重初中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创新,以适应新课程对于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不同的课程我们提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初中地理学科特点,我们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并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并通过讨论确定合理的探究方案,由学生分组针对探究主题开展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学习,经过讨论得出探究结果。再把结果拿到班上进行小组间讨论。得出令人信服的探究结果。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他们是整个课堂的真正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学习的结论获得的全过程。学生之间采用分组的学习形式,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探究过程,通过讨论得出探究结果,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探究结果,更是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和讨论。真正把初中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