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工程的特点

化学工程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工程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工程的特点

化学工程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特点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重要分支学科“工程项目管理”,1982年引进到我国,1988年在全国进行应用试点,1993年正式推广,至今已经10多年了。在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国工程界的努力实践下,形成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四大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相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新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工程建设的目的相一致,是以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为归宿的管理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方式。这一改革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的生产力。

2、工程项目管理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围绕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展开的,即形成合格的项目法人(买方),承包单位(卖方)和监理单位(中介方)。这三者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这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四大主要内容: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四项制度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

3、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三个一”,即一门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一大批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成功案例。这“三个一”是我国继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坚实基础。

4、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活跃。在大学里已经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说明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项目管理人才。在继续教育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的教材有:全国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全国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全国工商管理建筑业培训《工程项目管理》教材等等。已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学习的达一百多万人(含学习工程建设监理知识者)。全国从事项目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有“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统筹管理分会”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学术研究的专家、教授是一支很大的队伍。每年发表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学术论文、科研成果都很多。另外,我国与香港、台湾和国外工程界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很频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要业务内容的“注册建造师”制度,正在酝酿建立。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为了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迎接21世纪我国工程建设新的高潮,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使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必须科学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应有以下六个方面:

1、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规范化的目的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规范化以后,可以形成合力,实施料学管理,强化管理绩效。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已经受建设部委托,立项制定《施工项目管理规程》。从2000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也是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建设工程施工会同(示范文本)》等,都是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的文件。我们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按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办事。

2、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创新观念就是敢于创造、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我国对“施工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是超过外国人的;我国制定的《胆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是外国没有的;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3、坚持使用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目标管理方法”,即“MBO”方法。它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工程项目管理以实现目标为宗旨而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目标管理方法要求进行“目标控制”,即控制投资(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控制投资(成本)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核算方法。各建设行为主体都应有自己的投资控制目标,建设项目总投资控制总目标由项目法人以已被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为最高限额进行控制。控制进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工程网络计划”方法。控制质量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它的本质是“三全”、“一多帐”,即“全员、全企业和全过程的管理”、“管理方法多样化”。ISO质量体系标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不是控制方法。投资(成本)、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都有最佳结合点,不可能三者都优,更不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4。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强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计算,有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使用TQC方法、网络计划方法和核算方法,要运用计算机就要进行两项建设:一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以软件建设为重);二是人的文化素质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软件,作到资源共享、操作简便、速度快、可优化、效果好。现在两项建设的差距都很大,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真正用好网络计划,必须实现网络计划应用的全过程计算机化,且有待于企业整体管理素质的知识化。工程项目管理是高科技应用的广泛领域。

化学工程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一、引言

“地方重点工科院校”是指具有显著行业背景、学科分布相对集中、长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办学经验,形成了办学特色,在其主体学科领域具有优势,得到了社会认可,成为地方经济和相关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它既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参照,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1]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支撑点,而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因此研究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工科院校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多集中于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和工科院校的文科建设,以及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个案研究理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等四个方面;第二,在地方重点工科院校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体现在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战略定位[2]和师资队伍[3]等两个方面,较为缺乏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和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研究。另外,在以往研究成果中,大多为定性研究或者个案研究,缺乏比较研究。

有鉴于此,为了全面地审视我国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问题,本文从中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和西北等七大行政区域中,选取广东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10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为典型分析对象,探索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作出相应学科建设策略的初步思考与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为了系统了解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对广东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10所样本高校的重点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表1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

学校重点学科级别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广东工业大学省级攀峰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优势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特色重点学科应用数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企业管理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学科机械仪表,材料,信息,化工长春工业大学省级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培育重点学科数学山东科技大学国家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采矿工程省级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安全技术及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机械电子工程,岩土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材料加工工程,应用数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工程力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浙江理工大学省级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基地区域经济学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企业管理,设计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学,岩土工程内蒙古工业大学省级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工程,固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材料学,工业催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企业管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结构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湖北工业大学省级湖北省优势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湖北省特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设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培养学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河北理工大学省级河北省重点学科钢铁冶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外科学(骨外),材料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材料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产业经济学,内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都理工大学国家级省级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省部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应用数学(续表1)学校重点学科级别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级省级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生物技术与医药制造,公共安全与节能“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工业催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岩土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发酵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西安理工大学国家级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利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岩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数据来源:根据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院校截止于2014年6月1日官方网站上有关重点学科内容整理。

1.从重点学科的所属性质来看

如表2所示,我国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情况大多数以工科为主,理科为辅,还有经、管、文、法等学科,除了浙江理工大学(56.25%)、山东科技大学(53.85%)、河北理工大学(41.67%)和成都理工大学(42.11%)的工科占比较低外,其余6所院校的工科占比均在73%以上;另外,南京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的重点学科只由理工科组成,但其理工科的占比不一,南京工业大学的工科占比达到92.86%,长春工业大学只有75.00%,而成都理工大学仅有42.11%。

表2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性质分布及比例

学校重点学科学科性质数量占比广东工业大学工科1473.68%理科315.79%其他210.53%长春工业大学工科675.00%理科225.00%其他00.00%山东科技大学工科753.85%理科430.77%其他215.38%浙江理工大学工科956.25%理科425.00%其他318.75%(续表2)

学校重点学科学科性质数量占比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科1076.92%理科215.38%其他17.69%湖北工业大学工科777.78%理科00.00%其他222.22%河北理工大学工科541.67%理科00.00%其他758.33%成都理工大学工科842.11%理科1157.89%其他00.00%南京工业大学工科1392.86%理科17.14%其他00.00%西安理工大学工科1777.27%理科313.64%其他29.09%

2.从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学科来看

结合10所样本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定位来看,山东科技大学“以矿业类专业见长”,浙江理工大学“进一步提高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等特色优势学科水平和竞争力”,河北理工大学“以矿、冶、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特色”,而成都理工大学以“地学为优势”,因此对上述4所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进行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表示的结果显示,除了成都理工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占比达到57.89%外,其余3所院校的比例均在25%之下。这说明我国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并没有完全匹配学校的发展战略定位,陷入了建设重点不集中、比较分散化的趋向。

表3浙江理工大学等4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分布及比例

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数量该校重点

学科总数占比山东科技大学矿业31323.08%浙江理工大学纺织、服装、

机械31618.75%河北理工大学矿、冶、化工、

无机非金属材料31225.00%成都理工大学地学111957.89%

3.从重点学科的重复数量来看

从表1可以发现,样本中的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不少重点学科是有重复的,我们按照重点学科出现次数对10所样本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把材料学作为重点学科的高校有6所之多,另外分别有5所高校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岩土工程作为重点学科,而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企业管理学科也各自有4所院校。这表明我国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重复性和相似性。同时这也意味着,作为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与专业可能与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之间存在较好的区分度,但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之间的同质化问题仍较为严重,这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表4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出现次数大于3次的重点学科分布及比例

学科名称出现次数占比材料学660%材料科学与工程550%岩土工程550%化学工程与技术440%材料加工工程440%管理科学与工程440%应用数学440%企业管理440%4.从重点学科的归属级别来看

在10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中,共有145门重点学科,但从重点学科的级别上看,仅有三所院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具体而言,仅有成都理工大学拥有3门国家重点学科和1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南京工业大学有1门国家重点学科;西安理工大学也有1门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余7所样本高校均只有省级的重点学科。这表明,对我国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而言,无论是重点学科的数量,还是重点学科的专业建设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点学科的建设倾向于全面发展,没有集中在工科上

从本文选取的10所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上看,只有长春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的重点学科由单纯理工科组成,除了成都理工大学等院校的理科占比较高外,其他7所院校则多数以工科为主、理科为辅,还夹杂其他学科。虽说地方性高校应该结合实际、以自身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为基础,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为主要任务,但是鉴于资源的有限性,若初始目标过于广阔,则必将导致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不能形成特色优势。换句话说,对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而言,对理工科以外其他重点学科的投入无疑会分散其资源和特色的形成,因为无论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还是学术梯队建设、教学条件等都需要足够的资源投入。但地方性高校与重点大学之间存在天然的资源不足的情势,因此,在重点学科的资源并不宽裕的条件下,谈何在理工科以外学科瓜分?!在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定位于全面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导致了重点学科的建设也紧紧跟随定位,从而影响了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在工科建设上,特色优势学科的主导不够充分

尽管也有少数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着重于其优势或特色专业上,例如成都理工大学以地学为优势,综合发展了地质工程、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等重点学科,但大多数高校的理工科还是分布得很零散,而且不少理工占比各半,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群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下去将会导致重点学科发展分散,难以交流合作,相互争夺资源。另外,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培养自己的特色优势学科,有助于其成为中国在专门领域独当一面的院校,成为中国专门领域的代名词,成为中国专门领域的人才输送枢纽,方能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的称呼相匹配。

3.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未能体现高校定位

除成都理工大学真正做到以地学为优势外,即使少数高校有明确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定位,也未见得其重点学科与定位匹配。例如浙江理工大学“进一步提高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等特色优势学科水平和竞争力”,其重点学科中只有极少数与纺织、服装或者机械相关;河北理工大学“以矿、冶、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特色”,但是其重点学科未见到化工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上榜。

4.整体重点学科建设,水准有待提高

在10所样本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中,仅有3所有少数的国家级别重点学科,其余7所均仅有省级重点学科,可见整体重点学科还未如理想。但是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肩负的是地方“重点”培育人才的重任,如果高校自身建设仍未达标,又如何能对人才的建设达标?!又如何匹配“地方重点”的称号?!

三、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与建议

(一)坚持以工科为主

我国近年来的制造业发展迅猛,对GDP的贡献可说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可见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设强势的工科,为制造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势在必行。一方面,文理结合发展的方针对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来说实在不宜,重点学科间资源分布分散,不利于院校发展自身的强势,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定位模糊尴尬;另一方面,我国工科专业首屈一指的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实在不多,但是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却是十分强烈,为社会输送需求的人才、将人才培养成需求的方向是高校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工科对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来说是必然任务,只有在工科领域达到一流水准后,再横向延伸到文科,才能使工科院校的整体形象更加清晰,最终做到综合性强校。

(二)发展特色学科

样本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中的重点理工科重复率高,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岩土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应用数学在10所样本高校重点学科的出现次数均在4次及以上。这种情况首先不利于高校形成自身特色、提高竞争力,其次无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最后使研究集中在某些领域,虽然能使该领域发展更快、更深,但是也导致了领域内竞争激烈、领域外动力不足的弊端。反观发展特色学科,一方面,能增强院校吸引同一领域的师资、学生、企业的能力,为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同一领域不同学科的建设,使学科间交流合作、互相支持、加强碰撞,提供学科外、领域内的启发,提高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要保证一批重点学科能首先达到一流水准,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就要优势和特色。

(三)紧贴国际前沿引入创新学科

高校除了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特色学科,还可以引入国际与特色学科相关的学科,不但能够补充特色学科的空缺,丰富整体脉络框架,增强相关理论,还能开创研究的先河,与其他院校形成差异化,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结合院校定位分层次地设立

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要做强做大,要坚决抛弃一步到位的想法,不能树立“大而全”的作风,应该分步、分层,逐一击破。首先将高校学科分门别类,以文理分开两大类,再根据院校定位在文科、理工科内部独立划分一级发展学科、二级发展学科、三级发展学科和其他学科;然后在短期内实现理工科一级发展学科成为国内一流水准,中期完成理工科二级发展学科全面升级,长期达到理工科三级发展学科和文科一级发展学科投入建设;最后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确定发展进度,整理学科门类,在发展快速时注意学科的良性发展,发展慢速时调整学科数量和次重点。

参考文献:

[1]邹积英,杨树成.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8-69.

化学工程的特点范文第3篇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炼焦化学专业”,1985年改为“煤化工专业”。1992年,按“煤化工”“、城市燃气”和“炭素材料”三个专业分别招收新生。1996年,随着教育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煤化工”“、城市燃气”和“炭素材料”三个专业归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尽管名称几经变化,但始终坚持煤化工培养方向和煤焦化的特色。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武汉钢铁学院”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原来隶属于冶金工业部,毕业生主要面向钢铁冶金系统;培养目标针对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受到钢铁冶金行业焦化企业、科研院所的认可。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规模及水平均有了显着的提高。在化工专业“宽口径”培养模式下,坚持煤化工方向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一次能源中,煤炭占70%左右,在较长的时期内这一能源结构不会改变[4]。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推广洁净煤技术,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中国的一项基本能源政策。其次,煤焦化是煤化工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煤炭综合利用方法。至少在50年内,采用高炉,利用焦炭作为炼铁的主要燃料、还原剂和料柱支撑体的技术仍将是钢铁冶金的主流技术。再次,“节能减排”是中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全世界面对的主要挑战。面对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和焦化行业普遍污染严重的现实,从煤炭利用源头减少污染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最后,煤化工(包括焦化)行业涉及到中国能源供应和安全、钢铁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实现,当前以致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因此,武汉科技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坚持煤化工方向特色是非常必要的;理顺两者的关系,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价值。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进行具有煤化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办学特色,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以煤化工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5-6]。

(一)市场导向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完全走向市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为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自主创新

特色专业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之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更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创新。

(三)错位发展

特色专业建设要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科研成果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凸现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正面竞争。

(四)相对稳定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色的形成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三、主要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决定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突破,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针对“宽口径”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多次研讨,并邀请、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深入地调研,逐步树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宽口径”培养模式下坚持煤化工特色教学的观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多数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又是专业工程的实践者。他们多数在武汉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从事煤焦化设计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多数没有煤焦化专业的知识背景,为此,安排新教师随班学习煤焦化方面的课程,而后安排到焦化厂进行3个月现场学习,并在学校设计院教师指导下完成焦化的工程设计,经教研室组织考核合 格后方可上岗。

(三)创新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设置合理、科学、超前、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应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学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构建了“焦化特色模块”、“精细化工模块”等专业方向课程。同时,将煤化学课程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从而保证学生具备煤化工的知识背景。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

(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近年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考虑到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实习基地以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有限公司为主体。该公司在国内具有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先进的特点,并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同时,该公司可以说是焦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建有4.3m、6m、7.63m焦炉,所采用的配套工艺也有多种,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本科专业特色教学实习基地[7]。在实验教学方面,依托湖北省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开设本科生创新性实验与创新性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特色教学提供了保障。

(五)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中得以体现。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内涵建设,重新整理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在煤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将其它一些主要能源也引进来,从而形成了能源化学课程。在化工设备及材料中融入了力学、材料等知识;化工设计基础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在原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工设计内容,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增设了化工CAD绘图与识图。教材的质量体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专业课程都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同时,鼓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与出版具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的教材,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目前,本专业自编公开出版的教材主要有:《煤化学》《燃气工程》《化工技术经济学》《化工设计概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以及《环境工程导论》等,其中《煤化学》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六)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只有特色鲜明,才能优势突出;只有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才能使学校加强对某一专业重点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取得预计的成果。特色专业更强调精干高效,它是学校具有标志性作用的专业。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质量监控。为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实行课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学生评教制,干部同行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监督电话、信箱信息收集制,等。此外,还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制定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焦化特色化工专业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化学工程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6-03

具有深厚石化行业背景以及具有鲜明石化特色办学的地方省属本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全市共有石化企业7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且茂名市还具有省级石化产业园――茂名石化工业区[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自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建特色高校、多方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

我校具有悠久行业背景及行业特色办学历史,与众多石化企业合作关系良好,且我校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巨大的石化产业带的核心位置,如茂名石化2000万吨/年炼油及乙烯100万吨/年、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惠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东兴8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中科1500万吨/年炼油、北海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钦州炼化1000万吨/年炼油、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等[2,3]。我校产学研项目多与这些石化企业签订,并与其中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009年,我校与茂名石化合作建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产学研基地”,建设包括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及成果转化为合作内容的“四个中心”和“三个基地”共7个项目建设。2011年,由我校与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和广州石化三大公司共同组建的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获得省教育厅的立项,这标志着我校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我校与近40家企业(多为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科研、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学校有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即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二、学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我校自2000年升本后的第三年,即2003年就启动了首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此为之后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月,学校明确提出“吹响学科建设的冲锋号”,掀开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工作高潮。2012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三大学科同时跻身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行列,这三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均体现了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在学科建设良性带动作用下,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校承担了5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茂名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近200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78项,专利授权80多项。我校学科建设的五个方向:一是调整优化,彰显特色优势;二是引培结合,打造高水平团队;三是提升科研质量,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四是深化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五是以学科建设“龙头”,进一步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我校还积极参与和承办高层次国际会议。2014年8月14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功承办了第九届中国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另外,每年学校均有众多教师出席国内外会议,进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举办和参与高水平会议,加强了与会者彼此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我校知名度,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多方共建行业特色高校

(一)政府、企业及学校共同建设行业特色高校

2014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大石油公司”)签订四方共建我校协议。据协议,广东省将支持我校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强化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高层次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学校予以扶持,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建设,使学校成为培养石油石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三大石油公司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参与公司科技攻关以及国家和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支持我校建立公司科技研发基地和在职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支持我校建设发展,在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研平台和在职培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优秀毕业生献身石油石化事业。学校将紧抓四方共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与科研能力,加快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高校的步伐,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省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带做出积极贡献。

(二)采用董事会制建设特色高校

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学校建立董事会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大学建设与管理,共同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改革与发展。2010年9月,学校建立董事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63家董事单位组成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董事会,开启了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新篇章。我校董事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友人、合作伙伴开展交流与协作,更好地吸纳各界精英智慧丰富学校办学理念,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董事会是学校办学的参谋,是开展合作的桥梁,对进一步加强广大会员与学校的联系,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扩展学校与外界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构建我校开放式发展格局,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一)校企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石化行业特色人才

我校现有三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分别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石化企业将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选派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包括企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深入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和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管理。学校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岗位需求、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协助公司完成员工的继续教育;实现协同培养,合作共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对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茂名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等。这些中心及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校特色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级技能型创新人才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通知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友好协商,决定就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进行合作,共同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试点,并于2013年2月,我校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协议,后经广东省教育厅同意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培养方案。

举办本科与高职院校试点班的优势: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半年的企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毕业后实现无缝对接;三是两校的师资和教学各取其长,实现互惠共赢;四是学生在广州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和实习,可以为在珠三角地区实现就业提供极大便利。学生通过试点班的学习,可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拓展眼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才华。

(三)与同行高校等联合培养高层次特色人才

我校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并分批选派部分教师、学生前往交流、学习。

(四)举行高端论坛,研讨联合培养国际化石化高端人才

2008年9月18日,我校隆重举行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同行高校、中石化相关部门、出版社以及茂名市政府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学者,共同探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规划我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次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举办目的:能够用战略的思维、以广阔的视野、集专家的智慧、采众校之经验,寻校企之合作,探讨和研究我校今后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良策。

2012年8月7日,我校召开了“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石油化工高端专业工程人才研讨会”,研讨会由我校、英国阿斯顿大学、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两高校专家学者和六企业人力资源部正(副)部长共2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深入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细节,并初步达成一致。本次研讨会加深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加强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有望以此为契机在石油化工人才培养领域建立新型合作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石油化工专业工程人才。

(五)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特色人才

201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8号),我校获批2012年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1项、创业训练项目13项、创业实践项目6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我校自2008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深入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纳入本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并创新相关管理机制与体制,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人才

2011年7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邀请石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加强工程教育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实施工程教育的素质和能力,聘请石化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向“卓越计划”班级倾斜;让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另外,我校还建立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此专业建设点和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专业的建设,为我校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总结

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特色,我校自始至终都走的行业特色办学之路。协同创新是加速我校发展的一个契机,自我校2000年升本以来,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采用董事会制共同建设特色高校、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同培养特色人才、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根.基于石化行业特色的营销专业人才培育探讨[J].克拉玛依学刊,2013,(4).

[2]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

化学工程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种加工 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 机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45-03

党的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造业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支柱。特种加工技术作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中的重要内容,是特殊制造业高水平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特种加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能力的强弱。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世界制造工厂”地位的确定,特种加工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而特种加工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我国尖端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积极推动特种加工技术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特种加工技术的长足发展。其中,特种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坚定不移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2009年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在部分高校试点实行。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颁行《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由此,一套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工程类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宣告形成,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四百多个本科专业进行评审后试点。韶关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也相应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尝试进行教育改革。就如何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等问题,笔者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做了如下探讨。

一、特种加工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

(一)课程设置

特种加工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机械制造和机电控制行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必修的一门高新技术专业课。特种加工课程作为高校本科阶段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必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超声加工、化学加工和快速成形等,以期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机电加工概念、熟练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特种加工课程主要考察了学生的物理、化学、自动控制和机械设计制造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运用能力,由于该学科知识专业性极强,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属于多学科交叉,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较高。

(二)教学特点

特种加工也称非传统加工,是区别于传统机械装备切削加工以外的一种新的技术方式,它与传统的机械加工特点差别十分明显:一是传统机械加工是利用加工用具硬度大于工件原理,对工件进行加工;二是传统机械加工主要运用机械能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加工,工件容易受力变形。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固化到思维中,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启发他们改变对“加工”的理解。特种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机械加工技术思维,在教授该课程时,需要采用更多异于传统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要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对机械制造、加工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对于传统机械切削难度较大的材料: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或者高脆性;或者某些耐热材料,如耐热合金钢、淬火钢等传统机械加工技术难于加工甚至无法加工的材料;对复杂特殊机械表面、不规则曲面、窄缝、深孔等零部件的加工;对特殊材料如精密材料的加工等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互动。导出结论: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已经无法解决这类问题,由此出现了新的特种加工方法。特种加工方法是区别于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一门高新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摒除了传统机械加工依靠机械能、切削力的加工方式,采取了特殊的可以使用较软的材料甚至不使用工具就能对硬度更大的材料进行加工的方式。这种机械加工方式区别于传统机械的加工方法,用于传统机械加工方法无法完成的特殊领域。

其次,特种加工技术在本科阶段的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兼顾到更多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同时,为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更为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应当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组织学生观摩、试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再次,由于特种加工技术涉及的学科知识较为宽泛,是多门学科基础的交叉学科,本科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应当具备较广的理论知识,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好常见的电火花加工方法,而且对激光加工、超声加工和快速成形等这类非传统的特种加工方式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规律和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等理论知识都要很好地掌握。

最后,理论知识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于实践,而特种加工技术的运用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编程、电火花线切割的自动化绘图与编程、激光加工、超声加工的使用等,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本科教学阶段应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的强化,但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二、特种加工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特种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机械装备加工技术的思维方式,因而学生在初学该课程时,往往会因为无法理解而感到难以学习。同时,除了认知方面的缺陷外,特种加工课程教育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某些高校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课顺序不科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相应的目的性、教学针对性不足。同时,由于教学经费紧缺,课程教学所需设备不足,教学实训基地缺乏,课程设置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教学内容抽象单调,特种加工技术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很多学校缺乏充足的师资资源,无法完成特种加工课程必需的教学实验,因而达不到课程教学目的。

三、特种加工课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主要有三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依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种加工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的一门专业课,本科教育阶段该课程教学对专业知识的贯穿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使学生了解与常规切削加工方法不同的一些特种加工新工艺。懂得可以用电、化学、热、光、声等能量加工材料,对一些精密、细微、对表面等有特殊要求的零件进行加工。(2)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等以及复杂加工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使学生具备合理选择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工艺难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电工、液压、机械等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巩固并深化前期课程。

因此,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和“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要求,韶关学院特种加工课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工程案例和企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和主动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学校教学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及渠道。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为后期的理论运用和工程实践打好基础。特种加工课程作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必修课程之一,区别于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更高,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非传统机械加工思维的具备都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采取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典型案例和企业项目是经过实践检验后沉淀下来的经验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以工程案例和企业项目为主要教育手段,不仅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更能让学生有具体的可感可知的案例参考,从中学习前人经验,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创新。

(二)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特种加工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知识抽象,涉及的学科知识多、杂、繁,应当根据教材各章节内容的特点,灵活采取相应的有效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及CAI教学等形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摸索出三个步骤,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理论运用能力。

首先,整合本校教师资源,合作开发一套具有本校教学特色、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体现特种加工特色的CAI多媒体课件,图文丰富,内容清晰,简单易学,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其次,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优化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最鲜明的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积极与用人企业互动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确保设置的培养模式落实到位。

最后,引入实习环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本科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校培养人才最终必将走向社会,走入实践。因此,学校应当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学生实习平台,利用企业务实、高效和丰富的特种加工装备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在校所学的特种加工知识在工厂生产实践的应用,积极把所学、所思、所感总结出来,进一步提高特种加工知识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行业应用水平。

四、总结

特种加工课程是高校本科教学阶段培养机械和机电类高素质人才的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高校本科阶段培养特种加工技术人才应当积极借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契机,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和要求及实践性环节,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以实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2012-11-08.

[2]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C].教高[2011]1号.

[3] 刘晋春,赵家齐,赵万生.特种加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