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重点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包括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课教师。德育队伍建设的内容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落实德育导师制。德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性格气质多元、素质全面的班主任队伍。
(1)校德育工作会议:11月份召开,传达落实常州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层以上干部、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参加。通过学习,德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从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
(2)校德育沙龙:研究学校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开拓思路、创新内容、寻找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3)校德育科研:本学期学校将继续抓好《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作为德育科研的突破口。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和外出参观学习,扭转以往重点不突出、实践不深入等问题。各试验班,各学科实验组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必须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学习,围绕课题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以期取得显著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
(4)年级组建议: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协调作用,健全年级组例会制度。各年级要定期情况通报,着重反映班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
(5)班主任队伍的指导:我校的班主任主要由长期在我校工作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地引进的优秀班主任、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新班主任组成。客观存在着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的差异,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学校将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另附)
(6)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校的副班主任主要由新教师、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现不担任但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三部分人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各有特点,新教师有冲劲有热情更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经验;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管理方法只是对班级管理事务不够熟悉。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又要从现任班主任处学习;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副班主任制度,加强对副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并考虑相应的副班主任津贴和期末考核奖。
2.强化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人的文明素质的前提。学校将过去时一步从制度、手段等方面强化常规管理。
(1)校德育工作研讨会:适当时间召开,研讨《校文明班级考核细则》以及《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由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部分班主任参加。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贯彻执行:本学期学校将通过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评价体系来加强常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由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学生会指导值周班级来完成,值周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值周执行情况由学生会直接考核,教导处抽查,学校校长助理组织部分学生成立监督会,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对学生会的检查结果予以审核、汇总,每天向班主任通报。原“校团徽佩戴”一项检查内容修改为“校牌佩戴”。
(3)推进优良班集体建设:各班应在开学初填报《文明班级争创计划》,从德智体美劳(特别是德)方面确立本学期的治班思想、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期中后召开年级组会议、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文明班级的争创情况;期末各班根据争创情况填报《文明班级申报表》,由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进行考核,校德育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二、常规工作
1.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
由班主任将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整合到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将邀请校外心理辅导的专家作1—2次心理健康讲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疏导,新高一及高三毕业班尤其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着重辅导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稳定的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健康的自我发展,达到开发学生心智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高效学习的目的。形势法制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省常中学生应备的素质。
2.各类学生会议
8月30日晚6:00召开高二、高三寄宿生会议、晚7:00召开高一寄宿生会议、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的学生大会、9月中旬召开新学期学生表彰大会、10月中旬进行期中质量动员会、11月中下旬开展期中部分学生座谈会、期中质量分析会、2月份召开期末休业式、期中表彰大会。
3.各类家长会议:
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学生家长会、11月中下旬召开期中后家长会、期中后部分家长座谈会、12月上旬召开第二十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4.各类校际传统活动:
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好“教师节庆祝活动”、“国庆系列活动”、“校庆系列活动”、“元旦文艺演出”。
5.各类社团活动:
进一步完善各类社团的组织机构,修改和设立社团章程,定人员、定计划、定课时、定内容、定地点。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教导处将加强组织检查和活动质量考评。
6.各类表彰奖励和补助:
9月份做好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工作;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精神,做好优秀学生表彰奖励的申报工作和贫困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工作。
7.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中课改中的功能: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了解各门学科的课改动向,主动为师生服务。
【关键词】工业以太环网;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
1.引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截止2012年底,全国煤炭保有资源查明储量达1万亿吨,2012年全国煤炭年产量已超过38亿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煤矿约1.2万个,70%以上是中、薄煤层,大部分矿井采用综采方式进行开采。随着煤矿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不断提高,政策对职业病防治要求不断提高,煤矿提出了安全增效、减人提效的采矿思路,而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关键场所,如何解决综采工作面自动化问题越来越迫切,特别是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由于环境条件差、空间狭小、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等因素,各大集团公司都寄希望于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利用自动化系统对设备进行远程监控,提高工作面安全与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2.综采工作面自动化发展现状
实现少人、无人的自动化采矿是当前国际采矿界研究的热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在这方面走在前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在工作面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电液控制的液压支架和具有软启动(变频)功能刮板输送机,实现了工作面三机(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机)的自动化及井下环境安全信息实时监测。90年代开始,加拿大、芬兰、瑞典分别制定了矿山自动化方案,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国际镍公司(Inco)开始研究遥控采矿技术;1992年,芬兰采矿工业宣布智能采矿技术方案;瑞典制定向矿山自动化进军的“Grountecknik 2000战略计划”。在各种政策的指引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已基本成熟,形成了以比赛洛斯DBT和JOY为代表的监控与设备配套销售的企业和以Marco、Tifenbach、EEP为代表的专业控制系统提供商,各公司分别在2004年前后推出了升级换代产品,在性能、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不断拓展相关配套产品和系统,组成自动化工作面监控系统,实现对工作面所有设备的监测监控,最终实现工作面的少人化开采,逐步向无人化开采方式迈进。
国内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科总院太原分院、郑煤机、北煤机分别自主开发出的电液控制系统,但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煤炭行业状况限制,未能推广应用;从2004年开始,随着神华支架国产化带动大量采用电液控制,天地科技与德国玛珂合资成立了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引进了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并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在国内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和验证,性能可靠。随后国内涌现了一批电液控制企业,比如四川航天、郑煤机、三一重装、北煤机和平阳机械厂等,目前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和四川神坤的产品已在煤矿井下广泛应用,性能可靠。
3.需求分析
(1)煤矿生产需要
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源头,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长期引导,我国的综采设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比如电牵引采煤机,大采高液压支架,长距离大运量的刮板机、胶带机已经大量使用于现场,各种单机自动化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综采工作面设备较多,都集中在两三百米的工作面范围内,而各种设备的控制工艺、控制方法不同,设备需配置一定的操作工进行监测、控制和检修,浪费了人力资源,并且设备检测不实时,设备信息不共享,容易导致故障和事故,因此现场需要一套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工作面这些设备集中监测、控制,实现减员增效。
(2)国家政策引导
根据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已将基于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矿山辅助运输控制技术,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综合自动化监控技术,煤岩界面自动识别技术,基于三维定位的工作面水平控制及远程控制技术,工作面高可靠、高速、实时控制通讯网络系统及宽带多媒体平台,智能化开采生产过程控制软件,基于传感网络的矿压实时在线监测技术为研发方向的矿井数字化、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煤炭高效自动化采掘成套装备等列入规划;同样,在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支持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研发”,“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装备、短壁综采装备、矿井信息网络自动化系统等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国家的政策引导,煤矿企业将投入大量的资金工作面自动化系统,对市场具有较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技术发展需要
从煤矿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看,全矿井高速信息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形成了矿井信息高速公路,而实现矿井自动化的关键是各末端的设备、子系统,而工作面是矿井生产的核心部位,是矿井自动化建设投入的下一个主要目标。随着采煤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为了提高工作面产量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选用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管理操作方便、性能优良的电气设备是各煤炭企业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随着人员数量的减少,各种监测信息不断提高,对传输信道数量和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正实现高产、高效、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自动化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一矿一井一面的集约化生产。
4.设计方案
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系统架构如图1、2所示,系统整体上分为三层架构,即地面调度与管理层、监控层和设备层。地面调度与管理层融入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矿井的集中监控和信息;监控层由多台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监控主机、控制台等设备组合成集中监控中心,放于顺槽设备列车上,对整个工作面及顺槽设备进行远程、集中监控;设备层主要实现综采工作面采、装、运、支护及供电等设备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在工作面内部建立一条以工业以太环网为基础的高速信息网络,扩展各种通用接口,结合无线wifi设备的运用,实现工作面有线、无线网络信号的全覆盖,而工作面各种监控设备就近接入网络,实现工作面监测、控制、视频、音频等信号的共网共缆传输,由集中控制中心整体协调工作面采、装、运、供电相关设备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转。
5.结论
通过与多个集团、矿务局沟通,整体认为此方案切实可行,可以在提高信息传输通道带宽的同时,减少工作面内部布线数量,降低系统维护难度,并且将工作面的各种信息集中到一个集中监控中心,由集中监控中心对整个工作面人员、设备进行统一协调,解决了综采工作面设备多、信息共享难的问题,将信息上传矿井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综采工作面信息与矿井信息的有机融合,为后续的综采工作面无人化和矿井的自动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法.煤矿液压支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
[2]刘建功,吴淼.中国现代采煤机械[M].煤炭工业出版社.
[3]张守祥,范红霞.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监控网络[M].煤炭工业出版社.
[4]倪兴华,苗素军,杨永杰.综放工作面端头及顺槽超前液压支架支护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
[5]董冠军.煤矿井下无人工作面的发展前景[J].山西煤炭,2011,31(9).
[6]尹卫兵,都勤勤.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9).
[7]王学东.煤矿信息化、自动化的高产高效工作面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
【文章摘要】
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岗位群的调研,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结合外贸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能力要求、专业技能进行重新整合, 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 实现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对接工作任务、课程结构对接业务流程、学习情境对接职业情境、课程考核对接职业要求。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项目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基于外贸业务流程、工学交替紧密结合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这门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率低
目前,大部分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依然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动手练习得比较少,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
1.2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在经常随意设置教学目标,未能严格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未能合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紧跟市场发展和需要。
1.3 课程不适合专业发展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该课程改革的成功,将为国际贸易专业其它课程的改革提供参照模式, 并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1.4 课程考核模式简单、老套、不科学、不合理
课程考核模式依然是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过程性考核成绩比重比较小, 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没有构建“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开放式考试新体系”,难以满足能力测评和技能测试的需要。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
2.1 难以建立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改革体制
一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大多在普通教室进行理论授课, 无法形成任务驱动或案例引导、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二是由于受到企业商业秘密的局限,难以形成以真实贸易对象为背景,以解决现实国际贸易中实际问题为教学目的;三是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直接来自高校,没有相关企业经历,不能切实发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难以建立。
2.2 难以真正建立订单培养的教学体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落实订单培养,有意选择大中型外贸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安排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增加学生在外贸企业接受现场教学的机会,并与外贸企业形成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但是由于大中型外贸企业的规模限制,无法接纳过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学生赴企业参与实习实训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秩序,给企业带来过多的风险和负担;由于学生和企业可以双向选择,学生实习结束后愿意留在公司或者企业的数量较少或者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3 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专业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但并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难以合理处理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难以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难以拓展双语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英语是其必须掌握的工作语言,否则业务将无法开展,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试行双语教学,但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功底较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同时,双语教学对教学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该教学模式难以推广和拓展。
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调整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 深化课程改革。=
确立以就业为主要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满足实际应用为目的进行理论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实际、实践”。同时,在课程体系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内涵上将学校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统一,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确保课程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针对性地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教学总学时为64 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3.2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体系由走岗、仿岗、校内综合应用、校外顶岗实习四个技能训练部分组成,纵向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横向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3.3 改革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理论和操作的结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采用将学生分成层次来进行双语教学,即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小组都包含英语水平较高、一般、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及小组作业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英语。
3.4 加强教材建设
选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应遵循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课程目标和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基本原则。为了能适应本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可以自主编写教材及实训指导书、习题集等,按照“一年一审、一年一改” 的原则将教材及辅助资料进行完善与修订,并且可以进行公开出版发行,进行资源共享。
3.5 大力推进产学研、校企合作,加强144
探索研究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质量管理
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将课堂搬到企业,模拟企业现场环境开展校内实践训练,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指导工作。同时,依托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资格考核或岗位培训创造条件。
3.6 认真做好“双师”队伍建设
将多门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所需的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等能力,学校选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3.7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型考核体系
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构建规范化的考评指标,保证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以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考试命题, 全面覆盖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逐项进行细化;
(2)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网上考试、口试、调研报告、课程小论文、操作考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把职业能力标准、岗位素质要求引入考核评价体系;
(3)将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的考取紧密结合,校内考试与校外考核相结合, 学校考试与企业测评结合。
3.8 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探索教学手段创新
(1)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大幅增加授课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
(2)建立网上教学空间,开通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在此网站上,由教师每门课程的课程简介、授课大纲、课程考核办法等, 可以让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清楚的了解。按照课程每个模块的学习要求, 学生在网站上可以完成课前预习、课中解疑、课后复习。通过课程的专题网站,能进入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软件进行外贸的实操训练或者进入单证员、跟单员等职业技能鉴定训练系统进行专题模拟。丰厚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网络平台, 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
(3)教师进行在线辅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在预先约定的时间通过课程网站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集中的答疑,或者学生把课程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或QQ 发送给教师,由教师及时解答。
【参考文献】
[1] 夏冰.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J].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2010(02)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工作 质量文化建设 推进策略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入手,从五个方面分析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力求探索出促进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
前言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随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遴选、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举措的推进,高职院校的质量建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质量管理思想的理念、技术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评价到保障进而发展为文化建设。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及保障活动都为这一文化环境打下鲜明的标记。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发挥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一)质量文化的内涵
质量文化最初主要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使用的,是企业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意识、规范、行动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即一种共同遵守的质量价值观[1]。只是最近几年,质量文化概念才被移植到高等教育系统中使用。笔者比较倾向,高校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为主体,以教育过程为主线的一种文化。高校质量文化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2]。质量文化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部分即质量管理对象、质量管理的手段、质量管理的结果等。隐性部分即隐藏在质量管理手段背后的管理思想,包括质量经营哲学、质量价值观念、质量道德规范等。
(二)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体育所独有的、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持有的关于质量的价值观、信念、规范与行为形态等的综合体系,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外延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正是在传统学校质量文化与现代的教育质量文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传承与更新的。根据文化学对文化的分类,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分为四个内容。
1.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是以教育质量价值观或教育质量意识形式存在的观念形式的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形态。因此,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体育质量价值观,这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动力系统。
2.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
学校质量制度文化包括两个体系,一是机构体系,即政府与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二是规范体系,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其中主要的是教育质量责任制及其运行机制[3]。笔者认为,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各类工作规范、规则等;二是监控体系,即学校与体育部门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三是学校体育质量的监督与奖惩制度。这三方面组成的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保证系统或制约系统。
3.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是在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和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共同作用下人所表现的行为特征的总和,因此,所有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行为都是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的内容。
4.学校体育质量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整个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最外层,是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化,如师资队伍、师生员工的语言行为、心灵的文明化、带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的育人环境、体育教学技术与方法、体育环境质量等。物质文化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最直观地体现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依据。
二、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质量管理理念跟不上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求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高职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方面照搬普通高校的套路,把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最终的质量管理理念,而未更多从职业教育方面出发,探索学校体育工作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关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健康相关的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教学的校本体育工作的开发,从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适合高职职业发展的需求,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而努力与创新。
(二)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主要是由于质量管理观念的落后,以及管理者的权力化,忽视体育教职工内在的主体价值取向、内在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意识薄弱,教师缺乏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体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选择与改革等都没有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更不用提及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体育工作管理和监督机构不健全
高校在学校一级都设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但是在系(部)一级,特别是体育工作教学的基层组织,如教研室、某一门课程,均没有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组织机构,因而没有形成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的网络系统。由于学校教学单位多,学科、课程差异大,单靠校级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就容易造成体育工作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难以及时解决,从而出现问题把握不准,改进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规范缺乏时效性
工作制度规范都是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只适应当时状态下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需要,它面对的是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稳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的进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及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已经或将要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用传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变化了的高职体育工作,其适应程度以及暴露的弊端可想而知。
三、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及推进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确立核心质量价值观
陈玉琨教授指出:“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的内容广泛,学校成员的质量价值观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它决定了学校决策行为的取舍原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4]。无论对于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工来说,要改变学校的风景、建筑特征等是可能的,出台和实施一项政策和措施也是不难的,然而要改变领导和教职工大脑深层次的观念或假设,从而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行为,这应该是最难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要统一和形成体育教职工质量管理思想,形成核心质量价值观,就要更新全体教职工思想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
第一,质量方针提升要体现校本特色。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才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要针对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学校的实际,突出与职业相挂钩的特色。
第二,领导推动与践行。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首先是学校体育领导、尤其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的体现。特别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要在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的提升过程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推动与践行质量方针,发挥学校领导者的示范效应。
第三,全员参与。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工作活动,促进质量方针的实施,使质量方针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工作的指南,从而确定学校体育工作核心质量价值观。
(二)全体体育教职工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Crosby)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帮助所有的员工沟通对质量的观念,知道自己在改善质量中所负的责任,而且具备特殊的知识,足以处理即将面临的改变”[5]。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重要的工作是加强教职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三)完善规章制度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监督及激励体制
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和运行是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用质量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学校体育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通过长期有效的质量运行使是学校体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体育工作质量管理制度和程序并强化运行,用质量责任把职能部门和体育教职工紧密联系为一体,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环节进行监控,运用质量管理方法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预防和改进各种问题,逐步培养教职工自觉遵守规章管理制度和按程序办事的行为习惯。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促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教职工观念更新和积极性提高。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建立完善质量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领导和教职工明确责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培养教职工对学校体育工作质量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工作模式,最终在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工作氛围、环境和程序,即就是质量文化的形成。
(四)体育工作领导的倡导与全员践行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首先从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做起,其担负学校体育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管理质量过程以及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的措施等方面的任务。同时,全体体育教职工是质量管理组织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重视全体体育教职工质量意识的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和专业水平,促进其充分参与质量管理过程才能为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最大的收益。
(五)建设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中,建设与完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学校体育场场地设施、与体育文化、体育人物和体育史相关的宣传栏、文化氛围的布置和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间接影响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体育思想、对体育的认识和促进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语言、行为以及心灵对于学生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业务能力以及师德修养两方面提高教师个体素质,从而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群体。
参考文献
[1]周朝琦,侯龙文,郝和国.质量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1.
[2]孔凡莉.构建高校质量文化管理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3]杨天平,沈培健.学校质量管理新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9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针,以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组织实施《哈尔滨教育发展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工程”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化落实,在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构筑我区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树立2~3所学前班德育工作特色试点学校,推动全区学前班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文明校达标率100%,文明班达标率95%,文明生达标率95%以上。三年内全区学生整体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稳步提高。
3、控辍率不能突破目标,辍学率城市学前班在1%以下,农村学前班在2%以下。
4、违法犯罪率为零。
5、保持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德育工作计划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创新及特色工作
1、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校。
面向未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迫使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寻找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各学校一定要针对学校校情,结合学生实情,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将是我区学前班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全面开展“以个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层次育人、按阶段育人、重素质育人、明方向育人”的 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和“七种能力”(“六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各学校要以创新的思想思考本校德育工作,创出特色,抓出实效。本年度德育办以此为重点,树立2~3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先进试点学校,从而带动我区德育工作校校有特色,形成全区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格局,使我区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2、网络管理促提高,资源共享,互学共进。
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的新时代,促使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标准高,上档次。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形成我区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的新格局。各校创建的德育工作网页要充分展现本校德育工作的全貌,从而使全区德育工作资源共享,达到彼此互学共进的良好态势。
3、要进一步做好我区学前班德育基础训练工作,在此之上,不断创新完善。
(二)重点工作
1、围绕“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拉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为主题,深化 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
首先,要提高认识,抓好落实。“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是我市目前德育工作的重点,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抓好落实,要把此项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抓出实效。
其次,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各校要把“形象工程”建设与“小公民”即(五小)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开展有本校教育主题、有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各校要制定活动方案), 力求实效,不走过场,使此项教育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本年度区德育办要以此为主题召开现场会。
第三,结合“形象工程”建设,深入有效开展“三文明”达标活动。
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和“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来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各校要加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实效性。
2、以德育为灵魂,以“形象建设”工程活动为契机,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高素质德育队伍是实现高效的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我区德育工作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不断加强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要将师德建设工作与“形象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进一步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
第二,要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在继续开展“正师风、铸师魂、正行风、树形象”、“三心、两爱”等师德教育活动基础上,通过倡议“五不准”,各校要广泛开展以学生、家长、教师、领导不记名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评议,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形象工程添光彩。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各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加强研究探讨,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从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我们将在1—2所学校进行试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下半年逐步推开。
四、常规工作
在突出特色,狠抓重点,努力创新的德育工作基础上,继续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1、继续开展以“激励永远”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影片观映、国防知识教育、“五导”活动及“长大的我把爱心回报社会”等教育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功能。
3、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加大后进生转化工作力度。
4、以“两法”为教育重点,开展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效控制学生违法犯罪。
5、组织开展好关于《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各学校学生读书参与率达100%,各校结合读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6、加大学校控辍工作力度,严把控辍率,决不突破目标。
7、重视并加大学校环境育人的工作力度。
以上是本学年度德育工作计划,望各学校在扎实做好德育常规工作基础上,狠抓重点工作的落实,注重挖掘德育工作本校特色,在创造性工作上下功夫。
区德育办要求各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四有”即:有特色、有创新、有实效、有痕迹。我们将以此对各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