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分析研究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 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 1787 789 1791 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性不强,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深度、广度受限,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首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变直接灌输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思考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与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并相互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活跃起来。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学生的思维深广度才能够得到锻炼,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得到培养。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研究,尤其是对于学生之间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接近准确的答案,逐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全面深入解题等方面都具有促进功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互助学习,一方面点评历史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学习方式的建议,另一方面相互提问检查知识掌握情况,集体分析研究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等等。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识记;练习;高中历史;高效方法

以前,经验丰富的历史老师曾经总结:学好高中历史,应当注重“理解分析”。理解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包括重大历史定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及其意义,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等。我也将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际和学情分析,来谈一下学生学好历史需要把握的几大关键要点,希望能够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些借鉴。

首先,怎样才能高效地识记历史知识。作为学生,必须知道到底需要掌握哪些高中历史知识?而掌握这些知识也是有据可依的。因此,教师必须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明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教材的具体编排去把握主体知识、知识线索和结构、阶段性特征,于头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系统,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高效地记忆知识,长效地记忆知识。

其次,怎样才能高效地练习历史知识。教师自己要多做高考真题、各省市模拟题,研读考纲,把握高考趋向和变化动态。教师还要精选做过的题目,编成符合自己学生需求和水平的练习册,把训练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说明了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历史材料,历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选择好的材料是达到历史练习高效的捷径。

最后,怎样才能高效地选用历史材料。这是选择和使用史料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不同的老师给了我们不同的借鉴。例如,教师要学会迁移的能力,把历史教科书本读厚,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讲解历史事实,也能帮助学生实现对材料的深入解读,形成独到的见解。即使我们运用他人提供的现成的历史材料,也要注意在选择的时候应体现学科主体知识的材料,比对材料和原文,注意准确度,并把引文标明出处,引文的材料难易度和长度也要适中。

总之,要想高效地学习历史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要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关注史学研究的方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开展探究式学习,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注意文史不分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学好文言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否则,学生连历史材料都看不懂,何谈答题的思路和技巧。凌驾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历史学习都是空架子。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弱势生 转化 高中历史教学

目前,新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新课改也要求:关注个体差异,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然而,在普通高中,往往存在一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对历史学习热情不高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他们大都存在厌学情绪,为了取得高分,教师、家长不断地向学生施压,结果适得其反,毫无趣味的机械训练,漫无边际的题海只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一旦学习内容发生改变,他们就难以适应,甚至丧失信心。因此,改善弱势生的状况不仅是顺应课程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力的要求。

另外,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星级学校,由于受环境、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困生特别多,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整体发展,因此高中历史学困生的成功转化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困生成绩?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成呢?围绕这一新的课题,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转化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表现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方法,我了解到弱势生有以下特点。

(一)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

(二)不预习,不看书,不复习。

(三)上课不发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讲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

(四)记忆力弱,学习方法多是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为他人而学,而不是我要学”是弱势生的明显特征。

二、历史学习困难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方法不正确。

高中功课门类多,作业量大,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用脑成为学生会学并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但是弱势生在这方面却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学习无计划、课前不预习、上课分不清老师讲课的重点,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成绩。

2.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完善及基础差。

当一些学生把前面的知识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学懂,就会在新课的学习中对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产生困难,如果不及时弥补,就会给学习带来障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最终形成严重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小学时期形成的学习坏习惯。

大部分弱势生从小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校习惯,在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把上历史课当听故事,不做笔记,书上没有重要的标注。由于历史这门功课对记忆的特殊要求,弱势生在回家复习时不知道复习的重难点,更不知道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所谓的复习也就是走马观花过过场而已,这样的学习习惯怎能使他们在历史这门功课上取得好成绩呢?

4.意志力薄弱。

弱势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上课、做作业都难以专心,因而成绩上不去。

(二)客观原因。

1.智力存在缺陷。

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解决问题技巧的知识,即使读书比较认真,也很难取得好成绩。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有些离异家庭对自己孩子的学业漠不关心,家长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更不重视自己的学习。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养成“不是我要学”的坏习惯。

3.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施教求同,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因此弱势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学习成绩自然也上不去。同时,有些教师对弱势生少有耐心,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另外,还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弱势生训斥责骂,不顾及学生的面子,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因素。

目前,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和本科上线率,而弱势生大都很难考上大学,因此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弱势生的转化工作。

三、历史弱势生转化的对策

历史学习弱势生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师生和谐是转化弱势生的大前提。

1.师生无距离。

大多数弱势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我针对弱势生的特点,和他们讲题和谈话时,经常保持微笑,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积极主动地和弱势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能消除他们心中的障碍,使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流。

2.笔谈汇心渠。

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途径。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倔强,直接谈话不容易接受,作业就成为一个良好的载体。批语时,我会写上:“这次作业你有很大进步,继续保持,你会很棒。”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多一次表扬,多一次鼓励,多一次进步。”

3.耐心育学生。

根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弱势生都有学好历史的愿望。可是历史有很多知识需要依靠记忆来完成,结果很多学困生由于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刚刚燃起的学习欲望又消退了,因此教师对弱势生的关心和鼓励应该是交心式的。一发现学困生有退步的苗头就要及时找出原因,以耐心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的情况要“反复抓”,“抓反复”。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转化弱势生的主要途径。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要求教师从最低点起步,分类设计问题,以免造成人为的困难。要让某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弱势生要多鼓励他们开口回答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产生良性循环。同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让他们体会到我也学得会,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提供机会,评价统一。

教师应从思想上认为他们只是学得慢或基础差而已,在课堂上应提供平等的机会给他们。在课堂上不但要表扬好学生,对弱势生的一点点进步而且要及时伸出大拇指,露出赞许的微笑,对他们的错误表达应多宽容,善引导。把赞许的目光多给予学困生,使他们心中重新燃起学习的希望。

(三)制定递进式学习要求是转化弱势生的关键。

有些弱势生内心有着迫切的提高愿望,但由于经常遭到失败,极易半途而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期望值,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饱尝实力的喜悦,形成一种良好的递进成功心态。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转化弱势生的核心。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形成长久的学力。具体表现为:

1.课前预习。课前教师把预习提纲发到每个学生手上,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自主预习,这样弱势生在上课时就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了,这更易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指导弱势生记忆的方法。学习历史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记忆,大部分弱势生都很害怕记忆,或者背完就忘了。所以老师必须教弱势生怎样记忆,要求他们理顺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记忆,再教他们一些合理的记忆方法,如:尝试回忆法。同时根据遗忘规律,要求他们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教师要多督促,多检查,保证学生能持之以恒。

(五)实行合作式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

合作式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欲望,而且可以通过集体合作,可以给学困生提供一种安全的氛围,使他们敢于参与和表现。

转化历史弱势生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教师需长期不懈地坚持。只要我们重视高中的历史弱势生问题,尽早地重燃弱势生希望的火苗,精诚所至,就一定金石为开。

四、成效

(一)培养了弱势生的“叛逆性”。

《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体现了教师要具有谦虚的治学态度,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教师不再急于解答所有问题,学生自己开始主动解答,积极争辩。有些弱势生基础差,但思维活跃,有时想法角度怪和偏,反而可以作为调动其积极性的契机。

(二)培养了弱势生的自主内化能力。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第4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惑

1.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历史课虽然是文科高考的科目,

但是学生认为历史是比较容易学的,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因此平时都很少花时间在这门功课上,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语数外三门功课上。如今的应试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考高分,因此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数,一直都把历史放在次要地位,而去把主要精力花在那些所谓的主课上面。这就给历史老师教学带来了困境,老师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学生们都不重视,都没有花滴点时间在这上面,那如何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呢?如何能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新时代创造性人才呢?中国人为什么发展还是很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

2.高中生自觉性还不够高,缺乏自主性。如今高中生由于科目作业比较多,每天都有各个科目的作业,所以看到如此多的作业头都痛了,而且由于高中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做作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越堆越多。我们都知道高中阶段如果不做大量的题目而要想取得好成绩那是很困难的。有些学生自己不主动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即使是按时完成了也是敷衍了事,把答案一抄,交上去交差就是了。这是对自己和对老师都不负责任的态度。本来做作业方面就被动,而且态度又不好,所以对老师来讲真的很困惑。老师该如何去应对呢?现在的中学生说又说不得,家长又认为教不好学生是老师的事情而不是学生的问题。所以老师很为难。

3.上课不认真听,也不好好做笔记,对老师讲的内容认为自己很懂了,笔动也不动。历史科同其它学科有所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需要记很多的笔记。熟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如果不用笔记录下来的话时间久了的话都会忘记。历史有很多知识点,需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过后看看。如果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话那么如果只是拿个脑袋在那里,对于那些非常好的学生来讲的话也许行,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行不通的。有些即使上课认真做了笔记,但是在课后也没有去认真思考过问题,缺乏进一步学习。

4.当今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外知识缺乏,所以仅仅是靠教师上课的功夫很难得到快速提高。即使提高了也是应试教育下的学子,缺乏创新性人才。鄙人认为,要把历史学好来,只是书本上的只是是完全不够的,要学透学好来,必须增加大量的课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而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哪里来呢?主要是从课外书籍,课外资料中获得。

二、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老师在升学率这个考核指标的压力下,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考高分,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以下诸多弊端:

一是照本宣科式。备课时照搬照抄他人教案或教参中的目标,简单罗列几个知识点,上课时照本宣科,念完了事,学生感到索寞乏味。

二是机械教条式。在固定的框架里,一是一,二是二,学生有新的思想火花时立即予以否定,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缺少辩证的观点。

三是脱离实际式。课文内容一串串、理论观点一套套、板书文字一行行,让学生记笔记、背课本、做作业抄课本、课堂问答念课本。

四是放羊式。让学生自由学习,甚至让学生自己上课,教师不闻不管。导致脱离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予以及时纠正。

这些教学方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剥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大多只能按照老师设计的模式一步一步往前走,没有疑问。

三、如何展开历史教学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只有熟练运用课堂教学技巧,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

1.导入技能,导入技能是讲解新课题时,运用设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导入”就像是一出戏剧的“序幕”,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明确学习主题,并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自然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首先,导入的目的要明确、有很强的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其次,导入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导入必须建立起新课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最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教师设计导入时要尽量选择新鲜活泼的内容,讲究语言艺术,以使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第二轮复习 加强研究 主干知识 通史体系

对于在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根据教材专题序列复习的学校来说,第二学期应进入第二轮复习,如何合理地、高效地组织第二轮复习便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对2012、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以下简称全国卷)、福建省高考文综卷(以下简称福建卷)历史试题的研究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高考背景下,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建立以通史为主线,兼顾专题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三第一轮复部分学校都是按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推进。进行专题复习,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但却容易导致学生对时间信息不敏感、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不清楚、对历史阶段性特征不明确,而这恰恰是高考要求具备的。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中直接考查时间或利用时间信息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分值总数粗略统计:2012年全国卷58分,2013年全国卷27分,2012年福建卷37分,2013年福建卷55分。因此,从考试测量的实际出发,高三第二轮复习需要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本人在复习中的具体做法是:

(1)在新史观的指引下,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外的历史时期,每一阶段由学生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按教师提供的时间点逐一回忆重大历史事件,而后依据《考试说明》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归纳本阶段的高考主干知识,最后从中概括出阶段特征,以提高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予以指导完善。如世界近代史按文明史观可划分为工业文明的前奏(15世纪末―18世纪末)、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三个时期。

(2)以新史观为统领,以问题为中心,按照“展示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学生回答―延伸并整合相关主干知识”的复习思路,引导学生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研究2012年、2013年全国卷和福建卷历史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是:基于问题、能力立意和目标立意,高考主观题的设计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小切口、大跨度、高归纳),再围绕这个主题寻找相应的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而后依据《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各层能力考查再设计新问题。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适应高考试题的新变化,一方面尽量采用史料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依据学情,从新史观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古今纵向联系,中外横向对比,构建起历史主干知识的“立体”结构。

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经济时,可强调以下四个问题: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萌芽、产生(14、15世纪)―初步发展(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重商主义)―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高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2.近代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演变: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3. 近代中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差异:从发展进程、领导力量、资金来源、工业化次序等方面比较。

4.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方面。

新课程高考“超越教材命题,昭示着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这样不仅加强了复习的针对性、条理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适度关注热点,强化主干知识

“现实热点问题”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研究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可以发现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突出对“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当今高考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之所以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新课标”不仅回答了原因,而且也明确规定了考查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应适当地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结合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历史试题有关“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年与学科主干知识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

(2)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现实热点;

(3)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4)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实热点。

三、精选习题,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应试能力

进入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阶段,各种考试、练习纷至沓来,如何避免“题海战术”,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显得十分重要,本人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精选习题。现在的各种练习题良莠不齐,如果教师拿来就用,不加挑选,学生会越做越乱、势必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与紧张,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2012年、2013年全国卷、福建卷历史试题来看,虽立足于主干知识,但有相当部分的试题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方式呈现,且材料的选取广泛,题型多样,有文字材料、漫画、歌谣、表格等,突出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知识点要求及新课程试题特点,精心挑选、改编习题。此外要控制练习题的数量,作业过多,势必导致睡眠不足,身体疲惫,完成质量不高,结果适得其反。

其次规范训练。从高考阅卷和学生答卷的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智力因素导致:没有分别轻重,“看分作答”;答题条理不清,没有序号化、段落化;答题速度没有控制不好,时间不够等。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应注重训练学生:规范审题,弄清问题的范围、限定词、求答词;规范整理,包括圈画材料有效信息、确定要点;规范书写,力求整洁,序号化、段落化;规范时间,通过文综试卷限时训练形成答题节奏,松紧适度。

再次精讲习题。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教师如果在讲评练习时,流于对答案,缺乏归纳和提炼,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不做本质剖析,这样的讲评过后,学生答题水平往往不见提高。在第二轮复习讲评练习时,要特别重视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结合学生实际做题情况,要有所讲,有所不讲,对学生出错的关键原因及影响学生做题的关键词、限制词、求答词的基本内涵讲清楚、讲透,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科成绩。

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发掘非智力因素

高考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说道:“要想高考获得成功,首先是考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这是‘硬件’,是高考成功的基础;其次是高考前、高考中考生的心理状况要好,这是成功的‘软件’,它能起调节作用,既可以往高发挥,也可以往低,还可以超常发挥。‘硬件’和‘软件’同等重要。”随着高考的越来越临近,学生极易出现情绪急躁、患得患失,自我否定、没有自信心等,这些心理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和高考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切实加强对学生复习指导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训练。成绩优秀的学生,重在指导他们正确看待每一次考试成绩;成绩中等的学生,重在督促,指出不足,并适当鼓励,增强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成绩差的学生,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哪怕有时只是眼神的交流,同时,在课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合理、适当的提问,帮助他们慢慢找回自信,课后与他们真诚交流,帮他们找到差距,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作业面批效果尤佳,要尽量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相信只要我们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用微笑去迎接高考,高考收获肯定也是回报我们以微笑的。

美国教育家帕尔墨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理的共同体空间,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复习方法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师只要肯研究、勤思考,找准方向,定能为高考的佳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