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主要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 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 优化医学课程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大学临床检验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方法:调研郑州大学各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临床检验课程新的教学改革模式。结果:老教学模式各院系重复设置检验课程,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均没有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实验室和教学工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合校后的综合大学应尽快整合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统一安排和管理医学检验课程。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前言

实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水平密切相关[1]。实验诊断学是医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重要的桥梁课之一,涉及基础课知识又直接与临床课程相关,也被比喻为医学生步入临床医学殿堂的阶梯。因此,搞好实验诊断课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3]。

近几年,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国内许多知名大学和医学院校之间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所可能据有的优势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增强国内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不可否认,大学合并后,如何重组相同或相近的教学课程,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发挥合校后的综合优势,是合校后的综合大学面临的重要教学改革任务。

本研究针对郑州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重组教学资源、集中临床检验系诊断学实验设备及相关经费,建立一个高效率、高质量和节约性统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2 方法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4,5]。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组合包含了课程的层次和类别,学科的门类和系列,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主要课程与各课程的比重和序列,组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结构[6]。对郑州大学各个医学院系(包括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每年不同专业设置的与临床检验诊断学有关课程(1525学时)设置进行调查,召开部分代教老师和医学生座谈会,分析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在进行医学检验系本科学生、成教部医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统一排课的基础上,提出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成立郑州大学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研究中心,配置相关医学检验课程教学设备,搭建医学检验专业学平台。

3 结果

3.1 临床检验实验诊断课教学现状

3.1.1 医学检验系教学的师资力量

郑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为全国硕士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主要由郑州大学五个附属医院的检验科工作人员组成。医学检验系医学检验课程均为医学检验专业人员承担。 以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为例,近几年随着学科建设的重视,引进了不少博士等高级人员。但在某些程度上,这些资源没有合理利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1.2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的师资力量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多为非实验检验专业人员承担,主要靠内科临床医生或临时聘用人员进行实验检验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师资力量无法保证。在教学评估和要求提高医学生教学质量的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提高医学生专业教学水平的要求。

3.1.3 医学检验课面临的问题

教学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大学医学院系每年不同专业共设置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1525学时,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理论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17人),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理论课68学时、实验课44学时(学生148人);医学检验专业理论课357学时,实验课326学时(学生37人);预防医学专业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40学时(学生120人);口腔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80人);麻醉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7人);医学影像学专业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40人);护理学院检验专科理论课132学时、实验课216学时(学生60人)。仅医学检验系全年两个学期均有医学检验课,其他院系均为半年课程。

随着学校实质性合并的深入,各医学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专业设置增多,招生规模扩大。但合校初期学校未给各医学院系(专业)学生提供后期医学检验课的公共教学平台,各院系只能对医学检验课程的安排上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重复设置,教学所用实验设备重复购买,实验室重复开设,教师总需求人数增加,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试剂和实验设备的重复购买加重了学校的教学负担。

3.2 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成果

3.2.1 对医学检验系实验室进行扩建和改造

根据教学需要,郑州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扩大了医学检验系各个实验室(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学)的面积,设置了3个实验准备室(微生物和免疫学、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细胞学、生物化学)。

3.2.2 统一排课的教学模式

利用医学检验系实验教学的优势,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小规模医学检验系本科和成教部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的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校有关医学检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作用。

4 讨论

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后都面临着如何将医学课程重组和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问题。国内整体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大多实施统一化管理,形成了规模化、统一化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模式,实验课教学达到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合校后,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有必要,能更大程度地节省教学资源和发挥综合大学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技能,逐渐与诊断疾病进行联系,使实验诊断学成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7,8]。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整合医学系、检验系、预防医学系、药学系、影像专业、麻醉专业等专业学生的实验诊断课资源,改变老的教学模式,统筹安排不同专业的实验课,提高实验诊断的开出数和开出率,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杜绝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实验诊断教学的质量。本研究通过调查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提出了进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总结出了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这不仅对综合大学优化教学资源有益,也有利于医学院校各院系公共课程的优化组合,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综合教学实力成立统一的检验教学平台,根据各个医学院系检验教学的需要,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室、教师和教学实验设备,由检验教学实力最强的医学检验系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详细建议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临床医学实验检验中心的作用,实现实验课的合理安排,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

调整课程设置、统一安排教师和教室: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统一安排;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不同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既可以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又可以减少教师教学安排的不合理现象,减少了教师的闲置。

解决仪器设备分散的问题: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合理利用、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

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实验诊断是检验系的宗旨和根本。如果检验系老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则建议以检验系为主,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完成教学。

改革授课内容:培养学生不仅会看检验结果,还要懂得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地分析,这就需要授课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检验原理,特别是那些对临床密切相关的检验项目。另外,实验诊断课程实践内容偏少,学生缺乏对实验整体过程的了解。调整以后的实验教学,将会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项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检验教学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合理的良性运转机制,使实验诊断实验室步入有序运作的轨道。

通过进行检验专业课教学改革与探讨,对实验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检验了理论授课的效果,为今后的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内容和方向,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给检验专业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检验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丁,陈伟.从实验医学的发展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J].重庆医学,2006,35(9):856-857.

[2] 吴建民.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5):463-464.

[3] 刘丹丹,袁宏,孟秀香.浅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8-159.

[4]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OO1,22(2):86.

[5] 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6] 达建,马艳,陆桂平,等.整体优化医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3-165.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范文第2篇

1.1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要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增强办学特色等方面上,做出改革建设措施,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此政策背景下,培养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着眼点,是对检验医学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开设是实践检验医学素质教育的新探索,在此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实践者,从传授知识转向为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1.2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需要临床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的核心内容,检验结果准确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安全以及检验学科的发展。近几年来,临床检验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多,已达1500余项,因此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众多检测项目中,如何选择其中最合理经济有效的项目,特别是如何组合多种最有应用价值的检测项目。由于实验室能出具量值报告,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并针对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同时我国颁布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这些已为建立完善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极好的支持指导作用,在我国若能实施,将会规范临床实验室的设立,完善实验室自身建设,同时确保我国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能与国际同步。

1.3补充和完善医学检验教育的需要目前医学检验各专业课程分门别类,内容有联系,但独立行课,对应有相关医学基础课程,学生若以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方法来学习检验专业课程,就会造成对医学检验各亚专业综合分析能力、整体提升理解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引入并系统规范全面地学习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是医学检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对医学检验教育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并综合延伸分析检验医学信息学的内涵,指导学生理解并接受本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树立本课程专业学习的正确理念,认识本课程实践的价值,并应用正确的评估方案获得有效的评估依据,客观地有理有据地评价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临床应用价值;检验的流程控制是全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加强临床实验室海量数据,提炼出高于数据资料的临床诊疗信息,不断地巩固拓展延伸专业知识。

1.4提升英语和电脑网络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英语是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非常重要能力和素质。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查阅、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最新文献,加强学生自觉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水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程的实践还需要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和专业应用软件,HIS和LIS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网络应用知识,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掌握全面的临床资料,采用循证医学专业软件(ReviewManager,GRADEpro3.6等),应用于自己的循证检验医学和数据挖掘中,锻炼了学生应用电脑和网络的能力。

2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检验医学信息学内容广泛,涉及分析前、分析分析后检验医学信息等方面。《检验医学信息学》共有14个章节,但本课程的课时数极为有限,仅有教学学时2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鉴于该课程的教学时间设在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第八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最后时期,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接近尾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能与各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融汇贯通,本课程学习完毕,能尽快熟悉临床检验工作,缩短实习适应期。因此,以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和实验室管理质量提高为重点,安排了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基因信息库与蛋白组学)、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认可、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临床实验室能力验证、医学检验方法学评价、诊断试验的数据挖掘、循证检验医学及检验医学信息在科研中的应用等十个专题内容。其中“实验室认可”解释了除实验室结果互认的内在要求外,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是实验室认可的专业要求。“循证检验医学”主要针对不断增加的检验技术,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来规范检验医学的设计研究、文献评价,用当前最佳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LIS应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方式,密切结合医院临床检验特点,解释了LIS性能特点及应用,形成许多实践应用成果,也大大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确保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数据挖掘”主要基于LIS的解释和咨询检验报告,找到检验医师工作的切入点,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发现检验项目新的应用价值。检验医学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诊断、医学信息学的统计、流行病学等研究实现了融合,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研究方向。据临床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快进入并适应实验室工作,具有强烈的检验流程控制意识,能够自觉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规范开展工作,具有明显循证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好评,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3探索多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检验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与临床检验紧密结合的系统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相较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课程,不够生动形象,较为枯燥。若照本宣科就流于教条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讲解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采用多媒体、案例分析及研讨式教学法,内容不在深,在乎其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4结束语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改革

1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为了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医疗卫生行业,满足学生在本行业中对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我们通过研究行业工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经过课程组成员的讨论、思考,构建适合本区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尝试性地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倡导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1],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2课程开发的过程

2.1行业岗位群调研

课程开发之前,对医学检验行业在西南黔东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检验岗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而且学历偏低。目前,我省正在竭力建设以农村预防—医疗—保健为覆盖面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对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检验仪器设备和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在营销与维修领域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地(市)各级医院、血站等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县乡级医疗检验岗位体验工作过程,寻求课程开发和构建的切入点。通过记录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医院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组。

2.2课程体系框架的确立

根据我校所在的区域、设备、资源和人力的现状,参照临床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基层临床检验岗位常见工作任务提炼为典型的检验项目任务,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为引领,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分析提炼时不直接按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而是深入分析完成每个工作要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工作行动,对其进行重组、简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并将行动情境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课程,然后通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论证确定课程。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学科知识体系(普通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解构,围绕职业岗位核心工作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发了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前课程门数太多、知识庞杂、不实用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整后的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本行业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体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整合过的通用能力课程精心选配了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重构的岗位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延伸的拓展能力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行业内转换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职业迁移储备知识,

2.3课程标准的确立、修正、完善

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制订课程标准要尽量做到正确、可测、易懂、好用,应具备明确性、整体性和弹性。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划定的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即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检验技术和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全国卫生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广泛开展岗位调研,分析检验科室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与行业专家共同确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理论设置实训项目,按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结合铜仁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建设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2.4岗位能力课程重构

我们重点整合了通用能力课程和重构了岗位能力课程,包括新开发的检验应用化学、基础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而且着重把精力放在岗位能力课程的重构上。将传统开设的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6门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技术的重新排序,考虑到现代检验医学向自动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又把检验仪器分析、病理学检验纳入在整合课程之中。我们特别多次邀请本行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最终确定整合方案,并聘请部分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排序工作中。按照课程组研究论证的新分类标准重构为4门岗位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后能熟练进行检测项目的基本操作;学习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后能正确辨别各种细胞及其特殊形态;学习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后能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熟练操作与保养;学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后能自觉开展各阶段的质量控制。2.4.1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融入能力培养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4个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集合”。(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手工或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典型医学检验项目为任务;(2)涉及的细胞、细菌或其他体液成分形态的医学检验分析,并按形态相近或发育长成的规律分类,运用显微镜就能观察完成的细胞形态分析技术;(3)临床常用的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借助项目检验通过运用自动分析仪器完成的仪器自动分析技术;(4)根据控制检测方法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初步把握质量控制3个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控工作。随后在行业目标中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270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手工完成的项目内容;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216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血液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的体液细胞形态、其他体液中的细胞及各种细菌形态特征及致病意义等内容;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108学时,整合了包含检验仪器操作和部分生物化学检验相关内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72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岗位所需的质量控制知识及统计学知识的内容。2.4.2教学设计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学校、实训中心或医院等场地内采用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学习情境实现教学[3]。依据课程标准,将每个学习领域的每个模块的每个检测任务设计出3个或3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思考选择不同的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以手工类操作项目作为载体;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以显微镜操作类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以自动化仪器检验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以项目检测为载体,分别设置学习情境。例如学生接受项目检测学习任务是“血肌酐测定”。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血肌酐相关工作过程知识内容学习;然后选择检测方案,准备所要的仪器和试剂;随后进行医学检验操作,对操作重点、难点进行严格训练;最后对测定结果进行报告评价。按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境教学过程。见图2。

3课程试运行与效果

按照知识内在承接关系设计安排授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设基本素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通用能力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第三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自动分析技术;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第四学期还开设延伸能力拓展课程;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设计将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通常以4~6学时连续集中完成一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课程实施及试运行因专业的特殊性,聘请了很多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授课,项目课程运行过程中得到行业与学校组建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协调和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3年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业率达到97.5%,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人才,这使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大幅度增强,并与本区市政府达成定向订单培养计划。

4课程特色

4.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从易到难的职业认识规律来重构知识体系,如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是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原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一门新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4门课程的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将原课程涉及的形态学、检验仪器部分内容相应地归入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课程。教材仍然分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4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检测项目为子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实行集中阶段性教学。4.2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技术理论部分由教师在相应实验项目任务实施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学习,手工操作技术主要在项目实施的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开展训练,然后课堂记录实验检测结果,教师在记录单上签字验收。课后学生书面写出结果评判和临床意义,最后以小组(每6人为一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实验项目报告。课程教学中定期进入临床见习,课程结束后再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最后进入临床实习。4.3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由项目完成性评价(40%)、阶段性测评(30%)、综合测试(30%)3项成绩组成。项目完成性评价指在学习每类检验项目测定过程中,都有一个理论信息学习记录、课堂出勤、实践操作训练(以实验报告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绩)等几项考核,最后汇总成本部分成绩;阶段性测评指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学习都有一个理论与技能考试;综合测试是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测试。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范文第4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良好应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熟练掌握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更应突出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培养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检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合理性、应用性,从而满足各类医学检验相关岗位的需求。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培养思路。

1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医学检验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所培养的人才以知识型人才为主气医学检验课程内容繁多,学生学业负担重,大多数时间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探究,甚至有些课程因排课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2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技术和仪器的不断更新,医疗机构检验科及其他检验相关行业的工作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大部分手工操作项目已逐步被各类高效自动化检验仪器所替代。高职医学检验教学尤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实践及操作技能培训课时占到专业课时的一半以上。而大多数学校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的需要,仍以传统的手工检验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训的主要内容,操作方法陈旧、落后,导致教学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专业学习“学而无用”,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在专业岗位无法快速适应,竞争力弱。

1.3考核方式落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考核仍以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为主,即传统的一站式考核,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核无法进一步起到检查、激励和反馈学习的作用。同时,整体考核过程考多评少,缺少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评测,如应急处理能力、工作抗压及耐受能力等。

    1.4专业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缺乏知识更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虽有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经历,但与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相比,其临床疾病诊断与医学检验能力不足气专业教师脱离临床时间过长,不熟悉本专业工作,无法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诊断结果准确把握,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逐渐体现出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新的不足。

1.5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多数学生是在高考失利后无奈选择了职业类院校,希望在校期间学到一门专业技能,能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因而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技能较弱,最终导致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体认知以及未来自身发展规划不明确。

此外,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缺少对职业素质、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了解。这种重视专业课程、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育,让学生在面对医患关系、医疗责任等实际问题时,常常表现出处理问题能力不足和责任心不强。

1.6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滞后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去向仍然以各级医疗机构为主,包括各级医院、各级疾控中心和血站。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滞后,能力培养单一,导致学生就业主要分布于检验科。但随着现代化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革新,医学检验的专业内容也在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化链条,就业岗位呈现多样化,如第三方独立医学检测机构、医学研究实验室、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医疗器械研发和销售以及维护行业等,都需要大量具有医学检验背景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而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目前日渐成熟的医学检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制约着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

    1.7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弱化,继续教育难度大

    随着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衔接力度不断加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目前,广东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开始实施“3+2”衔接模式,但通过对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由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二者出现大量重叠,这导致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强调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此外,高职教育重点突出实践技能,学生虽然操作能力强,但自学能力和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逻辑思维能力偏低,这将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实现继续教育。

2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2.1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以临床症状为出发点,采用标准化病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程任务,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负责课题布置、信息咨询和总结评价。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主动学习,査阅资料,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状况,不断开阔专业视野,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不断兴起,大量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公共平台开放,如网络公开课、微课等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如利用名校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平台,将高科技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检验教学应逐渐向“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让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熟练手工操作型”向“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全面掌握现代化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学校与一些实力强、专业技术先进的医院或企业联系,即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利用校外基地的有利条件实现对学生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依托医院和企业合作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竞争力。

    2.3探索建立多样化综合能力考核模式

    逐步将传统的“一站式”考核模式转变为临床检验技能多站式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核、验证性实验技能考核、专业实践调查报告、阶段性综合技能考核、临床设计性实验技能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系统。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考核,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知识积累,提高操作规范性和熟练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增加人文素养考核内容,如考核医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学研结合

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临床检验案例教学与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相比相对不足,然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为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培训,鼓励自我提高,与时倶进,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卫生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上岗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组织教师到重点示范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邀请医院、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检验相关行业专家进人课堂进行示范教学、开办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增强专业兴趣和认知。

此外,教师在与医院、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及热点,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在科研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2.5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刃”职业教育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需开展“双刃”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加大学校和专业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生源报考,提高生源基本素质;(2)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专业见习以及专业实习,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让学生逐渐增强专业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3)适当增加专业素养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疗道德和法规等,或是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进行相关病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2.6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元化医学检验技术职业教育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学科除不断实现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之外,也催生了如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制造、生物诊断试剂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高校不断扩招、医疗机构人才逐渐饱和、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学生开始关注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满足医学检验发展的人才需求,以逐步达到提升检验人员素质、优化产业人员结构的目的。

2.7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特点,兼顾继续教育

    教育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差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强调培养一般技能型专业人才,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促进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有效衔接,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工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就需要重点加快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无缝衔接,同时突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此外,虽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如继续参加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医学检验主要课程范文第5篇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定位和设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医学检验行业的基本情况、工作岗位和要求、专业课程及知识内容、检验科工作流程和内容,实验室布局和生物安全等知识,为后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早期接触临床变得有的放矢,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设计该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该课程以介绍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情感为目的,紧密联系临床,校院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课程内容真实、贴近实际并有一定的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在教材附录里例举了常用的医学检验参考资料、医学检验杂志和网站,方便同学们进一步学习,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开发

对于课程内容,大家都建议应该包括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检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检验科工作流程、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和实验室安全等。根据调研结果,组织人员开发相应教材,并征求专家意见,经反复论证和修订,最终开发了与临床贴近的、满足教学需要的《医学检验导论》校本教材。该教材由绪论、检验科工作任务、检验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和检验医学新进展等六章内容组成。教学内容选取、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取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根据课程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设计了5个较为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都以一个中心展开,以学生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为依据[5],见表1。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实施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为动力,优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课堂与见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早期熟悉临床和岗位适应能力。《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全部教学内容分为概述、医学检验工作任务等5个单元进行,按照单元知识量多少、教学目标等进行学时分配;并按照工学交替要求,交叉安排临床见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论课穿插临床案例进行教学,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部分内容在临床见习时讲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的不同,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病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校内实训、见习实习和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热情,达到掌握知识、学会能力、强化素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习环境与职业情境的零距离对接。教学参考资料、网站资源、习题集等。通过教学基本资料建设,使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变得目标明确且规范有序,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改善了学习效果,提高了知识能力水平,拓宽了视眼,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程开发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