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第1篇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纵观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制约着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辽宁省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小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本文从当前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相应的改善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能够对加快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有所裨益。

关键词 :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79-03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飞速展给各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着各行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之路。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概述

作为东北经济大省,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能否实现。从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发展指导至今的十多年间,辽宁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纵观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仍有不少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适应性较差;企业信息化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信息化服务软件;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缺少健全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等,这些突出的问题在制约着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辽宁省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小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对于信息化概念仍缺乏清晰认识

所谓信息化,指的是借助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来培养和发展具备较高信息化能力的新兴生产力,并使之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运用智能化工具的信息化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的再生利用等等。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的运用和处理,而目前辽宁省不少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引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这一层面上,总体认识深度还不够,最终导致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改革时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受限

经过几年的发展,辽宁省中小企业的计算机普及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的企业都仅仅是配备了计算机并装配了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实现外部互联网和企业内部局域网的搭建,这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难以畅通流动,各级管理人员也基本上依靠电话短信等方式来进行沟通。由于信息比较闭塞,不仅导致了管理人员“各管一摊”的问题出现,还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网络应用化水平限制,也给企业在运用网络信息和资源方面带来了困难,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三)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适用性较差

企业进行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进而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得到提升。信息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对企业基础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规范化,还要对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制度方面进行重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以及企业原有管理流程的限制,使得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对信息化这一新概念也接受缓慢,甚至不愿意改变原先的工作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改革。可以说,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习惯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中小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发展,必须要对企业中落后的管理观念、业务流程,以及组织结构进行根本的改革。

(四)企业信息化成本较高,缺乏技术型管理人才

中小型企业一般具有生命周期短、抵押资产少、信贷风险大、资信度差、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改革中,投入的建设资金和先进技术十分有限,用于引进高级的技术型人才的资金投入则更少。然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依靠IT厂商提供基本的硬件设施,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后期的软件、网站的开发、升级和更新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不仅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还承担着难以预料到的风险,种种因素的制约成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使得许多资金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望而却步。

此外,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得企业经营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而当前辽宁省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存在的紧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对于既掌握IT技术又熟悉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缺口。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用人机制缺乏吸引力,所能提供的待遇也十分有限,一方面导致了企业很难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企业难以通过自身发展来留住优秀人才,导致了人才的二次流失,尤其是企业内部一些骨干型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缺乏定制化的服务软件,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企业管理软件都是通用型的软件,系统功能和模块组成大体相同,很少有软件商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推出专业化的配套软件。有些软件商虽然针对企业进行了修改和定制,但价格昂贵,远远超出了中小企业的成本承受能力。同时,由于相关的软件开发人才匮乏,软件商在企业管理管理软件方面的开发能力也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软件服务与企业发展的不协调。

此外,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千差万别,而目前,市场上仍没有完全适合中小企业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和个性化产品,使得大多数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往往仅停留在了宣传阶段,难以得到企业主的认可和接受。同时,目前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仍然不完善,如有些企业主即使购买了解决方案,但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仍缺乏及时的培训和指导,久而久之,导致了企业对信息化产生失去使用连续性,甚至对软件服务上失去信任,最终导致了中小企业失去了信息化发展的信心。

三、推进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思考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力度

各级政府应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不断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重视,为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出台切实有效地鼓励和扶持政策。

1.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向全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积极地宣传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省份和国外企业在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革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多项适合本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针对性扶持政策,使企业真正得到帮助。

2.各级政府应在财税和金融资本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度,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并为之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压力,使辽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革更为便利和畅通。

3.各级政府应大力资助或成立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初级的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信息服务,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对信息化的优势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可。对于经济实力较差、资金流转较困难的企业,政府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适当的减免和协助,以帮助企业逐步提高自身信息化的应用程度。

(二)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转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

信息化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进行全球化发展、开展跨领域合作的必由之路。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这一层面,而是逐步扩展和提升到了信息化应用的层次,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更是成为了衡量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前文所述,当前省内不少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改革中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如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重视,仅仅认为装配几台电脑,开通企业网站,财务管理实现电脑办公等等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发展,这些片面的认识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因此,中小企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改成含义和思路,要以信息为核心,以信息化相关的软、硬件设施为媒介载体,将信息化技术引用于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的整个过程,广泛搜集企业各个运营环节的数据,运用大数据理论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使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此外,企业要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并不是仅仅使用电脑进行办公这一简单机械的工作,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从而使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得到改进和革新。所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改变以往陈旧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合理的管理流程等,使企业在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中提升产品质量、技术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三)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多方受益的良性发展局面

能否对有限资源进行科学地利用,是衡量一个企业运转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有限专业人才资源、信息技术资源,政府应牵头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使各个中小企业都能得到合理的资源使用。

为此,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全省范围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这个服务平台中,建设信息化知识宣传、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指导,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等模块,使企业在平台中能够得到有效地学习,并及时获得最新的政策信息。同时,还应鼓励软硬件服务商加入到信息化服务体系中,并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帮扶,使其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硬件开发力度,使开发出的软、硬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行业。此外,要加强企业与软硬件服务商、科研院所、高校间的互动交流,将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软件服务商的先进技术,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优势进行有机统一,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找到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科学途径,还将给软件服务商改善服务、提升技术带来动力,同时也将使人才实现更有效地流动。

(四)开展校企合作,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培养

辽宁作为教育大省,省内不仅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各类科研院所,还拥有门类齐全、数量庞大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不同,使得这些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门类技术人才在省内处于分散存在的局面,并且存在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现象,由此导致了辽宁省东、西部的企业在信息化发展和人才质量等方面不均衡,甚至产生差距悬殊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引导辽宁东部企业和高等院校与辽西地区的企业和院校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促进资源的平衡配置和使用,使各地区的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得到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搭建院校交流平台。鼓励沈阳、大连等地的优秀高校与其他市区的高校建立教学交流关系,一方面派出优秀教师到各地的院校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及时传递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前沿咨询;另一方面要积极的接收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并将学习到先进的思想和专业技能带回去,有效促进各地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2.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因此,企业应主动的与高校建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一方面要与高校建立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场所,使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企业应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到高校中进行讲学,使学生们了解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当前需求和前沿发展技术,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方向和目标,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不仅满足了企业需求,还将有效地提高高校的就业率。

3.建立企业互助发展联盟。对于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发展的(中小)企业,要鼓励他们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建立互助联盟,借助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系统将已经拥有的资源、渠道等进行推广和分享,形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体,实现共同发展。这样,不仅有助于各企业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还将使各自企业的业务得到有效地拓展,实现多赢。

四、结束语

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正在崛起,中小企业应抓住信息化的发展契机,不断进行大胆的探索,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不断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最终使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使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对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亚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改善[J],中国科技信息.2014(02).

[2] 马晓君,郭晓琳.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及政策建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02).

[3] 张代军.辽宁、浙江两省中小企业融资比较与启示[J].辽东学 院学报,2010(03).

[4] 党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3).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技术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

1、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全球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而技术创新则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往往具有雄厚技术力量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技术能否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技术管理的问题。因此有效地管理技术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但是,要想科学、合理利用企业技术力量和资源,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运用到实践中,更高效地完成技术管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各个技术环节之间关系复杂,专业分工精细,要想合理的组织技术能力,最有效的完成技术管理的工作,既要从整体筹划,又要合理地安排每一个细节部分,形成整体的技术优势。所以只有通过技术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沟通技术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更好地把握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使其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技术水平。

2、企业技术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技术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管理模式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要求企业把技术管理当作高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因为如果企业能制定正确的技术战略并加以实施,就可以在市场上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技术能力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引进、吸收和提高的过程,企业要想得到技术能力需要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所需的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分析,既是企业开展创新决策的基础依据,也是企业更好的组织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技术管理模式只是简单的将繁多的技术信息堆积起来,基于多种原因设计成果往往变成一摞设计图纸交付给业主后,丰富的数据就停留在这一节点上,而没有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从设计环节继续向下一环节延伸[1],这些信息的“孤岛”远远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网络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相互联系、协作。这些新技术的融合给工程设计、建造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目前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推进以工程数据库和模型设计为主的集成化、智能化设计技术,推行协同设计;建立完善工程设计系统,加强以工程技术咨询业务与设计过程信息流为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建设[2],消除以往各子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并实现设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网络化办公,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在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又能保证设计质量,增进设计水平。所以在传统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平台,建立高效、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二、企业技术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及应用

(一)企业技术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从企业信息化管理角度看,我国企业技术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单机管理-系统管理-网络管理[3]三个阶段。

1、单机管理:即在企业管理的个别环节,如产品设计、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始应用计算机,这种应用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只是辅助手段,并没有将信息进行集成化,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与安全管理,难以充分发挥管理效益。企业管理在整体上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

2、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即企业将多项要素和多方面的任务综合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并根据同一的管理目标进行管理,如MIS系统等,这意味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突破了局部环节的限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管理时代应运而生,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计算机已联网,并且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也已移植到网络技术之上,目前很多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建立在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相融合的基础之上。

在勘察设计行业中,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此数据库主要架构在企业大型综合信息平台上,并通过企业局域网与档案系统进行了数据对接。该数据库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工程基础信息、承接单位信息、合同信息、进度信息、业主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其中工程技术信息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工程类别将主要工艺及技术参数进行区分填写。对于一些勘察设计企业来讲,运用此数据库可以进行关键字段查询和模糊查询,准确快捷地查找到工程项目的基础信息技术参数以及工程档案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档案,为生产设计人员更好地利用档案进行设计而服务。避免了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数据繁多、类别复杂而造成的设计文件数据、过程产品数据不准确甚至丢失的现象。此外该系统留有与其他知识数据库的数据接口,方便系统的扩充。该系统的建立充分提高了工程设计档案的再利用率,快捷高效地提供各种设计模板资料,供设计人员参考。将零散的数据信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起来,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推动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信息基础,从而会引发技术管理创新。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改善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管理决策、管理人员、管理方法[3]进行的。

1、管理决策:通过企业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决策支持工具。管理技术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大大改善了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和方向性。结合实际案例笔者浅谈一下曾经负责完成的污水处理厂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此系统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督,在短时间内对污水处理厂是否正常运行做出较为准确地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为日后新的污水处理厂设计工作积累经验。该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即时、共享及可扩展等特性将全国各省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初步建立了重点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库,通过该项目库可以快速查询各省市污水处理厂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监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同时可以与该污水处理厂所在省份的分析数据进行比较,最后生成分析报表。该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由于数据繁琐而造成的汇总、分析困难,快速准确的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判断,提高了管理效率,为管理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可靠数据。

2、管理人员:管理工作信息化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提高了理性判断能力,加强了相关工作人员间的信息沟通,更加有利地发挥了管理人员的创造性,高效地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上节介绍的污水处理厂信息管理系统就能为管理人员带来各种便捷。

3、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现有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使企业内部信息得以保持一致性、共享性、可靠性、精确性、及时性及可持续性,还推动了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及协同化。例如,BIM三维协同设计,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各专业、各阶段间的无缝对接。BIM所带来的革命不仅发生在设计阶段,更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可以不断地传递,而不是夭折在设计稿中,使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可能。对于设计方和业主来说,也将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整个项目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部分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单机管理阶段,只是应用在一些日常的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工作中,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对于技术管理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且部分企业存在着的信息化无序、脱离实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比较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尤其是缺少有系统理论支持,以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的长远规划。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企业的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单纯对系统功能求大求全,脱离实际的技术管理流程和企业需求,最终都会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和资金的浪费。

除此之外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不完善、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缺乏高级信息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因素也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统一规划、明确目标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规范实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系统开发方式,因地制宜,避免建设的盲目性。

2、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引导,建立管理体系

在企业技术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包括: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垒;建立和完善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3、加强高级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需要优秀的核心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需要具备信息化技术同时管理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将信息化工作做好做实,制定出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所以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技术管理进步与创新的关键因素,随着企业技术管理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更加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利支撑,所以管理技术信息化已势在必行。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依托于企业信息化技术管理的优势,应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手段,对技术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改善业务流程,推动业务流程的再造。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资源规划,合理的把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经济利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勘察设计》杂志.全生命周期管理,2013.11

[2] 2004-2010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3]戴玉明.现代企业技术管理百科全书,2010年2月21日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随着企业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集合、技术整合、市场融合的系统集成将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对组织变革、技术发展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

1 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简称IT)是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厂办公家庭自动化、通信计算机控制结合、数字传输交换处理的“3A” 、 “3C” 、 “3D”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是对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思维的改革与促进,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孤立到集成、由技术到管理的发展过程,并促使企业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资源优化配置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合理化、标准化,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促进企业管理的改善,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善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传统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加快业务流的处理,在财务数据处理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和科学决策的制定只有在基础数据、生产效益、竞争能力和资源配备方面的信息掌握充分的条件下,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全球竞争。

2 企业管理信息化

SCM、EPR、BPR模式是现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一种重要体现,是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大背景下最有效的方式。现行的S C M管理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双赢原则,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并保证获取最大利润,已达到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控制,将各个合作伙伴组成战略合作联盟。EPR管理模式的应用,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的升级与发展,把经营规划与销售运作转化为较为详细的计划,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生产等信息业务等集成为一体,实现商务一体化。BPR管理模式是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方面进行应用,通过过程控制的加强,对原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实现对经营成本的降低、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速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 科学化、 信息化和自动化。例如,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协作化,而且有助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握生产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决策,促进管理的合理化。

3 企业运作网络化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状况下,信息技术在企业运作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跨地域集成化的运作模式的形成,而且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扩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企业运转的有利支撑,电子商务、网上市场运转和信息交换等多种运作方式的应用,打破了地域的壁垒,促使企业实现了信息流代替了资金流,促进企业与市场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生产商与消费者的有效衔接,提升资金周转的速度和效益并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通过落网订购等方式促进了企业销售力度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网络将产品和销售信息进行宣传,促使不同国家、地区即使找到所需物品的来源,进企业经营销售量的扩大并减少库存,提高企业影响力。

企业信息平台、交流平台、贸易平台等新兴的网络平台,为企业运作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给企业、个人带来了快捷性和方便性,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最有价值或准确的信息。并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加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4 企业系统集成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企业从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集成为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帮助企业通过市场的销售经营、市场调研、市场需求情况来对研发生产环节进行调整。企业通过建立外部网络调研中心和内部数据库及时的进行市场分析,制定新的规划与决策;通过视频通话、移动通讯、电子邮件等方式,促使信息流代替事物流,提高企业内部的协同能力,改善交流方式,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企业创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市场驱动来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份额,改变企业发展格局,促进企业跳跃式的发展与创新。

5 企业建设智能化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局域网、声音处理、高密度存储文件等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完善了企业信息的科学化和完整化,尤其是在财务、采购、统计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科学挖掘、对数据的科学分析,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促进智能化企业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企业招聘员工中成为考核标准,节省了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监督与管理职员的成本,而且应用网络化的手段促使员工的教育更加客观科学,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国际前沿技术,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促使企业面对智能化、战略化、先进型、技术创新型转变。

在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生产方式日趋柔性化,CAD、CAM/CAPP/CAPPS集成系统的应用,是产品实现了小批量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由自动化加工、传送、信息管理控制所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设计、生产控制的一体化与科学化,通过现代的控制方法与手段如数控技术等,实现精细加工,并提高了生产的速度与质量。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促进了人们生产的信息化与科学化,成为了现代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向,成为了企业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驱动力,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商机,提高竞争力。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了必要条件,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的信息技术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将随着加强,其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运作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建设智能化的发展,对企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和实现创新型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胜.航云服务激发企业经营模式变革[J].商务周刊.2010.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集团管控模式信息系统选型

企业在对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选型时,面临集团财务信息系统概念不清与自身需求不清的双重困难。企业需要对其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定位、应用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楚认识,了解把握其发展轨迹,以形成对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合理预期,同时需要梳理自身的管理需求,找准系统选型的关键点。

一、国内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导入

1、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导入。上世纪90年代,国内以浪潮、用友、金蝶为代表的财务系统开始兴起,为企业使用财务信息系统提供了外部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推行以财务管理牵头的管理规范化行动,为财务信息系统使用提供了内在动因;再者,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照行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个性化需求较少,为财务信息系统产品化搭建了良好平台。由此,以单企业核算主体为应用对象的财务信息系统得以广泛使用。到本世纪初,随着国内企业集团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成长为集团型企业,单一核算主体已经发展为多核算主体,并且主体间可能跨行业。面临这一变化,原有的单核算主体的财务信息系统已经呈现出其不适应性,例如多核算主体使用独立的财务信息系统彼此间不能通信、集团层面缺乏信息控制等。尽管软件产品为此进行了适应性改善,但从本质上并不能解决集团管控的问题,不能对集团管控模式进行有效支撑。基于对这一本质问题的改善,集团财务管理系统得以提出并推向市场。

2、集团财务信息系统与单企业应用财务信息系统差异比较。将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系统与单企业应用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比较,得到在适用对象、会计主体、内部往来处理模式以及业务规则落实、系统架构几个方面的差异,如表1所示。

二、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

1、集团财务信息系统与集团管控模式的适应性。一是U型结构(unitary structure)。高度集权的职能式组织结构,适用于产业比较单一的中型企业。这种集团组织模式下,集团对下属企业控制力度较强,可能深入到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管理中。例如,集团范围内供应商、经销商由集团统一管理,产品由集团统一分配,价格策略也由集团统一制定,下属子公司在既定的规则约束下完成执行活动。与此相适应,集团财务信息系统也需要体现为强信息控制,系统中供应商、经销商、产品、价格等基本信息由集团层统一管理维护,以分配的方式允许下属子公司使用权限范围内的部分信息。二是H型结构(holding structure)。多元化产业经营和控股型公司结构,其下属公司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这种集团组织模式下,下属企业拥有较大的自主控制权,集团对下属企业的控制只体现在信息汇总上,不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深入控制。例如,子公司自行管理供应商、经销商以及产品,制定价格策略,集团处理对子公司的投资,确定子公司的经营范围,建立内部交易规则,对子公司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进行合并。与此相适应,集团财务信息系统也需要体现松散控制格局,系统中供应商、经销商、产品、价格等基本信息由各子公司在各自的账套中自行管理维护,集团层面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确定一级会计科目,科目层级、辅助核算以及核算事项均由各子公司自行确定。集团与子公司通过系统实现投资事项协同处理,子公司之间通过系统完成内部往来协同处理。在这样的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归属较大程度地划归子公司,集团仅获取合并报表等关键信息。三是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U型和H型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强调企业整体的协调功能和效应。在这样的组织模式下,集团层对信息控制权处于U型结构与M型结构之间,子公司的自我控制权也处于U型结构与M型结构之间,集团层和子公司共同实现对信息的维护与控制。例如,集团层对重点供应商、重点经销商、关键产品及价格策略进行管理维护,通过分配的方式允许子公司在权限范围内使用,同时子公司拥有增加供应商、经销商、产品的权限,拥有产品定价权,可以发展一般的供应商、经销商,对产品进行局部调整发展,同时拥有部分定价权。同时,集团层确定会计科目体系,通过分配的方式允许子公司在权限范围内使用,子公司可以在分配所得的会计科目下根据核算需要增加下级科目以及辅助核算事项。在这样的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归属由集团层和子公司共同所有。四是矩阵式结构(matrix structure)。职能制和母子公司制的变型,强调集团内部跨部门的协作。在这样的组织模式下,企业内部经营单元更多地以项目的形式体现,例如房地产、建筑施工等企业多采用这种模式。其对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要求主要体现为项目的独立核算以及项目终止。在系统中,集团层不直接深入到项目经营活动中,不对经销商、客户、产品、价格策略等进行管理,但确定会计科目体系及核算内容,即界定基本的规则,对项目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项目在界定的规则下完成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在这样的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信息也较大程度地体现为集团层和子公司共同所有。

2、企业应用现状。由于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因集团管控模式的需求而诞生,因此适应不同的集团管控模式成为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国内集团财务信息系统自本世纪初推向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演进,目前已经在制造、通讯、房地产、电力等众多行业取得了较好应用。集团管控模式下子公司地理空间的异构对系统网络架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喜的是,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发展的十年也是internet广泛应用的十年,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为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应用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但从功能范围来看,系统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面,如总账、应收应付管理、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报表以及合并报表等,在管理会计以及其他业务环节则尚未取得显著成效。

三、集中财务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1、内部发展趋势。(1)财务管理范围内的发展趋势。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初衷在于支撑集团管控下的财务核算要求。随着近几年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在财务核算方面的较好应用,企业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以及集团范围内的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好的成本核算体系、预算管理体系以及内部资金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不仅体现为事后的信息反映,更为重要地是向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进行财务评估,财务管理深入到经营活动的前沿。因此,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在已有的总账、应收应付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合并报表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向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以及资金管理发展,为财务管理活动向经营活动前沿转移奠定基础。(2)财务向业务延伸的发展趋势。由于会计核算的滞后性以及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对业务前沿数据信息的客观要求,企业在完成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会对业务数据信息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应付管理向采购管理的延伸,应收管理向分销管理的延伸,以及存货管理向库存管理的延伸等。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的较好应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信心支撑,同时也为财务管理系统向业务系统延伸提供了契机。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向诸如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系统的延伸,在实现财务管理的基础上逐步获取更前沿的数据信息,支撑业务与财务集成,将能够适应企业“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信息化建设思路,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顾虑,同时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信息支撑。与此同时,财务逐步向业务延伸的发展策略也符合ERP分布实施思路,以财务为基础,逐渐向供应链、人力资源以及生产计划前沿,将最终实现ERP管理目标,相较之于ERP整体实施,具有分散风险的显著优势。

2、外部发展趋势。由于早期财务信息系统本身功能的限制,以及企业信息化规划方面的欠缺,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可能已经实施了库存管理系统、分销资源管理系统甚至MRP系统等信息系统。同时,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由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甚至业务环节的发展,也不可能涵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企业可能需要集团财务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因此,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面临与外部信息系统集成的客观要求。随着以“中间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异构系统间集成已经成为可能,这也为集团财务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了客观条件。面临外部集成的需求,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开放性特征,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集成趋势,在集成过程中正视其它外部系统的优势与自身系统的不足,努力调整与完善自身系统。

四、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选型

1、明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与系统匹配程度。企业在面临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选型时,首先需要明确企业自身的集团管控模式,同时需要客观评价可供选择的集团财务信息系统是否能满足集团管控模式的要求。由于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因集团化管理模式需求而诞生,相较之于原有的单企业应用财务信息系统而言,其主要优势就在于对集团管控模式的支撑,不同的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可能支撑不同的集团管控模式,因此企业在选择集团财务管理系统时,必须明确可供选择的信息系统支撑何种模式,能否适应企业集团管控的要求。

2、要求系统具备灵活性以适应集团管控模式的调整。企业在完成由单个企业成长为集团型企业的基础上,其管控模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业务规模以及行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集团管控模式可能会发生调整,例如,集中于单一行业时可能为U型集团组织结构,而随着多元化战略的发展,企业可能调整为H型集团组织结构。集团管控模式的调整对集团财务系统部署调整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企业在选择集团财务信息系统时,不仅需要立足于当前的管控模式,还需要为未来管控模式的调整预留空间,要求系统具备灵活性,可以根据集团管控模式的调整重新部署,调整信息控制权利与控制结构,适应管控模式变化的需要。

3、明确系统可扩展性以适应管理需求。企业对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选型时,可能重点考虑当前集团管控模式下会计核算的需要,但由于行业内财务信息系统产品在会计核算方面相对成熟,其实施成功率也相对较高,因此满足会计核算的需求将较容易实现。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企业会由会计核算向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的拓展提出要求,同时也可能由财务管理向业务管理延伸提出要求,这就形成了对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要求,需要财务信息系统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满足管理提升的需要。因此,在对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选型时,要求可供选择的信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同时系统研发顺应系统发展趋势的要求,为企业管理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第5篇

打开Google,只要键入“信息化”一词,500多万条搜索结果将呈现在你的面前。

“信息化”出现频率之高,二十年前不可想象。“信息化”已经从时尚词汇变成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既具战略意义、又有大众化色彩的时代词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各方面发展还不均衡,多年来,通过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带动性,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各地区经济建设中起着战略性作用,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建设数字化城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也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注入了新动力,更为广东省这样的改革前沿面对加入WTO新形势的应对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从全国众多省市中,遴选出北京、上海、陕西、辽宁、广东等五省市,在其多年来的实践中,看到信息化对于经济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战略作用。

一、北京:新奥运带动首都数字战略

2001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在“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框架中,推动首都信息化是发挥首都人才、技术和信息的资源优势,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推进首都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首都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

现在,首都信息化面临着新的形势:第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将其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当前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更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进程,将首都信息化确立为北京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第二,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为北京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将使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核心的竞争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成为中国发展?毒?玫暮诵模?008年奥运会也将要求北京具备世界一流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首都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城市宽带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全市,电信、广电及各类互联网络的发展为首都信息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全市公用的信息基础设施——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央在京及市属部门的各类数据库相继建成。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个人计算机迅速进入家庭,每百户PC机拥有数达到23.5台;家庭电视机平均每户1.5台;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16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39万户,普及率达到50.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6万户,普及率达到24%;全市因特网用户为308万,占全市常住人口28%。“九五”信息化的推进,使一批重大信息应用工程实施并完成,推动了政务公开,强化了现代化城市管理功能。“首都之窗”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涵盖人大、政协、市委、市政府的统一的市级国家机关网站,面向百姓的信息服务内容受到群众欢迎;全市公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首都电子商城建成,初步解决了电子商务涉及的CA认证、安全配置、支付平台、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律环境、协同工作体系等关键环节,为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提供了支撑环境;科教网的开通为全市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普及、成果、远程教育等创造了良好环境;数字绿化隔离带一期工程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中的医疗保险子系统已经试运行,北京市民卡已试点发放;银行卡工程已全市联网;市政交通一卡通已启动建设;城八区社区服务网络及呼叫中心已经建成,一批信息化小区已发挥了示范作用。

通过“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建设,首都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就,并将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推动首都信息化向着更深、更广、更高的方向发展,朝着建设“数字北京”的目标迈进,继续保持首都在全国信息化的领先地位。

二、上海:三条主线带动现代化

2002年12月3日,上海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个喜庆的日子。

在这一天,上海市取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而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不仅是发达国家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难题。

加快信息化,不仅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更是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以上海市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05年使城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2007年基本形成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的格局,初步构筑“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

“九五”期间,以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建设为标志,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在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城域宽带主干网、通信业务、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基础指标领先于国内各大城市,部分指标已达到国际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能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提供多样的选择。

今天,上海的市民能享受网上浏览、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网络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信息服务;企业、机构用户和市民可选择使用电信、联通、网通、有线电视网络等多个运营主体提供的高速网络服务。

网络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政务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改变管理和运行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市建设和管理效能得到了增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目前,上海市正从三个层面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以骨干企业为载体,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加快“电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普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卡、公共交通卡等项目的功能拓展和应用推广工作,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第二,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增强上海作为亚太地区重要通信枢纽的地位。连接全市超级计算机,形成海量存储和网格运算能力的共享环境。推动各类网络的互联互通,促进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的融合发展。增强城市整体的网络覆盖和普遍接入能力,增强重要信息系统的容灾备份能力,加强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信息化规范和标准。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第三,积极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要重点推动浦东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强化软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软件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服务业要在加快发展增值业务的同时,利用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和宽带多媒体平台,带动内容产业发展。

三、陕西:基础建设带动跨越式发展

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让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陕西省是西部开发的重中之重,尽管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还是发展速度来看,都不是居于西部诸省的第一位。在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陕西省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用信息化加快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努力缩小本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建设西部强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2003年,陕西省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不俗的成就:通信新增传输光缆(含干线光缆、中继光缆、接入网光缆)6500公里;新增固定电话90万户、移动电话1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3.3%;新增有线电视25万户,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55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数量达到150万户;完成陕西省十大工程方案的制定和论证。

西部强省的建设是全方位的,而信息化建设在陕西省的各个领域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性作用:

第一,在农业领域,陕西省加强了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分行业和十一个地市分中心、省地县农业信息专用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杨凌示范区为基地,加快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远程教育、农业信息化支持系统、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在工业领域,建设好企业信息互联网站,形成一个安全、可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信息通道。“十五”时期工作重点是:借助于ERP、CIMS、CAD、CAM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对企业研发链、生产制造链、供应链、客户链等支撑系统,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

第三,在金融领域,构建各金融单位的专业网络,实施全省联网运行,并和地级以上城市部分大商场实现直联;完成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的建设,推动银行卡业务发展,推广综合柜面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等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和综合金融监管系统。

第四,在科技教育领域,完成陕西科技、教育信息网主干平台及地市、县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科技领域的计算机网络,为全省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学校提供信息服务。

第五,在交通运输领域,建设省级、地市级和高等级公路数据库及营运车辆、客货运输、航运等数据库。加强省管部门及直属单位的局域网建设、急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交通信息法规与标准的引进和编制、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建成较为完整的交通运输信息化网络。

第六,在国土资源与城市建设管理领域,在遥感、遥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土资源以及城市建设的数据库系统,包括资源、环境、环保、设施、地图等系统数据。实现国土规划、城市建设的信息化管理与监控。

第七,在旅游与社会公益领域,建设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游览、交通、住宿、安全等信息服务系统及文娱、体育等信息系统。建立社会公益信息系统,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提供社会服务。

另外,在党政机关、财政、税收、工商管理及医疗卫生等领域,陕西省也推出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举措,以基础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四、辽宁:百户试点带动千户应用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辽宁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的基础比较雄厚,但优势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再度振兴,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改革至关重要。作为实现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辽宁省把实施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作为全省五年重点工作之一,带动千户应用,推动全省各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003年7月24日,辽宁省为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提出非常明确的思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方针,围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交通、轻工、纺织、建材和商业等十大重点产业,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围绕着这一思路,辽宁省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推进措施:

第一,从整合资源的角度,提出三个“优先”,全力支持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优先推荐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倍增计划、科技项目计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计划;优先支持进展情况良好的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得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科技三项经费、省软件产业发展资金;优先支持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企业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招商引资和产品推广活动。

第二,在外部环境营造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以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证书认证体系,逐步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完善电子商务规范,为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鼓励电信运营商及网络服务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对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参加企业提供优惠的网络资源、服务器托管、网站建设综合网管系统服务。

第三,为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还推出多项引导社会资源的政策:加快建设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培育从事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的专业公司;加快建设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适用人才;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加快软件技术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五、广东:“一二三”带动区位优势再造

加入WTO之后,国外大公司将全面进军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对广东省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对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系统集成业将产生很大的冲击。特别是按照我国已签定的信息技术协议(ITA),在2005年前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将逐渐降为零,对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九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率先成立了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加快了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