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48-02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三、结论
课题式研究教学是一种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会以及基于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课题式研究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郭金林. 论教师在高校文科研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02)
[2]喻国华. 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究[J]. 教学与管理. 2006(06)
[3]夏锦文,程晓樵.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12)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教育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通过课程的开放,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发现,只要适当地引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生活实践经验,使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二、从本地区域特点来选择研究课题
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梳理本地区域资源,利用现有的条件去选择课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入手,容易掌握研究方向。课题要充分贴近日常生活,使研究课题与社会紧密相连,减少社会与学生的距离,使得课题研究得到顺利开展。
三、在综合实践过程中老师要起主导作用
在综合实践的课题研究中,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要参与整个过程,要和学生共同参与,高度关注,适时指导,与学生一起研究方案,制订步骤,引导学生战胜研究中的困难,从而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
四、如何确立和选择课题
课程确立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实践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课题,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只要与学生息息相关、能反映学生生活背景的都可以选为研究课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去评价、赏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欣赏、理解、表扬的语言去支持。在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自评,进行自评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调节,最后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然后是同学互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了解他人的长处,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六、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作为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都是评价对象和评价的主体,因此,要重视让学生积极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经验、发展的过程。评估通常是教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学生评价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的结合,评价组内的团体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结合的评价以学生口头报告书面材料、活动、展示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为主。
参考文献:
[1]李雪.浅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想[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7).
[2]邓斌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8).
[3]龚茂莉.边疆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4]熊跃根.从社会诊断迈向社会干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反思[J].江海学刊,2012(4).
[5].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
1.引言
近年来,地方性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所展现的理论基础,资料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经济学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指导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以单向性“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经济学思维与分析能力的训练,偏重于以卷面考试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在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促使教学方式向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学是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一,它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的空间有效配置研究。然而,当前大多数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中用太多具有不同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事例来解释或实证某一理论,难免会使学生对理论的解释或应用产生脱离现实的影响[1]。因此,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与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区域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
2.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2.1理论体系庞杂,教学内容繁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尚未达成共识,教材的编写者基于个人的理论偏好及研究热点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始于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微观分析,区域经济学不断拓展它的研究领域,使得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为了能让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倾向于将区域经济学所涉及全部理论甚至研究方法纳入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采用单向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分析工具多样,教学难度增加。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2]。区域经济学由于缺少明确的参照系,分析工具显得五花八门,克保罗・克鲁格曼教授称之为成了其他学科的“工具收集箱”。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分析工具涉及计量模型甚至GIS等空间分析软件,这些分析工具不仅需要占用教学时间进行介绍与演练,而且只有不断地反复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实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灵活运用的目标。因此,教学难度较一般课程要高,传统教学方式难a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3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
区域经济学是分析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空间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以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但是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任课教师一般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时间的约束条件下,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研究方法的训练。这种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与学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动,学生仅仅满足于记忆和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很少关注这些基本原理的运用及实践结果。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以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导致其对布置的课程论文无从下手。
2.4考核模式固定,方式单一陈旧。
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依然延续“背结论、考结论”的闭卷考试这一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已有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忽视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相关路径与方法的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的目标就比较倾向于在平时背理论,考试时将理论要点默写在试卷上,达到合格成绩并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性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理论认识的储备状况及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与整理文献,处理与分析数据,以及互动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识,实现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课题或研究性问题等形式为载体,通过探索与研究,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学相长和互动交流为特征,区别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设置研究性问题或课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选择并发现新知识,然后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服务于教学活动。
最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融合了教师的研究性讲授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且体现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立足教材讲授基本理论与超越教材广泛阅读相结合,以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特点,真正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区域经济学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科阶段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初步形成了经济学思维。同时,学生学习了数学、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接受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此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的出现,为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定位要求教师既要完成相应地教学任务,又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会围绕基本理论与所在区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方向。教师对区域经济学的相关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便于将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服务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团队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围绕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型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财政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研读案例的过程中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3.3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研究性教学在不同院校和不同课程的实践是有差异的。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先后被确定为青海省的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紧跟教学改革前沿,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一是研究讨论型。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安排若干研究主题,学生则依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在学期内或者约定的时间内,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研究主题范畴内的某一具体问题研究,并提交小组的研究过程记录材料和研究报告。在课程结束之前,任课教师组织汇报与交流会议,并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担任评委与点评嘉宾,研究小组汇报研究报告的思路、内容、方法和结论,以及研究的心得体会,在围绕研究报告展开质疑与辩论的基础上,评委老师和点评嘉宾对研究小组的工作与研究报告作出评价。这种类型的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研究和比较中学习,既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学术研究规范,又在交流与比较中发现了差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素养。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设置了区域经济论坛,学生以生源地组成学习研究小组,以自己的家乡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等主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并在课程论坛上展示研究成果,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热情,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增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是自主研究型。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源于理论的推演或者现实生活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提出相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围绕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查询文献、搜集数据、应用软件分析与处理数据,最终完成课题报告的撰写。在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非常有兴趣用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适用性,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承担的各项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由课题分解的子项目研究。这些都让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接触了学科前沿动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日益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区域经济学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步跟进。
4.1树立和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
不仅任课教师要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而且教学管理部门要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营造研究性教学氛围,为区域经济学课程探索研究性教学创造条件和制度供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知识的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4.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当前的许多教学管理制度构成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约束条件,因此,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改革评教制度,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尝试、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引入评教范畴,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将评教过程转变为引导教师反思教学方法和强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二是改革作业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学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安排文献阅读与述评、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社会调查,以及口试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三是改革课程考试制度,突出平时考核,强调过程评价,增强考试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探索闭卷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3借助教学科研团队推动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每一位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偏好与学术专长,同时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应组建区域经济学教学科研团队,体现术业有专攻的学术合作,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此外,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科研经验丰富和能力强的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进而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
[2]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5]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56-02
[作者简介]李艳华(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东方学院教改课题“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探索”的成果。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庞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模型复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离中国实际较远,大多数教科书上的相关案例取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而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经济现象与西方有差异,所以导致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缺乏兴趣,甚至怀疑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另外,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翻译版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有机结合,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含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是指在教学中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予以正确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根植于中国经济实际,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虽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另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情不同,这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只有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特点,针对中国具体的应用情境,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些原理与中国经济运行并不矛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总结,通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然而,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是西方学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并最终形成的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种类不少,但大多尚停留在对原版教材的翻译和复制阶段,书中案例大多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成熟,教科书上的许多案例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严重脱节。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的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非所用的错觉,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把握。要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要既能解释市场经济一般性问题,又能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问题,真正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措施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前提。西方经济学是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既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模型加以推理,抽象地加以论证,也可以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重视模型的抽象推导,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向较深的层次推进。对于文科生,尽量避免经济学理论的模型推导,应该强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多用案例去解说经济理论。总之,不管用何种方式,使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只有理解了经济理论的内涵,才可能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2注重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对经济理论作全面解释,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根源和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的,所以每一个经济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作相应介绍。另外,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论总结,在介绍有关经济理论时,要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应该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这也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经济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如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该理论哪些地方不符合中国实际?怎样修正该理论才接近中国实际?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难度,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3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中国的经济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可以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增强直观性。首先,要注意选择中国的实际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同时尽可能选择日常能够接触的经济问题做分析,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经济学案例的筛选要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这些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无论各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有什么差别,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这就是经济学原理的普遍性。如在讲到经济增长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来分析,可以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析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在平时大量阅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然后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中国经济现象来理解经济学原理,比用国外的案例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了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案例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整理这些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专业性的解析,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使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毕竟枯燥,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本身是理论经济学,其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但实践教学却是更容易结合中国实际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型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结合中国经济现象的实际进行案例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模拟实验、专题讲座等。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还可以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综合型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适合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包括课题研究、商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曲振涛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6-12-26
[3]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有很多同学都觉得论文写作很难,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写作方法,就能够驾驭各种论文。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与论文相关的内容是: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基本规范指导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基本规范指导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在选题和内容上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应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本规范适用于具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一、各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
提交评议和答辩的学位论文由封面、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部分组成并按先后顺序排列。
1.封面
硕士学位论文封面(见附件一)、书脊(见附件三)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不超过26个字,可分两行排列,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论文作者本人导师。未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遴选且在研究生处备案的合作指导教师,不得在学位论文上署名;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 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应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5)日期:学位论文完成时间。
(6) 论文封面颜色由专业点自定,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附于学位论文摘要之前,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见附件二。
3.中文摘要
硕士论文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和结论,应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语言精炼。摘要应当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论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见附件三。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注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
4.英文摘要
与中文摘要对应。见附件三。
5.目录
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必须与正文标题一致。
6.插图和附表清单
论文中如果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列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7.正文
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论文正文是文章的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构成。写作形式可因学科要求和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而异。
8.参考文献
在研究过程中,对某一着作或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借鉴。
9.附录
凡不宜放在正文中,但与论文有关的研究过程或资料均应放入附录。
10.致谢
致谢对象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基本格式
1.标题
(1)一般分三级标题。具体要求如下: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2)可以用“章、节”、“一、(一)”、“1、1.1”等形式。使用章节标示的格式如下:
第一章(一级标题,居中,单列一行)
第一节(二级标题,空两格左对齐,单列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