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及研究生在校人数逐年上升。至2012年底,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为25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既有目标明确、生活有序的努力奋斗者,也有生命价值迷惘、人生方向模糊的颓废堕落者。“郁闷”、“无聊”、“纠结”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或信奉及时行乐,或沉迷网络游戏,或深陷感情纠葛。屡见不鲜的“自闭”、“自残”、“自杀”、“暴力”现象让人触目惊心,药家鑫案、南航大学刺杀同学案及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等典型案例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一次次沦为极端事件的“温床”?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精神和心理同样面临着强烈的震撼和冲击。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快节奏生活,导致人的精神紧张、心理失衡、行为乖张。尤其是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阶层分化压力的困扰,产生剥夺感、挫败感和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大学生作为最易感受社会变革的一个特殊群体,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考验着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综合而言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大学生活中,人文关怀缺失,大学生逐渐被日益浮躁攀比的社会生态“物化”、被趋向功利实用的高等教育“异化”,导致其对生命尊严、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若这种审视采取积极取向时,就会促进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困难,而采取消极取向时,必然带来诸如网瘾、吸毒、伤害等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他们鄙视生命存在、无视生命价值、践踏生命尊严的不良行径,实际上是个体内在心理异化外部环境,又将内在的扭曲变态心理外化为异常的极端行为的过程。
二、现实关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生命教育审视
生命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人文与精神并重的全人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的一个反映。要深层研究并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产生机制和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来剖析。这样才能够从生命教育的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
(一) 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差严重
由于受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较之以往,生命存在意识更加强烈,更加强调自我生命的价值。他们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利益面前的拜金行为、名利面前的功利思想、缺乏目标的短视思维和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马斯洛的生命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体现为自我需要的满足,更体现为创造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坚持和践行“造就他人、成就自我”的价值观,在生活和学习中追求自我理想建立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价值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然而,却也有数量不少的大学生,推崇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沉湎于优越的家庭背景,追求奢华生活,荒废学业,过度娱乐,为了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践踏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还有部分学生在生存压力的挤压下丧失信心,无意思考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信仰等深层次的价值问题,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更多聚焦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忽略内在精神世界的提升。没有思考,就没有未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外界感受和需要,对所作所为的社会后果、家庭后果思考不足;不容易赢得信任和支持,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二)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
生命责任意识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既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做到不随意践踏与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还要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所处组织及社会负责,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恋爱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个体只有培养出强烈的生命责任意识,并作为自己生命的内在动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尊重与信任。但部分学生因为蝇头小利,对同学讽刺挖苦、谩骂冷落、甚至大打出手。近年暴露的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极端事例显示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与残暴,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与关爱,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缺失与淡漠,关照了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客观现实。究其原因,从自身来看,生活压力、考试失败及情感纠葛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冷漠无情的罪魁祸首;从社会来看,社会环境恶劣、家庭教养方式失当等种种消极因素亦是主要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效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是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事件突出
由于缺乏对自我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思想空虚迷茫,丧失了人生理想和目标追求。一方面觉得人生理想渺茫,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觉得读书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未来生活。正是这种对于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质疑态度,让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使他们处于空虚、迷茫、无聊等消极心理状态,激发不出生命的热情。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父母的管束不再严格,大学环境的相对宽松,学习生活的自由支配,使大学生突然有了海阔天空的感觉。这种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情况下的自由,让不少大学生盲目放松与放纵,知难而退,自甘堕落,以游戏、享乐和恋爱来逃避现实。
三、教育反思: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不足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生命困顿、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迫切需要生命教育。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开始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板块,但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和开展融合教育较晚,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论是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策略方面都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形式表面完美,忽视内容实效作用
近年来,面对我国大学生群体极端事件的高发态势,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意识教育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项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高校也纷纷建立心理咨询室、生命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一时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由于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仅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实现方案,而且还存在不重实效、盲目跟风的情况。热热烈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往往形成于纸上,张贴在墙上,实践在嘴上,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并不具备根本上的教育实效。
(二)重视知识外在传授,忽视个体内在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哲学上存在共通性,关注的对象都是心理健康、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仅教育成果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而且由于生命个体、心理个体的单一性、差异性,如果只强调规律性和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往往就会形成重知识传授,漠视生命存在和个体生命成长规律的局面,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不但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生命成长中人生困惑,还可能成为心理困扰和生命困顿的诱因。纵观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育方法与其他学科课程毫无二致,常采用全体学生上大课的方式进行。从心理学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来看,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命体验不尽相同,所以,不可能存在所有学生都面临同样的心理问题和人生困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去解决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心理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验过程,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笼统的说教代替真正的生命体验,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转变”?
(三)重视心理常规疏导,忽视生命深层关怀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就高校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解决人的心理困惑,满足生命需求,发挥生命创造潜能,提升生命价值。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学生心理的规律性和发展性为主要内容,利用人格心理学等分析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及其表现、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调试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增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心理自我教育能力。而关于生活幸福感的培养,人生意义的正确引导,生命价值感的思考与树立等生命教育主题关注相对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是深度和广度不够。关于死亡哲学、死亡过程等死亡教育方面的内容更是基本没有。
四、改善途径: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面对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和生命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形式的整合和内容的提升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相同,都是为了教育大学生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提供和建立一些必要的心理危机防备措施和预防机制,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生命教育更具本原性,其教育的方式也更具有根本性与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根本措施和有效方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要实现这种跨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着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专业队伍
梅耶(D.J.Mayer)指出,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榜样效用。面对当代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困顿和生命困顿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培养既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又有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师资构成看,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现实情况,一些师资既存在着心理学、教育学、医学背景,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造成这种多学科背景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师资局面,一般源于队伍建设滞后、规范化不足,但也同时折射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融合的趋势所在。从教育实效来看,正是由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和规范化不足,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出现两头忙、两头乱的局面。不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得不到到根本改善,生命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勉为其难。因此,基于这种形式,高校要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做到重视教师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育理念、心理品质、工作方法、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注重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生命教育等知识训练,使其成为兼通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建立起专业背景广、理论基础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团队,以合作、交流、互助的工作方式提升生命教育的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 “只要人生存下去,就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机或遭遇。”[1]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等等,无不在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高校应努力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2]按照 “为何而活”和“如何生活”两个方向系列课程,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迷茫问题,建设以提升生命认识,培养生命发展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体系。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系统地串联起来。针对生命教育中的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主题开展群体学习活动,授课过程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施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感分享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活动的点滴间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也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热爱生命的良好态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社会和交际中道德行为准则,获得生命价值思辨,学会坚韧、宽容、奉献的心理品格,在面临心理困境时能自我调适,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爱生命。
(三)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要将生命教育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着眼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命成长及发展困惑,致力于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与实效,促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学会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坚持做到以课程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生命认识的主要渠道,以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基本途径,以心理文化活动作为激发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以社团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践环节,以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作为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从而构建成熟、完备、有效、关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合体系。
具体在实践中,第一,注重心理健康“体验教育”,导引大学生加深生命认知。通过创新教育途径,突出“体验教育”的主体地位,用生动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真谛、感受生命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并促进生命发展。第二,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具有人文关怀、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生命情感。通过经典导读、影音播放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的宏观与微观认识。宏观认识突出生命的来源与进化,微观认识着重自身生命的孕育与成长,从而领悟生命的不易与宝贵。第三,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彰显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不拘泥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把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渗透生命价值和人生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层次,从本源上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执着坚定、高尚的生命信仰。最后,要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守护生命。制定危机干预制度,学校的各级组织明确自身职责;完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全面掌控学生思想及心理动态;建立心理排查制度,发现个体及群体的生活困难及生命隐患,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快速解决危害生命的危机事件,保证学生生命安全。
五、结语
尼采曾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这个理由,就是人生的目标或生命存在的价值。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不能正确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不仅不懂得珍惜生命,主动承担生命责任,而且一旦面临挫折与危机,则无法摆正心态,出现消极情绪,不思进取,游戏人生,甚至于情绪失控,通过极端手段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给社会、给家庭带来严重危机。面对现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途径,借鉴彼此的优势理论、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形成有机整体和教育合力,打造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3-02
一、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重要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建立自我统一性、对抗角色混乱阶段与建立亲密性、对抗孤独阶段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出F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关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内高校纷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专业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科学系统心理教育方案欠缺等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议题,大学生的自杀和伤害等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担忧。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同时,自杀也是15―34岁人群死因的第一位原因。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在5972名受调查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他们报告自己在近一年内有过自杀的想法。因此,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最初的理念是帮助未成年人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创造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成长经历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通过管理生命,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我,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从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受挫能力和培养健全人格等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在教育内容方面,生命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态度、生命情感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个性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从内部唤醒大学生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同时辅以外部心理疏导技巧,能够全面系统的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建议
虽然大学生伤害和自杀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但是生命教育的普及范围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存在教育管理制度混乱、专业人才匮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单调等各种问题,导致实际教育效果有限。因此,未来的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生命教育的理念得到有效推广的基本条件。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需要建立健全运行体系、加强信息档案的管理和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体系,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四级的心理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委员和舍长的培训体系,加强专兼职心理干部的心理素养。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包括绑定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同学评价和日常约谈的大数据库,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干预、追踪和反馈的多层次调控。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包括定期排查心理危机人员,设立多级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
2.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实施者,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育理念有效推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心理学、哲学等的专业人员构成,教育者本身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有着深刻的了解,自身涵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外,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增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增进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生命价值的理念不仅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得以传递。
3.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可以高效的传递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参与度较低,感受力不强,因此结合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感受和反思。组织开展寻找生命价值的活动、拍摄真实感人的生命故事、组织观摩生命与死亡教育的影片、开展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朋辈研讨学习小组、采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模仿的方式、开展定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全方面地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感受力,反思生命的意义、强化生命的价值感。
4.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工作实践中发现,同辈人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通过朋辈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收效事半功倍。心理委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生干部,通过心理委员向同辈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生命教育意识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此外,以心理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各类心理主题和生命主题的阅读分享小组、研讨学习活动和朋辈督导等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分享生命意义的理念,建立自己的生命与他人和社会的美好融洽关系。
5.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体,它能够为个体提供情绪支持、情报支持、手段支持和评价支持,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整合资源,应对挫折。根据社会支持的理论观点,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越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充足的生命意义感也有关。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时,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支持理念,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勇敢的求助其支持系统,并常怀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支持系统,有效建构生命教育的整体框架,实现生命发展的整体性教育。
三、未来展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根据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高校必须着力构建和谐校园;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_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党的十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因此,培养大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一词才在我国出现,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师资配置薄弱、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家庭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西方的生命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是更多针对青少年暴力伤害和滥用等内容,并且时常依托民间宗教组织开展活动,与我国国情不符,难以直接借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都包含珍重生命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理念,如何能够在吸取西方生命教育之精华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开拓创新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方案,建立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教育体系是我国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04).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5).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Practical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UAN Dong-yuan,ZHANG Si-mi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学校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应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有一位教育学者说过:如果只是客观地传授知识,训练培养专、精技术人员,而失去了生命的关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视野的开拓,教育结果也只能训练出一批技术纯良的机器人。教育本应是关注人的,而人如果在教育的边缘被放逐,人的灵魂在教育的中心地带遭遇艰辛的挣扎,这种教育只能是失败的。鉴于这种严酷的现实,对生命教育的目标的关注追问和探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和敬畏生命。同时,生命教育具体到学校日常生活中,就非常细化了。像我们学校,现在有4000多人,只有两栋教学楼,厕所还在室外。为了实施好生命教育,保证学生的安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一位值班领导,带领两位行管后勤老师,在校园巡视排查安全隐患。课问时刻,每一层楼,每个楼梯口、厕所门口,都有当天值班教师在帮助疏散人群。我今年带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到下课就嘱咐孩子们:上下楼梯要小心哪!同时,还用《弟子规》上的内容来提醒:“宽转弯,勿触棱。”也就是转弯的时候,绕一大圈儿,别碰着、磕着了,时刻教育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知识教育
知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在基础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知识教育可以扩展人的自由度,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解放和发展均离不开知识教育。同时,知识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主导特征,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但是,知识教育只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要转化为道德、智慧等素质还依赖于其他条件。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应完全是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并非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和唯一追求,知识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存、改善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而发展、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促进人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如果将知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轻视其他教育,那将会给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积极整合生命教育资源
学校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在小学的语文、音乐、美术、科学、思德等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通过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欣赏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学校要求成立生命教育资源研究开发小组,因时制宜,编制校本教材,专门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畅通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渠道和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渠道,充分挖掘、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精神文明等各种资源,努力打造立体化、多方位的生命教育格局,使学生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校将已有的特色活动加入生命教育,如艺术体操―生命的舞蹈、少年交警―生命的敬畏、书法教育―生命的共振、消防演练―生命的保护、关爱动物―生命的传递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加真切、更为丰盈地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提升教师生命教育水平
优化教学管理是生命教育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深入学习生命教育有关理论与经验,做到在教育教学计划中安排生命教育,钻研教材联系生命教育,备课时设计生命教育,教学中体现生命教学,评课时涉及生命教育,教研时研究生命教学。同时将生命教育纳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并要求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年级段开展生命教育研究课题,及时总结、分析、探究、交流,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的专业水平,为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以德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校情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创造性地集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升旗仪式、办主题黑板报、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蕴涵革命传统的故事等一系列宣传生命教育活动,将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理念注入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校园文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生命与自我和谐、生命与社会和谐、生命与自然和谐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时,先是将心育课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各班建立了心理信箱,成立了心语小屋咨询室。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心育方法,渗透在教学中,写在教案上,定期检查学习笔记,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进行交流。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生命教育:一是人性化教育。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敬的师生关系,教研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讨论性问题,要求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二是个性化教育。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发散性的思维、标新立异的答案。学校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有信心去思考,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给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人才。
多面拓展生命教育领域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认识不足是根本原因
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生命。从1994年8月31日以来,国家和教育部先后下发了10多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最近一次是2011年3月14日。看起来很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很不够的,具体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只发文件,从不检查,以至于一些院校把国家、教育部的文件当成了一张废纸。二是没有把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而是任由各个学校自己决定,使我国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三是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里有一章内容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并后这章内容被取消了。表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严重偏颇是重要原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9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反观中国高等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功利性教育,使人们看不到教育的根本价值。高校领导最重视的是学校的课程建设、产学研合作、就业问题等等,认为学校课时紧张,不能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必修课,学生多命案自然防不胜防。相当多的高校领导根本认识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学生的生命,没有把大学生这个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把大学生这个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把学校看成是人力加工厂,按物的生产原则来管理学校,这都是非人性的。这种教育,必然导致受教育者人格的残缺。由于教育各级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校领导更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课时保证、资金支持,很多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直接原因
所谓严重缺陷,就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学生。不能及时发现,谈何及时干预。其实,每个学生在自杀之前,都有种种表现,身边的学生往往是听到看到了,但都没有重视,没有报告给有关部门,结果酿成大祸。例如,2011年3月30日,湖南师大大三学生张某某自杀前给女友小丁发短信说:“我生不如死,永别了,如果有来生我们再见。”据同学透露,高中时张某某有过抑郁症,大学时也有过抑郁情绪,事发前,曾半夜爬起来哭泣。如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得到这些信息立即启动干预机制,很可能避免自杀案件发生。我国大学教师与学生接触不多,很多时候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不能调动全体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中来,要做好工作是不可能的。
二、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有针对性地科学编写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令人担忧,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比较多。2013年10月,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2013级3874名新生用UPI调查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得出的基本情况。是70%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有30%的大学新生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对大学新生人格健康UPI调查表中部分重要问题的选择情况。反映出新生中可能有37人想轻生,有141人悲观失望,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决不能置之不理,要进行追踪辅导。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比较多,但直接进行生命教育的教材很少。教育部应组织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编写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受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其中包括怎样处理大学生生活中的小矛盾、小摩擦,要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要珍惜、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等等问题,这些内容在大学生人生观教材里也应该体现,使大学生普遍接受生命教育。
(二)教育部应明确规定大学生生命教育课为必修课并进行检查
面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自杀等极端事件频发的客观现状,教育部总是软弱无力,一拖再拖。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教育部应果断地、明确地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必修课而非任由学校自己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有“天壤之别”,必修课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择要学习的,而且学校有选修课人数的限制。那些心理有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往往不参加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去听讲座等,因为他们自卑、敏感,生怕别人说自己精神有问题。为此,教育部应排除任何干扰,严格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必修课,教育主管部门在适当的时候必须进行检查、评估,以评促建,有力监督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从不检查。
(三)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培养“工具”的
现代文明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应该是提高人性,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一些弊端,把学生看成经济工具或产品,把学校作为人力加工厂。因此,必须转变高等教育对人性的偏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研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己。”高校教育“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的生命和健康为本,不能光说不做。高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决不应以各种说词排斥学生的生命教育。要牢固树立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第一要务的教育安全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使大学生增强挫折承受够能力,这是有效避免大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突出生命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不过现在的教材没有把这些内容与人的生命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人际关系时,没有涉及生命问题。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命案频发不断,往往就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没有处理好而导致杀人与自杀。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室四名同学的案,等等,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深层原因是这些学生的人格不健康。这些案例告诉我们,要杜绝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教育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他人和平相处,善待他人、尊重生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心中有爱的正确人生观。教材的编写者应突出这样的内容,教材的讲授这应发掘这些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并选择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心理咨询教师与大学生联手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预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