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的科学性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柔道 倒地技术
【论文摘 要】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柔道运动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柔道的动作技术和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高校中学生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要更好地开展柔道运动,对于初学者而言,柔道的保护性倒地技术非常重要,是保证安全和进一步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合理的教学原则,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柔道倒地技术,才可以达到学习柔道的最终目标。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在日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和挖掘了柔道运动的现代教育价值,形成了柔道特有的学校教育理论,其体育、胜负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对人“德、智、体”培养的基本要求。柔道理论在哲学上的升华是柔道教育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身心之力获得最有效使用的“精力善用”理论,大家的相互帮助、相互谦让、融合协调达到共同发展的“自他共荣”理论成为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样在我国高校开设柔道课程符合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一 柔道运动
柔道(JUDO,じゅうどう)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二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情况
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柔道运动这门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柔道这个项目的直接了解很少,甚至有所误解,认为练习柔道的人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功夫高深,其实不然。
柔道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不好,高校也是,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了解程度太低,没有真正认识到柔道这项运动的文化、技术与价值所在;其二,高校柔道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同时具有高学历、高竞技水平、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柔道人才很少,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柔道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展缓慢。
2009年5月16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柔道分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大学生柔道协会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项目普及与推广,对柔道项目的礼节、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该项目的易学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会性(防身性),加大柔道项目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以开设选修课和组建学生柔道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立体化推广,筑起中国柔道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柔道人才的重任。
三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开设柔道课程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是重中之重,是课程开设的前提。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本人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柔道运动是两人同场对抗,实战格斗项目,柔道比赛的胜负是需要一方将对手摔倒在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打好扎实牢靠的基础非常重要,而保护性倒地技术就是柔道学习的基本功。学柔道有句老话“要想学摔人,先要会被摔”,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会被摔”是“学摔人”的前提,只有练好在各种状态下的保护性倒地技术的基础上,在不怕被别人摔倒的心态中,在练习双方都可以保证自己身体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柔道技术学习。
在初学柔道阶段,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身体机能否适应柔道运动的负荷,而对于柔道又存在一种好奇与兴奋,很有可能会在初学阶段发生不必要的伤害,这就会对受伤学生本人以及教师和其他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初学柔道阶段,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对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视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可马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一名学生正确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四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教学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柔道教师应当从第一节课开始反复强调倒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练好倒地技术,增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好柔道的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2.循序渐进原则
柔道的倒地技术分为很多种,技术难易不同,教学要由易到难,且忌盲目冒进。柔道的倒地技术按倒地的方向主要分为前倒地、后倒地、侧倒地,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原地倒地、行进间倒地、跳跃倒地。
例如,在进行后倒地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先以简单的方式,待学生完全掌握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具体教学过程为:(1)平躺,收下颚,两臂拍地;(2)两手臂环抱小腿,前后滚动练习;(3)长坐后倒;(4)站立后倒;(5)后退行进间后倒等。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逐级掌握,逐渐加大难度。
3.直观性原则
注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给学生充分直观影像。柔道教学不能只讲解不示范,教师适当的示范动作,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印象,在学生初步进行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要亲自进行保护,手把手地教,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作要领,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4.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状态都有不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身体素质,同时也要求学生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终学生们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技术动作。
5.巩固提高原则
持续练习,巩固提高。柔道的倒地练习在初学阶段学习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练习,要作为每节课的必要练习内容,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巩固提高,使保护性倒地形成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这样就能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降到最低。
五 小结
在我国高校开展柔道运动课程仍属开始阶段,学习柔道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而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是在练习柔道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柔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陶瓷壁画装饰必须符合建筑装饰的基本原则
陶瓷的壁画装饰具有依附性,与一般的造型艺术不同,它必须依附于建筑才能为人们的建筑装饰提供有效的服务。在陶瓷壁画的装饰中,对建筑建造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具体的陶瓷装饰施工中必须坚持建筑装饰的基本原则。
1加强环境的整体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个体建筑是众多人造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建筑群体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人造子环境系统。在对个体建筑进行设计时,建筑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环境方面的要素,要处理好单体建筑与周边的相邻建筑的关系,还要充分的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做好建筑的各个组成要素间的组合关系。由此可见,将陶瓷壁画设计融入到这样的环境系统中,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这样才能使得装饰与建筑的整体达到协调,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陶瓷壁画装饰艺术达到整体色彩与建筑造型设计的整体呼应。
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建筑装饰中,对陶瓷壁画的设计应该坚持计划性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满足人们对这种建筑装饰的特定需要。在进行建筑装饰中,运用陶瓷壁画装饰应该实现做好设计,要注意对相关要素的科学分析,还要全面考虑陶瓷壁画装饰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式。通过科学性的分析,达到建筑装饰方式选择上的经济性。由此可见,建筑的设计者要注意科学方法的选用和科学的思考过程,这样才能实现陶瓷壁画的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化表现,减少建筑施工中的设计问题。建筑的施工手段包括施工技术和结构以及构造技术等内容,而这些技术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科技含量,这些技术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有效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材料的运用也极大的推动了陶瓷壁画装饰水平,使得陶瓷壁画在满足人们的需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艺术性原则。建筑装饰能够实现人们审美意识的艺术性表达,是传递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建筑装饰艺术化表达能够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由此可见,建筑装饰与陶瓷壁画装饰都具有艺术性特点。建筑的艺术性原则就要求要充分运用建筑的美学相关原理,要重视这一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只有从思想对其有高度的认识才能实现其在实践中的充分有效利用。建筑的艺术性还要求在装饰艺术形象的创造上,要注意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体现,要着重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环境,这样才能实现现代人对建筑的心理需求。实现人们在快节奏社会中心理及精神上的解压。建筑陶瓷壁画装饰能够通过丝网印刷技术的利用,在陶瓷的表面装饰中实现单一图案从清晰到模糊的渐变,这就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能够栩栩如生的展示建筑陶瓷壁画的动感艺术表达。
建筑陶瓷壁画的应用特点
建筑陶瓷壁画是陶质壁画与瓷质壁画的总称。建筑陶瓷壁画实现了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工序一般包括放大、制板、刻画、彩绘、配釉、施釉以及烧成等,能够通过施釉技巧的运用生产出具有艺术享受的陶瓷作品。陶瓷具有很多特点,其质地坚硬,具有很高的耐温性和耐酸性,化学的稳定性比较强。在建筑陶瓷壁画装饰中,陶瓷壁画能够实现绘画色彩的长期保持,这就把陶瓷壁画的不褪色和不脱釉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建筑陶瓷壁画作为装饰,具有易于清洁的作用,只要轻轻抹擦就能除去灰尘,恢复如新。陶瓷壁画的成本比较低廉,其创作和烧制方法也较为简便,所以在建筑中的运用比较广泛。除此之外,陶瓷壁画的制作技法比较多,可以选用刻划、彩绘、喷釉、涂点及浮雕等形式,能够有效实现建筑的艺术表达。
摘 要:找矿地质勘探技术可以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存在的找矿技术多种多样,各自有特点和局限性,因此对于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可以进一步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功能,提高找矿的效率。本文从找矿技术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传统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方法,希望可以对相关方面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找矿;地质勘探;创新
引言:
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而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找矿的效率。找矿地质勘探技术创新主要目的是为了综合各种技术的优势,取长补短,进而提高找矿的质量,既要在找矿的理论方法上进行改变,对相关的流程进行优化,也应该注重具体找矿实践的操作,让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相完善,彼此得到紧密的结合,共同促进找矿勘探技术的进步。
一、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找矿地质勘探技术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理论研究方面更加完善,而且实地地质勘探的实践也有所提升,但是目前依旧存在些许问题,严重阻碍着找矿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一)人才缺乏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是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选择地质勘探相关的专业,学生对于这方面缺乏了解,有兴趣的同学由于缺少合适的指导很容易放弃,因此造成这一领域的人才匮乏,使得技术创新缺少活力源泉。
(二)设备不完善
我国的找矿地质勘探设备与国外相比,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备精度和设备智能化上,在设备操作技能上也缺少相应的规范化训练,操作人员不能最大化的发挥设备的功能。对于勘探设备的提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自主研发,努力提高相应设备的准确度,为技术创新做好基础。
二、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原则
技术的发展都要遵守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技术的价值最大化,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也要遵循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地质勘探工程在进行时需要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实现各方面的平衡。整体性要求在技术实施中要综合当地的地质环境和资源富集度,从施工准备到后果进行全方面的权衡,不能只注重单一的某一环节,顾此失彼,影响技术整体的完美性。整体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找矿地质勘探时不能因为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技术创新是不符合时展需要的。
(二)科学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找矿地质勘探技术也面临自我提升的机遇。在技术创新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以现有的科学技术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演进,不能与科学规律相违背。除此之外,科学性还要求地质勘探技术创新要与时展相结合,当前是计算机信息时代,技术创新应该尽可能的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使现代技术在传统地质勘探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三)主次性原则
地质勘探找矿过程中有许多流程,在保证这些流程顺利进行的同时要注重工作的主次区分。把握重点工作可以让整个地质勘探具有目标以及方向性,提升工程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当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地质条件等次要因素不是淡化忽视,而是有所侧重,如果每个流程面面俱到,显然就丧失了找矿勘探的目的性。
三、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方法
传统的从地表到地底的找矿观念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在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上要求综合传统的找矿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完善和发展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更快的进行勘探。其创新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地质勘探数字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以及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技术。在找矿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上首先应该搭建信息化的数字平台,将卫星读入的地形地貌传入到平台上,这样可以方便技术人员的创新研究,同时还可以凭借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地质数据进行处理,这显然是人工无法竞争的。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各种设备上,实现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的远距离实时通信。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找矿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具有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对于此方面的创新研究应该不断加强。
(二)新型勘探技术的发展
GPS定位技术如今已经逐渐成熟,其通过卫星遥感可以提供精确的地表三维数据坐标,通过对地表信息的收集,并利用矿物辐射能力的匹配可以直接了解地下物质的组成,其优势远大于传统的勘探方法。X射线荧光技术通过发射X射线来显示不同地貌的物理特征,其可以明确发现不同矿产资源间的界限,而且测量精度相比于传统方法极大的提高。显然新型的勘探技术具有传统许多传统找矿方法不具备的优势,因而对它们的应用很有必要。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
技术创新是找矿的重要途径,理论创新是找矿创新的依据。有很好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才会使实践过程更有效率。在不断地研究中,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性的成矿理论,例如矿床成矿模式、地质力学理论等等,这些知识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因此,要强化找矿实践中成矿理论的应用,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四、结束语
找矿地质勘探技术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仍然有许多可以发展的地方,在技术创新中,我们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把握技术潮流,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孔维宾.关于找矿地质勘探技术创新的思考[J].华夏地理, 2016(4).
[2].蓝标东. 关于找矿地质勘探技术创新的思考[J].大科技, 2016(1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CAI课件;动画
中图分类号:TP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08-02
1 引言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冲击,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推广,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动画是课件中的重要的元素,动画是指连续运动变化的图形、图像、活页、连环画等,也包括画面的缩放、旋转、切换、淡入/淡出等特殊效果。动画成分使用得当可以增强多媒体节目的视觉效果,起到强调主题、增加情趣的作用,从而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CAI课件中对动画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2 CAI课件中动画的特点
2.1 活泼性
动画的应用可以使得我们所创作的CAI课件充满了活力,笔者认为这样更合乎青少年同学的喜好。
2.2 直观、形象性
动画可以直观地想学习者展示一件事物的生长或发展过程;或者一个比较抽象的原理或是原则,它能够比较形象地呈现出来。
2.3.无局限性
动画可以跨越时间或空间地距离,能够把许多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不能实现的事物展示出来,不会受到时间或空间的局限。
3 CAI 教学课件中动画设计的原则
动画运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 CAI 教学课件中首先要遵循教学规律,同时还要以动画表达信息的特性为参考。准确、合理地运用动画就应在设计动画时遵循以下原则:
3.1 动画的运用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
动画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它之所以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并不在于画面本身,而在于画面能传递的教学信息及其呈现的符号形态。在 CAI课件中设计制作动画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性环节。要突出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动画,更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内容,比如,对一些化学反应,用动画分步模拟反应过程,会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且保持较为长久的记忆,而对一些分类图表却用文字表示更能概括其精华所在,使大家一目了然。
3.2 动画的设计要服从于教学对象的需要
动画的设计制作要体现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心理学规律,充分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状态,利用巧妙的构思以及不同的节奏形式来推动学习时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判断、综合,把教学中那些深奥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条理的具体形象,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动画的制作要把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3.1 教育性
CAI课件制作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新知识,并培养一定的技能。由此,教育性是 CAI课件最根本、最重要的属性,同样也是计算机动画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3.3.2 科学性
动画创意一定要遵循认识规律,做到动得科学,像到实处,防止造成导向错误。在 CAI的动画设计过程中,所选取的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真实、正确。表现事物的因果关系要符合逻辑,不能本末倒置;动画所要描述的概念、原理要真实可靠,分析推理要严谨准确,方法步骤要正确无误,模拟效果要形象逼真。动画造型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要按照物体固有的客观规律进行设计,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特别是动画中采用的文字术语、图形表格要规范化,图标符号要具有代表性。动画的实际制作应力求科学真实,图像各部门之间的大小比例要符合实际,以免学生产生错觉,形成错误的概念。动画中的比喻、夸张和特技要恰当、合理,不能随意臆造。应避免因违反科学性而造成的模棱两可、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等现象。
3.3.3 技术性
CAI 课件中动画设计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直接决定和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技术质量,就会使 CAI课件缺乏科学性,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动画在设计制作时一定要使动画图像清晰稳定,构图与色彩要正确。尺寸大小要根据需要;画面组接要自然,对加入伴音的动画,声音要清楚,音响效果要好,要注意保持声画同步;要保证在播放动画时能播放流畅,可控性好,能进行实时控制,便于学习者仔细观察和分析。
3.3.4 艺术性
动画是将造型、声音、情节等多种表现形式综合在一起的一门艺术,所以动画既要有启发性和新颖性,还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引发出学习者的兴趣及想象力。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使画面简洁生动,构图均衡统一,色彩配置和谐明快,动作自然流畅,文字清楚醒目,也可恰当地运用特技手法组接画面,节奏恰当,使教学内容的表达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动画还是一门表演性艺术。它要考虑如何去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如何突出主体,表现主题等具有表演特性的创意问题。所以,在不违反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图形和动画的变异处理,调整动画的节奏,对整个动画进行必要的艺术渲染,用合理、恰当、简洁、生动的形象去表达复杂深奥的教学难题,使之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性。
总之,CAI课件中的动画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教育更有成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之下,动画还要充分利用技术性,使教学内容的表现更具有艺术性,这是保证动画具有更加有效的信息传递性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动画的艺术性是指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应用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教学内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艺术是用形象来体现本质的。在艺术形象中,形象、色彩、动作都赋有情感,使得CAI课件引人入胜,给予学习者以美的享受,实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
4 动画的实现
计算机实现动画的方式有多中, 常用的办法是:(1)利用动画编辑器交互式地编辑实现动画,然后将其代码粘贴到需要动画的软件或课件中;(2)直接利用高级语言编制非交互式程序实现动画软件或课件。
比如,文字的移动是CAI课件最为常见的一种动画形式,它的实现有很多种的办法,在这里我用一种很简单的语言来实现这种效果。
<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Language" content="zh-cn">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Microsoft FrontPage 4.0">
<meta name="ProgId" content="FrontPage.Editor.Document">
<title>New Page 1</title>
</head>
<body bgcolor="#CC66FF">
<p></p>
<p><font color="#FFFF00" size="6">
<marquee bgcolor="#CC66FF" width="921" height="16">作者的信息</marquee>
</font></p>
</body>
</html>
这个程序就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作者信息由场景的右下方移动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动画生动活泼,能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比较完美的实现了笔者的创意。该动画的成功制作体现了:在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能够适当地运用动画,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件的选题
选题是创作课件关键一步。不是各学科的每个单元内容都适用于课件制作:正确选题是十分重要的。
1.性价比:
课件制作应考虑效益,即投入、产生比。对于那些用常规教法能够较好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浪费入力、物力,用课件辅助教学。
2.内容形式统一:
课件应该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学为乐学等作用,决偿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3.切忌仅仅将板书搬上屏幕: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脑的特点,避免把课件变成单纯的“黑板搬家”或“课本翻牌”。变“人灌”为“机灌”!
二.课件制作、应用的几个原则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3)能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2.可操作性原则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发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
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的输入做即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对于演示课件,最好要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符合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
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宣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
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4.简约性原则
课件的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易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5.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6.适度动用原则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不要满堂电灌)。
7.适度信息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