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

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

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探究教学中,学生一切的学习能力都被有效调动了起来,他们自主观察、讨论、调查、分析,独立地解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评价历史人物,洞悉纷乱的历史现象后的实质。这是一个学生体验历史学家一般探索乐趣的过程,更是有效提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历史;探究

“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一语道破了学习的真谛,作为主体参与知识的习得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看到了太多将学生作为一个空图书馆不断填充的例子,导致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临考前突击背诵,考试一过仍然什么都不会。如此教学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毫无裨益。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不断完善自我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探究,开启思维起点

历史事件发生在过去,有些甚至距离现在千万年之久,尽管这些大事件给当时那个时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学生的眼里已经尘封太久,觉得与自己的关联微乎其微,无法切身体会历史事件的激动人心,只能以局外人的角度来面对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下。

探究学习的第一要诀就是要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关心历史,体验历史的惊心动魄。情境探究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仿佛带领他们穿越历史,自己也作为历史中的人物亲历了历史的沧桑,这种“经历”和“体验”会让学生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综合声音、图像、色彩等多种要素,再现历史画卷,将教材中的文字用有血有肉的方式展现出来,给历史课堂增添生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由情景开始展开探究。

二、史料探究

历史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也是初中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利用史料开展探究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历史。

历史资料不仅包括文献资料,还包括历史图片、数字表格、文物古迹、雕刻、壁画等,只要有条件,这些形式的史料都应该被用到历史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将历史学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史料,拓展视野。例如现今所存的苏州园林多是明清时期士大夫所建,在学习明清文化的时候,笔者就鼓励学生到园林中走一走、看一看,用心感受园林设计理念中所体现出来的明清文化精髓。

从内容上看,现有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包括历史人物传记、轶闻趣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史实,以及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等,笔者就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展开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三种史料分别是轶闻趣事、历史人物传记和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史实,在进行史料探究时,教师必然要以学生的兴趣倾向为参考,选取那些能够准确反应历史信息、并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用以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史料,展开探究活动。

让史料自己说话比教师讲解要有用得多。只要教师提供足够有价值的史料,并进行有目的引导,学生就有能力探究出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总结出其重大意义,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知识总是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加深刻。

三、时事探究

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学习历史并不是只要知道历史事件、人物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精髓。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探究历史问题发生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更有利地指导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为学生的迅速成长和终身发展服务。

教师要把握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点,并将时事与历史建立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将历史问题与时事热点进行比较,探究二者的异同,以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时代背景。此外,报告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学习方式,以历史事件为先导,结合当今事实,请学生就历史问题的后续发展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自选角度,拟定探究主题,在课后进行调查、搜集资料,撰写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探究成果。这种学习方式有一定难度,但是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创造性功不可没。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一切的学习能力都被有效调动了起来,他们自主观察、讨论、调查、分析,独立地解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评价历史人物,洞悉纷乱的历史现象后的实质。这是一个学生体验历史学家一般探索乐趣的过程,更是有效提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地突破创新,探究式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教师要把握历史的学科特点,通过情境探究、史料探究和时事探究等活跃学生思维,丰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让每个学生在历史课堂上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爱上历史,爱上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继新.历史课探究式教学初探.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探索,2011

[2]张应林.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政史地教研,2011

[3]赵晨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

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范文第2篇

“读史必须读人,读人必须读心”是近年来史学界探究历史学科的主旋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现的场景,联系发生的国内外背景,运用心理学分析战争“主角”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北师大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居于首章首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的史实,知道中英《》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的激情,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锁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的史实、中英《》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正反两方面)。

五、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讨)论+选择性作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影片、图片资料等。

六、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爱国主义)的了解仅限于影视,有一定的感知,但他们好奇心、接受知识能力强,教师要相信他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精选《》影视片段,通过影片反映的史实提问。

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教师可从独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

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

设计意图:创设形象情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的背景、起因。

2.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师归纳总结:

直接原因:英国保护鸦片走私;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间接原因:中国政府禁锢、销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借口。

课件显示:吸食鸦片图和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图,分析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直观鸦片的巨大危害,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并进行“珍惜生命、远离”的教育。

3.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教师归纳:收缴并禁止鸦片走私;配制戒烟措施;允许中英正当贸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的经过、意义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课本插图“销烟池遗址”。针对本文及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其经过和意义,教师最后指出“”是英国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探究思维、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感受历史中,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创设情景,实现情感目标,加强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5.中英《》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中英《》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丧失独立自主地位”“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给予记忆和理解。

设计意图: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6.讨论辩论

现有西方个别人说“”是一场维护商业的战争,请你用史实驳斥(学生先分组讨论、归结并由小组发言人回答)。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课堂小结

首先让各组同学讨论今天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学习了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以及林则徐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和个人都要学会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八、作业设计

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虽然在教学设计时,也提到了能力目标,但由于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和方法,很多时候能力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目标单一或唯一,从而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切实做好教学目标的分析、研究与设计,并采取相应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突出课堂教学实效性。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1.问题导引的策略

历史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理解教材设计的意图,并挖掘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化,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泉,提出问题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为没有问题,不可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也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也不可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因此教师善于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引发其深度思考,又能提高学生能力[1]。如在“”教学中,可以先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这场战争叫“”?(2)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等等。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收集与处理信息的策略

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一种有效策略,但解决问题需要多种路径。其中要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事件的背景材料,并进行比较与分析,从中筛选价值突出的信息,这既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学生参与、投入学习活动的情绪及态度变化等,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特别是在重点、疑难点、知识的节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问、学习展示、检测等,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自主学习要求独立专注思考,并做好随堂笔记,在书中标明问题及问题答案。同时要求识记相关知识点,即使是开卷考试,也应该做到这一点,把基础知识记牢、记准,以便展示与交流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合作学习首要关注的是合作学习的时机与问题的设计,以及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切忌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造成形式上的“活跃”、热闹,但没有合作的实效性。因此,无论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进行反馈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同时应注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之后应进行点评、质疑补充与完善。在此活动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多项互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互动的氛围,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4.主导与主体并重的策略

虽然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辅导、诱导、引导和疏导的职能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还要加强[2]。如“学困生”辅导;合作学习的引导;自主学习的指导;反馈与交流的诱导。每一个“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彼此都不能抵消或代替。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与方法,阅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并提炼出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决不能盲目阅读、僵化阅读,从而失去阅读的意义。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必须给予点拨,甚至是讲解。但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

对学生的检测评价,应重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力求题型多样,难易适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重视“引言”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利用引言概括、浓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综合等能力。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的,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分析引言部分,学生经过分析了解爆发前的背景,掌握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内容。还有《难忘9・18》中的引言部分,学生唱着歌,概括出9・18后日本侵略者野蛮侵占我国东北,东北人民被迫离开故乡,为此全国人民愤慨的心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引言,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6.充分利用“史实”讲解策略

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是同时进行的,初中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理论分析史实,才能达到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例如:《》教学备课时,应明确能力目标,通过课堂上对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讲解,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结果。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这是爆发的直接原因。在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提高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重视阅读目录的环节。教科书中的目录标题是全科的缩影和提纲,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钻研书前目录,从整体上把握各时期(或阶段)的基本轮廓。通过阅读使学生弄清历史史实的内在联系和结构、线索,从而提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便于培养,加强理解力和记忆力,而这些正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提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

二、培养学生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破除教师中心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状态。

其次,要实现课堂民主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若要如此,就需要教师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要倍加关怀,适时加以启发点拨,不要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再次,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历史学科课程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应当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教学者必须研究、探讨和尝试的重要课题。让学生能读书、会学习,能以学习促学习,能以方法促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历史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