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关系

任何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实践结果的考量。然而,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关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导致了经济活动中出现了问题,怎样把握理论经济学和实际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促进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了各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方向。

一、理论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又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是阐述与经济学有关的一些基础性概念和基础原理,探究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规律,理论经济学是学习其他拓展类经济学科目的基础,是经济学当中的一般理论。理论经济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种是宏观的,另一种是微观的经济学。一般在书本上或者大学校园内所学习的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史等,都是包含在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之内的。

二、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主要是针对一些金融经济活动来说的,主要探究各个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还对一些经济活动所形成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理论。应用经济学会涉及的部门会比较广,会涉及到一些基础性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以及建筑行业领域等,应用经济学有许多的分支,因此应用经济学适用范围非常广,同时它还可以进一步去补充理论经济学的内容,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性作用[1]。

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两种概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与应用就像是哲学范畴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根据哲学理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任何一项理论的研究都是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的,也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后的理论才是符合发展规律标准的具有价值的理论,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关系。经过大量的研究资料结果表明,只有将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将应用经济学付诸于实践,这样的经济学研究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在应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理论经济学的内容中都会有所体现,而有了理论作为基础,对于经济活动会有一个初步的理论认识,这样在经济活动中就会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为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2]。例如,在现代企业当中的管理经济学,它就是在基本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实用型经济学,并且还融合了管理学内容,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一些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对管理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些偏激的观念,有的人认为理论比较重要,而有的人则认为实践比较重要,还需要从源头上树立正确的经济学理念,不仅要重视理论型的经济学知识,更要重视该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的金融交易活动中所应用的情况,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活动项目所带来的金钱价值,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也应该考虑在经济学管理范畴之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结合实践,将所有与经济学有关系的概念都融合都在实际的金融活动当中,转变人们落后老旧的观念。不过在国内研究中,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轻视理论的现象,关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观点比较少,长此以往下去必将影响到经济学的整体发展趋势,经费资金的短缺固然是影响理论研究的重要因素,但是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浅尝辄止,敷衍应付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进程步履维艰的现状情况,怎样扭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发展现状,顺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必须要以理论经济学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指导纲要,将应用经济学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不必一味地纠结于二者之间的区别,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创新思维形式,让理论的东西更加具有实践性的意义和价值[3]。

四、结语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保障。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为应用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没有理论的东西作为依据,很多实践性的应用都是无从谈起的,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下,必须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过去错误的思维方式,使二者所包含的内容都能够融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去。

作者:朱建朋 杨旭明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邱海平.我国理论经济学研究2012年的新进展及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J].经济纵横,2013(2).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 教学 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中,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理论课程,构成了大学本科院校经济类的核心结构,这些学科的教学也一直是国内外财经类高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内外一直不乏研究者,目光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或者课程的设置上。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来自教育部门、教育政策等因素。本文着重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分析了如何合理的调整学习,以便提高诸如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西方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该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相应的,在国内的高校中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西方经济学也已经占据了专业必修课的基础地位。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换的学科,西方经济学也不例外,它的主要内容基本是统一于现代主流的经济学之下。包括全面深入的研究考察各个市场主体的决策性质和规律,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等问题。从目前的教学安排来看,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在本科教学中,通常分为两个学期进行学习,作为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有一定的难度系数。

1.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西方经济学源于对经济现象的诠释,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实践中抽象和分离出来,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加入了一些前提条件、假设和假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学家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理论与经济实践背离的瑕疵被发现出来,于是对条件假设和假说重新认识和重新设定,这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西方经济学从起源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实践活动。

2.图形和数学模型结合

为了更为透彻的分析经济问题或者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西方经济学经常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经济模型,运用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说明经济趋势或者经济原理。但是数学类的经济模型只能从数值方面考察经济运行的结果,难以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于是西方经济学常常辅助以图形或者单独运用图形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图形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要求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既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要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在制定经济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并由此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高

由于课程安排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必修课,通常是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进行学习。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课程难度较高。除此之外,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也较高。由于此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由几百年来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上的杰出贡献综合而成,理论体系宏达,并且不同的章节中理论之间存在递进性,推演性强,因此对学生要求高,需要始终全神贯注。因此课程本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真实情况并不理想。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没有预习,或者课后复习时间不充足,在某章节学习中产生了困难,继而会选择放弃或者跳过。当前面的理论没有学习好时,后面的理论因为前后理论的依次递进关系,就会变得更难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无法理解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便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

(二)课程的实用性相对缺乏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作为纯理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抽象,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大量的经济模型与理论部分,相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难以协调应用教学手段

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由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帮助学生后期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按照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难免会出现沉闷的状态,学生也会表示需要加入应用型的知识以更好的理解知识与活跃气氛。

伴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经济学的课堂也加入了多媒体的使用。根据前面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的课程除了重要的理论模型之外,还需要大规模的数学推演。如果把全部过程都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点是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随之而来也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即没有老师亲自示范理论的分析与公式推导过程,学生通常无法很好的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中,需要做出协调。

四、提高目前教学应用性的几点设想

(一)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根本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活跃程度,“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目前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驱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课程。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科学,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的演变,并随之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词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与前沿科学的紧密性,从而扩展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例如当一些经济学的学生或者当今的年轻教师群体,在他们学习GDP这一概念的时候,还没有提出绿色GDP这一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学生己经毕业进入社会,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步进入了经济研究者的视野,绿色GDP概念就自然而然的被提出来。如果在学习期间教师用了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入介绍这些新的进展,那么接受过这样的训练的学生将更容易理解GDP的概念,并且很快地、自然而然地学会在考虑经济问题时加入环境保护这一因素。如果只是靠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在遇到新问题目的时候,往往对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上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二)联系实际,引进案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阐述;外部性原理则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经济学中经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使经济学诗意盎然。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例如引用“谷贱伤农”的现象来解释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不同弹性的商品产生的不同供求变化。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西方经济学中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则可以从现实情况着手,一步一步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过程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完成。有的则可以先阐述原理,然后让学生分析现实案例,这样通过从具体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调整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为应试教育,对于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应试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另外,大学中现有的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试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行考试方式仍然以开卷和闭卷考试为主,尤其是闭卷考试,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扭曲,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吸收。

西方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应该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教学与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闭卷的考试方式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尤其是重视基础知识,让学生熟记知识点,为以后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认真记录学生的平时的表现,并实施教考分离,合理分配平时、期中和期末分数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1996

[2] 张丽华.甘理案例教学法[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杜,2000

[3] 张红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4]吴方.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池州学院学报,2009(2)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形理论 分形维数 Zipf法则 应用

中图分类号:O29;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37-02

分形理论是一门横断学科,从数学、振动力学到流体力学、天文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从分子生物学到生理学、生物形态学,从材料科学到地球科学、地理科学,从经济学到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已广泛应用。分形理论对方法论和自然观产生重要影响,用分形的观点看世界,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以分形的方式存在和演化着的世界。

一、关于分形内涵的研究

分形几何的概念是曼德尔布罗特(1975)年首先提出来的。但最早的研究可追朔到维尔斯特拉斯(1872)构造的处处连续、处处不可微的函数,集合论创始人康托构造了有许多奇异性质的三分康托集,皮亚诺(1890)构造了填充平面的曲线,柯赫(1904)设计出类似雪花和岛屿边缘的一类曲线,谢尔宾斯基(1915)设计了像地毯和海绵一样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是属于规则的分形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则构造出来的、具有严格的自相似的分形图形,它们都属于自相似分形集。豪斯道夫(1910)开始了对奇异集合性质与量的研究,提出分数维概念。布利干(1928)将闵可夫斯基容度应用于非整数维,庞特里亚金(1932)等引入盒维数,贝塞考维奇(1934)更深刻地揭示了豪斯道夫测度的性质和奇异集的分数维,他在豪斯道夫测度及其几何的研究领域中作出了主要贡献,从而产生了豪斯道夫-贝塞考维奇维数概念。

现代分形理论的奠基人曼德尔布罗特(1977)出版了关于分形几何的第一部著作《分形:形状、机遇和维数》一书,它集中了1975年以前曼德尔布罗特关于分形几何的主要思想,总结了依据自相似性计算实验维数的方法。曼德尔布罗特(1982)的《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出版,将分形定义为局部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集,重新讨论盒维数,它比豪斯道夫维数容易计算,但是稠密可列集合维数与集合所在空间相等。在这两本书中他将分形的理论及应用推动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分形定义、分类与分形维数

通常将具有某种方式的自相似性的图像或集合称为分形。所谓自相似性,就是指局部与整体相似。这类某种形式的自相似性,不只限于严格的几何自相似性,也可能是通过大量的统计而呈现出来的不很严格的自相似性。由于局部中又有其局部,而它们都是自相似的,这样整体与局部都具有无穷尽的自相似的内部结构,且在每一小局部中所包含的细节并不比整体所包含的少,所以分形是有无穷自相似嵌套性的图形或集合。

分形至今无统一定义,因为每种定义都不能涵盖所有的分形。曼德尔布罗特(1982)对其定义为“分形是一个豪斯道夫-贝塞考维奇维数严格大于其拓扑维数的集合。”此定义包括一大类具有分数维的分形集,但忽略了某些维数为整数的分形集。曼德尔布罗特(1986)给出了分形的另一个定义:分形具有在某种方式上部分与总体相似的形状特征。这个定义强调了分形集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特征,但仍有很多分形集没有包括其中。

分形一般分成两大类,确定性分形和随机性分形。如果算法的多次重复仍然产生同一个分形图,这种分形称之为确定性分形。确定性分形具有可重复性,即使在生成过程中可能引入了一些随机性,但最终的图形还是确定的。随机分形指的是尽管产生分形的规则是确定的,但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虽然可以使每次生成过程产生的分形具有一样的复杂度,但是形态却会有所不同。随机分形虽然也有一套规则,但是在生成过程中对随机性的引入,将使得最终的图形是不可预知的。即不同时间的两次操作产生的图形,可以具有相同的分维数,但形状可能不同,随机分形不具有可重复性。

曼德尔布罗特引进了分数维,给出了一个分形集充满空间的复杂程度的描述。每个分形集都对应一个以某种方式定义的分形维数,这个维数值一般是分数的,但也有整数维的分形集。分形维数的定义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分形维数概念有三种:豪斯道夫维数、自相似维数以及盒维数。在分形维数中,豪斯道夫维数是最古老的最重要的一种。豪斯道夫维数具有对任何集都有定义的优点,由于它是建立在相对比较容易处理的集合测度概念的基础上,数学应用比较方便。它的主要缺点是在很多情形下用计算的方法很难计算或估计它的值,因此,还有许多其他维数定义也常常被应用。

分形维数是分形理论中核心的概念与内容,它是由曼德尔布罗特为表征曲线的复杂性和处处不可微性而提出的,是刻画分形体复杂结构的主要工具,引入分形维数正是分形理论的新颖之处。应用分形理论研究自然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释分形维数的意义,分形维数的意义应包括分形维数本身的几何意义和研究对象参量及其尺度变化的意义两方面,两者结合才是特定分形维数的含义。

(二)分形的特征

肯尼思・法尔科内(1990)认为分形集F具有以下特征:(1)F具有精细的结构,即在任意小的比例尺度内包含整体。(2)F具有不规则性,使得它的整体和局部都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一般具有某种自相似性,可能是近似的或统计意义下的。(4)通常F的分形维数(以某种方式定义)大于它的拓扑维数。(5)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F可以通过递归、迭代等简单的方式产生。(6)其大小不能用通常的测度(例如面积、长度、体积等)来度量。

(三)分形的基本性质

分形具有两个基本性质: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自相似性是指某种结构或过程的特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来看都是相似的,或者某种系统或结构的局域性质或局域结构与整体相似,另外在整体与整体之间或部分与部分之间,也会存在自相似性; 所谓标度不变性,是指在分形上任选一局域,对它进行放大,得到的图形会显示出原图形的形态特征。

二、分形理论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分形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三种类型:分形的基础理论研究、分形图形的生成方法研究及分形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分形理论在化学、物理学、数学、材料科学、地震学、生命科学、艺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多个学科多个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广告、电脑游戏、计算机动画、书籍和刊物的封装、艺术作品中,也已经成功地应用了分形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分形知识,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有很大的益处。

(一)Zipf法则及维数

在教学中引入涉及分形背景的数学模型,结合实例,可以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到分形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城镇体系的人口及经济规模的等级分布符合一些数学模型,如Pareto分布模型及G.K.Zipf的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等,这些数学模型为城镇体系的分析与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Zipf(1949)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城市人口、企业收入等现象,研究这些数量跟等级的关系。在其出版的《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人类生态学引论》中,他进一步扩展了视野,讨论了人类社会的众多社会、文化现象及自然现象。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城市规模分布法则(Zipf's law):Pr=P1r-q(1)式中r为城市位序,Pr为位序为r的城市的人口数,系数P1为首位城市人口,为Zipf指数。类比于豪斯道夫维数公式可知,式(1)服从幂定律,为一分形模型,参数q具有分维性质,它是分维D的倒数,即q=1/D。对(1)式作对数变换有:lnPr=lnp1-qlnr(2)由于幂函数关系等价于对数线性关系,因此,只要双对数坐标图上的位序-规模数据点的直线关系成立或者部分成立,即可判定分形的存在,直线上点的范围即为无特征尺度的区域。以lnr为横坐标,lnpr为纵坐标作出散点图,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可求出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分维数。已有研究表明中国668个建制城市的前550多个城市服从Zipf定律,即将全部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囊括在内。城市形态的分维在微观或局域上虽然参差不齐,但在宏观或整体上却有一定的规律,大量标本的平均值接近于1.71。

(二)分形图形的数学分析

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网络环境资源查看分形图,挖掘分形图蕴涵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传统图形。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发现分形图形所具有对称、节奏和韵律、平衡、自相似性、嵌套以及分叉、缠绕、和丰富的变换等特点,体会分形图形的美学特征。分形图形在空间结构上体现传统艺术形态中的对称形式,分形图形具有一种局部和更大的局部、或者是局部和整体的对称,具有无限精细的结构层次,在自相似的递归结构中,无论是在哪一个层次的局部都保持整体的基本形态,获得整个图形的和谐、秩序与均衡。分形树、谢尔宾斯基三角形和经典的曼德尔布罗特集等就是具有自相似特性的典型分形图形。这种自相似性也可以从复映射的经典M集的逐步放大得到,利用MATLAB,改变常数c的取值,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Julia集。以上表明,本质上艺术与数学最为接近,区别只是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三、结语

分形是结构的深化,正是分形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使人们以比从前更深刻更准确的方式方法去认知世界,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教学中适当引进有关分形的知识案例,可以多维度地培养大学生数学理念,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B.B.Mandelbrot,Fractals:form,chance,and dimension,Translation of Les objets fractals,W.H.Freeman,San Francisco,1977

2.杨展如,郝柏林.分形物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3.谢和平,薛秀谦.分形应用中的数学基础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肯尼恩.法尔科内.曾文曲和刘世耀译.分形几何-数学基础及其应用[M].东北大学出版社,1991

5.B.H.Kyae.徐新阳,康雁,陈旭,刘丹译.分形漫步[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

6.孙霞,吴自勤,黄.分形原理及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7.张济忠.分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Mass: 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9.陈彦光.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J].城市规划,2006(8)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文第4篇

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型科学,采用的是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学说,解释了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等量变化关系。技术经济学目的在于寻找技术和经济的最大融合以达到研究技术方向的资源最优组合,是一门可持续发展型的学科。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型科学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可预测性、定量性、实用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技术经济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创新、生产率分析,经济整合、环境经济规划到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的统筹应用,都要应用技术经济学中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

二、现有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多名担任该课程教师的调查以及学生课堂与作业的反馈,目前技术经济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

1.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学为主。这种教学为主造成的结果就是乐学者成绩优良,效果尚佳,而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热情不高,不能达到教师对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导致此类学生成绩较差。

2.整体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在教学组织方而整体教学方式要求围绕教材展开教学活动,而理论知识是教材的根本,理论知识作为教材的构架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的必要练习,由此造成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降低。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及学习资料通过自身感悟而构建相关知识的过程,其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能力。可以说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在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对本课程基础知识深刻的理解基础上,积极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做到活学活用,而不应该受限于课本知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教师在授课过程应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观,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技术经济学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重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来,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2.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学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不应是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价值的体现不应是教授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主动地去进行探究、争辩和合作,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掌握课程的知识。

3.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源于课本并高于课本。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内容理论化的部分偏多,实践性内容较少,教师要积极采取相关手段,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通过调查、分析、总结、评论等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技术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四阶段教学模式,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问题是关键,以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性,全而完成教学目标。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内应用性较强,非常适合采用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方式有:

1.案例式教学

在对实际中具体的问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及提出解决对策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在讲授完基本的知识理论体系后由学生依据数据自主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介绍自己的方案,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最终生成一份较为科学的研究报告。在该环节的实践过程中可是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并投入到课堂讨论中,锻炼其讨论、合作的能力。

2.课程内容的安排注重实用性

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应有时间环节,具体可采用课程设计或实习的方式开展。在实践环节过程中,要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据调查、数据分析及计算,最后提出针对该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该环节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由于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数据采集的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上的职能部门,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具有很大帮助。

3.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技术经济学课程由于要把研究的技术问题置于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多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所以要用道大量的模型和公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要求学生将公式强行记忆,并以习题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公示的理解能力。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则强调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采用图形演示,动画仿真以及实例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科研促进教学

高等教育的教学除了进行理论传授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究新事物、获取新规律以及提出新办法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科研项目为支持的,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就无法掌握本学科前沿的动态,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家的各级科研主管单位均以立项的方式鼓励高校教师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全程参与到项目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生产函数成本函数

一、生产函数的构造

在生产理论中,要研究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随着劳动投入的变化而增减的规律。总产量是先增后减,在增加阶段,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再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在减少阶段,则是以递增的速率减少。这一过程体现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这一规律,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有科学意义,在此规律作用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不变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时,继续追加可变要素,不仅生产效率不会提高,反而降低,最终表现为总产量的减少。就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而言,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上升,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下降,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即平均产量线与边际产量线相交于平均产量线的最高点。这些理论,是依据大量生产活动实践总结出来的,较好地解释了经济活动规律。为了形象直观、精炼准确的表述这些内容,我构造了一个非初等函数:

当0

当时,由于在[10,20+]上连续,在(10,20+)内可导,且由此得到:

进而得到:

用这一模型可以反映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规律。当10

再进一步求出APL,令APL=APL,解出L=,在该点,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至此,就完整地表达了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模型的构造中,根据总产量先升后降的特征,可以构造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这条抛物线在其上升阶段,其切线斜率是递减的,即生产函数的导数是递减的,这反映出总产量增加的速率是递减的。但根据经济理论,总产量在增加阶段,其增加的速率是先递增,后递减,因此,要有一段其切线斜率是递增的曲线。容易想到,上凹的抛物线其上升部分切线斜率是递增的,即相应函数的导数是递增的。将这两条凹向不同的抛物线连接,就能模拟产量的变化规律,较好的发挥数学模型对于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诠释功能,为进一步运用模型预测产量变化趋势奠定基础。

二、成本函数的构造

其基本思想是:相对于给定的产量q,求出使成本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L,k),进而确定此时的成本,即,成本是产量和要素价格的函数。

首先要求出扩张路线方程。由于扩张路线是均衡点的轨迹,因而在扩张路线上,必满足均衡条件:,由此即得扩张路线方程。其次,与生产函数联立,求出使成本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L,k), ,要素投入量也是产量和要素价格的函数。最后,将L,K代入,即得。

例如,设,则扩张路线方程为,由此解出代入后求得 。

若w及r是常数,则就是产量q的一元函数,通常我们用三次函数来表现它:,根据经济理论先行的原则,可确定系数的符号。

1.所以是固定成本。从短期看厂商能改变劳动力的使用量,改变原材料、燃料等的投入量,但不能变动厂房规模、机器设备数量等,既存在固定成本,故>0从长期看,厂商的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可以变动,如厂房规模、机器设备数量等,因此,不存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区别,故=0,于是知:≥0。

2.由于边际成本为正(总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γ>0。又因为:,当q充分大时,上式遵从α的符号。由于>0所以α>0。

3.由于>0 所以没有实数根,从而 。

4.是边际成本,当q=0时,边际成本是递减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