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职业意识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扩大,人们对生物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生物课程带来了契机,生物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该教材区别于以往的教材,首次出现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该栏目从职业描述、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等方面多角度地渗透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职业教育是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使学生具有劳动观、职业观及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它主张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的追寻实现与个人才能相适应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

二、教材中的职业教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的职业教育内容是以专栏“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的形式呈现的,分布在三本必修模块中,从职业描述、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等方面共介绍了八种职业(见表1)。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拓展介绍,学生可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就业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高中阶段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对青少年时期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职业的喜好和价值观正是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脱离了少年早期盲目的、随意的幻想,变得现实和具体,真正地开始考虑职业的选择。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教育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课程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职业教育渗透于生物学知识之中,由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引出,并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符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将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也是切实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联系实际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这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这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生物学职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需要。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要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将职业观、职业素质和乐趣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有计划地渗入生物教学中,不仅注重生物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尽早建立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规划自我未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试论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7.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范文第2篇

百度百科对“热门”一词提供了4种解释,分别是:1.比喻兴盛的、吸引人注意力的事物;2.指能吸引许多人的事物;3.形容事物受众人关注、欢迎等;4.比喻时兴的引人注目或吸引人的事物。虽然,每种解释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但能提取公因式得到一个解释,那即是:所谓“热门”是“吸引许多人注意的事物”。为什么能吸引许多人注意呢?每个人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环境等不同,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不一样。那为什么他们都对同一个事物感兴趣呢?所以,用另一个“热门”词汇来指代“热门”也许更为合适,那就是“流行”;流行是指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直至消失的过程。流行是会过季消失的,变得不流行,当然,经过一段时间又有可能重新变得流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盲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盲”是指没有全面的信息来源或信息不充分,而“从”则意味着跟从周边他人的行为举动。科学松鼠会解释到:盲从本是自然界的生物群体生活中一种相互提供信息迅速决策的生活方式,靠同伴提供信息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种群的延续,本身不应该是一个负面词语,不应该让“盲从”有了如此不堪的名声。

热门背后的社会心理

考生和家长在填志愿时,为什么会选择热门专业,也是一个盲从的表现(中性的表述,没有价值评判)。他们会想,既然这个专业就业前景这么好,既然众多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既然这么多人选择这个专业,那为什么我们不跟从众人的选择?特别是当信息不充分时,更是如此,这本身不应该被批评,反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也颇有股市中“追涨杀跌”的意味。或者说是专业选择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越多人选择的越热门,越热门的越多人选择,反之亦然。众人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自然是某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好,但具体原因又不一样。即每一个个体对热门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好比盲人摸象,大家看到的都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有人认为就业率好是热门,有人认为就业薪水高是热门,有人认为容易出国和学术深造是热门,也有人觉得某专业是某学校的王牌专业那就是热门。尽管不同的个体看法不一,但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特定行业和职业的供需比会出现差异,当供小于求时,自然就会变成热门,同时理性决策就是选择增加供给;而当供过于求时,马上变成冷门。所以,冷与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是怎么把握住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专业的理性分析,自然相信多数人的选择,只可惜有时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热门专业与重点专业

教育主管部门的法律和政策中都没有出现过“热门专业”的表述,但对专业而言确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当然,重点学科(专业)是要看各校具体的教学科研实力来判定,是一种从教育规划建设上去考量和评价的,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无关。教育部2006年的文件《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主要学科方向对推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2.拥有学术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3.应有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的博士生质量和数量位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4.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研究项目。5.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6.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从这个表述中,一般人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样的学科专业才能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标准。当然,省市层面还会有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和评选。所以,重点学科和专业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但这是否是热门专业的评价指标之一还因人而异。

热门专业是否意味着高就业率?

“热门专业为何遭遇就业寒流?”网络、报刊、杂志经常出现这样吸引人的标题。但是理性一想:为什么热门专业就不能遭受就业寒流呢?高中选报志愿的热门专业就等同于就业市场中的热门专业吗?逻辑并非如此。根据麦可思《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告中还指出了2011年度就业预警本科黄牌专业为艺术设计、美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从选报志愿到毕业,至少有4到5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段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很难被准确预料。况且,市场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并不是仅仅是要这个专业毕业的人,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训练的人才。所以,人才市场中也是有看不见的手去调节供给关系的,某个领域和行业的人才缺乏,市场中的人才通过培训和实践很快会转行进入这个领域,而不是一定要等四年后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而且高校输送的不一定是合格的人才,即使某个专业毕业也不一定有能力从事相关的工作。

因此,对于职业和行业的相关度问题有必要再作一个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L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为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两大类,租赁业又分为机械设备租赁和文化及日用品出租,而文化及日用品出租中又细分为娱乐及体育设备出租、图书出租、音像制品出租和其他文化及日用品出租。而目前为止高校里并没有一个图书出租专业。即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也很难和教育部门专业设置来进行一一对应。因此,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理解职业与专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职业所需要的是专业培养出来的能力,而不简单是这个专业毕业的人。如果这一点不好理解,家长和考生们可以看看每年国家或省市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时,招考公告里对专业的需求,看看职位与专业的相关度,能总结出多少是热门专业,多少是冷门专业,又有多少是不限专业。

此外,关于专业与就业率的争论,最近也是如火如荼,源起则是教育部的一纸公文。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一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形成两派鲜明的观点。根据中国网“高校专业废存就业说了算?”的专题报道,占据主导地位的反对声音有:“对历史、哲学、古典文学、数学等就业率稍低的冷门专业而言,‘红牌’制度可能是一种伤害,专业设置固然要把就业作为刚性目标,但也应该同时实现教育传承的功能,对于某些专业而言,教育传承的意义甚至要大于促进就业的意义,如果一味地追求就业率,一刀切式地压缩甚至喊停就业率低的专业,那么,就可能会妨碍教育传承功能,就会对一些专业不公平”;“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将停办”有把大学异化为“职业技能培训工厂”的嫌疑,道理很简单,上大学仅仅为了找工作吗?隐藏其后的逻辑就是社会心态的普遍功利化、实用化和大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支持者则认为专业设置就是要因市场导向而设置专业,不能就业,就应减少停招,减少大学入学率。我们很难直接判断孰是孰非,问题涉及到非常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一、大学专业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到底何在?二、为什么要统计就业率?为什么要设定就业率的目标?如何评价就业质量?教育部历年的文件中都表示:“确保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2012年);“力争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11年);“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如此功利化地设定目标,意欲何为?就业率不应当是大学教育的指挥棒,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自然有高低之分,也不能简单地从就业率的高低来判断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

热门专业是否意味着通向幸福生活捷径?

我们分不清专业的冷与热,或者说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变幻莫测,所以我们应当抓住能让我们安心的真实体验。职业本身只是生涯的一部分,虽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除了工作,我们还有家庭,还有朋友,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在一生中要做许多选择,或大或小,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高考这次选择的重要性。高考志愿只是一次选择,与别的选择一样,我们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不断权衡最终决定。所以,如果只以某个热门专业的就业率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来决定确实是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