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格信息化建设

网格信息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格信息化建设

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本文一下主要讨论本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维护。

1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

1.1 办公自动化的历史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办公自动化(OA),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到90年代中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如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电脑和打印机,通过电脑和打印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文件排版输出和进行人事财务等信息的管理等;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实现了办公载体从纸质到电子的飞跃。

第三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这一阶段的标志是网络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文件共享,网络打印共享,网络数据库管理等工作。

1.2 新时期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在新的时期,基于多年办公自动化建设经验和互连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办公自动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从网络的性质来看,办公自动化应定位于内部网(Intranet),从办公性质来看,办公自动化应定位于数字化办公,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办公自动化应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本质是提高决策效能为目的的。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可以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的目的。办公自动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管理及管理业务的深刻积累。

2 电信企业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需求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2000]18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文件的精神,参考《信息产业部智能化办公信息集成系统综合办公应用总体需求》和《信息产业部智能化办公信息集成系统邮件群件系统实施方案》的要求,参照其他兄弟省市电信综合办公应用系统的经验,我们将此办公自动化系统定位于覆盖公司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的、标准的、开放的、操作简便的智能化办公系统。

武汉电信办公现网结构的有如下特点:下属部门较多,地理位置较分散,分布在城区、市郊各个地方;由于电信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公共通讯网的线路。当前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实现企业内资源共享、无纸办公;提供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建立企业的网站,提供对外宣传的信息平台以及与客户沟通的门户;部分部门要求网络平台承载外联应用系统(如建设处)。

根据以上特点,全网整体要求如下:

⑴灵活性:随着业务的变动,一个单位的组织架构也会经常进行调整,物理位置只能相对固定。因此在网络的架构上,必须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比较方便的改动的

⑵先进性:技术选向方面,选择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吻合的技术。技术的标准化程度要高,开放程度要好,方便内部网与internet和外网的连接。

⑶可扩展性:网络组网方式要灵活多变,设计要留有余地,,必须具备规模扩充和功能升级换代的能力,从而保护系统的投资。

⑷安全性:由于办公网的设计和使用牵涉面特别广,在实现各项应用功能的同时,要保证各部门数据的安全。

3 我局办公自动化网络的设计与实施

我局办公自动化的的网络体系主要是基于2部分来具体实现的:

3.1 物理拓扑的设计

武汉电信的生产、办公单位遍布武汉三镇,按武汉电信本地运营网的分布,设立了九个城区局,四个郊区局,每个区局又包括三到七个分支局,每个区局的分布范围基本和武汉行政区划相一致。武汉电信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平台建设完成后,约有78家单位,700台终端接入网络,潜在扩容可能达到1000台终端。总的来说,网点多且物理位置上的分布比较分散。

我们考虑了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了本局已经建立的数据公网,对不同的网点采取了不同的连接方式,将全网划分为核心层和网络层2层结构。全网所有网点集中通过核心路由器控制路由,并通过核心路由器集中实现与中心服务器群的和internet及外网的联系;近端点采用交换机直接上联,远程点主要利用IPOA提供上联。

全网物理拓扑结构如图所示:

3.1.1 核心层

在洪山综合楼4楼放置所有的应用服务器和1台核心路由交换机,由核心交换机承担所有服务器、汇接层交换机、ADSL接入层及外网和Internet的接入。它主要实现的功能有:为oa各台服务器提供100M连接;提供100M以太接口经光MODEM连到数据公网的ATM/IP承载平台;在Internet的出口设置100M接口的硬件防火墙,为内网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3.1.2 接入层

各OA网点根据所在地点物理位置有3种方式接入:

⑴交换机接入方式:近端点终端由楼层交换机提供接入,并设置汇接交换机汇接楼层交换机,再上联到核心交换机。其中综合楼汇接交换机以100M以太接口直接上连到核心路由交换机;洪山附楼、洪山枢纽楼、鲁巷数码港、营房二枢纽楼、南京路海大总部汇接交换机以100M以太接口经光MODEM上连到数据公网,经ATM/IP平台与核心路由交换机相连。

⑵ADSL实线接入方式:远端点(如分布在武汉市城区和郊区的各单位的终端)由HUB汇接,采用ADSL实线方式接入数据公网的PVC(永久虚电路),经ATM/IP平台,再集中上联到核心交换机。每条PVC的速率为512K。

⑶个别点远程点,采用2m上联的方式(如卫星地球站),通过路由器点到点的方式直接汇接到核心交换机。

网络建立以后,对于网络来说,路由集中,方便管理;对于软件来说,提供的PVC线路(上联512K,下联1M)的带宽基本可以满足应用的需求。

3.2 安全方面的设置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企 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同时也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了确保应用功能的实现,需要考虑办公网的安全问题。电信oa网的安全设置主要体现在3方面:

3.2.1 硬件防火墙

硬件防火墙设置在内外网的出口,它的主要功能为:对外、对内提供100M连接,支持VPN功能;在内外部用户间提供地址转换,将内网用户ip对外屏蔽;满足Internet网上办公的需求,能较好地满足内、外部用户的并发连接,能有效阻止来自Internet的恶意攻击和探测。

硬件防火墙选用的2台Symantec VelociRaptor设备,采用双机Cluster配置。

3.2.2 软件防病毒

软件防病毒主要是对服务器和客户端提供杀毒,实时防护的功能。Oa防病毒软件是采用的Symantec AntiVirus Corporate Edition版。由于Symantec AntiVirus的NAVEX的专利技术,病毒定义码和扫描引擎集成在一个模块,只要更新病毒码,扫描引擎就自动更新,因此在更新设置中只要考虑更新病毒码即可。

对于服务器端来说,我们对服务器安装防病毒软件,对邮件服务器需安装专用防病毒软件,能有效地阻止目前已发现病毒种类的侵袭,同时对服务器的性能消耗在5%范围内。

对客户端来说,我们把整个oa网逻辑上分为2层,建立服务器/客户端的集中管理的结构。病毒定义由服务器自动设置为定时到internet上更新,而客户端则可选择2种方式,即可以通过服务器更新,也可直接通过internet更新。但所有管理方面的策略,则统一由服务器决定,客户端不可自行定义。

3.2.3 网络集成提供较完备的安全管理策略

以上措施主要都是防止来自外网的入侵,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本网内各个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在oa网核心交换机上作了基于valn的访问控制技术,将各个不同的部门划分为各个独立的vlan。因此对内网来说,各个部门虽然物理连接是集中在有限的几台汇接交换机上,但逻辑上是严格分开的,不支持跨部门相互访问。

4 办公自动化网络的维护

武汉电信分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从九七年开始考察和筹备,九八年完成办公自动化业务需求的初稿拟订,九九年投资70万元完成综合布线工程及网络设备的购置。2000年底,办公自动化首期建设于十月二十七日正式启动,首期建设完成了办公自动化业务需求的审订、办公自动化岗位和权限的确定、基层各单位信息点的铺设、OA终端的购置和安装、办公自动化软件开发、系统论证与测试、办公自动化培训等工作,十二月一日系统成功试运行。自此,Oa系统纳入正常的管理系统中,参照公司内其他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要求如下:

首先,建立工作流程。加强用户的管理,加强终端的接入和异动的管理,加强用户资料管理,建立相关技术和维护档案,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正常的运行。

其次,oa覆盖面广,涉及局内外部门众多,目前其维护组织架构分为3级架构:帐务信息中心为一级维护管理单位,负责oa系统网络设备及相关连线的维护;各单位为二级维护单位,指定有专人负责本单位与公司相关联设备,线路的工作;各办公现场为三级维护单位,主要负责终端,HUB及现场的规范安全操作。

再次,各维护组织的管理职责界面划分。目前划分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运行维护部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全网的维护管理工作;帐务信息中心作为网络的集中统一管理维护和技术支撑;各单位则具体负责终端的硬件管理和日常维护。

最后,在职责划分清晰的情况下,故障处理的一般流程:先责任段内后责任段外,先本端后对端,先重点后一般,先核心后城域网再局域网;并设立完整的故障受理,登记,处理和统计的流程。

目前,电信办公自动化网络历经建设,扩容改造,正在我局的办公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后,我局定会以办公自动化为开端,逐步实现本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CiscoSystems公司,著.《CCNA基础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一)社区管理需求的增长

自2005年至2013年,安徽省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7.86%,将近一半的人口实现了城镇化,年平均增长率达到0.044%,如表1所示。随着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开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区域———社区的数量也必然增加,对社区管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社区信息化则是应对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原有的社区还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社区都倾向于接受对社区的信息化改造。从社区治理效率上来讲,信息化之前的社区由于需要承接大量上级政府的行政事务,缺乏对社区服务与自治的引导,导致社区治理缺乏人文关怀,治理效率偏低,再者政府与居民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也妨碍了政府透明度目标的实现。社区信息化建立以后,众多信息平台的建立方便了居民对政策信息的查询、了解,提升了政府的透明度,由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带来的效率红利也使得更多的资源能够下沉到社区服务与自治中去,从而带来社区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治理水平

首先是从管理走向服务的治理方式的转变。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社区信息化通过将向上承接行政职能的电子政务和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社区信息平台融为一体而后加以流程再造的方式,使得社区事务办理流程化,方便居民的同时提升了基层行政效能,而行政效能的提升使得社区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居民提供服务上。其次,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社区信息化注重居民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如黄山市通过完善金融社保卡在社区的使用环境,以及对居民应用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让社区居民通过终端查询自己的社保信息以及办理相关业务。再者,社区信息化也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管理的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尤其体现在社区治安上,社区警务通过采集“人、地、物、事、组织”等的基本信息,建成网格化信息平台,并通过信息的动态更新实时掌控社区的基本情况,使得破案率大幅度提升,社区信息渠道的畅通还使得社区能够建立矛盾基层化解机制,通过将居民之间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消融在基层,形成危机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政府购买服务助推经济增长

社区信息化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ICT,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1]1-3社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社区层面的应用,因此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总体规划上看,政府都是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但由于实践中政府缺乏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人才的局限性使得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合作,这就无形中使得政府成为企业的顾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与企业合作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产业化,以此来带动经济增长与就业。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长久有效的财政支持、高效率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以及配套实施的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安徽省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能获取一些借鉴性意义。

(一)顶层设计不足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各信息化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一,有的甚至阻挠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给具体建设工作增添了阻力;其次,权力配置不够清晰,体现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上,建设主体应该全权负责信息化建设并且承担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并不明朗,从安徽省来看,各地的建设主体分别有综合治理委员会、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民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设主体不一不仅带来建设风格差异而且也不利于后期的行政问责;再者,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要做到公平地实现各市、各社区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在资源分配上做到公允、公正,目前来看,政府对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财力与物力分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文件,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化建设各地区良莠不齐的格局,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财政支持机制不够完善

科学的财政体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长效的财力支持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有效运作的保障,目前安徽省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几乎是由政府包办,资金主要来自省市以及区的统筹供给。但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持续性运作,让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全社区的居民,其运作资本不能单靠财政的转移支付,依照国外来看,虽然在建设初期主要由政府出资进行倡导并支持,但建成以后的运作主要靠企业与社区力量的参与。目前,国内的社区信息化在运行上还缺乏企业与社区力量的参与,急需改善。

(三)信息难以共享

信息不能共享,也就失去了信息的价值,完善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社区信息化一般的做法是建立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它是采用城市网格化管理理念,划分社区网格单元,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社区“人、地、物、事”等要素的精细化、主动式管理。如图1所示,阻碍信息共享的因素来自于各个方面,但各单位应用系统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不同的系统开发技术、接口标准、兼容度都不一致,阻碍了信息的采集与共享。省市之间,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是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办事项的工商、税务、国土、人口、计生等部门的信息库都集中在省里,导致省市之间信息共享不足,有的县区、部门甚至提出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这又将加剧信息共享的难度。另外,信息安全与信息法治环境的缺乏也是信息缺乏共享的原因,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公开信息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责任,不愿意主动公开信息。社区数据中心的建立要求收集到每一住户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身份特征以及社区的人员流动、甚至是社会关系等状况,对个人隐私来说带来很大的挑战。

(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

社区信息化的运作不仅需要资金上的支持而且需要人力资源的配套,社区信息化产生了对信息技术人才及社区管理服务人才的极大需求,但是原有社区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均与社区的需求相矛盾。社区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撤销街道办过后部分人员下沉到社区,如安徽黄山市、铜陵市的做法;二是原两委成员到社区兼职,如宿州市由两委成员兼任网格员的做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但由于原有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的意识、能力以及从管理转变为服务的意识,难以做好社区信息化工作,导致人力冗余而无所用的结构性困境。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又从属于基层的缘故,导致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工资不高,福利短缺,省市政府每年招录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只是把社区当作进一步晋升的跳板,很多人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就会通过报考公务员、研究生、进企业的方式离开工作岗位,人才流失使得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成为摆设。

(五)行政任务挤占社区自治空间

朱健刚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层已逐渐形成政社分离的趋势,他认为:“社区自组织的蓬勃发展以及基层社区中公民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构成了当代基层社会政社分离的趋势,但是基层行政体制还尚未有完善的制度来应对这一趋势[2]39-42”。可见基层的政社分离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政府行政职能的行使严重依赖社区的现状便是当前阻碍社区自治的一大诟病,由于社区资源的有限性,社区自治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国家行政权力的渗透必然挤占社区自治的空间,如图2所示。社区信息化在两个方面增加了社区自治的空间,一是信息化带来了行政效能的提升;二是信息化带来组织结构形式从垂直性到扁平化的变迁,这就使得区里的资源可以直接下放到社区,为社区自治空间的培育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以上两者的实现依赖于社区职能的科学合理定位,即社区行政任务与自我管理应严格划分,行政任务不可占用社区的资源与人力,如此社区才能致力于自治。目前,安徽省各地对街道和社区的职能尚缺乏合理科学划分,社区工作任务过于繁重,许多部门为图自我方便,将大部分工作下放社区,极大地占用了社区的人力与物力,使得社区角色错位,无暇开展自治活动。

(六)体制改革滞后

何颖在其对政府职能转变原因的分析中指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政府职能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3]327”。社区的信息化要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范围和程度要与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相匹配。信息化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若没有社区管理体制变革的配套实施,信息化便只能体现工具性价值,而不能展现其以人为本的自我服务与自我治理的公共价值。就安徽省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如何处理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如何解决8小时之外的居民服务需求,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如何解决,干部懒政、惰政等这些行政缺位、越位、错位问题,都急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来解决。安徽省各地大多把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信息化平台搭建上,对于社区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对安徽省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安徽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社区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需从顶层设计做起,统筹推进完善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

社区信息化的运作是一个由财政支持机制、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信息采集共享机制以及后期的绩效评估共同组成的一个协作系统,只有系统的各要素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形成社区信息化的合力。因此,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如图3所示,政府应以顶层设计环节为契机,统筹好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资金、人才、信息共享、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看,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统一意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全省应做好统一规划,确定好各部门的权责体系,确定好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及其承担的责任,在权力配置、人力配置以及资金配给上做好统一安排。另外,资源的分配要做到公平、公正,实现全省均衡发展。针对落后地区,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资源配置,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个人。

(二)充分调动多主体资源

社区是一个蕴含无限商机的地方,尤其是家政服务这一块。社区信息化产业链非常丰富,对于软件开发商、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系统开发单位以及系统建设与运营单位等主体来说,社区信息化建设都是一次机遇。孙宇、王金祥从三维视角透析社区信息化建设,认为“政府组织是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主导者,企业组织是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的提供商,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服务信息化的生力军。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自治服务的信息化构成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支柱”[4]58-60。因此,安徽省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方式,通过系统招标、服务外包等方式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只要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交予企业来运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社会组织是指政府之外的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实体,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治性等特征,其基本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弥补政府与企业的缺陷,据统计,安徽省青年社会组织共有337个,其中就有260多个青年组织活跃在社区,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已经被理论与实践证明,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应通过建立准入机制,鼓励企业进入市场化运作或者引导除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组织等社会力量来兴办诸如社区教育、养老、休闲、娱乐、日常管理等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功效,减轻信息化建设的负担,以此来保证社区信息化的长久运作。

(三)依托法律破除信息共享障碍

信息共享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居民担心公开信息对自己不安全,不愿配合信息的采集,政府部门条块分割严重,担心给本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又没有外部的硬性制约,自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信息。通过加强立法与执法,对上下级部门与同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实行硬性约束,对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进行法律上的界定,保障公民的合法隐私权,另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减轻部门与居民对于信息公开的心理负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机制,使信息共享得以规范化运作则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可以逐步借鉴推广实施效果好的地区的做法,比如芜湖市通过在省辖市建一个综合数据中心,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然后各部门、各县、各乡镇、各乡村配套建设自己的平台来共享省辖市的数据,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的形成,而且避免了下级各单位的重复建设。

(四)加大引进人才力度

解决好此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将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纳入财政预算,吸引专业人才的加盟。二是加强对原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三是要加强对社区公益性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的培育,如黄山市通过降低门槛,实施备案制度、提供服务场所的方式积极鼓励社区组织到社区开展活动,宿州市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吸引大批志愿者投入到对社区弱势群体的照顾以及信息采集工作中等,这样既培育了社区组织的自治能力,而且为社区输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极大地助推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最后要合理划分网格,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人浮于事。

(五)协调社区行政与自治

在政府职能转型的大背景下,社区自治并不是对政府的排斥,两者之间应是新型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社区行政与社区自治应该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我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型不能跟上社区自治的步伐依然是长期的阶段性特征,政府行政对社区依然有一定的依赖性,完全撇开政府行政,单纯搞社区自治还不太现实,因此当前应当明确疏堵结合的主导思想,对于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的行政事务,比如对社区花草树木、基础设施的养护、协助城管、环卫部门对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等,可以交予社区社会组织或居民帮助施行,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行政负担,还可以间接培养社会组织与居民的自治能力。另外,过多的行政任务必然会损害社区的自治,需要建立并且严格执行社区行政工作准入制度,严禁政府部门的随意摊派。

(六)配套创制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北京市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现状

多年来,由于职责分工的不同,北京已经形成了多部门分工治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对违法建设有处理权限的单位和部门共13家之多,相互间信息共享不畅。如,市规划委的信息系统除市园林绿化局主动共享外,还没有一家单位要求共享。据卫星查违数据来看,市国土局查处的违法情况与市规划委查处的情况交叉率很低,几乎没有。因为市国土局只查处违法占地,不管违法建设,市规划委只管违法建设,不管违法占地。市国土局查处违法占地后,上面的违法建设有可能没有被处理而长期存在,中间就出现了真空。

自2010年6月公布《北京市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联动管理若干规定》以来,北京市明确了违法建设的查处主体为区县人民政府。到目前为止,多数区县政府已经制定完善了相关的查处规定,建立了联动工作小组,一些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执法巡查队,逐渐成为了打击违法建设和违法占地的主导力量。但是在信息化方面,除了海淀区基本完成了查处信息平台的建设外,其他区县都没有实质性进展,还没有一家建立查违信息专网,工作进展相对缓慢(见表1)。在市级层面,市规划委使用和运行的是北京市卫星查违综合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市国土局运行的是土地稽查系统,市住建委和其他委办局用的都是各自的独立系统,目前还很难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更别说联合执法和联动机制的建立。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体制障碍明显。目前,北京市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不明晰,建设协调难度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不健全。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各区县、街道乡镇的建设缺乏协调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

2.存在畏难情绪。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工作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不少区县和乡镇政府存在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市级层面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

3.功能定位缺失。“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严重存在,导致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平台的实效不能很好地发挥。一些区县虽然建设了信息平台,但内容单一、功能定位不明确,未能与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建成后缺乏管理更新,内容的实用性不高、时效性不强,互动性目的基本未能达到。

4.资金、人才制约。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单独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单纯依靠区县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投入,导致投入少,见效慢。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区县还没有正式立项实施。由于人才、技术、资金支撑力度不够,造成工作进展缓慢。此外,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良好开展。

二、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建立市级横向联合,区县政府成立“查违办”、乡镇建立执法队组成的多级巡查包干责任制,充分落实联动机制工作管理思想,进一步建立和落实查处违法建筑长效管理机制,动态、实时监管查违工作,全面、准确掌握辖区的违法建筑情况及查处进展;并将违法建筑物进行“数字编码”,建立查违档案,实现辖区违法建筑查处工作跨步发展,是必然趋势。

1.宏观层面:需要进一步贯彻实施网格化管理和大城管思想,把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提高到为北京建立现代化、国际化世界城市的目标高度。

2.管理层面:“查违办”工作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需要高效、规范、协同管理模式;为更好地监管和评价考核工作组成员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支撑。

3.工作业务层面:目前,“查违办”主要依靠纸质档案和Excel做相关报表。而查违工作需要协同其他部门,利用社会力量,将投诉信息、违建情况、执法文书、拆除方案、取证照片等离散信息由“分散式”向 “集中式”整合。所以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将违法建筑信息情况从发现、分析、处理和查违过程融合贯穿,实现动态监管。

4.创新层面:落实查违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联合查违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网站接口,将违法建筑情况、违法占地、抢建、违规开工等信息实现投诉和回复互动,同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三、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目前,北京市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刚刚处在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给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发展机遇。

1.建设氛围好:各级政府和领导都高度重视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联动机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要求。

2.基础条件完善:北京市已建成由光缆、卫星、微波通信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构成的覆盖城乡、通达国内国际、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的基础通信网络电信装备技术水平和通信能力。宽带域网实现全市覆盖,高速通信平台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资源初步实现有效整合,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平台已经搭建。另外,北京还建立了安全性很高的政府外网,各单位运行的系统基础也很丰富,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都为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前景广阔: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确定,未来城市管理的方向就是精细化管理,而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正好符合这一时展的大需求和大背景。

四、违法建设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原则和目标

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城域网;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68-01

随着我国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素之一,也是保证加速现代城市网络化建设的保障。数字化城市网络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在城市文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城市数字化网络的安全设计和管理,对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安全保障,对保证城市数字化的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但有利于对城市数字化环境的增强,而且有利于促进与其它城市的资源共享和城市综合管理功能的增强,当今,快速迅猛的城市化建设让城市景观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安全性滞后问题也成为各个城市网络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网络开放性、互连性、共享性程度的扩大,使网络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系统漏洞不断发现,整个网络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通过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安全隐患出现之前能够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缺乏网络安全手段的数字化城域网显然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利用网络安全性高、数字化程度强的管理方式进行现代化城市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因此,针对当前数字化城域网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安全性不高等缺点,构建基于网络安全的数字化城域网安全系统,实现数字化城域网的安全可靠的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1 数字城域网发展现状

网络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给城市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据各大城市的网络化运行的现状反应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可否认的,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长效的管理和高效的管理机制不但需要基于安全性高的网络技术支撑,而且还需要城市管理数字化的理念和网络化的体制以及网络化的管理方式的创新。据初步调查城市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问题发现及处理不够及时,虽然目前城市有部分单位有自己的巡查队伍,并且进行数字化管理,例如环保监察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城建监察部门等,还有部分专业部门没有专业的巡查队。在巡查管理过程中,这些管理部门不仅受人员、管理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且由于缺乏数字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对问题的定位,发现问题的处理有时速度较慢,不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涉及不同部门协同性工作程序的流转,如果没有工作流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问题的处理速度、效率都显得相对滞后。

{1}问题发现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城市数字化管理问题主要依靠巡查队和群众举报发现,而且只是少数部门有自己的巡查队,问题发现手段比较单一,未能实现全方位、快速的发现问题。

{2}部门协调比较困难。调研中发现基本每个部门都提到了部门间工作协调的问题,在实际操作和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几个部门协同处理、需要其他部门提供信息资源的情况或者是需要几个部门联合执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比较少,而且比较困难,对实际工作造成了不便,花费时间多,处理问题效率低。

在涉及单位与单位工作衔接过程以及两部门间涉及工作职权和工作范围交汇的地方,存在诸如多头管无人管等的情况,工作职责和职权划分不清晰。存在城市管理工作分工不明,部门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3}信息化程度较低。就目前情况来看,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都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单位都还没有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而且各单位之间信息化建设差别很大,部分单位信息化建设和对整个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认知度不够。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的部门除了有局域网以外,都没有业务系统,基本都是手工办公,档案记录也都是纸质居多,有些部门虽然有信息系统,但是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认知程度比较低,基本没有使用,处于闲置状态。

{4}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目前缺乏畅通的渠道共享各部门的数据及信息资源。

{5}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在调研中发现资源利用程度比较低,某些数据、信息系统都是单一部门在使用,而且没有畅通的渠道提供给其他想使用这些资源的部门,造成资源使用率低,无法共享。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

{6}视频监控资源缺乏。目前除了公安系统有视频监控,其他部门基本没有,但是,很多部门对视频监控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如:市环保局、市交通局、气象局、城建监察大队、城市广场物业公司。

{7}管理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致使问题屡禁不止。类似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等问题,年年都有发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国有财产严重损失。在监督评价方面,只有部分单位、部门有监督评价机制,而且都是自成一体,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监督评价,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没有协调机构,无法综合实施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职能。

综上所述,城市管理需要建设一个实用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进而实现多级联动、协同指挥,最终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2 设计方案

基于网络安全的数字化城域网安全的设计首先要构建基于网络安全的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应用空间网格的网络技术,选定适合的单位作为网格的节点,实现每个节点对其所属的单元网格能够进行任何时段的全面监控。组建基于网络安全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和处理中心,能够利用不同的方法准确收集信息,以便对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突况和处理情况进行全面动态实时监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方案设计。

①基于空间网格技术的单元网格的设计。单元网格的分配规则以方便数字化城市管理为前提,利用网格技术设计一个合理的地理位置编码管理体系。按照空间网格技术的原理建立模型,根据城市中的实际状况,城市结构、城市社区分布情况以方便安全管理为原则进行单元网格的设计。进行单元网格设计要同时考虑到城市建筑及部件的完整性以及日常监督管理的时效性。按照城市地理位置及实际情况设计单元网格可以完全实现社区、建筑物、企事业单位等城市节点直接建立关系模型,单元网格的设计全面实现城市要素与地理信息之间建立动态关系的重要编码。

②设计基于网格的地理编码技术对现代城市各部件的分类、分项管理进行实施。在充分对城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各个部件分别处理,再对城市部件的地理编码进行设计并分别在相应的地图上进行标注,从而实现城市管理全部基于计算机网络数字化的安全管理。设计基于网格的地理编码技术可以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进行全面的细化,并且通过网格技术能够实时准确的确定相应的责任单位,有效的实现了城市管理真正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③基于网络安全的无线网在城域网中的设计,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能够创建全新的信息实时传递方式。可以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信息源的全方位采集,以保证对城市实行全区域、全时段监控与管理。

④基于网络安全的数字化城域网的设计还需要组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处置中心,同时按照数字监控、评价与管理分离的原则,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设置和职能。

3 结 语

随着互联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传统的数字化城域网不能适应网络安全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数字化城域网在运行过程中集成能力差、扩展性差、柔性差、关系繁琐、结构冗余、模型缺乏对分布环境的支持等缺点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网络安全的数字化城域网安全系统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

(一)组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我局高度重视组织各股、室、处及司法所的信息化建设,并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信息化领导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全系统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各股室根据各自职能,具体承担相关的信息化工作推进职责。并制定了电子政务管理制度,门户网站管理制度,局域网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编辑、审核、和更新制度,设备使用及维护制度等,为信息化建设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自2009年开始,我局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购置更新办公电脑,保证局机关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添置了配套使用的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专线电话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形成了与省市司法行政专网、区政府机关协同办公网、互联网的联通与使用的格局。同时为各司法所配齐办公电脑、打印机、数码照像机等办公设备,达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高标准配置。

(三)做好网络安全及设备维护。依据国家有关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认真抓好了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及局域网的安全保密体系建设,做到了物理隔离和专机专用,安装了防病毒系统、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做到软件及时升级、打补丁、更新病毒库。使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互联网可管可控,达到了网络安全保密要求。全年无失泄密事件,无重要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二、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1、平台过多,不便操作。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政法专网等多个平台,不同的信息必须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报送,一方面是需要切换平台,重新登录,实际操作多有不便,另一方面是各种信息要求报送时间不统一,过于分散,不便操作。

2、资源无法共享,造成工作不便。目前我们的司法行政专网虽已建立但无法实现与监狱,公安等部门的资源共享,严重制约了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3、平台复杂,操作困难。办公人员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其在司法行政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没有充分了解,工作比较被动。目前基层司法所的队伍还有待壮大,现有的部分工作人员年龄比较大,对于电脑操作方面几乎没有经验,学习起来也十分困难,加上网络平台比较复杂,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4、多个运营商,维护成本高。市局与我局局机关之间的联络采用的电信运营商,我局局机关与乡镇司法所之间的联系采用的是移动运营商,多个运营商同时使用造成了运行成本高,运营商之间互相推诿,处理问题效率不高,此外,多边缴费,维护成本也过高。

三、信息化建设有关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系统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是提高司法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便捷途径,是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加强内外部监督的有效手段。

2、整合各平台,提高利用率。平台多、难操作,建议将各个平台整合到一起,尽量将报送各种信息的时间集中到一起,在一个系统中就能集中完成对各种信息的报送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