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初中中等生的特点
1.中规中矩
大部分中等生在学校都是中规中矩型,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严格规范个人行为,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老师安排的作业也都是按时完成,从不拖沓、犯懒,逐渐成为班级里同学比较信赖的群体。在班级里,这样的中等生占班级的绝大部分,是班级的主流群体。
2.身心健康、智力正常
中等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较健康,更确切的说是处于稳定状态,不太可能出现太特殊的情况。这部分群体并没有什么特长,爱好较少,性格上偏内向,不愿意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有部分学生甚至会胆怯、自卑。3.不自信,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中等生本来就没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中等,在学校很容易被老师忽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导致他们不自信,他们缺少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会因为这种不自信而抓不住机遇。
二、中等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提高教师教学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由于中等生群体较庞大,思维比优等生迟钝,很难达到老师想要的互动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中等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1.课堂提问
中等生被提问的次数极少,很难有机会被老师叫起来发言。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把握进度,并达到教学的目的,往往会选择较优等生起来回答问题,而且倾向于把较难的问题留给优等生,简单的问题交给差等生,很少考虑到中等生。由于中等生人生较多,及时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中等生,仍然很难做到均等,平均下来中等生的被提问的次数很少。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情境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很难把握好学生的提问情况。
2.表扬次数
由于中等生很少有被老师提问的机会,学生缺少表现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自然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只是中等生很少受到表扬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并不强,缺乏新点子和新创意,难以激发新思维,比较适合回答一般性的问题,并不能给老师带来惊喜的回答。教师考虑到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更乐于提问优等生,希望借助优等生的积极大胆和有难度的回答,来激发班里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效果。老师们也想通过向优等生提问环节暗示学生应该向优等生学习,激发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潜能。
3.参加课外活动中的地位
如果班级举办课外活动,通常情况下优等生比中等生更受欢迎,而且优等生的参与热情也高,因为他们的大胆、自信,勇于积极争取的性格,自然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还有一小部分差等生,他们对于名利并不在乎,学习成绩也差,参与到竞争中如果失败了,他们并不会过于焦虑,一旦胜利了将会改变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态度。而作为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他们一向顺其自然、不与人争抢的性格,很少主动参与活动,而且他们自身就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失败的压力,使他们没有勇气争取机会展现自己。教师也很少关注他们,他们成绩平平,也没有什么特长,老师们对于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致也不高,所以中等生很少参与课外活动,老师也很少鼓励他们去参与。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中等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1.更正对中等生的态度,教学行动从改变思想开始
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属于重要的副级科目,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所教科目的重要性,然后转变对中等生的态度,摒弃以往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观点,激发中等生的历史学习兴趣[5]。在课堂上,老师要针对中等生的历史学习水平,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水平的差异,所传输的知识点要在中等生的接受范围内,教学方法也要能够让中等生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需求,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关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大胆表露自己的见解,树立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信心和提高他们对历史的重视程度。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要他们改变对中等生的态度,然后从态度转移到日常的教学中,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模拟历史情景,鼓励中等生扮演历史角色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过程”这一理念,就是要鼓励教师多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过程,并感受和接纳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程体验深入到学生的知、情、意、行当中。首先,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历史情景,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扮演历史角色,重点鼓励中等生参与其中的角色,还可以让中等生来扮演重要人物,提高中等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人物扮演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可以体现学生的智慧。以前有学者提出,知识并不是教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体验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的,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式多与中等生进行互动,建构中等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其他科目学习的积极性。
3.了解中等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
首先中等生是渴望被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谈不上需求,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老师们应该多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转变教学方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激发出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培养中等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并贯穿到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才是教学与学习的最好效果。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远比成绩更重要,传授给中等生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传授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作为学生和社会的一份子的责任,这才是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汪利兵.优等生和中等生高中物理问题表征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封光涛.在数学教学上对中等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D].延安大学,2013.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讲述时,提出:如果没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物理这样一门学科本身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作为大的前提的基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具备观察大自然现象和完成学生实验的能力,这样一种要求的提出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将教材上所有的演示实验都认真的做给学生看,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当让学生来亲自操作,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当然,物理实验学习的方法较多,教师应当结合实验本身的特点来教授给学生合适的方法,包括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和比较观察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较学生应用基本的物理思维,使得学生能够站在物理的高度之上来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对于初中处理教学而言至关重要,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能够将相对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具体化、明确化,使得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有信心并有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对学生阅读教材的指导,这也是推行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基于此来提高学生基本的读书能力。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和方式方法,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看教材中的插图,主要是看插图所表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以及该物理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使得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头脑中就有了基本的问题和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文字部分,物理教材当中的文字部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活当中出现的实例进行列举,并说明演示实验;二是根据生活实例或者是演示实验的分析结果来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物理结论和原理;三是对上述物理结论和原理的应用进行说明和距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结论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教材文字部分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对定义和定律部分进行反复推敲和琢磨,尽可能的把握准确概念定律的真正内容,万不可走马观花扫一眼就认为懂了,这样一种要求的提出主要就是考虑到物理原理和概念往往非常微妙,一字之差就是千里之别,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这样一个环节的执行。
三、优化初中物理复习方法
对于物理复习方法的要求和强调主要结合的是初中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一是物理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二是物理公式非常的多,三是知识点的分布广泛,加大了学生的复习难度。结合上述初中物理特点,在对初中物理复习方法进行优化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极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联想记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复习之前就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图,然后按照知识框架图的层次来逐级逐步的展开学生,从而做到不重不漏的掌握知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不仅能够把握物理知识点本身,还能够跟进一步的把握住物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学生对于知识脉络以及知识整体又有了更好的把握,这对于学生归纳总结和整体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想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重点在于使其准备理解和把握,而要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则还需要科学的训练来实现。非常常见的一种状况就是,很多学生以及完全掌握知识点,也能够记住公式的,但是遇到题目以后就不知道怎么办,无法理解物理题目中所设情景和物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知识迁移能力十分之差。出现这样一种问题的原则就在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乏,针对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就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例题的理解和模仿,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联系,使得解决问题成为一种基本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上文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入手来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式较多,但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进行锻炼。当然,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很难在太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因此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当中坚持不懈,才能够真正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控制变量法
分析:一个物理量可能要受到多个物理量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变,来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分析: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的方法叫“转换法”。
三、等效法
分析: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
四、类比法
分析: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五、假想模型法
分析: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如“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假想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这种方法是“假想模型法”。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假想引入的,也是“假想模型法”。
六、实验推理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政治知识 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85
高中政治知识涵盖了人文社会的全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政治知识是从这些理论知识中汲取营养,了解社会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把握事物规律。高中政治学习具有其基础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探究出如何才能让学生学懂知识和会运用知识。
一、政治知识学习
政治知识学习是我们以往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找到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基础知识,并且牢固掌握。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们要对高中政治知识的特性作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方法。
(一)高中政治知识的特点
1.复杂性。高中政治知识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复杂性,首先,四本教材的内容要涵盖各个方面的人文知识,大至政治国际关系、哲学宇宙规律,小至产品物价、个人价值观等等,由此可见,政治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极其复杂的。其次,政治这门学科知识密度相当大,教材内容既要提出社会现象,又要从中总结出深层次的含义并加以系统说明,由一句简单的总结性语言延伸出长篇的说明性语言,在教师进行讲解说明的时候又会不断增加知识点,以求把知识点讲解清楚透彻,而且需要所学知识更全面,课外的补充学习同样必不可少,所以知识内容呈现出一种只增不减的状态。
2.抽象性。高中政治知识的另一特点是知识的抽象性,这也是所有人文学科的一个共性。政治是我们学习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探究出其纷繁复杂表面下的本质和相互联系,运用语言文字加以表述说明,甚至不能用图片加以说明;相比于自然学科可以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或者是参照物,以政治学科为代表的人文科学知识就没有一个客观物体或者固定的参照对象,人文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一系列事件,所以它的参照学习对象也是较抽象的。
(二)高中政治知识的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知识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既是其两大特性,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以其特性为依据,探究出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1.从整体出发,构建知识框架。虽然高中政治知识复杂且内容多,但是其知识的延伸都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进行,所以我们首先要用整体眼光来看问题,从全局角度把握知识框架。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先整体后局部。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会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讲解,一个点讲完又跳跃到另外一个点,例如讲《经济生活》中“神奇的货币”这一章节,第一点,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第二点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以这种方法讲解,知识点是零散的,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有印象,但是总体回忆起来却是模糊不清的,且对其相互联系、知识规律并不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加,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我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在教学时先运用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方式把所学内容的知识框架展示出来,然后进行细化填充。例如,学习《经济生活》这本教材时,首先要告诉同学们我们将把经济生活划分为四个方面来学习: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和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后讲解每一章节都以这样的方法构建框架,逐层讲解。不仅教师要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我们也要督促学生以此方法学习,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教材目录就是一个最好的知识框架,所以要让同学们学会看书先看目录,背书先背目录,然后再去学习或者回忆具体知识点。当然,同学们有不同的学习情况,我们也要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总结出所学知识的框架结构,最好是将它写下来,随时参考、修正和补充。
2.着眼局部,与实践相结合。把握整体知识结构,要对每一个知识更好的记忆,就需要对这些知识点作深入的理解,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呢?许多老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理论谈理论,或者是用理论来说明理论,结果导致知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当然学习效果并不好。政治理论知识虽然具有抽象性,但是它是从实践问题中总结而出的,所以在学习时也要结合实践问题进行说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讲《经济生活》中的消费知识,我们就可以结合最近的时事新闻,以最近的物价情况等等为例进行说明。在这样一个现象到理论、理论到现象的过程中,一个理论知识就会逐渐立体,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更深的记忆。
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
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是我们高中政治教学和学习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也可以说是为了迎合考试需求,但是真正地掌握一门课程,不仅要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人文学科知识的运用同样与其知识特点一样具有抽象性,自然科学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实践实验来实现,但是我们不能说用实验来运用政治知识,人文学科知识的运用主要还是在理论范围内进行。本文所谈到的高中政治知识的运用主要包括两方面:能够用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和能够从现象中总结出理论。主要的教学方法为:实践性教学和学生主体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说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把理论和知识一一对应,学会用理论知识去解释现象,或是从现象中看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