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综合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学科。BME学科是各学科交叉与高度综合的产物,涉及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基础学科,又结合了包括声、光、磁、电子、计算机、材料等尖端工程学科,是将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将生命体与诊断、医疗、康复等装置视为一个系统,并充分考虑其相互作用的一类知识高度密集的技术领域。
1.2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自1978年创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截止2004年9月,我国有8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关专业。其中医科大学11所,综合性大学12所,名牌工科大学13所,医学院16所,普通工科院校27所,高职高专5所(左右)。依据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上述高校可以分为3类:(1)实力较强的理工院校的BME专业以培养能从事BME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高级BME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2)医学院校的BME专业以培养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密切配合的高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3)普通理工科院校以培养能够从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员为主要目标。为了区别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三种类型中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一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名称设置为“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医疗器械专业”等。
1.3 我校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自2002年创设“医疗器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划归到第三类,即:面向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型企业、贸易型企业和医院等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培养从事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质量管理、保养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至今,该专业已招收3届近250名学生。首批35名学生已于2005年毕业,一次性就业率为95%。
2.医疗器械产业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医学的现代化,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技术产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生物医学工程的产业范围包括: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习惯上,在生产实践和行业监管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则更多地被称为“医疗器械产业”。
2.1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生、发展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发明和电子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近代医学科学和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的飞速发展。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各种模数转换技术日趋成熟,一大批数字化检验、检查、治疗仪器应用于临床。70年代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芯片问世,各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医疗检验、检查、治疗仪器在中等以上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先进医疗器械在医院的使用极大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并成为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医疗器械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医疗卫生事业、公众健康保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医疗器械市场概况
2.2.1世界医疗器械市场概况
医疗器械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工业门类之一。据美国医疗卫生工业制造商协会(HIMA)统计,199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为1200亿美元,2000年达到1900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2500亿美元,预测2006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将达到2600亿美元左右。
2.2.2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状况
中国有14亿人口,29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有广阔的市场。200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达527亿元,2005年达到76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15%,占世界市场份额3%,是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已成为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
2.3 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2.3.1 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增幅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5年全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仅140亿元,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人、利润总额已经分别达到504亿元、488亿元和40亿元,同比均有24%以上的增幅,增长势头强劲。
截至2004年11月30日,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已达到10447家,其中仅2004年就比2003年净增加1438家,增长率达13.8%。年生产品种5000多个,规格1万个以上,其中仅2001~2004年,我国共注册境内医疗器械产品29480个。加上期间注册的港澳台医疗器械产品178个、进口医疗器械产品7595个,产品已基本上满足全国各级医院的装备要求。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在国际市场份额仅占2%左右,而美国高达42%,欧盟占27%,日本占14%。从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销售比例来看,我国为1: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两者的销售比例为1:1.9,可见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医疗器械行业“十五”规划预测,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目前,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山东、湖北、四川、陕西等地区。国有企业继续在行业内发挥骨干作用,如北京万东、山东新华、汕头超声、苏州医疗、上海手术、上海齿科、上海医光等;90年代以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条件下,涌现出一批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江苏宏宝、威海高分子、哈慈、浙江双鹤、康德莱、宁波戴维等,多种所有制成份的共同发展,使医疗器械行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2.3.2 浙江省、宁波市医疗器械相关企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现有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型企业1000余家、贸易型企业1000家以上、县级(含)以上医院等医疗器械使用单位200家以上。进人2005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销售收人100强的生产销售型企业中,浙江占了5家。据2000年的统计,宁波市有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型企业80家、总产值不足4亿元人民币、产值达到500万元的企业不足10家。经过5年多的调整、发展,到2005年,全市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型企业有220家、贸易型企业250家。全市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型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0家,有的企业产值已达到2亿元。产品涵盖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婴儿培养箱、高压氧舱、心电图机、卫生材料和敷料、体外诊断试剂等几十个门类数百个品种几千种规格的产品,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政策评估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医疗器械行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5%,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达到25%,成为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制造强国。为贯彻落实“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3年2月11日,国家计委专门公告,组织实施“十五”期间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
地方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以及深圳、南京、佛山、莆田、衡阳、杭州、宁波等城市都对医疗器械产业进行了产业引导和政策支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医疗器械是“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制订“医疗器械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也正在促成“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政策支持。
同时,政府部门也意识到要制定更严格的监管制度来引导各类型单位实现产业升级、规范管理,解决这些单位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推动生产销售型企业落实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质量管理认证;明确要求新开办贸易型企业至少配备2名医疗器械大专以上毕业生从事质量管理、提供售后技术服务;要求医疗单位加强设备管理、强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控制。
3.讨论
3.1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正在得到各类型高校的重视,各学校又依托原有基础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相关专业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可以预见,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寻找合适的定位、有所侧重才能为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教学;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培养为社会生活的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与能力 的训练是基础 , 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使社会成 员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最终目的,因此可以说 ,教育的实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 , 只有将每一名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过程 置于生活实践之中 .才能收到以认识指导实践的效果。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学生全面掌握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科学内涵 ,实现书本知识向生活实践能力的全面转化需要高中生物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以生活化的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生活化,注重“ 体验式” 的教学手段
教学的生活化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即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
(1)构建生活化“情景教学”模式,以“亲历”带动“亲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生物学自创始阶段起,作为重要实践手段的“实验”便成为这一学科成长的关键。在新课改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在不断改变过去僵化的“ 难、 繁、偏、旧”课本内容 , 倡导教与学从书本中走出,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式上 ,不能采取社会科学 的那种单纯研究课本内容的手段。创设 “ 生活化” 的教学情境, 既是新课 标要求 ,又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急需注意的问题。新的高 中生物教学 大纲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程之中, 改变了旧大纲以艰深专业的词语定义课题的情况,将一些生活 中能够经 常接 触的案例作 为学 习课题交给教 师讲授, 如“环境污染 的防治 ”、“生物多样性内涵及多样性的保护”等, 这些生活化语言 能够使学 生对课本 的本章节知识有一个直观 的认识 ,也 能够 激发 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热情。因此 ,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 当参照新课标要求 ,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知识框架 , 挖掘教材 之中的生活资 源 , 使书本理论结合实际生活,赋予教学环节“ 亲历性 ”,激发学生兴趣 ,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亲为” 。
(2)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课本知识的实效性。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解题技巧训 练, 任课教师将学生的能力简单理解为应试能力,只关注具体题 目的教 学方 式,忽视了学情分析 ,远离了实际生活 , 久而久之 , 原本应是丰 富多彩 的生物学科 内容变得 单一乏味枯 燥, 纵使 学生的应试 能力 获得了很大提高 . 但 当真 正 面对生 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 往往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总之,学习内容一旦脱离生活 , 学科的实际运 用能力就大打折扣。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教 学中将学 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课本知识 的实效性 ,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便是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善于在教学中“ 还原生活”。如在 “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一课 中, 谈到酶 的最 适合温度 活性 最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 生活实际出发谈到人的正常体温为36. 7℃。正常体温下 身体舒适。如果 发热到39℃左右,人就觉得浑身无力。消化不 良等,这就 是因为人的体温升高, 酶的活性下降,细胞代谢速度减慢了。这样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最终目标,更有利于在考试 中灵活应用直观的、富有切身体验 的知识 ,应试成绩自然而然能够得 到提高 。
二、拓展教材知识,用生活实践验证课本理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 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课本是高 中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重 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 的途径。课本之外 的其他知识资源和生活实践对于学生来说也 十分关键 。从生物学科本身来看 ,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切资源来源于生活,高中课本只是提取了其 中最重要、 最基础 的部分进行讲解和阐述课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内容等待被开发。因此 ,高中教师在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 当善于对现有 的教材 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 、 图书等资料获取课 本之外 的学科 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有关 生物学科 知识,或带领学生用课本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生 物学 问题 ,将课本 知识置 于生活之 中进行推理和 验证。科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在学习科学 的过程中应当拥有“ 以科学解答生活, 以生活验证科学” 的勇气。生物学课程本身就是 一门实验性极强 的科学 , 所有已知理论 和方 法已有的态度和价值观都需要放在学习者的实验 中去推理、 验证、理解 、 发展 ,生活实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实验方式而且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远 比复杂 的公式推理简单有效,所 以,用生活实践验证理论知识 ,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项学科内容 ,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利用科学、 发展科学的能力, 为高中生今后 的发展奠定坚实 的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高 中生物课程教学应当与生活实 践相结合 ,生物教学 的生活化不仅对于学生 当前的知识水平提 高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生物学人才的长远培养乃至整个 生命科学 的长远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 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正坤.把生活带入课堂,把知识变成艺术——谈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6).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化;实践;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59-01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课程应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而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生物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只有融于生活的生物学知识才是最具鲜活生命的知识。
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现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促进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也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如果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若能联系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可以使知识点容易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一举两得。例如,讲授“从生物圈到细胞”时,可以联系生活设计这样的导入:sars(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俗称非典型性肺炎)是由一种冠性病毒引发的严重传染病。2003年,我们亲历了与它斗争的过程。但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说说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非典”对学生来说很熟悉,但是其中的病理原因,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了解的。生活化的导入,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有效教学,使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现实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及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生物的目的在于用生物和生物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会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善于挑选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进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站在生物学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例如我们经常说要对白血病患者通过移植骨髓进行治疗,但是在移植的过程中会出现抗性等反应。而且能够配型的骨髓也很少,利用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如何获得可移植的骨髓呢?涉及到哪些现代生物技术?因为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运用,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归宿,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的密切联系,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三、课后作业拓展,应用生活化素材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知识拓展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健康教育,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不能只是为了巩固知识点,为了考试而作业,而完全却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学了“生长素的发现”之后,结合毕节市城市绿化,正在种植行道树,部分行道树不能成活的现象,布置学生课外调查行道树死亡的原因,设计实验探究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提出提高行道树成活率的措施。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观察,亲身实验,一周后以小课题的形式上交了《限制移栽植物成活的因素,及对策》的报告。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新知的能力。像这样作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学习新知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现实价值,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把现实生活的需要内化成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四、应用生活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互动双边教学 教学信息反馈 课堂学法指导
生物学科对中学生而言,专业性太强,知识枯燥,学生很难把内容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优化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无疑是摆在生物老师面前的艰巨的任务。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生物是中考科目,很多学生死学硬背,强化记忆,使生物课堂成了背诵的课堂,成了记忆的课堂,而忽略了理解,忽略了分析,导致课堂效果不明显。抓住课堂,向课堂要效益,我觉得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第一要义。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中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生物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那么,兴趣源在哪里呢?
1.把学生的思维转到事物本质上去。兴趣能帮助学生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可以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后,会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带着兴趣学习效率会有所增加。
2.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课外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我还让学生课外完成教材中的动手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二、提倡互动双边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互动才能让效率提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
1.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1)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2)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在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我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得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三、注重教学信息反馈
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生物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历程时,我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心脏结构,有位同学却标新立异把蚯蚓的心脏拿来比较,并得出动物的心脏是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论,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捕捉到这一信息,鼓励这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同学的观点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讨论,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成功反馈一方面要及时,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扩大反馈范围和内容,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四、加强课堂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习”(陶行知语),“一个优等教师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等都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只有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学会学习。
这次培训以“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为主题,通过参加知名的教育教学专家的讲座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初步形成了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初中生物教学理论。与此同时,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们还为我们安排了考察观摩活动,通过亲临首都名校――清华附中和八一中学,听名师讲课,专家点评以及讨论交流等环节体会了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优秀课。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进行一节生物课的教学设计,及时地将所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成果,有效的提高了我们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通过这次培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提高:
首先,我对自己的教师专业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不禁问自己,在教育事业中我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为学生承担了什么样的责任。难道还仅仅是普通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吗?如果是,这由一个普通大学生或者高中生就能完成。国家培养我们师范专业的人才,是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其他行业所无法取代的。这样,我们教师必须是一名在业务能力方面,个人修养方面甚至是个人魅力方面都具备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进一步明确的自己的责任:教授学生知识文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熏陶思想文化和传承主流文化。要一步步地完成这个系统的任务,就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论是在生活,知识还是心灵方面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通过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的综合表现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培养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要让我们的孩子感到:任何的愿望都不算过高,任何的梦想都不算过分,任何的目标都并非无法实现,这就是教师的力量所在,这就是教师的魅力所在。另外,在我们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会影响到教师纯粹的教学,而我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切工作都会以国家的教育事业出发。因为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文化素质提高了,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
其次,通过这次学习,我在生物教学理论方面和教学研究方面以及对新课标的把握方面有了一个不小的飞跃。现代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系统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中心,任何的教学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实现而展开。我认为,这个中心就是一节课,一学期,甚至是整个初中生物学习的核心概念,也就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它包含了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它是生物学的学科骨架,反映了一个人的生物学素养。只有我们教师抓住这个中心,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任务展开,才可以避免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而在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建构核心概念的标准就是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这些理念实施的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重要概念”梳理。而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教材和课标中提出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们梳理生物学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生物学学科观念,将他们总结为一个科学主题,进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这个过程就是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这样做,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将来就会用科学的方法将内化为思想的理论应用于生物学事实,这是非常难得和有效的思维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会起到引领的作用。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是在传授学科事实本身而是在帮助学生利用生物学科去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以及在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生物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 再次,通过这次学习,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的体系以用于实际的教学。现将教学设计过程阐述如下:(1)首先就是每节课生物核心概念的建构。具体的做法是:阅读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要点,在确定的教学要点中,区别概念和事实。之后列出概念,用一句话来表示。最后比较这些概念哪个更加抽象,上位,然后依次列出。精选恰当的内容,用来帮助学生构建概念。(2)基于核心概念体系,生物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既是评价教学过程的标准,又有指导教师进行策略选择,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功能,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确立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确定时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围目标,注意所定目标的可实施性,不能遥不可及,成为个空架子,也不能过于简单。在写作的表述上要注意目标对象的主体是学生,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一定要明确,要可测量,可评价。(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本部分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要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并可附教学流程图。(4)教学效果评价(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5)教学反思(若是课后再设计,就要有反思)。
最后,通过“文化考察”系列活动,品味到了千年古都的文化神韵,培养了我的教育艺术,同时启迪了我的教育智慧。
当然,通过短短十几天的培训,我不可能将所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都完全地容纳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体系当中,这就要靠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加以消化和运用,也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