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随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开发水平逐年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一些先进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力求建立一个适用于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笔者所在的企业在近几年也坚持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先后引进了P3、EAS、Power On等项目管理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通过这几年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实践,笔者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本质与要点

通常我们可以将一个信息化项目定义为在一定期限内,依托一定的资源,为达成一定的信息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项目的三个关键要素为:时间、资源、目标。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本质即是对项目计划、组织以及对项目所需资源的有效控制,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化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规定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绩效目标,如果要将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笔者认为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融合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管理理念,还包括企业的战略决策、组织管理和经营手段的信息化。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赢利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技术战略和实施的突破口,使信息化项目管理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率及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以前,必须统一企业领导和各业务部门的思想认识。这不仅涉及到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还涉及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大量实际问题。要制定明确的项目管理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扎实细致的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并找出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化系统的结合点。

二、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据笔者调查了解,我国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企业多数并未在信息化项目投入应用后达到预定的效果,能有效运行且成功实现利用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案例并不多。结合笔者参与信息化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可将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存在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跟风,在未弄清企业管理需求与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之前,就模仿其它企业搞起了信息化。

二是认识不够,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存在偏见,简单的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就是购置高级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购买高级的企业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而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设计、有效运作、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不愿意花时间和费用。

三是力度不足,企业高层往往简单地认为信息化是软件服务商和企业IT部门的事情,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协调。此外,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也未形成标准化流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未划分,组织责任不明。

四是急于求成,尚未明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范围与内容,未经需求调研、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就匆匆将项目上马,有些企业甚至直接购买的成型的信息系统,未结合企业管理实际进行修改完善便投入使用。

五是水平落后,企业现有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建设水平和人员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对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知识的了解,未形成信息化项目管理与运行所必须的认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未养成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

不难看出,企业信息化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管理,很难取得竞争优势。为解决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成功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笔者通过对在所在企业参与信息化项目管理实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以解决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需求出发、抓住关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只要能从实际出发,真正期望通过现代化项目管理理念和手段规范企业的各项业务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及业务处理的合理性、规范性,就能迈出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第一步。

二是企业领导的决心与认知是关键。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成功实施,60%以上的工作量需要投入在管理流程、管理架构的改进上,参与项目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也是关键,因此,必须在实施之前,建立一个由企业领导为信息化项目总负责人,各业务部门领导为信息化项目各模块负责人,企业业务骨干与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企业领导与各业务部门领导负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所有重大决策问题,为技术人员与开发人员在进行项目管理与技术集成等工作时指明方向,以便实现企业管理体制与改革的相互融合。

三是技术基础工作和人员培训必须同步落实。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虽然是像软件供应商购置的成品,但为保证该系统能符合企业管理需求,从信息化项目启动初期,便由企业内部的业务人员、开发技术人员、决策人员先后配合软件供应商参与了项目的需求调研、系统重构、设计、二次开发、项目实施推广等基础技术工作,这些基础技术工作对参与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系统设计与投入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企业内参与信息化项目的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大家熟悉管理系统的运作。

四是聘请第三方对项目进行监管。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借助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以外的第三方,如项目监理机构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跟踪与风险分析,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的防范与管控措施。

五是建立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与应用标准。随着信息化项目的逐步实施,摆在企业眼前的就是如何提高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要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就必须对信息化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流程、系统编码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一系列的标准化文件对信息化项目管理者、使用者的操作予以约束。

三、项目管理成功的必要因素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包括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这两者必须彼此配合才能成功实现企业预期的信息化目标:

(1)技术因素。首先要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不仅要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有计划、有前瞻性地进行投入,还需要对企业各类数据信息化,如:库存信息、采购凭证、费用单据、物流单、合同、公文等原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管理及检索过程要转换为信息化的方式。其次是实现计算机对企业内部系统化管理,一方面将企业制度化管理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健全企业内部档案的管理;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市场信息,如物料单价等信息加以整理、统计,建立一套详尽的行业档案,以便企业及时、有效地分析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实现企业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即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通过采用合适的组织结构与体系,低成本地实现提高效率、增强创造性、提高协同工作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当时的技术环境和所能采用的管理工具与手段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一定要能与当时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并能充分利用其优良性能。因此,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弄清该系统的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模型。

(2)非技术因素。首先是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是否具有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及这方面的需求;其次是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机构是否稳定与合理,管理数据是否完整科学。管理本身及人员使用要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要有一支专业的实施队伍。实施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熟悉企业业务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业务模块的功能。另外还要有一套标准的系统实施的调查方法,这是标准化实施的基本要求。通过详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的产、供、销、人、财、物各方面,把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规律。

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实质性因素和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信息化是否能成功的实施下去,除了要有财务保障的前提,关键是企业人员的知识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知识更新比学会一种新的技术更为艰难。

四、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发展策略

按照信息化的要求,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调整与重组。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标准流程,可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物流、信息流与管理策略形成最佳组合。企业实施信息化应与信息技术建设和经营管理改善等同步进行,同时要具备准确的基础数据和高效的技术设备,系统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和高效的技术平台之上才能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信息化项目管理发展策略应表现在:

(1)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2)增强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

(3)健全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传输体系;

(4)加快企业信息管理整合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5)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及时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

(6)建立管理信用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7)统一规划和标准,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标准;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 企业项目管理 信息化

随着现代计算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传统的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变化的要求,使得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房地产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为项目管理者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率,顺利完成信息社会中的工程管理项目信息化。

一、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由于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信息定义和归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有些信息还需要在业主、承包商和监理方中周转。因此不容易通过简单的方式把所有的信息反映到一个平台中去,也不容易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各种信息的效用。对工程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有助于通过实行信息的共享和互访,为项目参与方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有利于信息的及时与准确传递,降低了由于沟通的不及时与信息的缺乏而造成的不必要风险。

(1)建立基于企业网和互联网的信息集中管理,各类业务协同运作的,同意监控的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在集团各业务系统间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化规范化,规范各类基础信息管理,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模式化的先进房地产管理模式和业务管理流程;支持跨地区、规模化经营,实现人财物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为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各类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统计与评价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以项目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计划、跟踪和控制来实现对房地产项目的动态管理,强调计划对房地产项目成功的重要作用,通过制订详细、完善的计划来指导项目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时搜集项目的进度信息(包括工程进度、成本进度、形象进度和交付成果进度),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行对比,对其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使得项目总是在计划的轨道上前进,切实保证项目的工期、成本和质量。

二、实现对项目的多角度、多要素管理

房地产项目管理涉及的要素众多,既包括人、财、物的管理,也包括资金、时间、合同、设备、质量的管理,对这些要素全面关注,以科学的项目管理模式实现对这些要素的集成管理。

(一)能有效实现项目各方的沟通与协调

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涉及的组织和人员众多,一般包括集团总部的财务中心、采购中心、成本中心等部门,还涉及分子公司或项目部的工程、财务、预算等部门,大量的信息需要分析处理,但是,传统的信息传递不及时并且在传输的过程中容易出错,这都是影响最终决策的重要问题。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出现,不仅信息的传递准确及时,并且方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降低了企业醒目管理的风险。

(二)对项目资金管理予以了特别关注,能够实现与企业财务系统的完美对接

在房地产项目中,随时掌握项目资金的需求、供应、使用和回款情况、保证资金动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资金计划、资金到位、资金支出和回款情况的全面把握,随时提供项目资金状况,帮助业主有效地实现资金平衡,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同时,材料管理、合同管理、销售管理等均与资金管理功能相挂接,并可通过财务接口与企业的财务系统实现完美对接,完全能够满足房地产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实现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在投资立项、征地拆迁、设计报建、工程建设等各个阶段,涉及成本估算、成本目标、工程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发生及成本预测等功能,可以随时反映项目任意时刻的动态成本与工程进度,从而全面实现对开发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与工程进度的掌控。

(一)提供强大的合同管理功能,有利于实现工程项目控制管理目标

1、工程质量安全控制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工程质量,这是企业形成良好信誉与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传统的工程质量安全控制容易出现监督不到位等状况,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就可以各家全面的掌握具体施工情况,检测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正,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同时项目信息化为施工人员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即配备特殊设备。监控系统能显示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他们所处的位置以及当时正进行的工作都能一目了然,所以,安全系统就能及时的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并做出相应的报警反应,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工程进度控制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在结合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这样才有利于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进行相应的沟通与分析工作,计算机具有更加科学的处理系统,能够准确的进行信息传递与处理,加快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操作失误的风险,同时对现场出西安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采取最佳的解决方法。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钢铁企业信息化 灰色关联分析 指标评价 相关性

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目前,信息化建设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地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决策。

本文尝试用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方法对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因素做相关性分析,找出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价体系构成

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分析。主要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指标的测度来进行,主要从人力资本方面,以及信息化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等。

2.对企业信息化效益的分析。直接效益就是企业实行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货币价值效益。间接效益是指企业信息化使企业获得了非财务资产。本文选取了六个指标如下表所示。

二、相关性分析模型

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许多因素有关,我们通过建立相关性分析模型,分析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最优因素(或称准优特征)、次优特征……使信息系统建设得到优化。

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灰色系统理论着重解决概率统计、模糊数学等所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等不确定性的问题。在一个系统里,我们常常希望知道在众多因素中,哪些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大,哪些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小……为了实现少投入多产出,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进行系统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由于我国统计数据十分有限,而且数据灰度较大, 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进行。

设Xi为系统因素,其在序号k上的观测数据为, 则称:

为因素的行为序列。则系统行为序列对于,有

,那么称为与的灰色关联度。在系统行为序列中,始点零化像分别为,

如果,那么为绝对关联度,

相对关联度为, 其中为

,其中为常数

为综合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折线X0与Xi的相似程度,又反映出X0与Xi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本文所做的关联度分析为综合关联度分析。

2.优势分析。然后再对系统做优势分析。绝对关联度从绝对量的关系角度考虑,相对关联度是从各时刻观测数据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着手,综合关联度则是综合了绝对量的关系和变化速率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综合关联矩阵来做分析。

通过对关联度的计算,可以得出关联矩阵如下所示:

为综合关联矩阵

若满足则称系统因素Xk优于Xj,记为Xk>Xj。

通过以上分析,在一个具有s个系统特征,m个相关因素的系统中,未必有最优特征和最优因素,但一定有准优特征和准优因素。

三、实例

在本文中,从上表中选取六个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某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标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后,得到的均值像如上表所示。

经过计算得:

1.绝对关联矩阵A为:

2.相对关联矩阵B为:

3.取,则根据得综合关联矩阵C为:

4.结果分析:根据若满足则称系统因素Xk优于Xj,在矩阵C中

从而可以得出,最优, 次之,、相关性最差。

即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所占比例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最大。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技术总在变化、更新和升级,因此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人才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网上销售率是信息化建设的次优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上销售快捷、高效、全天候、零距离的优势日益显现。钢铁企业通过内部信息化与外部信息化的结合,以客户为中心展开业务,不仅可以实现对客户的满意服务,还可以提高对潜在客户的挖掘能力。因此,一定要将销售方面的建设重视起来。

网上采购率和信息化投入是相关性较差的两个因素。但是通过网上采购,可使得交易成本下降,提高采购效率。因此对原材料采购的系统建设也要提高关注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投入,都是信息化建设最基础的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企业需要积极开展人才的培养以及企业的电子商务工作,全面提升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真正做到“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6

[2]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科学出版社,2004,5

[3]庞庆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J].情报杂志,2006,6

[4]程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7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2

过去国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进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建设”,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关注效果评价。这种转变是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理性转变,企业逐渐把信息化评价视为企业整个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评价工作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判定具体建设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促使企业决断趋向客观与科学,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

所谓“企业信息化”,其本质就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挖掘信息资源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而其具体的建设过程主要由4部分构成,即计划、实施、评价、改进。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信息化评价作为典型的效果分析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政府、信息技术供应商、企业。

对于政府而言,负责信息化的相关部门能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信息化,信息化成熟度进行测评,精准把握企业信息化运转状态。

对于参与信息化的企业而言,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能促使企业明确自己的具体建设目标,帮助企业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外,企业可利用企业信息成熟度评价的评分计算出自身信息化水平和其本身的战略之间的契合度,并以此作为参考,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一评价体系能使企业真正明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发现企业制度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改善整体经营水平。

对于互联网技术供应商而言,这一评价体系有助于他们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加强信息技术研发的针对性。

1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1 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内企业在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现状,企业已经能体会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既可降低其在人力和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又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优势,帮助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建立新的壁垒。

目前,国内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较少,水平较低。以整个企业为使用范围的信息系统是需要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的。而目前国内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这就导致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出现了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差。此外,行业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也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针对企业信息化,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这种现象导致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对发生的纠纷难以寻找相关的依据进行取证和认证。

2.2 信息机构种类贫乏,相关人才缺乏

信息机构种类贫乏在我国国内企业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这种机构建设上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信息技术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2.3 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滞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拥有不少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属于本企业的人才资源。但是物料资源管理(MRP)、资源制造管理软件(MRPⅡ)、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的使用和推广还有待发展。

3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

3.1 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原则和方法

目标明确,量体裁衣。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利用这套评价体系评判各个企业当前信息化成熟度状态。

简洁明了,客观科学。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应避免繁杂。只有通过简洁的指标来展现企业实际的信息建设状态,企业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评价体系的精髓。

立足企业,使用方便。该评价体系选择相关指标时,应考虑到指标取值与相关企业间数据的可得性。

与时俱进,动态更新。像所有的科学技术一样,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十分迅速。国内企业信息化一定是以当前的信息技术状况为依托的,因此信息技术出现任何进步都会导致企业信息化的转变。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人才培养。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引导扶持与人才储备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不断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行业发展。此外,企业也应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库,为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3.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流程

3.2.1 明确企业实际,选取适合企业运行特点的评价坐标

当前国内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较大,因此企业在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从企业本身的实际状况出发,有目的地推进自己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在选取具体的评价体系指标时,指标应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各项指标间应彼此关联而又互不重复。比如,重庆市在构建自己的有关制造类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时,虽然需要将国家以及地方政策法规列入考虑指标中去,但是由于针对整个重庆市而言,市内企业的政策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他们就删掉了政府政策这一指标。这样的做法使其指标体系更加简单明了,针对性也更加明显。

3.2.2 梳理企业内部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建立的做根本目的还是帮助企业评估其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发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投资效率以及投资效益。所以在选择其评价指标时,其可操作性就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只有整个指标体系是可轻松搜集和使用的,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才是有意义的。

3.2.3 构建二级评价体系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的动态与变革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大多使用CIM技术,但是随着信息及时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选择使用ERP技术来替代当年广泛使用的CIMS。而评估体系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依旧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对其指标选择的动态性提出了一定要求。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基础是麦克利兰设计的胜任特征模型。这一模型创建之初是用来评价人对工作胜任程度的评价方法。在对信息化基础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后,通过下面两个二级指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完善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

首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次性投资之后,我们可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依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需要,企业就可把这个指标分为3个三级指标,它包括硬件平台、网络平台、软件平台。

其次,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信息系统的应用应着重显示在信息活动后,在静态之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情况。可从以下3个三级指标来进行评估:系统应用的广度,系统应用的深度和系统应用的安全程度。这三个指标依次作用于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广度着重考量的是系统整体的使用状况;应用深度强调的则是系统自身的使用协调程度;应用的安全程度则重在体现企业内部应用的实际保障情况。

3.2.4 最后完成整个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依次完成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完成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流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往往更注意信息系统应用之后,系统是否安全。尽管在广义上来讲,信息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所以本文所讨论的企业信息化中,主要把企业信息化整体的安全状况看作信息环境制度优化。而和信息化基础关联密切的局部安全情况则单独探讨。应用深度以单个系统而言,它反映的是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使用中得到保障的状态。

4 企业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内部因素

4.1.1 企业员工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就是企业各层员工。这里所说的员工并不仅仅指企业的部门,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从高级领导到普通职员的每一个人。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以及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都将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1.2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与相关计划因素

企业的信息化是需要非常严谨、客观,科学的论证与规划的。因此,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企业信息化是否成熟与其负责机构是否专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一机构在企业信息化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协调其遇到的种种问题。

4.1.3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转是一个长期工作,它对企业的人才水平,资金力量,物质状况有着一定要求。没有这三个因素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走向成熟。

4.1.4 企业本身管理状态因素

所谓“企业信息化”,顾名思义是需要依托企业进行的。所以,一旦企业本身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信息化是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相互依托的,所以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而这种使用效果最终将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4.1.5 信息化具体操作因素

信息技术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企业缺少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必将导致其最后的成功概率降低;此外,其信息的标准化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面对这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案,如何判断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十分重要。所以在选择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影响因素时,其具体操作状况绝对不可以缺少。

4.2 外部因素

4.2.1 政府相关政策因素

政府的各项政策对于当前国内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而企业信息化自然也是离不开政府的导向和政策帮助的。特别是对于规模比较小,资金力量不够强大的民营企业而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对于增加其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很有必要。

4.2.2 市场环境影响

企业信息化与整个企业所处的市场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当整个市场发展态势比较好,不同企业之间以良性竞争为主时,企业就会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上,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市场挑战。反之,企业则会忽略技术层面的建设,而将更多精力放在节省成本上。

4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一家企业离开信息化都是没有办法完成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改造运营模式,重构企业内部结构的。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以及企业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对企业的信息化成熟程度评价体系的架构过程中以下几大因素必须进行慎重考量,包括:企业员工因素,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与相关计划因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信息技术建设的着力方向,企业本身管理状态因素,信息化具体操作因素,政府相关政策因素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地理,2015(4).

[2]周海.如何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

[3]吴亮,李霞.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成熟度研究及应用:建筑业管理信息化选型之“道”[J].中国新通信,2013(23).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一、企业信息化的效应

(一)信息化对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信息化到底能否提高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不同的研究出现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

Weill(1992),Brynjofsson和Hitt(1996)等人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企业信息化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有其他更多研究显示,信息化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武星、张同斌和李耀伟(2009)认为,企业信息化会降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减缩成本。在生产成本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降低了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在管理成本方面,更为合理的控制库存,精简优化了组织结构,从而减少管理费用;在交易成本方面,信息化减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环节,实施差异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客户管理的成本。另外,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化让消费者直接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从而提高产品的差异化。

汪淼军、张维迎和周黎安(2007)通过对浙江省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发现随着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增加,企业竞争力随着企业信息化投资增加而增加。汪淼军等人认为,企业信息化资本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导致企业垄断某些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市场:第一,信息化通过降低企业通讯和协调成本所导致的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难以替代的;第二,企业信息化通过巨大的资金、人力和组织资本的投入会导致部分垄断优势;第三,企业信息化诱致的企业伴随性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其他技术难以替代的。

(二)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绩效。

李一军等认为,企业信息化是由人、信息技术、组织管理等三个关键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信息化之所以能够提高企业绩效,是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和耦合的结果。公司资源基础理论(RBV)认为,与信息化相伴的IT人力资本、IT基础结构、IT无形资源等增长增加了企业的资源,能够提高企业绩效。Wade,Hulland(2004)认为,1T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且通过影响企业的竞争性活动形成了一条复杂的资产和能力的链条,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吴增源(2007)研究了IT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IT能力影响企业绩效是以管理决策和操作决策作为中介的。其中,管理决策在探索式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操作决策在利用式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张玲玲、林健等通过对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演变过程分析,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变革力度的增加,会不断提高企业绩效,其机制如下:

(三)信息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目前专门讨论信息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较少。已有的文献,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如汪淼军、张维迎和周黎安(2007)等人认为,信息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化诱致技术创新,并且通过对浙江省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这一观点。第二类观点如Bresnahan,Brynjofsson和Hitt(2002)等认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目的就是要提供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企业信息化投资能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信息化能够降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通讯和协调的成本,由此直接导致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

(四)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汪淼军、张维迎和周黎安(2007)通过对浙江省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化投入能够导致诱致性的组织变迁。因为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也包括组织资本的投入,从而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欧马田(2007)认为信息化引发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在对他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他认为信息化时代出现了四种形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分别为扁平化结构,核心―边缘结构,虚拟企业,互联社区模式。

二、企业信息化效应分析思路

(一) 从企业信息化诱致性角度考虑其效应

这种思路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汪淼军、张维迎和周黎安(2007)认为信息化发展的本身就要求相应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本的投入,这些要素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绩效、竞争力的提升,也导致了组织创新。

(二)原有的分析范式中加入信息化要素来考虑其效应

这种思路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郑大庆等(2006)亦是将企业信息化要素加入到原有的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中,拓展出IS动态能力。

武星、张同斌和李耀伟(2009)在研究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效应时,即是在原有的竞争力分析理论基础上加入信息化要素。按照竞争力分析理论,影响竞争力的要素分别为生产成本和差异化。武星在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效应时,首先分析信息化对生产成本和差异化的影响,然后再分析信息化如何通过生产成本和差异化这两个中间变量,最终影响竞争力。

Bresnahan,Brynjofsson和Hitt(2002)则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加入企业信息化因素,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因素如何影响那些决定创新能力的因素,继而通过这些中间因素最终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总的来看,研究产生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的效应,仍需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继续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