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的能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已成为人们的常识。由于理论创新和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增长,人类知识总量每几年就增加一倍。这样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不具备自学能力是不行的了。高中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已有了较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历史这一科对于绝对多数同学来说都不存在阅读障碍,所以高中生开展自我学习是完全可行的。
一、以教材章节为单位,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读教材的一个章节来掌握本章节的基础知识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引导同学们通过这几个步骤来落实这个目标。
1.首先要求学生鸟瞰全章节,明白本章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历史知识
所谓鸟瞰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能读多快就读多快,并且在快读中不回视。通过鸟瞰全文,学生要达到把握本章节基本内容的目的,如本章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历史事件,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的。长此以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读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专注力。
2.在鸟瞰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做一次理解式阅读
理解式阅读就是一字一句、一段一节地对全章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在理解式阅读中要求字斟句酌,用心思考,务求对全文章节内容明白、透彻、了然于心。
3.做好自读笔记
为了巩固前面阅读的成果并使之更有条理以及有利于以后复习,学生在理解阅读之后,还要做好自学笔记。笔记要将本章节的基础知识(一般为知识点)按照逻辑关系记录下来。笔记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老师的板书形式。
二、同学们之间互相提问与解答,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解答历史的能力
通过第一部曲,可以说对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了,但对于高中生来说,肯定是不够的。故而我又设计了互提互答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有两个层面:一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理解不了的内容作为问题提出来,在班上寻求同学的帮助解答。二是以组为单位(我一般是以自然组),同一组的同学通过讨论后,共同提出几个自认为有深度的问题,接问组的同学通过共同讨论确定后派出一位同学做出解答。不同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然后同学们还可以将有价值和代表性的问题和解答加以整理记录下来。为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回答其他组的问题,为了在相互的质疑和辩论中占得上风,同学们必然自我加压,力争吃透教材,并广泛阅读课外相关资料。这对于扩大历史知识面,培养历史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三、引导学生画历史知识树
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有一个法宝就是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历史相对于语文来说,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更加明显,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更为重要。所以我参考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在自学完一册历史教材后,也要画一棵历史知识树。如果将一册历史教材比喻成一棵大树,那每个专题就是树的主干,每个专题里的每个章节就是主枝,章节里的知识点就是分枝和树叶了。这样一画,整册历史教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非常清楚明了,非常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而且前面做的历史自学笔记也为画历史知识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推而广之,可以把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的历史知识都画成一棵知识树。
一、高一开始渗透
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意义的获得,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对高中生来说,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无疑就是一种学习技术,高一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缺乏、学习能力不强和新课标教材的局限,在历史学习上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因此,教师对高一学生进行构建知识网络的指导,应以逐步渗透、教师示范和指导为主。
1.建构每篇课文的知识网络。(1)指导学生对课文逐段进行仔细的阅读、理解(含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找出中心句、中心词。(2)把消化了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整理。(3)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情境,以板书的形式科学地、有层次地建构课文的知识网络。(4)利用该知识网络对课文基础知识进行小结、升华,总结出相应的历史规律、历史结论或经验教训、启示。
2.建构每个专题的知识网络。(1)学完每个专题后,指导学生尝试回忆,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整理,以简单板书或学案的形式建构起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可利用课文中的大标题、小标题和知识要点来建构)。(2)利用该知识网络对本专题进行归纳、概括,把握好每一专题中体现出来的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趋势等。
3.建构整册教材的知识网络。(1)学完每册教材后,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目录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整理,以简单板书或学案的形式建构起本册的知识网络。(2)利用该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延伸性复习,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本册教材的基础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高二力求掌握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建构历史知识网络的意义和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再以板书或学案形式来示范为主,而是以学生自己动手、合作为主,教师调整、指导为辅。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探索,才能激活思维、形成能力,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
1.建构每篇课文的知识网络。(1)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建构课文的知识网络。(2)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拓展,以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取、分析、归纳历史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2.建构每个专题的知识网络。(1)以课堂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大小标题和知识要点来建构专题知识网络(历史规律、趋势或启示等的归纳总结较难,教师可提供更多帮助),及时批改,多鼓励。(2)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成果,以伙伴的榜样作用带动全体学生的进步。通过这一过程的锻炼,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建构知识网络的基本方法。
3.建构每册教材的知识网络。以学案的形式、填空的方式,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目录和课文中的大小标题、知识要点来建构全册的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利用该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全册的主干知识。
三、高三灵活运用
关键词 历史有效复习;点清;线明;面全;网构
新课程高考不仅考的是具体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考察能力,比如提取信息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具体的知识点是基础,能力是升华。没有具体知识点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能力的升华,而没有升华,具体知识点则杂乱无章,不成体系。那么,怎么才能高效的复习历史,取得理想的成绩呢?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再借鉴同行专家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点清、线明、面全、网构。做到这八个字,基本上就可以保证高三历史的复习是有效而且是高效的。
一、点要清。
所谓点,就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它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是历史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信息源。这些“点”必须要求学生准确、清楚的记忆,否则就会张冠李戴答错题,甚至闹笑话。下面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在秦汉大一统的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如下史实:秦王嬴政在十年灭六国、北击匈奴、统一岭南、纳西南夷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度。这些措施中有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点”就包括:人物:秦始皇;时间:秦朝秦始皇时期;地点:全国,事件1:推广郡县制;地点:中央,事件2:实行皇帝制度;事件3: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事件4:实行朝议制度。这些“点”如果有一个搞不清楚就可能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导致失分。特别是现在历史学科高考考的都非常之“细”,“细”到无孔不入的地步,“细”到课本非正文的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等等。在高考的题目中
关键词 只是两个甚至一个字而已,而这个字(就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如果没有掌握,题目就没有办法做。比如2009年浙江省高考题的第14题,
关键词 就一个字“路”。但是由于教材对宋代地方机构的介绍并不是教学重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会把它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应对,更不要说考试会考到这一非常时期了。但是只要掌握了“路”是宋朝特有的地方行政机构,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点”清呢?我给了学生一个一般模式:记住5W1H。5W是指: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为什么),1H是指:HOW(怎么办)。
二、线要明。
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它也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过程,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基本内涵。它能够把不同历史时期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该事件。对“线明”的把握的基本要求是:清晰明了,一贯到底。否则,在做题目时就有可能因遗漏其中的某些知识点而导致失分。下面还是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支柱,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如下: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这条线索非常清晰明了,而且把不同时期该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很好的表明了,其中有些
关键词 很重要,它们包括: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发展、强化。在这条线之下就是具体的“点”。比如:形成时期的“点”就有,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确立实施郡县制度,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要求加强君主集权;确立时期的“点”包括: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度,地方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巩固时期的“点”包括:中央实行中(内)外朝制度,地方上先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后实行郡县制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刺史制度;完善时期的“点”包括: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地方实行道州县制度,全国实行科举制度;发展时期的“点”包括: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包括中书门下掌民政、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等,元朝中央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此外还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等;强化时期的“点”包括: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制度,清朝雍正皇帝设军机处等等。
那么该怎样做到“线”明呢?两种方法:一、教师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概括,然后,教师再给他们修正,特别是把握
关键词 。比如宏观掌握近代中国的发展线索等等;二是教师直接给出相关题目的线索。
三、面要全。
所谓面,是指历史事件发展的横切面,它包括该横切面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方面的所有情况,是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是历史事件的外延。面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剖析各种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辩证分析历史发展动因与过程的能力”等等。对“面全”的把握的基本要求是:面面俱到,有机结合。高考改卷都是踩“点”给分,而这个“点”其实就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下面仍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中国历史发展到明末清初,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其表现是清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同时,在文化经济外交上也有其相应的表现。比如,在文化上:清朝继续实行自明朝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以及可怕的文字狱,其消极影响是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积极影响是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有著名学者开始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如著名的明末清初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来批判君主专制和其背后的支柱思想——儒家学说。在经济上: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消极影响是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未能跳出农耕经济的固有模式,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但此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已经非常快了,出现了雇佣经济也即资本主义萌芽,而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很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有了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其提出的背景就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么,“工商皆本”这种经济思想的提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在外交上: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也即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也允许粤海关(广州)一地可以与外国通商贸易,但实质上仍然是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拒绝与工业化“结缘”,使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那么,该怎么做到面全呢?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记住三个字:政经文。即,在答题过程中,一般来说答案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综合性的题目,一定是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
四、网要构。
所谓网,即历史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是点与点的碰撞,线与线的交叉,面与面的结合,是历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有机串联,是知识网络,是全景图。对“网构”的掌握的基本要求是:一网打尽。其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的功效是非常显著的,我给它的功效评价是:一网在手,知识无漏。还是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在这个网络结构中,横坐标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是“线”;纵坐标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段特征,是“面”;具体的“点”则包括在每一个“纵”和“横”里面;而纵横交错就构成了一张全景图式的“网”。
总之,点是历史发展的支撑,线是历史发展的轨迹,面是历史发展的缩影,网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只要在高三有限时间的复习中真正做到点清、线明、面全、网构,就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2009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材教参人民出版社.
一、明确学科教育的目标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确定了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或凭借专用的历史教材,通过教学检测等教育时间活动,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觉悟,提高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发展个人品质、思维特质,发掘潜能,提高和完善素质结构。
二、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
以往教师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以“教师为本”的复习课,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我们认为,高三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备考观。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上来,从关注“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到“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上来,使历史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导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划、注、摘、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提炼学习要求等,在做导读设计时可多通过一些提示性设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强调的是教师的释疑解惑,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练,强调的是教师对训练试题选择的把握和监控,试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沦为题海战术。导评,关注的是试卷讲评课,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
三、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备考、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2个,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
四、高中历史复习课模式
1.检查回顾。
用3―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及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1)展示课标要求,明确复习目标(3―5分钟)。
此环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朗读,做到心中有数,加深印象,学生一目了然,复习起来就可以有的放矢。
(2)利用多媒体梳理知识体系,师生合作探究(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用时20―25分钟)。
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点出每一小节的重难点,让学生背书,填写学案、熟悉课本知识,依照多媒体上的要点在课本上标识、归纳,对于相关内容和题目,各小组展开讨论
二是师生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讨论、标识完毕后,分小组让学生(各小组可以推荐口才好的学生或者由小组长指定某位学生)到讲台上讲明要点,将讨论的有关题目的答案给全班讲解,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后学生整理答案。
2.回顾基础知识,归纳总结(6―10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本课详细的知识体系,对每一个知识点先提问,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最后展示出来让学生记忆。对于一些重点知识要进行拓展,可以设计一些相关题目让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同时教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较多,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3.练习巩固。
涉及相关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达到对本课知识进行检测、巩固的目的。以时间而定,做部分练习题,达到“堂堂清”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自主做题,不懂的可以相互讨论,然后分小组展示答案。同样,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对疑难之处予以解释、明确答案,最后学生整理。对于一些结论性的知识或一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让学生进行整理,形成资料,以备以后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