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欧林三角 跨学科 监测机制 反馈机制
始建于1997年的富兰克林·欧林工学院(简称欧林工学院),以其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和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正在推动着美国传统高等工程教育乃至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经过短短十五年的发展,欧林工学院已经成为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名校争夺优质生源的强劲对手,在全美最有价值大学中名列前茅[1]。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影响学生成才的关键。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别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保障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欧林工学院为鉴,对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一、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改革的任务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当其冲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而言,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界也曾有争议和改革尝试,其中心问题是,本科工程教育的四年学制能否达到医学和法学教育那样的专业水准。四年学制的本科工程教育质量面临危机,引发两种改革的提议,一种是延长本科工程教育的学制,另一种是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但实质上都是试图延长工程师教育的时间。
欧林工学院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将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实习工程师(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标准)或学士工程师(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NCEES标准)。欧林工学院坚持不向研究型大学发展,而是坚信,按照全新开发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能够在四年内培养出合格的实习工程师或学士工程师,而且他们的毕业生将来一定能够成长为优秀的工程师。
那什么是工程师呢?工程师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她)们能将人、财、物组织起来,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回顾以往和环视周围,我们在制订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常常不能正视高等工程教育这一不容置疑的教育培养目标,常常喜欢含糊其辞,总是说我们的目标是高级科技人才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似乎明确表明培养的是工程师,就降低了培养规格,就会减弱高等工程教育的吸引力[2]。
因此,以欧林工学院为鉴,我国的工科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清晰地定位为实习工程师或者学士工程师。明确地说,高等工程教育就是培养工程师,而非其他。这是培养方案制订和优化中,首先要明确的和不可动摇的。
二、课程体系:欧林三角与跨学科体系
工程是科学的延续和再创造。当代工程师应该具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技术科学,并将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工程师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以归纳为:(1)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2)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即在设计、组织生产、产品或工程质量控制和评估、解决工程或生产实践问题等方面的能力;(3)运用各种规范的工程语言、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各种技术信息资源的能力;(4)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工程项目或生产的能力;(5)市场预测和应变能力;(6)包括英语在内的文字与语言交流能力;(7)计算机和网络运用能力;(8)与人交流、沟通、共事和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9)有相关法律知识,有社会责任感,有明晰的节能和环保意识;(10)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意识和能力;(11)有自我知识更新和能力扩展延伸的能力。
广义的工程不局限于设备、机械、过程和系统等要素本身,而是涵盖从需求到市场产品的全过程,既包括狭义的工程活动,又包括工程前期对社会背景的认识和实践,还包括后期对商业背景的认识和实践[3],如图1所示。广义的工程是一种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相结合、对社会产生长远有益的影响、具有长期社会吸引力的创新活动。基于这样的广义工程概念,欧林工学院把“工程”重新定义为一种创新职业,包含三个方面:(1)考虑人类和社会的需要;(2)对工程系统的创造性设计;(3)通过商业途径或慈善途径实现价值的创造。另外,欧林工学院对“创新”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创新是在创造和发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具有价值潜力的原创性思想和原创性洞见影响人类的生活,是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吸引力等三方面属性的融合,是创造、发明和创业的融合。
图1 现代广义工程
根据对“工程”与“创新”概念的重新定义,欧林工学院确立了广义工程教育的教育思想,把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的基本理念总结表述为: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将工程与真实世界相联系;(2)工程师能够有效沟通,理解其工作的工程伦理,考虑工作的社会影响;(3)工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必须是有机的结合;(4)在工程的不同领域建立联系。欧林工学院确定了广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9种竞争力: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团队工作、交流沟通、终身学习、理解环境、设计、判断力、机会评估及发展。
欧林工学院正是基于一种广义的工程概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全新设计,将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相统一,体现为欧林三角,如图2所示。
图2 欧林三角
严格的工程教育对应于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即设备或系统的创新应服从于自然规律。对应于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就是要求学生深入学的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创业教育对应于工程的经济可行性,即工程产品应具有市场潜力,能够通过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对应于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商业的基本原理及工程的商业背景,培养学生具备从工程师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能力,形成广泛的创业能力和造福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自由艺术教育对应于工程的长期社会吸引力,即工程产品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有吸引力,而且,工程师对工程系统和产品的设计要从艺术、人文和社会环境出发,考虑职业伦理和工程社会影响力。对应于课程设计方面,就是要开设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表1给出了欧林三角、工程属性、对应于传统教育形式、课程体系及学分的对应关系。
表1 欧林三角、工程属性、对应于传统教育形式、课程体系及学分的对应关系
欧林工学院不仅从知识领域上将课程模块分成以上四类,而且对组成课程模块的课程分成四个层次:初级课程、中级课程、高级课程、综合性设计型课程。大学第一年以初级课程为主;第二年以中级课程和部分高级课程为主;大二结束之前,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开始ENGR课程和AHSE课程,直至第三年结束;大学第四年,以终极设计项目(SCOPE)为代表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作为主要内容。欧林工学院设计了跨学科性的课程集群,来保证学生具有很好的知识广度。以牺牲学科深度为代价,来获得知识的基础性、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性。比如:由微积分、差分方程、机电系统和项目训练构成的课程集群,能够有效地解决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课程集群在设计和操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院系设置的客观壁垒,为此,欧林工学院颠覆了传统大学依据学科设置院系的做法,不设置院系,学生有专业而教师无院系,所有的教师也不属于任何专业。
因此,以欧林工学院为鉴,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抓住工程师的共同特质,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跨学科课程集群,并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设计一批具有综合性、实战性、创造性的工程项目和创业项目,给师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实践平台。
三、保障条件:竞争力监测机制和教学活动反馈机制
目前,国内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由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教学计划表格组成,而普遍忽视了对保障条件的制定,往往使得本来就不够先进的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再打折扣。欧林工学院的竞争力监测机制(如图3)和教学活动反馈机制(如图4)值得借鉴[4]。竞争力档案是由校方建立并保持的一份保密档案,主要记录学生的竞争力情况,包括课程的测评结果、雇主信件和其他重要材料。欧林博览会的特色是由校内外专家共同担任评委,每位学生都要提交材料、在博览会上展示宣传自己,接受指导和评估。可以邀请企业通过博览会挑选学生,调动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以课程为基础的竞争力评估
图3 欧林工学院的竞争力监测体系
图4 欧林工学院的教学活动反馈机制
以欧林工学院为鉴,我们在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建立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保障机制,不仅要对教学环节的落实进行有效监控,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竞争力进行监控。从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督促,保证对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可以借鉴欧林工学院的竞争力监测体系,特别是搭建博览会这样的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四、结语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欧林工学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尽管各个高校的工科专业的基础和服务面向各有不同,但是工程师培养的共同特质和要求不会改变。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就须牢牢把握住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构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跨学科课程集群,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创新平台。建立和强化对学生的竞争力监测机制和教学活动反馈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Nortel,Leveraging it to create an innovative,cooperative,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case study,Franklin.W.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2009.
[2]严岱年.工程教育的创新奇葩——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1.
[3]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欧林工学院的广义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关键词】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一、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学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三、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关键词】价值链 人才培养 对策 材料化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30-02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价值链概念。价值链是分析企业运行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构建企业自身竞争力,从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从市场中脱颖而出,它是企业战略分析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价值链理论的认知也越来越透彻,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学生作为这个企业的产品,培养学生时耗费在学生身上的劳动越多,学生的人才价值越大,同时学校可获取的收益也越多。其中学生培养是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所组成的整体,并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
湖北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开办于2003年,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还有提升空间,如开阔提高学生的宽广视野和交流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思索、质疑和批判精神;独立意识不够,社会适应性有待提高。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湖北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升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其人才素质必须优于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别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应更严格、更科学和更有效。本文用经济学中价值链理论来探讨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关注的几个方面,以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建议。
一 确定合理的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
价值链不应以供给为驱动,而应以需求为驱动;不应是供方向需方推销产品,而应是供方满足需方的产品要求。作为湖北省的首批战略新型产业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为适应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材料化学专业培养计划中,借鉴其他重点大学材料化学相关专业的成功经验,以材料化学技术为主线,以材料工程为背景,充分发挥区域内企业的优势,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适合材料化学专业产业创新人才计划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旧的培养方案有它合理的地方,新的培养方案就是要辩证地“扬弃”。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课程体系,根据材料化学专业的需要,优化重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初步的管理能力;能在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材料研究、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新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平衡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时长,加大专业技能课和实验课所占比例,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应与企业所需人才相符合,如:计算机公共课应让学生学会化工制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与企业沟通等。
培养方案的制订,院系和企业都要整合自身资源,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组织教学;同时校企要互相沟通,加强民主与科学决策,减少盲目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特色。学校作为价值核心实现的支撑,从宏观上进行调控。
二 专业要求必须明确、具体
材料化学是材料类学科的一个基础专业,专业名称不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那样明确,学生也经常质疑自己学什么,所以给学生制订的要求一定要明确。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材料化学战略产业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体系,要求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学习相应的知识并熟练掌握,就如同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一样,考核过关才能毕业,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奋斗目标,增强了学生的紧迫感。总的来说,学生应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和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还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要涉猎经济管理知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工程技术知识和材料化学专业知识,如工程图学、机械基础、化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材料的制备、表征,材料加工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较为系统的工程实践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素质结构的培养。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 建立与新兴产业专业配套的教学模式和教师队伍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关键词】独立学院 英语专业 形成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29-01
1.引言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具有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持续性能力较低等特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另外,绝大多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师照办母体院校的授课及考核模式,以终结性评估为主,未能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性因材施教,“教、学”双方的不匹配,形成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成效不理想的办学现状。本文旨在以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为例说明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估的评价方式的紧迫性及必要性。
2.形成性评估的特征
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旨在对学生学习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从而满足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估是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在于评价复杂、隐型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技能,更完整、直接的提供全面分析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等能力的方式,并作为帮助被评估者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重视学习过程、反馈学习结果、鼓励其充分利用真实场景学习的一种强化手段。
形成性评估具有持续性、互动性和反思性三个重要特征,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影响着评估活动的有效实施。
2.1持续性。
形成性评估的持续性要求评估者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外语系学习规律,针对不同时期的学习重点及学习要求确定阶段性目标。结合语言学习的要求及专业培养的时间跨度,形成性评估的实施过程需短则一学期,长则1.2年甚至延续到毕业,这就要求评估实施者及参与者持之以恒,否则很难持续进行,取得预期的成效。
2.2互动性。
形成性评估的实施过程是反映师生互动的过程,Cowie和Bell将形成性评估定义为师生之间双向的增强学习以及学习行为的认可和回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关注点不仅在于课堂内,更不仅在于最后的考核分数,而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参与力度,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互动,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反思性。
Crooks.T.强调形成性评估是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有所成的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形成性评估,就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反思,根据反思的情况进行调整、改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很难实现教学相长,没有反思,形成性评估更无从说起。
3.形成性评估在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3.1以创建“学生学习档案《自主学习成才志》”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
根据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任务要求,设计完成学生档案《自主学习成才志》,并根据任务内容及完成时间将成才志设计为自主学习篇、养成教育篇、拓展课程篇,自主学习篇明确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考证计划、读书计划、自我提升计划、就业及考研指导计划等内容及实施时间,并附有阶段性任务内容及完成,养成教育篇明确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力、素质要求及完成内容,拓展课程篇明确了行业证书的考取任务及实施过程,学习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记录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成效,从而指导、督促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完成自我管理,以确保以成才志为载体的阶段性学习任务的持续性实施。
3.2 以搭建“形成性评估教学改革体系”的形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致力于将口语能力打造为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鉴于此,英语专业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导讲知识”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导练能力”的方式,一改过去以“终结性评估”为主的考试方式为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的阶段性考核练习为主的考试方式,在教学过程及考试过程中强调知识积累及能力培养的“形成性”,从而实现教师适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断反思、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评估过程的互动性及反思性。
3.3 以构建“临时课堂、虚拟课堂”的方式强调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个性发展。
为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高水平竞赛队、“六个一工程学习小组”、读书会、英语角、接待外宾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搭建临时课堂,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与内容,并由学生自行组织学习形式及学习内容,临时课堂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另外,积极运用计算机、MOOC等工具及资源搭建虚拟课堂。
3.4 以组建“一对一督促小组”的方式保障学生阶段性学习过程的有效落实。
制定了《英语专业教师“一对一”督导制度》,并组建了一只由系主任带队、任课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督促小组。
4.形成性评估在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成效
形成性评估在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的2年里,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学生成效进步明显。不仅有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及考试模式改革中,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水平竞赛队、读书会、英语角、接待外宾自愿者服务活动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极大增强;另外,在实施改革的2012级及2013级中,2013级学生的CET-4一次性过级率较上年级有所提高,2012级学生同比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较上年级有所提高。形成性评估在辅助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效。
5.结束语
英语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估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也只有继续“师生共参与”、践行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导思想的改革道路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学生提高学习成效、专业提升办学质量”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