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纠纷协议

经济纠纷协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纠纷协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纠纷协议

经济纠纷协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因子分析;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207-06

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大系统,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长期以来是学者、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发展的差距过大,不仅带来经济问题,还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党的十报告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把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把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作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抓手;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而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山东省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综合竞争力来看,排名稍有落后,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区域的发展差距拉大,另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因此,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容小视[1]。最近几年,山东省实施区域对接帮扶政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潮流,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所以有必要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1.1 区域经济差异的定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2]。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其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

1.2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进展

西方学者在区域经济及其差异研究上提出了许多理论,主要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3]。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总是在区域内条件最好的优势地方开始,形成增长中心,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只有经过长期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区域差异才会缩小。

1.3 国内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中国关于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时间比较晚,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是由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导致的,但是也形成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成果。魏后凯选取人均国民收入作为分析指标,中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异大致经历缩小到逐渐扩大直至迅速扩大的过程;林毅夫等对人均GDP按照产业进行分解,发现造成总体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郭金龙等认为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分布的不平衡,而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王小鲁等认为造成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有资本的流动、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率等因素;杨文举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分析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范剑勇利用实证分析表明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扩大的原因是循环累积机制。以上学者都是对中国这一大区域进行研究的,而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单元,在区域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省作为中国龙头省份之一,对其经济差异的研究也很多。余清等人以人均GDP和三产业结构作为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数学模型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刘尚海选取一些经济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赵传松等选取一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经济差异作了分析;还有不少学者对其做了研究分析,但是,指标选取的不同和时间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选取了山东省最新数据对其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对当前经济形势有着真实的反映,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和评价,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体系和多统计指标体系[4]。采用单一指标体系,如通过GDP一项统计指标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比较方便直观,但由于忽略了投资、储蓄、经济结构、居民生活质量等因素,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情况。采用多统计指标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测度,遵循内涵全面、简明易取的指标体系选取原则,选取能客观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复杂性的指标。指标之间应互为补充,上下层次分明,为保证各指标值的横向可比性,尽量选取相对指标,如人均数据。为了克服多统计指标变量间信息交叉重叠和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做综合评价。因子分析作为一种降维方法,不仅可以把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指标,避免信息量的重复,而且可以根据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客观的确定指标权重,避免权重确定的人为性。因此,因子分析方法可以为科学确定权重以及应用加法合成模型奠定科学的基础[5]。因子分析法首先需要建立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矩阵,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可以根据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一般原则,确定因子数,计算因子得分,最后计算综合评价值。

通过查找2011年山东统计年鉴,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经济增长速度、海关出口总值、实际使用外资额等山东省17市2010年12项指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并计算整理出表1、表2。

4 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4.1 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工作主线

按照党的“十”精神,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继续坚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主线,地区经济工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不断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下一步,要着力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区际良性互动等重点工作领域,不断丰富和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统筹安排和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地区开发开放与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开放与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强省之一,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基本民生问题上,应该尽量保持一致,例如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做到人人平等,人人有份。

4.2 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这两大战略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报告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推进地区经济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要大力推动实施两大战略,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力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举措和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空间布局,协同推进两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山东省各区域之间的自然禀赋差距很大,在判断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时,不能只是片面地运用单方面的指标去衡量,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标,还有其他方面的指标,因此要尽量体现出“主体功能区”的涵义,要能发挥出各个区域的最大潜力。例如:山东可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黄河三角洲地带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省会城市周围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把鲁南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精细化工、优质建材、机械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3 坚持分类指导的操作原则

分类指导是区域政策的实质和核心,只有继续实施分类指导,才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才能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真正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在全局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地区竞争力和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应该继续从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基础不同这一实际出发,把实施分类指导作为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细化规划引导,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各地区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推动各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山东要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达到农业内部结构的提升,工业的优化,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体现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的特色。

4.4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路径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转型优化发展,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更好地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鲁西南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不仅可以补齐区域经济的短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而且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要继续鼓励和支持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着力解决老少边穷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两头”并进、重点突破的方式,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山东省整体发展水平。

4.5 坚持在重大改革和发展任务上先行先试

开展先行试点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近几年,国家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不仅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探索了新经验,而且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新载体和新平台。在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更要加强试验区、示范区的建设,适时设立新的承载重大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试验平台,着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等重点方面试点示范、先行先试,争取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方面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4.6 坚持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在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仍待进一步完善。要继续推动深化跨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着力推动产业承接转移、区域一体化等工作;继续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区域管理体制,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范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形成有效的区域治理方式;继续推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立法进程,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

参考文献:

[1] 邓 苏,张 晓.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与内部构成[J].东岳论丛,2006(4):70-75.

[2] 原华君,王晓文.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区域协调[J].福建地理,2004(4):11-14.

[3] 张 文.云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9):40-44.

[4] 牛芳兵.菏泽市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1(4):60-64.

[5] 刘西雷,吕宜平.山东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87-91.

[6] 孙希华,张淑敏.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5):611-614,620.

[7] 李 红.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3-65,104.

经济纠纷协议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东莞市,加工贸易,经济增长,JJ协整分析

 

1 研究背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外贸的一半左右,地处珠三角的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和加工贸易最发达的省份。1978年,东莞最早出现了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贸易,现有加工贸易生产型企业近1.5万家。2009年,东莞市加工贸易总额799.64亿美元占外贸总额941.55亿美元的比重高达84.9%以上。可见,加工贸易对东莞市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出口退税大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的出台JJ协整分析,使东莞加工贸易的发展进入瓶颈,大量劳动力密集的加工贸易遭受到了强烈冲击,探明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东莞市加工贸易的长足发展。

2 实证研究

2.1 数据选取与处理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统一性,本文根据广东省东莞市统计局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提供的1995——2009年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将东莞市各年GDP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换算成美元;再将单位为亿美元的GDP、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按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换算成剔除物价水平后的数据。

2.2 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分析

增值系数是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若加工贸易的链条较长,即所需零部件和原材料由国内生产供给,或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较高,则该增值系数较高。反之较低。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笔者对东莞市1995——2009年加工贸易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见表1。

表1 东莞市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的变化

 

年份

加工贸易出口额(亿美元)

加工贸易进口额(亿美元)

加工贸易增值系数

1995

75.48

61.25

1.232326531

1996

90.19

69.37

1.300129739

1997

1998

111.86

128.97

86.525

92.564

1.292805548

1.393306253

1999

149.78

116.694

1.283527859

2000

169.28

126.19

1.341469213

2001

189.89

154.65

1.227869382

2002

233.87

180.96

1.292385057

2003

275.07

208.98

1.316250359

2004

343.51

249.298

1.377909169

2005

391.6

284.2

1.377902885

2006

446.83

314.49

1.420808293

2007

563.33

389.91

1.444769306

2008

601.4

391.9

1.534575147

2009

487.82

经济纠纷协议范文第3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能学到什么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具备什么技能是教学宗旨。以经济纠纷的解决为例,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谈判、调解、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掌握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掌握谈判的方式和方法(协商);掌握协议书、调解书、状的书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方法是指教和学的方式。过程就是怎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什么。具体地讲,方法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比如教师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引导自学法等,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以经济纠纷解决为例,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就是先用大情景引出经济纠纷解决方式有谈判、调解、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六种,然后用流程图将这六种方式串联在一起,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六种方式之间的关系,接着对六种方式进行实训演练,最后总结实训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及六种方式的优缺点。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先学情景,然后由大情景联想出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接着思考采取某种方式应具备的条件,最后选择最适合当事人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依次用到了案例教学法(或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或角色扮演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用到了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主要指学生的学习兴趣,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经济纠纷解决为例,情感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探寻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价值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充分认识守法的重要性,树立以法律约束自己行为的世界观,同时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提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

二、任务驱动法实训模式构建

(一)大模块(整章)情景假设

在此,笔者将大模块情景简称为大情景,也就是能引起或串联整个模块知识内容的情景。在教学中,大情景应贯穿模块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于大情景的选取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立,引出本模块学习的主要内容,接着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组织有目的学习,此即问题导入法;二是寻找生活中已有的典型案例,使学生由典型案例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一系列案例,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学得新知识,此即案例教学法。以经济纠纷解决为例,问题导入式:大家在出现经济纠纷时怎么办———唇枪舌战,拳脚相加/赔礼道歉/谈判协商/找第三者调解/打官司(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仲裁/行政复议———以上方式是否都合法———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各方式的流程(怎么做)———总结各方式的优缺点。案例引入式:张三花费5000元在A商场买了一部苹果5s手机,销售人员明确告知他该手机为原装正版手机,可张三没用几天就出现了黑屏现象,他拿到苹果手机专营店进行检验,检验人员检验后告知张三该手机为山寨手机,只要花3000元就可买到。显然,此案例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双倍赔偿”的知识,如果张三想退手机能实现吗?如果找A商场索要10000元是天方夜谭吗?如果张三想退手机或索要钱,他该用什么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理清子模块(各节)之间的关系

此部分内容重在系统地让学生了解通过本模块内容的学习,能“立体、纵向”地感受到大模块、子模块、子模块中的具体内容之间存在的脉络关系:透过树根(大模块标题)就能看到树干(各子模块标题),通过树干能看到整棵树上的枝条(各子模块具体内容)。这部分知识笔者采用流程图的方式予以表示,以明确各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以经济纠纷解决为例,谈判、调解、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间的内部联系(流程)是什么。

(三)子模块(各节)实训步骤

大模块是由子模块构成的,理清子模块知识,大模块知识也就清晰明朗。因此,子模块实训的构建是任务驱动法实训的关键。在这一实训阶段,教师和学生既要完成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生活实践,培养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认识子模块。

主要是对子模块知识的概述,使学生先从宏观上了解知识,然后重点讲解子模块的概念、特征、应具备条件。以谈判为例,就是讲解谈判是什么,谈判应具备的什么条件。

2.子模块情景假设。

通过子情景(案例或问题)引出子模块中所要讲解的内容,即子模块中的具体知识。以谈判为例,就是假设上例中张三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纠纷。

3.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多种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阶段,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知识———对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辩论———解决问题。以上述张三案例为例,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张三想通过简单的谈判方式解决纠纷,他需要怎么做?谈判中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如果谈判成功了,张三想通过协议书的方式将他们的谈判结果法律化,协议书怎么写?如果没成功,他还可以怎么做。

4.子模块所涉法律知识讲解。

通过上述的讨论,讲解所涉的法律知识。比如谈判条件、谈判技巧、谈判组织、谈判协议书的制作等。

5.分角色演练。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子模块所涉法律知识讲解”,将学生分角色进行演练。以谈判为例,应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代表商场A,另一组代表张三,两组学生展开激烈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自己怎么谈判,也能看到对方同学怎么回应,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

6.评价实训效果,强调注意问题。

教师应对“分角色演练”的过程和结果予以评价,并指出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应注意谈判的技巧、对方立场等问题,以及制作协议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张三的代表小组未注意到上场人员的情绪,谈判的技巧、调解协议书的制作、证据的收集、状的书写等。

7.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要坚持“高效、巩固、实用”原则,做到“适当、适量、适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谈判为例,布置一个作业题“假设张三和商场谈判成功,为其制作一份协议书”。

(四)大模块知识归纳总结

经济纠纷协议范文第4篇

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成因

1.由于基层组织的原因。一是基层组织执行党和国家的土地承包政策不严格,从而引起纠纷。如有的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有的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高价发包等现象。二是有的基层组织干部以地谋私,在家庭承包过程中自己承包好地,在招标发包过程中发包“关系地”、“人情地”。

2.由于承包方原因。一是由于承包方不及时履行或者拒绝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引起纠纷。二是由于承包期内发生合同未曾约定或者预料不到的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等情况。群众要求变更合同引起的纠纷。三是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擅自改变承包地用途引起的纠纷。

3.由于承包合同的不规范。一是有的土地承包采用的是口头合同形式,权利义务约在口头上,发生争议后空口无凭,各执己见,产生纠纷。二是承包合同内容简单,主要条款不全,权利义务不具体、不明确,一旦发生争议,无法解决而产生的纠纷。三是有的因合同违反法律规定而造成的纠纷。四是合同违背公平原则而引起的纠纷。

二、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对策

1.协商。即当事人之间发生土地承包纠纷后,在自愿和相互谅解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直接进行磋商,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

2.调解。即当事人之间发生土地承包纠纷后,可以申请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当事人在相互谅解让步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解决纠纷。采取调解解决纠纷,必须是在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进行,而且这种自愿始终贯穿于调解的全过程中,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对调解提出异议,当事人不愿意调解的,不能达成协议,调解即为失败。虽然达成调解协议,但是当事人任何一方在履行调解协议过程中反悔的,也可以随时终止履行,这种情形下调解也为失败。

通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纠纷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村民自治的村民委员会熟悉本村土地承包情况,又具有权威性,由其主持调解,方便群众,有利于纠纷的合理、快速调解。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的组织,承担了本行政区域的农村土地承包及合同管理工作,由其主持调解,尤其是解决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纠纷、不属同一村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以及本地当事人与非本地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时,更具有其它组织不具有的权威优势。

经济纠纷协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竣工结算;经济纠纷

工程建设已经由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工程经济纠纷也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建设工程的周期较长,涉及面较广,干扰因素复杂多变,施工内容繁杂多样,因而暗藏的工程结算纠纷分歧随处都可能发生,必须始终以足够的重视,让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

一、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1、合同管理不严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定性文件,各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在起草合同时,应由专业技术人员与造价合同管理人员共同斟酌确定合同的内容、条款、细则,但有些建设单位重视不够,专业技术人员与造价合同管理人员很少参与合同的起草,而是由某些领导直接操办,以谋取单位或个人利益。施工合同的重点之一就是工程造价,合同中的诸多条款最终都要反映和表现为工程造价,从这种意义上讲,对施工合同的管理,也就是对工程造价的管理。

2、开工准备不充分。不管过去的“三通一平”,还是现在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等,习惯上都是由建设单位负责完成,而双方又未正式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往往是建设单位某个领导或某个施工管理人员,现场划个圈,口头表述一下要完成哪些工作内容,发生的经费也口头承诺竣工时结算,这就给竣工结算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3、施工监管不严格。工程在建设期间,建设单位与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势必要发生一系列的工作关系,不论哪一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不规范行为,都会影响到竣工结算。如建设单位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承包商又不敢随意耽搁工期,将带来工程量的变化;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若程序不合法、手续不齐全、签字不及时,引起变化的工程量就缺乏结算依据,待工程竣工结算是再补充,容易引起意见分歧。

4、收尾工程粗糙。随着施工高峰期的结束,承包商部分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要么派往其他工地,要么嫌支付这些人工资较高,提前辞退。原由他们承担的工程,往往要交给工地上的其他工作人员接管;或者由不熟悉本工程的人员来干,甚至七拼八凑找几个小工扫扫尾,这必将影响到收尾工程质量。收尾工程往往比较多,且琐碎,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但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费工费时,而收益不高。尤其对那些没有图纸的收尾工程,结算时最容易发生扯皮现象。

二、避免工程竣工结算中产生经济纠纷的对策

1、加强审计监督。针对结算造价纠纷的表现及原因,审计工作要妥善处理,降低审计风险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维护合同条款的审计原则。双方均应遵守合同条款,这既能体现合同的严肃性,也支持了合同订立当初双方的意愿。发包方不允许低于成本费发包,对于高于成本的压价合同认可的应予以支持。又如工程中某些项目,双方商定了单项价格、人工费标准,或材料价格与定额有出入,也应予以认定。二是重事实、重证据的审计原则。有些内容合同不可能完全预先约定,这就要求重事实、重证据,按实际发生处理。事实和证据包括:补充协议、现场签证、实际测量。部队由于缺乏专业的现场管理人员,施工日志、签证对问题的反映可能不全面,甚至不正确,审计时要深入现场,认真调查取证。如规模扩大影响取费标准和工期,就应以重新核定为准;因设计或施工变更,发生增减工程量,应分别计算增减额而后调整合同价款,而不应按单方造价增减价款。三是公开公正的审计原则。要做到调查取证公开,政策规定公开,审计内容、结果公开,让各方把话说完,看明白、听清楚、心服口服,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如建设方指定材料或供应材料,双方又未约定结算办法,就需要细致地调查取证,搞准价格,换算找差。又如因第三方干扰引起的误工损失和工期延误,应依据建设施工双方约定条款执行,如事先未约定,让双方协商解决,或予以调解。四是事前审计重于事后审计的原则。把握纠纷的成因,在结算前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在结算之前进行招投标审计、合同审计、签证审计、材料审计,监督工程管理,严格招、投标和承包程序,优选施工单位,严格控制工程分包和转包;实行合同审查制度,纠正不规范不完备合同;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完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及时解决工程中的索赔问题。

转贴于

2、加强对招标、投标工作的管理。工程标底是招投标核心,任何工程标价的合理程度、招标方的正当竞争、招标方招标条件的成熟程度,是搞好招、投标的关键,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及概预算人员的培训学习,把握工程标底准确性,提高工程造价编审队伍整体素质。在议标、定标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不搞权钱效易;对施工队伍整体情况,全过程跟踪管理监督,对资审不合格,无施工力量需联合施工的单位或管理水平低下、施工质量低劣的队伍坚决排除,真正使工程造价得到控制,确保工程招、投标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3、健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充实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任何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不管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估算、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还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都是项目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扭转只重视技术与结构形式,而忽视概预算工作作用的现象。现阶段工程定额具有双重性,一是对于国家决定工程的投资的依据、业主编制工程标底时是必须遵循的法规;二是对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中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