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馆问卷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的机构,高校图书馆的任何工作都应以广大师生员工等文献资源使用者服务为中心,目的是满足使用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任何服务工作都要通过检验服务质量来评价服务效果和服务效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近年来,国内众多图书馆界的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LibQUAL+ 模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尤其具有代表意义。如何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探索本土化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中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接下来在回顾国内研究者关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的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由表1可以看出,2013年―2015年近三年期间,国内就先后有数十个高校图书馆运用Kano模型与LibQUAL+ 的修正模型进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问卷调查研究。从2013-2015年已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看。这些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规模的使用者调查;一类是小范围的探索性指标调研。可以看出,国内研究者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已开始从定性过渡到定量阶段,尤其关注图书馆文献资源使用者对所获得的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其中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提及LibQUAL+ 修正模型,少量文献探讨了适宜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数据采集的方法、数据的分析方法。
二、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未能充分体现中国实际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实践的演化和发展,其实质反映出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本质的研究深化与发展。评价指标和问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对服务质量实质内容的理解之上。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本质?这是调查是否有效最重要的前提,也是防止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失真的重要前提。而目前国内关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大多是直接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并没有结合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颇。因此,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科学地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服务评价理论体系。
(二)调查的实施过程缺乏科学、合理地事前规划
现有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调查研究中关注指标设计较多,但对整个实施过程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如发放问卷的地点、问卷发放时间的选择、被调查对象的选择、问卷调查前是否需要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培训等。除此之外,现有研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普遍比较简单,缺少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整体上研究还显得比较粗糙,由表1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研究都仅仅使用Excel简单描述性统计,鲜有文献使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
(三)调查的实施缺乏持续跟踪机制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仅仅是尝试一次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使用者调查,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难以验证改进工作的效果。并且各个研究者自行修正的评价指标体系互不相同,缺乏一个统一的标杆数据库,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调查研究中获取的样本量普遍较小,还有部分研究被调查对象存在严重倾斜的现象,如超过97%的被调查对象为本科生,缺乏研究生、教职工等使用者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研究课题,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一)构建包括“核心指标+特色指标+可选指标”的指标库
要通过广泛的用户调查,结合图书馆工作的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借鉴图书情报学理论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使用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要分层次、分对象地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丰富的指标体系,例如可构建包括“核心指标+特色指标+可选指标”的指标库。其中,核心指标是评价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指标,不同类型高校的图书馆都可以适用该指标。特色指标则是反映某一类型图书馆特定需要的评价指标,如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综合类高校图书馆、理工类高校图书馆等都需要构建适合自己的特色评价指标。可选指标则是根据每个图书馆的特定需要,反映图书馆服务不同侧面的可以自由选取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内容表现形式”的优化设计
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运用严谨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只适用于研究人员和业界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当调查问卷展现在被调查对象面前的时候,每项评价指标应当以最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形式呈现,避免由于指标模棱两可或难以理解而导致被调查对象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问卷调查的可靠性。所以,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站在广大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视角,尽量使用师生最容易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要实现这个目的,在设计问卷时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反复修改、试调查,不断优化内容表现形式。
(三)持续跟进服务评价与结果跟踪
问卷调查尽管具有深入实践,体现被调查对象真实感知的优点,但问卷调查的缺点在于每次问卷调查都仅仅是一次静态的调查,即仅仅是当前或过去一段时间服务状况的客观反映,对于认识近期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是有意义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持续地进行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调查,跟踪图书馆文献资源使用者评价的变化,揭示和分析图书馆文献资源使用者评价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改进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持续的跟踪动态调查有利于进行不同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横向比较,以及特定高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服务质量的纵向比较,对于改进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能够持续跟踪调查的评价指标,可以让第三方牵头或高校图书馆自行组织,定期对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建立长期而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档案,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武警院校图书馆;期刊订购;读者需求
数字型文献的出现,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电子期刊在期刊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使得图书馆纸本期刊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军队院校的独特性及总部对图书馆的要求,纸本期刊不会一下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但是纸本期刊订购的种类在逐年减少,这也就对图书馆纸本期刊的订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纸本期刊订购的现状
武警沈阳指挥学院(以下称沈指学院)图书馆,2014年订购期刊425种,放在17个期刊架上,分为军事架、教育架、马列和哲学架、时事和政治架、心理和法律架、电脑和体育架、经济和艺术架、文学架、摄影和旅游架以及时尚和娱乐架。订购方式有三种:一是与北京海天华教合作订购大部分国内期刊,二是通过邮局汇款订购军事期刊,三是与其他学校进行期刊交换。425种期刊中有149种是核心期刊,在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共存时期,对于关注度低的类型期刊我馆采取尽量避免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的重复订购,只订购这类期刊中的核心期刊。
二、 读者文献需求分析
为了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阅读需求,我在2014年读书节期间对沈指学院的读者进行了一次关于期刊阅读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国防生学员、轮训干部和教员。本次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向读者发放纸质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阅读习惯、经常阅读期刊类型和推荐期刊等)300份,其中教员50份,国防生140份,轮训干部1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一)读者阅读习惯调查
从表2-1数据来看,单选择传统纸本阅读的读者比例为29%,教员居多,原因是绝大部分军事期刊都是内部资料,没有电子版,还有就是长时间看电子期刊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单选择电子阅读的读者比例为43%,国防生居多,原因是沈指学院的国防生以训练为主,每天超负荷训练,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到图书馆学习。
(二)期刊类型关注度调查
表2-3对沈指学院图书馆各类期刊关注度进行排名统计,关注度最高的是军事类,这与我院重点学科紧密相关,也是我馆的特色馆藏重点建设的方面。其次是时尚娱乐类,学员认为这类杂志让他们不会因为长期在军校生活而与潮流脱节。然后就是心理类,关注度高的原因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学来缓解学习和训练压力。抓好军事、文学、时尚、时事政治等期刊的订购是图书馆期刊订购工作的重点。对于关注度低的类型我们也要重视这类订购的质量,进而提高这类杂志的关注度。
(三)不同类型读者阅览情况调查
轮训干部阅览量最大,其次是国防生,然后是教员。现在学院正处于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中,我院每年任职教育培训学员人数高于国防生,而且他们的学习训练负担不重,所以来图书馆的次数高于其他类型读者。
轮训干部期刊阅览的种类中,时尚类和时事政治类明显高于其他类,原因是任职教育学员,可支配时间较多,再加上平时在基层很少接触到如此多的时尚类和时事政治类期刊;国防生阅览军事类和心理类期刊高于其他类,他们来馆时间相对较少,集中在每学期期末论文撰写期间,主要阅览的也都是与学习课程和论文撰写相关的期刊。教员阅览军事类和政治以及时事政治类这三大类明显高于其他类期刊,这与指挥院校教员承担着培养全国指挥类干部教学任务息息相关。
以上的统计、分析中,清晰地了解到武警指挥院校读者的期刊阅览需求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把握本馆读者期刊需求和本馆期刊订购方向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完善期刊订购的措施
(一)做好读者多样调查,及时调整期刊订购计划
可以用召开不同类型的读者座谈会或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并做好会议记录和调查报告。全面了解读者对期刊的需求情况,听取他们对已订期刊的反馈意见和对未订期刊的出版发行信息。
(二)做好期刊内容调查,防止内容与需求不符
在订购期刊前,应对期刊内容和期刊变更信息进行调查。只有了解掌握期刊的相关信息、价值与图书馆读者需求的符合程度,选择恰当的期刊,才能对提高期刊订购的针对性有较大的作用。
(三)做好期刊阅读统计工作,掌握期刊阅读动态
建立期刊相关数据的录入及统计,数据应以期刊上架量为主,便于收集与统计,上架量更接近于读者的真实阅读量,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反映图书馆期刊阅读量的状况,了解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四)加强期刊其他获取方式,丰富、充实特色馆藏资源
加强期刊其他获取方式,可以增加一些无法购买到的军事专业期刊,丰富、充实特色馆藏资源,同时,也可以增进同其他单位之间的业务来往与信息交流。
(五)加强期刊订购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保证重点馆藏的连续性
增加新的期刊品种要考虑今后能否继续订购、有无必要长期积累。删减原有期刊品种要考虑今后是否确实没有继续收藏的必要。所以订购期刊时要进行现刊分析和过刊分析,掌握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重点期刊和特色馆藏的连续性。
(六)缓解经费,降低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的重复率
要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要求、文化建设和图书馆的自身特点订购些相适应的纸本期刊。对于一些非重点收藏的期刊有电子期刊就不订购纸本期刊,而对于娱乐、时尚类期刊,受读者喜爱,但保存价值不大,只订购纸本期刊即可。
综上所述,通过对武警沈阳指挥学院期刊订购现状和读者需求现状的分析,旨在完善期刊订购的措施,为武警院校的教学、科研及训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更好的服务读者。
参考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阅读认知、阅读动机、阅读媒介、阅读场合、阅读内容等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阅读的特征,并从阅读环境、阅读资源、推广途径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33-03
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民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嬗变,传统阅读、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社会化阅读等阅读形态并存。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增势较为明显;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1]。
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阅读行为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据,相关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张卫、邓香莲从阅读时间、文献来源、阅读媒介等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2]。陆波在分析在校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干预和引导学生阅读的措施[3]。王建军对上海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4]。此外,另有较多的学者对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了重点研究,如:钱鸥、李翔翔从阅读时间、获取方式、阅读内容、阅读便利四个方面研究了用户手机阅读行为特征[5];李武从使用年限、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阅读场所、阅读方式、付费方式、读物类型和依赖程度等8个方面揭示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使用状况[6]。
1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和在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征集样本数据。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考察,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意愿、阅读目的、阅读频率、阅读方法、阅读内容、阅读媒介、内容获取渠道、阅读场合、阅读障碍、到馆目的及到馆频率等方面;另一部分用于对大学生主体特征的考察,主要包括用户性别、学历、专业背景。
本次调查于2015年4月开始,历时1个月。现场调查的对象为南京邮电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4份,其中有效问卷357份;在线问卷调查通过E-mail邀请大学生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41份,合计收集到有效问卷498份。在有效问卷样本的调查对象中,从性别来看,男生218人,女生280人;从学历层次来看,大一本科生159人,大二本科生120人,大三本科生98人,大四本科生74人,研究生47人;从专业背景分布来看,理工科专业学生259人,文科专业学生127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104人,其他专业学生8人。
2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2.1阅读认知
大学生课堂教育的重点是传授让大学生成为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而课外阅读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知上,有264名受访者(比例为53.1%)认为大学期间的课外阅读很重要,有194名受访者(比例为38.9%)认为一般,仅有40名受访者认为无所谓(比例为8%)。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较为清楚的认知。在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的264名受访者中,有185名受访者会经常性地在空闲时间选择阅读课外读物,有76名受访者有时会在空闲时间选择阅读课外读物;在认为课外阅读一般重要的194名受访者中,有10名选择经常阅读课外读物,有79名选择有时阅读,有102名选择偶尔阅读课外读物;而对课外阅读持无所谓态度的40名受访者中,有21名选择不会在空闲时间进行课外书籍阅读。由此可见,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服务时,不仅要注重服务的形式和规模,更要从源头上想方设法提高读者对课外阅读的认知,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引领作用。
2.2阅读动机
动机是决定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课外阅读有别于课堂阅读,课堂阅读是为了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阅读动机呈现较高的一致性;而课外阅读因用户兴趣、习惯等个体特征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笔者对大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在477名愿意选择课外阅读的受访者中,有38.8%的受访者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为增长见识,有31.5%的受访者的目的为提高修养,有16.9%的受访者的目的为休闲娱乐,另有12.8%的受访者的目的为精通专业和应对考试。由此可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多为内在性动机,主要是为提升修养和增长见识。
2.3阅读媒介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与其他阅读群体相比,大学生因其年龄、学识等因素,对新媒体更容易接受,其阅读方式也由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介阅读拓展为使用网络、手机等进行数字阅读。受访者的阅读媒介选择方式及数字媒介中各阅读载体的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
2.4阅读时间与场合
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频率、场合的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56.4%的受访者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月课外阅读图书数量上,有20.8%的受访者超过3本,有47.8%的受访者为1~3本,阅读量远超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阅读场合选择上,图书馆仍然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阅读场所。
2.5阅读内容
从受访者喜欢的图书类型来看,通俗小说、文学名著、生活励志和历史传记类图书最受读者的喜欢,选择比例依次为23.1%、16.8%、15.9%、14.0%,而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经济管理等相关图书的选择比例较少,宗教哲学类图书的选择比例仅为2.7%。由以上数据可见,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类型以人文阅读和休闲性阅读为主,以专业性和学习性阅读为辅。
在阅读内容选择影响因素调查中(见图1),因教师和朋友推荐从而进行阅读选择的比例最高,为25.1%,而经图书馆推荐进行选择的比例仅为13.8%,说明大学生社会网络关系对其阅读选择的影响较大。
在阅读内容获取渠道方面,有49.7%的受访者选择从图书馆获取阅读资源,另有29.5%的受访者选择电子书或在线阅读,仅有20.8%的读者选择自己购买图书,数据表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获取课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
2.6图书馆使用情况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传承和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美的阅览环境、多层次的服务内容,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
笔者对受访者到图书馆的频率进行调查,有26.6%的受访者每周到图书馆的次数多于5次,有33.4%的受访者为3~5次,有34.2%的受访者为1~2次,另有5.8%的受访者从不到图书馆。数据表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按个体特征对使用图书馆的受访者进行细分发现,性别对受访者到图书馆的频率没有明显影响,本科生到图书馆的频率高于研究生,经管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到图书馆的频率高于理工类学生。
受访者到图书馆的目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利用图书馆优美的阅览空间进行自习或阅读,成为受访者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不再是用户查找信息的唯一选择,用户到图书馆的目的也由图书借阅、信息查找等延伸到图书馆空间使用。
3大学生阅读特征
3.1不同媒介的阅读呈现差异,图书阅读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首选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大学生带来了即时、互动的全新阅读体验,手机阅读等新媒体阅读成为大学生阅读所偏好的方式之一,并且手机阅读在大学生阅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大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需求有着清晰的定位,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增长见识和提高素养,他们仍然把图书作为阅读媒介的首选。
3.2阅读场所多元化,阅读空间成为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阅读提供了可能,户外成为用户阅读的一个重要场所。但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多集中在校园内,各种生活设施和活动场所的物理位置相对集中,大学生在户外进行阅读的比例较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图书馆是他们阅读场合的首选。结合受访者到图书馆的使用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成为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因,享受图书馆空间服务已经成为用户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3.3图书馆仍是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纸本资源,还包含了各类电子数据库,在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科研需求的同时,也基本满足了大学生的其他阅读需求,成为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图书馆采购流程限制,仍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去书店获取最新的出版物信息,满足阅读的新颖性需求。通过对阅读内容与阅读媒介的关联分析,还可以看出经典图书和专业图书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介来阅读,而休闲类和信息获取类内容主要通过新媒体媒介来获取。
4总结与建议
4.1优化阅读环境
图书馆应通过营造阅读氛围、美化阅读环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进行阅读;可以通过开辟专门的阅读空间供读者阅读交流;通过构建移动阅读平台、提供馆内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大学生新媒体阅读提供保障;可将二维码技术和图书推荐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多途径的阅读资源获取渠道和阅读心得交流途径。
4.2优化采访质量,加快图书上架速度
虽然新媒体阅读对传统媒介阅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图书馆的资源仍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阅读的主要来源,图书馆要在保障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纸质文献,尤其是人文学科文献采访的质量,实现文献采访的个性化、层次化及精品化,让读者通过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发挥阅读的价值。
4.3利用社会网络,拓展推广途径
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服务工作时,不仅要依靠馆内工作人员,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及虚拟社区的作用。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定期推荐经典书目、开设读书心得交流区等方式引导读者阅读。对此,图书馆要加强和大学生社团的联系,关注大学生的虚拟社区,通过社团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将阅读服务辐射出去,扩大阅读推广的范围。
4.4加强阅读分析
进行用户阅读需求及阅读行为的分析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根本需要,是实现阅读服务效果提升的必要途径。图书馆可以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实现对用户阅读需求及阅读行为的分析,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嬗变,图书馆应该发挥主体功能,通过服务平台融合、阅读资源拓展、服务模式创新等途径,促进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深化。
参考文献:
[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新阅读方式正在形成[EB/OL].[2015-04-22].http:///zt/zt_xkzt/zt_wxzt/2015sjdsr/sjdsrzqmyd/201504/t20150422_1596633.shtml.
[2]张卫,邓香莲.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实证分析[J].编辑学刊,2012(5):33-36.
[3]陆波.大学生阅读现状与图书馆干预[J].图书馆杂志,2012(3):58-60.
[4]王建军.上海大学生阅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3(6):93-98,80.
[5]钱鸥,李翔翔.综合性大学在校生移动阅读行为特征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92-98,22.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生整体信息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图书馆利用率低,仅局限于读期刊杂志和借阅小说,专业书籍的阅读量过低,且仅集中在期末考试阶段。而对于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在牡丹江师范学院300份调查报告中仅有2人知道并使用过,而且2人均为大四毕业学生,通过咨询毕业指导教师获知途径;而牡丹江医学院300份问卷全部为大一和大二学生,无一人使用过本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其二,学生对图书馆功能认识有缺陷。通过问卷调查和笔者在图书馆的观察,很多学生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过少,尤其是大一新生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知之甚少,甚至在调查问卷中有18名学生从未去过图书馆,有34名学生去图书馆只是上自习和看期刊杂志,87%的学生对图书馆提供的海量电子资源信息从未访问过,他们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电子预览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浏览新闻、聊天、游戏和娱乐,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供的数字资源进行论文检索和科学研究的人数相当有限。其三,信息教育制度不完善,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调查发现,两所高校开展的图书馆教育形式基本为新生入馆教育。两所高校实际开展的图书馆教育仅为大一新生入学时,而且也仅局限于图书馆使用须知等基础知识,对于信息检索、信息素质教育等都未开展或开展得过少。而且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由于学生过多,讲解人员过少,很多新生又都处在刚开学的兴奋期,教师普遍反映培训效果不理想。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大一新生的80%还是通过在书架上找书、询问同学等方式来借阅书籍,而不会通过计算机检索进行图书分类、索引等服务。95%的大一新生不知道学校图书馆主页,更不知道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数字资源,遇到教师留的科研问题,只是通过图书或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率非常低,两所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在使用。其四,信息素质教育与课程合作情况不理想。目前,两所高校都在大一新生时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在课程中也将信息利用与文献检索纳入课程体系中。但在与教师的座谈中了解到,由于受到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学单位协作配合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有部分老师甚至因为授课时数的限制而对这部分内容一概而过。其五,信息道德明显缺乏。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4]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文明上网等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学生都有过在网上随意宣泄自己情绪、不文明发言等行为,还有个别学生曾有过试图用黑客软件进入他人电脑盗取资料等行为。
信息素质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该从计算机应用教学转变为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也正迎合了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目标,即全民化教育和基于资源的学习特征。信息素养教育进课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渗透于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堂实施潜移默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是渗透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很显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途径和上述过程是完全吻合的,既有独立的基础课程,又渗透于各专业课。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拥有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天然优势。信息素质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更适合信息素质合作教育模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特性是教育对象具有全民性,其获取途径在于接受基于资源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很好地将这两个特性整合在教学中。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是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如果具备了信息素质,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受用无穷。将信息素质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合作具体可表现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常用软件介绍等几部分,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中详细列出学生应具有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根据该标准,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信息素养教育显示进入课堂,并在实践课中逐步实施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结合校园网络强调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达到信息素质的合作教育。计算机基础课每周都有2学时的实践课,计算机实验室都有网络,实践条件完备。笔者在2010和2011两个年度的牡丹江师范学院新生中挑选2个系作为实验对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利用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讲授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本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比较,以讨论式教学法讲解电子信息的使用,并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实践课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信息检索和下载等工作。为弥补笔者信息素质知识和学生相关知识的缺乏,在两个实验班级中又分别邀请了图书馆专业人员和学生的专业教师讲解了图书馆文献检索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及利用情况。学生以实验报告和本专业论文的总结形式作为学习反馈,通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座谈和学习成果的检验,在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明显优于未参与实验的学生。
信息素质合作教育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信息素质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合作模式的确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未来信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第一,课时少,教学计划可能无法按时完成。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有限,所以在教学计划中仅给计算机网络安排2个学时,而这2个学时介绍网络的应用时间都很紧张,根本无暇顾及信息素质教育的讲授,这也是在与牡丹江两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座谈时反应的最大问题。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就不得不利用一些业余时间进行学生信息教育的辅导。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与同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来进行适当地弥补。第二,缺少配套教材和相应的课程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合作还处于摸索探究模式,没有相应规范的权威的配套教材,笔者也正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如果制定规范的课程规划,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也相应地会提高对信息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注重相关单位的配合和教学团队的培养。信息素养的良好培养离不开图书馆、计算机教师、网络中心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等方方面面的合作,不同单位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功能的实施化、相互配合的紧密化才能最大限度地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在这方面,教师团队的培养很关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团队建设,吸纳更多优秀的教师,发挥团队优势,使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得更顺利、更深入。第四,注重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在与教师座谈中,普遍都反映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进修与培训工作,而两所高校也没有将高校专业教师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纳入相应的计划之中,这也相应地妨碍了专业教师在授课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但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微信 阅读推广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1.004
Study on College Libraries’ Strategy of Reading Promotion by WeChat Subscription Account:Take 44 Libra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Examples
Gao Yu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44 college libraries’ reading promotion by WeChat subscription account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finds that the improvements need to be made in subscription account reading promotion’s universality, interactivity, column setting-up, and coope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WeChat reading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onstracting WeChat subscription account, in order to stimulate reading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reate a reading atmosphere in campus.
Keywords College library. WeChat. Reading promotion.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平台,国内高校图书馆陆续开通公众号平台开展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微信成为高校图书馆续博客、微博、QQ之后,与读者交流互动的媒体平台。截至2015年年底,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微信”和“高校图书馆”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2012年2篇,2013年15篇,2014年102篇,2015年203篇。本文通过对江苏省44所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阅读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提供更好的工作思路与实践经验,对提升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指导作用。
1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阅读的现状调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0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全民阅读”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广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在全社会推广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表1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阅读推广的现状。
1.1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创建时间
从表1《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阅读推广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中,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创建微信公众号,并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其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创建时间相对集中,主要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之间。由此可见,微信这一社交媒体软件,与图书馆的关系日益密切,将成为图书馆人面临的新课题与挑战。
1.2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比例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江苏省属以上普通本科院校,不包含军事院校,共44所高校图书馆。截止至2015年底,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已有28所高校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比例达63.6%。在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中,有23所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比例52.2%。
1.3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创建类型
微信公众平台分为订阅公众号与服务公众号。在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28所高校图书馆中,14家图书馆采用订阅公众号,另外14家图书馆选择服务公众号。
服务号每月可群发4条信息,订阅号每天可发1条消息;服务号可以申请自定义菜单服务,发送的信息显示在首页,用户能收到发送消息的即时提醒,而订阅号不支持申请自定义菜单。发送消息时,将会显示在对方的订阅号文件夹,用户不会收到即时消息提醒。由此可见,服务号与订阅号各有优劣,图书馆根据本馆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微信公众号类型。
1.4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命名及标识位置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除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以其馆办刊物“书林驿“命名以外,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基本上都以“**大学图书馆”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便于读者检索,是一种相对规范的命名方式。通过对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调查,我们发现19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图书馆主页设置了微信二维码标识;4所高校图书馆在其主页二级目录下,二级目录名称各不相同;5所高校图书馆在其主页没有引导微信标识。对于没有或标记不明显的图书馆而言,其微信公众号只能通过读者在微信公众号搜索中获取。
2 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阅读的问题
根据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布《大学生阅读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问卷调查报告2010》显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V活动,主要采取的组织方式有:读书征文比赛、图书推介、名家讲座、图书捐赠、读书有奖知识竞赛、图书漂流、精品图书展览、经典视频展播、读书箴言征集、名著影视欣赏、馆徽设计征集、名著名篇朗诵、品茗书香思辩赛、评选优秀读者等14种。就总体而言,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综合类院校或文科类院校,阅读推广活动更加丰富,理工类院校的活动相对逊色。在充分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阅读的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2.1 微信公众号推广阅读的普遍性有待提高
根据2015年腾讯公司的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在社交影响力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在微信公众号方面,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企业和媒体的公众账号被用户主要关注的比例高达73.4%。在微信公众号用途方面,用户关注公众号获取资讯占41.1%,方便生活的占36.9%、学习知识的占13.7%。微信阅读、朋友圈阅读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对新媒体、新技术有着良好的认知与利用能力,具备利用微信开展阅读推广的基本前提。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已有28所高校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比例达63.6%。在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中,有23所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比例达52.2%。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阅读的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微信公众号推广阅读的交互性有待提升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基本上以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参与阅读的活动。在所调查的对象中,28所高校利用微信平台推广阅读。但是大部份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更像一个新闻平台,只起到了信息的输出作用,忽视了微信公众平台的社交性与互动性。南京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创建伊始,策划了“吐槽有奖”活动,收到反馈信息1653条,与读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南京大学在第八届读书节期间,推出线上读者微信抽奖活动,活动一周时间,微信用户增长1019人次;在第九届读书节期间,又推出线上微纪实、读书节问卷调查活动。这一系列的线上读者参与活动,让读者身在其中,加强了整个阅读活动的读者黏性与参与度。
2.3 微信公众号推广阅读的内容设置有待优化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阅读,在内容设置上主要以线下的读书节活动为主,同时再辅以信息发送。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多数高校读书节活动每期一个主题,只有东南大学图书馆读书节的主题“爱书人的春天”每年不变;读书节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只有南京大学图书馆设在每年9、10月份的开学季。在利用微信平台推广阅读中,大多数图书馆的阅读信息推送没有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并未做好阅读推广的策划,这种情况既很难形成自己图书馆的品牌,又很难吸引读者的关注。
2.4 微信公众号推广阅读的合作方式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阅读,较少与学生社团及其他部门之间展开合作,仅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与读书协会、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敬协、江苏大学与学生义工部联合组织阅读推广的相关活动。南京中医药大学敬文图书馆馆协会(简称敬协)成立于2014年,主要成员由爱阅读爱奉献的同学组成,起着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他们通过深入课堂,通过老师的课题渗透,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与发展发向,向图书馆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把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纳入图书馆的基本服务中去。同时,他们还极积参与图书馆读书节阅读推广活动,在活动的策划、宣传过程中献计献策,把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向深入。此外,作为学生团体,他们还与学校其他学生团体,如朗读社、国学社等展开合作,共同推动阅读推广活动。如在2015年“诵中华经典,弘大道国学”为主题的国学推广嘉年华活动中,在学生团体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书香的陶冶中弘扬传统文化,在经典的美文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3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阅读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已成为阅读推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馆需要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优势,加强与读者之间的黏性,让更多的大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
3.1 加强微信公众号的互动性
归根结底,微信是一种社交媒体软件,是虚拟的社交空间。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要重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首先,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相关信息时,可以选择当下流行的网络流行元素编写,包括网络语言、网络语气、人物形象和精美图片,这样的贴子可以更好地展示信息的内容,可以更贴近年轻一代的读者群。如南京大学的“学霸晒书单”、南京农业大学以“侬小图”自称、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琅琊榜”,微信公众平台经常出现的“小伙伴们”“童鞋们”等。南京大学于2013年作出测试,用两种语言编写同一条信息,结果发现阅读量出现明显差异。
其次,在微信平台上要设置与读者交流互动的窗口。读书节现场活动的微信上墙,是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最好案例。现场的读者全程参与,全程点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员可以针对某一阅读推广活动发起问卷调查,及时了解读者阅读推广的相关评价。图书馆管理员对微信公众平台发送内容还可以作出各种排版,给读者赏心悦目的阅读感受。
3.2 保持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的连续性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栏目设置上要具有连续性。南京理工大学设置周四为移动式讲堂、周五为影视欣赏、星期天为读书空间,时间概念清晰,让读者对信息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容易形成自已图书馆的微信风格。南京师范大学的敬文讲坛、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尚书讲坛、中国矿业大学的“矿言书评”、南京邮电大学的“周末读诗”等微信栏目,定期,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一种潜在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的相关工作,要建立这种长效工作机制,使阅读推广收到良好的效果。
3.3 扩大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共享性
2012年,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联合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共同举办了“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读书节”。同年,东南大学图书馆走出校园,参与南京市第十七届读书节。高校图书馆线下的这些举措开辟了阅读推广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新模式,为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共享性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但是,就所调查的对象而言,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之间可以创建区域联盟,加强与周边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可分享、转发的阅读推广内容,可进一步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有效地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深入展开。
3.4 树立微信公众号的品牌意识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倡导阅读已经蔚然成为图书馆时代之风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世界阅读日”,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也都在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如英国的“阅读起步”,美国的“大阅读”,台湾的“儿童阅读年”等等。这些阅读品牌扩大了阅读影响,让更多的读者参与阅读,喜欢阅读,爱上阅读。
品牌效应是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的重要手段。南京邮电大学以馆训“知书达理”为理念,以馆刊《书林驿》为平台,于2014年9月推出微信公众号“南邮书林驿”。“南邮书林驿”充分整合校内外阅读推广资源,开展了“校庆季”“入学季”“毕业季”的阅读推广活动。“南邮书林驿”的阅读推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引导性作用,营造出“书香校园”良好氛围。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创建阅读推广品牌的成果卓著,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4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奖”。另外,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真人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华诞书虫奖”等都已形成了自己图书馆的特色,成为扩大影响,提升阅读水平的品牌。
4 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Web2.0交互工具,微信应用于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已展现了诸多优势。江苏省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主动利用新媒体软件重构图书馆服务,受到了读者用户的青睐,达到了一定的推广效果。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必将带来信息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作为高校的信息集散中心,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平台在互动性、共享性、长效性及品牌化等方面必然得到进一步完善。“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服务”,高校图书馆承担着阅读推广的责任与使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必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服务的内容与方向。
参考文献:
[ 1 ] 史梅,翟晓娟.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经营策略研究: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5):79-85,116.
[ 2 ] 李荣.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信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基于20所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实际体验[J].图书馆研究,2015(1):89-92.
[ 3 ] 林增兴.广东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现状分析[J].情报探索,2015(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