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小品;配置

一、园林植物对园林小品的作用

植物园林的小品及其周围,用一些植物进行适当的配置,具有多种作用。

(一)植物对建筑物的外观具有装饰作用

园林中一些建筑物一般会表现出人工建筑的很挤,表面往往会出现不平整、粗超的现象,在建筑物的周围种植植物,会对建筑物起到外观衬托的作用,使建筑物外观显得优美。

(二)视觉上平衡周围环境的作用

比较规则的园林绿化中常采用平衡对称的原则,而自然山水的园林绿化常采用不对称的原则,例如在自然山水的园林周围,一般配置一些高低不同。没有规律感的植物,这样才符合自然园林的发展,但是看前来又与周围的植物很配合,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看起来很和谐的感觉,人们看到具有视觉上的平衡感。例如一般在园林中具有桥头的位置配置一些植物,缓解观光者的视觉疲劳。

(三)烘托园林气氛的作用

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常用植物来烘托园林的气氛,例如,一般烈士陵园长种植高大的乔木,来烘托烈士林园的庄严的气氛。而在工游客游玩的林园,长种植一些花花草草,使观光者看到具有一种放松感、缓解身体的疲劳感,并对此园林产生喜好,感觉此园林不错。

(四)突出园林主景的作用

园林中配置一些突出主题的植物,比如颜色、高度、明暗等特点比较突出的植物,使园林中的植物较别处的植物比较具有个性化,吸引观光者到此来观光,当然最主要的是衬托园林的美,突出园林主景的作用。

(五)体现植物小品四季的景观作用

植物的生长具有四季变化的常律,当然园林小品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植物小品的配置与园林产生相互呼应感,植物小品四季的变化与园林植物相得益彰,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产生至美的景观效果,体现植物小品四季的景观作用。

二、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的方法

1.植物配置突出建筑小品的主题

园林绿化中,一些建筑小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功能,例如绿地园林中一些历史人物的雕塑、盆景、装饰植物,在不同的 园林环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冬季,一般选择与冬季搭配的园林植物,腊梅、长青、竹子等具有小品自身特色的植物,园林小品与环境相互搭配。

2.植物配置协调建筑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园林绿地中,一些建筑小品的大小、颜色、高度等因素与周围及其周围植物的视觉相互影响,但是可以用不同的植物衬托来消除这些影响。例如有些园林绿地中会配置一些照明灯饰或者景观灯等灯饰,并且数量较多、分布也比较广阔,植物配置上应该考虑到植物会对这些灯饰的影响景观,考虑到选择植物的高度应该尽量不要很高,影响灯饰的亮度效果。颜色也不要选择很暗的植物,这样的话,与周围的灯饰亮度会形成反差。另外,园林绿地中配置的一些垃圾桶、卫生间等也会影响到园林植物的景观,这样的话可以利用一些园林植物来进行配置,对垃圾桶及厕所不美观的地方用植物来进行遮挡。

3.植物配置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

完美的植物配置,不仅对建筑小品具有装饰作用,而且建筑小品通过植物的配置,可以进一步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例如建筑小品类型的导游图,其附件的树木不仅起到对游客的路标指示作用,而且美化了此处的环境。另外园林中的座椅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息及歇脚之地,但从功能上分析,园林中座椅旁边的植物不仅衬托了园林整体的环境,而且更加装饰了座椅,其中座椅旁边的植物不应该特别高大,但是要足够夏日的遮阴功能以及冬日的不蔽日的好处,这样游客游玩时,由于没有特别高大植物,感觉园林更加空旷舒适的感觉。

三、常见园林建筑小品的植物配置

(一)花架及其植物配置

花架是为了支持园林中攀岩植物的肢体进行设置的建筑小品,使用花架的植物很多,常见的比如葡萄、金银花这种类型的植物,花架支撑着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相互衬托。一般花架是一些门、亭等建筑小品,为植物搭建生长空间,植物爬满整个花架,点缀了周围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植物自身的生长,给人们一种透明建筑物的感觉,另外花架的还有夏日遮阴的功能。但是如果光照不足的地方不易种植需要花架的植物,否则的此处光线显得更阴暗,给人们带来蒙的感觉。因此,园林绿地中花架及需要花架植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

(二)园椅、园凳及其植物配置

园林绿地中工游客休息的座椅、坐凳,首要的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供游客歇脚与谈心、观看周围的景观。与此同时,还有点缀周围景观的作用,座椅周围的植物要求夏日遮阴、冬日晒日。比较常见的座椅、坐凳比如园椅(凳)与花坛结合形式的。最近几年来,这种样式的座椅比较流行,一个圆形的花坛周围有一圈座椅,包围着花坛,圆形花坛里面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扑鼻的花香令游客心旷神怡。有的座椅与植物相间排列,游客歇于座椅上由于至于如花的景观中。

(三)园林雕塑及其植物配置

园林雕塑是园林中重要的装饰小品,不用的园林中会设置不同寓意的园林雕塑,园林雕塑小品的风格元素不一,形状大小可根据此处的植物景观进行搭配设计。当然雕塑小品表达的主题风格更加突出,往往精美的雕塑小品是园林的优美景观中心。

园林绿地中植物小品的装饰与配置,烘托了环境气氛,雕塑小品与植物配置的环境尤为重要,比如为了更加衬托雕塑小品的视觉效应,一般颜色比较深的植物配置颜色较浅的雕塑小品,同样颜色比较浅的植物配置颜色比较深的雕塑小品,使雕塑小品的主题重点突出,色彩配置多样化。

同时,对于一些主题各不相同的雕塑还应该根据需要种植不同树种和采取不同种植模式,例如唐山市“大钊公园”的雕像,即在轴线两侧规则式列植了雪松、黄杨球和小檗球,雕像背景栽植了油松、桧柏、侧柏组成的常绿针叶混交林,产生了庄严的统一感。对于主题及形象比较活泼的雕塑小品,宜用比较自然的种植方式,在植物的树形、姿态、叶形、色彩等方面,则应选择比较潇洒自由的形式。

参考文献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雕塑空间

园林,是自然环境经过人们主观意识规划设计,在固定地理位置上构建出具有艺术性、生态化的人文景观。而园林雕塑是整体园林布局的一部分,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它特有的外部形式,包容的内涵及文化属性使它与园林建筑、绿地树木、花草相比更富有人性,更能体现某一具体的理念。

园林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在东、西方历史上,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在我国,园林格式设计早在距今5500—6000年的黄帝时代就有了,而论及我国早期的园林雕塑,近年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红山文化遗址——在集祭坛、寺庙、陵墓为一体的大型上古文化园林中,有令人振奋惊喜的女神、龙、鸟等雕塑。还值得一提的有春秋时晋灵公墓园雕塑,据郭洪《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家,甚瑰壮,四角皆以石为攫犬捧烛,石人男女四十余,皆立侍。”这27个字内涵丰富,说明晋灵公墓园的石雕群很壮观。在西方历史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勒·诺特式园林中都是如此:自足空间和隔绝空间意识成为雕塑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但是,最近几十年来,雕塑与园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得它与园林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已经模糊了。园林雕塑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相当地扩展,如抽象性、大尺度、使用自然材料、融入自然过程等。与园林作品相比较,园林雕塑无论是工作的对象、使用的材料和空间的尺度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这两种艺术的融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雕塑空间是雕塑形体运动变化下所形成的空间,包括雕塑自身、心理和环境空间。雕塑空间通过自身的造型语言特色,使其感染力远远超出了雕塑自然空间体积。雕塑的空间扩张透过环境,进入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感,同时也致使雕塑空间具有融入性——它可以随时融入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空间里。

一、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的艺术,自然美是园林美的核心所在。园林雕塑的材质丰富多样,木材、石材、玻璃、铸铜、钢材、陶等均为常见的雕塑用材。亨利·摩尔和阿尔普都力图使雕塑在旷野、森林和山川中找到栖身之地,因为自然的力量可以加强作品本身的力量,使其更具完整性。高尔德沃兹的《极岩裂线》,它展示的是从岩石中有规则的留出一条长长的“裂痕”,就如同地裂再现,真实程度令人叫绝。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雕像毕竟还是和它的环境有重要的关系……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园治》所反复强调“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是随形”等原则,也正是考虑园林雕塑立意的过程中,要结合其功能与自然环境这两个基本因素。

二、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色彩与光影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除物质需要,也存在强烈的心理需要,其中包括对美的追求。

色彩与光影是创造气氛所必需的。色彩的应用往往受到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影响。在环境中,雕塑采用的色彩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绿色的草坪上放置色彩鲜艳的雕塑,会给人带来醒目、清晰的感觉,如放置色彩暗淡的雕塑会给人带来厚重、质朴的感觉。色彩运用要注意暖色具有扩张感和动感,冷色具有收缩感和静感。光是物体的生命。园林雕塑位于室外,受自然光线的影响较大,每年、每季、每时的光线都不同。作为光源的太阳、月亮或灯光等,照射在雕塑上会使雕塑在形象与体积上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放置位置,雕塑的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在园林雕塑中要结合周围环境的采光度、光源方向等因素,创造出丰富的时相、季相变化。以夜景为主的雕塑则更多考虑灯光的效果。日本有件雕塑《交叉的空间构造》,作品由95个直径14.2米的水晶球构成。作者把一个“水晶细胞”裂变为95个,构成了结构复杂多变的城堡,进入城堡内部就像进入水晶宫,透过玻璃的光线变得五光十色。这是一件很受儿童喜欢的作品,它在审美功能中融入了实用功能。

三、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人类的亲和力

园林作为满足人们休息、游赏、活动的余遐空间,它是现在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场所,其空间和景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休闲性、娱乐性。

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富有回味的雕塑,它既是欣赏客体,同时又是交流对象。所以园林雕塑在选题时,应注重轻松愉快的主题。雕塑小品通常与所在环境的空间和景素结合,以夸张的小动物或拟人化的小品作为小尺度空间中的主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平时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东西的尺度增大,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营造出诙谐有趣的环境氛围。同时还将一些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置于景观之中。这些人物景观雕塑所反映的大多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人,动作也极为自然,这种手法拉近了环境与游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景观的亲切感。如,有一组景观雕塑设计成一组横行的螃蟹从海边爬上岸,这里的雕塑既是作品也是歇息座凳,景致有趣且富于想象。可参与化也是增添雕塑情趣的重要手段,设置在地上的象棋雕塑,使人们不禁想一试身手,平添了一份亲切感、交流感。

结语

空间和人性,是现代艺术家追问的永恒主题。现代园林雕塑创造的空间不是徒具功能外壳或只具精美装饰的空间界面,雕塑空间设计的生命在于,物质围合而构成的空间内容应具有人性化因素。现代园林雕塑在题材上和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具特色——抽象的、写实的,但无论明确表达了什么,只有雕塑本身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它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满足人们情感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人们觉得有种亲切感、交流感,这才达到了园林雕塑的真正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东南亚风格;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水景

东南亚风格景观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大到空间打造,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的崇尚。

一、东南亚风格景观文化理念

东南亚风格景观并不是一种原住民的设计,不是一种单纯的照搬,而是欧洲的殖民者将西方的设计方法结合东南亚的材料与文化,配以热带特有的植物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所以并没有单纯的有地域之分

二、东南亚风格景观特色

东南亚风格景观最大的特色是还原自然风情,充分运用当地材料,就地取材铺设地面、构筑小品、集营造植物空间,强调简谱、舒适的休闲风情。在东南亚风格景观里,婀娜多姿的热带植物,讲究植物的多种形态,表达手法非常人性化,有四季花常开,色彩缤纷的效果。

1.建筑材料的运用

东南亚风格景观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很有代表性,如黄木,青石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

2.色彩的运用

东南亚风格景观主要以宗教色彩浓郁的神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色,褐色,金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庙黄色等。

3.水的运用

静态、动态的水在东南亚风格园林中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因此东南亚风格景观给人的印象就是湿漉漉的风景。

三、东南亚景观细部要素特点

无论是从大空间还是从小的细部构建都将东南亚景观的健康、自然和休闲的特质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将东南亚的景观特点主要分为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和水景景观三类。

1.硬质景观

(1)铺地

在东南亚风格景观设计中,东南亚风格景观的铺装是精致的但不过度铺装,材料上选择上没有特别要求,越自然越好,流露出粗糙的质感为佳,比如凸出的砖头、石块,如果表面处理得太光滑就失去了原始的味道。地面不需要更多的修饰,如果需要强调庭园铺装效果,可以铺设一些醒目的图案。在色彩上也没有特定要求,以体现沉稳大气的效果为原则。

(2)亭、榭、桥

没有凉亭、桥、榭、台的景观就不算是真正的东南亚风格景观。通过添加有异国情调的装饰性构筑物,可以使一座精美的庭园更加美轮美奂。

①纳凉亭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在东南亚风格景观中,比较常见的一些茅草篷屋或原木的小亭台,大都为了休闲、纳凉所用,既美观又实用,而且在建造上并不复杂,因此也被一些楼盘所接受。

②榭、廊

榭是建在高台的房子,榭一般建在水中、水边或花畔,建在水边的又叫“水榭”。游廊的整体建筑体验效果相当于悬挂于墙上的风景画。屋檐、亭和游廊在庭院景观中还起到画框的作用。

③桥

石桥和木桥常在景观中引用,在东南亚风格景观园林中多见的是自然朴实的木桥。造价便宜,景观效果好,能很好的软化混凝土结构,形态多样,自然,别致的吊桥也能给景观添色。

(3)园林小品

①雕塑

雕塑是东南亚风格景观庭园的点睛之笔,是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东南亚风格景观的精华在外墙及园林中的雕塑上,这些雕塑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通过雕塑的视觉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雕塑按其功能,大致还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和陈列性雕塑。

②土丘、废墟

土丘平台是指用石头围合起来的平台,放置雕塑,种植花卉,增加空间层面作用。在东南亚风格景观庭园中,常见一些天然或人造废墟,无疑是景观亮点。

③园林建筑小品

供休息的小品:东南亚风格景观中休息的小品用材料接近自然;

装饰性小品:装饰性的日晷、香炉、水缸,瓮、罐、花盆,各种景墙、景窗等在园林中起点缀作用,体现异域风情。

结合照明的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2.水景景观

东南亚水景崇尚自然,立面层次丰富,水面到地面过渡自然,水生植物到浮生植物及挺水植物配以卵石、素沙、雕塑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气势宏大的无边水池,利用无边水池制造无边无际的开阔景象。

①自然式水景

自然式庭园没有欧洲园林的对称规矩的厚重,未被修剪的植物散乱中有序的看起来轻松自然。

②人造泳池、水疗池

在热带地区,游泳是消暑解闷和舒适放松的主要方式。泳池设计的新领域有水疗池、疗养和健身俱乐部、私密的按摩庭院。

东南亚地区在泳池设计革新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泳池采用溢流边界,有令人结舌的滴水;底部铺上玻璃马赛克、天蓝色的瓷砖、石材等内衬,往往能营造热带海洋的感觉。

③人造沙滩

人造沙滩分两种,一种是海砂直接铺设的,另一种是砂砾胶合型的,比较固定易于清理。

人造沙滩大多设在游泳池旁边,面积大小跟泳池成正比,几平方米左右的小沙滩也能找出休闲的意味,可以摆上休闲椅、遮阳伞,是闲暇时晒晒太阳、聊聊天的绝好场所,也是最能体现热带风情的“道具”。

3.软质景观

在东南亚风格景观园林中,绿色植物也是突显热带风情关键的一笔,尤其以热带大型的棕榈树及攀藤植物效果最佳,由于热带植物的多种多样,当地的人们便使用了这些原有的美丽的植物构件出独特的热带风情。在热带园林中,往往都会保持植物的自然的形态,选取具有柔化特质的植物,东南亚的园林中最常见的是采取的柔和的黄色的植物以及白色植物来对庭园进行装饰.目前最常见的热带植物有海枣,华棕、椰子树、绿萝、铁树、橡皮树、鱼尾葵、菠萝蜜、勒杜鹃等等,其形态极富热带风情,是设计师常用来营造东南亚风格景观园林的“必备”品。

东南亚最典型的象征物就是五树六花。五树包括了菩提树、高榕大青树、贝叶棕、槟榔以及糖棕。六花指的是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相传这五树六花都与本地的宗教佛教有着很大的关联。

植物空间大体可以通过上木、下木、地被、蔓藤及水生植物五大类型来营造。

(1)上木

上木是园林中的骨干树种,无论在功能上还是艺术处理上都能起主导作用,诸如界定空间、提供绿荫、防止眩光、调节气候等。特别强调的是在植物的选配上采用慢生树与快生树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其能快速成景,又能保证长期的观赏价值。主要有棕榈科,豆科,桑科,夹竹桃科植物。

(2)下木

东南亚风格景观中的下木是最出彩的部分。密集栽植造景可作为一种园林设计手法大量应用于园林绿地。它体现的不是植物的自然美、个体美,而是通过人工修剪造型的办法,体现植物的修剪美、群体美。这些植物组合或色块,应用于不同场合,能起到丰富景观、增加绿量的作用,有着简洁明快、气度不凡的效果,体现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大手笔.

(3)地被

地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热带具有温度变化小和全年皆夏的特征。由于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一年四季都适宜植物生长,大大小小的植物都可以找到它们生存繁衍的合适场所。在热带森林里,树木分层生长,在高大的树下有灌木、灌木下有草丛,层层叠叠,大自然的每一寸空间几乎都被利用了。

(4)藤蔓

藤蔓植物通常也称为攀援植物,热带森林中的攀缘植物极为丰富,特别是一些藤本植物缠绕于粗大的树木上,攀扭交错,横跨林间。高温高湿的环境,最适于附生植物的生长,如附生兰,鸟巢蕨及各种苔藓、地衣,到处生长在树干及枝杈上。

(5)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指那些能够长期在水中正常生活的植物。广义的水生植物包括所有沼生、沉水或漂浮的植物。依据植物旺盛生长所需要的水的深度,水生植物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深水植物、浮水植物、水缘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湿植物。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范文第4篇

1公共园林景观雕塑的观赏性

观赏特性是园林雕塑的首要特性.雕塑家根据相应的特定环境中的性质功能、空间结构、尺度比例及情调气氛,追求布置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效果,雕塑艺术品与它所在的环境紧密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种公共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如米开朗基罗,他全面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能够从艺术、建筑、环境等诸因素去整体把握作品,使艺术作品与环境达到最佳融合点,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雕塑杰作.公共园林景观雕塑主要作用是美化空间环境,满足人的心理美感需求.所以园林雕塑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雕塑.它的主要功能是让作品更富有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强调艺术品装饰的一面.我们现在观赏到的园林景观雕塑大多是以装饰为题材的抽象或半抽象作品为主,它们处在优美而恰当的环境中,在形式上突出它的工艺性,内容上突出它的趣味性,使之在园林中形成一种点缀,成为与环境和谐相融洽的艺术品.

2公共园林景观雕塑的多元性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雕塑的表现范围更加广阔,形态也层出不穷.目前,雕塑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地向边缘化发展,它从材料的选择、加工制作方法、语言的表达和教育意义等方面全方位审视作品内在的意象美和外在的形体美.它的美感体现在雕塑与周围建筑环境等其他空间物体环境的关系上,给人展现出静态的美感;其体量的大小映照在观赏的视觉角度上,给人产生出距离美;其形体构造与空间景观环境相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带来动态的美感.如今,雕塑艺术为园林设计的多元性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材料的运用又为园林景观雕塑拓展了思路,例如:钛合金、不锈钢、塑料、树脂、玻璃等新材质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雕塑中,极大地拓展了园林景观雕塑使用材料的范围,丰富了园林景观雕塑材料的多样性.在雕塑艺术中材料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材料的合理运用可使环境中的雕塑具有独特魅力.同时,雕塑的形式多种多样,梦幻雕塑、虚拟雕塑、视觉雕塑以及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模拟技术产生的声音雕塑、光雕塑等形式的出现,拓展了雕塑的表现手法,使雕塑不再拘泥于现实的环境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大力促进雕塑的多元性发展,使公共园林雕塑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3公共园林景观雕塑的兼容性

雕塑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取决于公共环境中的兼容性因素.就传统雕塑而言,雕塑艺术表达往往是人对自然中所有事物的感知,雕塑家创作的是对自然形态有意识的提炼,所以传统雕塑大多有着宗教背景,并且没有走出室内.而现代的雕塑大多是有着一定象征意义的抽象几何体,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有观念的表达,在公共园林中的应用也不同于具象雕塑那样给人直观感受,而是多以简洁抽象的形体激发观赏者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和无限向往,它逐渐地走向室外,并且在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中应用日益广泛.在园林景观规划中,雕塑作品越来越重视艺术质量并逐渐乐于接受新的艺术倾向,社会的认同感、积极宽容的态度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使不同的艺术家以不同的专业手法建构雕塑的空间形态,而观众又以不同的视觉感知来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新生的艺术形态使公共园林景观与雕塑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面貌.

公共园林景观雕塑案例分析———芜湖雕塑公园为例

1项目基础研究

芜湖雕塑公园分为一期和二期两个公园,位于芜湖市鸠江区鸠江北路神山公园内,整个雕塑公园占地9.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2万平方米,园内中外雕塑作品共有109件,是中国“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作品的展出地.

2理念剖析

芜湖雕塑公园将雕塑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既尊重了艺术规律,注重雕塑的质量和内涵,又以轻松和谐的方式融入城市景观规划中.雕塑公园的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在体现芜湖江南水乡灵动多姿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令人喜闻乐见、回味悠长.

3作品分析

与水景结合的雕塑芜湖雕塑公园的景观环境中,水环境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雕塑家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并考虑雕塑本身的朝向、色彩以及与背景的关系,将雕塑作品与水、天空、山坡、绿地结合,构造出一幅幅美丽而又灵动的景色.例如:《涟》这一作品,作者董明光利用不锈钢的造型巧妙地与水元素结合,不锈钢的涟漪置于水中与水中涟漪形成映衬,形成动静与虚实的美.使得环境成为雕塑的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渗透与包容,改变了园林景观的形态面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整体.

与山坡结合的雕塑与山坡结合的雕塑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由于山的坡度不同而使观赏者的视觉感受不同.在这个大环境中,雕塑的摆放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它起到了点缀和装饰环境的作用.例如:①《故乡的云》,作者:施丹,作品以云为主体,将其置放在绿色的坡地上.白色大理石材质的使用,以葱郁的树林和淡蓝的天空为背景,意图传达一份禅意,即在清净雍和的心境中,体验超越凡俗的恬静与愉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②《日神剧场》,作者:唐尧,作品用单纯的几何语言,构建了具有数理美感的雕塑空间.这一结构将随着太阳照射的角度,在绿地上呈现出丰富的光影变化,暗红色的雕塑起到了点缀绿色环境的作用.

与道路、绿地结合的雕塑园林景观中,绿地和道路作为一个联系体,连接了公园里的所有雕塑而统筹形成了一个整体.雕塑公园展示出了绿地和树木所具有的经典公园的景观特点,同时,雕塑家以个人的艺术风貌来表现个人对于自然、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这类雕塑更加耐人寻味.例如:①《路边上栽了花》,作者:任世坤,这件雕塑作品形式新颖,铜材质的颜色与周围自然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在视觉感受上,与道路、绿地、远处的树林产生错落感,有一种美好的意境.作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追求幸福,吉祥美好的精神家园.②《结》,作者:布鲁斯?比斯利(美国),雕塑的外形会让我们想到它应该是柔软而可流动的,但大理石的材质却将这一艺术形态永久定格,这样就使作品柔软的形态和坚固的大理石之间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反差.白色石材的使用在绿地上更凸显了景观雕塑的装饰效果.

与园林环境结合的趣味雕塑园林景观雕塑因考虑观赏人群的特性,一般不宜过于庄重肃穆的主题,可以从民间传说、儿童生活、文学作品和体育舞蹈中选择一些轻松的题材,或者以抽象的艺术语言,结合周围景观环境,给人以趣味性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例如:《岁月》,作者:杨奇瑞,滚铁环是一种旧时的儿童游戏.与当今时代各类丰富多彩的游戏、娱乐相比,它显得尤为简单朴素.铁红色的雕塑作品点缀了绿色的草坪,半圆弧的造型表现出奔跑的动态趋势.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滚着铁环成为城市放飞的风景.

总结

雕塑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筑艺术是建筑物和雕塑等艺术完美相融的统称。建筑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雕塑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与雕塑艺术的交融,更多的是相互交叉和影响。雕塑作为一种再现艺术,决定着它具有美的独特性和表现性。它的美首先以形体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它最宜于表现有崇高理想的正面形象,宜于观赏者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进行欣赏和领悟。雕塑对于观赏者来说,由于所处的位置、角度和远近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它能直接感染、陶冶和激发观赏者的心灵。因此,雕塑这种特有的最直接的表现性,决定了它的审美价值。雕塑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必然对建筑之美产生深远影响。 

雕塑与建筑艺术

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工艺美术雕塑等。雕塑在表达思想情感时,要有概括性、凝练性和普遍性。

在早期的建筑装饰上,几乎随处可以见到雕塑的存在。建筑立面出现了龛的结构,里面可以安置雕塑。室内的壁面产生了浮雕,室外则出现了独立的雕塑。如今,随着建筑的形式回归到本体,雕塑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雕塑不再与建筑的实体纠缠在一起,更多地被当作环境中的独立亮点来使用。这不仅使建筑的形式更加简洁,也使雕塑的地位更加突出、明朗。

在世界雕塑与艺术史上,中国古代雕塑可谓是整个东方雕塑艺术的代表,中国雕塑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数十种古老人类文明相继消失,而中国雕塑的艺术特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旧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艺术内涵,这和中国雕塑的传承性是不无关系的。纵观整个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艺术形式、风格特色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都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时,却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秦汉短暂的朝代更替,雕塑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难找到其历史的承袭性,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上,以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例,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前者严谨写实,尽极人工之美;后者粗犷夸张,有如浑然天成。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建筑之乡,许多具有闽南风格的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典范。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泉州古建筑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促进了其构件的艺术发展,从而形成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泉州建筑中的石雕、木雕文化。历史上泉州曾是东方第一大港,得益于海内外多元文化的吸收与交融,形成了包融、开放的文化性格。追溯其文化渊源,社会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步伐基本一致。尤其是自两晋到宋代,中原汉族人民先后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入闽,大部分成为福建的居民主体。而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此,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不断地融合、撞击而呈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

自然人文的浸润,使泉州古建筑承载当地传统文化内涵,它们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沧桑历程,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则突显了泉州传统石雕艺术的美学风格。其中以我的家乡惠安地区的传统石雕为代表,其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逐步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造型艺术风格,与主体建筑交相辉映,一脉相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泉州传统民居十分强调在精致的装饰处理中流露出一种灵秀、典雅的风范。例如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南安官桥蔡氏古大厝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首先表现在对泉州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精雕细琢上,不仅在柱基上,而且在门、窗、匾、栏杆等地方的雕刻上也都强调了这一点。此外,门楣、门棂、隔屏木雕、插角木雕、斗拱木雕等等——整体雕刻技法娴熟,构思巧妙,线条细腻,朴素中透着灵气,无不让人赞叹建造者的巧夺天工和丰富的想象力。明清以来,泉州古民居上都镶有不同品类的石雕,这些雕刻精致的建筑饰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物显得生机盎然、意境深邃,也突显出传统民居的典雅精美。

可见,雕塑艺术在建筑中,以其所蕴涵的大量传统文化信息而令世人关注。

雕塑与环境艺术

雕塑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担改造环境的重任。它在一种新的意义上介入环境。这种意义并不是说它会客观地构成一种环境,而是说它要以新的态势展示新的环境艺术观念,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如今的环境,更需要雕塑的介入。人们久违了阳光、草木和新鲜的空气。污染、噪音、单调、沉闷等现实因素或心理感受无时不在搅扰着人们。这一切动摇和破环了人类建立于对抗自然之理性基础上的自信、乐观和幸福感。人们终于醒悟过来,他们不再迷恋和沉溺于完善的物质功能的享受。这标志着新观念的崛起,它要求校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张人与自然亲和融合,这一切简而言之就是“回归自然”。

因而环境艺术家们(建筑师、园艺师、工业设计师、雕塑家和画家)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雕塑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雕塑艺术介入环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西方的一些雕塑家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卡得尔的活动雕塑,以自由运动的客体造成时空变幻的视觉效应,使审美主体产生丰富的体验和自由的联想;前苏联马马也夫高地的《祖国--母亲》,以群体空间的综合造成一种特殊的空间机制,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实情感体验;史密斯的雕塑把造型要素抽象到最低限度,使它融合到自然中去;里伯曼的雕塑的空间形体构造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使审美主体在对自然性状的空间形态的观赏中产生愉快的心理效应。

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可以从雕塑艺术观念的变迁中看到它的足迹。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 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

在中国,园林中的亭台水榭,讲求通透性和内外合一,这类建筑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借助环境空间,从而达到向外的无限扩展。亭台往往四壁皆无,坐在亭中,感受的却是周围的环境,是有限和无限的交融。建筑中的窗用来采光和通风,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窗则是为建筑的立面提供某种形象。而且,建筑中的窗可以使人看到外面的世界。窗是一个画面,室内室外的景像交融在一起,室内的空间得以向室外延伸。因此,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窗的造型。建筑和雕塑也是互为借景的关系。

雕塑在环境艺术中不是孤立的,而是被纳入视野范围内的整体印象。在一个既有建筑又有雕塑的大空间环境里,建筑与雕塑二者是互为弥补、互为借用、互相映衬的。

雕塑与园林设计

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雕塑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一传统依然保留。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意识的增强,今天人们更加重视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最大化地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花园化、园林化,而园林雕塑作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它充实着园林,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雕塑、公众、园林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共鸣。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不仅仅在于绿化和美化,还对环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园林雕塑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其艺术魅力,它或以独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或以丰富的内涵向人们表达深刻的意义,或以抽象的造型让人们浮想联翩……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它与园林环境诸要素,如绿地水景、林木地貌、园林建筑小品的形态线型、尺度大小以及视距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雕塑与环境要素的统一协调关系和对比变化。

建筑物前的雕塑设计,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体量特征、高低错落及建筑物前面的延展,以此为前提,来确定其雕塑的实际高度、艺术形式和具体材料的运用。建筑物及雕塑作为同一空间构成的一部分,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和雕塑作品的体量对比。这种体量比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上的体积运算,它的实际是用整体的目光来考量雕塑本身的空间延展度和与周边景观的体量差别。因此,精心规划、布局景观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地面、草坪、花圃及道路的平面设计,甚至连人流量的大小、人们行走的方向都要考虑进去,才有可能加强雕塑和园林建筑的空间深度感。具体来说,如果建筑是长方形,雕塑就要避免是完全的圆形,但为了避免形体的单调,可以园林是纵的长,雕塑是横的长。如果建筑的窗是正方形的,雕塑也可与其保持一致。古代中国具有政治性、纪念性或宗教性的建筑体,几乎都是建筑雕塑的综合体,有着极强的空间构成意识。例如,北京天安门的建筑群,由望柱、狮子和华表组成的汉白玉装饰雕塑与红色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映衬了天安门的壮丽高大。华表主要是把云头显现在天安门前面,远看时似乎在建筑中游动,构成宫殿在天上的幻觉。等到人们走到一定距离时,华表上的云就“离开”建筑,升上空中。雕塑把建筑衬托得高大又深远,在每个距离都有对建筑物起到了陪衬的作用。这些置于建筑物前经过变化的装饰形象,是曲线灵活的形,是会行走的艺术造型,它和有直线平面及基本形体组成的建筑物构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