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科的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教师必须研究各种素材以最佳方式呈现,并且适时巧激,学生才能得以启发。问题的讲解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与知识吻合,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一、新旧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的实质在于通过知情融注的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状态,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同在一个教学班级的学习个体也不例外,即使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减小差异”仍是一个永恒主题。因此,一定要在准确地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融合的基础之上,提出学生力所能及且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就以“氧气、二氧化碳、燃烧”的知识等教学内容设问:你想做一名福尔摩斯式的大侦探吗?请你侦破——氧气中毒之谜、意大利屠狗洞之谜、古罗马远征军船队失火之谜……引人入胜的故事与案件侦破联系在一起,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学生还深深地体会到,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另外,教师可以巧用生动、形象、艺术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符号变得鲜活起来,教给学生记忆和区别的技巧。例如,化合价与离子符号非常容易混淆,就形象地记为“头顶着化合价,肩膀扛着离子”。在情境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科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二、演示实验分组化,激发学生的探奇心
探奇心会使一个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探奇是求知的动力,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导、学、练有机结合,巧妙穿插,营造愉快、合作、多彩、自主的课堂学习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是激发探奇心、获取新知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新奇的科学实验现象不断刺激学生的猎奇心理,不但获取了新知,训练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学科的魅力,使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持久的热情。
例如,在“溶液”的一节“物质的溶解”中,共有10个演示实验,全部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学生发现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后产生了一种白色固体,它竟然悬浮于液面上。氧气与氨气均为无色气体,前者遇水无明显变化,而后者极易溶于水并产生了强大的负压;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均为无色晶体,溶于水时有的有明显放热或吸热现象,而有的溶于水温度却没有明显变化。 不需要教师阐述赘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对固态、液态、气态各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点,溶解后所形成的混合物外观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伴随热量变化等知识都有了深刻认识。实践表明,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才能让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微观知识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重视绪论部分,上好专业第一课
职业中学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大家学习了近十年的语数外,突然接触一门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可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怀着既好奇、新鲜又想认真学好专业课的心态来学习的,所以,当学生打开崭新的书本,从绪论开始入门,学习新课时,都会听得格外认真,希望学到知识,了解和语数外不同的专业课,那么,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讲解绪论时,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观看模型等,让学生对这一专业乃至农业学科产生更直观形象的印象,也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自然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诱导思考,比如:为什么树叶是绿的、花朵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炎热的中午不能给植物浇水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一起探讨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克服了畏难情绪,那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另外两门理论性更强的专业课奠定了基础。
二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学科,植物生产与环境讲解的知识点大多为基础性的,需要牢记,才能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外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较密切,内容多而范围广,可以说,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有涉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就会被大量的名词解释、苍白的书本知识湮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弱,对学生今
后的学习百害而无一利,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保持良好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时,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或实训基地,采集各种形状的植物叶片,甚至拔一些草本植物的根、茎,然后结合书本,让学生讨论、归纳根、茎、叶的形态,教师只作为一个听众,记录一些典型的问题,但是不当堂课给予评价,给学生留下悬念。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户外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鼓励了学生课后自己去书本寻找答案,进行更好的归纳总结。
三 成立兴趣小组,实现项目式教学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后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在学习新课时,穿插实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第三章土壤水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学相关内容,然后对此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内容,成立若干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步骤,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调查当地土壤的质地类型、测取土壤的容重及土壤含水量,进而算出该土壤是否需要灌水及灌水量多少,实验做完后进行结果分析及讨论。这些实验程序设计、过程操作及讨论、总结,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过这种项目式实验,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但牢牢掌握了知识,并且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效果,能把抽象的理论简化、具体化。而植物生产这一门科目教学内容学科跨度较大,仅靠老师一张嘴、一块黑板,很难将一些抽象复杂的理论性知识讲解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就很好地补充了纯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的信息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大量相关材料,为学生提供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信息接收量,进而提高学习广度和深度。多媒体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生动了教学过程,同时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人机对话”,学生能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到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时,通过动画可以直观形象地模拟阳离子交换过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增强实用功能使这一抽象问题变得具体而形象化。例如在讲授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利用动画展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葡萄糖在能量的作用下,先进行糖酵解,随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并放出能量的过程,这样,虽然我们不能用肉眼看到呼吸作用的进行,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同学们清楚地掌握了呼吸作用的两步走过程。画面生动形象,老师稍加提点启发,学生便能掌握。运用多媒体授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充分展示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 转变传统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我国传统型的师生关系往往是教师满堂灌,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要做的就是记好笔记,记下重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但是,在新时期,特别是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学校,教师要焕发出新的教学生命,必须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从两个方面转变角色,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一是明确教师应是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不一定需要教师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掰碎嚼烂喂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加以指导。二是教师不是全才,在信息密集、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所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课堂教学应该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六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优化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考试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往往轻视技能所占的比例,这样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为应试而学的习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应注重把实践考核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中增加常见实验题、技能题的考核,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的重点在于技能的考核,考查学生对农业技能的掌握、熟练情况。对平时成绩的评定也不再局限于出勤率或作业,可根据学生平时在生产实践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和在操作中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如学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这一章节时,教师带学生下农田,了解尿素、磷肥这些常用的化肥,几个平时课堂成绩一般的学生能主动和生产基地负责人交流,并下田操作,在操作中就把相应的肥料的性质和缺素症状记住了,达到了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真正实现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如果对这样的学生,用传统的评价体系,不一定是老师眼中的学生,但在实践中,这就是表现优秀的好学生。职校学生的成绩,应该是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更突出技能和能力。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并指出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在以后又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已有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已有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存在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所具有的许多特点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所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是: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具体程序概括如下:
3.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化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影响身心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给学生们的世界更多是模拟的世界,虚幻的世界,学生们从网上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这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给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3.2导致主体丧失
应当看到,网络具有能即时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技术复制的基础上。技术复制替代了独一无二的原创物,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丧失现实感,对事物的认识是立在非真实化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对事物认识的非真实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所依赖的技术复制,将使事物的“本源丧失”,使现实隐退导致主体丧失。
3.3削弱辨别能力
虽然网络化教育使学生们能更多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带来质量的精粹。所以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迷感,削弱去伪存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许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玮.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2000,3
[2]刘亚中.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生物学教学,2000,11
[3]刘建华.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学生物教学,1999,5
【关键词】小组合作 让我参与 我会明白 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美国ERCK中学的校训是“让我看,我会忘记;让我听,我记不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参与。杨思中学和杜郎口学校做了有益的尝试,创设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想使课堂发挥最高效益,除了老师要分层备课以外,还要在学生身上想办法。下面我专门从学生分组的角度进行探讨。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科学分组,把习惯和性格有差异的学生合理搭配,实行互帮互助,通过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实现共同进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层合作:
就是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这样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这种分组方式,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分组方法: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势科目,弱势科目、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及兴趣爱好和男女等方面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这种层次的划分是教师进行私下操作的),再按搭配的原则,随机从三个层次中各抽取两名抽取学生,每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位置调整,使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集中在前后相邻的几个座位,最好中等的学生在中间对坐,两边各一个优生和一个后进生对坐,每个组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自然小组,组与组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小组内部成员是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这样的分组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和虚荣心,激励各组的竞争.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他们讲的知识角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易于接受,而老师的讲解可能为了追求严密而过于抽象。
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要合理分工。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每小组要设置讨论的组长、记录员、展示员、发言人,监督员,找茬员角色互换,角色每周一调换,使每个成员都能换位思考,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合作中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不同组的同类同学经过商量可以对调,从而使组内更加和谐愉快兴奋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学生的合作互帮是关键,要通过评选合作最好的小组,参与最积极的小组,对有奇思妙想的,评选火花小组等各种激励方式。
运作方式:
1.要由每组监督员检查另外组的预习情况,并打分,如果有没有预习的同学适当扣分。预习时即可合作。
2.让各组展示员展示预习成果。
3.组长协调组内同学合作活动,以及互教互学活动,并负责教室本组附近卫生与整洁。
4.记录员记录另外组的回答问题及积极主动参加活动的次数。
5.发言人是在需要本组回答问题时,站出来回答问题以及进行辩论的学生。
6.找茬员是对其他组的展示及回答的问题出现了不准确的表述,进行纠正和补充的学生,以及对另外组的同学小组活动不积极、不合作,纪律不好等进行点评的同学。各组之间的检查和记录与找茬都可按逆时针组序循环运作。为了使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锻炼,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设置抢答题面对优生,必答题,和点将题(就是面对后进生较易的问题,既让其他组的同学来点名回答,一般都想点对方组的后进生),中学生的心理既自傲又自卑,遇到困难容易焦虑最后退缩,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对一些后进生要及时给他们容易一点的题,激发自信心和成功感,合理利用评价机制对这些同学多鼓励,激发自信心和荣誉感。题型要分层,可以使各层次的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刚开始尤为重要,不能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例如凸透镜成像知识是个重点又是难点,一般老师主要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只通过实验学生们还是有些似懂非懂。为了突破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我让同学们分组组织游戏活动,让同学们变成蜡烛、像去思考行动。让内向不愿展示的同学做焦点,再一个在中间当透镜,另两位分别当蜡烛和像,全员参加,让蜡烛同学移动不同位置,像同学随之移动到不同位置,同时通过升高降低来体现像的大小,前进后退来体现像的距离变化。每个小组都做一次。学生分工明确积极参与,有做错的,其他同学马上起哄指出,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其中一个角色,学生们参与的兴致勃勃,反应出奇的好,通过游戏活动,把凸透镜成像的各种变化,融合在一起,像电影一样留在脑海中。用时回忆一下活动场景,能很快想起来,掌握的又好又快。结合生活的场景,学生的兴趣总是很浓。有些通过唱反调来表现自己同学,其实是很聪明的,对这些学生我一直抱着多鼓励、多引导的思想,让反调在探究中发挥抛砖引玉或者纠错的作用,我先鼓励这些同学勇于提出问题,表扬其参与的态度。再把这个反调问题树为标靶,让同学们进行攻坚,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和多向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的分组,在课堂上老师退居二线,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他们作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来当小老师,上课、学习、活动都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以快乐心态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更便于学生互助协作,彼此在知识、情感等层面都能产生碰撞与共鸣,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展示和认同,而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激发其主人翁精神,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就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使班级同学竞争与友爱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文集.
【关键词】生本理念 实验教学 语言艺术
由于生物学科没有参与中考,在中考指挥棒的导引下,生物学科就成了家长乃至学生眼中的灰姑娘,谁也不给生物好眼色,这就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感兴趣,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个教师的价值应该在于他是否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教会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没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有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要本着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热爱事业的教师,必然热爱学生。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爱,就会敞开心扉,我们也就找到了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就能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就能在交流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那门学科,这时候我们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清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奠定感情基础。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是生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大致可分两类:其一,是为了升学,力求全面发展,其二是出于爱好。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储存了多少知识,而更重要的在于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他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竞赛等,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酝酿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关键,教学方法又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与时俱进,善于改进教法的老师,总是能得到学生的喜爱。《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理念,吹响了生物教学改革的号角,而今风行大江南北的教学改革,更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许许多多成功的范例。要想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生物学科,我们就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或氛围,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与此同时,努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是决定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航标,但不可能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部,在具体教学中,必须杜绝以本为本的教学现象,教学应该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爱上生物学科的重要途径。
五、优化实验教学
1.让实验室成为学生热爱生物学科的阶梯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活动本身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理所当然的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生物学科来说,实验教学的结果必定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进而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对于我们生物教师来说,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准确地说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尽最大可能优化实验教学,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为此,我每每在学期之初,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好比较科学的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实验教学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掌控者,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我在实验教学之前,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演练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中从容不迫。
2.创设情境,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入手,导入教学,学生自然就会感到亲切、有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知识和问题有待探究学习,如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思考植物体内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样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无毒性的溶液分离提取这些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这样,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而课堂学习又让学生解决了身边的许多生物学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生物就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了,这时候,就是你不要学生学,学生也要学了。
3.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复习“心脏的结构”时,我要求学生把上节课画的心脏结构示意图拿出来,可是竟然有几位学生紧张地在抽屉里乱翻,我很生气,因为我强调过要夹在书里的,这节课还要用这张图学习“血液循环”这一节的,本想教训他们一顿,但是转念一想,批评只会使学生更紧张,更想不起放在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如幽他一默:“可能那几位同学忘了把自己的‘心’放在哪儿了,别慌张,慢慢找!不然,没有‘心’这节课还怎么上呢?以后可别这么马虎了,连自己的‘心’也忘了带了!”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我又说:“用‘心’来上课的同学,先复习一下心脏的结构。”形象的比喻加强了学生的记忆,语言艺术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内容,用惟妙惟肖的描绘,生动形象的比喻,独具情态的姿态和富有感染力的神情讲授出来,学生就会产生那种如临其境、如窥其貌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敬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心。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学效果,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总之,只有我们当老师的善于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就有可能让学生喜欢生物学科,进而不负教师这个称号!
【参考文献】
1.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