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
机电类专业作为中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批机电专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对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同时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优秀的“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极致,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从业者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对待职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操守。通过加强工匠精神教育,能够全面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是培养现代人才的有效方式。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程度。“工匠精神”来源于传统工匠对于自身的产品要经过不断的精雕细琢,改善的产品制造工艺,享受产品在匠人手中升华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中能体系出匠人们对细节要求之高、对品质追求之完美。工匠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我国工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源泉,更是现代社会每一位从业者都必须具有精神。工匠精神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我国传统古代工匠例如铁匠、木匠等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其打造的工艺品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说明工匠精神不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需要人们具有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内涵。
2当前中职机电类教学的基本现状
2.1工匠精神教育不够全面
在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还不够全面,关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少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机电类专业中许多学生将来都会走向制造岗位,制造岗位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要求较高,而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工匠精神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缺少接受专业工匠精神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机电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是制约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教学理念方法待更新
在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灌输式教育法”,教师大量地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需要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2.3学生学习能力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同样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难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能力是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4教师水平良莠不齐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大部分教学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的在机电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中历练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亲身经验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中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确保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教育,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如何引领中职机电类教学模式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挖掘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内涵,具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首先需要完善教学制度,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内容加入教学制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效完善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学制度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更多关注在机电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自身技术的细节,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高水平、高标准完成课程训练,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制度作为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准则,将工匠精神进行融合,能够使教学制度中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性方式,所以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对教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3.2创新教学理念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样是教学进步的根本性举措,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落后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例如,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内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接受专业锻炼的机会。机电类教学对于基础设施要求较高,而通过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专业的机电设备,在以专业设备、仪器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对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匠精神能够推动中职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调整,所以需要中职院校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工匠精神来指导教学理念方法创新工作调整,对于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3开展标准机电实训
实训是机电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机电类专业需要开展标准机电实训,并加入更多的工匠精神元素,在标准实训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标准机电实训模式,中职院校需要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确定相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既能够得到专业的标准实训机会,又能够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是中职院校开展标准机电实训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未来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训发展的主要方向,相比于传统的标准实训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会企业中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得到充分的检验,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能够提高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自身不具有高水平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散漫且形式化,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足,从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育教师团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虽然现代教学制度与传统师徒制度在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教师或师傅不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或徒弟,将工匠精神更好的传递下去,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工匠精神教学,发挥出工匠精神对机电类教学模式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开展高效率、高质量工匠精神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机电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玉林.新时代中职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1):12.
关键词:资深体育教师;职业增长点;内驱力
这里所说的资深体育教师,主要是指年龄在40岁左右,已经通过中学高级职称评审的这部分老师。在中学资深的体育教师身上,存在着后续力不足,职业瓶颈,严重制约着这些老师的职业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中学资深教师产生职业瓶颈的原因,并对如何寻找职业增长点提出一些看法。
一、制约资深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1)缺乏系统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相较于我们,则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职业规划。普遍的情况是,在勤学苦练中读完大学,然后走上工作岗位,按照学校的要求,与周围其他的人一样,工作——学习——职称晋升。很少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更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向何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当完成中学高级职称后,很多人就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已经到头了,后续发展的动力大为减弱。
(2)逐渐形成的职业倦怠情绪。无可否认,很多老师都产生了或轻或重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人们对工作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对教师而言,职业倦怠是由于过度消耗情感资源,导致失去工作热情,产生较强的职业疲劳感,对自身的工作和幸福都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
(3)综合因素导致的消极应付。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是风里来雨里去,工作强度大,非常辛苦,承受着极大的安全压力,而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重智轻体,使得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均与主科老师有较大差距。加上人到中年,自己的精力衰退,而家庭的担子越来越重,这也就导致了一部分体育教师将重心逐渐从教学转移到个人事情上,上课、出操、训练,看上去都很正常,其实已经很少进行研究,只是凭着经验来进行,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消极应付。
二、资深体育教师如何寻找自己的职业增长点
(1)对自我职业的重新规划。我们知道,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既是一种职业素养,同时也是实现自身价值,提升幸福指数的最佳途径。而当一个人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将自己的职业当成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那么,这样的工作不但做起来味同嚼蜡,了无趣味,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自己的幸福指数。整个人混日子,消极怠工,一天如此,一个学期如此,这样没有亮光的循环只会使你的人生更加暗淡。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和发展意愿诉求的梳理,是激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愿的过程;有效的规划引领,相互的沟通协商是达成教师个体和学校之间共识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澄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要分析自己主要是为职业生存还是因职业使命而从事工作。如果是前者,那么出现职业高原期后必定是持续徘徊直至职业倦怠。如果真正把教书育人当做职业使命,一定能够在工作中产生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2)勤思善写,做一个研究者。教师的职业价值就在于不断突破自我,完成自我的重新塑造。对资深的体育教师而言,当教学的经验足够丰富,教学的技巧足够圆熟的时候,则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最佳时期。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精心研究教材教法,促进课堂精彩多元,这样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我们作为一个体育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识文解字的“教书匠”,而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一个研究者,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而作为一个勤于思考,能谋会写,不断超越自己的执著追求者,将成为教学工作方面的务实勤奋的带头人,成为科研方面的掌舵人,所谓职业倦怠也将会离你越来越远。
(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有报道说,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备的三种能力中,写作位列第一。把写作列在第一位,我的理解是写作能完善思路、沉淀知识、提升悟性。有人说写作那是作家的事情,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写作并非是作家或专家的专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仅仅是对本门学科的深刻把握,同时必定对人生、世界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这些见解和感悟就是从教师的不断写作中获得的。教师主要写自己的职业生活,写自己的教学体会。教师的职业写作,如写生活般亲近可爱,它讨厌假大空和高大全,也不自卑于一时缺乏理论的点缀。因此,随笔式、感悟式等对思与行的描述方式才是我们教师当今时代最该写的谱子。
[关键词] 医师职业精神;实习医学生;医德培育;党委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151-03
人们的职业生活千差万别,职业道德也各有同。每个行业的道德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医疗卫生人员,我们要用生命的一半时间去从事自己的职业,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践行职业道德要求,对每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习医学生在医院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兼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是祖国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医医学职业精神自觉性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实习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怀着好奇、期待的心情从学校迈入社会,是他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把握这关键时期,培育实习医学生良好的医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使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医德的光荣传统,自觉树立敬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1 医师职业道德精神与医德培育
1.1 医师职业道德的涵义
医师职业[1]精神是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专用名词,是医学在校教育、医生培养、医疗工作管理中必须关注的内容。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是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客观要求的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是指医院主体与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价值观念、心态、精神、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的总称[1]。它是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能在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下将医院内部各种力量统一起来,汇聚到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上,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医德培养是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推动了良好医德医风的建设和培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服务态度、对患者亲切的关怀、强烈的责任感,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在医院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美国学者David Thomas Stern综合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医师执业素养测评》。2002年由美国内科基金会、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更是把医师职业精神[2]具体反映在国际认可的文件中。其中提出的3项基本原则和10条职业责任则构成了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现在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在法律上明确提出了医师所应具备的职业要求。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是一个医院管理的灵魂,对于任何一个医院来说,它本身就是存在的,而且是别的医院所不具备的。这种存在于医院内部的,包括精神文化、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管理理念、价值观、决策文化等多方面的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可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持久力,从而提高职工行为的一致性,进而推动医院的发展和成长。在医院管理中,能得到干部职工的认同,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对一个医院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
1.3 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在医德建设中的影响作用
医德,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必须拥有的崇高职业道德,它的根本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体系也等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巨大变革的冲击下,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少数医务工作者不再“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以利益出发,崇尚“金钱至上”,医德医风出现了“滑坡”现象[3]。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作为医院管理的灵魂,作为一个医院在经济浪潮下的掌舵者,它时刻把握好方向,带领医务工作者在巨大经济浪潮冲击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4]。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不同于灌输教育,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它可使在医院氛围中的人不知不觉中受到警示和教育,并逐渐形成一种风格、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本质上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质[5]。当医务工作者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会自觉的用医德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采取抵制偏离道德标准的行为。
2 当前实习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素质参差不齐
高等医学院校、中专卫生学校的扩招和发展,使大量在原有招生模式下不可能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跨入了医学院校的大门;各地医学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外招实习医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2.2 教育体系不完善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除了传授医学知识,还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修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但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并未充分重视与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心理适应性,使医德难以深入,造成了学生对医德的一知半解[6];另外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在实习生的教育上偏重技能教育,轻视医德教育,轻视对学生“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理念培养。
2.3 廉洁行医淡化
在全球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近年来学生选择医学行业,并不是单纯的热爱医学事业,而是增添了实用成分和功利色彩;从医不是因为这个行业崇高,而是因为其实惠;从医不是想救死扶伤而是为谋私利。从医的动机不纯,导致了医德教育无法深入其心[7]。同时,临床上某些不正之风如收红包、开大处方、收回扣、吃提成、滥开检查等也冲击着实习医学生的道德观念。
2.4 人道主义淡化
医院的服务宗旨是“减少疾病,救死扶伤”,因此医院的发展不能单纯的以营利为目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部分医务人员的是非观、道德观、尊卑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医疗活动中忘记了我们的服务宗旨,人道主义精神淡化,不顾患者的经济情况是否许可,给患者提供超出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如在治疗中滥用中高档药物取代适用的普通药物;为了收取提成放弃普通方便的检查技术而使用费用昂贵的高精尖技术;使用高档昂贵的医疗器械取代普通安全的医疗器械等,这些负面的不良风气,实习医学生在实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也将会影响着他们在医学这条道路上为追求利益而逐渐背弃医德、良知,使人道主义精神慢慢淡化。
2.5 无私奉献淡化
现阶段的实习医学生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以独生子女居多,深受父母的宠爱。从小优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强,思想独立,不喜欢受约束和教条式的灌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抗挫折能力差,感恩意识薄弱,没有社会责任感,无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性格特征使医德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3 利用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培育实习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几点思考
3.1 抓好实习医学生下点前的强化教育
3.1.1 实习医学生下点是实习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医院有关部门着重强化这一时期的医德教育。首先,医院派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实习生,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半军事化管理,包括内务卫生管理、作息制度、周会制度、党团活动、晚点名、请销假制度、量化考评制度等,培养实习医学生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并依此养成约束个人行为的习惯。
3.1.2 实习医学生下点前由教学办组织进行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素质修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医院抽调出技术拔尖的教学组长,为实习生系统、正规地演示操作方法,同时着重强调查对制度和无菌观念的重要性,并在旁手把手指导,使规章制度及各种正规操作方法深入其心,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注重素质修养,开设职业礼仪培训,规范实习医学生的言、行、举、止,学习规范语言、电话礼仪、与人交流时的语气、神态及眼神交流,练习行、走、坐、拾物等的标准姿态。
3.2 实习医院严把带教老师质量关
3.2.1 医院严把临床教学第一关,各科室竞聘出一名教学组长,实习生报到前,医院教学部门对教学组长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系统培训,培训的课程设置高度结合教学组长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包括临床讲小课的技能、如何组织教学查房、教学课件的制作、如何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等内容。
3.2.2 强化师资力量,各科室选派出医术精、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实习医学生到达病区后首先由教学组长安排其进行入科教育,如熟悉病区布局、熟悉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再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技术到医德,循序渐进地指导和培育,带教老师做到以身作则,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出。实习生出科前由带教老师进行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服务质量、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评价,并将此评价列入实习生留院定科的指标之一。
3.3 医德医风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
3.3.1 “减少疾病,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宗旨,学好专业知识,也是临床实习医学生的立足之本,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疾病和痛苦。医院强调医德医风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两手一起抓[8],组织医学实习生参与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分析与讨论等,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医德素质教育。
3.3.2 针对各科室的专科特点,每周组织一次小讲课,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操作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知识点;出科前由教学组长进行理论、操作考核。同时,医院会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实习中期考核,以检测实习生实习一半所掌握的知识。
3.3.3 鼓励实习生学习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创造机会让实习生参与各种培训。
3.4 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结合
近些年来,我院重视医学职业道德精神文化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增强全院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大家爱院爱岗的热情。如:为进一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党员干部及实习医学生赴粤东开展医疗帮扶和党员教育活动;院领导率医疗队赴粤北山区开展医疗帮扶活动及到连南山区送医送药,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老百姓送上爱心药品和医疗设备;惠侨科党支部组织到市福利院慰问和探访孤儿献爱心活动;为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教育,培育为医疗事业献身的高尚医德情操,护理部组织实习生到公墓祭奠抗击非典烈士,并在纪念碑前宣誓;同时医院经常举办各种专题义诊活动。医院建立静脉输液培训基地、礼仪培训基地,规定实习医学生毕业下科前接受更严格的培训;增设橱窗长廊,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及表彰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医务人员等。除此之外,医院还经常举办摄影展、美术展,组织“院歌大家唱”等比赛活动。
3.4.1 组织开展征集医院愿景的活动,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愿景定格在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和实习医学生的心中,时刻警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3.4.2 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党团活动,总结一周以来实习生的工作、学习、服务质量、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4.3 组织实习医学生学习各种突况的应急预案,并请来治安队为实习生进行消防演习和训练,增强实习医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消防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的使应急预案与操作有机结合,使实习生在危险来临时能够有序地组织转移,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3.4.4 组织形式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净化思想。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如护送患者做检查、陪伴生命垂危的孤寡老人、照顾无人陪伴的孩子等,既能激发实习生们质朴的“爱心”,又能磨练坚韧的“耐心”;教师节时自发给老师们制作贺卡、礼物,举办师生联谊活动,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感激,培养实习生们“感恩”的心;鼓励积极参与医院的活动,感受医院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氛围,保持满腔热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熏陶执着的“热心”;在工作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等,进一步培养实习生的“细心”和“责任心”; 组织实习生到公墓祭奠抗击非典烈士并宣誓,培育实习生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感”。
3.5 强化医德医风教育管理和监督
学校的老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实习临床第一线,了解实习医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经常组织有关专家及部分实习医学生经常对病历进行抽查,对医务人员的开方用药、开单检查、医疗收费、贵重医用耗材的使用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自查自纠,形成从院内到院外,从医院机关到科室相结合的监督网络体系。完善医务人员及实习生医德医风量化考核办法和标准,并严格奖惩,从制度上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发挥制度监督的功能,制订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效能的医德建设行为规范,同时,把医德医风问题和实习生医德医风知识考评与科室达标、个人晋升、资金分配、学生毕业等切身利益挂钩,使软件约束与考核要求结合起来,使医德医风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
对实习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思想道德的提高在实践中推动和谐医院的建设。因此,在加强医德教育的基础上,要采取措施促进医德理论向医德实践方面转变,不断改善和完善医德行为,更好地为医学服务。和谐医院的建设,医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医疗卫生行业必须从这个“灵魂”入手,不断加强医德教育,努力促进和谐医院的建设。总之,实习医院在让实习医学生丰富学生的医德伦理认识、提高学生的医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9-10]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培育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同时,实习医院充分利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对实习医学生进行良好医德的培育,使医德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为我国培育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2] 王向东.什么是医院核心竞争力[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64-267.
[3] 丁淑芬.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医德考评标准学习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4] 杨旭东,韩九娥,何光峰.创建医院特色文化,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31-133.
[5] 陈笑笑.新人文主义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养探索――医德培养档案构建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58-159.
[6] 林虹,卞成德,王小尚.医学生医德问题调查及思考――以温州医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2,(12):147.
[7] 席天阳.关于现代医学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166-167.
[8] 王杰,程乐森,刘洋.信仰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思想的培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26(2):141-142.
[9] 李恩昌,程乐森,王庆淼.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电专业;教学质量
一、当前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机电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向传统机械工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机械设备、产品发生了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量涌现,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机电产品。传统产品也面临着升级换代、技术改造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从而导致企业难以招聘到适用的人才,高职毕业生又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等。全面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指导学生,是真诚合作、实质性合作的前提。学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技术性的创新能力。只有双方都注意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并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上海奂鑫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三、我校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
我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与用人单位就教学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等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合作意向。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层面的合作
(1)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在学校招生阶段即选拔一个班学生作为“签约准员工”,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养协议,每年所需专业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企业选择优秀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校企共同签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协议。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与市场需求良好对接;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并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式教学课题,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案例教学,或直接放到校企合作基地,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取证培训。
2.师资队伍培养的合作
校企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学校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紧贴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课题开发。同时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一起参与课题开发和直接从事教学。
3.教科研合作
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承接企业加工难题,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后将其开发教学课题。
4.文化层面的合作
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管理模式的制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四、我校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
(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培养了我校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后,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生产任务,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使实践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促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学生亲身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
(2)校企合作给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给了很大帮助,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通过企业的设备投入,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使学校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校企合作让我们制定了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审计人才需求旺盛,主要表现为各类会计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大学培养的审计专门人才供给规模、结构与审计人才需求均存在不匹配。因此,数量稳定的高素质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也就成了审计类课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苏亚莉(2011)认为由于审计学理论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审计难学,教师也认为审计难教[1]。尽管案例教学法和审计模拟实验已初步运用,但存在一些问题。借鉴AICPA提出的审计人员核心能力框架,分析现有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审计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路,对新经济时代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由过去的以政府审计为主转变为以CPA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执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使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CPA资格“应试教育”。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只是限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方法与技巧,至于内部审计中对组织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责任绩效评估等价值增值审计理论与方法,政府审计中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效能、地方债务、公共支出绩效等的审计监督技术等,在现行审计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而这些都是未来审计执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
2.审计学教材建设低水平。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现行审计学教材中对财务报表处理过程及其结果审计内容与方法过多,而对审计理论结构以及审计一般规律、方法及其在不同审计项目中的实务应用的相关内容解释不够。
3.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相关性不强。尽管大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信息量虽然有提高,但基本还是沿袭传统公式法教学,多媒体制作也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堆砌,学生的参与度低,属于被动记忆知识。公司战略、业务流程执行、风险管控、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这些领域都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单元,但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下,学生不能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服务于审计专业知识视野拓展和审计事项分析与判断能力的提高,这与培养审计专门人才的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相距甚远。
4.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审计学》是一门侦破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有足够的学时讲授审计典型案例,并在校外审计社会实践认知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仅仅安排审计理论部分。此外,《审计学》前导课程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等,在“大会计”专业框架下审计课程经常与这些前导课程同时进行,增加了学生对审计体系的理解难度。
三、改革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举措
1.改革审计学教学目标。国际会计教育与改革委员会(1989)认为,通过CPA考试不应是会计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职业能力与技术能力紧密联系,与审计人员价值贡献密切相关。要扭转审计课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局面,余玉苗(2011)认为,除了掌握基本的审计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教学中塑造有创造力、就业力和创业力的学生[2]。因此,应该把审计教学目标转向培养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要求的轨道上来。这些能力包括职业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AICPA,2011)。职业胜任能力包括:风险分析、决策模型、侦破与推理能力等;个人胜任能力取决于个人进入审计专业领域的态度和习惯。这些个人能力的提升将会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与技巧,并促进个人学习和个人的提高;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涉及到审计专业人士履行其服务时对内部和外部的商业环境的综合性评判。
2.丰富审计学教材内容层次。为适应审计专门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审计学教材编写除了高校教师之外,还应邀请事务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政府审计部门的专家参与。在内容设计方面,应包括基本原理、技术实务以及理论研究前沿等层次。基本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两条逻辑主线:一是审计目标、审计认定、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审计调整与审计报告之间的关联关系[3];二是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应对措施之间的关系。技术实务包括主要业务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等)的特点、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主要账户和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以及具体的审计情景案例解析。理论研究前沿包括:市场竞争和审计定价,审计质量和审计师选择,审计师任期,审计与非审计服务,诉讼和审计市场,审计与财务报告质量,审计过程与审计成本,审计规范等。
3.创新审计教学方法。第一,变“填鸭式”教学为“讨论式”教学。重新分配审计学课堂教学时间,留出1/3的时间用于小组讨论或学生对情景案例的分析发言。例如,在讲解审计的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安然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及资本市场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文献,既让学生参与了审计课堂教学,能够积极地掌握审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审计研究能力和思考力。第二,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审计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审计实践相联系的纽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前导入案例。即由案例导出需要讲述的某个观点和理论。例如通过“万福生科”IPO舞弊审计案例,引出舞弊动机的GONE理论和“三角形”理论,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原理等。(2)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说明某个知识点比如重要性、审计证据等而要用到的小案例。这种案例应该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审计的某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注重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案例的进行通常以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应该多设悬念,与学生良性互动。(3)单独开设的审计案例课程。这些案例通常篇幅较长,可以印成文稿提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并针对案例设置相应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南海泡沫事件、银广夏收入造假审计失败案例、渝太白第一份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等案例。第三,将角色扮演法融入到课堂。角色扮演(Role play)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创造力(McHardy和Allen,2000),并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Brown,Li,Sargent,and Tasa(2003)使用了一个非常结构化的角色扮演练习,并声称角色扮演掌握的技能更容易应用到日后工作中[4]。Reeder(2007)使用极其幽默的短剧让学生了解萨班斯法案对资本市场会计与审计行业的影响[5],课后对学生的访谈表明,情景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SOX法案针对公司治理和会计师审计的关键条款的真实意图。第四,改进审计实验教学。审计课程是一门侦破性课程,因而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审计事项,根据其具体的环境和实施推理,完成轨迹明确的审计证据,并将证据链反映到工作底稿中。目前,在无纸化的电算化审计环境下,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根据CICPA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Excel),要求学生完成审计计划、内部控制测试及主要账项的实质性测试底稿;二是利用审计之星、用友等商品化审计软件,自行开发审计实验和实训教学软件等;三是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审计实习基地等,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合理设置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首先,把前导课程安排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之前完成,为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知名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将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融合。再次,以学校或以院系为名义定期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咨询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