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环节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与世界接轨的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的高级人才的培养机构,肩负着为祖国培育新世纪专业人才的使命。所以,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关系着信息技术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结合目前国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校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四个方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同就业需求错位

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理应同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学生在实际计算机管理工作中也应该能够胜任。但是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过分的重视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出现择业就业难的现象。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对于电路原理、模拟数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等一些主要的课程中,学生在掌握的往往是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也就是说学生要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叫模拟数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有哪些。在课程上,学生学习的这些基本的概念知识,而课程上学生并没有实际操作,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也就得不到运用。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观念的了解,我们发现,该学科是一种基于算法理论的学科,要求良好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算法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导致了传统的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潜力,这种教学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这种能力的失衡恰恰是和当下社会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要求相违背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更多的以操作和动手能力见长的毕业生。所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性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企业要求的失衡。

(三)师资建设不够完善

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从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主要是专门的知识传授型教师,他们长期的从事重复的理论教学工作,并不参与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相关研究,也不从事其他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活动,单纯的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这种专职理论教师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另外,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活动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并不高,且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后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导致了教师的理论知识的落后。

(四)计算机专业特色没有突出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的教学计划基本是一样的,并没有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很多学校照搬一些名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使得学校自身的特色无法凸显出现来。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没有突出的特色。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基本一样。因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突出的特色。例如,计算机课程使用的基本教材同其它专业使用的教材一致,而计算机中实践教学诸如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和调试以及工程实践等学习,教师还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教授。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即关键问题就是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也即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同市场需求有效接轨。按照目前各工科高校的情况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了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以及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及本专业所招收高考学生的层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上。但这里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所指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综合这三个专业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一方面参考《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建议;另一方面借鉴NIIT和QUT经验,专业课参考严谨的产业调查结果,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职业指向性强的特点。NIIT课程根据工业界和商业界实际项目开发的需要进行设置,它与IT行业的最新资讯紧密结合。这些课程以一个软件工厂为模型,依据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在与企业实际环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这样能帮助学生熟悉典型的企业中各组织机构的功能,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为这些组织机构提供IT问题的解决方案。NIIT课程的特点在于它采用模块化教学法(NES),重视以软件订单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开发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安排的实习时间一般只有5~6周,本改革方案的另一个特色是把实习时间调整为一学期(第四学年下学期),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为毕业后的发展确定基本的方向。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组织,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放实验室,增加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对我院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设置原则的分析,该专业知识划分应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基础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具体应用领域,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应用技术实践的知识,都应存在于该专业的知识当中。因此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以下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该层次以第一层为基础,按专业技术特征的不同侧重点,分成不同的专业分支;三是专业应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体现不同专业分支中的关键应用技术。

(五)拓展课模块

拓展课模块又分为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两个层面且都属于选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消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的专业拓展课为学生提供了该专业较为深层次和专业外延的相关课程;素质拓展课则为学生在人文艺术领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拓展课主要有:计算机算法、Windows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应用开发、多元统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Web应用开发等课程;素质拓展课主要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外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课程。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技术发展快、更新快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动态特性。因此,在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要以与时俱进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82-8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范文第2篇

实验课程 教学体系 整合平台

一、引言

传统“学院式”软件人才培养所暴露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究其原因,是高校在综合实验课的设计与实际开发现场的工作流程关联度不够;围绕综合实验课的课程设置没有系统规划,没有建立起适应实际开发项目的课程体系;部分基础课程实验内容没有把开发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为此,在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体系整合中,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整合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结合我校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和电子商务和三个专业及全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在基本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和系统性规划,将软件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依托软件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

二、实验课程整合的思想

1.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开发思想

专业基础学科包括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科学基础学科,如C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等,这些学科的教材和知识结构都相对稳定,而且和学生的综合实验课项目不直接相关,这些课程可以保持稳定不变。另一种是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课程,如c#编程语言、java应用开发、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这一类课程和学生综合实验直接相关,这一类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和计算机开发实务脱节,尽管现在课程体系里也包含这些课程,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为主,没有结合综合实验课来安排课程计划,以至于课程内容和实际项目开发有些脱节,因此这一类课程是这次课程整合的重点,整合目标就是通过重组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这些课程能适应综合实验课大项目的开发要求,使学生能提高和培养以下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1)培养做真实项目的技术能力,特别是能看懂项目设计书,将来能适应程序员的工作。(2)培养项目设计能力,能在具体业务进行项目设计,将来能适应系统工程师的工作。(3)提高商业创新能力,通过在开发中对行业知识的了解,为将来自主创新打下基础。

2.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形成体系

以往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老师的个人经验确定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孤立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考核,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整合以后基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实验课学习知识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课程知识点;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得训练,完成综合实验案例,使学生学到的技能成为一个体系。通过老师的努力并借助专业内容制作公司的力量,逐步形成课程实验库,课程设计库,综合实验案例库,未来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实验案例,课程设计案例和综合实验案例进行选择组合,形成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构建课程整合平台

教学课程的整合需要载体,以往上课资源或在任课老师手里,或存在学校服务器里,课程内容和老师耦合,没有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这样教学资源没有统一保存和管理,更没有实现共享;学生实验环节需要老师实施监控,学生在离开实验室后就无法进行实验,有问题也找不到老师问。因此整合需要一个教学平台,把课程整合在这个教学平台中,实现老师教案电子化,利用教学平台的数据库,逐步形成课程实验库、课程设计库、综合实验案例库,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保存,实现共享,同时利用教学平台,实现老师和学生在实验环节交互,如学生可以向老师在网上提问,老师对学生作业可以在网上进行评价,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在网络环境里实现对学生的实验管理,包括分配任务和学生实验成果物的统一归档保存,并实现在平台上进行作业评分。

为了达到上述整合目标,课程实验整合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后转变为实验教学资源引进校内,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实际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1.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本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整个四年专业课的任务――完成“综合实验项目”;围绕“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应该掌握那些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应该修那些课程;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做那些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要做那些实验。

项目驱动式学习导向图(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

这样学生明确整个大学的总的任务,明确每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一系列的课程实验,使得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就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任务明细,在宏观上认识到课堂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灌输学以致用的求学理念,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老师无形中也施以学习压力,让学生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更要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乃至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在完成项目开发后提炼技术框架开发思想和行业知识业务流程以及基于某种商业模式创业能力。下图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示意图:

2.课程实验五层体系构成

配套“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认知规律建立起基于“教学及实验能力提升平台”的“五层结构”的课程框架如下:

知识点层:把综合实验所用到的知识点分配在各门课程中

实验层:把知识点的巩固落实在各门课程实验中并完成课程设计

开发思想层:在课程设计中提炼开发思想,为完成综合实验打下基础

综合实验层:把开发思想综合运用到真是项目中

行业知识层:结合管理类课程和开发经验学习行业知识,提炼商业模型

“围绕综合实验的‘五层结构’的课程框架整合方案”如图5所示: 四、小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课程之间的知识相互交错,如何实现课程之间,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构建课程整合平台,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校研究,2007.

[2]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与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3]王锐,徐建平.校企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04-106.

[4]陈晴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44-147.

[5]丰洪才,夏祥胜,左翠华.“数据结构”课程实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6):73-7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师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39-03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前是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在师资。职业教育师资(简称职师)需要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人才。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师本科专业正是顺应这种需要,在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专业,主要面向各类职业学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人才。

计算机职师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上必须突出专业性、师范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特点,突出工程实践和应用技能。本文结合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师专业的教学实践,从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阐述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素质的计算机职师人才的缺口很大,但是目前计算机职师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却出现一定的困难。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角度和社会需求来看,目前的专业教学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形势,如何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何组织教学和设置专业课程,拉近专业教育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距离,是摆着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地通过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来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是相对其他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更多地要求理论与应用结合。社会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以实践为基础。因此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管理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计算机专业尤其重要。

三是与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普通计算机师范专业相比,计算机职师专业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要具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即应符合“教师,工程师”双师型的人才要求。正是因为职业教育师资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对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对社会行业一线的技能人才,如果职师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比较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知识和社会行业经验就不能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学生的能力与培养目标相距渐远,这反映出我们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进一步理解“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职业师范教育的特点,提出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研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者的结构比例合理;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强化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统一,突出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培养过程模式”三个方面组成。

培养目标模式: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方向,构建宽口径培养目标。

教学管理模式: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以选课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对教学管理的检验与督促作用。

培养过程模式:以高素质、强能力为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根据市场需要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本,坚持培养过程的个性化。

三、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按照整体优化原则,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形成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师范教育、实践技能五个模块构成。

公共基础模块包括人文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近代史、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微机原理等。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了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三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每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专业主干课程2~3门,专业扩展课程2~4门。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或交叉。通过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相应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具有解决相应专业方向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师范教育模块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技能培训类的相关课程,突出师范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学校就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设置了实践技能模块,单独开设实践课程,如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模块课程的学分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从图l中可以看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占29%,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占12%,实践技能课程的学分占23%。充分体现了“知识一能力”并行的专业教学理念,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将计算机职师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课程实验,这是实践开始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所必须做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第二层为课程设计,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集中一到两周的时间,完成课程综合性实验。第三层为专业实训,综合应用几门所学课程的知识,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一个专业方向的项目。第四层为综合实践,包括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深入研究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将能力培养目标分解到各个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各环节的功能,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实践要求的专业必修课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课程实验或者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学生从第四个学期开始,连续3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4周的专业实训,分别完成网站建设、网络技术、软件工程3个专业实训的项目,通过项目设计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七、八学期安排顶岗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进入社会实践和应用实战阶段。

要达到四个层次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必须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首先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确保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和建设质量,保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满足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其次是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建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中心,联系其他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校外建成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基地,满足专业的社会实践要求。此外还要重视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师范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采取人才引进与自培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1.教师队伍需要广纳人才。既要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也要大力培养现有中青年教师。力争使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位)结构和年龄结构尽可能的合理。

2.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院兼职教师,以实训课、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完善课堂教学。鼓励专职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和参加各种国家认可的相关执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考试,以实现对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

3.制定在职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适时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深造学习,或者到大中型企业培训,积累实践经验,达到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目的。

4.确立本专业高水平、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高职称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一帮一作用。抓紧专业学科梯队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学科梯队结构,提升专业学科梯队的层次。

5.定期进行教学研讨、科研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四)完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职师专业,就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以体现“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这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多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模拟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传授实践技能时,除传统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多媒体仿真教学、实践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还要探索和研究更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借助互联网上的资源,或者教师研制的网络课件等辅助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后,考核的重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考评方法。

1.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减少甚至取消理论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时,结合平时组织的讨论、调研,项目设计,课程的实验和成果等,以论文、作业和实践成绩考核为主。

2.实践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在实践中创新。

3,鼓励教研室专业教师深入研究考试、考查方式与方法,共同建立和完善专业基础课试卷库或试题库,实现基础知识考核的规划化、标准化。

(五)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辅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过程更有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课件、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书、案例库、习题库、网络课程、课程录像等。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不断地把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充实到教学资源中,同时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在实践应用方面提供指导。

1.教材要选择出版时间在最近三年的优秀教材,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教材最好有配套的实验,或者选择适合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的规范实验教材。

2.积极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有特色的本专业教材,或编写与教材和实验设备配套的实验讲义、实验指导书。

3.多媒体课件是演示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建设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放置课件、习题库、案例库、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促进信息共享与交互,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有效补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专业课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计算机技术在音乐、绘画设计、艺术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广阔。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应针对其专业特点,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好的服务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应用技能高的艺术类人才。然而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通常是依据计算机专业制定出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缺乏专业特色。但是众所周知,不同行业所要求使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专业应运用与专业特色相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尤其是学习时间紧凑的高职院校更应如此。本文就根据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究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结合的可行性途径,旨在为今后的艺术职院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艺术职院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

艺术类职院学生相较于其他文史或理工类院校学生,其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中,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其中。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计算机的引用可使设计制图与创作更加便捷、高效、直观、准确,其优势作用凸显。艺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实践学习中,借助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是艺术职院学生的必备技能,如在工业、平面、网页、动画、包装、标志、产品外观等的设计上都需要运用Photo shop、Flash、3DMAX、Coredraw、PROE、Freehand等设计软件。对音乐艺术专业而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便开始融入并服务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表演类学生可利用电脑音乐软件,模拟乐队进行音乐演奏,不管是复调、配器,亦或是和声、乐理,都因计算机的引入使音乐表演从原先的繁琐、抽象转变为直观、形象。电脑音乐的发展对于音乐演奏及制作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势必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在艺术职院的专业教学中,不管是音乐类、设计类,或者其他专业,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入其中,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自身竞争能力与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显而易见的。

2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途径

2.1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教学方向

由于各专业计算机教学内容大致相同,致使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不强,无法达到专业课的教学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邀请专业课骨干教师或负责人参与其中,依据专业课教学要求,及该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与建议,使计算机授课教师可更加充分的掌握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要求,这样教师便可有针对性的对专业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恰当的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2洞悉专业课教学重难点,辅助专业教学

对于专业课教学中急需解决,且是专业课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相应的找寻,并了解到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可协同专业课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专业课重难点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赋予静止固化的理论知识以生机与动态,活跃专业教学氛围。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应常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洞悉彼此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力争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教学应以实践为中心,抓住课堂实践教学时机,着力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操作及动手能力,可布置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例如,在教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制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求职简历;在教授PowerPoint幻灯片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介绍自己家乡特色的幻灯片,这样既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实践,又紧扣教学理论内容,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较好。学校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与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竞赛、广告设计作品制作大赛、计算机音乐制作大赛等等,以“赛”推动与专业课的融合;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网页设计、动画设计、音乐视频制作等讲座或比赛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计算机能力的同时深化专业学习。

3结语

艺术职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应针对艺术院校专业特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契合学生发展实际,积极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及实际操作技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艺术专业的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类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对专业教学质量影响极大。但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条件的不断提升,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上机实践机会很少

很多学校认为大学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在工作中培养和积累,因此在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环节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而实践环节占的比例非常小,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实践。在有些学校,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观念跟不上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1.2 实践教学师资不足

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由于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忽略了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因此这样的教师相对不足,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实践考核方法不合理或没有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如何选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手段,如何确定实践考核指标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由于部分学校实践课时少,实践教学不单独考核。有的由于学校实践考核方法、手段缺乏,往往流于形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课程没有认真做,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1.4 开放程度不够,实验室利用率低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实验室除满足实验课以及课程设计等课内实验外,实验室在课外应该对外开放,以满足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但由于管理不完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学校实验室的开放率低,实验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2.1 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发展,大众化教育的产品不再是社会的精英,而是社会的合格劳动者。然而多数高校教师和部分高校学生并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成绩轻动手能力的惯性思维。因此,我们更应该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2.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以培养“专才”为目标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和系列性。系统性原则要求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经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系列性要求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进行不断线的连贯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较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对于应用性本科专业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

2.2.2加大设计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

目前,大部分院校开展的主要实践教学活动有验证性、综合性与设计性三大类。验证性实践教学注重理论

知识的检验和证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实践。综合性实验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实验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主要是通过已安排好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性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启发的作用。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2.3注重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从形式上可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包括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包括大学生创新课题、各类竞赛及课外科技小组活动等。课内实践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课外实践涵盖了学生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品格锻炼各个方面,更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除搞好课内实践以外,还应该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4引入“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

“Learningby Doing”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提出的一种旨在强化工程学科学生全面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教学模式。“Learning by Doing”就是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获取、归纳与总结,以达到“学”的目的。

2.2.5改变考核方式,严把考核关

实践环节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考核。可独立于理论课进行单独考核。为了客观公正,可以采用一种综合的实践成绩评定方法。在综合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中,根据以下三个指标给以综合评价,并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第二、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提高计划制度,建立科研项目向青年教师倾斜的制度,坚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要通过各种努力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第三、建立专业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

4、结语

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积极培养教师成为“双能”型人才,积极引导教师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段善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