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提问肤浅性问题,看似场面热闹,学生齐声回答老师,看似学生全会,实际全然不知,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问较难问题,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而学生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模糊性问题,问题答案不止一种,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头绪;提问习惯性问题,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是吧,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际什么问题也没提;提问惩罚性问题,如若发现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老师突然提问问题借机整治上课不听讲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畏惧老师,抗拒学习。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设计问题且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在课堂上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如何提问才称有效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师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佳,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要注意发散思维
设计问题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又如教学《篱笆那边》这首小诗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诗后提出问题:“爬围墙弄脏围裙,可能吗?弄脏了围裙上帝骂,可能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弄脏围裙上帝骂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见,上帝骂‘我’不是实写,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不实’的写法?”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白素云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里过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机关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样看苏比的‘灵魂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有条理性的提问
对于每一节课上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两者或多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顺序。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章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在课堂上尽可能提问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就是这种“问题链”了,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另一方面,要适时适量,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一堂课45分钟,提问设计要直入重点,不能让提问占据太多的时间,此外还应当重视提问的节奏、密度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4.提问要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也才能够做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全体学生都能照顾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可以采用分层设问如教学《变色龙》。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类简单问题学生回答容易,可找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此问题。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因为这个问题需要概况,老师就叫基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加之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虽然增大了此题难度,但学生依旧可以轻松的回答上来。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在此题基础上提出难度更深一点的问题:使他一变在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对基层较好的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会让学生觉得重点难点容易学,也会使每个学生都对学习感兴趣、积极回答问题,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快和乐趣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感受到,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
5.提问类型比例要适当
一、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概要,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你日后的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一致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像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像直观地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二、听思并用法
思考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谈不上真正地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三、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四、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便于复习时查找,而且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脑中留下印象。
五、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盘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六、主动参与法
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才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七、目标听课法
预习新课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地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大问题。
八、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九、存疑听课法
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既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还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一、正确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弄清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要把握住高中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重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重在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是对必修知识的一个提升,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相比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它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理念、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选择任何一个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之前都需要自问:它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安排,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教学?采用何种评价方式等等……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必须加强选择性,学会做减法,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选修课程有选择,选修教材有弹性,不是每篇都要教。但对于选择该教材的师生来说,触类旁通是学生相当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策略。同时,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我们要兼顾教材整体与篇目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和的学方法,既不打破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失却各篇特色,既有“线”的梳理,又有“点”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 “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弃了。我们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当然,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怎样上好选修教材?以下一些教法尝试供大家参考。
1.示例引路,理论指导,自主赏析。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时,我们的一般做法是:紧扣单元目标,先疏通“赏析示例”的课文,充分利用其后的赏析文字,反复把玩其妙处,再引入“赏析指导”,从理论上对古诗文赏析方法加以总结归纳,然后借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先围绕单元“话题”,完成“精读”篇目的赏析,再进入“话题”,而后用“话题”理论指导“略读”实践,再去有选择地完成“思考与实践”中的任务。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在赏析实践中总结出赏析方法,再用习得的方法去指导赏析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联系,重组资源,开设专题。
建立新课程视野后,教学时研究具体的课文,很容易就某一点生发联想,寻找到某种联系,然后重新将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小专题。现在不少老师就常用这种方法处理教材。在这样的纵横联系、相互印证、比较甄别中,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轻松地完成课程目标。
3.创新课堂,丰富活动,不拘形式。
如果说上面的两点做法,侧重于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的话,那么,这里谈的则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上选修课时,开动脑筋,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编写表演课本剧,观看评析影视作品,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在教学中,适当链接高考,把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的考点适当结合起来等等都是较好的做法。
[关键词]:化学 课堂提问 提问情境 技巧方法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提问情境
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作用显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老师提问问题的。在不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不但不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让同学们更加好学,反而会引起同学们对化学课堂的反感。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课堂提问情境,把握住合适的提问时机。比如在学习新的课程前,可以提问一些关于引出新课程的问题,引起同学们对新课程的兴趣。在教授《苯》这一节课时,先问一下同学们对这种苯的了解,举出几个比较常见的苯的例子。很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甲苯。在日常生活中,甲苯利用率比较高,比较“出名”。然后,再把握时机,提出其他的几种苯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老师在备课、制作课件,制定课堂计划时也应主动创设合适的契机,向学生提问问题。比如搜寻一些比较执行的事件(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巨大轰动的“水变油”骗局),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这些事件的成因。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随机应变,适时地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生成问题向同学们提问。有时候,由于设备问题,老师提前设计准备的课件,却无法正常播放。或者,由于显示不清,分析原子结构图严重失真。这时,老师就可以临时更改教学计划,让同学们根据描述自己想象原子的排列形状,组合结构。
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见缝插针,利用设备切换等时间来提问学生问题。好的问题能引发同学思考的问题,是很好的教学中的渡过手段。合适的提问情境应该是自然的、捕捉痕迹的,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可以的提问,比如检查化学方程式等不能算是真正的课堂提问,完全无法激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合理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有利于化学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提问的。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与否的关键。如何才能提出合理的有趣的问题,是很多老师为之费神的问题。在我看老,老师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满足有趣、发散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一些死板的、固定答案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是分本无法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的,如化学公式、反应结果,化学剂的物理性质,这种只要记住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只会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死胡同,以为学习化学,只要记忆即可。其实并不如此,化学是一门理科性质很强的学科,基础性的问题固然需要记忆,而理解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才是学习化学的不二法门。
高中化学讲授以基础为主,因此老师在提问、选择问题的过程中,应结合高中化学的特点,提出问题。立足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情况,以书本为出发点,努力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选择课本中的重点,在启发意义比较强的内容处设置问题。对于知识点的选择,则可选择比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来提问。深入浅出,努力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学生能接受的形式讲解透彻。争取提纲挈领带动学生深入、积极地思考。
问题设计时,难易程度最难把握。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容易打击学生自信。过易,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在难易程度上,我提倡应循序渐进,审计问题难易结合,由浅入深。难的问题,由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回答,引发起更深入的思考。简单的问题,由底子较差的同学回答,提高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样难易结合,由点到面由简入难,才能提高整体的化学教学水平。
三、优化选择课堂提问技巧与方法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老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适时加以诱导。高中化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比较强的理科学科,理解最重要。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启发式的以诱导学生思考为主要目的的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想象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本传授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比如,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准确的回答问题,当同学们的答案存在偏差时,或者学生思维未跟上老师节奏,未能及时反应时,老师可以将问题简化之后,用更加浅显的方式复述一遍。如果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那么老师则应考虑提问更加简单的问题,或者给学生以线索启发他。另外,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还应善于抓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错误问题,并且找到这些问题所反映的知识盲点,及时查缺补漏。
此外,老师提问不能局限与一个方面,而应注意问题的多样化, 在提问过程中,增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互动。这是很多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空间狭小,只能被动接收提问,被动回答,缺乏主动性,导致提问的效果变差。老师的提问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思路,扩展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科的学习都是一大帮助。老师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提问,提问问题有比较强的针对性,这样不仅有利于与学生互动,而且也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平衡。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
老师提问还应注意提问的情趣化,是课堂提问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而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改变以往学生害怕被提问,问题总是答不出而老师充满挫败感的尴尬局面。如果可以,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一起提出假设,一起设计验证试验并且验证结论。这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课堂提问的相关技巧和策略是需要化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使用研究相关策略,创设有效合理的化学课堂提问情境,设计比较合理的课堂提问的问题,运用课堂提问的相关技巧和方法,发挥提问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丹.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策略[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12).
[2]汪晓霞.浅谈提问技巧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0(9).
[3]韦彬.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2010(11).
一、转变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在面对轰轰烈烈的教改时,在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时,有所偏离。似乎我们就应该闭目把前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把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大有“误尽苍生”之意。人生哲学中,有时搞点“矫枉过正”是必要的,但搞过了头,走向了极端,也就产生了误导。比如说《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间的义务和权力比较混乱,学生权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力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的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力。《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有的老师可以说是到了谈“生”色变的地步,体罚学生违法,伤害学生自尊心,过分的言辞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都让老师觉得学生是有权利的人,我们正常的教学过程一不小心,就会进入“雷池”,甚至连正常的师生谈话都会让人想到“万一他今天发生意外,是否会和我与他的这次谈话牵连上呢?”出现了畏首畏尾的情绪,学生犯了错误,也不敢进行批评教育,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其实,我认为这样大可不必。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力,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力义务关系的紊乱。这从表面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力,还是包办代替,都是师生之间不恰当的伦理关系,我想在教学中要着手抓好以下几点来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第一,要本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的原则,真正坐下来和学生交朋友。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力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我们要真正的放下“师生如父子”的老教条去和每个学生做心心相知的朋友。第二,要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力。法律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这是侵犯学生权力现象屡屡发生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总之,我们应该面对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最亮丽的风景线。
二、培养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本次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的方式上,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就是要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论认为,尊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意愿,知识,思想,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和掌握每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新课程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本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的问题,大都不再沿用传统练习中的命令式,绝对性强的语气,而大多采用了商量征询的语气。“你是如何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赞不赞同……做法”“说说理由”等。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作为“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增强了兴趣,有一种成就感和亲历感,让学生有话说,有理由说。
(二)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他们自由的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每个学生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而传统的“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入口”。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形式,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三、重视实践,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由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等。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联系生活体验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感受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也在照亮我们的学习。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不断发掘,发现生活体验,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一个人的生活体验越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如课标教材必修一《奇妙的对联》课外延伸是:查阅,复习学过的古诗文,包括你在课外所学,从学习、友情、做人、立志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辑一副对联。这就是感受之后再创作,有内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