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信息化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信息化
【分类号】TP393.08
前言: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以新兴的信息科学为基础,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具体的污染防治技术相结合,让现在信息科学技术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作用。
1.利用全球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环保信息系统基础
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现今环保系统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其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通过分析空间分布的信息,监测信息的时间顺序变化,对不同空间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达到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及信息互换,使大量抽象、繁冗的数据变得直观,方便理解。RS可以及时、迅速的提供大面积环境的信息变化数据,可以精确的识别对地观测的海量波谱,并提供综合性的数据,是GIS重要的数据源,助于GIS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确保实时性。GPS的实时、精确定位功能解决了RS的定位问题,也为RS数据快速进入GIS提供了方便,保证了RS数据同地面同步的动态匹配。RS与GPS为GIS提供高质量空间数据,而GIS是综合处理数据的平台,同时反作用加速RS和GPS的信息获取能力,它们是一个整体,也叫3S。3S的集成可以补充各种的不足,以GIS和RS系统为核心,加入GPS、在线监测、环境数学模型技术,能进行实时的生态环境调查、监测和分析。这三种技术的配合使用,在环保决策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和多媒体及可视化技术配合使用辅助环保信息化工作
现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连续设立了污染源在线监测(CEMS)和环境质量自动检测
系统(EQAMS),从中就可以看出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项目。我国也早已开始引进设备建立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且研究集中在在线监测设备上。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是新起的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技术,将声音、图像、影像、文字、通讯等合为一体,以最直观的、形象化的、可触摸的形式表达和感知信息,甚至可以通过语音通话达到人机界面操纵信息处理。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为决策者进行、实施决策提供了最好的辅助。
3.专家系统的辅助使用,更好的提升3S技术
专家系统是由知识库和推理机组成的一种人工智能软件。知识库中储存着相当多的具有专家水平的知识,因为知识具有因果关系,将这些知识用逻辑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组成推理机。推理机主要负责决定问题求解时的信息搜素途经,其常使用优先和反向推理的方式,具有客观性。
3.环境模型技术和仿真系统使环境反馈信息更加形象化
环境模型是现今研究环境学中较为成熟的一个技术,是进行环境评估和预测的强有力手段。因为现今许多环境问题和形成过程都有其各自的空间分布性、随机性和变化性,所以环境模型大部分都较复杂。环境模型可以准确描述、精确演算各种环境问题和形成、演变过程,也都包含了环境问题的各种空间特点,例如三围水质模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移动模式等。计算机仿真技术是指在对研究对象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容量大和速度快的特性,输入已有的信息,来求得位置信息的过程,是现在国内外都非常重视的一门高技术。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开发使计算机在环保信息化工作中的地位提升了一大步。
4.将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融合使用,在环保信息化工作中发挥最大作用
面对信息化社会对环境信息的迫切需求,只有充分利用、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互联网(Internet)等高科技技术手段,才能从全局出发,做好科学决策,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例如:3S技术与环境模型的融合,两者在概念和研究对象上具有近似性、互补性,这使二者自然融合,合理并具有较大潜力;专家系统(ES)与3S技术的融合,用3S技术补充专家系统(ES)的知识库,是专家系统(ES)的定性分析能力更具有权威型、简明性和使用性,专家系统和3S技术的结合使用将在环境决策与环境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仿真系统与3S技术的融合,利用3S、三维动画、多媒体等高科技的辅助,进行各种污染物在大气、水、土等环境下迁移演变的研究或进行不同地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研究等;在线监测技术与3S技术融合,通过在线监测技术将污染物浓度信息收集传输到系统平台,利用GIS技术为载体,将相关数据定期输入GIS数据库,在动态监测时还要借助GPS来实时定位,实现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统一管理,分析环境监测结果,实现对环境演变的可视化分析,及时了解环境状况,确定其起因,为进行的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性资料,在线检测技术和3S技术的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其使用的最终目的是为公众服务,而现在网络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另一空间,正好可以成为政府和公众交流的平台,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地域广,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把环境系统与Internet融合在一起,以便政府部门对外宣传和与公众及时交流信息等。
小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环境信息化,建立的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生态保护等环境安全信息系统,有利于实时收集大量准确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支持,同时,环境信息化也突破了环境管理上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最大程度保障了环境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也有利于对环境突发时间及时作出快速应对反应,保障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维刚,周淼. 环保信息化建设[J]. 科技传播,2011,19:186-18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助力;网络学院;筹建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迄今为止,教育部共批准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举办网络教育学院,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随着中国的信息化程度、网民对网络教育认知程度、网络教育“超越时空”的灵活性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试点外高校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很多试点外高校都依托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筹办网络学院的管理机构,争取尽快获批网络学院的愿望越来破迫切。
在没有获批正式设立网络学院的前提下,试点外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近期中央和教育部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指示精神,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契机,深刻领会《规划》的重大指导意义,强化规划引领,助力破解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难点问题,加速推进网络学院筹建工作,促进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教学转型,需要深入的思考,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筹建工作规划。
1 《规划》和试点外高校网络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规划》分为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和实施等六部分,其精髓首先表现在两个关键点,一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紧密融合”;二是《规划》的关键思路是“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其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重点要做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经过成多年的努力,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已经取得显著进展,部分试点外高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50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高校,以及“68+32”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建设高校”,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较大的资金投入、较好的软硬件基础、师生员工的迫切期望、用人单位的旺盛需求等方面都为网络学院的申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看到,目前试点外高校在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网络教育在其他教育类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网络教学实践等方面尚有一定的欠缺,尚不能达到《关于对和征求意见的通知》(教思函[2004]271号)有关指标体系的要求,与2011年教育部的《普通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管理办法(讨论稿)》、《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与68所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差距也比较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试点外高校需要开展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网络教学实践等工作,都涵盖在《规划》的主体内容中,教育信息化是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手段。
2 《规划》助力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
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的筹建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建设理念、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支撑,都必须借助教育信息化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来解决。只有坚持《规划》的指引,筹建工作的开展才能有依据、有动力、有目标、有方向、有保障,《规划》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4个主要部分,为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提供4个助力点,指导试点外高校建立周密、科学的网络学院筹建工作方案。
2.1《规划》的总体战略,使试点外高校能够面向未来思考推进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助力试点外高校确定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
《规划》的“总体战略”是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目标与推进策略,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阐述了未来十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网络学院筹建工作应坚持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规划,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试点外高校的网络学院筹建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应以《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为核心、先进性与实用性相协调、规范化与特色化共显、系统建设与理念更新同步、基础平台与应用系统匹配、数字化资源与硬件系统有效集成、存量与增量资源综合利用、分步建设与阶段成果实时见效为原则。
在工作方针上应按照“应用驱动、技术拉动、学院推动、科室联动”以及“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工作方针,开发应用优质、特色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
在总体目标上应按照教育部网络学院建设指标及有关申报审批要求,开展机构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网络教学实践等筹建工作。
2.2《规划》的发展任务,引领试点外高校树立“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助力试点外高校确定筹建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关键词: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
科技查新是一种关于情报研究的工作,其工作方法依托于文献,一切的资料来源都是以文献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将文献检索与情报研究有机结合,最终汇总出一个精准无误的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汇总方法是综合分析、科学审查并不断的分析对比得出结论。查新的整个过程是客观并且严格的,要有理论依据和鉴证事实,科技查新不等同于文献检索更不等同于专家评审。纵观科技查新的整个发展系统与现在的全貌还存在着资源不共享,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是在科技查新工作网络化管理方面,本文将在明确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关于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新型标准化网络模式构想。
1 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概述
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就是是依托于网络建立一个稳定并且有序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查新工作。现阶段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图书馆运用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本部分将明确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优势与劣势。
1.1 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优势
科技化网络化的管理系统明确来说就是在科技查新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既可以简化管理的相关繁琐程序还可以结合网络自身操作起来轻松便捷的特点来进行网络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具体说来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优势在于一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与传统的科技查新方式相比,网络化管理系统只需要电脑磁盘中与相应资料库匹配的空间,更节省资源;另一方面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与直观性强,只要掌握了操作方法就可以实际运用,并且科技查新网络化的管理系统界面简单,易于操作,这是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相对显著的一个优势;科技查新的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又一方面优势是较之传统的查新方式相比更简单快捷,并且更重要的是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最重要的是科技查新的网络管理系统便于项目统计分析,并且能够更快捷的提供领导决策。
1.2 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劣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级人员对科技查新期望值的上升,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具体劣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政府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无论是传统的科技查新方式还是科技查新的网络化管理系统都要求过高,科技查新的系统亟待优化;另一方面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体系尚且不规范,急需有一个合理的方案进行完善和管理;最重要的是,科技查新网络管理系统被要求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这样的三高要求对于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无疑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但是针对现阶段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实力来看,无疑是挑战大于机遇的。这就是现阶段的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优势与劣势具体分析。总结起来优势就是节省资源、操作简单、范围广泛,劣势就是现阶段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继续完善和规划。
2 科技查新网络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模式构想
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现阶段最主要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发展模式,有了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就能够系统的完善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使之更加有序的工作与分析。本部分将提供一个关于科技查新网络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模式。关于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模式具体由四个系统构成:科技查新客户端系统、生成用户查新报告系统、统计查新数据系统、全国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查新系统。
这四个系统是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标准化的构成环节,缺一不可。其中科技查新客户端系统是实现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标准化的第一步,要求相关使用该系统的人员注册登录并进行委托;生成用户查新报告系统要求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首先形成一个报告的具体规范格式,然后将用户的需要分类保存,最终达到满足更多的顾客的需要的目的;统计查新数据系统是基于生成报告之上是,将报告统计后可以重复使用,避免了用户重复搜索也要多次提供更多麻烦;科技查新全国统一模式的统一标准是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标准化实现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全国实现一个数据的明确统一才能更规范更系统,更方便于无论是工作者还是使用者,这要求国家能够明确相关规定,统一要求项目信息与字段。
这就是最完善的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构想,一整个标准化流程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其中顾客方面的规划是基础,报告方面的规划是核心,全国同一系统的建立是最终目的与要求,是实现科技核心网络化管理标准规范的最终要环节。
总之,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在随着科技查新的越发广泛的应用而逐渐进步发展并被推广。科技查新网络管理系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他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却也有着需要完善的劣势,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最终达到最优发挥的效果。另外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需要优化和规范,最合理和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要实现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是科技查新网络化管理系统无论是之于使用者还是管理者都便捷合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机网络信息化 高校 思政 困境与出路
[作者简介]杨忠东(1974- ),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与就业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0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手机网络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S13―042,课题主持人:杨忠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76-01
高校思政工作是关系我国培养什么规格人才,为谁服务人才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必不可少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事实证明,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不放松应该成为实现我国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的冲击,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出现了学生兴趣不高、教师不满意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思政工作在我国的教育目标与课程建设内容中随处可见,我国的思政教育在一定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要的、成功的,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影响的。但是,近年来的高校思政工作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受到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社会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思政教育谈之而好笑,行之而觉得滑稽,大大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而思政教师觉得现在学生思政工作不好做,学生思想复杂,教学难以维持,甚至不少教师转行改教其他学科。思政教育的地位在高校出现了危机感,教师受到了极大挑战,不少教师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信息化社会冲击的结果。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问题和新困境,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
新时期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在于手机网络信息化。高校思政工作困境的产生与高校学生手机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息息相关。
1.手机网络信息化改变了学生信息来源“两度”的变化,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受到冲击。随着手机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来源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度”方面:一是广度上。高校学生的信息化接收渠道更多,除传统的教师和以图书、电视、广播为载体的学校信息来源渠道外,更多的是依靠信息化社会的信息源,这主要表现在手机短信、微信、视频等。二是深度上。高校学生由于信息化渠道的拓宽,在信息的处理上也在不断加深。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于社会发生的大事情,除信息本身的传播外,社会对其的认识与议论会对高校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方式主要包括QQ、微博等信息传播讨论渠道。学生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与是非观。“两度”的变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信息传播上,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信息的获取上学生可能比教师更强、渠道更多,在观点上视野更宽、更广,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觉得学生不愿意听、不好教,而学生觉得教师教授的知识、观点早已过时,没有趣味,学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正在受到冲击与威胁。
2.手机网络信息化加快了学生社会成熟度步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挑战。现在的高校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进步,身心发展加快,在思想的成熟度上较过去的学生来讲较为提前,这些为学生的过早成熟创造了基础和条件。手机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加速了高校学生社会成熟度的步伐。对于过去教师不能教授、教师认为错误的观点在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的渠道下,学生都可以自己去学习和掌握,成人早熟思想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前。然而,现在的思政课堂教学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内容和价值体系,反映的是社会好的方面和先进典型,这些知识观点与高校学生的思想以及接收到的信息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辩赢学生的局面,教师觉得很尴尬。思政课教学到底何去何从成为高校和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困惑,学生对社会的提前介入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
3.手机网络信息化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为思政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手机网络信息化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是学生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大事,可以对不懂的任何问题、任何技能、任何知识通过手机网络去获取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外交政策等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而获得,学生有了自己的主张。这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量的获取方面。思政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信息获取,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应对信息化社会下学生思政教育的能力。
三、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出路
1.坚守思政工作的主阵地,适应信息化下的新形势、新变化。手机网络信息化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应清楚地看到,高校学生在手机网络信息化下接收到的信息毕竟是零散的,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必须坚守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作用,但同时需要适应信息化下的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改革思政工作方式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首先,从思想上要坚守住高校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树立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作用大于社会和网络化的思想。要牢牢抓住学校教育的作用,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冲淡手机网络与社会对于学生在思政方面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加强对学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增强学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度,把学生吸引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上来。这种改革要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让课堂生动、形象;要引进多媒体等方式,增加信息量的扩充渠道;要让学生在课下主动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己获取信息;等等。
2.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紧跟学生身心发展新规律、新要求。教育方式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生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因此思政教育方式要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需要拓宽信息渠道。现代信息社会对课堂的冲击之一就是信息量的变化。讲授式教学带来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所以改革的出发点需要满足学生信息量增加的需要,拓宽信息渠道来源。另一方面是要从高效有效的角度出发,考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手机网络对学生之所以有较大的吸引力在于其传播方式的有趣性和有效性。思政课堂教学需要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目的在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领高校学生走进红色圣地、走进新经济开发区、走进新农村建设等。
3.重视思政教师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工作的出路除教学手段改进外,还应该从教师抓起,加强教师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首先,从目的和出发思想上来讲,要让教师融入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社会,了解信息化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痴迷于网络的原因,了解手机网络在教学方面可能带来的有利之处,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供知识、技能背景。其次,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下新课堂、新教学方式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需要的是紧跟信息社会变化的新技术、新技能,这种培训是不定期的。最后,要加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科性质、学生重视程度的不同,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包括知识技能进修学习、外出职业考察、职业心理疏导、教学技能的提升训练等,方式多种多样。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和职业倦怠,增强思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2]刘云,周希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网络信息化
0.前言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也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公路工程建设的规模庞大、工程很复杂、施工的时间很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公路工程造价没有控制好,将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为了能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在建设施工时就要反复进行计价。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信息具体应用到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上来。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行业中来,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也不例外,巨大的规模和工程的复杂更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通过公路工程建设网络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程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实行信息系统化要依靠国际互联网先进技术,才能对工程造价管理数据快速处理,将数据统一存储、检索,方便查询,让管理的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为工程造价管理所用的报表提供方便。实现系统管理信息化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数据审核方法,它将建立一套完整的造价资料存储和进行分析比较的功能,实现模拟方法对工程总价进行计算。
现阶段人们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深,对信息管理还采用了原始方法。很多企业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项目的业务工作上,对工程造价管理不够重视,也未能理解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网是一个很好的共享平台,建立信息网站可以为社会有关部门和政府提供服务,还可以为建筑行业和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但目前这个共享平台还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而未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详细的探讨,很多时候会由于信息网上的信息不够完整、不能能及时更换而给用户查询带来诸多不便。
另外,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水平还不高,提供的信息还不完整,整个系统管理还不够规范。在我国有些省市虽然已经连网,但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享信息网,各个地区编码和格式存在差异,不时会出现重复和交叉信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还很不方便,不利于网站的维护。
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1它是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人们越来越需要信息资源,对信息的处理也逐渐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在我们的建筑行业中,对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也必须从原来的模式转变成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让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2.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当前建筑材料的价格占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大约百分之六十,而且还会持续增长。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材料的价格高低对整个工程造价成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实施网络信息化以后,管理部门可以在信息系统中查看每个地区材料的价格,根据这些价格比较分析,然后再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掌握全局,对建设投资问题进行宏观调控。
2.3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每个省市自治区编制的价格估算表都是在国家统一定额指导下制定的。近年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推出,定额也要不断更新,对工程造价实施网络系统信息管理,也让编制定额的管理人员工作更加轻松。当前我国在建筑市场中都推行招标制度,但每个地方的材料价格和费用都不一样,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掌握材料价格、地理环境、施工条件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制定出施工方案,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要了解施工企业的情况有一定难度。采用远程数据通信方法处理信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分工明确
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实行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由国家总部负责工程建设、维护以及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平台,并制定出有关的标准数据,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审核。每个省市和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负责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管理工作,对本级的信息化平台加以管理,可以及时交流和共享计价信息和政务信息,根据有关的规定,对本地方本行业的工程造价指标和价格信息进行上报,指导和监督下级工作。
3.2对工程造价数据管理加以规范
要及时、完整、准确地收集工程造价的数据。管理机构要利用每个下级部门和相关企业上报上来的文件成果来建立相应的数据,还要努力开发工程造价编制软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对收集上来的工程造价数据进行测算和分析,建立一个数据库,从而为工程建设所要用到的工程造价价格、指标和指数提供数据。
3.3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对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加强建设它包括计价依据信息,包含我国的计价规范和统一定额;政务信息,包括有关的行政法规、政策许可以及工作动态等内容;指数,包括不同时间段工料机价格的走势和造价指标等;工程造价指标,包括工程各个阶段的消耗量信息和单位造价等;价格信息,包括材料、人工和机械等主要因素单位价格内容等。
3.4要提高认识,加强培训
各个部门都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监督和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对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加强学习,要吸收信息化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将信息化管理安排到日常工作上来,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 [科]
【参考文献】
[1]石勇民,支喜兰.公路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