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经济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科学发展;经济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16-02
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规模经济与人力供需等理论,实现教育人、财、物、力的合理配置,在追求教育数量、规模与速度的同时,刻意追求教育的质量、效益与适度发展,从教育的粗放发展转向教育的科学发展。在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经济学理论问题:
一、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普雷斯特与特威提出的,该词是“评价投资项目可行与否的一个实际方法。有长远观点(这里是从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影响的意义上来讲)和广阔的视野(这指允许对人、各种行业、地区等产生的副作用而言)是很重要的。它意味着对所有相关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和评估”。简而言之,成本效益分析,是指在投资成本与获取效益之间进行的系统比较。它强调追求成本投资的最佳效益,其目的是在探讨一种有效投资预测的良好方法或准则,以作为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的原则。
(二)教育成本效益分析与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育效益分析与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教育的科学发展与教育效益分析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要以最小的教育成本,谋求最大或较大的投资效益。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在教育经费增加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最佳教育措施,改进教育方法,以期获得最佳或较大的教育效益;在教育经费持平的情况下,应该重视适当调整教育的结构与发展方向,以期获得可观的教育效益。其次,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依据,教育科学发展是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目标。
教育成本效益分析要求在教育的科学发展中,首先应该认真研究教育成本。可以说,估算教育成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教育成本的内容与种类是非常复杂的。依据王善迈先生的分析,教育成本包括教育的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等(见下表)。
教育成本还有:教育暗含租金成本,就是社会把学校土地与设施出租给非教育机构而支付的成本;教育免税成本,就是社会因教育机构免缴税款而支付的成本。
其次,应该认真研究教育效益。效益与效果是在研究教育效益时必须明确区分的两个概念。效果一般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效益则是效果与利益的合称,主要是针对正效果而言。教育效益则是指用于培养学生而消费的教育资源所产出的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教育成果。单位教育成本投资产出的教育成果多、质量高,表明教育的效益好;或者说,单位教育成果一样而所费教育成本低,表明教育效益好。教育效益的测量比教育成本的估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其一,教育效益并不是影响个人所得效益的唯一因素;其二,由于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收益差别并不能适当反映出工作者的差异;其三,教育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效益之外,还能产生间接效益或外溢效益(spill-overbenefit);其四,教育效益的计算一般是基于受过教育的人已全部就业,但事实上的教育失业已在全球普遍存在。
尽管如此,成本效益分析在教育的科学发展中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原因,一是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作为教育经费支出的依据之一,有利于拟订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或人力发展规划;二是可以大致指出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宜性与优先次序;三是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成本的经济价值,使教育的量、质、效等协调发展;四是可以逐步实现教育成本负担的公平原则,达到教育经费支付与开支多元化。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近年来,许多教育经济学家已将成本效益分析普遍运用于教育科学发展中,比如用于教育投资计划、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评价标准与教育效益测量等方面。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一)规模经济的概念
规模经济一词,指在生产技术、管理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规模适当,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效能,那么会产生单位生产成本降低而产出增加的结果,这时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增加,产出则远远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相反,则为规模不经济,其表现有二:一是如果规模过大,引起额外资源的需求,那么会造成单位生产成本增加而产出反而减少的后果。这时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增加,产出则远远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种经济就是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cs ofscale)。二是如果规模太小,单位生产成本因产量低难以降低,也是规模不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规模经济理论要求人们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务必要去追求规模的适度性或适当性,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
(二)教育规模经济与教育的科学发展
所谓教育规模经济,系指在教育资源投入中(一般以生均成本计算)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生均成本增加的比例下的教育规模。反之,如果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生均成本的增加比例,就是教育规模不经济。当代教育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一般基于以下条件:
1.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具有不可分性与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必须同时采用相关的教育资源,如场地、设施、教职员工等。这些资源并不因学生太少而不用。不可分性则是指资源的使用至少要以一个单位为使用量,不可因使用不及一个单位而将该项资源分解。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所以要求人们尽量将学校的规模控制在使教育资源得到100%的利用上,这时生均成本就会下降到最低点,教育的规模经济就达成了。这一是因为即使学校规模再小,也必须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尽管此时投入的资源因使用人数太少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因为如果一味追求生均教育成本降低,一味地追求扩大办学规模,从而导致资源使用超过100%,那么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就会受到影响,也不能产生规模经济。
2.适当利用教师资源。在适当利用教师资源的研究中,美国学者John Riew在对美国威斯康星州108所高中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校规模越大,教师越能发挥其专长,任教科目越少;学校规模越小,教师越难发挥其专长,教师平均任教科目也越多。
3.学校的规模适当。学校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经济。这是因为办学规模的无限扩大会衍生出许多弊端:师生关系的疏远、民主的缺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比率降低与行政的僵化等。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学校只有在适当的规模之下才能达到规模经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对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有许多启发。首先,教育规模经济理论要求学校最好拥有能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学生数。其次,教育规模经济理论要求学校要做到规模适当。这就要求教育决策者在进行教育决策时务必遵循规模经济理论,以达到最佳学校规模,从而实现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教育科学发展目标。
三、人力供需理论
(一)人力供需理论的概念
人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是:人为一种资源,任何人由出生到死亡都可以称为人力;狭义的人力是指各国立法上承认的已达到从事生产劳动年龄的人群,即劳动力。所谓人力供需理论,就是在狭义的范围内研究现实社会中人力的供应与需求之间关系的学说。
一方面,人力供应首先取决于人口的数量与人口的增长。其次,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工作意愿与努力程度。影响劳动力上述情况的因素有三:一是工资。工资决定个人工作意愿与努力程度,从而影响到人力的供应量。二是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中具有劳动能力与意愿、实际就业及积极谋求就业的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一般而言,落后国家主要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参与率较高。发达国家主要偏重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参与率较低。三是学校的入学与毕业人数。这二者决定了每一年劳动力的供应量与供应的类别。
另一方面,人力需求决定于生产总量、生产要素运用与市场操作等。生产总量通常由GNP来表示,假定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一定,则生产总量的增减就会产生人力需求总量的增减。人力供需理论要求人们在进行某种决策时,务必要考虑人力的供应与需求情况,考虑影响人力供应与需求的各种因素,以求达到供需之间的平衡。
(二)教育供求理论与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育供求理论是人力供需理论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决策者思考怎样才能达到教育供求之间的平衡,如何才能达到教育数量、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1.教育供应。所谓教育供应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机会。中外教育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教育机会的提供受制于以下几种因素:(1)资源配置的多寡。一个国家资源的配置一般依据该国发展的需要而定。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怎样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就需要对国家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的配置。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注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配置国家资源。(2)经济结构的需要。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影响着这个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三类:即高层人力、中层人力与基层人力。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轨的时期,对中层与基层的人力仍有较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在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重视在职训练与成人教育。(3)教育的单位成本。教育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事业。教育等级越高,年限越长,教育的单位成本就越高。教育的单位成本越高,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机会的提供就要相对减少。(4)师资的供求状况。师资的短缺、师资的质量等等,都会影响到教育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2.教育需求。所谓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企业和国家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它代表着个人、用人单位与国家的支付能力,还表现为受教育者为接受教育而牺牲的其他收入。尽管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但是国民对教育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国家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应以教育需求为导向制订教育计划与政策。
总之,教育的供求从静态角度看存在着平衡,但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由于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是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的,加之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随时间的变动而变动,所以教育的供求关系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教育的短期和长期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准确、合理、适时地进行调节,以求得基本的平衡,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
收稿日期:2006-6-21
作者简介:王毓(1963-),男,山东龙口人,研究员,从事教育史与教师教育研究。
一、文献述评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2003)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1]高广胜(2009)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2006)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3]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2008)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2014)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5]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因此,本科《教育经济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宽容、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把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中来。具体改革路径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应当更加注重课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初衷和目标。任何一个好的问题都包含目标、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碍这三个部分,当问题的设置初衷和目标之间距离越远,那么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越大,越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二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性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加工后有意义的问题指引下,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并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参与式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探究,但就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预设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文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独立钻研、自主探究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教学课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育经济现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确思考,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视结论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结论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维形成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加强追踪与评价。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错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语言习得;数学模型;多媒体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
一、语言习得四要素的内涵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语言习得的四要素是指:多媒体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语言习得的模式,特别是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构建是根据语言传播要素的分析,构建四个数学模型:时间模型、内容模型、方式模型和层次模型。时间模型指小时间数模和大时间数模。小时间数模指的是在100分钟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分配。大时间数模是指某专业、某科目整体教学时间的多元素化时效性配置。内容模型,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指的是语法、语音、写作、翻译、阅读、词汇等的时间分配和使用策略。方式模型指的是针对某教学主题内容进行哪些方式的学习与教学策划和课堂要素诸方面的变量效果的整体效益。层次模型指按某一课程的整体要求、专业层次、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语言习得数学模型注重语言学、教育经济学、数学模型三个学科的优化组合。该模型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经济学中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理论。语言习得四要素数模理论研究以经济学的投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理念为理论基础,以语言习得理论,特别是二语习得理论为研究平台,以应用数学的数学模型构建理论为研究载体进行综合理论研究。本模型注重与语言习得尤其是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希冀推出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语言习得课堂教学数模理论与应用数模。本模型尝试对语言习得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进而对语言习得四要素数模进行定性描述。
1.1现代语言习得数学模型四要素的现状
1.1.1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等多元素的功能,使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它能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也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1.1.2自主性学习的现状《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式发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向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此,网络自主学习进入了英语教学的平台。
1.1.3研究性学习的现状20世纪初杜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课程改革。其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学校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学校即社会,学生能熟悉和融入社会,而不是脱离社会。于是美国学校摆脱了欧洲的影响,有了核心课程、概论课程和问题课程等的设置。20世纪80年代,这种课程在美国的学校已经非常盛行,大约在90年代传到了欧洲。
1.1.4传统教学的现状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以知识拥有者、赠与者和传授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以各自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知识优势进行充分备课,完全控制课堂讲课的模式、授课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深度或层次。
1.2语言习得模式的研究趋势网络教学自由空间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解疑答惑为重点。在教学中以研究性方式获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现代教育的这四大要素,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以数学模型形式创建新的教育合力是现代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意义
2.1更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数学模型的构建研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要素的新的教学及学习方式的研究,它着重于以理性的方式合理分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决定什么可以自学,哪些内容该讲;它要求采用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学习信息进行搜索、整理、挖掘,将定性和量化的课堂内容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2.2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多媒体、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四位一体的结合,可以克服不同情形中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取长补短,优化时间和内容配置。:
2.3更充分地发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数学模型的指导下,授课时间和内容得到精确地量化,从而更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以及过度使用教学课件授课等现代化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编制案例
经济教学不仅包括了经济管理学习,还包括经济技术应用教学,如经济统计教学等。要使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得以完全展示并使学生的经济知识能够贯穿起来,教师就有必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用心编制不同的案例。如果教学内容是经济知识中的某一个细则,如经济法律法规,那么,教师所编制的案例就应该是对经济法律法规的详细表述,学生应该能够在案例当中总结出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的知识点;如果教学内容是对一个单元的经济知识的总结,那么教师所编制的案例就应该包括多个问题,案例应该更加复杂,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的综合建构。
(二)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案例呈现的方式
呈现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使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案例,学生对案例中的主要内容的观察角度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也不同。对于那些简短的、只包含个别知识点的案例,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案例,例如,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注意到不同的统计方法对经济统计结果的影响,那么就可以将两种统计方法和结论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节省课堂实践,也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如,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到不同的经济管理理论对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则适合使用“课堂短剧”的形式呈现案例,事先提供案例,请学生自愿根据案例内容编排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这样逼真的呈现案例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课堂案例上,使经济管理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具有吸引力,还能使学生根据案例中的冲突对经济理论的应用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准备短剧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理论进行精研和学习的过程。
(三)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之表现。教师需要在呈现案例之后,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案例讨论,小组合作方法是比较可取的。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进行分组,保证每组学生的基本水平相同,并规定每个小组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的具体责任,如设置“观察者”、“小组长”等角色,使每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意见;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给学生下发案例讨论总结的表格,使案例报告的形式统一,使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综合起来,得到对案例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不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完全发挥出来,不同的案例讨论结果也能够给学生以不同的启发,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案例教学使用的原则
(一)以课堂控制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因其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是轻松的教学。实际上,案例教学的实施并不轻松,其轻松教学的目的更非很好实现。案例教学的实施,以教师对课堂的高效引导和控制为基础,这是案例教学发挥其教学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以教学评价巩固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本科学校的经济教学中,使经济教学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改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学生对经济统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少了,但当他们真正面临某个冲突情境的时候,能够根据案例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迅速做出判断并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是学生在学习当中获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能通过卷面考试中大量的和记忆有关的试题检测出来。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调整教学评价方式,对试卷题目类型进行重新划分,或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判断会计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 高中学校 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高中学校教育是介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一种过渡。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成本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而提出来的。教育成本即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支付的直接与与间接教育费用”。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是指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活动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计算方法:S=R+D+H+B,式中S为个人直接成本,R为学杂费,D为生活差距费,H为交通费,B为书籍文具费。
澄江一中始建于1908年,是澄江县唯一一所普通高级中学,2005年晋升为云南省一级高中。学校坐落在县城西郊龙潭,占地面积206亩。学校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及现代化的综合大楼、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多媒体教室。设施齐备的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健身室,一应俱全的各类球场、标准跑道的田径场。澄江一中在2011年被评为一级三等完中。从澄江一中30个班级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中的20名同学对2012年度教育个人直接成本进行调查,学生学费收取分普通学生和择校生,普通学生学费为1000元/生/年,择校生的学费为6000元/生/年。从云南省教育网的【教育收费】云南省省级审批的教育(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表(截止2012.10.15)了解到普通高中一级三等完中的学费收费标准为500元/生/期,择校生标准为6000元/生/年。澄江一中的学费收取是完全符合云南省中学收费标准,不存在乱收学费的现象。在文体活动费一项中,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没有这项费用支出。而学校在球场,体育健身室等文体设施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除了艺体生对此利用率较高外,其他普通学生由于学校用英语课和数学课等文化课取代体育课和音乐课,也是学生在学校文体活动费用支出比较少的原因。但文体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占有学校财政费用的比较大的部分,可能导致学校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1筹集资金方式不当
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预算内事业费,有财政拨款;二是预算外教育经费,包括教育费附加征收、集(捐)资助学收入、校办产业收入、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收入及设立教育基金等。这些经费的收入主要担负着学校建设、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经费的支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澄江一中也在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文体设施)和教学设备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包括个人、施工队垫款、社会借款及向金融机构贷款等。但学校资金往往运转速度比较慢,有可能造成学校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只能借助于“倒贷”(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形成对债权人较强的依赖性。
首先,学校争取足够的上级拨款。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对于学校而言,应在尽力争取政府投资的基础上改善自身教育质量,争取投资。其次,学校应争取社会捐赠筹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置资金。第三,内部经费合理分配。学校在加强“开源”的同时还要“节流”。学校不惜重金争抢生源,提高升学率。每年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公布之后,学校又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及授课教师以物质奖励,这无疑又给学校增添了一笔负担。在“开源”和“节流”也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控制负债的额度,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根据经济学理论,企业允许有部分负债用来扩大规模,但是负债所占的资金数量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而且企业还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来保障平衡。同样,学校作为一个资金回转较慢的“企业”,就需要合理控制负债。
2学校财务管理混乱
一些地方纷纷刮起“择校风”,家长选择学校不仅看办学业绩,也看教学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学校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创办重点学校、示范名校等形象工程,期望以学生的学费来缓解学校的财务危机,这些超前的经费透支与学生学费有一定的时间差,如果这个链条脱落就会使得学校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在澄江县一中的实地调查中,还了解到学校耗资数十万元修建豪华厕所,而仅在使用几个月后就停用成了摆设,这样的支出是否合理?在调查表中澄江县一中学生在2012年度获取的奖学金、助学金的人数和金额都是比较少的。这样结构的资金投入没有把握学校发展的重点,学校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经济效益。第一,学校编制完善合理的预算计划,并且要按批准的年度预算和规定的开支标准执行,不得随意变动,盲目开支。第二,年终总结,即决算。通过决算,了解和掌握学校财务活动规律,不断改进学校财务工作及其管理。
3学校资金透明度不高
澄江县一中在2012年度向学生收取的各(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种代办费(书籍费、体检费等),学生对此并不了解详细的情况,学校应该要及时公布使用情况,年终结算后应该有明细账目。特别是与师生员工有密切关系的重大财务变动,如财务开支规定、制度、标准和福利等,要及时向师生公开,实行经济民主,接受学校师生监督,切实把各项经费管好用好。
4财务人员专业能力较差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经费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格局。而学校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没有跟上,财务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收支核算上,财务部门在重大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也参与较少,未能在资金管理中发挥监督作用。其次是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造成会计资料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信息。学校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对财务管理干部、财会、采购、保管等人员的工作,相应建立系列的规章制度,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比。
5其他相关问题
生活差距费,是指学生由于求学而不得不多付出的费用。这个主要指在衣、食、住、用等方面除了基本生活费外多支出的部分。其计算公式:学生年平均消费水平―学生当地居民年平均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在住宿方面,云南省扶贫县以外地区普通高中八人间宿舍住宿费为150―200元/生/期。澄江县一中八人间住宿费宿舍为450元/生/期,经过核算,其住宿收费略高于云南省扶贫县以外地区普通高中八人间宿舍住宿费的标准。这中间可能存在对学校固定资产(校舍)管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盖浙生.教育经济学[M].台湾三民书局,1982:59
[2] 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编.教育经济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133
[3] 云南省省级审批的教育(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表[Z]
[4] 鞠玉翠.中学危机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59.
[5] 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学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212.
[6] 陈华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7] 杜育红,铁俊.关于教育负债与学校财务风险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6(4).
[8] 李子彪.教育财政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9] 廖楚辉.教育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