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办公建筑 中庭空间 景观设计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使都市上班族能够在办公室实现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时展的必要途径,虽然营造出的这种绿色生态环境不能够与真正的绿色自然环境相比较,但是,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但能够在物质上满足都市上班族的需要,而且还能使都市上班族们的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满足,让他们在上班的同时就能享受到绿色的自然环境。因此,在未来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景观设计在其它的建筑领域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及景观设计的概念

1.办公建筑中庭空间

办公建筑中具有大面积的侧光或者是顶光采光面,并且是上下垂直连通的,高度可贯穿整个建筑,或者只是单层和多层的;空间的体积相对较大,且有一定的室外空间的感觉;一般位于接近入口和大堂处,也可以位于办公建筑的一侧或者是正中心的室内空间就叫做是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并且办公建筑中庭空间主要是用来供人们休息等候、通行、小聚交往以及设计景观的室内空间。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具有生态学、植物学、美学以及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对环境或者是建筑进行的有意识改造的一种思维的过程以及筹划策略,并且景观设计一般是以传统园林理论为基础的。简单的讲,景观设计就是采用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等手段,通过改变地形、营造建筑小品、布置园路以及种植植物等方法,将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设计成适合生活、工作、游憩的场所,或者是营造自然环境的一个过程。通过进行景观设计,不但能够让环境具有日常使用的功能,还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并且能够使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作用分析

1.改善办公建筑的环境

都市上班族每天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办公室,而且,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气候条件又相当的好,所以在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内,结合中庭空间的特点进行水景、建筑小品以及园林绿化等设施的布置,不仅能够使人与办公建筑、自然相互融为一体,使人们与花草、树木、水以及阳光等自然因素更加密切的接触,同时还能改善办公建筑的内环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和协调。

2.增强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自然性作用

虽然,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人造自然景观比较于真正的自然界形成的景观来说,其差别还是蛮大的,但是,在经过仔细的规划和设计之后,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将自然的符号进行缩小后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使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自然性作用增强。

3.增强办公建筑室内和室外的相互渗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已经跳出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追求的是空间的流动性和模糊性,在很多的公共建筑中都想达到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所以,为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进行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借助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造景手法,打破传统建筑的封闭模式,使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三、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在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就要结合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实际的需求和情况,按照健康、适用的原则来进行合理及科学的设计。因此,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1.回归城市的自然景观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最后的目的应该是回归城市的自然景观,让每天处于密闭空间的上班族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想提升办公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和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水平,那么在进行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因为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实际上是代表了人们的某些理念和情感,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就是通过人工的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自然景观当做是一种自然地符号融入进去。

2.坚持中庭空间的多样化情趣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能对空间的气氛进行转换,而且还要能够为建筑方位感提供专业的依据,并能够将可记忆的空间坐标提供给人们。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办公建筑中庭空间设计不但能够让人们轻松找到可回归的场所,而且还能带给人们安定感和放松感。因此,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这样不仅将中庭空间本身的魅力增强,而且办公建筑本身的功能多样化也会日益的凸显出来。

3.坚持生态理念的运用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进,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设工作的重点,并且,西方提出来的生态建筑的理念,在世界各国迅速的发展以及广泛的运用,并成为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必然选择。因为,在中庭空间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在吸收太阳的辐射、促进室内空气的转换以及改善室内自然采光等方面都有者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应该坚持生态理念的运用。

四、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色彩与光线的设计

光线能够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环境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变,如果能够很好的将色彩、光线、光影的特点以及层次变化的规律,融入到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中,那么就能够使景观的效果超乎想象。合理的运用自然光与色彩,通过朝暮以及四季的交替,光影的交织,能够使办公建筑的中庭空间出现虚实对比、似透非透、生动活泼以及变换多端的景象,并让上班族在不同的色彩下欣赏不同的景象,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会让上班族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

2.注意景观设计的选材

对于办公建筑中庭空间来说,一般选用砂和人造石等材料来作为中庭空间的硬质景观制作,因为,在我国,非常讲究假山艺术的石材,石在我国不仅具有对山的形态的概括,代表着抽象化的山,而且还有一定的人格涵义,所以对于石材的选择要相当的注意。在选择室内植物种植的时候,要注重植物是否适应室内的环境以及是否具有观赏性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室内植物最好是选择无花粉飞扬、无不良气味以及无毒的,这样就能避免对室内工作人员造成过敏、中毒等不良的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知道,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办公室已经成为都市上班族呆的时间最长以及使用人数最多的公共建筑,所以,在办公建筑中庭空间进行景观设计,不仅为上班族提供了一个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还在一些方面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在以后能够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中运用到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袁杰.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姜树新. 生态视野下的办公建筑“绿色中庭”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3]夏博. 生态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研究[J]. 工业建筑,2013,05:37-39.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景观设计,艺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 TU113.5+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水利建筑物的修筑目的是为了合理、有序的控制、调配水资源,保证农业灌溉以及水资源的优化分布。水工建筑物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包含水利基础设施、涵盖大坝、泄洪、运输以及周边设施的监控、维护等工作。文章提到的水利建筑物的景观设计思想,即是根据水工建筑物的功能定位将其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结构物,称之为水工建筑景观。对于水工建筑的景观设计而言,必须先确保其使用性能,在安全、可靠、强度合格的前提条件下,运用美学及艺术学,对其进行艺术化的设计和雕琢,让其以动人的姿态屹立于人类生产生活中,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通过富有艺术气息的水工建筑物来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水利建筑物展现出的艺术形式美感

水工建筑物的景观设计是设计师通过一定的艺术思想和施工手法,对建筑容水工程进行个性化创造的结果,在完善水工建筑物的艺术修饰的过程中,建筑的整体外观展现了建筑物的实用性能同艺术美感的完美契合,表达了建筑物所蕴含的内在尺度,具体可以分为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等各个因素,将各个部分充分发挥,并且合理整合、优化,恰到好处的发挥水利建筑物的艺术美,从这一角度想,建筑物的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水工建筑物在发挥其本质功能时,它的预设功能将与其目的性能达到一致性,这样,设计师便可以选取最恰当的建筑景观表现形式,这形式便是所谓的景观艺术美。从某种程度说,水工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的一部分,其必然会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发生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建筑形式从发展起,便开始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艺术形式。

2 如何实现水工建筑从具体到抽象的艺术美感

建筑的形式美式建筑功能的一种抽象表现形式,理性讲,是指构成建筑物各个构件的物理性能,譬如自然属性,有形声色生等各个形式,还有建筑功能构成,梁、板、柱等,以及各个建筑物元素的整合形式、规律,比如:整齐划一、比列协调、韵律和谐、建筑形式多样化,最后,根据水工建筑物呈现的整体艺术感对其进行评定。

2.1 整齐划一:整齐是建筑物给人的第一感觉,同时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具体可以阐述为,构成建筑物整体效果的各个建筑配件及相应的建筑材料之间的关系,其特征为重复性、统一性、有一定的建筑秩序。

2.2 建筑的对称美:对称美式在整齐划一的基础上经过建筑修饰完成的,较整齐划一的建筑相比,拥有更大的建筑感染力,虽然在外观上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但是期间融入诸多不一致的元素,一般主要体现在形声色的变化上,利用三元素的不断交换、重复,形成外在一致而内在多变的建筑表现形式。提到的对称问题是基于中轴线而言的,一般建筑物的建筑形式均以中轴线为对称基准,除了此种对称形式以外,好包括上下对称、有机对称、几何对称等多种形式。

2.3在一致中融入差异化:其本质内涵就是要求建筑物在一致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经过对比调和显示出对立又统一的一面。为了达到对比调和,最终实现建筑物整体一致的结果,主要涉及建筑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对比是把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建筑元素融合而成的,其中包括建筑色彩、色相、饱和度以及光线明暗度、空间虚实变换等,正是在这种对比中,可以充分将建筑物对人的熏陶、激励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经过调和是把差异化较大的建筑表现经过一定的调和将各种差异逐渐趋向同一化。

3水工建筑物的艺术设计关键运用

水工建筑物的施工与建筑涉及多个学科,期中包含:建筑构造、结构力学、建筑排水、通风供暖、电气配电、园林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为了达到建筑物的整体要求,需要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水利建筑物已经从之前的功能性要求逐渐转化为艺术审美目的,一些地方,为了充分发挥水工建筑的剩余价值,通过投资开发旅游景区,供人们旅游、休闲。通过结合多方面条件进行合理优化、全面规划布局、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以此来适应现代化水利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3.1 注重建筑总体设计:水工建筑的总体设计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建筑主体工程、建筑物周边配套设备,在进行水工建筑物的总体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可行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达到水工建筑的整体布局合理、通畅。内部构筑物设计符合规范,各个建筑附件的联系紧密,减少了不必要的交互干扰,除此之外,还要全面考虑建筑物的园林绿化、空间创造等问题。在设计建筑物的布局时,要尽可能扩充空间范围,突出水工建筑物的特质。

3.2 强调建筑造型外观设计:人们在了解建筑物时,首先了解的是建筑物的外观,一座建筑物的外观往往凸显出建筑物的性格,有的建筑物是标榜科学技术、有的建筑物注重体现历史的厚重感,通过熟练地使用符号、象征法展现建筑物的文化底蕴,有的体现粗狂、豪放,有的则体现建筑物的柔和、纤细。总而言之,不管建筑物使用什么形式的表现风格,建筑物必须与周围环境相互匹配,不能仅仅是依靠主观感受,天马行空,也不能单纯为了迎合某一事物而单纯臆造一些建筑形式。

4对未来水工建筑趋势的探讨

对于建筑物来讲,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建筑物,均是以建筑形式作用到人类的生产环境中,因此,建筑的美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建筑物的美感并不是孤立的,建筑物虽然属于不动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建筑物反映出的各个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波动。只有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与观赏价值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顺应时代的要求,展现当时的建筑趋势和风格,这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着力完善水工建筑的艺术创作形式,全面发展水利的建筑形式,这将是未来建筑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2002.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环境设计;讨论

1 建筑色彩与造型的关系

色彩在环境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环境艺术的重要视觉元素。首先掌握色彩的重要特性及色彩的配置关系,色彩与造型的形、质关系,综合考虑色与光,色与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建筑环境的地域具置、功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等因素进行建筑环境的创造,让环境通过色彩等视觉元素,来传达环境的信息与情感。

色彩与造型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说造型是物体的躯体,色彩则是物体的衣表,二者统一整合就能充分表达该物体所具备的意义。建筑作为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通过实体的物质表现,以视觉符号组合的方式呈现视觉的价值。在建筑的造型语言表现中,色彩成为物体形态的表达工具及情感象征的要素,以其独特的功能且完善地配合,让人们便捷对建筑审美的分辨与情感的认知。

色彩与材质关系:物体造型构成的要素中与色彩息息相关的,主要是材质及加工程度和色彩的面积,色彩与材料本性、加工程度,对用色及其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色彩是材料的天然属性之一,各种材料都有它的自然本色与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亲和力。随着科技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用于设计中的材料日益增多,其中包括新发现的天然材料和新创造的人工材料。因此作为建筑审美情感表达的色彩,也更加绚丽多彩。而各种材料的质地、质感更加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

材料的质地是它的表面的粗糙或光滑的程度。有的材料表面质地有增强色彩的效果,反之,则有减弱色彩的效果。如纹理明显的暗色木材就可以强调其本身的色彩。有花纹的材料的表面适用刺激强烈的色彩,反之,适用刺激薄弱的色彩。有光泽的材料表面能强调其色彩的表现效果,凹凸起伏的质地则抑制色彩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粗糙材料的反射率比较低,所以在粗糙表面的材料上的色彩看起来要比在光泽材料上的色彩浓重~点。反过来色彩对改变材料的视觉效果也有一定作用。由于色彩具有冷暖,远近,软硬,轻重的特点,将适当的色彩运用在某种材料上,可以相对的改变材料给人的感受。比如景观环境中的树桩造型的水泥墩,用暖黄棕色的涂料能将冰冷的水泥墩刷成很舒服的树桩色彩。运用色彩对比的铺地块体装饰地面,可以增加景观的美化效果,创造人们行走的乐趣,还可以成为环境中有效的视觉导向。

色彩的面积效应:客观的物像无论点、线、面、体一旦在视网膜上成像,都占有面积,没有面积就不能成像,没有面积就不会有形体感,所以视面积是色彩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视面积的大小对研究色彩心理的影响有较大的关系。视面积大,心理作用强;视面积小,心理作用弱。人对色彩的感觉及情感反应因面积不同而不同,而且差别是明显的。

建筑环境工程中的室外环境,色彩的使用一般都是大面积的,面积对色彩的效果影响极大,色块越大,色感越强烈。一般情况下在小块色板上看来很清淡的色彩,一旦涂到墙面上可能会使人觉得鲜明和浓重,在建筑上使用颜色,除小面积以浓重鲜明的颜色作点缀外,一般应降低彩度,否则难以获得预期的视觉效果。

2 环境色彩的配置关系

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应该说只有不美的色彩组织,而没有不美的颜色。它的美是在色之间的相互组合的关系中所体现,我们研究色彩就是揭示它的“关系”,强调它的“组织”作用,色彩配置关系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有同类色相、对比色相、邻近色相、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等几种配置关系。当色彩配合的形式与人心理形式相吻合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

同类色相的配置:同类色相是指色距很近的色相,同类色相的配置既有色相上的同一基调,又有色调冷暖、明暗、浓淡的细微变化。是一种“大同”中有“小异”的同类色调和方式。它具有平和、大方、简洁、清爽、完整静寂的性格。最能使环境色彩取得整体协调和完美统一,常用于庄重而高雅的空间,它也可以使那些形态杂乱、陈设繁杂的空间得以整顿。

对比色相的配置:对比是两种以上不同个性的色彩的对抗程度,对比色双方不包括对方的色素,形成强烈、鲜明、活跃的环境性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运用感充满力感的色彩配置,在空间环境里要特别注意色块的“面积效应”,慎用大面积的对比色块和同等面积的色块对比,以造成色感紊乱。

邻近色相的配置:邻近色相的色距,介乎同类色相的短色距和对比色相的长色距之间。邻近色的组合,既保持色调邻近的亲近性,又显现色距拉开的差异性。邻近配置的色域较广,色彩的幅度较大,可以收纳的色相较宽,它在环境空间中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和宽泛的包容性。

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的配置:有彩色系的各种色调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都很容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无彩色系显得平静、素雅。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配置既可避免无彩的过分沉寂,也可避免重色的过分喧闹,在环境艺术中不论是建筑单体还是内部空间环境,都运用的非常广泛。

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所遵循的色彩配置结构原理,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所处的具置、面积、环境要求、功能目的、地方民族传统、服务对象等因素,根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信息与意义作整体规划,应用色彩的特性来为建筑所传达意义服务。

3 色彩对建筑环境的创造

色彩可建立在建筑形体之上以传达人们认知情感,色彩对视觉效果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它往往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同时它是建筑造型中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手段,它使建筑造型的表达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

在建筑的活动中,往往会受到功能、造价、技术以及设计规范等多方面条件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以致建筑往往难以摆脱平庸和单调,而色彩的使用则为建筑提供了创造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环境的可能性,为建筑增添了难以言表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建筑造型大大的丰富起来。

对空间层次关系的再创造:运用色彩远近感的差异可以对已有空间层次加以强调,可利用适当的色彩组合来调节建筑造型的空间效果,并对建筑的空间层次加以区分,增加空间造型的主次关系,建立有组织的空间秩序感。

对空间比例关系的再创造:建筑的尺度和比例一般受地段的条件及建筑面积的制约,建筑立面上各种构件的尺度和比例也是由各种具体条件所限定,建筑师应该满足这些要求,但适用的尺度与比例常常会和建筑造型的审美意愿发生矛盾。通常可以运用色彩造型的方法调整建筑形体和界面比例。对建筑中同一性质的表面施以不同的色彩可以使尺度由大划小,造成适宜的、或较小的尺度,给人以亲切、精美之感。

材质的表现超本质的创造:建筑是各种材质的集合表现,材质是反映建筑造型界面的基本特征,色彩的表现可以对杂乱的肌理得到整顿而变得统一协调,也可以使得过于平淡单调的材质变得丰富多彩,超过材料本色的表现力

4 结束语

在建筑环境创造过程中怎样科学化、艺术化地运用色彩,首先必须明确色彩的特性及几种主要的用色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及诱目性,建筑色彩与造型关系,环境色彩中各种色相的组合(配置)关系等。

参考文献:

[1]魏卫红,艾会霞.谈当代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J].魅力中国,2012,(01).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大千 纪念公园 心理分析

纪念公园作为具有强烈纪念属性的场所,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心理学设计需求。张大千纪念公园作为纪念张大千毕生成就的场所其规划设计中产生诸多心理侧面的述求。本文以此切入进行分析,通过对设计思路与作品生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学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将整个设计的生成过程加以展示。

一、设计过程

(1)设计前期场地考察及其相关设计资料收集阶段

1.1场地区位关系

内江市位于天府之国的东南部,内江市位于四川东部,东连重庆,西接成都、资阳,南扼自贡、宜宾、泸州,北通遂宁、南充,成渝铁路、内昆铁路在这里接轨,成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在这里汇合,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

场地特点分析:

①本案场地位于内江市江北区,位为城市北面。

②地理地形位置较为优越,场地内拥有大量山体及其植被覆盖,是作为修建公园的绝佳场地。③原有建筑位张大千纪念馆老馆,文化历史积淀厚重。

④周边环境背靠西林寺景区,周围还有景观森林体验活动区,景点有利于集中管理和发挥综合区域优势。

(2)理念构思阶段

着眼于我们的场地和要设计的对象为内江市的张大千纪念公园,张大千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我们想其在内江必定是属于非常具有代表性,乃至于关乎到整个城市的形象气质。所以我们着手于张大千生平的绘画成就,着重以其擅长的中国山水画为突破点,进行概念构思,打造山水公园,纪念游园的概念性公园。整体以山水水墨画为主题,并融入内将当地的人文历史,结合张大千这位大家来进行设计,并将涉及逐步铺开,作为设计主线,贯穿到整个公园的设计中。

2.1灵感来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为此,以山水画为大千园的设计出发处就显得较为合理,且思维易于发散。纪念作为一种人类表达情感的行为,往往通过物质形式将纪念功能和纪念意义统一起来。纪念公园的设计需要满足的纪念功能包括对历史的再现,同时在纪念意义上要使公园具有纪念的氛围,给参观者以心灵的震撼并引发思考。这就要求营造一种纪念的场景,应该能符合个人和群体的复杂情感需求,并具有一种历史的深度。在设计中,我们力求纪念功能和纪念意义的统一,并将其与城市公园的理念结合,恰如其分地表达纪念性同时兼具城市公园的特征。

其一,作为纪念公园必然具有纪念性,具有代表性;再者作为城市公园,必然要为市民所服务,满足市民的娱乐和休闲需求,并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定的城市形象。

其二、作为城市公园,其必然的基本要求是用于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功能。在此功能的需求上,充分引入水上街市和多处景观休憩节点,将其与纪念性相结合,并打造了中心水上休闲活动区,充分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的诉求。商业街的高度控制在两层,控制道路与建筑的比例在1:1达到最为适宜的尺度。

2.2概念与草图之间的转换

总体看来,场地可以大致分为平地和山地两个部分。西侧基本上为平地并有原生湖泊的存在,东侧为山地林地和西林寺景区,总体规划上将西侧的平换场地作为水上街市区域,作为城市商业的一部分和园区的主要商业分布;西南方向场地平缓并靠近城市主干道,视野开阔,并给予场地中部,作为主入口可以良好的解决交通和出入口设置问题;中心部分为水上中心活动区,工市民的游玩之用;南侧主要作为场馆区域,以及其交通道路系统;东侧则因地势地形原因,以及现有的宗教原因,将其列为森林体验活动区。对于场地主入口的设置,在设计中也对周边环境也同时进行了考察,场地左侧为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右侧为西林寺景区,虽也有入口但较为隐秘不适合作为主要入口,可以作为山间的小入口作为辅助交通系统。最后考虑到湖泊居于场地中央,江湖破的形状和范围加以控制,将场地内的主要交通道路置于湖边,以贯穿整个公园的交通流线系统。

2.3历史传承与自然保护

(1)时空对话

历史产生的地点能给人们以认识历史事件的一种真实直接的感受。在公园内部保留了大千故居以及大千老馆,其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和真实感受是现在其它任何设计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规划时应将这些老建筑保留在原始场地中并将其联系起来与张大千纪念馆新馆共同组成纪念公园的建筑展示区。新馆与老馆的对应,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即可以促成这次历史时空的对话。

(2)融于自然

自然是永恒的。公园选址临近森林区,风景优美,自然环境良好,整个公园尊重自然的形态,根据地形需要并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设计上力求达到人与自然,新与旧的平衡,继而展示出公园的主题氛围。

2.4空间结构与分区

公园布局结构总体上可以氛围一下几个层次:环湖休闲购物区、纪念馆展示及故居参观区、山地森里体验及观景区。

①游园路线分析

公园主题分为公园入口区域、水景区(含水上活动、水生植物、亲水广场、垂钓区等)、水上街市购物区、森林生态体验区、,张大千纪念馆区(包含新馆、老管、以及故居),山林胜景区等。两条十字轴线贯穿于场地,辅之环湖轴线已经森林轴线贯穿场地,从而有序的将主要区域和节点贯穿起来。纪念性公园的游览序列是情感的程序和诱发,是纪念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空间的闭合、开放和转换,最终形成整体的印象。

②环湖休闲购物区

此区域位于公园的西北部,用地较为平整。设计上参考中式商业的元素,并参考罗城的布局风格并结合场地进行布局。以两个半环形居中,上下两侧均未临湖直线布局,其中还引入水系穿插营造气氛。湖区假设水上栈道贯通左右两侧的场地,并同时加入人工小岛,吩咐空间趣味,于此还重视了驳岸的设计,用山石和植物搭配的方式丰富空间。

③纪念馆展示及股据参观区

纪念馆区域是场地内比较重要的一块区域。临区域临湖,车行道也从中穿过,便利了藏品的运输及游人的到达。设计上参考历史上诸多的纪念馆设计,特别是一些改建和扩建方案进行参考。张大千纪念新馆平面的曲折不规则造型,主题反映张大千其不为平凡的、曲折的一生。立面元素上参考了重视风格的一些元素和山水画的元素,并加之提炼升华变形,得到现在的成果。白色是由国画的宣纸得到启发,而建筑纵横的构架和表皮则是墨砚和毛笔的变形抽象点缀的蓝色则是受到张大千的作品《深山古寺》中那一抹令人印象深刻的蓝色所启发。

2.5纪念馆设计

在纪念馆的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是选址问题和历史传承问题。在设计前期我们做过了多次的尝试,最终我们还是着重关注和考虑到老关和新馆的关系,最后还是选择了在老关的山下建造修建,以来可以灵活组织交通流线,二来可以与老馆形成呼应,作为历史的传承和记忆。

(建筑平面草图构思 图片出处:作者手绘)

创作思路:建筑的展现体现了设计师最深切的情感,此次设计也经过了多方的思考与多次的修改,其灵感主要源自张大千的人生经历。张大千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古典作风期、转变期和高峰期。

新建筑和老建筑相邻,通过右侧的一条原始小道修缮继而这有机联系起来,并修缮栈道,将大千故居也容纳进来,从而形成了新老纪念馆参观于故居游览的一条崭新的游览路线。新老建筑的联系上主要是材质上,新建筑既有老建筑的白墙外观也有现代的配色于材料元素,既是对老建筑的尊重,又是创新。

(3)设计总结及其评价

设计完毕,对图纸模型等进行整理,总结本次设计的得失以及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在设计中的不足,以备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参考、强化和完善。

城市性纪念性公园公园的特点: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法等查阅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纪念性和城市性公园的设计,进行借鉴学习和资料收集。

如何找寻灵感和探究设计出发处:着眼于场地和设计对象即内江市的张大千纪念公园和张大千。抓住张大千生平的绘画成就,着重以其擅长的中国山水画为突破点,进行概念构思,打造山水公园,纪念游园的概念性公园。整体以山水水墨画为主题,并融入内将当地的人文历史,名人来进行设计,并将涉及逐步铺开,作为设计主线,贯穿到整个公园的设计中。

如何处理好公园景观游览路线:两条十字轴线贯穿于场地,辅之环湖轴线已经森林轴线贯穿场地,从而有序的将主要区域和节点贯穿起来。游览序列是情感的程序和诱发,是其重要组成要素,通过空间的闭合、开放和转换,最终形成整体的印象。

路线一:入口区域―水上廊桥―立体式水景雕塑―大千雕像(观景平台)―森里休息区

路线二:入口广场―水上廊桥―纪念馆―老馆―大千故居―大千雕像―森里体验区

路线三:商业街入口广场―水上街市―路线一或二

路线四:商业街入口广场――环湖走道――垂钓休闲区――路线一或二

如何处理好公园空间结构与分区 :运用调查法和田野考察法对场地进行分析,并注重结合周边环境道路等多因素综合考虑,注重游园区域道路的布置,力求既满足城市公园提供娱乐休闲的功能,纪念公园提供人物纪念的功能,此外还参考原始地形地貌,以及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需要,将场地分为以下几个区域:环湖休闲购物区、纪念馆展示及故居参观区、山地森里体验及观景区。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环境性能优化

随着人类不断地繁衍与对物质要求的提高,全球变暖与冰川融化现象,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地震的发生、动物的濒临灭绝、资源的短缺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醒我们要重新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今绿色建筑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口号,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它列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不同气候自然采光的设计与效果比较

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建筑环境对建筑的整体形状、进深采光庭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考虑。进而对高侧窗、反光板等进行改善,增加了自然光的进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建筑施工前,往往对建筑图纸进行设计。建筑师根据建筑原理,在图纸上对建筑的采光设计进行模拟优化,其中包括反光装饰、高侧窗等采光技术。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以光性能为控制目标,对建筑整体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不同气候自然通风设计策略比较与优化技术措施

自然通风是一种不需要消耗人工能源,既经济又环保的一种通风方式。利用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有效地通风换气。人们利用自然通风,主要是利用其两大功能:一是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发展;二是利用自然通风解决夏季或过渡季节的热舒适性问题,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一般情况下,建筑的自然通风是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节能。建筑的自然通风要通过建筑内部的气流通道,建筑内部的气流主要有垂直气流通道与水平气流通道两种。垂直气流通道在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的外形特征,如建筑屋顶的形状、建筑高宽比例、建筑的高度、通风效果以及太阳能烟囱的增加等,都要做综合性的分析。在垂直气流通道中,热压通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水平气流通道则是以风压通风为建筑单侧通风,不同建筑的环境性能设计的使用范围不同。因此在同一环境下,同一建筑项目的实际运用效果也有所区别。在寒冷的地区,有一定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启天窗,增大自然采光面积。利用池塘水作为冷却水,收集雨水,实现水的循环利。

三、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原则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同样,在现实中也没有两个雷同的建筑项目,这也表现了不同建筑环境性能所设计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时,要求各项设计都要与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项目本身的实际条件而进行。公共建筑作为人流密集、使用功能复杂、能耗大的建筑,对建筑环境性能与节能设计上的要求更为迫切。

1. 适用优先原则

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的适用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所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不同的建筑所消耗的能源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设计的使用程度也大不相同。在设计的同时,使用风模拟软件、节能软件等辅助工具优化调整,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建筑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对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权衡的方法,主要有建筑环境负荷与投资经济性两方面。

2. 因况制宜原则

所谓因况制宜,就是建筑项目从立项决定开始,不受外界任何自然与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征以及能源与资源等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经济条件与技术条件等,这些因素为建筑后期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3. 被动优先原则

在建筑节能方面,许多国家和个人都做了零能耗建筑的尝试。不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建筑正常使用,这些就是建筑节能中被动化设计。在建筑节能环境优化中,被动技术是建筑物是资源设计范畴。通过利用建筑手法,如建筑的形状、方位与朝向等,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光、自然风)解决建筑的采光、通风等问题,减少对设备的依赖,节约能源。

四、公共建筑环境性能设计优化新流程

根据传统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出正向设计和反向设计的新流程,继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环境的性能,并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实现能好的合理降低。反向设计优化思路和正向设计优化思路能够促进建筑的节能目标。

1. 正向设计优化流程

开展正向设计优化流程,需要将优化目标先设定出来。此目标需要将节能设定为导向,也能够将环境性能在极大程度上升华为导向。在优化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气候特征的分析以及技术体系的优化。在最后,需要选取此目标下的被动设计对策或者主动技术对策,继而达成正向优化的目的。

2.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的开展是一个具备反馈流程的闭合回路,具体要将优化目标有效设定,其中包含环境性能指标、热舒适以及能耗等方面。要将节能目标和建筑环境性能作为建筑当中参数的主要函数,利用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深入,来获得极佳的建筑优化结果。并且还需要把得出的结果中反馈的信息和早期所规划的目标开展细致的对比,再一次开展方案的调整。同时开展极大层次的优化,为的是将设计目标实现。总之,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准备阶段中,就用节能和环境性能的提高作为主要的目的,与该地区的地段优势和气候特征有效的融合。在表面、空间、形体这三个方面中,将适合应用在建筑方案的被动式技术优先设计,分析反向或者正向开展性能优化设计的对策,增进建筑体型空间中的建筑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有效结合。利用现有技术软件模拟修改,有效的提升环境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五、结语

绿色公共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与可持续道路的发展。本文针对不同气候绿色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的研究,分析出了气候适应性绿色公共建筑在建筑环境性能中能源节约的技术对策,将气候适应性与建筑空间平面、建筑形体设计相融合。结合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与建筑创作的规律,逐步改变了利用高成本、高端技术才能达到的建筑节能的思维误区,研究出了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公共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小虎,冯勇.LEED 指标、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Ray Cale 教授访谈[J].中华建筑,2009.

[2]林波荣,田军,刘加根,王若愚,肖娟.被动优先

――华侨城体育文化中心绿色技术集成及运行效果后评估[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