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两三岁时,妈妈就开始给我讲故事,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
等。每晚睡觉时,我总缠着妈妈给我讲故事,一定要听两三个故事才肯入睡,而且百听不厌。那故事至今还令我难以忘怀。
从一年级起,老师教会了我怎样读拼音。妈妈还为我买来了带有拼音的书籍,让我可以借助拼音读书看书。这不仅使我的拼音大有长进,并把基础知识学得牢,扎得实。而且开阔了我的眼界。
随着年级的增长,我掌握的汉字越来越多。这使我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用一个拼音一个拼音地去念了,可以直接读书,阅读课外书籍。
直到现在,我的汉字已经积累很多了,可以看一些比较厚的书了。现在我的书架上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有科普知识的,有漫画的,有文学的、也有海洋生物的……足有100多本,可谓是样样俱全。我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翻阅着,我还有个小秘密:我总把平时的零花钱攒着,去买更多的我喜欢的课外书来读!
一、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文化育人离不开丰富的活动载体。我校立足“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线,逐步构建起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和“海洋剪纸”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体系。
1.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开发主题资源
我们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渔家小院,走向养殖场、渔港码头,学生在玩、看、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总、分类,最终确定班级研究主题和各小组的子课题,如“渔家乐”、“海鲜营养包”等。我们组织学生到渔村探访剪纸艺人,听渔家爷爷奶奶谈源远流长的渔家剪纸文化,请教精妙的剪纸技艺,一个“渔家剪纸”主题就这样确立并实施开来。我们还发挥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舰艇、走进企业、走进渔港、走进渔市、走进社区”的“五走进”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不仅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给石岛带来的变化,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构建拓展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我们深入剖析,制订了“以《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为主题,开发《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系列课程,力创海洋特色品牌课程”的发展目标。自出版《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这一总纲教材后,我们相继开发的《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系列丛书,即海洋精神、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均注重突破单一领域课程的局限,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如《贝雕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技法指导上由拼摆到粘贴,从立体创作、组合创作到情境创作,呈现出年级层次性;在创作内容上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几个领域为依据,划分为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并不断开发新的创作主题。走近自然,即用贝雕再现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展现和谐生态;我爱我家,即歌颂祖国、家乡美丽河山和社会发展,书写爱国情怀;成长故事,即记录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体验和成长点滴,感悟生活之美;文学宝库,即演绎经典诗词、文学故事,倡导原创新作。这样,《贝雕艺术》不再是单一的技艺课程,它在内容上更多元,在体系上更多维,拓展了育人功能。每个活动的具体设计,增设了活动链接、方法指导、作品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环节,涵盖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等领域,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其中的温馨提示,语言生动活泼,寥寥数语,精心点拨,方便教师和家长参与指导。
3.寻求课程实施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
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以“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依托,不断提升“海洋实践”特色文化内涵。在教学楼内建成以海洋探究、海洋贝雕、海洋剪纸为主题的各类海洋文化墙,并建成综合实践展室——海洋小屋,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校园内建成海韵实践园,为学生提供贝雕、沙雕创作机会,实现楼内各具特色的海韵风情,这一道道美丽的校园风景成为了学生实践活动和特长展示的平台。
二是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雷锋”、“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相结合,先后开展《学雷锋,进海警》《海洋知识宣讲》等活动,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收获,在写海、唱海、诵海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我们加强学科知识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海滨艺坊”,学生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古典诗词丰富了贝雕作品的内涵;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贝雕创作的基本技法;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我们力求将海洋研究渗透到学科知识之中,也使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和提升。
我们通过海洋知识探究海洋精神,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洋特色校本课程也逐步拓展到海洋知识文化、标本文化、贝雕文化、沙雕文化、剪纸文化等多元体系。
二、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园活动
多元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以海洋文化为纽带,将写字文化、经典文化与之有机结合,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中焕发生机。
一是写字育人与海洋贝雕、剪纸活动相结合。“读书、写字、学习、做人”为主题的写字教育与海洋特色活动相结合,予写字教学以活力,赋特色活动以内涵。学校制订《写字考级方案》,将书写训练与长廊书写,定为每日常规,每日一写、每周一评,以及每月一次常规考级、每学期一次申报考级,使学生在练习、考级、展示的过程中,体验进步、感受华夏汉字的智慧与艺术。走进石岛实验小学,欣赏作品,品读童心,处处都充盈着海的气息、字的隽秀、情的演绎。学生用生动的文字为作品题词配文,用激情的宣讲述说自己对海洋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方寸世界里,巧夺天工的渔家剪纸作品让人赞叹不已;贝雕园里,大型贝雕《魅力石岛》系列创作,诉说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书写展示、文化宣讲活动与海洋作品相结合,拓展了体验的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更多的参与体验中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是经典读写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成就了石岛实验小学的海洋特色,赋予了学校各项活动浓郁的海洋文化底蕴。与海洋文化相结合,学校在晨读与校园唐诗长廊书写中开辟了“以诗咏海”栏目,同学们用传统古诗和现代诗歌歌颂大海的无私和慷慨;在贝雕、剪纸创作中“以海展诗”,用贝壳、海草、砂石、纸艺再现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在读经典、写经典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修养,感受经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名城;大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82-03
大连市颁布了《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连市‘十一五’时期,要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城”。实现现代文化名城的目标就需要有资金,有创意,有传播,能够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创造资金.能够不断与市民、国内外友人交流产生文化创意,能够培育一流文化精品.传播一流文化精品的载体和途径是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应当作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着力点和内容。
一、文化旅游对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旅游能提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资金
旅游是大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益和收入不断递增的产业。2007年,大连市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创汇7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2 4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25%。大连市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大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品牌效应,而且,最佳旅游城市中的旅游软环境、旅游文化景观都产生了重要吸引力,成为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并且国内其他城市、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收入剧增的实例屡增不减。例如,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1998年的门票收入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当年的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4 800万人民币。沈阳在2004年清文化国际旅游节盛大成功的带动下,全年共接待旅游入境者27.28万人次,同比增加48.3%;接待国内旅游者2818.04万人次,同比增长25.0%,旅游外汇收入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国内旅游收入169.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0%;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81.31亿元。文化旅游带来经济收入。收入源于文化,用于文化,可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供资金。
(二)文化旅游能促动大连文化名城创意形成和实施
开展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大连旅游,浏览、体验大连文化景点、设施、文化产品,他们与大连市民交流,介绍他们本地文化,品评大连文化,在交流品评中发现大连文化的独特价值、优势、劣势,吸收他国他地优秀文化,提炼大连文化,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形成实现文化创意方案,建设新文化景观、设施、文化产业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例如,提炼大连婚庆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博物馆和海洋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影视剧和舞台剧表演与旅游联动创意,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发挥大连宜人宜居气候优势和移民包容文化优势,形成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促进大连宜居生态文化名城建设。
(三)文化旅游能加速传播大连文化和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
旅游者到大连观光、休闲、度假,亲眼目睹大连文化景观、体验大连文化设施和服务,体验大连文化魅力。例如,游客走在滨海路上,体验“海阔天空”、木栈道的“人文关怀”:看虎滩海洋公园海豚表演体验到人与动物和谐;看旅顺的日俄战争遗址体验到殖民地历史的屈辱;看广场、商场、市民风情、城市环境体验到现代、时尚、文明。游客们欣赏、体验、享受大连文化的美好,独特,势必会向他们的亲朋好友介绍宣传大连文化,游客亲身而为的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信度比大连自身要广泛、深刻、可信得多而且快,传播的效果更直接、更明显,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成为文化名城。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条件分析
(一)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多元文化,这些文化都可以被改变或利用成旅游吸引物。但是,高雅文化更容易被包装成旅游吸引物,因为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因素通常很容易与高雅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联系到一起。如博物馆中的文化因素非常容易与“文化旅游”相关联。见图1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分析
依据文化旅游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可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有大连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大连森林动物园的象、虎、狗、猩猩、鸟等动物表演;大连烟花爆竹节、服装节、啤酒节、婚庆活动等节庆活动;大连海鲜、海滨浴场游乐活动;大连市拥有的11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旅游吸引物或具有独特价值,或具有人与动物和谐友爱,或人与人友爱和谐,或现代时尚等价值。在这些旅游吸引物中,可以深化发展的旅游吸引物是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等历史遗址;可以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强势景观的是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潜在的待开发的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大连历史文化名镇――城子坦镇;可以创新性开发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可在旅游景区、博物馆表演的实景舞台剧;可以进行保护性利用的是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需要有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人才,需要有创造文化旅游的人才,需要旅游文化旅游营销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节目表演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讲解人才等。目前,大连缺少高水平的文化旅游策划人才、营销人才这可从大连博物馆展示的吸引力弱好参观人数少的事实中反映出来;大连有音乐舞蹈表演人才,有优秀影视剧创作人才队伍;有优秀的动物表演训练师,有大连历史和殖民地史研究人才。大连导游员队伍中大专学历或高中学历的多,本科学历的少,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少,非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多,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普知识的综合型文化型导游少,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基础薄弱,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性弱。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1、改造大连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情景表现,可增设参与性项目,是游客能融入海洋环境、历史环境中,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学习海洋知识、海洋文化、增强历史屈辱感、悲伤感等。
2、加强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星海湾、发现王国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互补互动,形成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体系,减少景区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同质化竞争和人才强夺竞争。扩展各景区现有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和展示方式,增加游客与文化吸引物的互动、文化吸引物的动态表现。如游客参与到与动物的表演交流之中,体验人与动物的和谐文化,海洋生物内部文化等,使游客了解海洋生物文化。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形成文化旅游纪念品基地
大连应当根据文化旅游吸引物,设计开发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中的一些形象,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中的一些场景或器具的模仿物,设计开发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发现王国中的动物形象,或卡通动物形象、动漫形象、动漫产品。贝壳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代表性展品的纪念品开发生产,也可进行有故事的旅游纪念品生产,甚至利用大连良好的工业和商业基础,生产国内有影响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形成旅游文化纪念品生产基地,使大连不仅是文化旅游吸引力强的文化名城,也是文化旅游纪念品知名的文化名城,增加大连文化名城的厚重和产业链。
(三)建立“三大主题的”大连文化旅游体系
三大主题是海洋文化主题、现代都市文化主题、殖民地历史文化主题。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洋文化旅游体系是以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滨海路、海滨浴场、大连海鲜为载体的海洋生物知识、海滨风光、海水洗浴、海鲜营养等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之旅,体现海洋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是以大连市容市貌、城市风情、市民文明、广场、现代博物馆、发现王国为载体的现代时尚、浪漫、人文之旅,体现都市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是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为载体的受压迫受奴役的屈辱悲惨之旅,体现悲情文化,激发雪耻文化。
(四)利用影视剧和实景舞台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创作反映大连文化的影视剧,通过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提升大连文化品位,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利用电视播放的国内外辐射力,提升大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创作蕴含大连文化的实景舞台剧,多方面展现大连文化,增加大连文化的感染力,增加大连文化的艺术形象,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五)制定和改进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与环境
摘 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文章探讨了如何把博物馆开辟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如何提高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创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关键词:教育服务;青少年;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5-0048-03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文化殿堂[1]。日本及欧盟许多国家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博物馆开辟为第二课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博物馆与义务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普及科学认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优势
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任何一个博物馆都以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标本为使命。人们常说,博物馆是一座“民族记忆的殿堂”。保存文化遗物、遗址,展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博物馆的神圣职责。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大量的珍贵文物通过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方式,为每一位观众展示了我们伟大民族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通过走进博物馆,广大青少年可以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面貌,从而增强审视传统、反思今天和创造未来的热情和智慧。
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博物馆提供的知识丰富多样。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老的石器到宇宙飞船;从本国本地到异国他乡;都可以在博物馆里找到影子。正是博物馆将那些零星的事物通过主题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的展示,才使观众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大千世界。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
博物馆是实物的“图书馆”,收集和保存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石。博物馆广泛、全面地保藏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珍贵资料。中外许多专家学者,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其学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博物馆的实物资料。博物馆围绕“物”开展活动,通过对物的收藏与研究作用于社会的特点也是博物馆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之处。
同时,与博物馆实物性紧密联系的是其输送信息、教育观众手段的直观性和丰富性。博物馆以各类展品为基础,精心组织陈列展览,通过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辅艺术作品等实物,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实践证明,这种以实物例证向观众表达深刻内涵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无论从人的生理机制或者认识过程来说,都能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在有些博物馆,观众不仅能充分观察展品,还可以亲自触摸、亲身体验,进行实际操作或实验。这些都非常符合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和认识特点,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2]
二、密切馆校合作
是实现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前提
服务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任务。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八届会议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相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向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公众心中,博物馆是文化教育的圣殿,是高雅文化的场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的机会很少。这一现象会导致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隔阂,从而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2008年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的公益性日益凸显,社会教育的责任更加明确。
博物馆要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地走出去,主动与教育机构取得联系,把满足青少年教育需求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活动,把博物馆真正建设成为广大青少年寻览人类文明、解读历史智慧、感悟艺术哲理、抒发人文情怀、守望精神家园的理想场所。早在1892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就开设了学术讲演课程,学生和教师可以免费参观。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博物馆应与学校、研究所等各种机构合作,以便于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该法还规定,博物馆归属于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管理。丹麦、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博物馆在服务青少年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把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与博物馆共建第二课堂、课外基地和德育阵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将优秀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展示祖国灿烂文明的历史文物和反映近现代中国人民苦难奋斗、胜利历程的革命文物,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同时要加强引导,培养青少年参观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良好习惯,借助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继承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回应全社会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热切期待。
馆校双向交流、互动影响,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与共赢。只有密切馆校合作,才能推动博物馆更好、更持久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同时让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为此,馆校要建立横向联系制度,定期沟通,共同研究确定双方合作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作重点等,及时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现实困难,推动馆校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推动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工作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在美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十分普遍,不论大小博物馆都设有教育部门或教育服务部门,开设大量服务项目配合学校教育,为学生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或“儿童博物馆”。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教育局专门设立艺术教育专员,负责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并规定中小学美术、音乐、艺术史等必修课每周安排2学时到博物馆参观。在墨西哥,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某些课程时,都要去参观博物馆。在英国和新西兰,未来的小学教师或者校长都要接受博物馆教学的专门指导。
三、创新方式
提高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升展览和服务水平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要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精心布置陈列展览。展览内容应以新奇见长,不落窠臼,打破循规蹈矩的展览方式,增加科普内容和互动展台,巧妙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生动性、趣味性、参与性,提高展览的吸引力、感染力,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有兴趣、待得住、学得好。比如,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海洋世界”展区,将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知识、馆藏珍贵标本与活体海洋生物有机融合,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段,把绚丽多彩的海洋世界呈现给观众。另外,在加强现有服务设施管理的同时,要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功能,针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量身定制服务设施:比如,展板和文物摆放的高度适合儿童阅读;针对有视觉障碍的青少年观众设计易于阅读的说明导览图册;为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观众提供专人陪同服务等。
(二)加强讲解和辅导咨询
一是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讲解员素质,区别对待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观众。比如着重向小学生讲解与文物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对于中学生和城乡青年,要着重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3]。对于大学生则着重引导他们认清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二是博物馆要扩大讲解员队伍,聘请教师、大中专学生和退休老干部为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积极发展博物馆志愿者,让有志于博物馆事业的青少年参与博物馆的管理,通过服务增长知识见识、提高本领。比如,湖南省博物馆有1 000多名志愿者,大部分由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组成,他们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三是博物馆要培养专家型讲解员,提高讲解的知识水平,对青少年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释疑解惑、辅导咨询,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服务内容
从总体看,我国博物馆开展的针对青少年教育的活动还不是很多,且未制度化、常态化。活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博物馆要善于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勇于创新活动载体,提高拓展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教育的潜力。比如,结合中小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辅导或向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博物馆应主动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举办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艺术、历史、科技等辅导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如湖南省博物馆举办《国家宝藏》大型专题展览时,长沙市教育局专门下发文件,倡导全市中小学生们参观展览,对全市小学生免费赠票10万张,并举办了有奖征文大赛。
博物馆还应因地制宜,根据本馆的性质和条件,制作模型和标本,如矿石、生物标本、历史文物复制品、科学模型等,借给学校组织教学。中国国家博物馆配合中小学教材编辑《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史》等教学幻灯片、中小学《历史教学挂图》等形象的教学参考资料,送给学校使用。江西赣州市博物馆不仅参与了教育局主编的《赣南历史》乡土教材,还应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吸引青少年学生走近博物馆。
(四)扩大服务覆盖面
目前,我国博物馆主要建立在大中城市。广大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民众很难走进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教育服务。为此,建议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争取每个县建成一个博物馆。现有的博物馆也应千方百计走向基层,送展下乡。近年来,一些博物馆设立流动展览,将陈列品布展在汽车内或制作展板送到农村、厂矿、社区,特别是送往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让山里的孩子不出村、不出校就可以免费享受博物馆文化的熏陶。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建立了一列“火车上的博物馆”开到村镇;在我国,四川省博物馆也设立“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五)开发文化产品,延伸教育功能
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文化有效的、重要的展示和传播渠道,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延伸,具有很强的扩散性、渗透性和影响力。为此,博物馆可以依托馆藏资源情况和文化元素,研发设计轻便、价廉、实用又符合广大青少年审美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既提高博物馆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又让青少年在消费文化产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博物馆教育资源得到延伸和发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随着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博物馆的校外教育功能日趋重要。我国有大中小学生近2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因此,学生是我国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博物馆应积极探索,创新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