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1篇

一、基本原理内涵

马克思在研究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辩证关系时候发现,私有制的最终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革命,最终公有制将会取代私有制。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许多主客观因素,来实现更好地认识和发展。通过这个角度,大家不难发现,对于的发展来说,它对经济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经济学中的一些经济理论在今天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对今天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1.批判了资产阶级政冶经济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方面进行了否定和批判,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也有一定的发展合理性,只是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理论来说是不相符合的。毕竟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倡经济体制的改革,其实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恩格斯提出的这个思想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依据的。在商业活动中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对于商品贱买贵卖,因此买卖双方在利益关系上是相互冲突的,这就导致了商业活动中不信任的产生。商人通过采取欺诈的手段,利用他人的无知与轻信来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可以说商业活动处处充满欺诈。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商人们为了让商业活动中的欺诈合法化的经济学,这也是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

2.关于“竞争”的研究,竞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私有制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打破了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将资本同劳动,资本同社会财富以及资本之间逐渐走向对立,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大鱼吃小鱼”的资本兼并。竞争带来了社会的分工性,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整个大生产上的一个环节,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相互奴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社会财富被浪费掉。马克思认为,尽管竞争的核心是力图平衡供求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供求之间永远不会相互适应,双方相互脱节,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冲突,所以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而资本主义过度竞争的后果就会导致垄断,因为每个人都想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占据着有利地位,这样就会形成垄断。这一个后果的出现,就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危机,并没有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分析就会得出一些经济结论。

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延长学籍 人文关怀 思政教育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作为延长学籍的学生辅导员,在这批曾经的佼佼者将要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时候,如何帮助这些学生中处于危机的学生度过人生的转折,是学生工作必须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的工作难点。

笔者在管理延长学籍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高校延长学籍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习成绩良好,在高校期间参与海外交流和实习导致学籍延长

随着学校和学生对海外交流及实习的重视,高校学生中参加海外交流和实习的数量和比例明显提高,每年笔者所在的学院近几年来由于参加海外交流和实习造成学籍延长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笔者自接管延长学籍的学生以来,三届学生中由出国交流和实习造成延长的学生数量分别为3人、4人、7人。据前两届毕业的这部分学生来看,一般因交流和实习出去均是半年,由此造成的学籍延长也是半年,但也有在海外交流半年造成延长学籍一年的,主要是因为其遗留的课程只有在学年的下半年才开设,因此在学生申请海外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告知学生认真核对学分、海外交流有可能造学籍延长。

二、学分制体制下,学生选课遗漏一两门课程或者最后一学年有一两门课程未通过而导致延长学籍

在延长学籍学生中,不乏有因选课粗心到最后毕业审核时发现有一门必修课没有选过或者是忘记重修的学生。笔者所在的学院有一名学生因为选课粗心遗漏一门专业必修课,考取名校研究生,最终因不能按时毕业痛失名校读研机会。因一两门课程或者一两分学分未通过,痛失深造机会和失去良好的就业岗位的血淋淋的案例告诉学生工作者一定要严格细致督促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提前一年做好学分核对工作。

1.由于身体、家庭困难、心理等原因导致延长学籍

每年延长学籍的学生中,均有因身体患有慢性疾病、神经衰弱、社交恐惧症等各种身体、心理疾病的学生,这些学生因曾经休学或每学期通过学分较少而延长学籍。这部分学生是延长学籍中最困难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由于身体不好或家庭困难,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不仅要疏导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为学生出谋划策,帮助学生通过学业,解除心理负担。例如,有文科生惧怕高数,因此回避选课,学生辅导员要及时鼓励、督促学生选高数,并帮助他们联系研究生或学姐学兄为其辅导,使其及早通过该课程。

2.升入大学以来不适应大学的上课模式、自控能力差或者家庭环境造成学习成绩差,修读学分不足,导致学籍延长

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在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时父母管教特别严格,变走读为住校生后这些学生脱离父母的视野,在升入大学的头几个月里,充分放松,尤其是个别男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大开玩戒,从而疏忽学业,沉溺于网络,再加上大部分高校采取学分制,同班学生不同课,这些学生脱离集体,学业一落千丈,变成关注生。有些学生父母感情不和睦,或者家庭非常困难,这些父母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但是忽略了学生心理发育,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是值得非常关注的。因为对于优秀生,只要给他提供良好环境和机会,他就可以成为优秀生,但是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要关心他的学习,还要帮助解决他诸如经济困难、心理敏感、情感脆弱、行为怪异、思想狭隘、交际障碍等多方面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社会上多方面的合力,非学校单方能够解决。

3.热衷于社会实践和单位实习,对遗留的学分无暇顾及导致学籍延长

社会实践和实习对于大学生走向社会踏入工作岗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学生往往夸大它的作用,忽视学业,还有个别学生在处理学业和实践方面有点优柔寡断,或者认为老师对毕业班学习成绩要求降低,这样会导致这些学生在同届学生毕业后,自己仍有个别学分没有通过,成为延长学籍学生。还有部分学生碍于面子或不想失去实践和工作机会,不能全心投入剩余课程,或者认为老师会很宽容延长学籍的学生,最终使这些很少的剩余学分成为阻碍自己毕业的绊脚石。

作为延长学籍学生的辅导员老师,不仅要贯彻好教委、学校的政策,帮助学生解析政策并让学生本人和家长充分知晓相关政策,帮助其顺利毕业在实际工作中,而且要仔细掌握这些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活点滴、心路历程,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他们的特点,探索出适合个体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才能深刻解析造成其成为关注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解决,只有逐步消除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成为他们可信赖、可尊敬、可依靠的朋友,帮助度过难关,迎来曙光。

三、利用高校特点,实施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与现实生活中,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缓解学生经济、就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

对于因出国交流延长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将他们的经验交流给低年级的学生,使其获得成就感,掌握这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地为其推荐意向工作岗位,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对于因选课失误和热衷于实践引起延长的学生,及时跟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必要的情况下与其目前在职的单位沟通,帮其解释其延长的原因,为学生争取机会,对于因延长学金不能签订劳动合同而遭单位拒收的学生,先了解学生情况,征求学生同意后,帮助学生联系单位人事,阐述其在校不影响工作的实际情况,列数该生以往的优秀表现,列举用人单位在其暂时不签订劳动合同期间可以降低成本、增进考核期等诸多好处,最后告知学生预计毕业时间,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解决后顾之忧,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院的认可,为学校树立口碑。另外及时定期督促学生上课、考试,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学生毕业。

对于因身体、心理、学业问题引起延长的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缓解压力,利用校园活动,释放学生心中的压力,加强人文关怀,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定期了解学生身体、心理、学业问题,避免触及敏感之处,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1.认真贯彻执行教委、学校相关政策,熟练掌握相关政策,解析帮助学生度过延长期

在教委的监督和指导下,每个学校对延长学籍学生的学籍有明确的规则及其他相关的具体问题,诸如毕业、结业等相关问题有相应的规定,学生不一定熟知和完全掌握这些规章制度,对此辅导员老师要认真研读学校相关政策,定期告知学生和家长其面临状况和解决的措施,同时帮助解析各种状况的优劣,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

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动效用;乞讨效用;数量均衡;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正文

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更多的乞讨“契机”,然而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却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第一,越来越多的流浪乞讨者涌入城市,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交通甚至社会安定;第二,因“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入超出个人劳动收入”而进行乞讨的居民的机会成本为其所占有的劳动要素的收入,即流浪乞讨造成了劳动资源的浪费;第三,城市居民的“随手施舍”其实质是对社会收入的不合理的重新配置,降低了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滋生了其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因此有效地控制流乞数量是解决流乞问题的新方向。已有的学者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焦点定在救助制度上,并通过一定的调研,提出了对救助制度的看法,然而效果甚微。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学角度的不足。

为了对流乞的数量进行定性的分析,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

研究中假定

1.社会最初只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农村A区,另一个是城市B区;

2.两区都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但两区居民都可以维系自己正常的生活状况,且B区较A区富裕;

3.两地区的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4.当农村A区某户居民因家庭因素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故,该区居民a成为第一个流浪乞讨人员。

事实证明,流浪乞讨人员是从欠发达地区趋向于发达地区流动的,因此农村A区的贫困居民a前往城市B区以乞讨维系生活。

在B区居民的主观因素下,B区居民将对a以资金的方式进行变相资助,积少成多,a在B区乞讨的收入逐渐增多,甚至其温饱水平超出了其原本的水平。a在城市的生活情况将导致更多的农村居民,以乞讨的方式进入城市B区,以便获得更高的收入。

假定城市B区居民的收入YB,城市B区的流乞数量Q,流乞收入Yb,A区居民的个人收入Ya。A区劳动收入的效用为Ua,乞讨收入的效用为Ub。(这里的收入效用是以消费效用引申来的,指居民通过某种行为获得的收入为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大小)

对于A区居民,Ua,Ub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流乞的数量。

Ua>Ub,说明劳动收入带来的效用(劳动效用)高于乞讨收入带来的效用(乞讨效用),流乞数量不会增多;

Ua

Ua=Ub,说明劳动收入带来的效用(劳动效用)等效于乞讨收入带来的效用(乞讨效用),流乞数量的变动不确定;

根据经济学内容,Ua,Ub分别是劳动收入和乞讨收入的函数,即

Ua=f(Ya) Ub=f(Yb)

乞讨收入Yb与流乞的数量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有关,流乞的数量越多,城市居民的收入越高,乞讨收入越多;流乞的数量Q与Ua,Ub有关,Ua

Yb =f(YB,Q)

Q =f(Ua,Ub)

综上,流乞的数量会随着流乞的乞讨收入的提高而增多,增多的流乞人数是个人劳动收入带来的劳动效用低于乞讨效用的群体的加入引起的。

二、结论

正是由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与劳动效用和乞讨效用相对大小的关系,使得某一地区流浪乞讨者的数量处于动态的均衡之中。由此看来,控制流乞数量在于对劳动效用和乞讨效用的相对大小的控制,而效用大小主要取决于收入,所以控制流乞数量的根本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即提高底层居民收入水平,保障中高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稳定,最终使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当有多个农村A区和城市B区时,结论依然成立。即控制流乞数量的根本不在于如何救助流乞,而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低保的完善对国家控制流乞数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救助站的建立对国家控制流乞数量的意义。

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田径教学困境 对策分析

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田径运动一直是各项运动开展的基础,被誉为“运动之母”。田径运动的健身与教育功能有不可替代之作用。目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多数高职院校仍在执行,所测试项目大部分是田径项目。因此,为了达到一定的合格率,高职院校把田径项目作为基础课内容来设置,围绕身体素质“达标”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把田径运动看作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同时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和教学目的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甚至偏重于运动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时情绪低落,产生厌学心理。随着健康、快乐、终身体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学校体育教学从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体育课程选课制也开展实施,但大多数学生不愿将田径作为自己学习的学习项目,而选择了具有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开或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田径选项课,田径课教学倍受冷落,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一、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学的面临的困境

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

传统的观念使人们很自然地将田径教学与竞技性田径竞赛划上等号,而忽视了高职院校田径课与竞技性田径运动的区别。甚至在一些体育教师的头脑中还存在这样的观念:田径教学可有可无,田径项目的练习可用素质练习代替。这些观念对田径教学进行了否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失去对田径课的兴趣。使这一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发展运动能力的运动项目受到一定限制,使本来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而单调。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逐渐失去其重要的地位,乃至不断被削弱而最终被取代。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创新式

田径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项课,都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而忽视健身教学。传统的田径课教学过分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仅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统一的技术和标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和接受,掌握运动技术比较困难,从而影响田径课的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高职院校田径课的教学内容以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和推铅球等作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和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几乎没有差别,陈旧和多次重复的田径教学内容,不仅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抑制了大学生参与。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挖掘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田径课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由于田径运动成绩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易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而田径教学的考核往往是以运动成绩、达标率和及格率作为标准,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在评分上缺乏弹性机制,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不能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

二、改进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学的对策分析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新确立田径教学课的目标

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适应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深造,有计划地安排本校教师外出学习或进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田径课程教学的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娱乐体育为教学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健身理念,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变田径课教学的陈旧技术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教材内容,增加田径课的吸引力,提高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田径类课程的丰富资源,合理对原有的田径项目进行改良。

定向越野作为田径类课程的一种已逐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体育活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田径课跑的项目可以引入定向越野的形式,比如短跑可以引入百米定向的形式,长跑引入校园定向、公园定向的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促进全面身体健康。

田径选项课的设置:因为田径项目多、课时少可以分项目设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爱好做出不同的选择,教学中投掷可以加大力量素质训练引入健美训练模式,跳类可以通过改革器械、规则,降低难度提高趣味娱乐性让学生体验成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多地选择和参与田径运动。

3.建立一个全新的田径课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

田径课程的考核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技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考核内容应以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田径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在进行各项健身锻炼后各项素质提高的幅度大小、学生合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去指导自身锻炼的能力大小、各项生理机能水平的稳定性及适应能力的好坏等。在考核中应将教学效果的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形式应多样化,增强开放性、实用性、可选择性及个体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课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真实。

三、结论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课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没有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田径教学课有被其他项目所取代的倾向。高职院校应切实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田径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学生对田径教学产生厌学情绪。要在田径教学中充分利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建立以健身为目的的田径教学模式,提高田径教学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训练和健身方法,使田径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从而使田径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王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5).

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本院校;英语;被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9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66-02

[本刊网址] http://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能力以及各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扩招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民办本科院校(三本)作为强有力的生力军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三本院校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比如三本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偏科现象严重。以英语学习为例,从客观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及其匮乏,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就更不用谈交际能力了;从主观来看,三本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畏难情绪严重。探讨其解决策略已是迫在眉睫。

一、三本院校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及表现

在三本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普遍都遇到以下难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味被动接受学习,重视专业课,“英语无用论”等形态盛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并宣称英语是自己无法进入高一级院校的“罪魁祸首”;课后学生反馈也不佳,难以活学活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些消极现状其实和长久以来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中、高考压力充斥的英语基础教学让学生紧张而又机械被动接受大量的语法知识、大量词汇,花费大量课后时间做题以应付笔试,无暇顾及。这种“老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关系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被带人到三本英语教学中。但是,在没有升学强压的本科英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性教学的枯燥性以及脱离实践等问题就越发凸显出来了,再加上学生的基础本来就较差,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现象也很常见。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习注重的是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笔试成绩。另外,现代社会看重人才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运用外语的能力。因此,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显然与三本英语教学目标乃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有着严重的冲突。

从当前的学生学习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懒于独立思考。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之余却听不到学生的质疑或者回答问题的声音,也看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表情和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已经或者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有效发挥学习思考能力和潜能,而往往只是一味地依赖于教材、老师或者电脑,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不愿参加教学活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来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但学生对学习英语根深蒂固的害怕或抵制情结就直接让整个课堂的空气完全冻结起来,很少人响应,有的低头,有的面无表情,于是频频出现了冷场。这种情况下,要么教师自圆其说给自己一个台阶,要么英语学习好的几个同学来救场。其他同学都是看戏,或者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自己的事情。

(三)畏难情绪严重。三本学生群体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学生都只会少许常用的交际用语,遇到复杂的情况就无所适从,缺乏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加上由于方言等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现代大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强人意。其次,由于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学生性格上相对比较含蓄、内敛,这样就使得学生怕出丑、怕犯错、怕招致老师或同学的非议,久而久之便造就了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的惯性。

(四)课外学习缺乏。大多数学生上课就带课本和笔,有时候连笔也省了。而且课本基本是新的,没有任何笔迹和思维划过的痕迹。这确实很让人担忧。学生勉为其难做的作业和练习,基本上收上来最后可以综合为2-3个“版本”。如果布置的是口头练习,学生就会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直接从大脑中删除,就更不用谈温故而知新了。

(五)学习方式死板。学生在进入三本学习后,仍然采用一种基础教育应试的学习方法,死记单词和语法,忽视了活学活用;有的同学虽有抄笔记的习惯,却从来不去整理和反思;重视读写课,忽略听说课;学生妄图只靠一本教材、认真听课就能让英语水平有个质的飞跃的思想仍然泛滥。

二、三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语言交际情境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是使用语言,实现交际。学习者只有在工作、生活的特定情境中感受英语交际性的语言价值,才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和获取成功的体验。而抽象繁琐的教材和按部就班的传授常常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且乏味。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耗时耗力去说英语,语言交际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无法形成。

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引入课程教学中,并结合情境教授,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语境中找到关注点、引起共鸣,使之在不断地自主性实践体验过程中构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将字词句章等抽象语法结构变为了具体的信息流,这样,他们可以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依据明确的交际目标,用所学的语言交流感兴趣的话题,以提高语言感悟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缺乏语言实践操练

众所周知,作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掌握这些能力是既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学好英语的手段。

而如今的一些三本生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除了死记硬背单词语法,做题考试,并没有运用语言的意识,开口难,就更不用谈及其听说能力了。当他们面对三本英语的学习要求时,往往就无法与时俱进,于是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被动学习、停滞不前。

由此,教师应该将更多的话语权留给学生,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师引导下的基于多媒体辅助自主学习,使其逐步唤醒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激发学习潜力。目前,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知识、信息都是以英语为载体,不能应用英语的人就永远只能是门外汉,所以掌握英语就新开辟了一个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渠道。

(三)忽视语言工具价值

英语的工具价值体现在能用语言获取和处理各个领域的信息,因此,英语教学必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把英语学科孤立起来的后果只会使这门语言因失去其丰富的内涵而显得枯燥乏味,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

因此,英语教学与其他文化基础课包括职业素养课、专业课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借助学生已构建的相关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在其他学科知识运用中得以巩固,最终形成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良性互动,达到思辨能力的开拓和学习策略的优化。

三、基于三本院校学生遭遇英语学习困境问题的解决思路

三本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和整合多媒体资源,力求形成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在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三本毕业生对社会的需求。

(一)在实践教学中推行互动式教学

“交互假设”、“输入假设”、“输出假设”是西方学者相继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出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表明语言教学需要创建课堂交互模式、语言学习要注重其有效的输入和输出。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语言教学应该是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双向流动而非单向流动。“输入假设”侧重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输出假设”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应该全身心专注实践和锻炼,认清现实和想象的距离,查漏补缺,从而将知识和能力得以内化。

交际法的提出也突出了语言的实用价值功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而非通过学习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国外教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下,近年来,中国外语教学也面临着众多的被动和尴尬,长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学习的是“哑巴英语”,只能应付考试,却不能灵活运用,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面对如此的窘境,国内外很多教育界人士将互动式教学搬上了舞台,并就此做了很多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课堂互动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创设情境、任务教学、学生讨论、合理设疑等;互动式教学法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等。总之,互动式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

(二)追求“学练结合”的三本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而是通过大量的反复语言实践才能掌握。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遵循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被动地接受对象,大大减少了语言实践机会,限制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如今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形势下,三本英语教学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观,实施“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变为交际活动的场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多向民主交流教育理念与方法将会极大地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转型和三本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

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单边灌输型”向“双边或多边交互型”活动转变,而教师需要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通过平等参与和发挥学生的主角效应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反思自我、展示自我、肯定自我、逐渐建立和提高自信心,并在真实的“互动”情境中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创造性地学习并使用语言,以保证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在“互动”与“自主”学习过程中摸索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三本院校英语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实施由静态预设转向动态生成;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从而逐渐解决三本学生“英语学习难”的困境问题。

参考文献:

[1l[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