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范文第1篇

开幕式上,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王兴教授和副会长孙正教授分别致贺辞。大会主席是首都医科大学的谭包生教授和日本福冈齿科大学的松浦正朗教授,两位学者分别作了《北京口腔医院八年的种植临床回顾》和《口腔种植治疗的最新动向》的报告。我国的口腔专家刘洪臣教授和张志勇教授也相继作了关于口腔种植新进展的回顾性学术报告。

据中日友好医院路东升教授介绍,所谓的种植牙是由种植体和种植体支持的上部结构组成的特殊修复体。人工材料制作的种植体经外科手术植入颌骨内,起到牙根的作用。经过3~6个月,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发生骨结合。然后利用种植牙根做支持,在其上方安装人工牙冠,达到恢复缺失牙及咀嚼功能的作用。牙种植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哥得堡大学的布朗马克(Branemark)领导的小组研究以来,已有40余年历史。随着各国学者的努力和研究,这项技术发展日益完善。与传统的镶牙比较起来它的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牙槽骨支持种植牙固位稳定,基本恢复原自然牙功能;不损伤临近牙齿,避免临近牙齿咬合力负担过重;只要有良好的骨结合,就可以长期起到修复的功能;不对牙槽骨吸收产生持久影响;前牙缺失者进行种植牙治疗具有理想的美容效果;解决了游离端缺牙修复困难的难题;可以整复牙颌部大面积组织缺损畸形。当然种植牙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尚待解决:治疗周期长,上颌牙一般需要3个月,下颌牙需要6个月;治疗费用比一般镶牙贵。

牙种植的核心技术是种植体的材料生产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外科技术。目前,常用的种植体材料主要是钛,涂层也以钛或钛合金为基材。钛的理化性质以质轻、不锈和高强度加工性能好著称。其在医疗上广泛应用于人工骨及关节、心脏瓣膜、心脏起博器等。钛的耐磨性好,耐腐蚀性好,主要是表面形成氧化膜,被氧化性常温下稳定,空气中加温到800℃以上氧化剧烈;具有半导体性;弹性模量低,与骨相近,能产生共振;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无磁性,无刺激,在体内稳定;湿润性好,不易附着有机物。在人工牙植体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人工种植牙技术修复缺失的恒牙后,不仅形态逼真美观,患者还主观感觉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生存质量提高。因此有人说人工种植牙是科学技术进步为人类提供的“第三副牙齿”。

中日两国的口腔科讲演嘉宾分类做了临床专业技术的学术报告。关于“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及进展”的学术报告有日本的川前道郎的《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的修复》,何桐峰的《ERA附着体在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李建慧的《种植修复复杂病例的处理》等,都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杨磊(日本)《种植咬合重建病例报告》,耿威《全口无牙合 的种植修复》等引起了大会出席者的纷纷讨论和提问。“口腔种植外科技术及进展”学术报告中,顾晓明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将学术研讨推入。最后,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宿玉成教授的《口腔种植美学原则和临床技术》为大会做了精彩收尾。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范文第2篇

口腔医学课程是口腔医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构成完备知识结构的基础。我们认为,军队口腔医学生的培养不同于地方,建议在课程设置、安排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例如,龋病、智齿冠周炎、急慢性牙髓炎、牙周炎及口腔颌面部外伤等,是我军基层官兵罹患的主要口腔疾病,应增加针对上述疾病的课程设置,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讲授,同时结合新技术、新进展给予必要的知识扩展。针对在青年官兵群体中,智齿冠周炎是高发口腔疾病,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和训练,而许多官兵对于拔除智齿存在严重恐惧心理的实际,建议重点讲授微创拔牙技术,使其在基层得以逐步开展,为广大官兵减少痛苦。文献报道,由于驻地环境不同,陆、海、空不同军种官兵罹患口腔疾病的种类和患病率不尽相同。为此,建议开设《军队口腔卫生勤务学》《野战口腔医学》等课程,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教材,为学员打牢理论基础。鉴于基层部队口腔医师编制少,团卫生队一级往往缺乏专业口腔医师,有必要加大全科医师的培养力度,使学员能够处理或分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此外,基层往往缺乏单独的医疗设备科和感染控制科,有必要开设《口腔医疗设备学》《口腔医疗感染控制》等课程,使学员能够独立进行牙科医用设备的基本维护及交叉感染的预防;由于基层口腔医师需承担起部分口腔技师的工作,因此《口腔修复技工学》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之一。

2注重实践操作,全面提升动手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能力对于口腔医师尤为重要。基层官兵平时训练任务较重,请假就诊时间有限,口腔医师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治疗,这对口腔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建议学员在学习理论课期间,加大头颅仿真模型的操作训练;在实习期间,全面协调好复习考研与实习锻炼的关系,配备精锐师资进行标准化带教示范,增加实习成绩在毕业考核中所占比重,切实增强学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紧迫感;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员到基层部队、基层医院进行短期实习,使其切身感受到基层官兵的口腔医疗需求,从而帮助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

3重视素质培养,提高健康宣教能力

健康教育是医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预防和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官兵不知晓如何正确地刷牙和使用牙线,部分官兵仍认为“牙疼不是病”,能忍则忍,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提示我军基层部队官兵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有待提高。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队官兵对于了解和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就诊时大都会咨询口腔卫生相关知识。为此,我们在所保障的体系部队中开展了多次口腔保健讲座,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开展口腔健康宣教是基层口腔医师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建议在本科学员培养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利用演讲、辩论、登台讲课等形式提高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每名学员在毕业前能够生动地讲授1或2项口腔健康宣教内容,并作为毕业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从中挑选优秀者到基层部队巡讲,为其毕业后顺利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科研训练,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源泉。在开展教学、临床工作的同时,口腔医学院还承担艰巨的科研任务。对于基层部队,虽然尚无条件开展基础实验研究,但可结合驻地实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只有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够更加了解基层官兵的需求,更有力地推动我军口腔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须纠正学员“到基层工作就是混日子、不用搞研究”的错误观点,加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如有条件,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流行病学》课程,对学员进行科研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要求学员在毕业前完成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实验设计,并纳入考评。同时,还应发挥口腔医学院的科研优势,对于毕业学员在基层部队开展口腔医学调查研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5完善任职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自2003~2013年收治的患者24例, 男10例, 女14例。年龄28~49岁。其中, 下颌第一磨牙残根无法保留需拔除, 下颌第三磨牙垂直阻生6例;下颌第二磨牙残冠无法保留需拔除, 下颌第三磨牙正常萌出8例;下颌第二磨牙牙冠纵折伴有松动需拔除, 上颌第三磨牙颊向错位5例;下颌第二磨牙残根无法保留需拔除, 上颌第三磨牙正常萌出5例。所有病例无拔牙禁忌证, 均无严重牙周病, 术前均拍摄根尖片、曲面断层片。

1. 2 治疗方法

1. 2. 1 首先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及残根, 用大刮匙刮除牙槽窝内的炎性肉芽组织。

1. 2. 2 局麻下拔除所移植牙, 牙齿拔除后, 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牙根及牙冠并暴露颌面, 手指夹持在牙冠上而不是在牙根上(应尽可能保护牙根表面的牙周膜)颌面开髓、拔髓、扩根、冲洗、吸干、消毒、根管充填后待用。(开髓孔暂时用氧化锌粘固粉封闭, 待拆除结扎钢丝后再做树脂永久性充填)。

1. 2. 3 用高速涡轮钻修整拔牙窝, 使移植牙牙根与拔牙窝相匹配。如果移植牙冠过大, 可调磨近中面或远中面, 移植牙就位后, 用0.5 mm不锈钢丝固定在邻牙颊侧牙冠上并调磨颌面与对颌牙无咬颌接触, 固定4周后, 拆除不锈钢丝。

1. 2. 4 手术应尽可能做到无菌操作, 术后给予足量抗生素, 嘱患者不能使用所移植牙。

2 结果

2. 1 临床效果 见图1~4。

图1 术前全景

图2 4周后口内颊面观(张口位)

图3 口内颊面观(闭口位)

图4 4周后口内面观

所移植的24颗牙齿, 均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咬颌功能正常, 牙龈附着正常。

2. 2 X光片检查 根尖无X线透射区。见图5~8。

图5 术前口内根尖片

图6 术中片

图7 术中根管充填后

图8 固定4周后X线透效果

3 讨论

3. 1 关于自体牙移植后的组织学愈合情况, 文献报道很少[3, 4]。一般认为牙移植后有三种愈合方式:①牙周膜愈合, 即断裂的牙周膜(一端附着在牙根上, 另一端附着在牙槽骨壁上)发生一期愈合。X光片显示:牙周膜的外形恢复;②骨性愈合(骨性粘连):牙周膜不能愈合, 牙根面发生吸收, 牙根吸收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首先表现为根尖周X线透射区, 牙根吸收一般无痛也无明显的松动, 牙槽骨壁上有肉芽组织增生并长入牙根面的吸收处并发生钙化, 形成骨组织, 使牙根与牙槽骨形成骨性愈合;③纤维性愈合:其过程与骨性愈合基本相同, 但最后不发生骨化, 仅为纤维性愈合[5]。

3. 2 根据目前对于恒牙移植的新观点, 在移植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牙根的保护, 尽可能保留根面附着的牙周膜, 保存牙周膜是防止和控制牙根吸收以及防止骨粘连的重要因素。通过观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具有完整牙周膜的牙齿, 移植的效果最好;牙齿离体时间越长, 越易发生牙根吸收。以使这些牙周膜有再生能力, 从而保护根面不被吸收。丁鸿才用猴做再植牙动物实验观察, 发现牙再植后早期普遍有牙根尖的吸收过程, 范围多局限于牙根之下3/2。这是暂时的现象, 经过一定时期, 吸收停止, 并迅速形成新牙骨质以补偿吸收区, 牙周膜纤维可重新附着在新牙骨质上, 而获得一期愈合。只有在感染或搔刮根面等因素影响下, 才形成骨性愈合, 牙根持续性吸收。在手术中牙根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 手法尽可能轻柔, 以免牙周纤维遭到破坏[6]。

3. 3 根据24例自体牙移植病例观察 24颗移植牙正常行使咀嚼功能均超过5年, 其中有5例已使用10年。通过以上临床分析可以得到一点启示:患者如果同时存在无法保留的牙根或残冠并且第三磨牙形态完好, 牙根无明显变异, 首先考虑进行自体牙移植, 这种手术能够很好的恢复咀嚼功能, 不存在同种异体牙移植的免疫反应问题, 患者容易接受, 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欣泉.自体牙移植新进展.口腔医学, 1999, 19(3):164.

[2] 杨芸, 白玉兴.自体牙移植临床应用进展.北京口腔医学, 2007, 14(3):177-178.

[3] 丁鸿才.再植牙动物实验的观察报告.中华口腔科杂志, 1964, 10(1):22.

[4] 戎诚兴.生物科学基础-口腔医学基础理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523-539.

[5] 张锡泽,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23.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范文第4篇

由于教育经历、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留学生大多来自于英语为母语或通用语言的国家,其英语口语大多非常熟练,但很多留学生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并不是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中文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中文培训,只有个别留学生能用中文交流,所以授课必须采用全英文教学。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及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留学生听课非常认真,理解能力强,能认真记录及提出相应的问题,临床见习也非常认真有兴趣。一部分留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体现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缺席。但留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上课提问积极。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教育体制不同所导致。针对以上特点,本院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重新梳理及改善,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体会

2.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教学部门对留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籍制度等。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留学生个性及课堂纪律较为散漫的特点,本院选派综合素质强的教师专门负责管理,协调留学生教学课程安排及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并将考勤情况和考核成绩适度挂钩;严肃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形成性评价,出勤及课堂表现等均纳入考试成绩范畴。课堂秩序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及授课效果也相应改善,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2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

教师是留学生教育的实施者,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英语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本院2001年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在留学生教育初期,口腔医院还是一所年轻的教学医院,虽然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英语阅读能力都不错,但有的教师英语口语差强人意,课堂上基本只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限制了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近年来,本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包括选送年轻医生参加学校的高校教师英语培训班;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竞赛;聘请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培训;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培训学习;通过学生及同行评价的反馈结果,遴选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性授课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教学氛围逐渐浓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教学水平提升。近5年来,本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工程启动,逐年选送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及深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院应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如:借鉴天津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推的《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本院的留学生教师队伍。

2.3狠抓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

多年来本院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及课前试讲。授课前的集体备课非常重要,在上课之前,集中教研室优秀教师及相关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授课的方式、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在集体备课时,教师相互启发和解疑、相互借鉴课件制作和教学经验,使教学资源的利用得到最优化。每个新教师正式授课前进行试讲,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没有达到要求的必须重新试讲。同时对授课环节进行监管,在留学生、院内同行专家和学校教务处3个层面建立留学生评教制度,组织督导专家听课,及时开展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4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巧

教师的授课技巧会让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让学生收获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体系。在初期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但逐渐发现,留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式的教育模式,对相对枯燥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较为反感;加之留学生《口腔医学》的教学不同于国内本科生的专业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传授口腔医学知识,只能对重点疾病进行重点讲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院逐渐将传统讲授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方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方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引导式、问题式等手段,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教学,探索一条适合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的模式。比如在讲授牙周病章节,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是逐一讲授牙周炎的病因、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多,抽象且枯燥。本院采用PBL模式,在授课之前叫学生预习,同时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学生自己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如: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的原因是什么?牙齿为什么会松动?牙齿松动了怎么办?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牙周病呢?洁牙会损伤牙齿吗?等,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课后简单小结,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事倍功半。同时口腔医学是一门很形象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时尽量少用文字,多用图片、动画、视频、教具等进行讲授,这将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化,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如讲解龋病窝洞的制备,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病例制作一个视频课件,在课堂上边播放边讲授,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文字讲授。在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教学实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必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的选择

如果说好的教师可以为这门课程增光添彩,那么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课程的血脉,是根本。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留学生的口腔医学课程均没有统一的教材,纵观一些兄弟院校,一般指定2本教材,一本是留学生生源国的原版医学教材,内容系统详实,类似学术专著;一本是学校自编的医学教材,采用提纲式结构,注重条理,2种教材相互弥补,教学效果很好。国外的口腔教育属于毕业后再教育,口腔医学教材类似于我国研究生的教材,原版医学教材内容虽然详实,系统化,但深度及广度高于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的大纲要求。鉴于此,推荐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自编教材的模式。本院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内容涵盖口腔医学各个专业的各种重要疾病,内容简洁、条理清楚,易于理解。但10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知识快速更新,教师应与时俱进,借鉴口腔各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经典的教材,统一格式,结合临床重点疾病及新进展对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以便更好地满足留学生口腔教学的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的知识,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真正受益。

2.6从政策上提高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

留学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2个学时的全英文授课,课后起码要花费数倍于此的时间去准备,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英文教学的备课时间是中文教学备课时间的4倍。基于此,为了培养及稳定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本院在课时津贴和业绩评价上体现优劳优酬的原则,切实提高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课时津贴和课时系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使英文教师队伍得以持续、良性发展。

3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展望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范文第5篇

在我国40%~60%的儿童患有龋病,而窝沟龋占龋病的90%[1]。预防龋齿的方法有氟化物防龋、窝沟封闭、氟保护漆、预防性充填等。牙面窝沟封闭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简单有效的保护牙齿的方法,我国牙防组也向全国幼儿园儿童及小学生推荐了这种方法,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已开展了这项工作,并已取得了明显的防龋效果[2,3]。窝沟封闭技术是在易患龋牙的牙合面窝沟上涂布一层粘结性材料,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侵蚀,达到预防龋病发生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窝沟封闭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至今这项技术已逾40年。如今,窝沟封闭作为预防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牙合面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已被广泛接受[4],有报道窝沟封闭术可以使龋齿的发生率降低60%~99%,窝沟封闭不仅用于预防龋病的发生,还被用于阻断窝沟早期龋损的发展,树脂渗透到多孔的脱矿组织中能对局部起到支持并形成阻隔微生物的屏障从而阻断脱矿进一步发生[5]。笔者现将窝沟封闭术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窝沟封闭材料

目前常用的窝沟封闭材料有树脂、玻璃离子和Dyractflow流动复合体等。树脂是窝沟封闭的首选也是最有效的材料[6],它是目前儿童龋病防治应用最多的材料之一,有很好的防龋效果。玻璃离子是应用于窝沟封闭的另一种材料,其优点是具有高水平氟缓释能力及对牙面的强粘结力,但与树脂封闭剂相比,其保留率和防龋能力均较差。Ovrebo[7]观察到在玻璃离子材料完全保留的情况下,边缘仍然出现微渗漏,因此玻璃离子作为封闭剂使用价值存在争议,玻璃离子封闭剂耐磨性能差,抗折强度低,牙合面封闭剂很容易脱落,实验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玻璃离子材料较树脂基质封闭剂磨耗更多[8]。为弥补玻璃离子的缺陷,现已开发出有着更高强度且更易操作的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Dyractflow流动复合体是登士柏复合体家族的新成员,因其兼有玻璃离子水泥和复合树脂的特性,Dyractflow流动复合体本身有一定的耐磨力及其良好的粘接能力,均提高了它的涂膜保留率,用该材料之前还需涂一层Prime&BondNT粘接剂,该粘接剂渗透能力强,可以穿过釉质表面的微小孔洞及牙本质小管,建立Dyractflow与牙齿表面的良好粘接关系,并可封闭深层的更为细小的裂隙,同时也提高了流动复合体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能[9],可用于各种牙位的窝沟龋预防。另外Dyractflow流动复合体还能长时间缓慢释放氟离子,有利于预防继发龋的产生。其适应证为:①乳磨牙的窝沟点隙;②萌出过程中年轻恒牙的窝沟点隙;③恒牙的窝沟点隙;④窝沟釉质龋;⑤窝沟范围较小的牙本质浅龋[10]。

2 窝沟封闭的时机

关于窝沟封闭的时机,各学者所持观点不一。该技术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对幼儿及成人也必须定时检查窝沟,对于龋患率高的窝沟,即使是幼儿期或成人期也应该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坏。郑晓娟[11]认为,窝沟较深的磨牙适宜及早作窝沟封闭,有的儿童其它牙患龋或有患龋倾向的也适宜作窝沟封闭,乳磨牙一般在3~4岁,第一恒磨牙在6~7岁,第二恒磨牙在12~13岁作窝沟封闭最为合适。现代窝沟封闭预防的重点应针对那些存在龋危险因素或有患龋倾向的牙齿和牙面,且进行窝沟封闭的时间可从磨牙萌出4年之内延续至成人期,根据龋危险因素存在与否来决定窝沟封闭剂的应用[12]。近年来也有学者探讨成人磨牙着色窝沟光固化封闭术对窝沟龋的预防作用。

3 牙面处理

窝沟封闭防龋的关键是提高封闭剂保留率。封闭剂保留率受到封闭材料性能及牙面处理技术的影响[13],牢固地与釉质黏接是窝沟封闭剂获得良好边缘封闭和固位的基础[14]。牙面处理技术是封闭剂是否可以保留长久的关键。主要包括牙面清洁技术及氟化物的应用、酸蚀前窝沟釉质成形术及空气磨损抛光术、酸蚀前激光照射、粘结技术和牙面酸蚀技术等。牙面清洁可以清除窝沟内的菌斑和食物残渣,使酸蚀剂和封闭剂能有效地和窝沟内釉质表面接触,有利于封闭剂的固位。含氟制剂清洁牙面并不降低封闭剂的抗剪切强度,而且氟制剂清洗牙面可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酸蚀前窝沟釉质成形术有利于封闭剂的流动和封闭剂流入窝沟,它可以有效提高封闭剂的渗透性和密合性。空气磨损抛光术可以克服酸蚀前牙面处理方法中机械性预备时所产生的疼痛、振动、蜂鸣声,同时它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健康牙体组织的丢失,快速无疼地完成沟内清洁预备及浅龋的清除[15]。激光处理窝沟的优点:①扩大了窝沟入口,改变了窝沟形态,有利于窝沟内残渣的清除,而有利于封闭剂入窝沟,从而使窝沟内的封闭剂体积较大,抗磨性较好;②与机械窝沟预备相比,对牙体正常组织的破坏要小,且激光处理不会产生机械预备给患儿带来的恐惧;③激光照射后釉质及牙本质表面活性基团暴露,可与复合树脂产生化学性粘结[15]。近来由于亲水性粘结剂在窝沟封闭中的应用,使封闭剂可能在干燥不完全的牙面上获得固位。酸蚀是牙面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酸蚀技术可使窝沟封闭剂的固位得到提高,临床上最常用的酸蚀剂(37%磷酸制剂)有凝胶型和溶液型两种剂型。此两种剂型蚀刻牙面后封闭剂的粘结强度和临床保存率相当。目前,免冲洗酸蚀剂被推荐使用,它可以在处理牙面上不用水冲洗,不必更换棉卷,节省时间[16]。试验表明无论从粘结强度还是边缘封闭性,免冲洗酸蚀剂的粘结效果与磷酸酸蚀效果均相类似,但应用于窝沟封闭术中时,结果却不尽相同。认为在窝沟封闭术中使用自酸蚀技术,其粘结效果不如传统的酸蚀技术,因此建议在临床中应慎重使用免冲洗酸蚀剂[17]。但在相同的釉质状态下自酸蚀粘结与传统酸蚀对窝沟封闭剂粘结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18]。应用自酸蚀粘结剂,窝沟封闭剂与牙釉质的粘结强度要超过传统酸蚀,结果有显著意义[19,20],而且,通过对自酸蚀粘结剂对窝沟封闭的疗效进行临床评价,结果表明应用自酸蚀粘结剂的窝沟封闭系统,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封闭剂保留率,降低脱落率[21]。

4 封闭剂的涂布

封闭剂涂布后的渗透时间也会影响封闭剂的保留率,以往认为快速操作能减少污染。但有研究表明是否有充足的渗透时间也是影响封闭剂渗透深度的因素,在体外实验中,渗透时间为30s封闭剂获得的渗透深度(47~105μm)明显高于渗透时间仅为15s者(29~49μm)[22]。在封闭涂布的厚度方面,以往认为在不影响咬合的情况下尽可能有一定厚度,以获得足够的抗压强度。但一般认为过填比仅充填到窝沟边缘更容易使封闭剂产生微渗漏。这是由于增大的暴露于口腔环境的树脂表面产生更强的聚合收缩并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23]。因此,封闭涂布的厚度怎样更好,应做进一步研究。

总之,窝沟封闭术广泛使用于临床已近半个世纪,是预防牙齿点隙裂沟龋的重要措施,方法简单、防龋效果明显,且亦符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自该项技术使用于临床以来,为提高封闭质量,提高保留率和防龋能力,许多学者都在不断地研究。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相信窝沟封闭术必将得到不断的完善,为预防龋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4.

[2]卜向红.窝沟封闭防龋五年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0,8(3):195.

[3]王卫东.8000颗六龄牙窝沟封闭防龋效果观察[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3):31.

[4]曾晓莉,石四箴.窝沟封闭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05,28(3):255-257.

[5]Gray GB, Shellis P. Infiltration of resin into white spot caries like lesions of enamel: an in vitro study [J]. Euro J Prostbodont Rest Dent,2002,10:27.

[6]Berg JH. Glass ionomer cements [J]. Pediatr Dent,2002,24:430-438.

[7]Ovrebo RC, Raadal M. Microleakage in fissure sealed with resin or glass ionomer cement [J]. Scand J Dent Res,1990,98:66-69.

[8]Futatsuki M, Nozawa M, Ogata T, et al. Wear of 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s :an in vitro study [J]. J Clin Pediat Dent,2001,25(4):297-301.

[9]Williams B, Laxton L, Holt RD, et al. Fissure sealants:a 4 year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an experimental glass polyalkenoate cement with a bis glycidyl methacrylate resin used as fissure sealants [J]. Br Dent J,1996,180(3):104-108.

[10]杨富生,樊淑梅.窝沟封闭新方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10):631-632.

[11]郑晓娟.窝沟封闭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49-1150.

[12]陈薇,李玉晶.窝沟封闭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08,16(6):354-356.

[13]Williams B, Laxton L, Holt RD, et al. Fissure sealants: a 42year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an experimental glass polyalkenoate cement with a bis glycidyl methacrylate resin used as fissure sealants [J]. Br Dent J,1996,180 (3):104-108.

[14]Kanemura N, Sano H, Tagami J. Tensile bond strength to and SEMevaluation of ground and intact enamel surfaces [J]. J Dent,1999,27(7):523-530.

[15]曲卫国,刘冬梅,董福生.窝沟封闭中牙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1):79-81.

[16]Hannig M, Bock H, Bott B, et al. Inter-crystallitenano retention of self-etching adhesives at enamel imag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J]. Eur J Oral Sci,2002,10(2):464-470.

[17]Hannig M, Grafe S, Atalay B, et al. Microleakage and SEM evaluation of fissure sealants placed by use of self-etching priming agents [J]. J Dent,2004,32(12):75-81.

[18]Peutzfeldt A, Nielsen LA. Bond strength of a sealant to primary and permanentename:l Phosphoric acid versus self-etching adhesive [J]. Pediatr Dent,2004,26(3):240-244.

[19]Al-Sarheed M. Bond Strength of 4 sealants using conventional etch and a self-etching primer [J]. J Dent Child,2006,73(1):37-41.

[20]Kiremiti A, Yalin F, Gkalp S. Bonding to enameland dentin using self-etching adhesive systems [J]. Quintessence Int,2004,35(5):367-370.

[21]彭思敏,赵玮,林家成,等.自酸蚀黏结剂对恒牙窝沟封闭的疗效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6):571-574.